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高級便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嘉義高級便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邱麗君寫的 少年阿雄與愛跑豬:畫家邱茂雄的啟蒙傳奇 和盧世祥的 多桑的世代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嘉義市政府衛生局食品檢驗衛生標準抽驗名冊也說明:國立華南高級商業. 職業學校/嘉義市. 光彩街69 號/. 05-2787140. 新嘉餐盒食品工廠. /嘉義市民生南路. 795 巷81 號/. 05-2861517. 與規定相符. 5 4 月8 日午餐(維力).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好文化 和允晨文化所出版 。

輔仁大學 餐旅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李青松、江莞兒所指導 蘇建誌的 企業團膳的服務品質、食品品質與顧客滿意度之探討:IPA應用分析 (2021),提出嘉義高級便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團膳、服務品質、食品品質、顧客滿意度、IPA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幼兒保育系 嚴金恩所指導 劉紋菁的 臺中市幼兒園餐點現況:比較公立與私立幼兒園飲食供應狀況 (2014),提出因為有 幼兒、幼兒園、營養、飲食的重點而找出了 嘉義高級便當的解答。

最後網站嘉義高級便當 - • Extreme •則補充:嘉義 市業者推出日式料理推九宮格便當--美味的烤物不停的進出烤箱不同美味的菜色便當也分為平價和價位較高的精緻美食兩種更推出適合女性. 老乾杯創立於西元2005 年為全台首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嘉義高級便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少年阿雄與愛跑豬:畫家邱茂雄的啟蒙傳奇

為了解決嘉義高級便當的問題,作者邱麗君 這樣論述:

  講述少年阿雄,從偶然間在學校養的一隻豬開始,為這隻叫做John的豬作畫,也教John如何跑步,和他一起吃便當,甚至於長大後成為一位美術老師原來都和John有關,這本書帶我們回到一九五O及六O年代,二次大戰後的嘉義民雄鄉下,從阿雄留下的一幅幅神秘插畫中,發現了蘊藏其中的奇妙故事。   「John!John!加油!加油!加油!」他從未忘掉那段如夢般,與John 無憂無慮奔跑的日子,與John奔馳的身影永遠烙印在阿雄心中。 本書重點   本書的出版,一切都始於一個起心動念,讓全世界更多的讀者,因閱讀《少年阿雄與愛跑豬》這個故事而有啟發鼓舞的作用,能像故事中的少年阿雄一樣,展現勇於追夢的精神

,活出精彩的人生。   好的故事不分時代背景、種族或文化,不管經過幾個世代,仍然可以流芳千古、代代傳誦,希望您會喜歡《少年阿雄與愛跑豬》這一本有意義與價值的故事書。 各界名家 感動推薦   林健成  蠟像家   溫小平  名作家     管家琪  兒童文學作家   黃敏惠  前嘉義市長 宏仁女中校友   孫宏禮  嘉義市宏仁女中校長   孫忠義  國立民雄高級農工職業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 邱麗君   國立中興大學外文系學士,之後到瑞士雷赫士旅館管理大學就讀、實習,獲專業文憑,因成績優異榮獲銀牌。曾擔任中學英語教師與飯店經理之職。2008 年成為美國翻譯協會會員,目前從事國際會議

口譯工作。   曾經為許多重量級政商名流擔任口譯,包括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小布希;維京集團創辦人布蘭森爵士;演員班‧艾佛列克、凱文‧史貝西等,以及為全球知名大企業,例如 IBM、Nike、惠普、微軟、迪士尼、克萊斯勒、達美樂披薩等公司的會議,提供同步口譯服務。近年也是消費電子展(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簡稱CES)在美國的現場口譯班底,為各家執行長的主題演講口譯,包括:賓士、奧迪、福特、索尼、三星、奇異、英特爾、CBS、Netflix 、YouTube等。   喜好攝影、瑜珈、閱讀書寫與遛狗賞景。 繪者簡介 邱茂雄 (1940–2012)   生於台灣嘉義市

,1962 年畢業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美術印刷科(即現在的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邱老師從事美術教育,自 1960 年代至 2010 年代初期,作育英才無數,曾任職於三所中學:嘉義市宏仁女中、嘉義縣水上中學以及台中縣清水崇基工商。   他一生熱愛藝術,專長西畫、雕塑及攝影;邱老師多才多藝,曾參加過國內外地方藝術聯展,榮獲多種獎項。曾三次接受邀請,為蔣中正總統佈置耶誕佳節的禮拜堂。   不同凡響的繪畫人生:畫家與美術教育家邱茂雄小傳 推薦序  小腳大步追逐純粹的夢想              林健成 推薦序  少年阿雄的追夢之旅                  管家琪 推薦序 

每個人的成長階段,都有一隻愛跑豬    溫小平 推薦序  青春無敵的你,發現改變生命的起點    黃敏惠 推薦序   小豬美「學」——另類的教育思考     孫宏禮 推薦序    充滿童趣又感性真誠的好書          孫忠義 作者序 引子:阿雄的神祕哥兒們…… 第一章  鄉間釀美感 第二章 養豬初體驗 第三章 秘密被發現 第四章  樂在畫畫中 第五章  返家的決心   推薦序 無悔的青春,成就創作的原動力   他常說,希望自出生到自然結束,一直都與藝術有關……本書《少年阿雄與愛跑豬》的主人翁阿雄,也就是邱茂雄老師,是我的同學,他的心性和外貌和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畫畫雕塑就是我

們的話題,小腳大步追逐純粹的夢想 !   初讀這本書,讓我想起當年純真無憂一起學習的日子,那時候的時空背景與現在差距甚大,但生命中唯有一次無悔的青春,才是後來持續創作的原動力!   這是一本善與美的故事書,源自女兒麗君為父親延續更多的愛並分享給大眾,相信邱茂雄的故事可以感動更多讀者,也讓更多人勇於追求自己的夢想。   林健成(蠟像家) 推薦序 每個人的成長階段,都有一隻愛跑豬   對阿雄來說,課堂外的吸引力永遠大於課堂內。當他有機會認養了一隻名為「John」的小豬之後,他的課外生活有了焦點,他不再漫無目的東晃西逛,他帶John跑步,他幫John畫畫,從素描到水彩,他愛上了繪畫,Joh

n彷彿他的啟蒙老師,讓他發現了自己的最愛。   阿雄每天跟愛跑豬相處時,無論是分享便當、爬樹、發呆、跑步或說話,那是怎樣奇特又溫馨的畫面啊!雖然媽媽、老師不了解他,他卻擁有一位最知心的朋友。   每個人的成長階段都有這麼一隻愛跑豬,對我來說,則是一隻隻的狗,他們跑著陪我去搭火車上學,他們在家門口守候著我的歸來,讓我充滿考試的童年、少年,有了不一樣的盼望。   令我難過的是愛跑豬的下場,當操場上、田埂間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那是少年阿雄心中永遠的痛,卻也成為他畫家之路最美的陪伴。   溫小平(名作家) 推薦序 少年阿雄的追夢之旅   人生的機緣往往就是那麼奇妙,某件平凡的小事,也許在多

年以後驀然回首,會恍然驚覺原來那竟是一件影響自己至深的重量級事件。這本書《少年阿雄與愛跑豬》所講述的,就是這樣的一個事件。   在一九五〇年代,就讀於農校的少年阿雄,因為畜牧課,有了一隻剛滿三個月的小豬。阿雄細心照顧這隻小豬,首先為牠取了一個洋名叫做“John”, 接下來經常用香皂為牠洗澡,帶牠散步,與牠分享便當,後來還會和牠一起跑步,和牠對話,而John也會哼哧哼哧的回應……儘管這段單純可愛的友誼註定將以悲劇告終,然而,誰能想到就是由於對John的愛心,以及和John共度的時光,阿雄的繪畫天分、創作才能都因此受到了激發,John還是阿雄第一個模特兒哪。   一隻豬,促使少年阿雄展開了追夢

之旅,這是一個多麼令人動容的故事。   管家琪(兒童文學作家) 推薦序 青春無敵的你,發現改變生命的起點   一份孺慕之情成就了《少年阿雄與愛跑豬》的出版。書中主角的生命歷程是台灣嘉義這塊土地五、六十年代的掙扎、失落、奮起、行動與感恩。不論是邱茂雄老師勾勒有力的畫功或女兒邱麗君女士行雲流水的文筆,都鼓舞著我們:曙光永遠迎向有志者。   循著瑪莉、美琪香皂以及John豬的名字,你應該可以覓得那個時代哈「美」的痕跡;而人、畜、牛車並肩競街、嘉義車站口人力車伕候客等等光景,宛若領你穿過任意門,倒回昔日常民的日常生活,體會那艱苦而蘊藏無限韌性的台灣。   在生命巧妙安排下,John豬改變並造

就邱老師的一片蓊鬱,青春無敵的你,可曾留意或碰觸改變的起點?每個世代都有著不同的樣貌與挑戰,希望這本書能給予你一些啟示與勇氣。加油!加油!加油!曾經是宏仁女中學子的我,到今天也這樣的努力著。 黃敏惠(前嘉義市長 宏仁女中校友) 推薦序 小豬美「學」——另類的教育思考   在天主的巧妙安排下,有幸得以透過《少年阿雄與愛跑豬》一書,「認識」了本校的教育先進——邱茂雄老師。邱老師在本校任教多年,對於本校的美術教育奠基貢獻良多。幾位校友老師在談到邱老師時,不約而同談到的都是邱老師在操場邊射箭的颯爽英姿,以及繪畫時那定靜沉穩的神態。允文允武的邱老師在當時可是學生眼中的「超級偶像」喔。   透過

茂雄老師的插圖以及女兒麗君校友的文字和茂雄老師的插圖,加上芳芳校友的策畫出版與芳雪校友的牽線,這本書終於在這幾位宏仁校友的越洋合作中完成,我們與有榮焉。當我們隨著書中主角時而活潑,時而沉靜的阿雄,伴隨著愛跑步的John,在我腦中不時翻滾跳躍,我也隨之歡喜傷悲,更勾引起我對南部嘉義純樸風情的懷想。書中的小豬——John不僅開啟了一個少年人的藝術生涯,也開闊了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視野。   相信在「阿雄」前輩的帶領下,我們都能懷抱著夢想,勇敢寫下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本書圖文並茂,相信不同年齡層的讀者在看完後,都能有不同的收穫。   孫宏禮(嘉義市宏仁女中校長) 推薦序 充滿童趣又感性真誠

的好書   欣聞本書作者知名口譯家邱麗君小姐為其父親邱茂雄先生,撰寫這本《少年阿雄與愛跑豬》中英少兒雙語讀本。邱茂雄先生,是嘉義八〇年代知名的水彩畫家與美術教育家,曾就讀本校前身嘉義縣立民雄初級農業職業學校,是民農優秀傑出的校友,如同書中插圖活靈活現所描述,腳踏實地、刻苦耐勞的阿雄,是一個真情流露又勇於追夢的少年。阿雄盡心盡力勇往向前精彩繪畫與創作,自然亮麗活出自己的人生,這本既充滿童趣又感性真誠的好書,值得細細品嘗與收藏。   孫忠義校長(國立民雄高級農工職業學校) 作者序   二OO三年從美國回台灣過年,和父親泡茶閒聊中,第一次聽他提及初中時期一段改變他一生的奇緣;當時覺得既有趣又感

人,迅速筆記了重點,心想回美國後再好好的書寫;回到美東以後,打了幾次越洋電話,向父親再詢問進一步的細節之後,於同年四月初,完成了初稿。   當年父親為了刊登此故事在我的電子報上,畫了十張相關的插畫,且都完整留存下來,實感慶幸;父親的想法是,希望我能將他的少年故事翻譯成英文,將來出版成書,做為年輕學子的英文教材。經過十多年後,在一個機緣下,我點燃重寫這個故事的熱情,二O一六年初下定決心實現多年來的夢想,如今在本書《少年阿雄與愛跑豬》即將付梓之際,總算完成一樁父親的心願,傳承他要分享的築夢精神。   橫越太平洋,千里連上線   能夠完成這個故事,應該說是冥冥之中上天的安排,且聽我娓娓道來。二

O一六年一月中旬,一位曾是父親教過的嘉義宏仁女中學生,經由網路搜尋聯繫上我,她提起要出版師生回憶錄一事,希望我這兒能提供父親任教時期的一些舊照片,而她正是我同一個中學畢業的學姊:已從美國教職退休的呂芳雪老師;因緣際會之下,經由呂老師的穿針引線,讓我與在台灣的一位學姊:胡芳芳女士,橫越太平洋千里連上線。   胡芳芳女士在出版業界有幾十年豐富的編輯經驗,自從認識她之後,得到她寶貴的專家意見、指教提攜與精心策畫內容諸事;深感自己的幸運,能遇上如此的契機,因此將這個故事能順利改寫成更具時代感、文學性、歷史價值與社會意義的中英雙語勵志讀本。由衷的感謝老天爺巧妙的牽線,把貴人引進門來。   在書寫的過

程中,首先感恩美國家人的鼓勵與打氣,我的先生馬克貝,尤其給了我不少寫作上靈感的啟發與激勵,半年多以來聽我不斷講故事,在中翻英辭不達意時,指導我寫出傳神的英文辭句。多虧先生一路來的全力支持與體貼。   我的婆婆瑪麗‧安也時常詢問我的寫作進度情況,她知道故事會翻譯成英文後,相當期待英文版的誕生,當我完成英文翻譯稿時,先請她試讀文稿,她二話不說一口氣讀完,在我面前流下感動的眼淚,讓我感到非常的欣慰。   我美國兩位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多年在慈濟志願從事英文編輯的堂妹:邱瓊儀小姐與邱嘉翎小姐,在我翻譯過程中,大力協助譯本的編修及校稿,在此致上誠摯的謝意,感恩他們對譯本的功勞和奉獻。   此

外,定居美國的作家暨翻譯好友吳孝明女士,給予我的鼓勵與關心,她的友誼與信念是讓我信心不絕的泉源與支柱,感謝她在百忙中抽空協助譯稿上的編審。   勇於追夢,活出精彩人生   我還要謝謝台灣的親朋好友,對我的友好支援,特別是以下的幾位長輩:嘉義市的黃先生及沈媽媽、民雄淑惠姑媽、台北市阮媽媽與陳媽媽等人;透過越洋電話熱線,我針對一九五O年代台灣的背景,做了具體的詢問,請他們一一 講述對於嘉義與台北的地方民情、觀感與見聞。   有關父親當年就讀的民雄農校史料方面,委託了現任國立民雄農工的祕書游朝煌老師協助幫忙,游老師代表了校方,提供了保留完整的民農舊照片、父親學籍資料及一位願意接受訪談的校友資訊

。   因此我有了珍貴的機會,向民農畢業校友劉佳欽老師請教,有關他的就學經驗,驗證了父親所說的校園實際情況,這對一些書寫細節上產生莫大的助益與影響,進而促使全書的撰寫,圓滿順利完成。   我還要感謝兩位嘉義市的藝術家:畫家江振川老師與李佳珍小姐,他們分別在一九七九年與二O一二年,各畫出父親邱茂雄老師中年與晚年栩栩如生的風采,十分感謝兩位畫家都同意將肖像畫刊登在本書的父親小傳上,讓拙作更多彩多姿。父親當年的神情相貌,因此能穿越時代呈現在眼前;畫作展現靈巧神韻之處,是照片無法取代的藝術精髓。   感恩十方各界的支持與援助,這一切都始於一個起心動念,讓全世界更多的讀者,因閱讀《少年阿雄與愛跑豬

》這個故事而有啟發鼓舞的作用,能像故事中的少年阿雄一樣,展現勇於追夢的精神,活出精彩的人生。   好的故事不分時代背景、種族或文化,不管經過幾個世代,仍然可以流芳千古、代代傳誦。希望您會喜歡《少年阿雄與愛跑豬》這一本有意義與價值的故事書,最終希冀產生拋磚引玉的蝴蝶效應,敬請有緣的讀者不吝指教。   第三章 秘密被發現「John!站好!不要動喔!」阿雄拿著鉛筆,指示雙耳正動來動去的John。他記得更早之前,有好多次,嘗試畫牠那圓滾的小身驅時,那時候牠還不太會聽口令,很難下筆構圖,來畫好John的身體輪廓。阿雄從原本的四不像,畫到無師自通、逐漸達到爐火純青,淋漓盡致的境界。他閉上眼也能畫出,

牠那對尖豎的耳朵,矯健的豬蹄,捲曲的尾巴,短而有力的四肢,以及健美結實的體態。上課時間,阿雄若覺得很無聊,一逮到機會,就直接蹺課到豬圈找John 去。這一天下午,秋風吹起落葉,天已有寒意,如同往常,他們又到老地方逗留。阿雄在大榕樹下,找到適當的位置,讓John站定在一塊平穩的大石頭上,摸摸牠的身子,示意牠靜止別動,自個兒在距離John 約一、二步前方,看好還不錯的角度,便坐了下來(圖9)。看著John身子因天冷,偶爾還會打哆嗦,阿雄真希望身邊多一件衣服幫牠蓋著保暖;他左手拿著一本筆記本,右手抽出口袋裡已削尖的二、三枝鉛筆,和一個橡皮擦,一邊仔細注視牠那口鼻長且突出的臉型,與小小的一對眼睛,一邊

開始動筆在紙上塗鴉。「John!站好!不要動喔!」阿雄拿著鉛筆,指示雙耳正動來動去的John。他記得更早之前,有好多次,嘗試畫牠那圓滾的小身驅時,那時候牠還不太會聽口令,很難下筆構圖,來畫好John的身體輪廓。阿雄從剛開始的無聊打發時間,慢慢自我挑戰揣摩,經過好多時日的塗鴉摸索,每天一筆一畫,努力不懈,勤加練習,他與John就像是感情融洽的好搭檔,養成了合作無間的默契。阿雄從原本的四不像,畫到無師自通、逐漸達到爐火純青,淋漓盡致的境界。他閉上眼也能畫出,牠那對尖豎的耳朵,矯健的豬蹄,捲曲的尾巴,短而有力的四肢,以及健美結實的體態。「John!好乖唷!真的很棒!你好聽話呀!繼續站好!」John似

乎都聽得懂阿雄的稱讚,極有耐心地配合他的指令,也可算是非常稱職的模特兒了;隨著筆觸越來越熟練,畫John的樂趣也與日俱增,阿雄因而更加帶勁、總是聚精會神完成一張張神來之筆。阿雄心想,畫豬仔有一段時間了,他看著一本接著一本的筆記本,少說也累積了十幾本數百張的素描肖像畫,而這個秘密只有天知地知,還有他的至友John曉得。

企業團膳的服務品質、食品品質與顧客滿意度之探討:IPA應用分析

為了解決嘉義高級便當的問題,作者蘇建誌 這樣論述:

在工商業熱絡發展及團膳餐飲業趨於成熟的擴張之下,影響了大多數人在外工作的飲食習慣,從早期帶便當逐漸演變成現今的企業團膳,如今在一般公司行號所提供的膳食供餐已經成為大多數企業的員工福利之一,就是要讓員工的基本生理訴求能無後顧之憂,目前已有許多企業將供餐業務外包於團膳公司,重點就是希望員工不只要吃得飽亦要吃的好,還要有好的用餐環境與品質讓員工滿意才能有更多活力面對每天的工作事務,因此如何讓員工享有良好的服務與食品品質更是許多公司費盡心思的地方。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企業團膳服務品質、食品品質用餐前重視程度與顧客滿意度,以IPA重要—表現度分析法了解團膳服務與食品品質之相關屬性,並依不同屬性

將其分類及提供建議。本研究採隨機問卷抽樣方式進行,研究對象為北部半導體代工廠員工,問卷發放共發放400份問卷,回收395份,有效問卷339份,有效樣本率為84%。研究結果發現:員工用餐前重視程度對於環境乾淨、品質的穩定度、疫情時期的防護措施、價格、口味鹹淡均有高度重視。員工用餐後的實際感受對於環境衛生與供餐人員態度、服裝儀容、料理安全衛生、主副食份量足夠均有高度滿意。在服務與食品品質t檢定方面是對料理安全衛生無異物、價格感到合理有顯著差異。最後以SWOT分析提出建議,供團膳業者擬定服務與食品品質做為改善策略。

多桑的世代

為了解決嘉義高級便當的問題,作者盧世祥 這樣論述:

  「多桑」在我心目中是台灣最偉大的世代,為這一世代整體立傳,是身為一個台灣新聞工作者的卑微心願。——盧世祥 名人推薦   李筱峰  謝森展   鄭弘儀    感動推薦   全書以六個人物為取樣,來書寫他們的生命史,包括:民主及獨立運動先知彭明敏、獲頒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李遠哲、帶領台灣度過金融危機的金融銀行家許遠東、把一家糕餅店經營成台灣食品業巨擘的高騰蛟、當過「台灣人日本兵」的資深媒體人游禮毅,以及世祥的令堂大人謝氷治。六個人所處領域互異,但他們都是歷經兩個時代的人物。透過這六位不同領域人物的「微觀」(micro)歷史,交織組合,可以讓我們看到「宏觀」(macro)的台灣近現代史。——李

筱峰   我在日本時代出生,這是我這一世代台灣人讀來百感交集的一本書。書中所寫的許多人與事,讓我特別有感。例如第四章所提彭明敏先生優秀的為人,而當年被迫提早辭職離開公共部門,對台灣真是太可惜了。本書的重點因此是︰台灣隨著戒嚴令的解除及動員戡亂臨時條款的終止,所有社會的桎梏解體,今後對於「台灣史實」的研究,可說是方興未艾,誠盼本書帶動台灣走向自由民主的坦途。——謝森展   這一本書的寫作出版,是個人遲來的覺悟之後的書寫報告。我嘗試把自己觀察、讀書、思辨的結果寫下來。當然,在台灣的日本時代歷史仍未受應有重視,「多桑」世代沒被珍惜卻已明顯凋零的今天,這本書也有作者的用心。因此,說這是拋磚引玉,絕

非客套話;說不自量力,也不是謙虛之語。個人的心意,不僅表達對自己覺悟太晚的懊悔,也期待更多台灣人從身旁這塊生養我們土地之上的人、事、物著手,挖掘更多被湮沒的台灣歷史。特別是如今至少已八、九十歲、碩果僅存的「多桑」、「卡桑」,都是台灣史的國寶級見證人,如果大家多與他們對話,留下記錄,「自己的家史自己記」,進而匯聚成台灣人「自己的歷史自己寫」,誰還敢輕蔑我們先人在台灣所創造的歷史?誰還能灌輸我們子弟扭曲的史觀?——盧世祥 作者簡介 盧世祥   台灣台南安平人,1949年生,高雄中學畢業,台灣大學學士、政治大學碩士、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碩士。歷任新聞機構記者、編譯、採訪主任、編譯主任、特約撰述、

主筆、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常務董事、常駐監察人、董事長、顧問,並先後兼任教職於文化學院、台灣大學。 李筱峰先生序 鄭弘儀先生序 謝森展先生序 自序——遲來的覺悟   第一章 多桑——台灣最偉大的世代 第二章 謝氷治——永遠的卡桑 第三章 高騰蛟——經營食品業的老實人 第四章 彭明敏——打破政治神話的巨人 第五章 游禮毅——台灣人日本兵 第六章 許遠東——台灣紳士 第七章 李遠哲——說台灣母語的諾貝爾獎科學家   參考書目 自序 遲來的覺悟   從年輕的時候,就常自問︰我是誰?為什麼在宇宙這麼浩瀚的時間與空間,我會來這一趟?我從何而來?會去到哪裡?這一切是偶然嗎,還

是必然?   許多宗教家和哲學家都嘗試回答這些人生的基本問題。坦白說,我至今還沒有找到令自己信服的答案。特別是近年在從天文學及動植物學吸收越多科學知識,自己就越相信生命的偶然,也認為在地球之外的宇宙,必有其他生命。   儘管如此,我也不能當「迷途羔羊」,至少要把自己所生長的時間和空間盡力搞清楚。羅馬時代哲學家西賽羅(Marcus Tullius Cicero)說得好:「一個人若不知出生以前的事,一輩子是童稚。」   (To be ignorant of what occurred before you were born is to remain always a child)個人的基本

「尋根」,可由近而遠,從身旁人事物擴及其他。於是,近年自己從整理已過世的父母年表做起,嘗試探討他們的一生經歷,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同時,也要努力學習,瞭解自身已住了幾十年的這塊土地。   我的父母是台南安平人,父親因工作搬遷高雄之後,在原來六個兒女之外,又增添我和兩個弟弟。從小,安平對我來說,是父母的家鄉,一個充滿溫情、美食、古蹟、傳統巷弄與美好回憶的地方。   我還記得,與母親坐火車、公路局車到台南,轉往安平曾搭過三輪車、汽船及汽車。一到安平,美食家的外公就會立即差表姊買來安平最有名的蚵爹、(天從伯)魚丸湯。母親也會帶我們孩子到台南的沙卡里巴(盛り場),那裡的鱔魚麵和鼎邊趖,美味至今仍難

忘懷。   安平雖行政區隸屬台南市,但因係屬海口之鄉,有如台灣一般海口的鹿港、澎湖,腔調較重,安平人講話口音與台南人也有顯著差異。我在高雄長大,在不忘父母鄉音的同時,也聽得出群聚當地的「出外人」,如台南、屏東、澎湖等各種口音。服預備軍官役時,甚至只要阿兵哥一開口,我就能說出他是台灣哪一個地方人,他們都認為我事先看過個人資料,其實不然,我只是耳朵比較靈光,加上好奇心而已。   不過,對於安平,自己實在所知有限;即使所知的部分,也很不深刻。從這個意義說,雖然我的「籍貫」從父母,早年身分記載的是「台南市」,勉強算是「安平人」;但這個「安平人」,其實當得並不踏實。   相較於對安平的懵懂,於父母

所長期經歷的日本時代,自己就更幾近無知。我的日文程度不足、戰後有關日本時代的資訊受限制,都是原因;更主要的,我從小所受的教育,幾乎完全抹煞那段台灣邁向現代化重要時期的歷史。   事實上,跟我一樣終戰前後出生的台灣人,從國民學校起,包括歷史、地理、語言教育,每個學生的腦袋,都彷彿被植入中國晶片。在這種「重中國、輕台灣」的框框之下,台灣的人、事、時、地、物盡遭輕蔑,陷入邊緣化。其結果是,台灣人被形塑以中國為尊的外來價值觀及時尚,卻不知珍惜自己身邊豐富而多元的文化。   以地理來說,由於考試一考再考,長年記憶背誦,我年輕時對中國地理如數家珍,卻難以列出台灣從北到南的山脈、河流及族群人文分佈。初中

階段,我們許多同學就對從北平(當時不能稱「北京」,因為那是「共匪」用語)經上海到廣州要搭什麼線的鐵路,知之甚稔。同樣地,中國東西向的隴海鐵路經過哪些省份與大城市,我們也可倒背如流。謝志偉教授說得好︰有些台灣人「只顧得痛惜遠在天邊的神州沉淪,從不知欣賞眼前的淡水落日」。我們都是那樣的台灣人,一群從小受「中國化」教育灌輸長大的受害者。   即使時至今日,這種外來政權的緒餘仍到處可見。戰後台灣各地市街道路名稱全盤中國化,中山、中正、四維八德之外,以台北為例,迪化、西藏、塔城、濟南、南京、杭州、廣州、廈門︙,「置身台灣,如在中國」,台灣人反而對自己生長之地的感情連結淡漠。   歷史教育同樣以洗腦的

手法,強加外來政權的史觀於學子。以中國史為例,從國小起,就是我的必修課(上課加月考、期考)。後來雖因保送初中不必為準備升學考試而苦讀,上了初中仍需再上一次中國史課程,考高中時又從頭詳讀加背誦一次。高中三年,中國史又來了,且因大專聯考我選丁組(社會科學及財經科系),中國史再大大折騰一番。考上大學,中國通史是我們大一的共同科目,如此又讀了一年。總計從小學到大學,上課加考試,一再重複的中國史,花了我好幾年的青春歲月。   歷史的洗腦教育不只強制於於教育,也具體表現在竄改歷史的社會現象。在台北,台大醫院旁的常德人行地下道,市政府在手扶梯兩側掛了歷史景物照片,讓行人從浮光掠影中,可看到昔日台北風采。然

而,照片旁白一律把日本時代的紀年改成「民國」,既未附註公元,且把一九一二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前的年份,強指為「民前」。   按此旁白,台北重要的現代化建設及建築物,如台北火車站、帝國大學(台灣大學)、明治橋(中山橋)、總督府(總統府)、台北測候所(中央氣象局),乃至於第一高等女學校(北一女)、第一中學(建中),彷彿都建立於民國時代。從而,照片說明不但沒有忠實描繪景物的時空背景,無助市民瞭解台北的發展,甚至還惡意竄改、錯亂了台灣歷史。   台灣銀行也是顯例。它的官方網站宣稱:「本行係臺灣光復後政府設立的第一家銀行,成立於民國三十五年五月二十日。」然而,人們只要從位於台北市重慶南路台銀總行廳舍的文

藝復興式典雅建築,不必是歷史學者,也可以看出台銀這一「成立沿革」只說出部分事實,誤導公眾。事實上,成立於一八九九年(明治三十二年)的台灣銀行,日本時代除了發行官方通貨台灣銀行券,遠在一九二四(大正十三)年台灣與中國「一邊一國」的年代,它就已經於上海建造台銀大樓。台銀現今如此敘述行史,背離史實,自我閹割將近五十年歷史,讓真正的「百年老店」蒙羞;理應講求信譽及傳統的銀行業,如此自我作踐,令人匪夷所思。   把日本時代的歷史一律改成「民國」或「民前」,容或如拿破崙所說:「歷史就是一整套的謊言互相圓謊。」( History is a set of lies agreed upon.)然而,圓謊之間,

不免左支右絀,破綻百出:台灣的存在,遠早於中華民國;而日本時代的人事時地物,實與「民國」毫不相干。   竄改台灣歷史時間紀年,所凸顯的是戰後當權者的心態:台灣曾被日本「佔據」,當時的歷史不應承認,必須奉中華民國為正朔,從紀年開始,加以模糊、掩飾或竟竄改。這一歪曲歷史的做法,至今未見轉型正義。相較於中國史,我考試屢獲好成績,卻對台灣史極其無知。我算是好學生,從小所受中國史觀罩頂的影響更大。所幸在語言方面,我們全家大小以母語交談,南台灣的高雄尋常百姓也以台語交通,我的母語雖未流利到演說時可全程使用而不夾雜「國語」,也沒有被摧殘殆盡,大致還能維持一定水準。透過母語,加上在尋常人家長大,自己是台灣庶

民文化的一部分,對社會人情世故不致脫節。相對地,「國語」對我而言,是一種在學校、職場使用的工具語言;我幸虧沒有被洗腦到不自覺地陷入「講國語蓋高尚」、「阿公阿嬤對兒孫講蹩腳國語」的可悲地步。   對台灣史所知有限,要探討包括日本時代的台灣史,在近年隨台灣民主化所陸續出現的越來越多著作之前,最方便的方法是請教自己的父母及長輩。說來慚愧,我覺悟太晚,等到自己有心從父母及其同時代的「多桑」(とうさん)、「卡桑」(かあさん)探究日本時代的種種,已經太遲,他(她)們大都年邁、失智或甚至在天上。   這種因外來史觀導致台灣人對父祖輩的歷史記憶及連結出現顯著落差,覺悟既遲又晚的我,自是因此懊悔不已。閃靈樂

團主唱林昶佐(Freddy)有一段告白,最足以反映被清除「台灣記憶體」的受害人,比比皆是的現實。林昶佐對比阿嬤的歷史回憶與自己的認知差異,指阿嬤回憶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躲防空警報,他心中出現的卻是「四行倉庫、南京大屠殺,可惡的日本鬼子」,自己與阿嬤完全沒有連結,「甚至有一份疏離感。」最終,當林昶佐理解阿嬤的故事之後,「我哭著跟她說對不起,過了廿年才真正的瞭解妳,當時,她已經老人癡呆,連我是誰都忘記了。」(註)   我從小以「多將」(とうちゃん)、「卡將」(かあちゃん)稱呼父母,他們都屬後來被稱為「多桑」的世代。父親年輕時到日本就讀東京鐵道學校,戰後雖未能學以致用,一生敬業奉公,與母親勤勉簡約,

也足以維持小康家庭,養育我們九個兒女,特別注重我們的教育。   從小就常聽父親總結日本社會的特色:有禮貌、講衛生、守秩序、很敬業。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去日本,親身觀察、體驗並證實父親這一極為貼切的日本評斷。儘管如此,從求學到工作,我主要挹注心力於台灣經濟,對歷史、地理、文化這些層面的台灣,並未付出應有的關注,當然也就無以深入理解,遑論對父母親所長期經歷的日本時代,有所探究。   不過,新聞工作、出國、留學、外文及網際網路,開啟我儘管來得既慢又晚的覺悟,仍頗有助力。從年輕到今天,一直從事新聞工作,一九七八年,我第一次去香港參加國際新聞會議,發現香港人不是講廣東話,就是用英語;「國語」(現在稱

「普通話」)在不少地方講不通。不僅一般香港市民如此,高級官員在電視上或官方談話,亦復如是。這是一次機會教育,既打破「我們都是中國人」的一廂情願,尤羨慕香港人把母語保持得如此完整。   後來去美國留學及工作,處在資訊流通的自由社會,是破除洗腦很有效的解藥。有一段日子,由於工作,我每天必須大量閱讀英文資訊,有時還需翻成中文。英文資訊的質與量,都遠非中文所能及;英文報章對有關台灣政經社會歷史的報導之完整而接近真實,也非台灣同業所能比,自有助打破威權當局對台灣人民所形成的資訊障蔽。   同樣是在國外求學及工作期間,接觸的人與事增多,有更多場合與機會試煉自己的認同。美國的台灣人社區,長年關心家鄉事,

家庭通常保留遠較台灣(尤其台北)道地完整的母語。在那個台灣逐漸掙脫外來威權統治的年代,台灣同鄉更是積極奔走,發揮促進家鄉最終邁向民主化的外在積極力量。這些經歷對個人的認同轉變,從被灌輸的中國回歸人本的台灣,頗有助益。 一九九○年代初期回到處於民主轉型的台灣,持續的新聞工作讓我有機會接觸更多人物,從尋常百姓到社會賢達,更見識了「多桑」世代的各種典型,並報導他們在各行各業的表現。   回顧台灣邁向經濟蛻變與政治變革之路,身為「多桑」的下一代,在自己進入中年之後,不能不對他們積極進取,為台灣及子孫所創建的繁榮與民主,產生敬謝之心。經由對「多桑」世代的長期觀察比較,深覺這一代台灣人的共同特質及所處

的時代,必須忠實際記載,重點強調,加以闡發;雖以自己並非史學科班的背景,從事這一工作也許不自量力,但新聞工作的特性之一,正是實踐終身學習,從新聞工作中學習成長,仍決心為「多桑」世代留下紀錄。   在探究與寫作過程,近年出版的研究、史料、傳記無疑是很大的幫助,特別是網際網路傳播資訊既多且快的特性,對於搜尋相關資料,助益尤多。我也跟許多台灣人一樣,到戶政事務所調閱日本時代所建立的戶籍謄本,找出當年簡單但重要的正式記載。同時,寫作期間適巧高中學生為反對黑箱課綱而奮鬥,當過台灣人日本兵的李登輝前總統闡明史實而引發熱烈議論,對我都是適時而有益思辨的案例。   其間的收穫良多,不勝枚舉;許多自己不知,

或雖略知卻不夠深入的,都有機會因學習而重新認識。例如,有關戰爭期間的空襲,從小只知三伯父秩宗公在台南的空襲中失蹤,也聽過台北曾遭「五三一大爆擊」,經由寫作所必要的探究,我對一九四五年台南所遭到的轟炸,同年台北空襲死亡三千人,乃至於台灣北起基隆、南至屏東所受的全面空襲,有較清楚的瞭解與認識。   同樣地,安平是「台灣」地名的來源,也是全台灣第一個王國─東寧王國(Kingdom of Formosa)首府,它有最早的漢人聚落、首座西洋砲台、最古的城堡、第一條商業街、最早而興盛的鹽鄉;台灣的開發,由南而北,台南冠領全台灣,這一切都從安平起頭。安平是如此地迷人,以致當年在安平生長、工作的日本人,戰後

在日本組成「安平會」,長期關心安平,並常回安平懷舊,還出有專書《望鄉安平》;這是廣義的「灣生」(台灣出生的日本人)精華版。關於安平的種種,自己經由這一番探究,得以較有系統且大致地認識;做為安平人或安平後人,心理至少變得較為踏實。   這一本書的寫作出版,是個人遲來的覺悟之後的書寫報告。我嘗試把自己觀察、讀書、思辨的結果寫下來。當然,在台灣的日本時代歷史仍未受應有重視,「多桑」世代沒被珍惜卻已明顯凋零的今天,這本書也有作者的用心。因此,說這是拋磚引玉,絕非客套話;說不自量力,也不是謙虛之語。個人的心意,不僅表達對自己覺悟太晚的懊悔,也期待更多台灣人從身旁這塊生養我們土地之上的人、事、物著手,挖

掘更多被湮沒的台灣歷史。特別是如今至少已八九十歲、碩果僅存的「多桑」、「卡桑」,都是台灣史的國寶級見證人,如果大家多與他們對話,留下記錄,「自己的家史自己記」,進而匯聚成台灣人「自己的歷史自己寫」,誰還敢輕蔑我們先人在台灣所創造的歷史?誰還能灌輸我們子弟扭曲的史觀?   「多桑」在我心目中是台灣最偉大的世代,為這一世代整體立傳,是身為一個台灣新聞工作者的卑微心願。如今,本書終於完成,要感謝王景弘、鄭銘文、謝明宗等先生的協助;李筱峰、鄭弘儀、謝森展三位先生賜序。內人金萱做為本書寫作及出版前的第一位讀者,需要過人的耐性、包容與細心,也要藉此表達謝意。當然,書中有任何誤謬,都由作者本人負責。  

 我平日從事新聞工作,週末讀書寫作,本書寫作伊始,猛然發現,今年是先母(謝氷治,一九一五—二○一一)滿一百歲;謹以本書獻給天上的她,並向台灣所有的「多桑」、「卡桑」們致敬!   註:〈只要求台灣人接受抗日故事林昶佐批缺乏同理心〉,自由電子報, 2015年8月22日。 推薦序一 李筱峰先生 序   摯友盧世祥兄寄來《多桑的世代》的書稿,囑我寫序,我雖然剛剛動了一次手術從醫院出來,仍迫不及待先睹為快。拜讀完之後心想,寫序誠然惶恐,但不寫實在可惜。惶恐的是,世祥兄是台灣媒體界、文化界的知名前輩,我的輩份與分量豈敢為之作序?但是不寫實在可惜的理由是,正因為他不僅是知名前輩,而且這實在是一本有血

肉、有靈性的好書,我有幸寫序可以增加我不少光彩,也是術後一大樂事!何樂不為?   世祥兄是資深的媒體前輩,我則是歷史研究者。新聞記者與歷史學者在性質上有著很微妙的異同關係。相同的是,兩者都在記錄現象、分析事情、論述人物;不同的是,新聞記者所記錄和分析的,是當下的時事,歷史學者研究的對象則是過往的事情。不過,拜讀世祥兄全書,我發現他兩者兼而有之,不僅有記者的銳利,也有史家的靈敏,讓現代與過去對話。   全書以六個人物為取樣,來書寫他們的生命史,包括:民主及獨立運動先知彭明敏、獲頒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李遠哲、帶領台灣度過金融危機的金融銀行家許遠東、把一家糕餅店經營成台灣食品業巨擘的高騰蛟、當過「台

灣人日本兵」的資深媒體人游禮毅,以及世祥的令堂大人謝氷治。六個人所處領域互異,但他們都是歷經兩個時代的人物。透過這六位不同領域物的「微觀」(micro)歷史,交織組合,可以讓我們看到「宏觀」(macro)的台灣近現代史。   我和世祥兄都是戰後出生的一代。書中人物則是高我們一代的父執輩,他們從日本殖民統治時代,歷經戰火,到戰後國民黨的統治,親歷過二二八、白色恐怖、到台灣的經濟發展,與民主化︙。六個人都與世祥兄有過個人的互動,世祥兄透過親自的訪談記錄(記者的筆),再佐以史料(史家的筆),交織成這本具有「史料意義」與「報導價值」的著作。   史家A.L.Rowse說過:「閱讀傳記是最便捷的方法

,可以學到許多歷史。」我們從本書的六位人物的介紹,可以看到許多台灣的歷史,包括、台灣的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乃至於精神史。尤其可以看到前後兩個外來政權的迥異。   固然透過人物可以瞭解歷史,但許多人往往誤以為必須是「功業彪炳」的「偉人」才有歷史可言,那是傳統史觀的偏狹。例如以前Thomas Carlyle認為歷史是少數大人物創造的,沒有那些大人物,就沒有歷史,這是「英雄史觀」。羅馬的凱撒大帝、亞歷山大大帝;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邱吉爾;法國的路易十四、拿破崙;德國的威廉二世、希特勒;俄國的亞力山大一世、列寧︙,固然都有汗牛充棟的歷史紀錄。不過離開他們的身影,歷史依然豐富。民主主義興起

之後,史家逐漸將注意力從大人物身上轉移到大人物以下的各種人物身上。而且人物的研究已經不限定政治人物,其他如企業家、教育家、藝術家、宗教家︙,都是研究的對象。誠如史家Carl Becker說的:「人人都是史學家」。因為每個人都生活在他的時代裡,每個人的生活經驗,都可以反映時代的發展與變貌。在歷史學的研究過程中,有豐富紮實的微觀的資料做根底,才能成就宏觀的歷史解釋,以免流於空泛不實。從本書各種不同領域人物的組合,正可以看出來。尤其世祥兄願意以自己的「非名人」的母親為取樣,來書寫她的生命史,是最好的說明,那麼生動感人,又具有豐富的史料價值。   我在病中能先賭本書,無法形容內心的忻然與感動。病雖未

痊愈,應該也好一半了! 推薦序二 鄭弘儀先生 序   小時候,「日本元素」在我們家,及我成長的環境,算是很濃厚。   我出生的村莊叫嘉義縣水上鄉竹圍仔,為何是竹圍?因為長輩說在清朝時代,土匪橫行,所以整個村落全部種刺竹,圍起來,以禦外侮,我祖父比我爸爸大四十三歲,一八七八出生,年輕時就必須接受操練,成為鄉勇,以備土匪來時,全力抵抗,保護村人,可清朝末年,治安很不好。   一九六一年,我出生,此時國民黨已經來了。我記得我讀小學的時候,村子裏許多人仍稱呼日本名字。三島、一郎、朝日,什麼Ko(日語「子」)、什麼Ko的,一大堆,都是日本女生的名字。當時我很鈍,並沒有特別好奇為什麼會這樣。

  父親在講到年代時,也不會叫「民國」,而是稱「昭和」、「大正」、「明治」,當時年紀小,覺得很複雜,完全搞不清楚,為什麼大人有簡單的「民國」不講,偏偏要講一個我不懂的日本時代。   現在的人講年紀,問「你幾年次?」,我的多桑開口是「你昭和幾年?」   記憶中,我爸爸哼的歌常常是〈荒城之夜〉、〈蘋果追分〉,歌手是美空雲雀,有時候,他也會唱日本軍歌,特別是日本海軍軍歌。因為他當兵時,是當日本海軍,在左營訓練,所以他很會游泳。   在讀了日本公學校六年後,他在專門承包建造日本軍事設施的日本人所開的公司當職員,公司就在高雄,幾年後被徵召入伍,當了日本海軍,等到受訓完成,要被送去打太平洋戰爭時,日

本剛好宣佈無條件投降,爸爸也聽到昭和天皇的玉音放送,許多日本人無法接受,紛紛自殺。   一直到現在,我爸爸的日語還是很厲害,他看的電視,聽的音樂,唱的卡拉Ok,都是日本的。他們也很喜歡講「日本精神」,是一種誠實、負責、事情做到徹底完善的一種態度。   相信許多臺灣人家庭跟我們家一樣,舉凡蘋果、榻榻米、日曆、螺絲起子、輪胎、蕃茄、麵包、摩托車、旅館、窗簾、衣櫥、便當、奇檬子⋯⋯,全部都是用日語。   以前小時候,我爸爸很嚴肅,不太有機會和他聊日本時代的事,現在爸爸九十歲了,我每週都開車帶他們去走一走,吃吃飯,順便聊天,瞭解一下日本統治台灣時,我不知道的事。   爸爸說,日本人很重視衛生,

蓋房子希望你多開窗,才能通風透氣又有光線;以前沒自來水,大都喝井水,要求廁所一定要遠離水井,避免污染;每一季都辦大掃除,警察(巡查)會來檢查,沒通過要複檢,而且戶長要打屁股(沒有開玩笑,是真的打)。   當時治安好到可以夜不閉戶,大人、巡查非常有威嚴,社會非常守法。   我讀過兩所小學,一所在嘉義縣水上鄉成功國小,一所是嘉義市民族國小,時間是一九六八到一九七四,當時的教室、校舍全部是日本人留下來的木造建築,相當典雅素樸,可是使用日本人留下的房屋,並沒有留意日本在台灣的歷史。   因為工作的關係,有機會到處演講,常常我都問聽眾朋友一個問題:中國國民黨統治台灣五十年(一九四九—一九九九),我

們都知道有蔣介石、蔣經國、嚴嘉淦、李登輝,四個總統。但日本人同樣統治台灣五十年(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大家知道有幾任總督?總督的名字?知道的人都寥寥無幾,更不用提第一任樺山資紀、第二任桂太郎、第三任乃木西典、第四任兒玉源太郎、第五任佐久間佐馬太⋯⋯,等共十九任,以及每一任任內發生的大事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中國國民黨故意不教,只教「小日本鬼子」、「倭寇」這種仇恨的用語,他們硬把對日本人的仇恨橫加在臺灣人身上。不是說日本人多好或多壞,而是五十年活生生發生在這塊土地上,活生生發生在我的父母親這一輩身上的歷史,我們被耍弄得像個白痴一樣。   從這個角度看,盧世祥的這本書,就益形重要了,非

看不可了。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 推薦序三 謝森展先生 序   本書作者盧世祥先生是台灣有名的政治評論家,從他眾多的著作裡,均可看出他治學嚴謹,深入客觀事實的寫作態度,並能秉持寬廣之國際視野,故由他來敘述台灣的近代史實,確能表現出現代人所未能察覺的許多精闢而獨創的見解和內容。   這次有機會為盧世祥先生的大作寫序,本人深感榮幸。雖然多次遇到了盧先生,但二○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星期六,許文龍先生應邀到我北埔農場參觀並以曼陀林(Mandolin)演奏了鄧雨賢〈四月望雨〉、〈望你早歸〉等曲。當日,許文龍先生的「台灣病了」一席話,由盧先生手記下來,並交給大家詧閱,讓我無限的感動。

  我向來敬佩盧先生的學識、修養和遠見,只覺得盧先生是一位溫文有禮、作風樸質、自然自在的紳士。但這次拜讀《多桑的世代》一書之後,深為他的寫作動機所感動,本書作者是有感於台灣的存在,幾乎被中國所忽視,又世界少數國家有時涉及台灣的報導遠離歷史事實,也從未作正確的認識,尤其近在咫尺的日本新世代,對台灣的陌生、誤解,更讓我們感到氣憤和不平。   誠如作者在本書裡所指摘,本土的年輕人幾乎對「台灣近代史」沒有概念,當然這可能與台灣各級學校或文宣機構,極力避免使用「台灣」的字眼有關。台灣住民從小就被灌輸「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觀念,只要知道中國三千年的歷史就可以了,數千年的台灣史相形見絀,沒有研究的必要。

  本書《多桑的世代》共有七章,所舉出的菁英多少受後藤新平以固有台灣文化為基礎推動的農業、產業新文明所影響,而其有關內容書寫幾百頁也寫不完。這近代史一百多年之間發生的台灣代誌中,什麼是最重要的事件呢?應屬見仁見智的問題。但是作者在台灣受過良好的基礎教育及高等教育,並曾赴美最有名的學府留學,心理上如何寫出為台灣未來方向定位,新書的發表不但是文史上的大著,更是台灣知識分子應有的承擔使命,這是難能可貴的。   我在日本時代出生,這是我這一世代台灣人讀來百感交集的一本書。書中所寫的許多人與事,讓我特別有感。例如第四章所提彭明敏先生優秀的為人,而當年被迫提早辭職離開公共部門,對台灣真是太可惜了。本

書的重點因此是︰台灣隨著戒嚴令的解除及動員戡亂臨時條款的終止,所有社會的桎梏解體,今後對於「台灣史實」的研究,可說是方興未艾,誠盼本書帶動台灣走向自由民主的坦途。 (作者為財團法人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董事長、台灣日本學會理事長) 多桑——台灣最偉大的世代X世代、Y世代、Z世代、千禧世代、網路世代……。人有人格,不同世代也有各自的特色。同一時期出生的人群,經歷共同社會背景、政經變遷或歷史事件,產生集體生活經驗、意識及歷史記憶,人們慣常冠以各種詞語凸顯其特色。於是,有如近年各方所常聽聞的,從X、Y到Z……各種世代名稱紛紛出籠。 美國人最喜歡為不同世代冠上名稱,既突出世代特質,區隔世代差異

,也反映時代或社會變遷。不同社會,對世代有各種稱呼。歐洲有失落的一代、台灣有崩世代、香港有八十後、中國有九○後、南韓有三八六世代、亞美尼亞有獨立世代……。這些名詞出現,從社會現象觀察,的確有助人們瞭解並討論某一世代及其所處的時代與社會。 世代既有不同,比較各種世代的觀察與分析應運而生;有比較就不免有高下之分,很自然地,有些人問到:哪一個世代最偉大? 一九九八年,曾任美國NBC電視網新聞主播的布洛克(Tom Brokaw)在《最偉大的世代》(The Greatest Generation)一書,指約出生於一九○一年到一九二四年、青壯之年為美國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輩,通稱「美軍世代」(G.I. G

eneration)或「二戰世代」,是最偉大的世代。(註一) 按布洛克的觀察,這一世代在經濟大恐慌年代成長,後來參加二戰,無分男女,或在前線出生入死,或在後方提供後勤支援,犧牲奉獻,不求聞達,為所當為。 這一世代歷經艱難險阻所表現的堅忍不拔,展現了不凡的人格特質,也是布洛克認定其為最偉大世代的理由。由於這一世代男女在戰爭及戰後卓越的作為,美國因此成就更自由、富足的美好社會。 具體言之,這一世代生長於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及經濟蕭條的動盪時期,但他們在青壯之年打敗了希特勒,打造戰後美國經濟發展,開拓科學新境界,並實施醫療照顧(Medicare)等有遠見的社會保險制度。更基本的,他們樹立了「個人責

任、義務、榮譽與信心」的社會價值觀。在生命的每一階段,他們所面臨的挑戰與成就,都屬空前,但他們參與創造且成為這一光輝歷史過程的一部分。 不僅如此,他們為下一代的嬰兒潮世代,帶來自由及富裕;甚至時至今日,美國社會仍繼續受惠。有如布洛克所說,「他們為後代子孫帶來機會,累積大量經濟財富、政治力量、免於外來壓迫,並得以自由選擇。」

臺中市幼兒園餐點現況:比較公立與私立幼兒園飲食供應狀況

為了解決嘉義高級便當的問題,作者劉紋菁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幼兒期均衡營養與飲食是奠定幼兒一生健康的基礎。目前臺灣五歲幼兒進入幼兒園比率達93.74%,幼兒園收托方式多為8小時的全日托育,可見幼兒園已成為今日照顧幼兒的主要場所之一,幼兒園供應的餐點對幼兒營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研究目的為瞭解幼兒園餐點現況,並比較公立與私立幼兒園飲食供應狀況。研究方法:本研究隨機抽取臺中市12所公立幼兒園與12所私立幼兒園,由幼兒園園長或主管填寫研究問卷,研究人員以秤重紀錄方式分析幼兒園的餐點內容,以及收集幼兒園當月的餐點表,評估幼兒園餐點供應狀況。研究結果:整體而言,幼兒園餐點平均醣類與鈣供應量低於每日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鈉、維生素A與維生素C平均供應量

高於每日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公立幼兒園每日平均提供之熱量、蛋白質、醣類、脂肪、膳食纖維、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顯著高於私立幼兒園。私立幼兒園供應之六大類食物皆未達到每日膳食營養素建議量。結論:公立幼兒園餐點蛋白質與鈉的每日平均供應量高於二分之一DRIs,私立幼兒園餐點供應的營養素普遍低於二分之一DRIs。建議公立幼兒園應減少豆魚肉蛋類與加工調理食品的份量與次數,以降低幼兒蛋白質與鈉的攝取量;私立幼兒園應均衡提供六大類食物,使各營養素達到建議攝取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