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評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評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偉智寫的 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增訂版) 和黃光男,黃慶源,鄭佳耀,徐嘉霠,鄭世昱,湯玳,賀琛博的 水墨畫藝術美學與發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和藝術家所出版 。

國立屏東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黃麗鳳所指導 鄭淳云的 探究臨海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對實施海洋教育之看法 (2021),提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評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臨海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學前海洋教育、海洋教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 顏上晴所指導 吳詩婷的 客家博物館數位典藏詮釋資料欄位探討:以客家文化資產數位網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資料結構標準、詮釋資料、數位典藏、編目、客家文化資產數位網的重點而找出了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評論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評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增訂版)

為了解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評論的問題,作者陳偉智 這樣論述:

  歷史學者楊雲萍教授曾說,「臺灣研究的都市」的任一曲巷小路,沒有一處沒有伊能嘉矩的「日影」的映照。在日治時期、戰後初期乃至今日,伊能嘉矩當年的足跡,確實影響了臺灣研究領域的每一個角落。      來自日本東北鄉村遠野的伊能嘉矩,隨著近代日本帝國的擴張,來到臺灣,在臺灣他一步步展開其臺灣研究的踏查足跡。殖民地時代結束之後,其作品更經歷了後殖民挪用與再生。透過對伊能嘉矩作品的分析,本書呈現伊能嘉矩及其時代;更透過伊能嘉矩,追蹤當代臺灣歷史文化建構的殖民印跡。     增訂版就伊能嘉矩的田野技藝、漢人社會研究、臺灣歷史書寫幾個部分,增加討論文字與圖片篇幅。附錄新增2014年以來臺灣與日本的伊能

著作出版與紀念活動的情況。本次修訂內容反映本書初版以來讀者與學界的批評與回饋,以及納入作者這些年參與伊能嘉矩著作校訂與策劃「重返田野」特展工作,重新閱讀與詮釋伊能嘉矩的心得。     ★ 隨書附贈伊能嘉矩〈蕃人研究標準〉研究要領圖(日文原件及其中譯版,27×80cm)★   聯合推薦     本書以綿密的文獻檔案史料與民族誌資料解讀為基礎,全面檢視「臺史公」伊能嘉矩在田野文獻、族群分類及歷史研究上的先驅性貢獻及時代脈絡。作者結合學術史及後殖民研究的雙重視角,詳細剖析伊能臺灣研究的跨國網絡與知識系譜,進而解明日本殖民地學術的文化政治意涵。並從公共歷史的觀點,深入觀察解嚴以來關於伊能的各種紀念出版

與展示活動,從而對其臺灣研究業績提出嶄新的解釋和評價。從遠野到臺灣、從文獻到田野、從歷史到當代,本書不但是提供讀者迄今關於伊能最完整而深刻的學術傳記,更為臺灣史學史及後殖民史學,提供了細緻而動人的研究範例。──張隆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的出版讓我們看到年輕學者陳偉智近年以來所下的功夫與努力。與前人研究比較,陳不但介紹這位早期「臺灣通」的人生經歷和學術旅程,他也引用其對後殖民理論之深厚理解來批判伊能歷史文化理論內涵的政治性。若想了解伊能嘉矩之雙重知識脈絡、時代背景或研究方法,這是必讀的好作品。作者另外的貢獻乃是讓讀者更了解自己的歷史想像(包括臺灣

或原住民主體、現今的族群分類範疇、基本空間單元等)有多少還依賴著伊能嘉矩百年前所建構的殖民論述。就如作者在書尾所言「回到伊能嘉矩的時代,是為了重新在當下透過伊能嘉矩看到我們這個時代」。──費德廉(Douglas L. Fix,美國里德學院歷史系教授)      陳偉智這本書是討論兼具官員、人類學家、民俗學家、歷史學家以及記者身分的伊能嘉矩之代表性傳記,是帝國研究、概念史、人類學、以及東亞史等各領域之中受到歡迎的一本新作。這本卓越的書是基於仔細的、領域廣泛的第一手史料研究,而且它提出了更大的問題:包括制度化的知識以及社會界線的本質、民族以及種族間的關係。在這本書的許多優點之中,作者廣泛性的研究平

衡了同情的以及批判的觀點,描繪出伊能的制度性、文學的、以及組織的臺灣原住民研究,揭示了其複雜以及重層的計畫。他也說明了伊能如何扮演好他原住民文化報導者、日本官員、田野探查者,以及學者的多重腳色,以發展其種族分類與歷史論述,至今仍影響臺灣與日本的政治與學術。伊能嘉矩模糊了官僚與學界、學術與新聞學、以及理論與實務的界線,在他的時代完成了一些成就,並持續地影響了後來。簡單來說,伊能嘉矩的故事闡述了在帝國的年代中,現代社會學知識的政治基礎。──保羅.D.巴克萊(Paul D. Barclay,美國拉法葉學院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伊能嘉矩於日本殖民統治初期渡臺,主要以人類學以及文獻史學的方法詳細

地調查有關臺灣的「文化」,並遺留下相當多的研究成果。在思考殖民地支配與學術的關連性,以及有關臺灣「文化」在20世紀前半的論述空間之方面,考察伊能臺灣研究的方法,是特別重要的課題。關於這樣的主題,本書作者陳偉智長年來以銳利的問題意識、並陸續發表了優秀的研究。這本書為其集大成的研究成果,全書貫穿了審慎的方法論、細心的資料分析,以及簡單易懂的敘述。擁有這些特色的本書,在逼近伊能嘉矩臺灣研究的全像的同時,也見到了其影響的廣袤,可以說這本書的出版是很受期待的。──松田京子(日本南山大學人文學部日本文化學科教授)

探究臨海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對實施海洋教育之看法

為了解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評論的問題,作者鄭淳云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究臨海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對實施海洋教育之看法,研究目的包含:一、對海洋教育的認識。二、實施海洋教育與否的理由。三、發展海洋教育的內容及方法。四、進行海洋教育所面臨的困境、解決策略及收穫。  本研究以高雄市和屏東縣共七位公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為研究對象,以焦點團體訪談及個人訪談方式蒐集資料,並與相關教學文獻進行資料的整理和分析,所獲得之研究結果如下:一、教保服務人員對海洋教育認識的面向為海洋資源、漁業工具、海洋行業、海洋人文歷史與信仰等面向。二、老師之間對於海邊戶外教學安全認定及課程安排缺乏共識阻礙海洋教育之實施。三、教保服務人員礙於對海洋教育認識有限,導致教學內容不夠寬廣,但

教學方法卻豐富而多元。四、學前階段實施海洋教育的困難繁多,主要原因為海洋教育之教學資源不足,和缺乏性能好之硬體設備以充分運用網路資源。此外家長對於海洋教育不重視及對安全顧慮都使動海洋教育的推動充滿挑戰。五、解決海洋教育推動之困境可以與海洋專家交流,調整現有的海洋教育資源;積極與家長分享幼兒在海洋教育中的表現,以改變家長對海洋教育的態度。六、實施海洋教育讓親、師、生皆獲益,對海洋環境的保護意識提升、認同學前海洋教育的重要性和教師自我專業的成長。

水墨畫藝術美學與發展

為了解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評論的問題,作者黃光男,黃慶源,鄭佳耀,徐嘉霠,鄭世昱,湯玳,賀琛博 這樣論述:

  水墨畫藝術美學與價值是項文化經驗的傳承,它是知識的、情思的、也是心靈的反映,超越時空的信仰與人性神靈更是作為中華文明的亮光,引導大眾前進,有如「天有四時之氣、神亦如之」的作用。水墨畫有價值才有表現,價值來自文化體的堅持,也是生活意義的迴盪,更是借之表達自我情思的圖象,它化為民族或時空美學的象徵,可傳達文化、社會、民俗、歷史等性靈的存在,也可以是人類借以表達文明層次的證物,因此既是物件、文件,也是精神的信仰對象。     本書集結一群研究現代水墨畫的學者、專家的重要著文,他們以各自不同的觀點與認知的角色,依據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美學等內涵,從個人專業角度再一次反省與開創,務求「真實」

的繪畫美學,也期待對創作的成果有一份美好的貢獻。他們在「知」的領域廣泛尋求與藝術美學相關思想、學理或表現形式的應用,並在視覺美感的領域梳理出美學中「覺」的部分,這些「即知即覺」的作品既有助於社會發展的當下,亦可在文化傳承上幫助更多人理解藝術本質上的「創意」,對於社會各個層面的蓬勃發展多所助益。   本書特色     由國內文化研究巨擘黃光男教授策畫、集結各領域的學者研究現代水墨畫藝術的專書。

客家博物館數位典藏詮釋資料欄位探討:以客家文化資產數位網為例

為了解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評論的問題,作者吳詩婷 這樣論述:

博物館肩負著保存、傳承人類歷史文明、文化知識的重責大任,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文物數位化成了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方法。以保存客家文化為主要宗旨的客家博物館也逐步開展數位典藏,並有顯著的成果。不過客家博物館在數位典藏詮釋資料的發展與學術討論皆較少,亟需投入更多的研究,俾借助資通科技與數位環境,促進客家文化之發揚與傳播。客家文化資產數位網內容包含全國多間客家博物館之蒐藏以及許多存於民間的珍貴文化資產,內容相當豐富,但在各類型文化資產資料結構(欄位)的呈現上繁紛不一致,許多欄位的意義也難辨別,難以將豐碩的數位典藏內容完整展現於大眾眼前。為讓社會大眾得以深入鑽研客家文化深厚底蘊,本研究選擇以蒐藏多元的客

家文化資產數位網為案例,透過資料結構標準與客家數位典藏欄位之回顧,作為本研究分析的學理基礎資訊,接著以比較分析法進行欄位調整,再訪談客家學者、客發中心典藏人員與普查人員,檢視調整後欄位的合理性與適用性,最終整理出一套50個數位典藏詮釋資料欄位的客家文化資產數位網詮釋資料結構。研究結果顯示前述以「整合」為原則的客家文化資產數位網詮釋資料結構欄位,應能涵蓋表達客家文化資源重要資訊之需求。本研究最後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客家博物館詮釋資料規劃的建議:(1)針對館內多種詮釋資料欄位可進行整合分析、(2)應為館內詮釋資料欄位編擬相關著錄規則、(3)確實區分欄位詮釋主體,避免著錄時的混淆、(4)適度開放民眾所需

的詮釋資料。依據上述建議,本研究另提出3點未來研究方向:(1)研究範圍拓展至客發中心所有的典藏作業、(2)納入資料內容標準與資料值標準進行探討(3)建置一套適用於全國客家博物館的詮釋資料標準。期望本研究成果可供客家博物館建置數位典藏時作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