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銀行七賢分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金融系金融資訊碩士在職專班 謝坤民所指導 蔡一寧的 商業銀行經營績效之研究----以C銀行為例 (2014),提出台灣銀行七賢分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資料包絡分析法、總技術效率、純粹技術效率、規模效率、超效率、Malmquist 生產力指數。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銀行七賢分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商業銀行經營績效之研究----以C銀行為例

為了解決台灣銀行七賢分行的問題,作者蔡一寧 這樣論述:

本研究選擇研究個案銀行C銀行高屏地區24家分行自2011年至2013年合計3年為研究期間,以資料包絡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之CCR模型、BCC模型、Super SBM超效率模型及Malmquist生產力指數,選取『用人費用』、『利息支出』為投入項目變數,『總放款』、『利息收入』、『財富管理收入』、『盈餘』等為產出項目變數,針對此24家分行經營績效加以評估。本研究實證結果分析如下:一、 BCC效率分析顯示,綜合三個年度的BCC模型分析,2011年高雄分行、七賢分行、2012年七賢分行、大發分行、2013年左營分行、高雄分行等DMU表現較優,

均為固定規模報酬狀態。二、 Super SBM模式指出,綜合三個年度數據,大發分行2012年度、左營分行2013年度、高雄分行2013年度、高雄分行2011年度、七賢分行2012年度等分別排名為前五名;東港分行2011~2013年度、屏東分行2013年度、屏東分行2011年度等為末五名。三、 就Malmquist生產力指數分析,2011~2012略高於2012~2013,其中生產力指數退步原因在於技術效率變動、純粹技術效率變動與技術變動,因此雖然2012~2013的規模效率變動呈現進步現象,但整體生產力還是呈現退步現象。2011~2013期間的樣本分行呈現跨期生產力進步現象,主要進步原因來

自於規模效率變動與技術效率變動等兩個層面,代表分行會因為去年營運績效而作管理技術或人員資源運用等層面之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