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 邦 公司治理 Goodinfo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健行科技大學 財務金融系碩士班 王忠建所指導 吳靜咪的 「元大台灣 50」ETF存股策略之研究 (2021),提出富 邦 公司治理 Goodinfo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價值投資策略、本益比、殖利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國際財務金融碩士在職專班 黃啟瑞、池祥麟所指導 盧玉芬的 壽險公司異業併購之公司治理個案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異業併購、公司治理、企業社會責任、CEO過度自信、裁罰案、勞資爭議、境界系統的重點而找出了 富 邦 公司治理 Goodinfo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富 邦 公司治理 Goodinfo,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元大台灣 50」ETF存股策略之研究

為了解決富 邦 公司治理 Goodinfo的問題,作者吳靜咪 這樣論述:

在資金有限的投資規劃中,如何運用投資人都知曉的基本面,篩選出「殖利率」佳、「本益比」低之價值股組合,是研究的最終目的。本研究藉由2016年~2019年間,占「元大台灣 50」超過60%權重之前15 大成分股公司為研究對象,並從這4年間入選前15大公司次數最多之公司,依據「殖利率」、「本益比」篩選出四類投資組合並還原其報酬率,探討是否能勝出投資「元大台灣 50」ETF。此四類投資組合再與「元大台灣 50」ETF及銀行定存進行一年模擬存股,於2020年2 月 3 日開盤價存入該公司股票,並於 2021年 2 月 1 日收盤價賣出並還原權值,分析報酬率之優劣,做為日後買入持有之參考依據。驗證結果顯

示,2016年~2019年間第一類至第四類投資組合之報酬率,均劣於「元大台灣50」ETF報酬率25.6%。但投資組合中兆豐金及中信金兩家公司,與「元大台灣50」ETF報酬率相距不遠甚至超越。在一年期模擬存股中,第一類至第四類投資組合之報酬率均劣於「元大台灣50」ETF報酬率51 %。第四類投資組合優於「2020年定存」1.065%,實證結果顯示「元大台灣50」ETF享有更好的報酬率。

壽險公司異業併購之公司治理個案研究

為了解決富 邦 公司治理 Goodinfo的問題,作者盧玉芬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探討各國企業欲併購保險公司之理由,歸因於擴大規模經濟與高額併購溢價,併購壽險業者為多數為金融機構或保險公司,異業併購壽險公司則為少數;而保險業是特許行業,其經營專業不同於傳統產業,除須善盡忠實義務、合理運用保戶資金外,更須善待員工、強化公司治理(CG)與企業社會責任(CSR)。 CSR之目的主要提醒企業「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唯有企業重視內部治理與關注整體社會責任,方能永續經營替股東創造長遠之利益,並兼顧所有相關的利害關係人的權益。 本研究方法使用個案研究法,以在台營運超過50年之個案壽險公司為研究對象,採取質化研究法,運用專家深度訪談問卷,彙整受訪者填答

資料,交叉分析個案多年財報、公開資訊、媒體報導、歷史事件,抽絲剝繭,以找出個案屢遭主管機關裁罰與勞資爭議問題所在。 經研究得出結論重點如下:1.由投資背景之團隊併購壽險公司,有助於提高企業獲利、總資產及經營績效,可為股東與員工創造更高利益與福利制度。2.個案之收費員事件與境界計畫系統問題,均可預先避免,並非系統性風險,且其可分散風險程度甚高,主要為決策單位未通盤考量所造成。3.異業併購未必會造成公司治理上之問題,但個案公司高層與CEO領導人過度自信及權威式管理方式,造成基層建言無法真實上達高層。4.政府事後裁罰之效益無法完全解決個案問題,勞資爭議有賴修法改變整體業務制度,建議由政府介入與

企業一同面對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