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保單還款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東吳大學 法律學系 王志誠、林盟翔所指導 黃緒宗的 以房養老與留房養老之法律分析 —以不動產信託機制之運用為中心 (2021),提出國泰保單還款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以房養老、留房養老、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HECM、日本住宅金融支援機構、反轉60、韓國住宅金融公社、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安老按揭計劃、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新加坡公積金、屋契回購計劃、樂齡安居花紅計劃、都市更新、危老重建、不動產投資信託、二重信託。

而第二篇論文銘傳大學 管理學院高階經理碩士學程 萬同軒所指導 徐嘉慧的 影響壽險保戶使用保單借款因素之研究 (2014),提出因為有 保單借款、EKB消費者行為模式、涉入理論的重點而找出了 國泰保單還款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國泰保單還款,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以房養老與留房養老之法律分析 —以不動產信託機制之運用為中心

為了解決國泰保單還款的問題,作者黃緒宗 這樣論述:

超高齡社會已是不遠的現實,但因為來的太快,準備不足,台灣2020/12領取老年給付計有349萬人中有193萬人(55%)領取金額在10,000元以下,低於衛生福利部各縣市低收入戶最低審核標準12,102元(全國低收入戶110年計292,925人)。所幸台灣自有住宅率84.68%,高齡長者持有比率更高,因此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對現金收入不足支應養老支出的高齡長者有相當的助益,但六都獨居老人持有宅數為498,697宅,但截至2021/Q3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核貸總數為5,381件(承做比率1.08%),且新增件數在下滑,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1999年921大地震後,營建署提高建築法規的耐震標準,但

是老房卻遲不更新,2020/Q2屋齡中位數29.84年較十年前老化6.5年,屋齡20年內的只有23.46%。921地震前核發使用執照、3樓以上有608,220棟,因老舊建築物更新非常緩慢,而依過往資料推估,台灣即將進入地震活躍期,老舊建築物的耐震能力堪虞。高齡長者持有住宅,在繳交二十年房屋貸款後,早成為老舊房屋,老人老宅是社會最需面對的老問題,如能同時推動,讓高齡長者能住生活更便利的新屋,社會也可減少地震受損的風險,如此兩全其美豈不更好。不過現行以房養老或留房養老政策對老舊建築物的更新卻是相互扞格,如: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貸款期間若參與都市更新,視為貸款提前到期,貸款人必須還款,如此約定反而會拖

延房屋更新的進程。本文在比較美、日、韓、香港及新加坡等地的以房養老制度,以及國內都市更新及危老重建制度後,在借鑒國際經驗並針對國內特定需求,提出由政府撥款設置基金交由政府全資持股銀行提供以「銀行保證」來取得與美國HECM保險的相同效果,並藉由不動產信託來解決老宅更新與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間相互扞格的矛盾。本文提出的方案不需要修改法律,因此可以早日施行,除可擴大以房養老的適用範圍,且可在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貸款期間還能辦理都市更新或危老重建,同時解決老人老宅的老問題。

影響壽險保戶使用保單借款因素之研究

為了解決國泰保單還款的問題,作者徐嘉慧 這樣論述:

在激烈的保險市場中,保險公司除了面臨保單市占率的嚴峻考驗外,如何有效運用資金為企業獲利,也是保險公司經營重點之一。保險公司主要獲利方式即運用由保費收入所產生的大量資金,投資形式概括區分為儲蓄存款、有價證券、貸款、不動產與項目投資等四種形式,其中保單借款是保險公司在各項資金運用中,投報率雖不是最高,卻是唯一兼具零風險、低成本的投資工具,因此各保險公司紛紛搶攻保單借款市場,以達到資金有效運用之目的。個案公司保單借款提供利率、申辦作業、還款條件等各項條件均優於銀行所承做之個人消費性貸款及信用卡預借現金等貸款商品,但保戶申辦保單借款普及率不高,故本研究以涉入理論與EBK消費者行為模式為研究主軸,以隨

機抽選方式與七位使用(曾經使用)保單借款,以及十三位未使用保單借款之個案公司保戶進行深入訪談。訪談結果發現,保戶對於保單借款特性的涉入認知程度越高,其選擇保單借款為貸款商品的可能性越高;保戶對貸款商品的資訊蒐集積極主動性越高,選擇保單借款的可能性越高;各項貸款商品的評估要項,保單借款特性最符合保戶評估貸款商品關鍵條件;使用(曾經使用)保單借款之保戶,再次使用保單借款意願高。最後,歸納分析研究結果依對象提供建議如下:建議保戶越能主動積極尋求瞭解保單各項權益,越能選擇最適己之貸款商品;建議保險公司善用 (1)受眾行銷,讓保戶在非刻意自然情況下獲得最新活動訊息,並結合社群網站分享機制,增加訊息曝光度

; (2)應用3C產品,例如開發智慧型手機或平板APP軟體,提供保戶更便捷、快速地保單借款申辦方式。如此以來,降低保險公司人力行政成本、提高保戶服務滿意度,亦能讓業務員全力銷售商品,共創三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