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電話線接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室內電話線接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道格拉斯·布林克利寫的 尼克森錄音帶:1971-1972(上下) 和(英)勞倫斯·斯科特的 四維人類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電話線接法圖解也說明:在瞭解電話線插座接法圖解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電話線插座怎樣安裝,在家庭 ... 我們大約留我食指請益~室內電話接線法~急- 之前1f線路被家人剪段。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和浙江教育所出版 。

國立成功大學 電腦與通信工程研究所 蘇賜麟所指導 劉芫睿的 符合G.hn標準中電力線通道規範之基頻收發機設計 (2010),提出室內電話線接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G.hn家庭連網協定、G.9960標準、電力線通訊、實體層傳輸技術。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研發科技與資訊管理研究所 黃俊明、林文燦所指導 余書琪的 運用六標準差改善光纜製程光纜收縮率之研究 (2010),提出因為有 室內光纜、光纜收縮率、六標準差手法、田口實驗法動態特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室內電話線接法的解答。

最後網站接詐騙電話「30萬贖金救兒」 桃園婦心急上當 - Yahoo奇摩新聞則補充:距離JR山手線大塚站步行不到3分鐘的「OMO5東京大塚by星野集團」,就在池袋下一站,搭車到新宿也只有5站,想前往熱鬧的觀光區非常方便,又鬧中取靜;這一區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室內電話線接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尼克森錄音帶:1971-1972(上下)

為了解決室內電話線接法的問題,作者(美)道格拉斯·布林克利 這樣論述:

本書是根據解密不久的尼克森執政期間(1971-1972)在白宮的錄音整理而成。內容是尼克森在對當時一些重要的國際問題決策前,同基辛格等幕僚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和其他場所進行的自由交流。主要包括四部分:1.從錄音開始到關於中國問題的聲明(1971年2月—7月)2.從金本位的崩潰到印巴戰爭(1971年8月—12月)3.籌備峰會和越戰升級(1972年1月—5月)4.連任之路和越戰結束(1972年7月—1973年1月)。書中透露了大量細節,對讀者瞭解美國*層就國內和國際重大問題的決策過程提供了非常珍貴的資料。 道格拉斯·布林克利(Douglas Brinkley) 美國知名歷史學家

盧克·尼切爾(Luke Nichter) 美國尼克森研究專家   前言 第一部分 從錄音開始到關於中國問題的聲明(1971年2月—7月) 第二部分 從金本位的崩潰到印巴戰爭(1971年8月—12月) 第三部分 籌備峰會與越戰升級(1972年1月—5月) 第四部分 連任之路與越戰的結束(1972年6月—1973年1月) 大事年表 致謝 主題索引 人名索引 譯後記   前言 四十年後,我們幾乎已經忘記,理查•尼克森總統在1972年末正處在他政治生涯的高峰。那一年,他作為總統歷史性地使美國與冷戰時期的敵人們建立了友好關係,首先是中國,然後是蘇聯。長久以

來分裂著美國社會的越南戰爭也終於看到了盡頭。在當年11月的連任競選投票中,尼克森以520票對17票的絕對優勢擊敗了民主黨候選人喬治•麥戈文(George McGovern),在普選中獲得了61%的得票。在此之前,這樣大的競選優勢只有佛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 Rossevelt)和林登•詹森(Lyndon B. Johnson)分別在1936年和1964年大選中得到過。儘管關於“水門事件”的質疑仍然存在,但這一醜聞在1972大選中並沒有得到太多關注。如尼克森所願,這次闖入事件當年基本上只是流傳在華盛頓環路圈子裡的一樁趣聞——直到1973年才出事。 12月14日,在橢圓形辦公室休

息時,尼克森曾依當時形勢談論過他將為後世留下些什麼。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時任白宮辦公廳主任的“鮑勃”霍爾德曼(H.R.“Bob” Haldeman):   霍爾德曼:您的第一任期留下了不少好故事。 尼克森:應該寫本書,就叫《1972》。 霍爾德曼:沒錯。 尼克森:這書肯定好的呱呱叫……裡面有中國,有俄國,還有5月8日(即莫斯科峰會前夕,他出人意料地決定對河內、海防進行轟炸和佈雷),以及大選。這一年真是精彩極了。我寫書時就寫這些內容,書名就叫《1972》,結束。   總的來說,這正是本書的主要內容:這位60歲的總統第一個任期內最輝煌一年裡的國家政策。這“真是絕了的一年”內發生的各種事情將會原原

本本按照它們在尼克森錄音中的樣子呈現,沒有刪改,沒有篩選。 整理尼克森的遺產離不開他的錄音帶,而白宮錄音的歷史則早得多。1940年,佛蘭克林•羅斯福就曾命令在橢圓形辦公室厚厚的木地板上鑽孔,安裝錄音設備以記錄他召開的記者招待會。哈裡•杜魯門(Harry Truman)後來繼承了這套系統,而且又在桌子檯燈的燈罩上安裝了一個麥克風。德懷特•艾森豪(Dwight Eisenhower)上任後安裝了一套新系統,其中包括橢圓形辦公室內的錄音電話。約翰•甘迺迪(John Kennedy)和林登•詹森曾使用由美國陸軍通信兵部提供的錄音設備,能連續錄音數百個小時。 雖然其他總統們也同樣喜歡錄音,但如今因對白

宮進行錄音而出名的只有尼克森。據我們所知,他之後的總統沒有誰像他這樣做過。他錄音的時長比其他總統們加起來還要多,共約3700個小時。起初,他對錄音毫無興趣。1969年1月20日宣誓就職後不久,他還要求拆除了林登•詹森留下的錄音系統。當時笨手笨腳的他不想為電子設備傷腦筋。詹森的系統需要專人管理,而且必須每天打開關閉。 兩年後,他的主意變了。此時,他的第一個任期已經過半,尼克森發現他之前的總統們從未使用過聲控錄音技術來記錄一切,他想成為第一人。尼克森盤算著,他的白宮錄音帶將會成為未來撰寫回憶錄時的寶貴素材。而且,他當時認為既然要留下一份他總統任期內的準確記錄,就應該不加篩選地記錄一切。甘迺迪所做

的——只記錄危機時刻,比如古巴導彈危機時的安全理事會會議——在尼克森看來只是裝飾門面而已。“我認為只記錄挑選過的對話將使錄音系統的意義完全失去,”尼克森說:“既然錄音是為了對我的總統任期有個客觀記錄,就不該帶有這種自私和偏見。我不希望在錄音時算計什麼時間、錄了誰、內容是什麼。” 他相信對於會議的記錄能幫他梳理好他任下的記錄,也能讓他掌控歷史。“全部的目的,基本上就是,”在被錄下的第一段對話中,尼克森對霍爾德曼說:“也許有一天……我們希望能拿出一點正面的東西來,也許我們需要留下些什麼,好能更正記錄。” 在尼克森的指令下,美國特勤局技術服務部1971年2月在橢圓形辦公室內的角角落落都安裝了微型麥

克風。5個被安裝在總統的辦公桌裡,兩個在壁爐附近。橢圓形辦公室和林肯廳的電話線也被錄音。還有兩個麥克風安裝在內閣會議室裡。中央混音器被安置在白宮地下室內的一個舊衣帽間中,控制著所有錄音設備,這是一台索尼TC-800B開盤式答錄機。除了尼克森、霍爾德曼、亞歷山大•巴特菲爾德(Alexander Butterfield,負責這套系統的操作)以及特勤局的人之外,沒有其他人知道錄音系統的存在。 系統運行不久,尼克森很喜歡這套東西,於是對錄音範圍進一步進行了擴張。他所說過的一切之所以都能被錄音,要歸功於他的自我陶醉。他認為自己是一位有著地緣政治視野和軍事謀略的世界領導者,就像邱吉爾一樣。事實上,正如這

本書所部分體現的那樣,他癡迷於外交政策,以至對國內事務的關注少到令人吃驚的程度。目前能得到的錄音帶中大約只有10%涉及國內政策。不幸的是,這些對話還多數發生在內閣會議室,那裡的錄音存在串話干擾,麥克風位置的不當選擇也使得在那裡的錄音成了後來最難轉錄的部分。 1971年4月,尼克森又在他行政辦公大樓180房間的秘密辦公室裡安裝了4個麥克風,在這裡他可以避開橢圓形辦公室的繁文縟節。一年後,大衛營的阿斯本小屋內飾和尼克森在那裡時常用的電話上也安裝了錄音裝置。 錄音系統使得尼克森能有一份準確的會議及電話記錄,而不必像以前一樣每次都由專人進行筆錄,這更簡單了。尼克森隨身戴著一個由特勤局提供的類似尋呼

機的裝置,只要進入這些錄音地點就會自動開始錄音,無需開關鍵。有些日子,他全天都被錄音,因為他一直在這些錄音地點之間來回開各種會,辦各種事。但不是所有的錄音都能聽出內容,因為錄音品質時常很差。與美國歷史上其他總統留下的記錄不同,尼克森錄音帶就像是給歷史學家留下的寶藏。要完全轉錄尼克森錄音帶,或許15萬頁紙都不夠,這也許是個永遠無法完成的任務。 被尼克森錄音系統錄了音的大多數人並不知曉自己正在被錄音。直到1973年7月16日,在參議院總統競選活動委員會公開聽審前的一次聽證會上,作為“水門事件”調查的一部分,錄音系統的存在才被亞歷山大•巴特菲爾德披露出來。“巴特菲爾德先生,總統有沒有在橢圓形辦公室

內安裝過任何竊聽裝置?”訴訟律師共和黨人弗雷德•湯普森(Fred Thompson)問他。這個問題問得出乎意料。因為已經宣誓要如實作答,巴特菲爾德別無選擇,只能誠實回答。“存在竊聽裝置。是的,先生,”他回答道。這場聽證會改變了尼克森任期和美國歷史的軌跡。正如參議員霍華德•貝克(Howard Baker)所說,參議院對發生在1972年6月17日“水門闖入”以及後來的白宮掩蓋的調查是為了查出“總統對此事是否知情,何時得知”。這些錄音帶為這些問題的準確回答提供了證據,但這些錄音必須保證不能被改動。在1972年6月20日的錄音帶上,一段關鍵錄音被抹去了。對此,尼克森的秘書羅絲•瑪麗•伍茲(Rose M

ary Woods)負有主要責任。 事實上,有許多人曾建議尼克森燒毀這些錄音帶。許多人——其中比較有名的有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威廉•羅傑斯(William Rogers)、梅爾文•賴爾德(Melvin Laird),甚至是葛培理(Billy Graham)——在發現錄音系統存在後都覺得遭到了背叛。對尼克森而言,系統的秘密性和錄音的價值要高於被錄音這些人的隱私。而其他人,包括雷蒙德•普賴斯(Ray Price)、查理斯•科爾森(Charles Colson)和約翰•埃利希曼(John Ehrlichman)在內,認為總統有權記錄他的秘密會議。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

(George H.W.Bush)、派特•布坎南(Pat Buchanan)、亞歷山大•黑格(Alexander Haig)、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Donald Rumsfeld)、保羅•沃爾克(Paul Volcker)和喬治•舒爾茨(George Shultz)選擇繼續他們的政治生涯。然而,尼克森錄音帶留下的陰影長久籠罩著他們,他們私下說過的話——以及總統對他們個人的評判——都使得他們無法完全擺脫尼克森的影子獨立開啟自己的政治生涯。這些錄音帶原本是為了保證尼克森自己能留下完整的資料,但這些錄音帶的存在同樣影響了許多其他人的聲譽。 《尼克森錄音帶》正是因為尼克森拒絕銷毀這3700多小時的錄

音才得以問世。他考慮到保全自己的記錄,所以做出了這樣的決定。只要“水門事件”平息下去,他認為,作為美國外交史上的里程碑,他對中國的外交將會讓他在人們書寫歷史時重新站起來。他一直很欣賞溫斯頓•邱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本書在1948-1953年間共出版了8冊。他意識到留下一份能被證實的記錄有多麼重要。 尼克森沒有更早開始錄音,這對歷史而言是一種損失。目前找不到任何尼克森在阿波羅11號於1969年7月20日登月時與宇航員們通話的秘密錄音;也沒有關於1969年11月15日那次示威活動的任何錄音,這次示威使得當局不得不用公共汽車把白宮圍起來以防止抗議者突破圍牆;沒有錄下尼克森打電話呼叫他的豪華汽

車,稍後他自行前往林肯紀念堂,在1960年5月9日黎明前與示威者們見面;也沒有錄下1970年12月21日尼克森那次著名的與艾維斯•普雷斯利在橢圓形辦公室的會面。 在1973年尼克森錄音帶的存在被披露後,很快成為全國熱議的話題。起初,總統以行政特權和國家安全為理由,斷然拒絕交出錄音帶。尼克森一直認為,錄音帶屬於他個人。他大概從未想過要把錄音帶置於眾目睽睽之下。而美國最高法院卻不這樣認為。1974年7月24日,最高法院以8比0的判決結果向尼克森發出傳票,要求他交出錄音帶。這一判決是對總統權的限制,其意義高於錄音帶或尼克森之上。沒有人可以淩駕於法律,就算是作為行政長官的總統也不行。這次判決對尼克森

的總統任期是一次致命打擊,直接導致他在15天后即8月9日辭職。這些錄音帶極大損害了尼克森的聲譽。在“水門事件”中,錄音帶成了許多對尼克森不利材料的直接來源,成為對他的聲譽造成致命傷害的“冒煙的槍”。在這樣的恥辱下,他逃離白宮,回到了他在聖克萊門特(San Clemente)和平宮(La Casa Pacifica)的家中。在那裡,他繼續為自己對錄音帶的所有權進行著努力。儘管比爾•克林頓總統在挽詞中敬告道:“希望對尼克森總統的一生和全部事業之外的種種評判到此為止,”但直到1994年4月22日尼克森去世也沒能重獲對錄音帶的所有權或重建自己的聲譽。事實上,尼克森的去世掃除了公開錄音帶的最後障礙。

在整理錄音帶時,記者們和歷史學家們都該感謝威斯康星大學的歷史學家斯坦利•庫特勒(Stanley Kutler)。1992年,庫特勒教授和辯護團體“公共市民”(Public Citizen)對美國國家檔案與檔署(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提起訴訟,要求後者加速對尼克森錄音帶的審查和公開。他們稱國家檔案與檔署的工作效率太低,連追上自己提出的時間表都做不到。這次起訴在1996年宣判,約200個小時有關濫用政府權力的錄音被公之於眾。在那次激烈較量之後,自從1997年首批內閣會議室錄音被解密,越來越多錄音得到公開。作為《尼克森錄音帶》的合編

者之一,我們是庫特勒努力的直接受益者。 因為關鍵的“水門事件”錄音帶內容已經出版,我們決定在本書中關注1971和1972兩年,那時候“水門事件”還沒成為談話的主要內容。這樣做並不是否認那樁毀掉尼克森總統任期醜聞的重要性——相反,我們正是要展現在他的總統任期內記錄的所有事情。錄音前兩年的主要內容是外交政策和選舉政治,因為這些是那時尼克森最關注的。而國內政策,尼克森認為這些事大部分可以交給負責主持國內政策委員會的約翰•埃利希曼處理。而對外政策,才是尼克森希望自己被大家記住的方面。尼克森相信,他的錄音帶會向人們證明,他才是美蘇關係緩和、中美建交中的關鍵人物——而不是國家安全顧問亨利•基辛格或者國務

卿威廉•羅傑斯(他們和媒體常常這樣堅持這樣的觀點)。尼克森錄音帶給了學者一個絕無僅有的機會,可以聽到尼克森任內與世界主要領導人及他的政治密友的談話。要想認真研究冷戰和1970年代而不參考這些錄音帶,是絕不可能的。 尼克森曾明白地告訴霍爾德曼和巴特菲爾德,沒有他的明確命令,不要對錄音帶進行轉錄,希望這樣能防止人們對自己被錄音產生猜疑。至少在最初,總統曾希望使用錄音帶達到政治目的,想要控制對會談的描述。尼克森在1978年撰寫的回憶錄中寫道,他很快“把(錄音)當成了環境的一部分”。我們的轉錄也可以證實,大多數時候,尼克森並沒有特別在意錄音系統的存在,至少在系統運行幾周後是如此。到1973年,尼克森

甚至記不清是亞歷山大•巴特菲爾德負責了系統的安裝(他自己這樣說),他和霍爾德曼有時記不清到底哪裡安裝了錄音設備。 錄音系統的壽終正寢來得很快,在1973年7月。就在巴特菲爾德說出系統的存在後的幾小時內,辦公廳主任亞歷山大•黑格就下令停止系統運行並予以拆除,此時尼克森正因為病毒性肺炎住院。 除了尼克森,基辛格大概是錄音帶被公開後受影響最大的人了。他在《動亂年代》(1982)一書中質疑了這些錄音帶的好處:   不知情的人根本無法客觀聽取這些想法和對話,對話中既有輕率之語也有高尚的宣言,這些記錄和當時發生的事情其實關係並不大,更多反映了年輕的尼克森所帶有的種種偏見,一切都聽由談話房間內唯一對錄音

知情的人的安排?……每次交流的意義取決於當時的語境,許多只是對尼克森多變的情緒和任性的策略的迎合罷了。如果拿掉所有這些,就只剩下隨意的思緒——也許它們令人著迷,很有意思,但大多與總統採取行動的根據無關。   基辛格說的恰恰相反,如果人們認為美國最重要決策者在作決定時的觀察、判斷、以及具體的決策過程都不可信,那麼什麼樣的歷史材料才算是真實的呢?所有的史料都帶有缺陷和偏見。我們很難相信基辛格偏激的觀點,即尼克森編排了所有或者說大部分的對話,只是為了錄下自己想要留下的內容。與此相反,在錄音中尼克森有時顯得健忘,會忘記幾分鐘前剛發生的事情。這並不是說尼克森不會在某些情況下故意操縱對話,以在錄音中留下包

含特定觀點的言論。他確實在“水門事件”敗露後刻意留下錄音證明自己的清白,但他在討論外交政策時沒有這樣做。 尼克森錄音帶的豐富程度是毋庸置疑的。我們等速聽取了錄音,艱難地對音訊進行了轉錄——錄音的品質相差很大,有的清楚,有的失真嚴重,有的完全不知所云。在我們試著讓對話轉錄更準確的過程中,尼克森許多方面的個人特質和工作風格顯露無遺。有些問題導致部分對話也許永遠都無法聽出——無論花費多少時間,多少精力,有多少技術天才可以調用。這些問題包括行政辦公大樓辦公室裡那座永遠在滴答作響的鐘錶,尼克森工作時聽古典音樂的癖好,他在辦公室內的來回走動,無效的麥克風位置及劣質的錄音材料。結巴、嘟囔、口誤、低聲談話、

口音、有時出現的外語以及地名,都使得轉錄出可信而準確的文稿變得更加困難。 國家檔案與檔署到目前為止已經公開了約3000小時錄音。要麼是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要麼是為了保護包括尼克森和他的後代以及仍然在世的被錄音者的隱私,仍有700小時的錄音仍然處於保密狀態。我們在這本書中已經盡了最大努力,來準確客觀地呈現尼克森在第一任期內的所思所想。我們聽到了錄音帶中許多令人難堪,愚蠢,以及十分滑稽的對話場景,但是只展現了很少的一部分。說真的,我們完全可以寫成一本“抓到你了”的冊子,因為錄音中尼克森和其他人的對話中有無數心胸狹窄的侮辱、奚落、咒駡以及低級下流的閒話。這些內容我們也留下了一部分(比如,尼克森對甘

地夫人(Indira Gandhi)、泰德•甘迺迪(Ted Kennedy)、亨利•基辛格、猶太人、軍官和同性戀者以及其他人說的壞話)。但作為研究總統的歷史學家,我們的目標是做到客觀公正,沒有幹紮稻草人當靶子的事。在編寫本書時,我們也沒有想讓尼克森顯得“好”或“壞”的預設。我們希望讓讀者自己判斷。實際上,我們的願望是這本書能夠提供準確的轉錄文稿,今後供學者和大眾參考。 我們作為編輯的工作過程很簡單。一旦決定要收錄哪些對話——這很難——就會對它進行整理。比如確定蘇聯峰會時間,只有一兩段對話的篇幅卻有超過50段相關的對話,要做出選擇就很困難。在聽過幾千個小時的錄音後,我們毫不懷疑尼克森是一位意志

堅定的政治家,牢牢控制著白宮外交政策的議程。如果沒有尼克森自負的堅持,提升中國國際地位的努力絕不可能這麼早作出。但在尼克森開啟“秩序大重組”(The Grand Realignment)的努力的背後,並非一帆風順。在錄音中,尼克森一直吹噓自己是反戰大潮中美國軍事力量的捍衛者。他真的很擔心,一旦自己在1972年大選中未獲連任,一個像泰德•甘迺迪或喬治•麥戈文這樣的和平主義軟弱派上臺後會大力削減國防預算,從而損害美國國家安全。然而在私下裡,尼克森卻又對軍隊權勢集團流露出厭惡。尼克森不願重用民主黨人的偏見——除了德克薩斯州的約翰•康納利(John Connally)等少數幾個人外——也在錄音中非常明

顯。他對自由派媒體的鄙視也在偶爾的反猶言論中表露無遺。  

符合G.hn標準中電力線通道規範之基頻收發機設計

為了解決室內電話線接法的問題,作者劉芫睿 這樣論述:

G.hn 為正發展的通用家庭連網(Home Network, HN)協定,此協定將同時支援、整合室內電話線、同軸電纜及電力線等傳輸通道環境,且傳送速率可達每秒十億位元(1Gbps),預期將成為新世代家庭網路有線連網的基礎。而G.hn 協定的傳輸通訊標準為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正進行制定的G.9960標準。 本論文針對目前G.9960標準的實體層規範,尤其與電力線傳輸相關設計,進行深入研究,瞭解此規範細節,並研究設計其傳送及接收端訊號處理演算法,包含低密?同位元檢測碼 (LDPC code) 編解碼、初

步同步中對於時間偏移 (Timing Offset) 與取樣頻率誤差 (Sampling Clock Offset) 的偵測與補償,和針對電力線通道模型所做的通道偵測與等化器設計等。最後以電腦軟體程式C及Matlab建立G.hn規格實體層標準G.9960的模擬平台,進行全系統測試及性能驗證。

四維人類

為了解決室內電話線接法的問題,作者(英)勞倫斯·斯科特 這樣論述:

我們是特立獨行的四維人類,四維的數字世界改變了我們生存和思維的方式。四維時代重新定義了「存在」的概念,我們變得無處不在、分身有術。在嘈雜的互聯網裡,我們期待不同凡響、一鳴驚人。在四維空間,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維持著動態平衡。現實世界虛擬化的同時,我們也在遭遇虛擬世界的現實化。名詞入侵導致動詞節節敗退,命名文化使得原創備受打擊。 四維世界,時間可以儲存;偷窺與跟蹤盛行,使得安全感缺失,空間剝奪導致幽閉恐懼。四維世界重新定義了時間和空間,讓人們更加嚮往自由而神秘的未來世界。 勞倫斯·斯科特,被藝術與人文研究委員會和英國廣播公司譽為「新時代的思想家」。阿卡迪亞大學講師,講授創意

寫作課程。專欄作者,作品常年發表在《衛報》《金融時報》《倫敦書評》等權威報紙期刊上。《四維人類》一書曾入圍2015年塞繆爾·約翰遜非虛構類寫作獎。 前言 特立獨行的四維人類 01四維空間,重新定義“存在” 無處不在,互聯網的新屬性 分身有術,“這裡”還是“那裡” 兜售現實化的虛擬身份 你會選擇一輩子隱姓埋名嗎? 02互聯網發聲,期待“不同凡響” 在四維世界做一隻蜜蜂 視聽連覺是一種什麼體驗 萬籟俱寂,感受寧靜 體味沉默的力量 03動態平衡,虛擬與現實的可逆反應 一切隨性靈動都淪為冥頑不靈 名詞入侵,動詞節節敗退 拿什麼拯救原創? “普通”才是“特別” 04存儲時間,

數位技術中的永恆 回憶童年,適可而止 過去與當下的糾纏 大事年表與新鮮事 時間-porn,善意或惡毒的調侃 05偷窺與跟蹤,模糊的安全感 四維世界的哥特式風格 大數據出賣了你 別樣的“臨終關懷” 一切都結束了嗎? 06幽閉恐懼,束縛與空間剝奪 四維人類會做夢嗎? 科幻世界的未來氣質 “我情願不”是一種態度 “結束”=“開始” 07嚮往神秘的自由世界 做時代的開路先鋒 抵制網路:一種新禁欲主義 廣義的俄狄浦斯情結 “此處”與“彼處”之間 結語 回望四維,享受片刻未知帶來的歡愉 譯者後記 前言 特立獨行的四維人類 我很高興能有幸參觀那座“山寨”的城堡,畢竟作為觀光客來

說,我也算不上有多“真”。我還記得和朋友一起坐在陽臺上的情景,就在葡萄牙的辛特拉。那是2008年的春天,不是旅遊旺季,所以想必在深一些的山谷裡應該還有不少沙發客的床位。那時距離愛彼迎(Airbnb)的創立還有幾個月的時間,我們當時剛從雷加萊拉宮(Quinta da Regaleira)回來,說它“山寨”是因為這座富麗堂皇的宮殿並非皇親國戚的房產,而是20世紀初一位咖啡及珠寶商人的宅邸,可謂氣勢不凡。雖然我很喜歡在城堡地道裡摸索,但是能回到乾淨舒適的陽臺上寫寫明信片,誰又會不樂意呢? 明信片是給房子的主人的,他是我的一個熟人,在不久前同意把這所空置的房子借給我落腳。但他並不知道我這麼快就前去赴

約了,因為當時他已經動身前往國外,沒有看到我發送的郵件。那是一所建在高地上的獨棟別墅,富有哥特氣質逼人的喬治亞風。房子裡有一盞壞掉的吊燈,從餐廳透過裝著柵欄的窗戶向外望,可以看到一處靜僻的花園,除此之外,房子裡所有的房間都可以隨意進出,唯獨二樓有一扇門上了鎖。 我試過轉動門把手,但是它紋絲不動。我很好奇在那間平時沒有訪客也要上鎖的房間裡到底藏著些什麼。房子裡還有一些地方仿佛時刻在控訴我作為闖入者的行徑:餐桌上放著一個碗和一把勺子,上面沾著風乾的優酪乳,有時則是冰激淩;浴缸旁邊的地板上丟著一本雜誌,攤開的那一頁是一篇題為《可愛的門》的文章。在那裡過的幾晚,我不止一次夢見了房子的主人帶著無名而不

容爭辯的怒火突然破門而入,要把我們這兩個不速之客攆出去。 儘管如此,我仍然非常感激他。寫完那張明信片,我把它放在了一邊。與我同行的是我的一個朋友,相當不錯的旅伴,她放下手裡的書,我們兩個開始閒聊起來。我與她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著話,心裡卻止不住地想著桌上的明信片,它讓我隱隱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受,一種急不可待的焦慮。明明是陽光明媚的大好日子,坐在舒適的別墅陽臺上,腳下是綠蔭蔥蔥的山谷,但我的內心卻湧起一種缺憾感,就像生活裡有什麼東西被咬掉了一塊。對於那個把這棟房子借給我的熟人——屋子裡有一盞吊燈是壞的,在受人好意而誠惶誠恐的同時,我又感到某種不耐煩,兩者糾纏交錯,化為內心的自責。我把明信片有字的那一

面朝上擺著,等著墨蹟在太陽底下幹透。它讓我心煩意亂,沒法把精神集中在與同伴聊天和開玩笑上,在猝不及防間,我的腦海裡響起了一個聲音,它說道:“為什麼他還不回復我的感謝?” 現在回想起來,正是在那個鬼迷心竅的瞬間,過去悄悄盤踞和縈繞在我生活中的變化發生了集中的覺醒和爆發,在寫下那張明信片的大約10年前,我第一次用自己的名字註冊了所謂的“電子郵箱”,當時的我還想像了一下在“互聯網”上用這種奇怪的玩意兒大聲廣播自己名字的感受。而在我寫明信片的那一天,每個人口袋或背包裡有一台“嗡嗡”震動的手機已經不算什麼新鮮事了,那時候的我們經常在拿著黃油刀的時候,腦子裡想的卻是誰撥來的電話在讓放在大腿上的手機嗡嗡作

響。 我無意之間把對數位通信技術的時效要求放在了一種更古老的交流方式上。那張明信片成了一種里程碑式的象徵,它代表了我的自我覺醒,對自己經歷的變化的清楚認知。我的世界觀受到了某種重新程式設計,我開始執迷不悟地堅信別人總是會理所當然地馬上回應我發出的資訊,而對事與願違的情況視若無睹。數位技術一直在重塑我看待事物的方式,我的直覺和天性,給我額外添加各種感知方式的注腳。那天,我眼睛的餘光一直落在那張明信片上,我從那種明顯的不自在裡感受到了某個時代的來臨。 大約一個世紀之前,就在維多利亞女王傳位於英王愛德華七世前後,“第四維”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概念。它在許多領域都成了受人追捧的新潮流:乙太、無意識、

時間的流逝,乃至時間本身。不過它為人所熟知的當屬作為一個空間概念,人們相信有四維空間的存在,但是只有找到正確的途徑和方式才能到達。幾乎每個人都對四維空間懷有嚮往,它是能夠激發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心理學家、哲學家,以及通神論者、通靈術士、雕刻家、畫家和作家創造力的神奇領域。 這一時期的虛構文學不乏對其他維度空間的狂野幻想,它們描繪的世界往往神秘莫測,又或者在空間上極度不穩定,比如不是隨時都能打開的屋子大門,或者它每次開啟都會通向不同的地方。在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和福特•馬多克斯•福特(Ford Madox Ford)聯合創作的小說《繼承人》(The Inherit

ors)中,一個叫格蘭傑的男人碰上了一名來自四維世界的訪客。小說中的故事發生在坎特伯雷,在那裡,高維人類向格蘭傑展示了穿越“古老空間大門”時的景象。他們站在空中俯視著整個哥特式的城鎮,隨著天外來客突然發出一陣怪聲,腳下的風景立刻開始變化:“有一種更大、更廣的東西出現了——比天主教堂還大,比天主教堂象徵的神明們還大。筆直的高塔被扭曲成了直角。那東西出現了,不是天花板,不是烽煙,也不是小山,而是一片無邊無垠的空間,難以捉摸、虛實難辨。” 距離“第四維”概念流行的全盛時期已經過去了100多年,如今我們卻發現“四維空間”是對當下人類生活貼切的描述。20世紀90年代,早期的互聯網開始出現,當時現實世界

和“那個世界”涇渭分明。當時互聯網還有很多不同的叫法。世界上第一台民用數據機承擔的是要打破兩個世界之間堅實隔閡的重任,它猶如一把在層岩頑石間高速旋轉的鑽頭。而我們則學會了坐在這些數據機旁邊,長袖T恤外又穿著短袖T恤,無精打采地打著哈欠,偶爾抬頭環顧一下四周或者點點手裡的滑鼠,我們看起來似乎波瀾不驚,而實際上卻一直在為不期而至的資訊保持著高度緊張的狀態。 數據機盡職盡責的工作似乎能讓我們足不出戶就去往任何地方,我們相信那就是生活空間的新維度。情緒和喜好開始牽著我們的鼻子走,各色網站千篇一律地按照降冪排布內容,而排在頭幾條的似乎總是讓人將信將疑的假新聞或者奪人眼球的“黃色新聞”。不久,人們有了手

機——舊世界的終極王牌。數字世界的高樓從平地拔起,再也不是那個局限在陰濕地下的狹窄隧道,這一切發生的時候,皮特•桑普拉斯(Pete Sampras)在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的命運仍然撲朔迷離。 數據機給了人們一種旅行的感覺。只要通過特定的設備和方式,我們就可以體驗到進入另一個世界的感受。在20世紀末,數位技術把我們帶入了前人夢寐以求的四維世界。不過上面提到的《繼承者》裡的那個情節恰恰說明,四維世界並不是現實世界的簡單延續。高塔折成直角,空間要被扭曲。四維空間不在三維世界裡難以到達的某處,也並非藏在什麼鮮為人知的地方,它是對原有維度的扭曲。這就是數字世界,它已經脫離了常識中進入和離開的空間範疇,我

們只能通過電話線到達那裡。 原來的世界本質上已經增加到了第四維,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刻,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都多出了這個額外的維度。就像在幾何學中,平面的正方形可以在三維空間裡延展為立方體,我們的日常就像一張密集的網路,每個部分都可以在空間中扭曲成直角,以此延伸到第四維的空間尺度中。我們生活中的經歷正在越來越多地被數位技術記錄下來。窗外的風景、和朋友的視頻通話、突發的奇想、偶爾的閒暇時光或者出離憤怒都有可能,甚至是正在爭相成為第四維的存在。 社交媒體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通過讓我們的日常生活片段同時出現在幾個不同的地方的方式而將它們四維化。網路時代有一種司空見慣的情況:一頓味美的大餐同時出現在

了我們的餐桌、口袋裡的手機和海外同事的桌子上,可謂一頓既能滿足口腹之欲又能滿足虛榮心的飯。“分身術”是四維空間的特徵之一,你的生活既發生在當下,同時也發生在別處某些人的腦子裡。在數位技術和第四維盛行的今天,一件事如果單單發生在三維世界,未免顯得有些扁平和蒼白。 用幾何學的話來說,“扁平”形容的其實正是原先“立體”的三維世界。如今,我們會覺得不更新狀態、不玩社交應用的生活就像一個“扁平無趣”的立方體。顧名思義,那樣的生活如同被四面高牆包圍,除非牆上有扭曲空間留下的看不見的通道,能夠讓立方體裡發生的事情神不知鬼不覺地洩露出去。而現在,幾乎每個人都能輕易找到這種通道,把私人生活洩露給四維空間在如今

這個時代可是一個規模驚人的產業。 數位技術對傳統空間觀念的顛覆不可避免地影響著我們對於隱私空間的理解。“牆壁”不再像從前那麼密不透風,第四維的“家”需要一些與數位時代相契合的“新土地政策”。我們越來越多地把網路“生活”掛在嘴邊,因為人們在互聯網上創建了許許多多的虛擬社群和團體,不僅是虛擬的,就連現實當中的房子也在發生數位化。關於四維房子的長相,我們可以從曾經風靡一時的《宋飛正傳》(Seinfeld)裡窺見一點端倪。 1998年,在《宋飛正傳》的某一集裡,克雷默和紐曼這對時常脫線、不靠譜的哥們兒決定把公寓門的貓眼拆下來反裝回去,如此一來便能“防止賊人的偷襲”。他們的考慮是,回家進門前可以從反

裝的貓眼裡看看屋裡有沒有人守株待兔,企圖用“裝滿硬幣的襪子給我們頭上來一下”。宋飛對這個主意嗤之以鼻,他說:“如此一來,誰都能從門外瞧見你們”,而克雷默得意洋洋地回答說:“我們對自己的肉體有的是自信。如果有人想要一飽眼福,好嘛,來看個痛快!” 如今在我看來,這一集裡讓人瞠目結舌的並不是這對哥們兒的餿主意,反倒是宋飛一本正經的反駁。當時的宋飛肯定想不到,把自己的房間內部洩露個底掉,在眼下已經不算什麼大不了的事了。在他眼裡,圍牆和窗戶這兩樣一個代表阻擋,一個代表有限的透露,這兩個古老的發明向來代表著我們在公開和隱私之間的權衡取捨,這是典型的三維世界觀。那個反裝的貓眼就像是對即將到來的數位技術革命

的預言,只是這個預言有一個讓人不安的地方,那就是貓眼不是我們主動裝反的,許多人壓根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家對外人來說已經一覽無餘了。 此外,還有一種更有趣的情況,就是主動請纓的人,他們迫不及待地把各式各樣的窺視孔裝到了自己的房子裡。比如,某個昏昏欲睡的深夜,我們經常發現形單影隻、百無聊賴的自己,在社交媒體上刷著刷著就讓自己置身于某個滿是陌生人的派對上,你甚至搞不清自己是怎麼進到那間歡騰熱鬧的房子裡的。很多人會反駁說,社交媒體不過是精心排布的舞臺劇,它的本意就是為了和陌生人一起分享,劇院和隱私不能混為一談。即便如此,在社交媒體上展示的尺度也不容易拿捏,“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這就是我們的四維房子

,它的窗戶朝著別人的房間大開著,室內射出一道明晃晃的光線,直戳伸手不見五指的地平線。 現代西方人格中典型的特徵,是它認為人在根本上是一座孤島,人與人之間無從親近。 這句許多人不願意承認和接受的話讓人想到很多歷史上的名人和他們的身影,有些人是真實的,有些則是人們虛構的:笛卡爾孤零零地坐在火爐邊,除了自己的智慧,對世上的一切都持懷疑態度;幻想家堂吉訶德,疑心重重地獨守著他的風車;克萊芙王妃獨自徘徊于深宮閨房和女修道院之間;魯濱遜在無人的荒島上孤立無援。生而為人,註定踽踽獨行,雖然這話像是我們說給自己聽的心靈雞湯,不過事實與它也相差不遠。但事實上,人類恰恰是一種對陪伴有無限需求的生物。我們白天聚會

,晚上還要邀約,共進溫馨味美的晚餐,但是不管如何努力維持與他人的聯繫,夢鄉裡的我們依舊會被拋得彼此天各一方。

運用六標準差改善光纜製程光纜收縮率之研究

為了解決室內電話線接法的問題,作者余書琪 這樣論述:

隨著科技發展與實際應用的需求,光通訊在各國家都已是重點投入的項目,在許多國家如美國、東南亞、歐洲等都在積極建設光通訊網路,如同中國大陸大力推動的三網合一,就是想利用光纖取代網路線、電話線以及電視訊號線,而在各國大力的建設光纖佈線後,各國家的主要光纖幹線在國家與國家、城市與城市間已經基本完成,慢慢進入所謂的FTTH(Fiber To The Home, FTTH)階段,而當光纖走到室內後,使用在室內佈線元件的需求也是以倍數成長,而其中使用的室內光纜為室內佈線主要的關鍵元件,而影響室內光纜光訊號傳輸的關鍵指標就是光纜外皮的收縮率,本論文以光纜收縮率作為探討對象。在本研究中以六標準差DMAIC的改

善流程,運用田口方法探討最佳參數水準組合之選擇,結合田口實驗法的動態特性,改善室內光纜收縮率之研究,並期望藉由動態特性之分析,得到當光纖纜線外徑訊號變動時,對收縮率及參數水準組合之影響。本研究中以跨國際的光通訊連接器大廠進行實際論證研究,建構光纜生產之製程能力改善與預測,結合田口實驗法的動態特性,獲得光纜的製程參數設定,提出在光纜製程中獲得最佳品質的實務應用,製程最佳化模式,得到光纜產品收縮率的製程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