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發 會 地方創 生 資料庫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國 發 會 地方創 生 資料庫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龔怡文,劉季宇,簡文郁,鍾立來,葉錦勳,張宜君,陳慈忻,陳淑惠,陳亮全,周偉賢,曾裕淇,林冠慧,林宗弘,林沛暘,邱聰智,李俊穎,寫的 巨震創生:九二一震災的風險分析與制度韌性 和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的 科技法制創新DNA2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和書泉所出版 。

逢甲大學 綠色能源科技碩士學位學程 賴奇厚所指導 曾心妤的 以生命週期評估分析臺灣有機柑橘園的碳排放與經濟效益 (2021),提出國 發 會 地方創 生 資料庫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碳足跡、碳排放、生命週期評估、碳價比、價碳比。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大學 戰略研究所 姚宏旻所指導 吳昆鴻的 精進我國災防機制精進作為:從各國災害防救管理制度性分析 (2021),提出因為有 災害的重點而找出了 國 發 會 地方創 生 資料庫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國 發 會 地方創 生 資料庫,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巨震創生:九二一震災的風險分析與制度韌性

為了解決國 發 會 地方創 生 資料庫的問題,作者龔怡文,劉季宇,簡文郁,鍾立來,葉錦勳,張宜君,陳慈忻,陳淑惠,陳亮全,周偉賢,曾裕淇,林冠慧,林宗弘,林沛暘,邱聰智,李俊穎, 這樣論述:

  九二一震災是臺灣災害科學發展與政策改革的里程碑,為什麼有些地方的災損較嚴重?為什麼有些受災社區能夠成功復興?本書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國立臺灣大學與師範大學等學者合作的成果,回顧臺灣地震科學,特別是九二一地震之後的研究發展。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震災風險研究導論,介紹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解構震前風險,介紹危害度、暴露度與脆弱度等概念與其對九二一震災的分析結果,提出「樞紐城鎮」(nexus township)的概念,認為介於都會區與麓山帶之間的中小型交通樞紐城鎮,是社會脆弱之所在。第三部分介紹韌性的概念、探討九二一震災後的房屋重建、社區

重建、校園重建以及心理重建;第四部分「面對下一場巨震」探討臺灣防救災制度變遷,並提供未來改革建議。巨災不僅留下傷痛,也帶來公民參與改革的機會之窗,這是臺灣民主對抗災害風險的「制度韌性」優勢。

國 發 會 地方創 生 資料庫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為民服務的資訊公開化
#資料開放
#親民服務介面

關於我們資料開放的規劃與做法,許多的民眾都反映他們要到縣政府這邊來找一個資料,但都很難找的到,在這邊也是有很多議員也同樣有共同的想法,我要找一個想用的資料,但是我們縣府的網站沒有那麼好用。

我們開放資料的數量在全國22個縣市中排第13名;還有從新竹縣政府開放資料平台上來看,資料5星評等中,3星以下的開放資料數目佔總資料的87.92%,表示所有開放的資料中具參考價值的數量不到2成。顯見我們還有很多可以進步的空間!

請綜發處研議一個辦法與機制,參考其他縣市具體的作法,讓資料開放這個部分,有更多人來參與。並提出建設可供決策判斷的開放資料平台、便民服務、促進觀光、交通、醫療、或者是文化進步的角度來設計開放資料的應用服務!

我們希望是一個文化科技智慧城,而這個文化科技智慧城不一定是很多很炫的科技,而是把這些資訊的基礎給建設弄好,把一個網站確實架設好,讓民眾要查縣府的資料,或是縣府的任何公告是很簡單的,很輕易就可以取得。

此外,也要注意資料的更新。在國發會的「地方創生資料庫」中,發現許多資料都是106、105年的資料,舉例來說,總所得資料是105年的、人口數資料只有更新到106年。請務必注意確認資料更新的速度與正確性!不要都108年5月了,中央政府的資料庫我們都還是105、106年的資料!

#改善開放資料的品質
#有效提升資料開放應用端服務
#新竹縣議會第19屆第1次定期會

以生命週期評估分析臺灣有機柑橘園的碳排放與經濟效益

為了解決國 發 會 地方創 生 資料庫的問題,作者曾心妤 這樣論述:

全球由人類管理的最大生態系統是農業,仰賴外來資源與維護大面積單一作物為主要耕種方式,促使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增加和生物多樣性下降。碳足跡是衡量一項活動或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中直接或間接排放積累的溫室氣體,是各國政府及企業達成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的工具之一。本研究使用生命週期評估法分析台中市東勢區的有機柑橘,以及有機柑橘加工製成柑橘果醬,還有以柑橘果醬製成精釀啤酒的碳排放情形。透過實地盤查及訪談取得相關資訊及數據,計算自原料取得階段、產品製造階段、銷售配送階段、消費者使用階段至廢棄處理階段之碳排放量,分析排放熱點進行減量評估。有機柑橘種植分別依照(1)盤點年度實況(適逢旱災減產)、(2)未逢重大災害、(

3)慣行農法栽種(使用化學肥料)三種情境進行碳足跡計算及分析,結果顯示氣候變遷導致果樹減產對於碳排放量的影響最甚,有機耕作除了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更間接產生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積極作用。柑橘果醬的主要排放熱點為產品製造階段使用液化石油氣,若能善用果園每年夏、秋二季整枝修剪的木材作為燃料,可以降低49.9%的碳排放量。精釀啤酒製程的排放熱點為(1)玻璃瓶、(2)能源使用、(3)原料運輸,以使用回收玻璃瓶、購買綠電憑證、使用國產麥芽等策略,降低原生產程序58.5%的碳排放量。本研究參考本益比及性價比概念,提出碳足跡與收益淨利或成本支出相關聯的評估指標-碳價比及價碳比。在初級農產及加工加值過程中

,柑橘果醬的碳價比(0.0037 kg CO2e/元)較有機柑橘(0.004 kg CO2e/元)及精釀啤酒(0.0068 kg CO2e/元)來得低,柑橘果醬使用不具市場價值的次級柑橘作為原料,不僅減少食物浪費,更賦予原先無法販售的產品新價值,提升經濟效益。精釀啤酒的價碳比(133.7 元/kg CO2e)較有機柑橘(104.8 元/kg CO2e)及柑橘果醬(35.28元/kg CO2e)來得高,表示精釀啤酒投入的每單位成本產生的碳排放量較少,具有相對高的減碳效益。在小農經濟的型態下,透過地方創生盤點各地核心元素,結合六級化產業的推動,是提升農民獲利的關鍵方向,透過異業合作打造特色加值農產

創造行銷效益,提高農業附加價值,輔以產品碳標籤的申請,使消費者透過經濟活動支持友善環境且低碳的產品,促進生產者以低碳方式進行生產。

科技法制創新DNA2

為了解決國 發 會 地方創 生 資料庫的問題,作者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這樣論述:

  解碼創新科技法律的關鍵基因   Demand需求   顛覆式創新如何開拓科技研發新視野?   地方創生構想如何推動地方產業平衡發展?   超越國界限制的科研架構計畫,如何引領全球創新方向?   Novelty創新   美國如何強化供應鏈與保護關鍵材料供給?   COVID-19疫情肆虐下,智財協作策略如何成為社會問題解方?   人工智慧如何挑戰與影響現行電腦軟體專利審查基準?   Application應用   研發成果專利開放授權,如何擴大產業市場的布局選擇?   科研資料基礎設施如何深化資料開放利用治理機制?   技術保護措施如何成為美中科技對抗的法制策略主軸?

精進我國災防機制精進作為:從各國災害防救管理制度性分析

為了解決國 發 會 地方創 生 資料庫的問題,作者吳昆鴻 這樣論述:

災害的發生往往不是人類所能掌控,加上因氣候變遷因素,全球各地於近年來,在世界各地造成的災害頻傳,且天災所形成的狀況越來越激烈,有些事件甚至突破了以往紀錄。而台灣也是地球的一部,且是個風災、水災、地震等天然災害襲擊頻繁的海島型國家,並多次面臨不同意外災難,如火災、空難、海難、化學災害以及疫病(新冠肺炎)等新型威脅。然而過去幾十年來,台灣對這類天災的破壞力抵禦經驗似乎稍嫌薄弱仍需精進,比較往年各災害過後檢討資料中也不難發現,政府部門大多著重在檢討事後救災行動,而較少從災害防救管理方面著重。本文嘗試從害防救管理制度性為出發點,蒐整相關資料並採用文獻分析法,對國內、外災防現有制度面實施分析,並從國內

發生的個案來分析探討。期望藉由本次研究,瞭解災害並非僅有應變處理,需在防救管理四階段來思考,同時亦需參考各國優點,未來面臨災害時,更能有全面的思考,提升我國防災體系及降低傷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