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國立臺灣文學館,江昺崙,林運鴻,張怡寧寫的 文協一百點:臺灣真有力地景指南 和蔣闊宇的 全島總罷工:殖民地臺灣工運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語世界/錄音】文化頭 - 民報也說明:蔣渭水(左1)在文化協會分裂的時曾說:「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呼籲同志跤步著和齊,做陣相佮來拍拚。圖/吳三連基臺灣史料基金會提供.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蔚藍文化 和前衛所出版 。

國立屏東大學 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 邱毓斌所指導 石德隆的 從集體勞動事件史看高雄勞工階級之變遷 (2019),提出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工會、高雄、勞工運動、集體勞動事件、經濟發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張亞中所指導 林晉章的 台灣積極參與國際NGO之研究:以打造台北為全球地方議員論壇總部為例 (2013),提出因為有 非政府組織、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地方議員論壇、第三條路、兩岸統合、一中三憲、兩岸三席、大屋頂中國、一中框架、一中架構、中國議會、世界首都、歐盟首都、亞洲首都、風中之葉的重點而找出了 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的解答。

最後網站蔣渭水在牢裡清唱人道精神則補充:「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這是一百年前,由蔣渭水發出鼓勵同胞的革命口號。當時的蔣渭水和弱勢團體站在一起,引領社會運動;今年五月六日,《那些天,蔣渭水在牢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文協一百點:臺灣真有力地景指南

為了解決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的問題,作者國立臺灣文學館,江昺崙,林運鴻,張怡寧 這樣論述:

  本書呈現百年前文協在臺灣進行的啟蒙文化活動100個相關景點,   藉由回望臺灣的過去,思索百年後臺灣文化的當下與未來。   國家級博物館聯合選址。知識型真文青專業撰文。   臺灣文化協會於1921年成立。文協人的腦袋有各種文明之夢,散開到全臺灣的北中南東,熱情展開啟蒙。一百年後,這本書蒐羅的100個景點,歷史故事已是笑與淚的傳奇。   1921年10月17日,臺灣文化協會成立,   在臺灣島嶼各角落,掀起一波以小搏大的文化啟蒙運動。   在臺灣文化協會百年紀念之際,許多當時的「地景」已物換星移,甚至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之中。從目前本書所舉出現存的「百景」出發,目的是

希望讀者能藉由實際走讀,了解曾經發生過的「故事」,不僅「望文生義」,更可以透過「地景」來思考臺灣文化協會在各地如何生根、茁壯,將其精神持續傳遞給後人,這不止是百年的追求,而是永恆的堅持。   「文協的地景,可能就在你的周遭、騎個U-Bike就可抵達;也可能遠在偏遠小鎮,但依然值得造訪。你可以想像手中捧著這本書,輕裝就可出門,進入書裡的故事按圖索驥找到一百點,並且發現每個地景都像時空膠囊,豐富的人事時地物都能封存,也等待有緣的你去解碼、去探索,在臺北文化書局、臺中中央書局這些著名的場景,看到與歷史重逢的喜悅。」——文化部長 李永得   「察看啟蒙地景的多樣性,是饒有趣味的事情。學校、公會堂、

書店、劇場,是大眾啟蒙場地的基本款;廟宇、教會、餐廳、酒家,多了看似不合知識人品味的曖昧,其實是接近大眾的必要之地;醒目的還有暗黑景點,異議人士常被羈押過夜的警察署、掀開農民抗爭黑幕的甘蔗園、經常聚集陳情抗議的官舍州廳,歷史都有誠實的反應。   文協一百點地景,意義彷如舊時代寫字的竹簡或羊皮紙,雖然刮除先前的刻痕就能重新落筆,但各層次抹除、增添、破裂、殘餘的痕跡,仍是最具體的記憶庫存地。」——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 蘇碩斌 專文導讀   陳文松(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系主任)   張文薰(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副教授兼所長)

從集體勞動事件史看高雄勞工階級之變遷

為了解決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的問題,作者石德隆 這樣論述:

  回顧台灣從日治時期至今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歷經不同統治者、不同需求的經濟發展政策,概將台灣經濟發展區分為殖民時期、戰後混亂與發軔時期、經濟起飛時期及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時期,從初步工業化出現第一批現代勞工,到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席捲台灣,本研究試圖在這樣的脈絡之下呈現高雄的勞工樣貌,並挑選出十一個發生在高雄的勞動事件,從中探究經濟結構與資本性質的變遷過程,產生了甚麼樣勞工問題?以及在不同的集體事件中,勞工與工會如何回應資本與國家。  歷經不同統治者與不同經濟結構與資本性質的變遷,作為經濟發展背後的無名英雄,台灣勞工階級承受低薪、職業災害、失業以及過長工時的經濟惡果從未消失。而政治體制框限了工會團

結機制的發展,從過去百年的勞工集體事件來看,這決定了工人階級能有意識地進行集結抗爭,或著只能無意識地透過悲劇來回應問題,用青春與生命來造成制度之改變。  台灣工友總聯盟在1928年成立大會宣言的最後,呼籲「工場的工人、手工業、店員、各勞動大眾們,請一起集合到台灣工友總聯盟的旗幟下來同奮鬥!」,我們從過去百年的歷史看這樣的夢想,遭遇了來自國家政體、工會體制、行業特質與資本外移等因素的阻撓。換言之,台灣工友總聯盟的重要推手蔣渭水先生之名言:「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並不會自動發生,工會運動必須發展更寬廣的視野與多元的策略,才有可能讓更多的勞動者團結起來,面對日益複雜的經濟全球化變局。

全島總罷工:殖民地臺灣工運史

為了解決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的問題,作者蔣闊宇 這樣論述:

  「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   看百年前的臺灣勞工們,如何以超絕的行動和策略,   跨廠場、跨職業,全島總罷工,向惡老闆說「不」!     自己的幸福自己爭,日治時代工運這樣搞──     「景氣差?不如自己做頭家!」   經濟不景氣,老闆要減薪?罷工的新竹木工們開設另類工廠,不勞動者不准過問工廠營運。薪水自己定,生意沖沖滾(tshiâng-tshiâng-kún)!     「有工賊?來去他家吃一餐!」   高雄工人簽約協議組成「食飯隊」,罷工中如有違約或擅自復職的工賊,必須負擔其餘罷工者的生活費。一起到復職工人的家裡吃好吃滿!     「要降租!臺南房東嚇破膽!」   世界經濟大恐慌

,收入銳減,失業風行。臺南有由勞動者、貧民組成的「臺南借家人協會」,甫成立便有屋主聞風惶恐,主動降租!     本書作者蔣闊宇以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間的新聞資料為本,逐筆整理與勞資爭議、工運事件相關的紀錄,重新編織出一套百年前臺灣工人們的「工運故事集」。不同於過往史觀往往繼承殖民者的「煽動敘事」,也不同於民族主義者側重抗日、民族認同,而將勞工視為面目模糊的被領導階級,本書致力於回到歷史田野,重新發現並建構臺灣勞工階級的主體性與能動性,探討臺灣工人們如何透過跨廠場、跨產業的合縱抗爭與罷工,影響了知識分子與左右兩翼工運集團的路線與主張,從追求個人幸福的前提出發,進而尋找整個勞動階級的共同出路。  

  一九二○年代的殖民地臺灣工運史,可以帶給當代臺灣哪些啟示和體會?和百年前的臺灣工人們一起重返這場屬於庶民的戰鬥,在不同的時代,寫下抗爭的硬道理。   本書特色     ◎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林文凱專文推薦   ◎首部日本時代臺灣勞工運動故事集   ◎附《臺灣日日新報》大型勞資爭議報導一覽表     ※本書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出版 作者簡介   蔣闊宇     南投草屯人。曾任桃園市產業總工會、南亞電路板錦興廠企業工會秘書。著有詩集《好想把你的頭抓去撞牆》,與周聖凱合編《我現在沒有時間了:反勞基法修惡詩選》。現於愛丁堡大學研究歷史,面朝海波浪,想念黃昏的故鄉。 序一

回看那個壯闊時代林文凱 序二 反思當代、指向未來,從真誠面對歷史開始周聖凱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 殖民地臺灣工運簡史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材料範圍 第三節 自主工運的史觀 第四節 章節架構與歷史分期 第五節左右光譜 第二章|黎明期(1926-1927) 第一節 自發性勞資爭議 一、1926年以前的勞工運動 二、臺灣最初的工會組織 第二節 新臺灣文化協會 一、社會問題研究會 二、臺北無產青年 三、臺灣文化協會左傾 四、工會工作的開展 第三節 高雄臺灣鐵工所大罷工 一、高雄機械工會的組織 二、社會資源湧向高雄 三、臺灣鐵工所的產業地位 四、罷工戰略與政治想像 第四節 全島總罷工與後續工潮 一、全

島總罷工 二、五一勞動節(1927) 三、臺北日華紡織株式會社罷工 四、嘉義營林所大罷工 五、臺北人力車工潮 六、臺北印刷從業員組合 第五節 鐵工罷業的尾聲 一、調停者、警察與工會改組 二、罷工者行商團 三、勞工自主企業 第三章|成熟期(1927-1929) 第一節 右翼工會崛起 一、民族主義、勞資協調與工團主義 二、新竹木工工友會 三、右翼組織工作的進展 四、大稻埕茶業工人運動 五、臺北砂利船友會 六、臺北華僑總工會 七、臺灣工友總聯盟第一次全島代表大會 第二節 左翼工會弱化 一、臺灣總工會 二、臺灣機械工會聯合會 三、左翼組織工作的進展 四、工友協助會與臺灣總工會 五、全島勞動運動統一聯

盟 六、臺灣工會臨時評議會 七、臺灣大眾黨 第三節 風雨中的勞動節 一、五一勞動節(1928) 二、基隆洋服工友會 三、臺北石工工友會 四、基隆船炭工友會 五、臺南安平製鹽株式會社大罷工 六、高雄淺野洋灰株式會社大罷工 七、臺北木工工友會 八、臺北金銀細工工友會 九、臺南理髮工友會 十、臺北印刷從業員組合與臺北印刷工會 第四節 臺灣民眾黨與工友總聯盟 一、臺灣工友總聯盟的組織架構 二、臺灣工友總聯盟第二次全島代表大會 三、臺灣民眾黨與勞工運動 四、民眾黨內的階級鬥爭 第四章|受難期(1930-1932) 第一節 臺灣工友總聯盟列寧主義化 一、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二、臺灣民眾黨左傾 三、三角戰略

四、大蕭條裡的組織工作 五、大稻埕金銀紙店爭議 六、高雄印刷從業員組合 七、臺北華僑錫箔工友會 八、新竹木工工友會罷工 九、高雄共榮乘合自動車會社爭議 第二節 臺灣共產黨與臺灣總工會籌備會 一、臺灣共產黨的工運政策 二、對臺灣共產黨的批判 三、蘇新與蕭友山的組織工作 四、改革同盟 五、高雄苓雅寮肥料袋工廠罷工 六、臺中菸草組合從業員罷工 七、宜蘭蔗渣工業試驗所爭議 八、臺灣出版工會籌備會 九、臺灣交通運輸工會籌備會 十、臺灣礦山工會籌備會 第三節 殖民地勞工運動的末路 一、共同鬥爭委員會 二、無產階級共同戰線瓦解 三、臺北印刷從業員組合大罷工 四、1932年以後的勞工運動 第四節 殖民地勞工

運動的結構性回顧 後記|百年綦轍低迴遍   附錄 附錄一《臺灣日日新報》所載大型勞資爭議(1898-1926) 附錄二《臺灣日日新報》所載大型勞資爭議(1932-1940) 參考書目 序   回看那個壯闊時代:反思日治時期臺灣社運史的幾個可能視角 林文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很高興能為闊宇的這本書撰寫推薦序。記得好幾年前參加一個學術研討會時,我曾經就日治時代臺灣文學史研究中的臺灣經濟史想像等議題,與指導闊宇這篇論文的黃美娥教授,有過一番交流討論。其後,兩年前我在臺灣圖書館出版的刊物《臺灣學通訊》中寫了一篇短文〈昭和經濟危機下的臺灣勞工運動(1927-1933)〉,在

該文中,我從臺灣經濟史的視角對於闊宇的碩論,也就是本書的前身做了一些不同觀點的對話討論。大概因著這個緣故,有機會蒙闊宇本人與黃美娥教授的青睞,邀請撰寫這篇序文。     近三十年來伴隨臺灣民主化,臺灣社會與學術界開始有機會正視這塊土地上發生的歷史與文學,臺灣史與文學研究從「險學」變成「顯學」,而在這一新興學術浪潮中,或許一九二○至三○年代的臺灣政治與社會文化運動是最受關注與熱門的研究議題。臺灣近代資本主義發展、政治啟蒙與社會運動以及文學革命,可以說都起源於那個精彩時代,而對那個時代的歷史詮釋與重構,不僅是戰後初期國民黨政權歷史宣傳的重點,也是一九七○年代以來臺灣各時期的政治與文化運動以及學術界

歷史論辯的焦點。     在筆者來看,本書有幾個層面的意義值得關注,首先,這本書在臺灣社運史料開發與利用上有其示範作用,雖然臺灣社運史的研究已有數十年,但既有研究基本上都僅依賴總督府的官方史料以及連溫卿、蔣渭水等社運重要參與者的相關史料,而闊宇這本書則費心整理了日本治臺五十年間的各種新聞資料,帶領我們前往歷史現場查看那些年間臺灣人的社運圖像。雖然晚近學界已經廣泛利用這些新聞史料從事各種主題的研究,但很少有如闊宇這份研究一樣,把這些新聞資料庫像是歷史田野一樣,詳細地逐筆整理了其內容,並透過與各種相關史料的比對,組裝與述說出一個不同於陳說的社運歷史。     其次,這本書對於臺灣的左派政治史研究也

有其積極意義,過去的左派政治史研究,受限於既有史料的性質,往往集中於總督府的帝國主義鎮壓敘事或者運動重要領導者的民族主義英雄敘事,但闊宇的研究的確如其所說的,透過「工運組織內部運作過程」的描述,盡力呈現出日治時期臺灣工人組織與工人集體的狀況。闊宇囿於其左派帝國主義分析架構,書中對於右派政治人物在工運發展中的角色分析雖然未盡公平,但這種側重於普通民眾工運意識與行動的分析取徑,或許是過去側重於英雄與民族主義敘事的政治史研究應該參考的,對於我們認識日治中期臺灣社會民眾的意識狀態與政治化應該是重要的。     此外,這個工運史的描繪對於臺灣經濟史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啟發。在本書中,闊宇應用了一些臺灣產業史

的最新研究來說明個別產業勞工運動的發展背景,但這本書也描繪了很多過去經濟史研究未曾關照過的產業,譬如印刷、木工、紡織等多種產業。因此,透過閱讀本書,經濟史研究者也可進一步開拓一些新的研究對象與議題。另一方面,過去臺灣經濟史研究往往強調「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圖像,但本書有關工運的歷史敘事,則一定程度透顯了日治中期以來臺灣工業發展的圖像,補白、說明了臺灣產業史的一些重要發展面向。     闊宇在本書中對於日治中期臺灣工運發展的分析,奠基於其對該時期臺灣經濟史的一些看法,做為這個時期的經濟史研究者,我對其分析所借鑑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史觀的定位有些不同觀點,但我不擬在此細談,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從上述提及

的短文以及我的日治時代臺灣經濟史的研究,詳細了解這些不同觀點。     「左手寫詩、右手搞工運」(新新聞記者報導語)的闊宇,撰寫本書的目的不僅是日治時期工運歷史的重寫,同時也希望為今日的勞工運動開展新的「變革性政治想像」。因此,在此我只想介紹一些在分析討論臺灣一九二○至三○年代的經濟史、社會運動史與社會主義史等研究議題時,可以關注的一些研究典範與理論觀點。     首先,闊宇在這本書所採用的經濟史觀,一部分是當時臺灣左派與第三國際採取的列寧觀點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史觀,這是一種經濟決定論的壟斷資本主義論,用以說明殖民地的資本主義發展與資本家對於勞工的剝削狀況;另一部分則是戰後一九七○至九○年代流行

的新馬克思主義經濟史觀,即屬於馬克思主義發展經濟學的依賴理論(Dependency Theory)一環的聯屬理論,來分析一九二○年代臺灣米糖相剋的產業結構下工人工資的變動,這一理論主要關切之前壟斷資本主義論所忽視的不同產業生產模式之間的聯屬關係。     一九二○年代晚期以來至今臺灣經濟史學界的幾個重要作品中,矢內原忠雄的《帝國主義下の台湾》(1929)一書屬於列寧的壟斷資本主義論,而凃照彥的《日本帝国主義下の台湾》(1975)一書,與柯志明的《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2003)都可歸屬於聯屬理論。但值得注意的是,凃照彥的分析雖然多方修正矢內原忠雄的觀點,但仍然強調殖民剝削

與支配的面向,然而柯志明雖然同樣採用類似的聯屬理論分析架構,但卻強調日治中期一九二○至三○年代晚期日本管制臺米出口之前,臺灣農民整體生活水平的明顯提升,換言之,雖然採用聯屬理論的馬克思主義分析架構,但柯志明的分析結論卻是接近於晚近經濟史學界所謂的殖民近代化論(儘管實際論證架構有很大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闊宇在分析一九二○至三○年代的勞工薪資與勞工運動之間的關聯時,雖然說是從廖偉程的研究中轉引柯志明的聯屬理論分析觀點,但實際上他的分析論點與其說是接近柯志明,不如說是接近凃照彥的殖民剝削觀點,即強調一九二○年代以後勞工薪資日益惡化。簡言之,柯志明的研究主要關切臺灣米作與蔗作的產業與農民收

入的聯屬關係,並未進一步延伸到工業勞工部分,但若依照其聯屬分析論點,並參照溝口敏行等人的實質工資統計資料,實際上並無其所謂一九三○年間嚴重倒退回一九二○年以前的情況。     其次,是與上述經濟史觀點相關的勞工運動解釋問題。闊宇在解釋勞工運動的發生時,強調:「經驗證明任何勞工運動的起源都是工人階級改善生活的願望,好了要更好,壞了要抵抗。」單看這句話會以為他將勞工運動的產生,完全歸結在經濟剝削上。不過,他的工運史解釋成功的地方在於透過「工運組織內部運作過程」的討論,潛在地說明了一九二○至三○年代的臺灣勞工如何定義生活的好壞,與發展出改善生活的願望。     晚近社會學界有關社會運動的理論觀點,除

了帶有經濟決定論馬克思主義色彩的階級關係決定論外,主要有相對剝奪論、資源動員論、政治過程論與新社會運動論等分析典範。雖然闊宇在分析一九二○至三○年代的勞工運動時,有時候受限於當時工運組織者的左派帝國主義論與階級分析話語,而過度強調了經濟剝削的面向,但他有關工人組織與工人集體的分析觀點,涉及了社會運動的組織、動員、心理認知與共識建構等議題,其實很可以與前述的幾種新的社會運動解釋觀點相互連結。     在此我想提醒的是,闊宇在本書的分析集中於工人經濟狀況與組織和集體的討論,這的確是工人運動分析最重要的基礎,但若配合前述的幾種社會運動解釋觀點來看,該時期工人運動史的出現,其實有必要放在更廣泛的社會與

歷史脈絡中來分析。因此,有關該時期臺灣史研究所探討的一九二○年代第三國際馬克思主義左派理念的傳布、殖民地統治體制轉向內地延長主義、一九二○年代前期臺灣右派主導的議會請願運動,還有同時期的各種社會文化運動,這些與工人運動直接間接相關的各種制度、脈絡與環境,或許也可以適當納入解釋架構中。     最後,從社會主義史的角度來說,晚近臺灣左派的政治史與文化史研究者,仍一直將其對社會主義運動與思想的認識停留在一九三○年代的第三共產國際時期,並未注意到戰後冷戰體系雙方左派思潮的先後更新。一方面,歐美自由主義陣營的左派思想家放棄了第三國際時期經濟決定論的馬克思主義,改採經濟、政治與文化體系各具相對自主性的文

化馬克思主義(或者說西方馬克思主義);同時北歐與西歐國家的左派政黨也反對暴力革命的共產黨政略,而發展出社會民主主義的左派政綱,也就是在資本主義經濟的基礎上,透過社會福利政策的社會重分配體制,建立保護勞工與弱勢者的公平正義社會。另一方面,戰後追隨蘇聯的共產黨國家如東歐各國與中國、越南,則在數十年的社會主義體制實驗失敗後,不得不追隨西方已開發國家採行資本主義的經濟改革方略,並希望逐步建立社會福利體制。     當然如同最近幾年受到矚目的社會經濟學者T. Piketty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或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 E. Stiglitz的《全球化及其不滿》等書所說,戰後一九六○年代以來幾十年間,

在北歐、西歐與日本和東亞四小龍逐步確立的這種維持經濟發展並一定程度兼顧社會分配正義的體制,並非必然可以持續下去並擴及其他發展中國家。因為近年來伴隨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的發展下,資本流動日益快速便利,全世界的資本家們正在以提供投資與創造工作機會為由,威脅要求各國改變稅制並削減社會福利,嚴重戕害戰後以來做為社會發展典範的社會民主主義的存續。但無論如何,面對新自由主義的威脅,這些學者們的解方顯然不是第三國際時期的暴力革命與廢除資本主義等傳統第三國際方案。     就闊宇本書所關心的當代臺灣社會如何從歷史學到教訓的問題,我想戰後臺灣社會的經濟發展與民主化以來的社會民主主義進展,的確仍有很多問題與挑戰,而

日治時代的臺灣工運史不僅對於工運等社會運動,還有政治與文化運動,以及臺灣社會如何從過去變成當代社會,也的確能提供很多的歷史教訓。但我想進一步提醒的是:經歷戰後七十餘年社會變遷的我們,在反思與重估那一段工運的歷史與當代意義之時,也應放寬歷史的視野,將戰後世界各國的社會主義理論變遷與學術史一併納入思考。同時,這一代困頓年輕人的社會改革處方,不應僅向過去臺灣戰前的左派歷史求索,也必須將世界各國戰後的社會主義實踐歷史納入考察,並思考如何壓制新自由主義對於社會民主體制的破壞性力量。 殖民地臺灣工運簡史 回顧殖民地時期臺灣勞工運動發展的軌跡,1927年4月的「高雄臺灣鐵工所大罷工事件」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

歷史時刻。在此之前,臺灣勞工與從事反殖民社會運動的知識分子處於兩相隔絕、互不往來的狀態,儘管分散於各地的工人已經歷過數十次的自發性罷工,卻少有「集體組織」被發展出來,無法為臺灣勞工建立起全島性的關係網絡,無法做為一個「階級」團結起來。與此同時,島內的反殖民知識分子,儘管許多人已接受了當年風行於全世界的社會主義理論,臺灣文化協會的工作卻依舊是以「文化、思想運動」為主流,尚未意識到基層群眾組織的重要性。 基於這份「勞工與知識分子之隔閡」的緣故,「高雄臺灣鐵工所大罷工事件」做為1927年文化協會分裂以後,左派分子全島性基層組織工作之一環,其爆發正象徵著這小小島嶼上「工人階級自發性」與「知識分子自覺性

」之匯流。 高雄臺灣鐵工所罷工的過程當中,在社會主義者連溫卿的倡議下,或許是受到1926年英國礦工總罷工的影響,單一工廠的罷工轉瞬演變成全島範圍的工廠工人「總罷工」行動。隨後,又演變為1927年度大規模的五一勞動節鬥爭—在這遍地開花的工潮當中,民營事業的勞工對上資方,國營事業的勞工對上國家,一場罷工連鎖造成另一場罷工,層出不窮的抗爭事件造成全島工人階級的組織化浪潮,工會組織如雨後春筍般生長出來。與此同時,臺灣文化協會左傾以後,裂解成左右兩翼的島內反殖民知識分子,亦在這股工運浪潮當中拉攏各地勞工,增強各自的組織勢力。他們以不同的政治藍圖、實質的支援行動以及運動的成果,樹立起己方的威信。不過,儘管

左右兩翼運動者形成競爭態勢,至少在表面上,雙方仍維持著「無產階級共同戰線」,在基層工人組織之內同進同出。《臺灣民報》的評論者將這段時間稱為「勞動運動的黎明期」。

台灣積極參與國際NGO之研究:以打造台北為全球地方議員論壇總部為例

為了解決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的問題,作者林晉章 這樣論述:

本論文主要以台灣位處西太平洋島鏈又處與中國大陸一海之隔的中國大陸東南一隅,均以華文為共同語言文字,台灣其四百年來全球地位的重要性,對照歐盟小國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及德法邊界法國阿爾薩斯省首都史特拉斯堡分別為歐盟的行政及立法首都暨中國大陸海南島博鰲之為亞洲首都。台灣在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被中國大陸到處打壓,到2010年兩岸簽署ECFA後,台灣應思考如何重返國際社會,包含如何加入聯合國。而本文認為應從積極參與國際NGO開始。本論文透過文獻回顧台灣NGO的國際參與經驗及其所面臨的挑戰及限制,得出以國際NGO做為兩岸共同參與的實踐場域的「第三條路(The Third Way)」,而台灣不只要積極

參與國際NGO,還要思考如何以台灣在全球的特殊地位來打造台灣台北為國際NGO總部。本論文另就台北市在台灣都會走廊中的發展定位暨台北在全球化亞太區域地位之比較來分析台北作為國際NGO總部的條件。本論文以紐約為聯合國總部而為公認的世界首都,本論文就是思考如何打造台灣台北為國際NGO總部時,使台灣台北成為繼紐約之後的另一個世界首都。而如何打造台灣台北為國際NGO總部、世界地球國首都?本論文以自身參與台灣台北地方自治經驗觀察,並實際了解全球國會議員的聯盟組織暨各國地方議員聯盟組織現況,發覺迄今尚未有各國地方議員聯盟的全球性組織存在,乃以透過籌組台灣地方民代公益論壇並於舉辦2014年度論壇時邀請美國、日

本、歐盟的全國性及全歐地方議員聯盟會長齊聚台北參與國際論壇,並藉機發起籌組全球地方議員論壇,預計於2015年八月下旬由台北籌辦第一屆全球地方議員論壇,並爭取將全球地方議員論壇總部設在台北等的具體作為來做為本論文的具體實踐第一步。而在這以國際NGO做為兩岸共同參與的實踐場域之具體作為時,發覺張亞中教授的兩岸簽署和平協議、兩岸統合、一中三憲、兩岸三席暨黃年所主張的大屋頂中國理論和許信良的中國議會主張,大陸學者閻學通的兩岸蘇聯模式入聯主張,及2013年6月吳習會的一中框架、一中架構主張,均是對達成本論文的研究課題有具體加分發揮臨門一&;#33050;達成之功效。而本論文的以「打造台北為全球地方議員論

壇總部」,來做為以國際NGO做為兩岸共同參與的實踐場域,正可以是台灣完全被排除在國際社會或是參加國際政府組織之外的「第三條路(The Third Way) 」,亦可以說是台灣在「避陸戰略兩岸對立深、聯陸戰略政治風險大」兩難路徑外的「第三條路(The Third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