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世紀蛋糕菜單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台灣飲食文化產業研究所 蔡倩玟所指導 雷士弘的 麵包消費品味研究:以高雄市長棍麵包為例(1990 - 2010) (2011),提出基隆世紀蛋糕菜單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麵包產業、法國長棍麵包、飲食消費認同、品味。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俄羅斯研究所碩士班 馬良文所指導 李欣樺的 俄羅斯和台灣傳統節日飲食文化比較研究 (2008),提出因為有 節日、烹飪文化、食物和宗教儀式的重點而找出了 基隆世紀蛋糕菜單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基隆世紀蛋糕菜單,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麵包消費品味研究:以高雄市長棍麵包為例(1990 - 2010)

為了解決基隆世紀蛋糕菜單的問題,作者雷士弘 這樣論述:

本文旨在探討法國長棍麵包於臺灣飲食消費市場之在地發展與高雄地區之麵包消費品味,並以文本分析與深度訪談作為研究方法。藉由飲食文本探討在臺灣的發展脈絡中,平面媒體賦予長棍麵包之文化意涵,以及品味之轉型;深度訪談對象為麵包師傅與消費者,用以呈現長棍麵包在高雄市之發展現況及消費者品味認知。研究結果分為兩點:一、臺灣社會發展進程中形成長棍麵包之消費意涵:根據文本分析,長棍麵包之發展可分為五個時期。在臺灣歷經六十年的時空推移下,長棍麵包逐漸進入臺灣飲食消費體系,也與西式餐飲、健康飲食概念結合,慢慢鞏固其地位。依法國社會學家Pierre Bourdieu提出的生活實踐公式,長棍麵包在臺之生活實踐為:【(麵

包作為維生食品)*(法國生活文化象徵資本)】+臺灣=長棍麵包消費實踐;二、消費品味體現於高雄在地飲食生活型態:綜合生產者與消費者之觀點,可知高雄的麵包產業自1990年代起,開始呈現精緻化之走向。隨著烘焙技術不斷改良,相關知識之取得漸趨便利、出國考察、使用天然老麵等因素,麵包製作技術向上提升。業者亦透過店面風格營造、經營整體餐飲事業、使用進口原料等方式來強調自身之烘焙技術與口味道地性。媒體在整體產業中,則扮演中介者與資本傳遞者之角色。依業者之敘述,可知生產消費局限、需向軟式麵包之消費主流妥協,是其面臨之困境。消費者則以長棍麵包酥脆、有嚼勁之特性作為品質判定之標準,並以食用時機做為區分日常生活與休

閒生活之品味區辨。口味多元及規格之改變,體現長棍麵包在地化。而法國生活文化印象之傳遞,及麵包風味之差異,讓消費者得以明確辨識「法國味/臺灣味」,同時也將兩者做出品味區隔。也因兩者有各自的品味認知,連帶使得飲食受容之情況並未明顯發生在長棍麵包的飲食消費。

俄羅斯和台灣傳統節日飲食文化比較研究

為了解決基隆世紀蛋糕菜單的問題,作者李欣樺 這樣論述:

飲食和烹飪文化,在人類的社會和宗教儀式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它也是形成民族特性的決定性關鍵因素。飲食風俗習慣,豐富了人類的文化及心靈。在現今的世界裡,它們是文明的一種基本象徵,並確立了世界的多樣性。飲食文化從19世紀開始,成為學術界研究的課題,是從社會人類學中獨立出來的分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俄羅斯和台灣風俗習慣文化之象徵意義;最主要是敘述傳統歲時節慶、年度盛宴、人生大事及其慶祝儀式。筆者運用比較研究方法,來探討飲食文化,希望能替全世界飲食文化中,已既定的型式,注入新的元素。 如同筆者所指出的,不同文化帶有某種模式,包括象徵符號的分類系統,並且決定食物不同種類的象徵意義。許多關於符號象徵

作用的因素:如地理、經濟、社會、時間變遷,當然還有宗教儀式和價值;使用在俄羅斯和台灣文化上的許多分類系統制度,有些食物在特定的社會中,是有優先權的:像是俄羅斯的麵包和台灣的稻米。同樣的,含酒精性和不含酒精性的飲料,上述都有詳細地分析。筆者採用多樣方法,特別是在宗教儀式上的食物和飲料做為研究對象,並且追溯這些相關性的原因。最後,本研究已經能夠預先得出世界上飲食文化普遍模式的結論。 表單編號:ATRX-Q03-001-FM0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