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簽證組電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外交部簽證組電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趙麟寫的 把一手壞牌打好:一個台灣外交官的奮鬥心影錄 和張超英陳柔縉的 宮前町九十番地(十週年紀念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柬埔寨商務簽證。(目前暫停受理台灣護照- 2020/11/13更新資訊)也說明:日本---今日11/13大使館休假中,待周一開館後,回覆會再更新。 巨國簽證組TEL: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合文學 和麥田所出版 。

淡江大學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 李大中所指導 戴偉丞的 蘇聯解體後台俄關係發展之研究(1992-2020) (2021),提出外交部簽證組電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台俄關係、外交政策、雙邊關係。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東亞學系 關弘昌所指導 林品清的 以雙層賽局理論分析蔡英文政府開放美豬美牛進口政策 (2021),提出因為有 雙層賽局理論、台美關係、兩岸關係、美豬美牛、Covid-19的重點而找出了 外交部簽證組電話的解答。

最後網站國外緊急事故協助- colatour 可樂旅遊則補充:如因故無法與駐外館處取得聯繫或就近向當地警察局求助,您或國內親友也可直接與「外交部緊急聯絡中心」聯繫,電話為0800-085-095,該中心二十四小時服務,將提供您所需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外交部簽證組電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把一手壞牌打好:一個台灣外交官的奮鬥心影錄

為了解決外交部簽證組電話的問題,作者趙麟 這樣論述:

台灣的外交還有沒有突破的可能? 在傳統保守的外交工作上發揮「創意」? 一場上乘的「外交飯局」考驗外交官的基本功? 利空出盡的Taiwan Salesman如何行銷台灣?   台灣外交環境非常特殊,當我們討論未來「零邦交國時會怎樣」之際,請先認識複雜的國際關係情況下,首當其衝的外交人員努力拼搏的心路歷程。   趙麟,投身外交志業逾三十年的資深外交官,從美台斷交伊始踏入外交行列,在多難外交的激盪中前進,外放從北美洲轉到南非洲、歷經兩黨輪替變化的時局、見證到大國利益至上與對岸強大競爭者的決策氣勢……他將淬煉起伏的外交生涯化作文字,公開分享第一線折衝樽俎的原始資料,真實記述幕前幕後「化

不可能為可能」的奮鬥回憶錄。 ◆專文推薦   蕭萬長 中華民國前副總統   錢 復 監察院前院長   姚嘉文 考試院前院長   徐國勇 內政部部長 ◆台、美各界盛讚:   台灣人民需要瞭解中華民國這幾十年來所面臨的外交挑戰,以及該國外交人員的因應貢獻。就此而言,趙麟的回憶錄是個絕佳的參考資料。——卜睿哲(Richard C. Bush III)美國在台協會前理事主席   在繼錢復等傑出外交官之後,樂見趙麟提供對於台灣外交事務及對美關係的高格局觀點。台灣有抱負的年輕外交官們,可從他們的前輩們寶貴經驗中瞭解個中的酸甜苦辣。——包道格(Douglas H. Paal)美國在台協會前台北辦

事處處長   趙麟大使就他傑出外交生涯中廣博的對美經驗,寫出了動人的回憶錄。我自他年輕服務於聲譽卓著的美處時期即已相識,他對於台美關係具有第一手獨到的個人看法。我期待拜讀出版後的全書,而且也樂於向所有關心台灣在此亂世中與其最重要友邦多方面關係歷史的人們,推薦本書。——楊甦棣(Stephen M. Young)美國在台協會前台北辦事處處長      閱讀別人的傳記、回憶錄,是增益自己立身、行事、處世的能量,最好、最方便的途徑。趙麟兄受到前外交部長、監察院長錢君復先生的鼓勵,把自己從事外交工作數十年的歷練和體驗,奉獻出來;一方面留作紀念,一方面提供參考。在國家對外關係並不順暢的當下,誠然深具意義

和價值。——彭淮南 中央銀行前總裁   外交史是國家歷史重要的一部分。國家屹立於國際間,不能沒有外交,故國人應廣讀外交史書。趙麟大使是資深外交官,駐節過美、加等重要國家,而且在台灣國際處境艱難時際,也曾為了加入聯合國案奮戰。鑒往知來,他的回憶錄是國家歷史的重要資料,應該得到大家的重視。——張作錦 資深媒體人、《聯合報》顧問   我所尊敬的趙麟大使以第一名之姿考取外交特考,有著法律人的有條不紊、外交官的靈活手法及幽默風趣的個性。在本書中,他分享了擔任外交官期間的經歷、出使趣事。在夫人李茉莉女士的協助下,於艱困的外交時局中,以創意的行銷技巧為台灣的外交努力奮鬥,是一位令人欽佩的外交官。——林伯

豐 工商協進會理事長、台灣玻璃公司董事長   我二○○八年擔任北醫大校長,因率領醫療團赴史瓦濟蘭而認識了趙麟,見證了一位可以為國家做出這麼多貢獻的大使。他們夫婦和史國國王及王妃們有很深厚交情,趙大使推動「草根外交」深入城鄉,凡事親力親為、言出必行。他被史國人稱為Mashesha(快速先生)名不虛傳,從這本回憶錄中可看出更多類似的動人實例。——邱文達 衛福部前部長、台北醫學大學教授

外交部簽證組電話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讓相愛的人在一起,難不難?

2013年5月黃小姐和敘利亞籍配偶李乃聖在香港完成結婚登記,隔年2014年一月在士林區戶政事務所登記戶籍,當時家人正準備迎接這個台灣女婿的時侯,外交部告知必須要去敘利亞辦理結婚登記才能申請台灣居留簽證,但敘利亞內戰之後人民遭到化武攻擊加上恐怖組織肆虐,環境動盪。

這段期間,黃小姐還是不斷地打電話到外交部詢問,但得到的答案都是一樣的。不過敘利亞的問題並不單純,戰爭爆發後多處大使館已關閉,包含了駐卡達的大使館,在不得其門而入的情況下,黃小姐不斷的重複辦理居留簽證相關文件,但所有文件的有效期只有3個月。

在外交部無法給予彈性的情況下,2016年1月黃小姐遇到了姚文智委員,這過程中提供不間斷的協助和關心,把他們的煩惱當成是自己的煩惱。

邀請您來看「故事。姚文智」系列影片,真實呈現姚文智在乎每一種對生活的態度、對細微人事物的溫暖守護,認識更多的姚文智。

👀更多內容請訂閱👀
👉🏻姚文智翻台北網站:http://yaotrendingtaipei.com/city.php
👉🏻姚文智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YaoTurningTaipei
🙋‍♂動動手點網址,邀請您加入《姚文智翻台北》官方LINE🙋‍♀
👉https://line.me/R/ti/p/%40mnr8768c

蘇聯解體後台俄關係發展之研究(1992-2020)

為了解決外交部簽證組電話的問題,作者戴偉丞 這樣論述:

我國與俄羅斯的交往,於蘇聯解體後也漸漸地展開,而兩國的外交政策也因冷戰的結束,開始有所變化。中華民國與俄羅斯聯邦在蘇聯解體後的後冷戰時期的外交政策發展,我國方面包含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及蔡英文,在俄國方面則自葉爾欽、普丁以及梅德韋傑夫也因此台俄關係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因著兩國不同領導人所提出的外交政策概念的交集當中穩定地成長。即便對俄關係、對台關係皆並非為兩國的重點推進項目,同時又因俄羅斯聯邦所簽屬的《俄羅斯聯邦與台灣關係條例》無法展開正式的、官方的互動,但仍亦步亦趨地在不同領域中擴展交流的層面以及加深互動的深度。本文旨在將台灣與俄國在蘇聯解體後,從兩國的外交政策理念當中找到交集,包括「李

登輝-葉爾欽時期」、「陳水扁-普丁時期」、「馬英九-梅、普時期」以及「蔡英文-普丁時期」,並且綜合整理雙邊在政治互動、經貿往來以及教科文交流三方面的觀察與研究。

宮前町九十番地(十週年紀念版)

為了解決外交部簽證組電話的問題,作者張超英陳柔縉 這樣論述:

  開卷中文創作類十大好書.各級學校推薦閱讀書目   歷史書寫名家陳柔縉耗時十二年完成   【重磅作品十週年紀念版】      他跟所有的政治人物一樣,新聞的第二天,都會成為過客。   政治的熱鬧跟謊言,只是換不同人扮演。   我們受惑於位置,誤以為位子高的,才是功勞大的。      當你回頭用很長的時間,來看張先生的時候,會突然覺得,   好像在長長的隧道裡面,有微微的光,就在那個隧道的盡頭。──陳柔縉      張超英──戰後台日關係的傳奇人物,   沒有他,將是截然兩個不同的世界。      他比一般人想得高、想得純潔,不覺自己位置渺小;   因為這樣單純的執著,竟能湧出巨大的能量。

  不管是當時他所做的工作,或後來我們看到的這本書,   都散發出和他的地位不相當的光芒。    名人推薦      ☆這本書記載的,不只是張家的家族史,毋寧也是台灣的一頁近代史!……讀者不妨從書中,體會一下那個過去的時代,台灣人的風華。──李昂(名作家)      ☆《讀賣新聞》記者戶張東夫曾對我說:「日台關係中應該特別列出張超英時代的一個章節,有張超英跟沒有張超英,日台關係其實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即使其後有些現實政治干擾,我的看法依然沒有改變,張超英可以在沒有舞台的地方創造出舞台來,這是他偉大的地方。──劉黎兒(資深媒體人、作家)      ☆十幾年來,無數輕鬆或嚴肅的談話裡,我從來

沒聽過張先生一聲怨,怨權力者沒回報他更高的位子。我採訪過不少大小官員,十個有九個自認懷才不遇。轉頭過來看張超英,沒浸染半點官僚味,頗有權力名位於我何有哉的天真。他會抱怨、生氣、惋惜的都是事情沒做好,台灣沒辦法更有尊嚴、更進步、更民主。十幾年來,我有更長的時間檢視張先生的人格和成就,因而更容易流淚;他那麼淡然,那麼快意,反讓我幫他懷著委屈。   我們受惑於位子,誤以為位子高的,才是功勞大的,他們說的話才值得一聽,歷史是他們創造的,他們的身影才值得留在歷史。張先生讓我恍悟自己錯亂了甚麼是大、甚麼是小。我無意把張先生捧成大人物,但他絕非小人物。他那種要盡一己之力,不媚當道,讓台灣更好的純粹念頭和不謀

權位的純情行動,值得大家體會與學習。──陳柔縉(本書作者)    作者簡介 張超英/口述   台北人,一九三三年(昭和八年)二月出生於東京。   戰前居於台北市宮前町九十番地。畢業於建成小學校、台北州立第二中學(今成功高中)、香港Royden House英文書院、日本明治大學政經系。戰後曾先後任職於紐約新聞處與東京新聞處,長年擔任駐日代表處新聞組長,在台日交流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二○○七年三月,病逝於美國紐約。 陳柔縉/執筆   台灣大學法律系司法組畢業,曾任記者,現為知名專欄作家,專事歷史寫作。   主要著作有《總統的親戚》(一九九九)、《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二○○

五,榮獲聯合報非文學類十大好書、新聞局最佳人文圖書金鼎獎)、《宮前町九十番地》(二○○六,榮獲中時開卷中文創作類十大好書)、《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二○○九,獲頒新聞局非文學類圖書金鼎獎)、《台灣幸福百事:你想不到的第一次》(二○一一)、《舊日時光》(二○一二)、《榮町少年走天下:羅福全回憶錄》(二○一三)、《廣告表示:╴╴╴。老牌子.時髦貨.推銷術,從日本時代廣告看見台灣的摩登生活》(二○一五)等書。   相關著作   《廣告表示:╴╴╴。老牌子.時髦貨.推銷術,從日本時代廣告看見台灣的摩登生活》   《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經典版)》 ◎推薦序1 世家子弟──阿舍.黑

狗兄/李昂 ◎推薦序2 超越時代與國境框架的自由人/劉黎兒 **彩照** ◎自序/張超英 ◎張超英大事年表(拉頁) 1 台灣首富「一碗麵」的故事 2 祖父開煤礦致富 3 像托洛斯基的抗日學生 4 開蔣介石座車去海邊玩 5 母親坐月子私動手術早逝 6 祖母跪求上帝讓我康復 7 我是阿公阿嬤的鑽石孫 8 去鐵道旅館喝咖啡吃布丁 9 日本同學叫我蝴蝶 10 用手把馬糞按進土裡 11 戰火上海初嚐可樂 12 門前死了人蓋著草蓆 13 騎紅色速克達兜風 14 美聯社記者太太教我英文 15 和未來的日本皇后跳舞 16 新聞局只有四個台灣人 17 絕不勉強說台灣是民主國家 18 艾森豪訪台行程分秒不差 19

拍紀錄片在法國得獎 20 蔣家皇孫醉酒開槍 21 被誣從越南帶嗎啡回台灣 22 柳暗花明改派紐約 23 美國名主播告知台美將斷交 24 紐約大街上有我專用車位 25 目睹蔣經國遇刺 26 尼克森朝我走來跟我握手 27 買回安東尼奧尼的「中國」 28 新聞處開灌水證明好租房子 29 登報賣二手冷氣 30 選妻條件「一定要凶」 31 搭計程車密訪台獨人士 32 王昇問我兩次「府上哪裡」 33 拒絕當國民黨眼線 34 幫反對運動出點子 35 太太說贊成中國美國建交 36 殺到威廉波特給金龍隊加油 37 拯救病危的謝聰敏 38 紐約新聞處樹倒猢猻散 39 初到東京當「流氓頭」 40 和文部大臣的四代

交情 41 日本人一起闖紅燈就不怕 42 很高興來了五個記者 43 日本簽證兩週到兩天的內幕 44 《讀賣》小林社長密會嚴家淦 45 跟中國打新聞戰 46 蔣經國要宋楚瑜多來日本 47 旅館裡有藏姨太太的密室 48 安排巧遇日本首相 49 如櫻花灑落瞬間飄離 50 回紐約當錄影公司老闆 51 特殊職員陳文茜 52 賭城贏BMW百萬跑車 53 五十九歲學開小飛機 54 公視籌創問題多多 55 和總統府有祕密熱線 56 劉黎兒說我能呼風喚雨 57 台灣總統首度登上日本報紙頭版 58 日本外務省裡的中國幫 59 強拉辜振甫見日本記者 60 李登輝在日本名氣全面打開 61 不分黨派幫助陳水扁 62 建

議李登輝爭取諾貝爾和平獎 63 找到松下幸之助自傳執筆人 64 「綁架」李登輝三天 65 李登輝的側面 66 《台灣的主張》出版幕後 ◎後記/陳柔縉   推薦序1 世家子弟   認識張超英先生多年,他如此精采的家世與生平,讓我都想用筆記錄下他的故事,可惜彼此忙碌,未能如願。   現看到陳柔縉女士花了十二年的時間完成此書,張超英先生種種有趣、特殊的事蹟躍然紙上,我一面看一面想:   真比小說還精采。   很少人有像張超英先生這樣的家世,在此先簡單做個陳述。第一代張聰明先生白手起家,靠礦業成為鉅富,時值日本時代早年。第二代張月澄先生,研究台灣近代歷史、文化的人,都會知道這位抗日人士

,為追求台灣的自立自治被抓被關。   好不容易二戰日本敗戰,張月澄先生像當年企望祖國的台灣菁英分子,等到的是二二八殘酷的鎮壓與屠殺,雖未失去生命,家族花了極大的代價將他救出鬼門關,但從此幻滅,鬱鬱以終。   第三代便來到了張超英先生,他就是本書的主人翁。當然是含著金湯匙長大,本書最精采的部分是看著他娓娓道來如何十三歲與台灣當時首富吃飯,富貴如這位台灣商業鉅子,吃的也不過是一碗切仔麵,而且隔天中午即因病驟逝。   這給了當時年僅十三歲的張超英先生很大的啟示:   「我開始隱約感覺擁有很多錢的虛無,覺得知道怎麼賺錢並不重要,知道怎麼花錢才是人生更重要的事。」   這幾句話無疑道出了一位「

阿舍」的真正心聲。張超英出生時家族已富到第三代,生在日本,在香港求學、住過上海,在東京受完大學教育。小時候便見過最繁華的大都市裡的大排場,以及都市邊緣人飢餓、凍死路邊的慘狀。這些,都像「大觀園」裡的「賈寶玉」,很容易參透人生的無常吧!   童小到青少年的回憶,是我個人最喜歡的本書部分。我們看到一位富過三代的「阿舍」,而且是位十分善良、有點柔弱易感的年輕人,更重要的是,長得文秀而好看。我常和張先生開玩笑,如果他生在今日,不知會引來多少女性的主動追求呢!   這位既是「阿舍」又是「黑狗兄」的世家子弟的生活,兩代獨子當然倍受寵愛,尤其母親早逝,沒被寵壞多半來自他本性純真善良吧!   我們看他坐

上卡車踩油門就往前開;有第一部台灣的速克達,在二戰物資匱乏時,從上海帶來值四、五百塊美金呢!當然也讀到他怎樣在上海喝到第一口可樂,感嘆「怎麼有這樣好喝的東西」,而後,一輩子最愛的飲料便是可樂。   我認識張超英先生時,看到他年紀不小,但還像孩子一樣地嗜喝可樂,真覺得這位可愛的「黑狗兄」,一輩子真的是個「阿舍」。   「阿舍」形容的是張超英先生的氣質,他絕非我們刻板印象一事無成的「了尾仔」。隨著二二八之後家道不如以前,張超英先生靠著自己的能力在新聞局工作,拍紀錄片獲獎,開工作室,而且最重要的,在時代的洪流中,見證到了幾個重大的歷史片刻。比如蔣經國在美國遭刺殺未成那次,他在現場。中國進聯合國後

台灣成為外交孤兒;張超英先生藉著家中累積的日本關係、人脈,讓宋楚瑜能在高爾夫球場「偶遇」日本首相,都充分展現他的能力。   而且,張超英先生與賢慧能幹、同樣家世良好的太太顏千鶴女士結婚後,生育出色的孩子,有的還在科技界頗有成就,打破「富不過三代」這樣的說法。   從祖父靠礦業成鉅富,父親是日本時代聞人張月澄先生一代,在日本讀書時坐自家黑頭車,請有祕書,學生有此排場,到花了大把的錢抗日。到張超英這一代,年輕時代享盡榮華富貴的生活,這本書記載的,當然不只是張家的家族史,毋寧也是台灣的一頁近代史吧!   但我個人最喜歡的,仍然是這個有點害羞、十分可愛的「阿舍.黑狗兄」。畢竟,像張超英先生這樣的

家世子弟,隨著過去的台灣,不會再以這樣的方式重現了。   那麼,讀者不妨從書中,體會一下那個過去的時代,台灣人的風華吧! 阿舍.黑狗兄/李昂(名作家) 推薦序2 超越時代與國境框架的自由人   我一九八二年到日本,二○○四年離開新聞界,目前依然住在日本。張超英二度派駐日本當東京新聞處處長而大顯神通時,我是見證人;許多的功績和張超英這個人,也是我離開新聞界之後,更能客觀地來下定論,以及確認自己受了張超英先生什麼影響。   我到日本不久,接任《工商時報》特派員(後來才出任《中國時報》特派員),張超英便馬上要我加入日本記者俱樂部,他認為不僅是外交官,台灣特派員加入關鍵性的組織,也是增

加台灣發言權的做法,但要成為會員需要兩家日本報社推薦,張超英為我安排了他關係深厚的《河北新報》,以及《長崎新聞》(前身為《長崎日日新聞》)當我的推薦人,讓我順利入會,協助台灣的特派員大量加入日本記者俱樂部,也是張超英的功績之一,不過跟其他的功績比較起來,連提都不值一提吧!但最初沒邦交而能打下這塊地盤,也是靠他了解日本人,又擁有日本人較為脆弱的新聞自由、民主自由的理論武裝,才能理直氣壯去爭取到的吧!   當時我對日本圓的扁的都還搞不清楚,不僅跟日本全國性大報關係稀薄,對地方報更是無知,只是對《河北新報》的「河北」覺得有趣。當時還未開放到大陸探親、觀光,地理課本上讀的河北居然在日本邂逅到,奇妙無

比,要等日後我在栃木縣的那須有個家,常去附近的白河等小鎮玩,才知道原來河北是指白河以北的日本東北(陸奧)地方;因為當初加入不易,即使離開新聞界,但還為報紙、雜誌撰寫時事評論,至今我都還維持日本記者俱樂部會員身分。   張超英第一次到任後,便很積極展開對《產經新聞》以外報社的交流,尤其是推動《朝日》、《讀賣新聞》等的關係,日本新聞界是比肩看,尤其是兩大報報導的話,其他報也都會積極跟進,但如此做法引來有人批判張超英「大小眼」,其實這與日本媒體習性有關,亦即擒賊擒王,「大小眼」是一種權宜措施,而且要「大小眼」很不容易,因為大的地方很難攻破,日本媒體人士都有輪調制度,張超英到任當初,除了《產經》之外

,其他媒體的名單都是失效的陳年名單,早已換了不知道多少輪,一切從零開始去衝刺。在美國工作一、二十年的張超英也注意到,歐美媒體派駐東京的單位總控整個亞洲的報導,因此跟派駐東京的歐美特派員打好交道,也等於控有全世界媒體,東京新聞組的作用因此可以發揮到極致。   在二十幾年前,我剛到日本時,日本關於台灣的報導只有女人來賣春與走私毒品等,形象很差,認識很有限、荒謬,甚至有日本人還認為台灣人是生活在熱帶雨林裡吃香蕉等;張超英告訴我,他的原則是只要日本記者願意去台灣,他不會以任何條件來束縛的,果然開始在一些雜誌、綜藝節目等也都開始出現台灣的相關鏡頭,從軟性到硬性消息,「台灣」兩個字開始在日本媒體上登場。

  許多大報記者都跟我說:「因為去過台灣,我們是用我們的肌膚來感受台灣的民主,實感到與中國的不同!我們跟報社內部已經成為化石的老左派不一樣。」因為平時不斷積極與日本媒體建立關係,在關鍵時便見真章,如一九九二年廣島亞運時徐立德代替李登輝出席,按理「徐立德」三個字的日文發音很聱牙,但日本電視主播都不得不學會念這三個字,其後一九九五年辜振甫出席大阪APEC等,台灣出席問題均成為日本報導焦點,每天見諸頭版頭條,因為新聞操作成功,因此代理出席比李登輝本人出席效果要好千萬倍,最後集大成是一九九六年張超英促使二十幾位日本記者跟李登輝訪美,這樣的成果在當時根本是破天荒、難以想像的。   單單這三大次新聞

操作,換算成廣告價值至少是上兆日圓計算吧!在張超英時代,日本媒體有關台灣的報導與日俱增,新聞局駐日的新聞組也開始能每年彙整出一本厚厚的統計與重要剪報,張超英並沒有強調這點,或許也是無意將功績全部算在自己身上。   張超英發現在日本要宣傳台灣,打李登輝牌是比較容易做的,不僅李登輝訪美,還有積極拉線促成的《台灣的主張》日文版賣了二十萬本以上,擴張了李登輝在日本的影響力,也是讓李登輝被北京視為首位罪魁的原因。   張超英的手法也讓我學習模仿過一次,亦即二○○一年十一月我得知剛卸下巨人職棒監督職務的長島茂雄有意到台灣觀看世界盃的日本隊的比賽,正好自己跟讀賣集團有關係,便安排當時駐日代表羅福全跟讀賣

人士一起去拜會長島茂雄,並邀請他訪台,長島快諾,因為長島到台灣,日本電視(NTV)便轉播了日本隊在台灣的比賽,而且共有百位記者同行,大概是台灣連續出現在日本電視鏡頭上最久的紀錄,我暗自竊喜。   不過正如我自己牽線的這次經驗一樣,做的是日文所謂的「裏方」(編按:うらかた,在背後出力的人)的幕後黑子的工作,如果今天沒寫出來,誰也不知道,張超英做過千萬件比我規模、影響力更大的幕後工作,但若非他這次自己用回憶錄形式道出,或許天下人很快就會忘懷,而且加上他曾經不斷幫他覺得有知遇之恩的宋楚瑜,更惹上額外的政治恩怨,讓他更沒機會得到應得的正面評價;也讓我覺得我這樣的文字工作者其實是占盡便宜,寫什麼都讓天

下人知道,不像張超英這樣應該在日台交流史扮演重要地位的人,至今華人世界對他並不大清楚。   日本外務省主管中國政策的官員曾經對我說:「妳對張超英那麼肯定,可是在我們看來他未免太『強引』了,不像在做外交!」「強引」就是強硬、蠻幹的意思,我內心想:「以當前日台現狀,不稍微強硬些,台灣就什麼國際地位都爭取不到的!日本也不會主動給台灣的!」而且我也知道,張超英是超出外交框架在做事,但絕不是蠻幹,他深知日本人講求人脈關係,他在日本曾經住過文化學院創辦人西村伊作家裡、又跟曾任文部大臣及《朝日新聞》客座主筆的永井道雄是世交等,關係赫然,加上本身涵養、談吐都有魅力,在日本自然很吃得開。我也因為他的關係認識了

某些日本媒體人士,如《朝日新聞》著名的「天聲人語」(編按:《朝日》始刊於一九○二年的著名社論專欄)作者的白井健策等,後來也代張超英去出席白井感人的喪禮!   書中提到的《讀賣新聞》記者戶張東夫,當年也曾經對我說過:「日台關係中應該特別列出張超英時代的一個章節,有張超英跟沒有張超英,日台關係其實是截然兩個不同的世界!」當時我同意他的看法,即使其後有些現實政治干擾,我的看法現在也沒有改變,張超英這樣的人可以在沒有舞台的地方創造出舞台來,這是他偉大的地方。當然有些或許是時代讓他很容易去打拚,例如「為台灣」、「台灣民主化」的價值,在一九八○年起的二十年是比較容易認同的,也會讓在海外的人有衝勁,不顧一

切地奮身前衝,但二○○○年之後就是認同等都逐漸比較困難的時代,要有如張超英的神力不可能的同時,要單純地衝刺也不容易。一九八○年代起到亞洲經濟危機為止,經濟看好的台灣在亞洲的發言權也很大,或許也助長了台灣各種國際宣傳工作的聲勢,亦即那時的台灣說話可以比現在大聲多了,或許也有時代幫了張超英一把的小因素存在吧!   不過最主要的是,我到現在才體認到張超英是一位真正自由的人,沒有非常強烈的意識型態,對現實利害並不計較,才能跳脫官式框架乃至時代、國境的框架,或許也跟他優裕的成長背景有關係;有許多餘裕的大少爺才能不計較的,或許這正是我這種普通人家出身的人所難及的。   我生平最不喜看自圓其說的回憶錄,

但張超英的敘述精確平實,加上陳柔縉深厚的日治時代史學素養,算是我自己第一本可以接受的回憶錄,讓我很羨慕張超英有一個可以如此敘述的精采人生。真正自由人的他直呼高官權貴的名字,我也想仿效,只稱他為張超英,就算當著面這樣叫他,他也不會生氣吧! 劉黎兒(資深媒體人、作家) 自序   「宮前町九十番地」是我老家舊址,即現在台北市中山北路台灣水泥公司的對面,佔地一千多坪。這個地址在台灣近代史上有兩個特殊意義。   日本時代,我父親張月澄(又名張秀哲)以象徵性的一圓日幣租給中華民國駐台領事館,他的本意是「能讓自家屋頂上飄著中華民國國旗」,不亦樂乎。當時台灣人在日本統治下是二等國民,滿腹的壓抑,能

看到「祖國」的國旗在自家飄揚,不免也是一種紓解。   祖父當時是台灣煤礦界的資產家,雖然表面親日,但私底下也不反對父親的決定。為了提供這棟自宅,祖父特地在同址後院加蓋一棟一模一樣的洋樓,我們一家人就從前院搬到後院。   家父學生時代(一九二○年代)靠著在台灣的祖父無限制的經濟支援,致力於反日運動,在廣州組織「廣東台灣革命青年團」,並出版《台灣先鋒》,鼓吹中國革命「勿忘台灣」。這一群台灣學生夢想著藉由中國革命成功來解救台灣人民脫離日本統治,現在看來真是「頭殼壞掉了」。更諷刺的是,二二八事件後不久,家父也與一般台灣知識分子一樣遭受國民黨逮捕,在死刑前獲救,夢碎也心碎。   二次大戰後,國共鬥

爭,蔣介石節節敗退,他手下的情報首腦毛人鳳奉命先來台灣布署,毛人鳳的落腳地也是我家。這次,屋頂上不是飄著國旗,而是架設各式各樣的無線電天線,院子裡更擺著準備隨時給蔣介石使用的三部美國產的豪華大轎車,一字排開,頗為壯觀。   我的母親甘寶釵是彰化名紳甘得中的長女,彰化女中第一屆畢業,也是當時女孩子到日本留學的先鋒之一,就讀於至今仍享有盛名的日本女子大學。在一九二○年代,她因深受日本西化的影響,自由、平等、人權的理念深植心中,主張女子剪髮,投入社會服務。剛好父親也在報上呼籲提高婦女人權,兩人有相同的革命理念,相互傾慕,而結成連理。   身為他們的獨子,體內或許也流著相同的熱血,一心所想,就是本

於自由、民主、人權,要提高台灣人的尊嚴與地位。在我人生歷程中,經過了日治時代、威權時代、李登輝時代以及現在的本土時代。在各階段中,為了反對不自由、不民主、不公義而迸發出不同的火花,也為了執著於這個理念,在我人生各階段,有人說我是「漢奸」,也有人說我是「台奸」,有人把我歸為「宋派」,更有人指我是「只會花大錢的公子哥兒」,對這些指稱,我總是一笑置之,從不放在心上。   記得二○○○年那次選舉前,我公開發表「同時支持李登輝與宋楚瑜,對我來說並不矛盾」,引起很大議論。其實,我的信念只有一個,凡是為自由、民主、公義理念而奮鬥的人,我都會無條件支持。可惜二○○○年以後,兩人都偏離了這個理念,使我無法接受

。   回顧參與國內國外大大小小事件,不計其數,引以為傲的是我始終沒有參加國民黨。在公務員三十一年生涯中,始終以超然的態度,努力做自己認為「對」的事,追求符合自由、民主和公義的事。一九五八年進入新聞局,一九六二年升任國際處第三科科長,到一九九八年退休時任駐日代表處顧問兼新聞組組長,三十年從科長到組長,職階相差無幾。也許我的名字使我太超然,從來不計較地位和金錢。生命中只堅持一個原則:那就是爭取台灣人的民主、自由和人權,而這個職場正提供了我這個舞台,讓我很是感念上天的恩寵。也許在一般人眼中,我太「天真荒唐」,就如我父親早年參加中國革命的「天真荒唐」。   如果能藉著我對往事的回憶而激發讀者少一

點功利主義,多一點超然客觀,少一點藍綠色彩,多一點回饋社會的熱忱,將是我最大的榮幸。   這本書得以完成面世,我要感謝柔縉,她不但文筆流暢,記憶力更是驚人。她在考證與整理上,花了好大精力與時間,彌補了我的粗枝大葉,當初能請得到她執筆,實在幸運,在此特別致上萬分的感謝。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內人千鶴,由於她一路參與、犧牲與支持,我們才能共創本書的片片段段。我們既是夫妻,更是同志。這本書也將是我夫婦留給家瑜、得瑜、致瑜三個孩子的禮物,希望他們能體會我們對台灣的愛,了解我們曾經走過的路。   張超英 17. 絕不勉強說台灣是民主國家進新聞局不久,國際處聯絡室主任虞為注意到我這個人打字很快

,日英語流利,聯絡室缺乏人才,就把我借調去當聯絡官。早年,新聞局和外交部在對外工作分工明確,凡是有邦交國的人員來訪,歸外交部,無邦交國則歸新聞局。一九六○年代,國際的大局勢基本上是中美同盟共同對抗共產世界。實際合作的關係落實到新聞局國際處的層次,就是美國中情局給台灣國際宣傳的經費,以「自由中國」為主軸,向國際極力宣揚台灣的「自由」與「民主」。國際宣傳工作中,台灣為了鞏固聯合國席次,對新興國家數目最多的非洲特別使力。有一次,非洲迦納的國家廣播公司總裁安喬洛來台灣訪問。他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可能因為在美國生活過,對黑人被歧視的處境深有體會,對於什麼是正義不正義、什麼是種族歧視,有很多個人的哲學

。和他接觸令我印象深刻,也讓我覺得,千萬不要輕視非洲國家,非洲也有很多聰明人。接待外國記者採訪也是聯絡室的主要工作之一,但工作不易。例如有一次,外國記者來,指名要採訪非國民黨的省議員「郭大砲」郭國基,我們馬上請示要不要帶外國記者去,或者准不准拍攝畫面。那時正當選舉,郭國基立刻對外宣傳說,美國記者要去採訪他。警備總部馬上打電話來罵新聞局說:「我們警總拚命要擋住他,你們新聞局怎麼捧他場!」就是因為這類「熱線電話」,在下面做事非常難為,弄不好被扣「通匪」罪名不是沒有可能,至少也會被列入思想有問題的名單。保命之道就只好層層往上請示。一九五○、六○年代的新聞局,我們的「上面」依理應該是局長沈錡,但他還兼

中央黨部第三組(文工會前身)主任,新聞局的事他不大管,多委由主任祕書龔弘掌握決定。沈錡主要的工作之一是每天接蔣介石老總統下山,在車上念報紙給他聽。所以,唯一的副局長朱新民主管對外公關及聯絡室的運作,是我們國際宣傳工作的第一個「上面」。但上面還有上面,在朱新民之上,還有前《中央日報》總主筆陶希聖。當時,這類有觸犯政治禁忌之疑的事情,最後裁定人就是陶希聖。陶希聖為蔣介石所著的《蘇俄在中國》背後執筆,深受蔣的信賴。

以雙層賽局理論分析蔡英文政府開放美豬美牛進口政策

為了解決外交部簽證組電話的問題,作者林品清 這樣論述:

蔡英文總統的第二任期甫揭幕,2020年8月28日蔡總統親自召開記者會,宣布自2021年元月起,開放含安全容許值以下萊克多巴胺 (Ractopamine) 含量之美國豬肉、內臟,以及30月齡以上之美國牛肉進口。引發媒體熱議,也引起國內各界對於該政策的疑慮與批評。回顧臺美關係歷程,美豬、美牛開放進口一直是我國歷屆政府,不分黨派都曾經面對的「燙手山芋」;然而,民進黨在2012年曾強力杯葛美牛進口,8年後卻對於美豬、美牛進口政策態度急轉彎,其原因為何?本研究指在探討蔡英文政府選擇在其第二任期之初、2020年8月底宣布這項重大政策,其中蔡政府對國際關係層面以及國內內政向度可能的考量與評估為何?本研究以

普特南 (Robert Putnam) 1988年提出之雙層賽局理論 (Two-level games) 為研究視角,筆者採取文獻分析法,並配合訪談法取得蔡政府內部幕僚對美豬、美牛進口政策之決策過程的一手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發現,2016年至2020年間,蔡政府面對前所未有的新型態美中臺三邊關係,加上2020年新冠肺炎 (Covid-19) 疫情肆虐全球之時,我國亮眼的防疫表現不僅為臺灣在國際上帶來正面宣傳效果,在國內也召喚出強大的「國家光榮感」,同時更為蔡英文政府帶來以「快刀斬亂麻」之姿,處理美豬、美牛進口議題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