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一覽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一覽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洪中夫,蔡宇倫寫的 羅馬書動起來! 和盧啟明的 傳道報國:日治末期臺灣基督徒的身分認同(1937 -1945)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2017教會一覽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 以琳書房也說明:2017教會一覽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作者: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出版社: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教會公報社. 商品語言: 繁體中文. 裝訂: 貨品尺寸/規格:21 X 15 cm.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校園書房 和秀威資訊所出版 。

中原大學 宗教研究所 吳昶興所指導 彭美玲的 長老教會在後龍的開拓與經營(1872-1995) (2016),提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一覽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馬偕、後龍、新港、道卡斯族、地方教會史、長老教會。

而第二篇論文逢甲大學 建築所 蘇智鋒、鄭明仁所指導 卓孟佑的 教會建築整體空間組構之歷史演變與使用行為研究-以中部柳原、豐原及彰化基督長老教會為例 (2005),提出因為有 共同深層組構邏輯、靜態型構、空間型構分析、空間基因原型、教會建築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一覽表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灣華人教會名錄機構名錄則補充:華人教會名錄機構名錄收集全世界華人基督教教會與機構的詳細資訊,包括教派、教會、神學院、書房、社福機構…等。我們提供教會名稱、電話、住址、電郵、網站等資訊,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一覽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羅馬書動起來!

為了解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一覽表的問題,作者洪中夫,蔡宇倫 這樣論述:

一起改造團契查經,讓羅馬書動起來! #創意教學  #青少年查經     《羅馬書動起來!》經卷查經,是依循保羅寫作的思維脈絡,以輕鬆活潑又不失深度反思的方式,引導青少年學習福音的基本內容,探討重要的神學議題(例如:罪、救恩、信心、恩典、洗禮、稱義、成聖、聖靈、神的三一性、救贖、死亡及復活),期待青少年能效法保羅的宣教使命,以福音為榮,樂於傳揚基督的福音。     別具創意的動態反思教學,是您帶領青少年查經的最佳選擇!

長老教會在後龍的開拓與經營(1872-1995)

為了解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一覽表的問題,作者彭美玲 這樣論述:

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馬偕牧師於1873年4月3日在苗栗縣後壠地區設立新港社教會,1879年10月1日設立後壠禮拜堂。新港教會延續發展41年,就在馬偕牧師過世13年後完全消失;但後龍教會雖曾經浮沉於歷史中,如今仍然持續運作發展。 本研究主要以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馬偕牧師在後龍鎮所開拓的教會:新港社教會和後龍教會的歷史發展為研究對象。屬地域性的歷史探究,聚焦在個別教會歷史的梳理考證。時間斷限從西元1873年馬偕設立新港社教會為起點,直到後龍教會於1995年完成第二次建堂為主要研究時期。延伸探究中會考慮關閉後龍教會,直到教會轉型成立小組、變成支會,而後於2009年10月升格為堂會的發展軌跡。

從探究後龍地區昔與今歷史人文,理解基督教會在後龍地區的經營,根據後龍地區教會歷任傳道師和信徒在這地的工作,其人其事重現基督徒群體在後龍教會歷史之原貌,進而研究長老教會在後龍的變遷和發展,並歸納前輩宣教智慧,詮釋後龍教會未來宣教經營的可能。

傳道報國:日治末期臺灣基督徒的身分認同(1937 -1945)

為了解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一覽表的問題,作者盧啟明 這樣論述:

  歷經1930年代的奮興運動與皇民化運動,「傳道報國」一詞於1937年正式登上歷史舞台,「皇國臣民」的國民認同達到高峰,基督徒的信仰實踐與政教關係觀念也正發生改變!   日治末期可謂一段「傳道報國」的時代,戰爭前後基督徒的信仰認同並未改變,始終自勉傳道以報天國,未曾被國家神道動搖。然而,政治認同卻因應時局游移流動,且常有在臺、日、中、外之間猶豫掙扎的經驗。基督徒認為傳道報效國家是其社會責任,與日本政府、日本基督教合作,係出於護衛臺灣利益、關懷鄉土安危的初衷。殖民地的苦難,亦為信仰「再宣認」的歷程。基督徒「傳道報國」的身分認同,誠然是各個時代都必須回顧思考的重要課題。

  *本書榮獲「郭廷以先生獎學金」獎助,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41號 本書特色   1.本書榮獲「郭廷以先生獎學金」獎助,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41號    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吳文星專序推薦:「本書相當實證且客觀地究明日治末期殖民地臺灣的基督徒在艱苦的時局和處境下,透過信仰進行反省,從國族發現矛盾,於是找到對斯土斯民的認同。可說頗有助於適切釐清特殊時期日本帝國及其殖民地基督徒認同之疑義。……是一本開拓新史料、讓人耳目一新且富可讀性之佳作。」   3.臺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鄭仰恩專序推薦:「本文從1930年代的奮興運動、皇民化運動談起,

到皇民奉公運動及「傳道報國」思想的浮現,一直到終戰的困窘局面,輔以日本神學觀點的影響、主日學教育的案例分析,以及世代交替間的思維轉換,呈現出帶有複雜色度及層次感(nuance)的歷史研究,值得讚賞。」 名人推薦   吳文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     鄭仰恩(臺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

教會建築整體空間組構之歷史演變與使用行為研究-以中部柳原、豐原及彰化基督長老教會為例

為了解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一覽表的問題,作者卓孟佑 這樣論述:

教會建築在各世代對人類的精神層面都有其重大的意義,其獨特的建築形式與空間體系與宣教及團契生活更有極密切關聯,頗值得探討及研究。國內外學術界對於教會建築之研究大多偏重於質化研究(如空間感受問卷調查)或教堂造型分類及演變等,少有針對教會建築(教堂及其週邊附屬建築)所組構而成之室內外空間體系之營造過程與其賦予之特殊機能作探討。本研究擬以台中柳原、豐原、彰化基督長老教會為例,並以Bill Hillier之空間型構分析(Space Syntax)為分析工具,藉由空間單元靜態型構分析,探尋該三所教會基地內不同時期空間形成與發展之脈絡,解析其各時期之教會室內外空間體系所潛藏之深層組構特徵與所有參與者之各種

活動間之關聯性,透過不同時期空間體系演變過程與使用機能之關聯性探討,期能發掘有關教會建築空間體系之共同深層組構邏輯,即教會空間體系之基因原型也。經由本研究結論,可提供相關人士在教會各宣教階段之定位及內外部空間體系規劃與營造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