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票金 存 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國票金 存 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魏啓林寫的 臺灣的票券金融 和洪三雄,陳玲玉的 也追憶似水年華:永不中斷的追尋 從台大到台灣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際票券金融職工福利委員會 和圓神所出版 。

世新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李智仁所指導 胡家瑋的 論現金公開收購股權所衍生之爭議-以目標公司股東權之保障為中心 (2017),提出國票金 存 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企業併購、公開收購、收購價格、合理價格、履約能力、撤銷權。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 沈中華所指導 莊子明的 直效行銷加入金控後之經營變革探討-以富邦直效行銷為例 (2005),提出因為有 直效行銷、金控的重點而找出了 國票金 存 骨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國票金 存 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的票券金融

為了解決國票金 存 骨的問題,作者魏啓林 這樣論述:

  本書記錄台灣貨幣市場的發展及傳承經營經驗,票券金融,台灣之光!   國際票券金融公司選擇在40週年慶時出版此書,旨在記錄台灣貨幣市場的發展,傳承40年來的經營經驗,為台灣直接金融做出貢獻。本書兼顧貨幣市場之理論與實務,偏重於最新市場變化及交易趨勢,書中引用多項個案實例與圖文,生動活潑。譬如,針對一年以上固定利率循環商業本票(FRCP)及外幣債券業務,以案例實務討論,由各業務面探討票券業的經營策略與風險管理,每一課題均選擇代表性的案例分析,深入淺出解析交易工具特性與交易型態,相較同類票券金融專書可形成互補。   本書第1章回顧了台灣貨幣市場的發展,對票券的主要交易工具及市場交易制度進行剖

析。第2章至第4章,針對票券初級及次級市場的運作架構分析,闡述市場參與者多元化的優點,進而探討貨幣市場的指標利率。第5章及第6章分析台灣債券市場的運作架構,涵蓋台幣與外幣債券業務。第7章討論利率衍生性商品,以票券金融業的實務經驗,分析固定收益商品所扮演交易及避險的功能。最後,第8章至第10章論述了票券金融的競爭策略,資產負債的管理實務,討論風險管理的新趨勢,以及票券金融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期待本書的出版可對票券金融業從業人員,企業界的財務金融人員,以及大專院校研習財務金融之莘莘學子,提供幫助。   作者簡介 魏啓林   【學歷】   英國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管理碩士   法國巴黎

大學經濟博士   【現職】   國票金融控股公司董事長   國際票券金融公司董事長   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經歷】   台灣土地銀行董事長   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所長   行政院秘書長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   台灣金融資產服務公司董事長   中興票券金融公司( 現為兆豐票券) 董事   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   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   行政院長「國家一等功績」獎   教育部長第一屆「大學暨獨立學院教學特優教師」獎(台灣大學教授)   財政部長頒第一屆「財政金融優秀人員」   (首屆銀行首長類第一名)2003年12月    蔡佳晋   【經歷】   國際票券金

融公司執行副總經理   國際票券金融公司副總經理   國票金融控股公司副總經理   京城銀行獨立董事   聯茂電子公司獨立董事   大中票券金融公司資深副總經理   【學歷】   政治大學經營管理學程金融組碩士   【現職】   國際票券金融公司董事、總經理   IBF Financial Holding Co.,Ltd 董事   台灣票券金融公司董事    引言 第1 章 台灣貨幣市場發展 ●票券業發展歷程 ●貨幣市場架構及交易工具 ●貨幣市場功能 第2 章 票券金融初級市場 ●初級市場的特性 ●商業本票的類型 ●自保商業本票 ●他/ 免保商業本票 ●一年期以上固定利

率循環商業本票(FRCP) ●FRCP聯合承銷案 ●免保證商業本票聯合承銷案實例 ●交易範例 第3 章 票券金融次級市場 ●票券次級市場的特性 ●短期票券交易方式 ●會計處理方式 ●次級交易計算公式 ●交易範例 第4 章 票券金融市場指標利率 ●前言 ●貨幣市場指標利率 ●指標利率的編製與揭露 ●指標利率的運用 第5 章 台幣債券交易 ●債券市場源起 ●台灣債券金融商品 ●台灣債券市場結構 ●債券交易實務 ●附條件交易實務 ●未來面臨的挑戰課題 第6 章 外幣債券交易 ●台灣發展外幣債券沿革 ●外幣債券的種類及特性 ●外幣債券市場現況 ●外幣債券投資的風險 ●殖利率曲線市況與利差 ●信

用利差(Credit Spread) ●交易範例 ●境外外幣附條件交易市場 ●外幣債券附條件的發展 第7 章 利率衍生性金融商品 ●前言 ●利率交換交易實務 ●利率期貨市場的發展 第8 章 票券金融風險管理 ●前言 ●市場風險(Market Risk) ●信用風險(Credit Risk) ●流動性風險(Liquidity Risk) ●資本適足率管理 第9 章 票券金融的經營 ●前言 ●票券業務 ●債券業務 第10 章 票券金融的資產負債管理 ●前言 ●票券金融的經營管理特性 ●影響資金調度之因素及操作策略 ●實務說明 附錄及參考文獻 ●附錄I:英漢名詞對照 ●附錄II:國際票券金

融公司大事記 ●附錄III:國際票券金融公司歷屆董事長及總經理 ●參考文獻   作者序   一國經濟之發展,金融業最具指標意義,金融市場之效率則以直接金融的占比為評比,世界銀行資料顯示,無論是高所得或中等所得國家,直接金融占比過去23 年間整體均呈上升趨勢,G20 國家的直接金融比重從1990 年約55%,近年上升到大約67%,高所得國家中,美國的直接金融比重一直相對較高,2007年約為85%,近年上升到87%,日本及德國在90 年代,直接金融的比例在40-50% 左右,但近年大約上升到70%,根據中央銀行統計,台灣直接金融比重約在20%,相較歐美先進國家顯屬偏低,由此可見,台灣的直接金

融市場未來存在很大的成長空間。   票券金融扮演直接金融重要角色,票券金融公司為貨幣市場主要造市商,為客戶量身訂作,提供各天期與不同商品報價,讓資金供給者與需求者都能取得各自需求的商品與資金,台灣的貨幣市場初級與次級市場成交量均大,為中央銀行短期利率指標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是中央銀行進行公開市場操作的重要管道,為政府調節貨幣供給及執行金融政策發揮了穩定功能。此外,台灣的票券金融公司,也配合中央銀行,協助調節銀行體系的準備部位,在金融機構為因應營運資金需要,進行短期借貸所形成的拆款市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970年代以前,台灣的金融體系以傳統公營銀行為主導,隨著經濟持續發展,外匯存底

快速累積,貨幣供給額攀升,劉大中等中央研究院院士於1974 年倡議建構台灣的貨幣市場,主張控制貨幣供給穩定物價,促進資金運用的效率化與利率的自由化,成為中央銀行調節金融的場域。中央銀行並和財政部推動發行銀行承兌匯票、可轉讓定期存單,鼓勵企業發行商業本票,逐步建立了台灣的貨幣市場。   1976年以還,台灣的專業票券金融公司逐步成立,有制度有組織的貨幣市場開始運作,為台灣利率自由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隨著貨幣市場規模的擴大,短期資金配置效率最佳化,經濟體系各部門具備了更大的彈性,得以因應國際金融情勢的變遷,由此可知,台灣的票券金融公司在貨幣市場的重要性,為了擴大票券金融公司業務範疇,主管機關乃於

1997 年起陸續開放自行買賣政府債券、公司債經紀、自營業務及外幣債券自營業務,自此,台灣票券金融公司大幅擴展固定收益商品市場,擴大造市商之功能,發揮了利率交易商及經紀商本質。   金融市場的改革永無止境,猶記得1990 年我任教台灣大學曾接受財政部金融局委託,主持「銀行國際化與新業務開發」專案研究,研究結論指出:「主管機關應研究我國金融中心之金融業是否發展某種特色,例如倫敦在貨幣市場的流動性與透明度優於其他中心,法蘭克福則在商業票券清算的品質速度最獲肯定」,建議「政府應有建立國際金融業之規畫,擬訂金融產業的發展政策,積極輔導我國金融業成為國際性企業」,堅信以特色金融為基礎,才能發展出區域分

工之金融中心,台灣專精的票券金融公司,造就了活絡的貨幣市場,是我國發展直接金融的有利條件,成為台灣特色金融。   1997年,我受台灣綜合研究院委託,主持「台灣推動不動產抵押債券證券化制度之研究」,建議台灣應及早建構資產證券化市場( 我國「金融資產證券化條例」與「不動產證券化條例」隨後於2002 與2003 年立法公布)。1997 同年,我於台灣大學商學研   究所指導「台灣票券金融業之產業結構與經營策略分析」論文,研究發現「政府政策對台灣票券金融公司之發展,與貨幣市場之成長,影響甚鉅,由於有組織貨幣市場之建立,與多元化票券金融市場之塑造,均係政策主導之貢獻,然而,隨著票券金融市場的日趨競

爭,政府政策卻未同步適度之開放」。   2001 年,為了提升金融資產之流動性,受財政部委託,我邀集了20 餘家銀行與票券金融公司創立了台灣金融資產服務公司,並擔任首任董事長,建立了財政部認可之公正第三人地位,加速了台灣金融機構抵押資產的流動性,與金錢債權的評價服務。2001 年同年,我擔任中興票券金融公司( 現為兆豐票券金融公司)董事,感受到台灣票債券市場的活潑特性,因此,在2003 年擔任台灣土地銀行董事長時,向財政部申請發行「台灣工業銀行企業貸款債權證券化受益證券」,為台灣第一宗資產證券化商品,這是「金融資產證券化條例」制定後第一個具體成果。並在2004 年著手規劃「台灣土地銀行受託經

管世平興業應收帳款證券化受益證券」,這是台灣金融資產證券化商品問世以來,首次以企業應收帳款債權作擔保,委託受託機構循環發行資產擔保之短期商業本票(Asset-Backed Commercial Paper, ABCP) ,此後台灣資產證券化商品蓬勃發展,除增進金融市場投資商品多元化發展外,亦連結了間接金融與直接金融市場,提供金融業更大的經營發展空間。   英國倫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 市政府委託Z/Yen 顧問集團建立全球金融中心指標 (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GFCI),每半年就57個金融指標,調查全球2900 多個金融機構,對全球近

100 個金融城市評比,以2017 年3 月之全球金融中心排名;倫敦為世界第一,紐約第二,新加坡第三,香港第四,東京第五名,其餘城市為:上海(13 名),大阪(15 名),北京(16名),深圳(22 名),首爾(24 名),台北(26 名),曼谷(36 名)。   顯見,台灣發展為亞洲之區域金融中心之一,仍有很大努力空間,票券金融做為特色金融,應為台灣金融競爭力之重要元素。   主管機關近年來推動多項創新前瞻的金融政策,包括金融進口替代;大幅鬆綁銀行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業務;開放證券商與壽險公司 申辦OSU( 國際證券業務分公司) 與OIU( 國際保險業務分公司);開放台灣金融業協助

大陸網購進行代收代付;推動金融科技創新,並持續法規鬆綁等。可以看出主管機關改革開放的決心,然而,票券金融業務的實質鬆綁卻有限,經中華民國票券金融商業同業公會多年努力,雖曾小幅增刪修訂,但「票券金融管理法」自2001 年施行以來,已多年未曾積極檢討法令之合宜性,逐漸不敷產業發展之實際需求,正面表列之業務管理及嚴格的跨業規範,限制了金融創新的發展潛力。   金融管理體制改革係世界性趨勢,例如英國、澳洲、日本、新加坡等金融先進國,均制定新法。以韓國為例,過去韓國的證券公司、期貨公司、資產運用公司及信託公司等,係分別依各個不同的法規成立,致每一法規所適用的規範亦不同。因此,雖從事相   同的金融功

能,卻適用不同的法規規範,導致法規套利(regulatory arbitrage)與投資人保護呈現空白現象。   韓國在東亞金融風暴後,積極推動金融改革,2003 年提出「資本市場整合法」,參考英國、澳洲金融改革立法,擬定一部規範更為廣泛的法律,伴隨「資本市場整合法」之制定,將以往由很多不同管理金融市場的法律體系,三分為「銀行法」、「資本市場整合法」及「保險業法」。由於法律規範趨於單純化,透過規範的減少,提高了監督效率,提昇了金融機構的附加價值與全球競爭力,韓國首爾乃成為東北亞的金融中心。   台灣金融業採分業管理模式,對於銀行、證券公司、期貨公司、信託公司、票券金融公司及保險公司等,分別

制定個別法規,管理各個金融機構的業務,即使在性質上從事同一種金融功能,亦各按不同法規辦理。例如銀行兼營票券業務,其保證及負債倍數與票券業不同,當公司名稱不同時,管理該業務的法規也跟著不同,產生了保護投資人的基礎也不同的問題。未來可思考從「行業別管理」改進為以「業務功能別管理」。   即對於具同一經濟功能之金融商品行為,不論任何業種,皆適用同一法規管理,使金融產業間具備公平競爭基礎;投資人對於同一種金融交易亦可獲致同一水準的保護。由於現行法規對票券金融業採最嚴格之監理標準,使票券金融與其他金融之競爭居於劣勢,影響台灣直接金融之票債券市場的規模與功能。   當前,專業票券金融公司風險控管嚴謹,

逾放比率平均低於銀行業,資本適足率平均高於銀行業,已具備妥慎風險管理能力,經營成效穩健,擴大票券金融業之保證與負債倍數,增加經營範疇,有助於台灣貨幣市場的蓬勃發展。以主管機關之政策發展「金融科技創新」而言,票券金融業嫻熟證券化商品之操作,並有信用風險管理的豐富經驗,可針對中小企業發展網路借貸之金融科技創新,即中小企業之票券金融上網,對目前以中大型法人為主的票券金融業而言,將可保有現有主體核心業務並另闢藍海新商機。檢視全球著名的高盛銀行(Goldman Sachs) 發展經驗,早期亦以買賣商業本票為核心業務,成為美國最大的商業本票經紀商,其保證倍數達30 倍,票券業務為高盛多年來競爭力最大的基礎

業務,後來高盛銀行終能將業務範疇擴大到其他貨幣市場工具與債券交易,創新大宗交易業務的基礎。   國際票券金融公司( 國際票券) 係台灣歷史最悠久的三家票券金融公司之一,於1977 年元月15 日成立,迄今屆滿40 週年,多年來員工人力素質穩定提昇,現有200 名員工之中,碩士以上學歷高達六成,近年來鼓勵同仁取得CFA、CFP 及FRM 等國際金融專業證照,為台灣金融市場培養了無數利率專業人才。國際票券秉持領先創新的精神,於1997 年3 月率先開辦中小企業保證承銷業務,11 月又首開先例承銷無金融機構保證之商業本票。1981年辦理股票公開發行,1986 年為第一家在台灣證券交易所上市之票券金

融公司,一路走來篳路藍縷,耕耘貨幣市場及債券市場數十年,對於台灣貨幣市場之造市功能與提供流動性,居功厥偉。   國際票券金融公司選擇在40 週年慶時出版「台灣的票券金融」一書,旨在記錄台灣貨幣市場的發展,傳承40 年來的經營經驗,為台灣直接金融做出貢獻。本書兼顧貨幣市場之理論與實務,偏重於最新市場變化及交易趨勢,書中引用多項個案討論實例與圖文,生動活潑。譬如,針對一年以上固定利率循環商業本票(FRCP) 及外幣債券業務,以案例實務討論,由各業務面向剖析,探討票券金融的競爭策略與風險管理,每一課題均選擇代表性的案例分析,深入淺出解析交易工具特性與交易型態,相較同類票券金融專書可形成互補。期待本

書的出版可對票券金融業從業人員,企業界的財務金融人員,以及大專院校研習財務金融之莘莘學子,提供幫助。   本書第1 章回顧了台灣貨幣市場的發展,對票券的主要交易工具進行剖析,闡述市場交易制度,以及貨幣市場之功能及特性。第2 章至第4 章,針對票券金融初級及次級市場的運作架構,分述獨有的活絡特性,以及市場參與者多元化的優點,進而成為金融市場的重要參考指標利率,發揮了協助金融商品訂價的功能。第5 章及第6 章分析台灣債券市場的運作架構,涵蓋台幣與外幣債券業務。第7 章討論利率衍生性商品,以票券金融業操作的具體經驗,分析固定收益商品所扮演交易的避險功能。最後,第8章至第10 章論述了票券金融的競爭

策略,資產負債的管理實務,討論風險管理的新趨勢,以及票券金融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因應金融全球化、科技化的浪潮,票券金融若能以更創新的思維,扮演直接金融的推動元素,促進票券金融經營能量的脫胎換骨,將是本書的最大願望。本書之完成,在此要感謝蔡佳晋總經理與張安發協理之執行編纂,以及林寶宏、王怡仁、張翊倫、蔡緒文、郭易奇、林秀雯、許勝凱、黃佩盈諸同仁之協力編輯。   票券金融造就了台灣成為亞洲最活潑的貨幣市場,帶動台灣最具效率的利率自由化,成為中央銀行遂行貨幣政策之最佳造市商,企業短期資金融通的最佳夥伴,並協助國內經濟健康發展,在台灣金融史上已留下重要的歷史定位,發揮之功能及貢獻不可抹滅,堪稱

為台灣之光。在此,謹祝賀「國際票券金融公司」成立40 週年,生日快樂!   魏啓林 國票金融控股公司董事長 國際票券金融公司董事長 2017年9月

論現金公開收購股權所衍生之爭議-以目標公司股東權之保障為中心

為了解決國票金 存 骨的問題,作者胡家瑋 這樣論述:

企業進行併購時,依其決策方式之不同而可能選用不同併購型態來調整組織結構。而近年來,世界潮流改採以先進行現金公開收購股權之方式,藉以取得控制權後,再透過股東會與董事會多數決進行併購,我國亦然。故本文先以國內外之企業併購概況做為開展,再建構我國企業併購法制與公開收購制度之概念。 隨後本文即針對企業透過公開收購制度進行併購時所可能產生之爭議問題進行研究,並藉由案例之介紹而將重點區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在於如何保障目標公司股東取得合理對價,包括併購交易進行時,目標公司就交易價格之審核。以及公開收購完成後,企業欲進行併購時,目標公司之股東倘若反對公司之合併,應如何以公平價格來協助目標公司

之股東退場。第二部分,探討現金價購股權後,如何保障目標公司之股東免於公開收購人毀約之危害,並就新修正之相關法規範進行討論,以期能夠保障投資大眾。

也追憶似水年華:永不中斷的追尋 從台大到台灣

為了解決國票金 存 骨的問題,作者洪三雄,陳玲玉 這樣論述:

寫給被召喚的青春世代~ 「似水年華」,何須追憶?只能不斷往前追尋。   一九七○到一九七二,在杜鵑花城曾經燃起烽火的禁忌青春,   那個十九歲的女孩與二十歲的男孩,一直長駐我心。   原來,滿懷熱血與希望的火苗,從未熄滅。   深信只要一直活在理想的追尋之中,人生必將永遠不老!   ◎那兩年消失了,但勇敢卻留了下來!   一九七○到一九七二那兩年,我倆意外闖入命運的空檔。   挑戰禁忌、恣意鳴放,拚著命,大口呼吸自由與民主的氣息;   以為璀璨的時代真的來了,哪知,只是一場煙火,   火熄了,灰燼散去,緊接而來,是烏雲……是整肅……是噤聲……   記我大過的台大訓導長,臨終卻囑

我為他寫「墓誌銘」。   耿介隨和的父親,在呵護卻憂心中,幫忙拉廣告、暗助革命。   只能以滷肉飯裹腹的學運同學,始終相挺、無私無畏。   沒有約會的青春男女,卻情投意合共擁一個人生。   帶著與世俗不一樣的師生情、親情、友情與愛情,   我倆走出台大校門,將學運的歷練化成養分。   一個在金融圈,一個在律師界,各擁有一片天。   迄今仍努力燃燒未曾消逝的青春與勇氣,   永不中斷的追尋人生的意義。     ◎洪三雄、陳玲玉曾在台大留下片片雲彩。   1970年,洪三雄是台大「法代會」主席,陳玲玉是他的秘書長。   第二年陳玲玉在洪三雄鼓吹下接任主席,他擔任「台大法言社」社長。   兩人分

進合擊,以「對學校開刀、向社會進軍」,帶領學運衝撞體制;   也曾為追求自由、民主而舉辦兩個大型座談會、一個演講會,   更在台大體育館主持「中央民意代表應否全面改選」辯論會,   打破「萬年國會」的禁忌,提供全國第一個公開論壇。   走出校門,名列當局的黑名單,就業困難、出國受禁。   他倆背負35萬債務起家,從基層奮起,逆流而上。   一個從櫃台數鈔票,在金融業拾級而上;   一個從受僱律師,在律師界由本土走向國際。   他倆始終懷抱赤子之心,從未衰老守舊,   雖是一對「政治逃兵」,反而一直堅持自由民主、關懷社會人群,   就如南方朔所說:「我看到兩個永遠的年輕人!」 名人推薦

  吳念真、南方朔、趨勢科技共同創辦人暨文化長 陳怡蓁    熱血推薦

直效行銷加入金控後之經營變革探討-以富邦直效行銷為例

為了解決國票金 存 骨的問題,作者莊子明 這樣論述:

變革(Change),在一個快速變動的金融環境下顯得非常重要;變革管理(Change Management)亦變成現今金融業的一個重要議題。八○年代初期,台灣金融業開始走向自由化;九○年代初期在WTO世界貿易組織推動下,企業「國際化」、「大型化」、「多元化」變成一個不得不走的路,金融業當然不容倖免。金融控股公司法自民國九十年十一月頒布實行,允許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透過「營業讓與」、「股份轉換」等方式成立金融控股公司。並透過轉投資進行「合併」或「收購」其他金融產業,允許跨業合併經營,對金融產業而言,是提供一個商品多元化、擴張據點、加速營收成長、提升經營效率、降低成本的另一個大好機會。面對

金控時代的來臨,14家金融控股公司率先成立,並且在成立後不斷透過合併、收購來擴張營業範圍。所有金融業之經理人,無論是否為金控公司與否,在金融控股公司法生效後,無不加快腳步,找尋更多成長機會。在不斷推動金融百貨跨業經營願景、找尋成長策略、為策略調整組織、建立品牌、訂立更積極之挑戰目標、修改獎勵制度與縮短流程等的多項變革,以尋求大型化及跨業經營之綜效,因此變革已成為金融業當前重要議題。金控成立後商品可以跨業經營,資訊通路可以共用,然而善用人力資源才是成長的動力,所有業務必須有人去推動才能成功。在銷售人員缺乏且培養不易的情形下,金控公司如何在人力不足下之條件下,於最短時間內有效利用客戶資源,推動共同

行銷尋求成長?成為多數金控公司面臨的難題。這個難題可以從美國第一資本金融公司(Capital One Financial Corporation)利用客戶關係管理(CRM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及直效行銷技術(Direct Marketing ),透過資訊、電話與郵件等行銷策略,成功在1991年開始經營。歷經十年努力,在迅速成長的條件下,躍昇為全美第六發卡組織,其創新的行銷模式,是金控共同行銷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富邦集團在八○年代金融自由化時即確立金融百貨與交叉行銷之策略,先後成立證券、銀行、人壽,並在成立金控之前,於1997年成立直效行銷公司,1

990年即建立金控客戶關係管理CRM系統,目的在利用CRM及電話行銷加速交叉行銷之推動。2005年檢視富邦直效行銷業務成效,已成功對信用卡客戶進行共同行銷創下佳績,但並未將其成功經驗複製到對其他擁有大量客戶之銀行存款戶及產險客戶,發揮其協助共同行銷來彌補銷售人員不足之原定功能。Project One是富邦金控成立四年後,為發揮金控綜效的一個組織重組計畫,目的在透過把九家子公司,依服務客戶之功能重組成為One Firm,並拋棄各子公司之本位,協同一致成為One Team,最後達成獲利倍增之目標One Goal。本篇論文採用實際案例「富邦直效行銷顧問公司」,以一家專業電話行銷公司,在公司成立第七年

後,透過股份轉換方式加入富邦金控。然而在於併入金控後原來獨立經營之富邦直效行銷子公司,如何透過Project One組織重整計畫,結合CRM功能,化解金控業利益重突最多之共同行銷,做到共用客戶、共用資訊及共用處所,成為與金控其他子公司協同合作的好夥伴等,便為本論文主要研究之方向。Project One對富邦直效而言是期待,複製過去富邦直效利用信用卡客戶共同行銷之成功經驗到其他子公司,來加速推動共同行銷任務,其中除了組織調整外還需要改變什麼?如何改變?這不只是富邦金控管理階層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所有金控業如何運用客戶關係管理及直效行銷技術,來提高共同行銷綜效之重要課題,亦是本論文主要研究的目。研

究方法係透過麥肯錫策略執行的七S理論,從共同目標Super coordinate goal、策略Strategy、組織Structure、技能Skill、風格Style、員工Staff、流程與系統System,研究其在推動共同行銷時碰到哪些問題?如何重新定位?如何調整組織?如何調整目標?如何化解內部衝突?所做之變革等多項議匙為主要做探討方向。對變革過程之收集資料、分析作業、界定問題、後續研擬建議、啟動變革及變革過程管理等,則不在本論文研究之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