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南水利會灌溉日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另外網站最新消息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也說明:主旨: 110年曾文-烏山頭水庫灌區第二期作水稻灌溉計畫公告 ; 類別: 管理組 ; 發佈者: 管理組 ; 發佈日期: 2021/6/23 ...

國立嘉義大學 土木與水資源工程學系研究所 陳清田所指導 陳貞臻的 作物耕作方式及灌溉方式調整對灌溉用水調配效能影響之研究 (2020),提出嘉南水利會灌溉日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耕作方式、灌溉方式、灌溉用水調配效能、糧食自給率、節水率、經濟效益。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李力庸所指導 林玉穎的 戰後臺灣第一期農地重劃的實施與影響── 以桃園新屋蚵殼港地區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農地重劃、石門水庫、蚵殼港圳、桃園農田水利會、土地改革的重點而找出了 嘉南水利會灌溉日期的解答。

最後網站嘉南農田水利會擬定春季第一次甘蔗雜作灌溉計畫。則補充:(二) 新營區5,226公頃、嘉義區3,396公頃及朴子區13,568公頃,合計22,190公頃自3月6日起開始供灌15日。(三) 籲請該輪值灌內會員預作準備及配合施灌日期和秩序,以節約用水量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嘉南水利會灌溉日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作物耕作方式及灌溉方式調整對灌溉用水調配效能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嘉南水利會灌溉日期的問題,作者陳貞臻 這樣論述:

臺灣因受地形、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及極端氣候影響,致使灌溉用水調配及水資源利用常處捉襟見肘,今又面臨水稻生產過剩及糧食自給率不高之情境,如何藉由作物耕作方式與灌溉方式之調整,以有效提升農業灌溉用水調配效能及糧食自給率與農民經濟效益,實為灌溉用水管理與水資源規劃研究者刻不容緩之重要課題。  本研究以缺水最嚴重之曾文-烏山頭水庫灌區為研究區域,考量區域降雨特性、水稻產量、糧食自給率與土壤鹽化問題等因素,將曾文-烏山頭水庫灌區之雙期作田調整為單期作田、配合政策作物及經濟作物等不同耕作方式與灌溉方式調整之水稻種植期距調整、水稻全育期採用7日、10日輪灌及水稻抽穗開花期後採用7日、10日輪灌情境下,評析其

對灌溉用水效能、水稻生產量及糧食自給率之影響,以因應極端氣候衝擊與解決水稻生產過剩問題及提升糧食自給率,以紓緩嘉南地區春季缺水壓力,有效提升農業灌溉用水調配效能及糧食自給率。  研究結果顯示就節水效益而言,作物耕作方式調整以雙期作轉作為政策作物–玉米之節水率最高為80%,總節水量為39901萬噸,灌溉方式調整以一期作水稻種植日期調整至2月16日期作採10日輪灌之期作節水率最高為65%,期作節水量為16745萬噸,惟會有減產之現象,若考慮較不影響產量前提下之灌溉方式調整情境為一期作水稻種植日期調整至2月16日期作抽穗開花期後採7日輪灌之期作節水率為29%,期作節水量為7456萬噸;就經濟效益而言

,以雙期作轉作為經濟作物之經濟效益16834百萬元為最高,較原雙期作水稻高出約13207百萬元。若在考慮糧食安全(水稻維持一定產量即維持某一期作種植) 、節水及經濟效益綜合考量下,則以一期作水稻配合秋作經濟作物及春作經濟作物配合二期作水稻為最佳考量,節水率為35及45%,總節水量為17605及22170萬噸,經濟效益為10575及9919百萬元。本研究亦已建立不同作物耕作方式及灌溉方式調整情境下之配水計畫,可供未來嘉南管理處不同缺水環境下灌溉配水之應用。

戰後臺灣第一期農地重劃的實施與影響── 以桃園新屋蚵殼港地區為例

為了解決嘉南水利會灌溉日期的問題,作者林玉穎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戰後土地政策之一環農地重劃工作為主軸,探討1962-1971年度展開的第一期十年農地重劃政策,並選取桃園縣新屋鄉蚵殼港重劃區作為範例,分析農地重劃政策之正面效益、負面爭議,以及重劃前後對於重劃地區農民生活的影響。  本研究運用官方檔案、時人期刊、報章雜誌及地政單位所典藏之地籍資料,呈現蚵殼港地區的農地重劃實況。整體說來,農地重劃工作與1950年代推動之土地改革有相當直接的關聯性,同時農地重劃工作亦與地方水利建設關係密切,以桃園地區而言,石門水庫的興建與農地重劃工作息息相關,而在農地重劃工作結束後,桃園地區農地缺水問題獲得較為根本性的解決,並將各時期的水利建設功能進行整合,提升供水之效

能,也使水資源得以進行合理利用。  在缺失方面,農地重劃工作明顯地在準備時程、法令整備及經費運用方面有所弊病,這也是農地重劃工作推行之際,容易遭致反對聲浪之原因。就農地重劃計畫而言,第一期十年農地重劃是重中之重,是各階段農地重劃中完成最大重劃面積者,對後續農地重劃工作之推動,具有指標性意義。  以桃園縣新屋鄉蚵殼港重劃區的農民為例,論及農民對於農地重劃之看法,結論為歷經重劃時期階段相當艱辛,但時至今日則深感農地重劃之成果良善。整體而言,農地重劃過程之經濟壓力備感沉重,然而現今卻已全面提升了農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