台灣世界展望會捐款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台灣世界展望會捐款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HowardSchultz寫的 平地而起:星巴克與綠圍裙背後的承諾 (星巴克創辦人、前執行長,霍華‧舒茲獨家授權自傳) 和謝祿宜胡詠新李祈恩陳皇廷吳秉翰黃盈豪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的 非營利組織災害援助服務:從零開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土耳其強震死傷慘重世界展望會籲捐款救助也說明:台灣世界展望會 提供捐款資訊,可利用台灣世界展望會網站www.worldvision.org.tw線上捐款,或是透過郵政劃撥帳號15752467,戶名「台灣世界展望會」,並註明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出版公司 和新學林所出版 。

南華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非營利事業管理碩士班 涂瑞德所指導 林育如的 社群媒體參與、捐贈動機與線上捐贈意願關係之研究 (2021),提出台灣世界展望會捐款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社群媒體參與、捐贈動機、線上捐贈意願。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非營利組織管理碩士學位學程在職專班 吳宗昇所指導 陳慧瑩的 延攬企業主管擔任非營利組織董事之研究:以國內兩基金會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非營利組織、董事會、企業主管、治理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世界展望會捐款的解答。

最後網站【Wego活動回顧】Wego維格遊學捐款台灣世界展望會則補充:在這忙碌的七月份,Wego團隊所有成員決定用實際捐款幫助需要教育金的孩子! WEGO遊學捐款世界展望會. 在貧富差距擴大的台灣,許多弱勢家庭最大的盼望,是孩子們能夠改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世界展望會捐款,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平地而起:星巴克與綠圍裙背後的承諾 (星巴克創辦人、前執行長,霍華‧舒茲獨家授權自傳)

為了解決台灣世界展望會捐款的問題,作者HowardSchultz 這樣論述:

我們無法獨立生存,只能攜手重建! 在國家脆弱的時刻,依然懷抱希望。 星巴克創辦人霍華‧舒茲以企業領導人的智慧,無私分享、激勵人心: 「我們要如何重新想像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星巴克創辦人、前執行長,霍華‧舒茲獨家授權自傳   ★收錄87幅舒茲個人成長歷程與星巴克發展的彩色照片   ★比爾‧蓋茲、小威廉斯聯合背書   ★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   星巴克咖啡店在全球七十多個國家、數百萬人們的心目中,是最常待的「第三生活空間」:一個除了在家及上班,讓人們喘息的地方。   而霍華‧舒茲的童年,出身於低收入戶,從小生長在擁擠的破舊公寓裡,只有樓梯間是他逃離一切的地方。   童年經

歷塑造價值觀   舒茲真誠憶往自己的人生路,從他的成長故事,和經營星巴克的理念,反思企業與國家之間的連結,個人的責任。「星巴克這一路走來,在各方面都反映出美國建國以來的歷程。」他希望透過這本書,引領讀者思考如何改變社會、改變自己與他人的生活:「我們要如何重新想像一個更美好的未來,盡力運用明確又明智的態度從過往中汲取經驗,並且付出堅強的意志及努力來實現那個未來。這就是我的人生旅程。」   舒茲在書中揭露他童年時期的矛盾,如何激勵自己成為家族中首位大學畢業生,並建立一間試著平衡企業利潤與人性尊嚴的公司。另一方面,他努力挑戰傳統社會賦予企業的角色,讓星巴克從提供員工醫療保險、補助大學學費,到著力於

爭議性的種族與難民議題,為「企業責任」建立新的詮釋。舒茲與星巴克團隊以創意與嚴謹的態度,勇於面對各種社會裂痕,一如他們改變了世界對於咖啡的消費方式。   一塊塊拼起心目中的國家藍圖   在霍華‧舒茲擔任星巴克執行長的後期,星巴克走過低潮,成為全球規模數一數二的的大型企業。對此,舒茲感到開心,他開心的不是利潤豐厚;而是星巴克得以運用其廣大影響力,實踐企業社會責任。舒茲心中對於國家與社會的期許與願景,猶如散落的拼圖,而他正一片一片地將它拼為完整的圖案。雖然一個企業能做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一點一滴的改變,也能匯聚成一股不可忽視的洪流。   近10年來,舒茲領導的星巴克致力於

:   ‧2011年,創造就業機會方案,募款手環贊助相關機構。   ‧2013年,美國聯邦政府關閉,星巴克發起請願活動。   ‧2013年,宣布在2018年時,於美國雇用1萬名退伍軍人成為夥伴。   ‧2014年,星巴克大學圓夢計畫,補助夥伴學費,鼓勵其完成學歷。   ‧2015年,舉辦機會青年就業博覽會,提供弱勢青年與企業媒合就業的機會。   ‧2017年,宣布5年內在全球雇用1萬名難民。   更遠大的目標   《平地而起:星巴克與綠圍裙背後的承諾》是霍華‧舒茲真誠書寫的自傳,描繪出我們共同肩負的責任藍圖,更證明了平凡人也能行不平凡之舉。   當我們為了更遠大的目標挺身而出,直言不諱、團

結一致時,將會帶來樂觀又激勵人心的改變,以及全新的視野。 名人推薦   國際名人一致肯定與讚譽   霍華‧舒茲的故事提醒我們,成功並非透過個人的決心,而是合作及社群而達成。霍華對這兩方面的付出協助他打造了全世界最知名的品牌之一。我迫不及待想看看他接下來會完成什麼。――比爾‧蓋茲(Bill Gates)   本書能喚起曾經克服逆境的人心中的共鳴。霍華‧舒茲試圖讓這世界成為一個對每個人都能更公平、更溫馨的地方,這樣的夢想著實令人耳目一新。――美國網球選手,小威廉斯(Serena Williams)   我們難得見到財富雜誌五百大企業CEO及創業家能開誠布公,分享個人脆弱的一面以及面對的問

題。霍華‧舒茲在本書中便分享了這一切。更重要的是,他記錄了這些歷程如何驅使他面對巨大挑戰,立下榜樣,展現資本主義不僅能成為一個實現夢想的平台,也是傳達憐憫之心。這部佳作帶來啟發,讓我們更努力為那些有需要的人付出。――NBA達拉斯獨行俠隊老闆,馬克‧庫班(Mark Cuban)   霍華‧舒茲寫下一個激勵人心又感人的故事,描述他的艱困童年如何促使他創立星巴克,並啟發他建立一家具有社會意識的公司。舒茲提出有力的例證,說明企業能協助突顯社會問題,以及社會上的每個人都能團結合作,確保每個美國人都能擁有和那個卡納西的貧窮男孩一樣的機會,不要以這世界過去的模樣來看待它,而是看到它的未來潛力。――美國前國

防部長,羅伯特‧蓋茨(Robert Gates)   霍華‧舒茲在本書中分享一趟獨特的美國之旅,從布魯克林的一處公共住宅展開,最後來到全世界最令人欽羨的公司董事會之一。這不僅是一部回憶錄或文集,這是一個激勵人心的故事,說明特質與價值能如何激發人們生活中的正向改變。――退役美國海軍上將,威廉‧麥克雷文(Admiral William H. McRaven)  

台灣世界展望會捐款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世界展望會今天公布花蓮兒少生活調查樣貌,其中,助學支持與數位資源最為欠缺,不過,今年受到疫情影響捐款下降,眼看就要開學了,助學金還欠缺一百五十多萬元。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2293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社群媒體參與、捐贈動機與線上捐贈意願關係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灣世界展望會捐款的問題,作者林育如 這樣論述:

  在新冠疫情的的影響下,在許多勸募活動暫停的情況下,捐贈收入可能會減少,因而影響非營利組織的生存與發展。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網路使用率的普遍化,社群媒體的參與度也不斷提升。因此,社群媒體參與對於捐贈動機與線上捐贈意願之影響,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  本研究以社群媒體參與者為研究對象,旨在研究社群媒體參與、捐贈動機與線上捐贈意願之間的關係。藉由便利抽樣法來進行問卷收集,共發出255份,回收問卷為235份,其回覆率92.16%,之後並使用SPSS統計軟體來進行統計分析。  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1)不同的背景變項在社群媒體參與、捐贈動機與線上捐贈意願上部份有顯著差異;(2) 社群媒體參與對線上

捐贈意願有正向影響;(3) 社群媒體參與對捐贈動機有正向影響;(4) 捐贈動機對線上捐贈意願有正向影響;(5) 捐贈動機在社群媒體參與與線上捐贈意願之間具有部份中介效果。

非營利組織災害援助服務:從零開始

為了解決台灣世界展望會捐款的問題,作者謝祿宜胡詠新李祈恩陳皇廷吳秉翰黃盈豪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 這樣論述:

  臺灣經常會面臨到自然與人為的災害風險,而非營利組織也從未在災害援助工作中缺席,但是災害援助工作卻是到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後才受到社會高度的重視;到了2009年的八八水災,則有更多以社會福利服務為例行工作的非營利組織加入災害援助工作,並在不同的災害階段中提供服務。     2019年適逢九二一大地震20週年和八八水災10週年,本書希望透過整理過去相關的服務經驗,為歷史做見證,同時也作為日後非營利組織發展災害援助相關服務的基礎,並讓有意投入災害援助服務的非營利組織能有個起始參考。本書並非試圖要去建構一個標準化的工作流程;也不是要去影響已長期投入災害援助服務的非營利組織其本身的工作設計,而是希

望可以作為未來非營利組織在災害援助服務上共同對話的起點,讓臺灣的災害援助服務工作能更臻完備,並降低災害風險對臺灣所帶來的損害及影響。   作者簡介 謝祿宜   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胡詠新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青年諮詢小組委員 李祈恩   組長,芥菜種會南區服務中心 陳皇廷   社工師,嘉義基督教醫院 吳秉翰   組長,芥菜種會臺南工作站 黃盈豪   東華大學民族社會工作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   本基金會設立之主要目的係以運用社會資源,統合民間力量,協助因天然災害受災地區之賑災為宗旨。為妥善運用與管理賑災捐款,本基金會以客觀、超然立場統籌

運用各界賑災捐款,彌補政府在防救災體系中不足之處,使防救災工作更臻完善,期受災民眾在各界愛心關懷之下,得以早日度過難關、重建家園。   第一章災害管理與國際人道援助通則/胡詠新 一、前言 二、何謂災難管理 三、2015~2030年仙台減災綱領(SFDRR) 四、不要傷害原則 五、小結 第二章災害評估/謝祿宜、李祈恩 一、前言 二、災害現場評估的要素 三、災害現場評估的流程 四、非營利組織參與災害援助服務自我評估 五、小結 第三章災害援助現場的競爭與合作/謝祿宜、陳皇廷 一、前言 二、組織分工與協調 三、初步需求調查流程與項目 四、小結 第四章災害援助安置服務/謝祿宜、吳秉翰 一、前言

二、安置中心設置與權責分工 三、安置中心進駐準備 四、工作分工與協調 五、主要安置服務項目 六、小結 第五章災害安置復原中的組織工作與重建方案之形成/謝祿宜、李祈恩 一、前言 二、安置階段的培力與組織工作 三、重建方案形塑 四、培力工作的想像與實踐 五、小結 第六章災害援助工作者的身心安頓管理/謝祿宜、黃盈豪 一、前言 二、緊急救援援助階段 三、安置服務階段 四、災後復原重建階段 五、防/備災階段 六、小結 第七章災後生計重建與發展/謝祿宜、陳皇廷 一、前言 二、社區經濟發展的想像 三、現行法規下社區經濟發展三大可能 四、小結 第八章災害預防與備災準備/謝祿宜、吳秉翰 一、前言 二、

災害預防與流程 三、備災準備 四、防/備災與社會倡導 五、小結 第九章災害服務與非營利組織內部人力資源管理/謝祿宜、李祈恩 一、前言 二、非營利組織災害援助人力編組的可能 三、災害援助服務組:人員召募與培力 四、災後重建人力資源管理的類型 五、小結 第十章結論:邁向災害服務援助系統性發展的可能/謝祿宜 一、前言 二、災害援助服務交流共學平臺 三、小結 出版序        2019年對於臺灣民眾來說,應該是個非常沉痛且需要謹慎追思的一年,因為它剛好是九二一震災20週年及莫拉克風災10週年。而這二場災害除了對居住在這塊土地的鄉親們造成永難磨滅的災害以外,也促使臺灣民間的非營利組織與政府同

心協力,從無到有地摸索出一套與政府部門分工合作的災後援助模式。        九二一地震發生之後,國內各民間組織紛紛以自身的專業能力投入災後的援助工作,而其中,統籌運用民間捐助政府善款推動各項援助工作的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以及努力揭櫫各民間組織運用指定捐款使用狀況的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是特別值得注意的,前者充分顯示民間力量對於重大災害後復原工作的推動,可以充分彌補政府必須依法行政下所可能產生的種種限制;後者則是透過監督與檢視,除了提高民間組織捐款使用的透明度外,也成為日後民間組織籌組聯盟共同合作的濫觴。        莫拉克風災發生以後,廣大的中南部山區及沿海地帶均成為重災區,民間組

織再度發揮彌補政府部門必須依法行政所導致的彈性不足。首先是以民間組織結合公部門共同合作興建永久屋社區,以協助受災民眾獲得相對安全的居住環境,更有以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為首所籌組的八八水災聯盟,結合國內一百多個民間組織,並以彼此間資源連結的分工合作方式進行各種整合式的服務,從最基礎的食、衣、住、行,到更進一步的生計發展,皆透過合作機制,滿足災區民眾形形色色各種需求。        然後,從莫拉克颱風到現在,整整又過了10年,在這段期間臺灣陸續又發生了幾次重大災害,例如2014年高雄前鎮氣爆事件、2015年的八仙粉塵爆燃事件、2016年的0206高雄美濃地震、2018年的0206花蓮大地震等,而在

這幾次重大災難發生後,都能看到國內民間組織立即自發性地組織救災團隊,或進駐災民安置處所提供援助服務,或發起援助行動提供後續服務,同時,援助的層面也從早期以物資、金錢為主的經濟援助,拓展到災後心理健康,生計等等的全面重建服務,災後援助服務也逐漸成為許多民間組織積極投入、研發服務項目的工作領域。        不過,我們也逐漸發現,災後的重建復原援助工作除了少數如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財團法人台灣世界展望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等機構擁有較豐富的經驗甚至有專責的業務人員外,大多數的組織機構或由於募款不易,經費不多而使組織編制有所限制;或由於災難性質而投入援助(例如財團法人

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之於八仙粉塵爆燃事件中的大面積燒燙傷患者);又或者因為地緣因素對於當地有一定的情感依附(例如兩次0206地震都有許多地方性協會組織投入援助),大致而言,多半的民間組織還是採取專案模式的臨時任務編組方式,投入災後援助工作,也因此往往會產生亂象,諸如人員更迭頻繁,例行業務與專案業務衝突,因而造成組織內部運作上的紊亂。        儘管這些混亂,對於多數民間組織而言,是進行重大災害援助時的必然現象,然而這些現象確實在前述幾個大型、有豐富經驗的組織上較為少見,原因無它,因為經年累月的經驗,使他們掌握進場時機,有充分的事前準備,能夠預估受災民眾需求,甚至連退場時機判斷都已了然於胸。

       這也是本會出版本書的目的。本書的作者謝祿宜助理教授,自莫拉克風災以來,一直與民間組織合作進行災後援助的社工服務,並長期關注民間組織在災後援助工作上的發展狀況,而她所邀請的共同撰稿者,也都是長年在民間組織第一線提供服務的工作者與學者。本會希望透過邀集這些專家與實務工作者,將他們多年來投身工作或研究所得的實務經驗與知識,轉化為可供實作參考的工具指南,協助未來有心投入災害援助工作的組織,做好落實援助工作倫理、發展組織能量,並兼顧助人與受助者的面面照顧。        最後,希望此書可以確實為有心於災害援助服務的民間組織提供協助,儘管重大災難無法預期,但我們亦期盼能夠永遠以最好的準備來面

對它。        天佑臺灣! 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董事長 張景森 作者群心內話   首先感謝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的邀請,讓我和撰寫本書的夥伴們可以強迫自己坐下來,好好審視這過往9年中我們經歷過的事;也要對這9年來願意開放生活和生命讓我參與的部落族人和工作夥伴,致上最高的敬意。謝謝大家一路走來的相伴,畢竟災害援助服務的路往往很孤寂也很漫長,可是走在其上也能映照出生命中最深的感動,和人心最強韌的扶持與相陪。對於非營利組織來說,要投入災害援助服務是非常艱難的決定,因為資源往往跟不上需求,然而臺灣是全球少數面對極高災害風險的國家,沒有一個人在災害發生時會是局外人,因此希望透過這本書,開啟在不同災

害援助服務道路上行走的大家,新的對話與合作的契機。 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謝祿宜        災難和人道援助議題一直都不是臺灣社工教育養成和實務工作中的焦點。在一般的印象中,「災難」似乎也僅是與軍人或消防隊有關。在我大學就讀社工系期間,參與系上南亞海嘯災後重建服務學習志工隊的3年經驗,開啟了我對災難及國際援助議題的興趣和關注。我開始思考社工在災難場域中能夠扮演的角色和功能會是什麼?社工能夠為受創的地方與人們帶來什麼幫助?但似乎所有的思考都是模糊且遙遠的。就在2009年大學畢業的那年暑假,莫拉克颱風重創南臺灣,同時也開啟了我作為一個社工駐點在部落,投入在災後重建的旅程。       

 記得作為災難社工的第一年,經歷一段非常漫長的適應期。一方面要面對部落內部的衝突和分裂,另一方面要面對外部資源的介入,而必須隨時調整工作角色及投入焦點(尤其是重災區的資源重疊問題),同時也要面對跨文化工作的摸索和理解,以及克服內心對於汛期所產生的恐懼和害怕。這段歷程讓我發現,作為援助工作者,不僅只是滿足受創人們的生活需求和基本服務,也必須保有健康和開放的心理素質來面對超乎自己原有的生命經驗。更重要的是,從不同處境中所堆疊的現場經驗裡,從理解中看見真實的關係和需求,找到更貼近的位置和方法,拿捏與社區「共同」、「一起」的關係和角色,對我而言,這是最微妙也最具挑戰性的。        災難的發生都是

突然性的事件,它並不存在於日常,但潛在的風險卻是隱藏在我們的日常之中。災難所牽涉的層面太深太廣,即使我到災難管理研究所進修,仍是千頭萬緒。如何找到將社會工作、災難和環境永續等議題相結合的工作,特別是關注災害與臺灣各個族群和群體間的關係及行動的開展,正是我目前正在思考的事情。所有應對災難的準備,可以小小的做,也可以大大的做,但最終還是必須回到這些行動是否能真正對應到我們對災難與風險的理解和需要。換句話說,如何讓這些理解和準備,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想這才是最重要的。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青年諮詢小組委員 胡詠新        筆者從八八水災安置營區服務開始接觸災變工作,隨著氣候變遷,政府與民間

的災防意識抬頭,越來越多NGO 組織投身於災害回應工作,往往造成臺灣各種資源有餘,但事前規劃與管理不足的情形。而其中可遇不可求的珍貴經驗更應統整歸納留存並加以應用。        但實務上「高風險、高壓力、高流動、低支持」的環境,因著工作人力轉換、任務結束等其他因素而造成災害回應經驗的流失,對於災害風險極高的臺灣寶島,著實是莫大的損失,我們實在禁不起錯誤的歷程重複發生。        有鑑於此,筆者希望藉由八八水災的自我經驗之分享與整理,努力重現災害回應現場的實務工作現況與讀者對話,試著在不同的災害中找出相似的脈絡與原則,成為更多投身災防工作夥伴的助益,為了臺灣NGO 災害回應盡一份心力。

組長,芥菜種會南區服務中心 李祈恩        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時,我還在大學社工系接受培育,2009年八八水災時,我已在嘉義投入大阿里山區的災後援助及重建工作,前後投入災變社會工作領域近10年的時間,回首來時路真是值得數算恩典的時刻,一方面親身見證臺灣在災後援助工作經驗的累積與進步,另一方面也能夠將國內外災後援助與避災自救的專業知能,透過在地化的轉譯過程,融入社會工作的實務操作與教育訓練工作中。非常感謝台灣世界展望會前會長杜明翰先生與董事會的遠見,藉由專責部門(救援與重建事工處)的設立,支持專業技術團隊的發展,得以在臺灣各地區持續推動與深化平時社區防/備災的扎根工作,透過強化社區民眾

避災自救的知能,以減少災時造成的傷亡。        從事災變社會工作領域的這些年來,在許多災害援助工作先進與師長的指導下,促使我持續進步與成長,我能夠有幸受邀參與本書的撰寫工作,心中實在非常惶恐,但深知災變工作領域經驗傳承與人才延續的困境,因此希望透過本書的出版,為臺灣非營利組織參與災後援助工作,提供相關經驗的分享與參考,當氣候極端化為我們的生活環境帶來超越歷史經驗的嚴峻挑戰時,期待我們仍具有共同因應與抗災重建的韌力,以維持民眾的生存權與基本福祉。最後,我要特別感謝全國成先生這些年來的指導與提攜,讓我能夠成為一位以人為本的災變社會工作者。 社工師,嘉義基督教醫院 陳皇廷        過去

幾十年,環境與氣候不斷在改變,極端的氣候影響了環境,環境的變遷影響了人的生活,而社會工作所重視的是人與環境間的關係,及環境對人所造成的衝擊,這些衝擊有些是緩慢的,有時卻是突發的。        從2009年開始投入災變社會工作迄今,在這10年中,我經歷了國內各地許多大小的災害,包括莫拉克、天秤、康芮、蘇迪勒、莫蘭蒂風災、高雄氣爆、臺南地震等,從這些工作經驗中,了解到即使是同樣的災害類型,但發生在不同的地點、時間、族群,都會有著不同的需求與回應。而災害回應工作相當多元且複雜,沒有固定的規則、流程,要遵循的只有大方向的原則,以及從過去的經驗中不斷地進行修正。        因此當著手撰寫本書時,我

思考了許久,該如何從過去的經驗中,整理出一個原則與方向,並分享給各位社工夥伴了解,因此這本書中的內容,皆是在實務工作中所遭遇過的情況,以及相關的工作內容與方法。而在書中除了提到災害回應、災後重建等工作外,同時也介紹了災害防治與社區防災的工作,這也是我在從事災變社會工作近幾年來不斷推動的工作之一,希望透過倡議讓更多人重視防災的重要性,也更能夠了解我們應如何與未來的環境相處,將災害對我們的衝擊和傷害降到最低,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助以及社區互助能力,期待透過本書,能夠讓更多的夥伴投入災變社會工作領域。 組長,芥菜種會臺南工作站 吳秉翰        從九二一大地震、四川地震、八八水災到花蓮0206地震

,參與這幾次的災後重建工作讓我有機會好好思考人存在的意義,不只是人與環境、人與人、人與社群、人與系統和體制,都因為災難出現了破口和機會,讓我可以更近距離地從災難的現場和災後的重建中一起學習。身體的傷心裡會記住,心裡的傷不只記在身體裡,也透過時間、透過一群人的共同生活和陪伴,找到各自獨特的姿態和出口持續互相關照著,在災難中更能看到人類的光和希望,還有助人工作者(社工)存在的價值。 東華大學民族社會工作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黃盈豪

延攬企業主管擔任非營利組織董事之研究:以國內兩基金會為例

為了解決台灣世界展望會捐款的問題,作者陳慧瑩 這樣論述:

隨著 1989 年《人民團體法》實施,台灣非營利組織的數量快速增加,並在社 會中發揮重要作用,也吸引越來越多關注。美國稅務與財務公司 BDO(2019)提 到,有效的非營利組織並不排斥借鑑商業思維,追求社會使命的同時也確保財務健 全,因此把企業的治理模式引入非營利組織領域也越顯重要。而董事會作為基金會 的最高決策中心,負有經營、監督與治理等責任,但其企業背景董事的影響與功能 卻鮮少被討論。本研究透過「個案研究法」,來瞭解兩家業務性質與路徑相似的非營利組織, 並輔以深度訪談法,訪問關鍵執行者與資深員工。另外,搭配年報與財報的分析, 分析其發展過程、經營轉折點、財務表現,以及董事會組成及功能的異

同。探討非 營利組織的董事(會)扮演的角色,以及組織如何受到董事會中的有企業背景董事 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1)領導者特質差異形成組織策略的不同;(2)從財務結構來 看,A 基金會希望有更好的經濟自主能力,減少依賴公部門資源,因此以「捐贈收 入」為主佔超過六成;B 基金會的經營策略不以募款為主,收入結構主要來自「服 務營收」與「政府方案」;(3)非營利組織董事會採取專業信任授權,不對組織日 常運作事務過多涉入;(4)企業人才影響基金會的兩種路徑:一為進入董事會後直 接影響組織發展,二為涉入獨立項目支持、提供專業協助。整體而言,商業背景的 人才對於非營利組織的影響,在董事會成員、主要執行者、發

展策略以及演變的路 徑,都有顯著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