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不自勝英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喜不自勝英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區志堅寫的 明理愛光:杜葉錫恩的教育思想及實踐 和李蘋芬的 初醒如飛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華 和啟明出版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何淑貞所指導 陳忠和的 從劉勰『六觀』論張岱小品文 (1999),提出喜不自勝英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文心雕龍、知音、六觀、晚明小品、張岱、文學批評、瑯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性靈。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喜不自勝英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明理愛光:杜葉錫恩的教育思想及實踐

為了解決喜不自勝英文的問題,作者區志堅 這樣論述:

  本書詳述杜葉錫恩對香港教育的貢獻,興辦慕光英文書院的學理念、經過及影響。   本書為研究香港教育家杜葉錫恩的專著。全書共分十一章,前三章重點敘述她的成長經過,包括求學、信仰及傳道工作,從中突出她堅忍、不屈不撓、不易放棄、關懷民生等優點。第四至八章交代杜葉錫恩如何在艱苦及種種挫折下創辦各所慕光學校及中學的經過,以及申請各種資助,開辦免費診所、為基層人士提供食物、設立公共圖書館等福利事業,同時交代她出任市政局議員,為市民爭取權益,推動教育課程改革、教學語言改革、爭取為少數族裔兒童就學等,為師生謀福利。作者從中分析她的教育理念,肯定她對改善香港基層兒童教育的無私貢獻,公私如

一的大愛精神。第九章始,着重敘述杜葉錫恩有教無類的辦學理念及「慕光」五育兼備的教育精神與實踐。作者通過與十四位「慕光人」進行口述歷史訪談,摘錄他們與杜葉錫恩女士的相處經歷及對他們的人生影響,饒有教育意義。書末附件包括大事年表及學生畢業照片等。全書圖文並茂,詳盡敘述一代教育家的成功之由,發人深省之餘,更值得關心教育者借鏡。  

喜不自勝英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主持人:陳揮文
節目時間:週一至週五 18:00 - 19:00

◎節目內容大綱:

第一段:
一,買F16 蔡:不清楚韓用什麼身份發表聲明
二,蔡:樂見至少國民黨提名人採取正面態度
三,公文風波 蔡:韓有三年多證明把市長做好
四,轉眼已經三年多 蔡英文證明沒把總統做好
五,AIT二訪韓 美多邊押寶 確保美最大利益
六,韓十月二訪美 依藍綠慣例選前赴美「面試」
七,韓必須自證是美中日都能接受的總統人選
八,想買F35卻只能買F16 國家處境的悲哀
九,買F16喜不自勝? 部分媒體不知在想啥
十,回歸中華民國憲法 藍綠白有共識嗎?

第二段:
一,上週建議因應黑韓三原則 韓完完全全違反
二,原則一:候選人vs.候選人 鎖定蔡總統
三,原則二:有證據才回應 不理會天馬行空
四,原則三:定期召開記者會 不接受堵麥聯訪
五,0820聯訪 韓被問六題 共回答4分13秒
六,韓爆料座車被裝追蹤器 控國家機器介入
七,指控國家機器茲事體大 韓發言全長82秒
八,單兵作戰? 韓控國家機器 國民黨竟袖手旁觀
九,韓總部完全狀況外 竟發新聞稿聲援管中閔
十,當然優先保護主帥 藍軍其他人在幹嘛?

第三段:
每日一句2019-0820:
事隔三天回應 盧秀燕:應該檢討自己而非選民

狗吠火車2019-0820-217-2管史記禮記
管爺出庭掉書袋 避談哪幾篇社論自己寫的
承認邀稿否認兼職 為何不敢公開說明大作
無論寫幾篇登幾篇 每年固定領壹週刊65萬
有無亞洲四小龍? 管主委竟一夕之間改口
2015管嗆若換柱 衝中央黨部 結果呢


按讚【觀點】
FB: https://www.facebook.com/AllTheBestVi...
訂閱【觀點】
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觀點

▶ 飛碟聯播網 http://bit.ly/2Pz4Qmo
▶ 飛碟晚餐陳揮文時間 http://bit.ly/2JOoLMg
▶ 飛碟聯播網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ufonetwork921/
▶ 飛碟聯播網APP http://www.uforadio.com.tw/app

從劉勰『六觀』論張岱小品文

為了解決喜不自勝英文的問題,作者陳忠和 這樣論述: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民初時期,五四運動方興未艾,掀搴一波波文藝革命的思潮,風行草偃,一方面引領中國文學朝別開生面的方向發展,另方面則點燃重新詮釋與評價傳統文學資產的燎原之火。就當時文學發展的生態來看,散文、詩歌、小說、戲劇等競相推陳出新,其中以散文最受矚目,原因是一批有志於散文革新的文人受西方的Prose、Essay、Sketch 等影響,亟欲提倡新式散文--小品文,在滿腔熱血的激勵下,積極展開實際行動,透過著書,演講,乃至自辦平面媒體的傳播方式,進行理論的鼓吹與創作的見證,前仆後繼,一時蔚為風潮。雖然在追慕小品文的過程中,對中國古代正統的散文不無意氣之言,但他們並不認

為小品文是西方僅有而中國絕無的文類,也不沉緬於西方小品文的憧憬而徹底棄守本土文化意識的防線。「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始終是當時知識份子在迎迓西方新知時避免失根忘本而捲入狂濤中淪為波臣的信念。因此,投入小品文運動者在翹首展望的同時,也低眸回顧,企圖從歷史的經驗中為小品文的成立尋求一種存在的根源,用歷史的經驗支持文學生命的蛻變。周作人、沈啟無等人即認為「晚明小品」是現代小品文的源頭。嚴格來說,這種認定帶有相當濃厚的感性成分,理論上不無瑕疵,但不可否認,「晚明小品」在周、沈等人用心良苦的推尊下,就此昂首闊步的走出清代飽受撻伐的陰霾,不再背負悖逆傳統文章法式的冤屈,幡然成為近代小品文創作者的借鑑對象及學

者的研究對象。 經過學界長期的耕耘,「晚明小品」的價值已普遍受到認同而能與傳統古典散文頡頏競美。若進一步探微,徐渭、公安派袁宏道三兄弟與竟陵派鍾惺、譚元春等因有鮮明的理論主張與卓犖的創作表現,所以博得最多的青睞,相關的研究絡繹不絕。相較之下,被明.祁豸佳譽為匯集酈道元之博奧、劉侗之生辣、袁宏道之倩麗、王思任之詼諧於一身的張岱,便顯得有些孤寂。不過,絕代風華畢竟難掩,仍有慧眼別具之士先後加入研究張岱作品的行列,一親芳澤。若以時間座標對歷來的研究論著展開縱向的觀察,可以發現早期的研究多以序跋或期刊論文的形式針對張岱某一小品文著作進行簡介式的書評或單篇作品的抽樣分析,並從

中夾敘張岱的家世、生平、交遊、性情、嗜好、著作流傳狀況等。學者研究的文本以《陶庵夢憶》最常見,《西湖夢尋》、《瑯嬛文集》次之,其餘著作則乏人問津。就學術性質而言,當時的論著往往以作品評介的面目示人,實際上則偏重文獻考證,對作品的藝術表現刻劃不深。一九七七年黃桂蘭的《張岱生平及其文學》問世,該書是台灣最早以張岱作研究主題的專著,若以其命題檢視內容,「生平」部分包括家世與生平、交遊考、情性與喜好;「文學」部分則包括著述考與文學分析。作者對生平部分與著述考著墨甚殷,對文學分析則輕描淡寫,文學理論的闡揚與作品藝術表現的詮釋猶待 浚掘。該書雖未能面面俱到,奠基的貢獻卻不容抹煞,後人不

乏循其行跡者。隨後,舊有的議題引起愈來愈多的迴響,有就小品文的藝術表現作更精微之析論者,有就文學理論作進一步之探討者,也有就字號、籍貫、卒年詳加考證者。除了舊有的議題外,研究者也持續擴張視野,從文學拓展到史學、哲學等領域。一九八九年夏咸淳的《明末奇才--張岱論》問世,該書無論在深度與廣度上都較以往更上一層樓,具有舉足輕重的指標意義。就深度而言,其主要成就是對於著作的考證、思想背景的探索以及小品文藝術表現的闡揚更詳備。就廣度而言,其主要成就有三:其一、從小品文延伸到詩、詞、曲的研究。其二、從文學延伸到美學的研究,探討張岱對美醜標準、自然美、人格美、美感辯證法則、藝術家特質等層面的觀點。其三、張岱

的重要史學著作《石匱書》、《石匱書後集》以及哲學著作《四書遇》等雖未被正式討論,但引述甚多,可窺見張岱的史學與哲學思想。夏咸淳激起耀眼的漣漪後,餘波盪漾,不僅研究張岱作品的風氣日益熾熱,表現形式也出現從短篇小文轉向長篇專著的趨勢。 綜觀前人的研究,在張岱小品文的藝術表現方面,儘管各家本領有別,精粗不一,論述模式卻始終不離基本型態:從主題、題材、修辭、結構的探討,歸結出風格特色。這種論述模式對作品藝術表現的鋪陳確實有一定的效能,但其中仍存在許多值得思忖的問題: 其一、各家紛紛以「體裁賅備」描述張岱在小品文創作中的體裁表現,卻鮮少有人潛心觀照「體裁賅備」背後

的文體觀念,追究張岱對體裁的分類及相應於體裁的美學規範(體式)抱持何種態度,解析正統古典散文歸納出來的體式與張岱的美感意識產生何種激盪。由於未釐清張岱的文體觀念,各家在探討主題、題材、修辭、結構等層面的藝術表現時,往往未將之與體式的實踐聯繫,因而無法對脫逸規範的現象作出合理解釋,洞察其中的隱憂與另一面的創新美感。「晚明小品」並非某種新體裁的產物,它是明代萬曆以後的創作者秉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理念,以傳統的體裁創作出短雋而富有情趣韻味的作品後,自然形成的文學類型。因此,若不釐清張岱的才性特質與美感意識對其體裁表現的影響,將無從得知其作品之所以躋身「晚明小品」之列並大放異彩的奧祕。

其二、對於張岱小品文的主題,一般的看法不外下列幾項:寄託亡國之哀慟,揭露社會之醜惡,嚮往閒情逸趣,表明宗教之穎悟。論者在揭示各項主題之際,多未正視各項主題之間的內在矛盾,如出世與入世,去欲與存欲等。究竟張岱以何種思想體系安頓種種矛盾而求得身心的和諧?這是嚴肅的問題,不應漠視 。 其三、在文學語言的聲音表現上,散文無須刻意營造某種韻律形式,但這並不意味著散文禁止任何韻律形式。緣此,我們不禁要問:張岱小品文究竟有無特殊的韻律形式?其是否毫無音樂美可尋?這個疑點素來無人聞問,亟待澄清。 其四、張岱在小品文創作中的繼承與革新已有多人提出見解,然而瑕

瑜互見,其中的癥結有兩方面:一是在傳承系統的建構上不夠完整,有人偏重徐渭,有人則偏重公安三袁與竟陵鍾譚;二是論證上缺乏說服力,若非無法就例證具體指出堂奧,即為空談理論。既然留下裂隙,自當補苴罅漏。 其五、歷來評鑑張岱小品文之風格者,屢用「奇」這個字眼描述,究竟這樣的評語是否允當?這個問題須從張岱的「奇正觀」著眼,再從創作過程解析其小品文風格趨於「奇」或「正」,然而目前尚未有人處理。 面對種種懸而未決的問題,筆者捨棄游擊式的攻克,轉從我國的文學理論中尋求一個解決的理則與方法,避免研究方針雜亂無章,資訊無法統合。眾裡尋覓千百度後,筆者驀然在劉勰的《文心雕龍》

望見契機,喜不自勝。中國傳統的文學批評一向倚賴鑑賞主體對創作主體之情志的默會感知,其流弊是缺乏宏觀的視角與客觀的憑據,劉勰從當時的文論洞穿此病,一針見血的說: 詳觀近代之論文者多矣:至如魏文述典,陳思序書,應瑒文論, 陸機<文賦>,仲治<流別>,宏範<翰林>,各照隅隙,鮮觀衢路 ,或臧否當時之才,或詮品前修之文,或汎舉雅俗之旨,或撮題篇章 之意。魏典密而不周,陳書辯而無當,應論華而疏略,陸賦巧而碎亂 ,<流別>精而少功,<翰林>淺而寡要。又君山、公幹之徒,吉甫 、士龍之輩,汎

議文意,往往間出,並未能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 。(《文心雕龍.序志》) 鑑於「各照隅隙」之障蔽,劉勰建構批評理論時遂嚴密的從主客觀兩方面奠基:主觀方面,劉勰主張批評者不但應有「博觀」的修養,也應排除觀念上的「貴古賤今」、情感上的「崇己抑人」以及知識上的「信偽迷真」,使批評態度無所偏執。客觀方面,劉勰則提出「六觀說」: 是以將閱文情,先標六觀: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 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斯術既行,則優劣見矣。(《文心雕 龍.知音》) 「六觀」為批評者提供了批

評的標準與方法,讓批評者藉由「位體」、「置辭」、「通變」、「奇正」、「事義」、「宮商」六個層面對批評客體進行詮釋與評價。若將筆者原欲解決的問題納入「六觀說」,可以清楚的瞧出供需之間正可榫吻璧合。緣此,筆者以《從劉勰「六觀」論張岱小品文》為題,一方面透過劉勰的批評理論照映張岱小品文的藝術表現;另方面也藉由批評活動的實踐,解決「六觀」的爭議,並驗證「六觀說」的可行性與實用性。 第二節 研究資料與方法 壹、研究資料 在研究資料的篩選工作上,筆者依論文命題分別就劉勰「六觀」與張岱小品文兩個子題的相關論著爬羅剔抉。 一、「

六觀」部分 由於劉勰的批評論是沿著文原論、文體論、創作論的理路統整而成,在全書的理論體系中具有歸納性的意義,因此劉勰在<知音>闡發文學批評的標準與方法時,只以精簡的表述方式標列「六觀」的名目,並未詳述其內容,企圖藉此誘出讀者融會貫通的思辨活動,使其觀點從<知音>擢昇到更高處,遍照全書,洞察各個組成單位之間的互動關係(如創作與批評間循環進化的效應)。此一立意雖美,對於符碼的理解卻增添一層無形的障礙,舉凡「六觀」的性質、意涵、次序等,都讓人煞費苦心。在詮解文字寥若晨星的條件下,筆者藉以揭開「六觀」之朦朧面紗的資料主要有四方面: (一)《文心雕龍》原典

《文心雕龍》從成書的梁代迄今已傳世千餘年,由於唐寫本僅留殘篇,故最早的完整版本應屬元代至正乙未本。清.黃叔琳承前賢緒業,撰成《文心雕龍輯注》,於乾隆六年付梓,在《文心雕龍》的研究史上功不可沒。乾隆三十八年紀昀為黃注作評,道光十三年盧坤命吳蘭修合黃注與紀評為一編,重新刊刻,遂有所謂翰墨園藏版。黃注畢竟不能盡善盡美,因此民國以後范文瀾、楊明照、劉永濟等迭乘校正紕謬,增補注釋,使《文心雕龍》更形完備。筆者在版本抉擇上不專主一家,以陸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龍譯注》、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詹英《文心雕龍義證》及王師更生《文心雕龍讀本》相互參照,擇善而從。 (二)研究《文

心雕龍》的論著 前人對《文心雕龍》理論體系的研究已有卓著的成績,其中當然也包含「六觀」的整體通論與各觀分論。目前學界對「六觀」的性質、意涵仍有許多爭議,傾聽不同的聲音可以找到更多盱衡之借鑑。 (三)魏晉南北朝文學史與哲學史的論著 從文學與哲學思想的角度觀瞻六朝的文學批評趨勢,可追溯「六觀」的思想淵源與價值的取向,確立其歷史意義。 (四)探討創作原理與批評原理的論著 創作原理與批評原理的演繹有助於檢覆劉勰原訂的「六觀」次序是否合乎自然。 二、張岱小品文部分

(一)張岱著作 據筆者個人攫獲的資料所知,張岱的著作閎富博洽,卷帙繁浩,計有三十八部之多,內容兼跨《四庫全書》圖書分類系統的經、史、子、集四部,森羅萬象。遺憾的是,天未荒地未老,三十八部著作卻已抵不過天災與人禍的劫難,在歲月的悠悠長流中陸續消聲匿跡,此刻僅存十四部留存於世。以四部系統分其遺作,經部有《四書遇》;史部有《石匱書》、《石匱書後集》、《史闕》、《明紀史闕》、《古今義烈傳》、《有明越人三不朽圖贊》;子部有《夜航船》、《快園道古》、《琯朗乞巧錄》;集部有《瑯嬛文集》、《瑯嬛詩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儘管輾轉流傳下來的碩果不多,但有心人仍會在惋惜中揚起雪中見梅

的喜悅,因為張岱的珠璣之作,皆妥善的保存下來,供人細細品味。(有關張岱著作的詳細書目、存佚、出處、出版資料等,可參閱本文附錄一<張岱著作表>。) 在說明筆者如何就張岱遺留的著作取材前,必須先對晚明文人所認知的「小品」與「小品文」略作闡釋,因為這牽涉到取材原則。 在晚明文人的觀念裡,「小品」的認定標準主要是「幅短而神遙,墨稀而旨永」,與體裁並無直接的關係。在不對體裁嚴格設限的前提下,除了奏議、詔令等廟堂應用文之外,無論用韻或不用韻的體裁所寫成的作品,只要能呈現「幅短而神遙,墨稀而旨永」的特色,都可視為「小品」。「小品」的定義相當寬泛,而「小品文」僅是「小品

」義界內一種劃分於散文領域的類別,兩者有廣狹義之分。筆者在擬定論文命題時,捨棄廣義的「小品」,選擇以較狹義的「小品文」訂題,理由有二:其一、雖然「小品」名義上包含韻文與散文,但真正能夠反映晚明文人之美感意識與時代精神者,實為散文。在韻文領域,「幅短而神遙,墨稀而旨永」是早從先秦就已建立的審美理想,並不以晚明為創始時代,晚明以前的韻文創作者已諳於以精練的形式蘊發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在散文領域,「幅短而神遙,墨稀而旨永」卻是從晚明才成為一種主流的審美理想,與傳統古典散文的理想有顯著的不同,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此,選擇以較狹義的「小品文」訂題,亦即「小品」中的散文為研究對象,可以更精確的掌握晚明文人

之美感意識與時代精神。其二、以整體的藝術成就來看,「晚明小品」中的散文確實比韻文有更出色的表現,此一現象同樣出現在 張岱的作品。緣此,一旦研究的客觀條件有限時,較優質的散文自當比韻文更有雀屏中選的理由。 既然以「小品文」為立論範疇,取材時就不能不緊扣著「小品文」的義界。佇立在這個原則的樾蔭下,筆者最後鎖定《瑯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書為探討張岱小品文藝術表現的對象,其中《瑯嬛文集》又只揀選序、記、啟、疏、檄、辨、制、書牘、傳、祭文等體裁寫成的文章。以下略述筆者所據之版本: 1 、《瑯嬛文集》

《瑯嬛文集》與《瑯嬛詩集》有版本及名稱上交疊之情況,必須釐清。據夏咸淳的考證,有關張岱文集與詩集的版本有下列數種: (1)《瑯嬛文集》:有文無詩(樂府、琴操、詞除外),一冊六卷,木刻本,清.王介臣於光緒三年所刻。 (2)《瑯嬛文集》:有詩無文,一冊不分卷,手稿本,近人黃裳私人藏書。 (3)《瑯嬛文集》:有文有詩,四冊,手稿本,朱氏別有齋藏書,著錄於《鄞縣通志.文獻志》。 (4)《張子文秕》:十八卷,鈔稿本,內容與光緒刻本《瑯嬛文集》大致相同,惟篇次與個別文字稍異。 (5)《張子詩秕》:五卷,鈔稿

本,內容與黃裳本《瑯嬛文集》大致相同。 為避免混淆,如今我們將有文無詩的王介臣本稱為《瑯嬛文集》,因其內 容與《張子文秕》大致相同,故兩書視為同一著作的異本。有詩無文的黃裳本稱為《瑯嬛詩集》,因其內容與《張子詩秕》大致相同,故兩書視為同一著作的異本。至於有詩有文的朱氏本《瑯嬛文集》,因為未見於世,一般不論。筆者所據的《瑯嬛文集》以夏咸淳校點的《張岱詩文集》為主,該書的文集部份以王介臣本《瑯嬛文集》為底,對校鈔稿本《張子文秕》,是目前通行本中最精善者。此外,雲告點校的《瑯嬛文集》也頗為嚴謹,筆者兼取之。 2 、《陶庵夢憶》

《陶庵夢憶》的刊刻年代最早可溯至乾隆五十九年,當時有兩種版本,一是金忠淳所刻之本,收於《硯雲甲編》,共一卷;二是王文誥所刻之本,共八卷。道光二年,王文誥以乾隆雕版已失,又重刻。咸豐二年,伍崇曜據王文誥乾隆刻本刊刻,收於《粵雅堂叢書》。兩種版本的差異在於《粵雅堂叢書》本較《硯雲甲編》本多出四十三則,故民國以後排印者多據《粵雅堂叢書》本。不過,《硯雲甲編》本有<魯王>、<蘇州白兔>、<草妖>、<祁世培>四篇為《粵雅堂叢書》本所無;此外《硯雲甲編》本的<鍾山>比《粵雅堂叢書》本多出百餘字。目前通行的《陶庵夢憶》相當繁多,各有優劣,筆者以屠友祥校注之本為主,兼採其他版本,去蕪存菁。

3 、《西湖夢尋》 《西湖夢尋》是張岱小品文著作中最早刊刻者,也是最能保留原貌者。康熙五十六年孫禮首刻此書,共五卷。光緒九年又有另一刻本,後世多據此排印。目前通行的《西湖夢尋》甚夥,筆者以孫家遂校注之本為主,並旁徵別本。 除了上述三本小品文著作外,筆者也從《四書遇》、《石匱書》、《石匱書後集》、《快園道古》、《瑯嬛詩集》等著作觀照張岱的人生際遇、人格特質與思想面貌,增添解讀小品文的籌碼。 (二)明代哲學與文學著作 王陽明的心學、佛教的禪學及性靈派的徐渭、公安三袁、竟陵鍾譚等人的思想,對張岱的哲學思想、文學

思想與美學思想影響深鉅,故有延攬之必要。 (三)研究「晚明小品」的論著 為了對「晚明小品」的意涵、興起背景、美感意識、時代意義等有所認識,前人的相關研究論著也在入門的研閱書籍之列。 貳、研究方法 運用劉勰的「六觀」來詮釋與評價某一文學作品並非筆者首創的研究模式,在筆者撰文之前已有不少先例,例如黃維樑以「六觀」評析白先勇的小說《骨灰》,蔡師宗陽以「六觀」詮證《文心雕龍》,李渝福以「六觀」評論謝靈運的詩。由於上述論者皆以單篇論文發表,因而一方面對「六觀」可能達致的效用與歷史意義未能詳述,另方面對「六觀」性質、意涵、次序

的闡釋也有限,甚而出現愆誤。這兩方面的問題都亟待澄清,不過,直接關涉本文研究方法的是「六觀」效用與意義的問題,本節只對此略加說明,至於「六觀」的性質、意涵、次序,將留待第一章作討論。 蔡英俊以為,「六觀」最大的歷史意義在於透過創作與批評之間存有的中界地--作品本身所賦形的客觀文理組織--呈顯客觀批評的可能。他說: 中國的詩論傳統雖然提出「法」的概念,試圖為詩歌創作活動中 具象體現語文構築的過程提供一種客觀的檢證程序,然而傳統詩論的 主流仍是偏向以作家的主體性為立論的核心:一方面是強調作家「情 感

的內容、品質」,而將批評的重點指向「誠摯」或「真誠」等具有 倫理內涵的美學設準;另一方面則強調作品的藝術表現是與作家的生 命姿貌相互構成藝術的整體性,而揭示一種「風格論」的批評旨趣。 最重要的,這種獨特的批評視觀對應著下述的批評理念:文學批評活 動是一種主體與主體之間相互感通的過程,批評的目的是在於揭露主 體之間的這份遙契默會。因此,批評家注意的往往不是作品本身的文 辭結構,而是作品所反映出的作家的心靈結構或經驗世界。 正因為中國文學批評的傳統旨趣在於補捉

作者主觀的情思意念,甚而顯證讀者(批評者)與作者的交會默契,忽略客觀的作品文理組織與具體的解析,所以劉勰試圖在「情」的直接顯證下為作品文理組織建構出客觀領域的「六觀說」,深具開創性的意義。不過,也正因為中國文學批評的傳統旨趣一直偏重心靈結構,所以「六觀」開創的客觀精神與批評程序在清末之前未受到積極回應。 顏崑陽延續蔡英俊的論點,把「六觀」界定為「文體論的批評」,辨明其與以往批評理論在情志概念與目的上的差異,謂其效用與意義是將批評旨趣從「默會感知」的情志詮釋轉型為藉作品語言結構的分析評估作品優劣。他說: 文體論的批評,雖然也考慮文學的主體性,但此種主體性的

要求 卻完全不同於兩漢箋釋詩騷之求解作者情志。其間主要的差異有二: (一)兩漢箋釋詩騷所求解的作者情志,指涉的是在某一特定個別發 生的事實經驗中,作者心靈的感受或意圖,因此這「情志」是發生性 的、是殊別性的,每一作品的「情志」皆不相同。但是在文體論的批 評中,所謂主體情性,指涉的卻是對某一主體性情概括性的、類型性 的描述。……(二)情志批評,其終極目的是從作品以尋求作者的情 志,而文體批評卻是從作者的性情以理解作品的體貌。作者性情不是

批評的終極標的,而只是作為理解作品的參考條件。因此前者是讀者 -作品-作者(情志)的批評歷程;而後者則是讀者-作者(性情) -作品(文體)的批評歷程。 值得注意的是,顏崑陽根據「六觀」的批評歷程與目地指出劉勰「將閱文情,先標六觀」的說法混淆了詮釋與評價的批評效用,是瑜中之瑕。筆者以為,我們不妨將「六觀」設想成一個開放的系統,批評者在批評歷程中可以自由的決定駐足在個別情志的詮釋,或進一步概括個別情志成為類型性情志,體察類型性情志是否契合文體規範,從而作出評價。據此推想,「將閱文情,先標六觀」便可視為一種選擇性的描述,並未混淆詮釋與評價的

批評效用。 「六觀」的效用與意義既明,則「運用『六觀』詮釋與評價某一文學作品」的研究方法遂能獲致實踐依據,研究步驟也能開始構思。筆者構思的具體措施如下: 首先,由於筆者以「六觀」為預設的批評理論,因此先針對「六觀」的性 質、意涵、及次序進行透徹的探究,釐清內部的爭議問題,如「六觀」的性質是標準或方法?「位體」的「體」是主題思想、結構布局、體裁體製或體式?「置辭」是專指修辭技巧或兼賅結構布局?「通變」的主旨是復古、革新、會通適變或繼承與革新?「通」與「變」的指涉範圍為何?「奇正」的指涉範圍是風格、表現手法或包含形式、內容、風格與總體美學

規範?「奇正」與「通變」應否合一?「事義」是典故或客觀材料?「六觀」的原始次序是否合理?釐清這些問題,才能據以從事評論作品的工作。 其次,依據新訂的「六觀」次序逐步評論張岱小品文的體裁安排與體式實踐、事義傳示、結構布局、修辭技巧、韻律表現、繼承取向、革新氣度、風格趨勢等。在評論過程中,一些相關的重要問題也一併處理,如論「位體」時,先辨明「晚明小品」的體裁與體式問題;論「事義」時,先辨明張岱小品文的主觀情志;論「宮商」時,先辨明散文韻律的問題;論「奇正」時,先辨明張岱對奇與正所持的態度。 再者,經由批評活動的開展,檢視劉勰的「六觀」與張岱小品文的藝術表

現之間的落差,追究何種審美理想引領著張岱的小品文創作,形成其藝術表現與「六觀」之間的落差。 最後,綜合所有討論,歸結本文的論點,為張岱小品文作出評價,確立其歷史地位。 此外,關於張岱的生平事蹟,前人雖已多所考述,也製成年表 ,但仍有疏漏與謬誤,筆者以《瑯嬛文集》、《瑯嬛詩集》、《西湖夢尋》、《快園道古》、《石匱書後集》等書為據,矯訛補缺,重新製成<張岱生平大事年表>,列於附錄二。

初醒如飛行

為了解決喜不自勝英文的問題,作者李蘋芬 這樣論述:

  以女孩的澄澈雙眼,觀世間萬物,輕輕落下深沉之筆,   撫摸心頭溫柔的肉,帶妳飛翔   我總是醒來   伴隨暈眩   焰火自水中微微顫動   欲望在廚房的邊緣迸碎如蘋果   掉落。讓我們去喚醒   不識歌謠的女巫   去潛水,去跳舞,去推開   每一扇白色的門 ——〈每一扇白色的門〉   2018文化部第五屆「詩的復興——詩的蓓蕾獎」得主,李蘋芬第一本詩集《初醒如飛行》,收錄四十九首詩作,分成四輯:   輯一「白色的門」捕捉細微的生命感受,擴及日常生活的詩意流動;   輯二「偉大意義的投降」寫純真的情意,也寫情感的矛盾;   輯三「密藏秋天」寫人際間的經過、記憶,以及個人內部世界的

探索;   輯四「比星河更遠」將視線投至更遠,與藝術、電影及社會議題對話,以詩人的初心融入當代感受。   李蘋芬:「詩意的發生總是從譬喻開始,因此詩集名以譬喻形式呈現。『初醒』意味每一天的開始,都是面對世界的新穎開始,若古典詩表現了渾然飽滿的物我合一與同質性,現代詩中,更多的是我與世界協商和質疑的過程。藉由『飛行』一般的思想馳騁,以詩的形式,將外在世界轉化為內在風景。」   本書收錄之得獎作品   師大紅樓現代文學獎首獎〈一天,當終於有一天〉   第32屆中興湖文學獎佳作〈金九昨日〉   第1屆北二區學生文學獎貳獎〈比星河更遠〉   野薑花詩獎首獎〈在母親的房間〉   台灣文學館愛詩網創作

獎第三名〈活著〉   中山大學西子灣文學獎貳獎〈無所指向的閃電〉   第20屆台北文學獎評審獎〈週間許願〉   第6屆金車現代詩網路徵文獎優選〈金色——記舟越桂〉   第39屆時報文學獎決審入圍〈未來考古〉 好評推薦   詩人推薦   陳義芝:「李蘋芬寫詩有一種聰敏的純真特質,聰敏是她的詩眼,純真是她的詩心。」     零雨:「李蘋芬的起步是成熟的。她不像初期的習作者,僅止於造句、鍊句。她最好的詩,是細細描繪生活的日常,用獨特的敘事手法,旁觀他人與自己。在詩與生活的踐履中,迸發雙重鏡象,相互映照——且能擷取兩者的靈魂根性,在具象與抽象之間游刃有餘。」   楊佳嫻:「李蘋芬的詩具有冷靜與

甜美的雙重性質,能在尋常事物中以靈視分開海水。熟悉台灣現代詩的讀者當可辨認出她的養分和轉化,願在高速社會中尋索細緻感覺的讀者,亦可於這部詩集中得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