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偶再婚習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另外網站結婚迎娶所有禁忌,一次告訴你 - 人生領航員獅子心也說明:... 習俗、結婚禮俗:結婚乃是天大的喜事, ... 失婚或是喪偶者要迴避: 一般而言失婚或是喪偶者代表孤獨,在喜事成雙的 ...

國立臺南大學 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陳宇平所指導 莊碧蓮的 離婚女性破框而出的自我敘說 (2015),提出喪偶再婚習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離婚女性、父權、傳統社會性別文化、家庭意識型態、自我敘說。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輔導與諮商學系所 羅家玲所指導 蕭高明的 中年喪偶婦女哀傷與持續連結之研究 (2014),提出因為有 喪偶、哀傷、持續連結、哀傷調適的重點而找出了 喪偶再婚習俗的解答。

最後網站喪偶後恢復期長短,男女有別!作家:女性會久些則補充:失去伴侶的人之所以願意再婚,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認同過去的婚姻美好,想再 ... 文章關鍵字 #伴侶 #再婚 #喪偶 #婚姻 #生活. 猜你喜歡. 推薦影音. 因「食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喪偶再婚習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離婚女性破框而出的自我敘說

為了解決喪偶再婚習俗的問題,作者莊碧蓮 這樣論述:

本研究透過自我敘說方式呈現一位離婚女性,如何藉由覺察性別文化框架綑綁束縛後的覺醒與破框經驗。個體源自家庭,而社會即所有家庭的組合,為讓個人與家庭能夠循著規範生活,便建立許多社會道德與文化以框限個人思想和行動,建立有秩序的社會環境,尤其對性別角色的功能有特別期待和劃分,包括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等。雖社會環境已由傳統的農業時代演進為工業時代、資訊與知識時代,但女性仍常夾鉗在新舊價值觀的衝突下,深陷舊制文化的牽制與壓迫,對身心與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本研究以研究者自我敘說方式,探討舊制的傳統社會性別文化與家庭意識型態,如何影響女性的發展與生活經驗,透過研究者的自我覺察、文獻彙整、反思等方式,逐一將

傳統社會道德與文化加諸在女性身上的框架與束縛解套。期許本文可賦權予相似經驗之女性並提升專業助人者之性別敏感度。

中年喪偶婦女哀傷與持續連結之研究

為了解決喪偶再婚習俗的問題,作者蕭高明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以詮釋現象學方法論深度訪談6位喪偶婦女,深入探討她們喪偶後的哀傷與持續連結經驗。具體而言本研究主要回答3個問題(1)中年喪偶婦女的哀傷經驗;(2)中年喪偶婦女和死去配偶的持續連結經驗;(3)中年喪偶婦女和死去配偶關係轉化帶來哀傷調適經驗。研究對象年齡介於41歲到60歲,經歷配偶死亡後1年到5年之間,配偶過世前曾經和其至少一起生活3年以上。 研究發現,婚姻連結在世關係,結合兩個人成為生命共同體,也組成了華人傳統文化所讚許圓滿的家。配偶死亡使得親密關係斷裂,喪偶者面臨獨自承擔家庭經濟以及養育兒女的困境,養育兒女雖然辛苦,卻也成為陪伴她們走過哀傷的重要力量。哀傷來自於親密關

係斷裂所造成的「空虛」與「不完整」,以及由此引伸之孤單、愧疚、遺憾、自我感喪失、家不再完整等「缺」與「憾」的哀傷經驗。除了負向情緒外,她們普遍領悟到生命的脆弱,更珍惜身邊的人;同時因為獨自負擔生活重擔而激發以前沒有發現的潛能,更有自信、更有彈性的面對未來的生活。 哀傷引發持續連結,持續連結所以可能在於相信配偶死後存有,藉由家中的香火與牌位等重新安置丈夫的虛擬存在,成為連結的對象。連結與不連結?喪偶者有其個人的動機,但往往藉由文化習俗或是宗教信仰提供連結媒介,例如夢、靈媒、擲杯、祭拜等使得持續連結確實可行,「該在的人」依然存活心裡,「缺」與「憾」得到彌補。 成功的關係轉化必須接受配偶

死亡的事實,和死者保持一種正向的連結關係。持續連結讓中年喪偶婦女得到心裡的安慰與支持,解决未了的遺憾與愧疚,延續自我的持續感,也彌補了因丈夫死亡不再完整的家,使失落部份重新得到完整與圓滿。隨著時間過去,不是所有參與者都期待重新接續一個有夫、有妻、有子女完整的家,她們慢慢的也能習慣與接受屬於一個人的完整。關鍵詞:喪偶、哀傷、持續連結、哀傷調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