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頻連線使用者名稱查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寬頻連線使用者名稱查詢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洪家軍 等寫的 計算機網路與通信--原理與實踐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外部網路] 如何設定網際網路連線| 官方支援 - ASUS也說明:更多內容請參考如何進入華碩無線路路由器的管理介面? 5. 輸入您的ASUS路由器帳號和密碼後,登入路由器. ※ 注意:若您是第一次登入網頁管理介面 ...

臺北市立大學 資訊科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陳彥宏所指導 呂世暘的 基於DNS放大的DDoS攻擊分析與防範-臺北市立大學為例 (2015),提出寬頻連線使用者名稱查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網域名稱系統(DNS)、網際網路(Internet)、放大攻擊、分散式阻斷服務(DDoS)。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 梁德昭所指導 林詩敏的 以傳統郵遞地址收發電子郵件之研究 (2010),提出因為有 電子郵件、CPDMS、中文郵件地址、多國語言領域名稱系統、Email的重點而找出了 寬頻連線使用者名稱查詢的解答。

最後網站寬頻連線帳戶名和密碼是不是就是ISP提供給你的ADSL使用者 ...則補充:您好該使用者名稱和密碼就是您的寬頻上網帳號和密碼,如果忘記,您可以撥打10000號轉人工服務並提供相關資訊請工作人員幫您查詢。 6樓:陳小庚晴波. 您好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寬頻連線使用者名稱查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計算機網路與通信--原理與實踐

為了解決寬頻連線使用者名稱查詢的問題,作者洪家軍 等 這樣論述:

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依照電腦網路經典的5層模型,以實體層、資料連結層、網路層、運輸層和應用層自下而上逐層詳細介紹了電腦網路的基本原理和技術;簡要介紹了網路安全相關的基本理論;第二部分則以網路工程師的基本要求為目標設計了大量的綜合性實驗專案,所有實驗專案均在虛擬機器環境下實現,解決了真實實驗環境下很多無法解決的難題。各章後面還附有大量來自歷年網路工程師認證考試的真題,在附錄中給出了絕大部分習題的參考答案。 本書的特點是概念準確、論述嚴謹、內容新穎、圖文並茂、突出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闡述,同時各實驗專案均有詳細實驗指導過程,真正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利於學以致用。 本書可供電氣資訊類和

電腦類專業的高職、專科和本科生使用,對有志於參加網路工程師認證考試的讀者以及從事電腦網路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第一部分 計算機網路與通信的基本原理 第1章計算機網路概述 1.1計算機網路的形成與發展 1.1.1計算機網路的定義 1.1.2計算機網路的形成與發展 1.1.3計算機網路在我國的發展 1.2計算機網路的組成 1.2.1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構件 1.2.2網路互連與網路雲 1.3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1.3.1按照網路的作用範圍分類 1.3.2按網路的使用者進行分類 1.4Internet的組成 1.4.1Internet的邊緣

1.4.2Internet的核心 1.5Internet的結構與管理 1.5.1Internet的結構 1.5.2Internet的管理機構及標準化組織 1.5.3Internet的標準化 1.6計算機網路的性能指標 1.6.1資料傳輸速率 1.6.2頻寬 1.6.3輸送量 1.6.4時延 1.6.5時延頻寬積 1.6.6誤碼率 1.6.7丟包率 1.7計算機網路架構 1.7.1協議 1.7.2分層 1.7.3分層的網路架構 1.7.4OSI/RM體系結構 1.7.5TCP/IP體系結構 1.7.65層網路架構 1.8物理傳輸媒體 1.8.1有導向傳輸

媒體 1.8.2非導向傳輸媒體 習題 第2章實體層 2.1實體層概述 2.2資料通信基礎知識 2.2.1通信系統模型 2.2.2數位通信及其性質 2.2.3編碼與解碼 2.2.4類比信號的數位化編碼 2.2.5調製與解調 2.2.6通信方式 2.3通道複用技術 2.3.1頻分複用 2.3.2時分複用 2.3.3波分複用 2.3.4碼分複用 2.4數位傳輸系統 2.4.1准同步數位系列 2.4.2SONET/SDH同步數位系列 2.5寬頻接入技術 2.5.1ADSL接入 2.5.2HFC接入 2.5.3光纖寬頻接入 2.5.4乙太網接入 2.5.

5無線接入 習題 第3章資料連結層 3.1資料連結層概述 3.1.1資料連結層提供的服務 3.1.2封裝成幀 3.1.3透明傳輸 3.1.4差錯檢測 3.1.5資料連結層中的通道 3.2點到點協議 3.2.1PPP框架格式 3.2.2PPP的工作狀態 3.3多路訪問協議 3.3.1CSMA/CD協議及策略 3.3.2CSMA/CD協議的實現 3.3.3基於CSMA/CD網路的特點 3.3.4CSMA/CD協定的性能分析 3.4局域網 3.4.1傳統的乙太網 3.4.2交換式乙太網 3.4.3虛擬區域網路 3.4.4快速乙太網 3.4.5吉比特乙太網

3.4.610吉比特乙太網 習題 第4章網路層 4.1網路層概述 4.1.1無連接服務的實現 4.1.2連線導向服務的實現 4.1.3虛電路和資料包的比較 4.2網際協議IPv4 4.2.1網際協議概述 4.2.2IP資料包的格式 4.2.3IP地址與MAC地址 4.2.4位址解析通訊協定 4.3分類的IP地址 4.3.1IP位址的結構與分類 4.3.2特殊用途的IP地址 4.3.3私有IP地址 4.4劃分子網 4.4.1為何要劃分子網 4.4.2如何劃分子網 4.4.3子網路遮罩 4.4.4定長子網劃分示例 4.5CIDR與構造超網 4.5.1C

IDR 4.5.2構成超網 4.5.3最長首碼匹配 4.5.4超網及變長子網劃分示例 4.6網際控制報文協議 4.6.1ICMP報文及其格式 4.6.2ICMP差錯報告 4.6.3ICMP查詢報文 4.7IP資料包轉發 4.7.1IP資料包轉發機制 4.7.2基本的IP資料包轉發演算法 4.7.3子網IP資料包轉發演算法 4.7.4統一的IP資料包轉發演算法 4.8路由選擇協議 4.8.1概述 4.8.2內部閘道通訊協定RIP 4.8.3內部閘道通訊協定OSPF 4.8.4外部閘道路由式通訊協定BGP 4.9IP多播與IGMP 4.9.1IP多播概述 4

.9.2多播IP地址 4.9.3乙太網多播位址 4.9.4IGMP 4.9.5多播路由式通訊協定 4.10IPv6 4.10.1IPv6概述 4.10.2IPv6的基本頭部 4.10.3IPv6擴展頭部 4.10.4IPv6地址 4.10.5IPv4向IPv6過渡技術 4.11虛擬私人網路 4.12網路位址轉譯 4.13多協定標記交換 習題 第5章運輸層 5.1運輸層概述 5.1.1運輸層的地位與作用 5.1.2運輸層的兩個主要協議 5.1.3運輸層埠與通訊端 5.2使用者資料包通訊協定 5.2.1UDP結構 5.2.2UDP的特點與應用 5.3傳輸

控制協議 5.3.1TCP服務 5.3.2TCP位元組編號與確認機制 5.3.3TCP報文格式 5.3.4TCP連接管理 5.4TCP可靠傳輸 5.4.1停止等待協議 5.4.2 Go Back N協議 5.4.3選擇重傳協議 5.4.4以位元組為單位的滑動視窗 5.4.5TCP超時重傳機制 5.5TCP流量控制 5.5.1可變滑動視窗流量控制 5.5.2零窗口與持續計時器 5.5.3TCP傳輸效率及Nagle演算法 5.6TCP擁塞控制 5.6.1網路擁塞產生的原因 5.6.2擁塞時的網路性能 5.6.3TCP擁塞控制策略 習題 第6章應用層 6.1

客戶/伺服器模型 6.2網域名稱系統 6.2.1Internet功能變數名稱結構 6.2.2功能變數名稱解析 6.3遠端登入協議 6.3.1TELNET概述 6.3.2TELNET工作過程 6.4檔案傳輸通訊協定 6.4.1FTP工作機制 6.4.2FTP連接通信 6.4.3FTP應用程式 6.5電子郵件 6.5.1電子郵件概述 6.5.2電子郵件的資訊格式 6.5.3簡單郵件傳輸協議 6.5.4郵件讀取協定 6.6萬維網 6.6.1概述 6.6.2統一資源定位符 6.6.3超文字傳輸協定 6.6.4WWW文檔 6.7動態主機設定通訊協定 6.7.1

概述 6.7.2DHCP工作原理 6.8網路搜索 6.8.1搜尋引擎的分類 6.8.2Google搜尋引擎應用簡介 6.9新興網路應用 6.9.1即時聊天 6.9.2博客與微博 6.9.3社交網站 6.9.4電子商務 習題 第7章網路安全 7.1網路安全的基本概念 7.1.1引發網路安全威脅的因素 7.1.2計算機網路面臨的安全威脅 7.1.3網路安全的目標 7.1.4基本安全技術 7.2資料加密技術 7.2.1資料加密模型 7.2.2對稱金鑰密碼體制 7.2.3公開金鑰密碼體制 7.3數位簽章 7.3.1數位簽章概述 7.3.2基於公開金鑰的數位

簽章 7.3.3基於仲裁的數位簽章 7.4認證技術 7.4.1消息認證技術 7.4.2實體認證技術 7.5數位憑證 7.5.1數位憑證概述 7.5.2數位憑證的結構 7.5.3證書申請與使用 7.5.4證書的驗證 7.5.5證書的廢除 7.6金鑰管理 7.6.1金鑰管理概述 7.6.2金鑰管理體制 7.7互聯網使用的安全協定 7.7.1資料連結層安全協議 7.7.2網路層安全協定 7.7.3運輸層安全協議 7.7.4應用層安全協定 7.8防火牆 7.8.1防火牆概述 7.8.2防火牆的分類 7.8.3防火牆的體系結構 7.9入侵偵測 7.9.1入

侵偵測概述 7.9.2IDS的分類 7.9.3IDS的系統結構 7.9.4IDS的部署位置 習題 第二部分計算機網路與通信的實驗與實踐 第8章實驗基礎知識 8.1組建與設置局域網 8.2常用網路命令解析及應用 8.2.1ipconfig 8.2.2ping 8.2.3netstat 8.2.4tracert 8.2.5route 8.2.6arp 8.3VMWare Workstation虛擬機器軟體的安裝與配置 8.3.1VMWare Workstation簡介 8.3.2軟硬體需求 8.3.3新建虛擬機器並安裝作業系統 8.3.4安裝VMware To

ols 8.3.5VMware Workstation常用功能 8.4實驗網路拓撲圖 習題 第9章網路服務器的配置與管理 9.1安裝IIS組件 9.2配置和管理Web網站 9.2.1IIS Web網站概述 9.2.2設置“網站”選項卡 9.2.3設置“主目錄”選項卡 9.2.4設置“文檔”選項卡 9.2.5設置“目錄安全性”選項卡 9.2.6設置“性能”選項卡 9.2.7虛擬目錄 9.2.8遠端系統管理Web網站 9.3配置和管理FTP網站 9.3.1IIS FTP伺服器概述 9.3.2配置“FTP網站”選項卡 9.3.3配置“主目錄”選項卡 9.3.4配

置“目錄安全性”選項卡 9.3.5配置“安全帳戶”選項卡 9.3.6配置“消息”選項卡 9.3.7創建虛擬目錄 9.3.8訪問FTP網站 9.3.9文件上傳與下載 9.3.10管理FTP網站 習題 第10章網路嗅探與協定分析 10.1Wireshark軟體簡介 10.1.1捕獲網路資料包 10.1.2Wireshark主窗口 10.1.3Wireshark篩檢程式 10.2乙太網幀分析 10.3ARP分析 10.4IP分析 10.5ICMP分析 10.6TCP分析 10.7UDP分析 習題 第11章交換機的配置與管理 11.1實驗基礎知識 11.1.

1Packet Tracer簡介 11.1.2Packet Tracer設備與拓撲繪製 11.1.3Packet Tracer設備管理 11.2交換機的基本配置 11.3交換機的VLAN配置 11.4利用三層交換機實現VLAN間路由 11.5快速生成樹配置 習題 第12章路由器的配置管理 12.1實驗拓撲與策略 12.2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12.3靜態路由與預設路由的配置 12.4RIP的配置 12.5OSPF的配置 12.6NAT的配置 習題 第13章寬頻接入到Internet 13.1光纖寬頻接入Internet 13.2家用WLAN的構建與管理 習題

第14章計算機網路綜合實驗 14.1實驗網路結構設計 14.1.1新建虛擬機器與安裝作業系統 14.1.2安裝VMware Tools 14.1.3虛擬機器網路設置 14.2安裝與配置網路服務 14.2.1安裝網域控制站與DNS伺服器 14.2.2配置DNS伺服器 14.2.3安裝DHCP服務 14.2.4配置DHCP伺服器 14.3配置路由與遠端存取 14.3.1安裝遠端存取服務 14.3.2配置路由與VPN服務 14.3.3配置NAT位址集區和管道 14.3.4DHCP中繼代理程式 14.3.5測試網路連通性 14.3.6加入到域 14.4配置應用伺服器

14.4.1安裝IIS服務元件 14.4.2配置Web伺服器 14.4.3配置FTP伺服器 14.4.4配置Email伺服器 14.5綜合應用與測試 14.5.1設置VPN授權訪問帳號 14.5.2測試VPN連接 14.5.3驗證VPN通信的安全性 14.5.4內網訪問外網 14.5.5外網訪問DMZ區的服務 習題 附錄 附錄A部分習題參考答案 附錄B2016年下半年軟考網路工程師考試真題 B.12016年下半年軟考網路工程師真題(上午試卷) B.22016年下半年軟考網路工程師真題(下午試卷) B.32016年下半年軟考網路工程師考試真題參考答案 B.3

.1上午試卷參考答案 B.3.2下午試卷參考答案

基於DNS放大的DDoS攻擊分析與防範-臺北市立大學為例

為了解決寬頻連線使用者名稱查詢的問題,作者呂世暘 這樣論述:

DNS為Internet服務中最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之一。連接上Internet都需要DNS的幫助來完成網域名稱(Domain name)與IP位址(IP address)之間的轉換。過去在網路尚未普及的年代,DNS的安全並未為人們所重視。現今大家對Internet的需求越來越大,DNS也逐漸成為駭客攻擊的目標。近來Internet上的DNS放大攻擊(DNS amplification attacks)事件急遽增加,因為DNS協定有其設計上的缺失再加上DNS查詢/回覆封包大小的不對稱性。因此DNS容易遭到駭客利用來進行分散式阻斷服務(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

,DDoS)攻擊。然而多數使用者未必知悉其DNS伺服器遭利用成為網路攻擊事件中的幫兇。本研究將以臺北市立大學為例,概述DNS沿革與架構,並探討發生DNS放大DDoS攻擊的原因。依據這些原因,擬訂相關預防措施以強化DNS伺服器的安全性且避免成為DNS放大DDoS攻擊的幫兇。經過實作後證實所擬定的預防措施都是可行、有效的。

以傳統郵遞地址收發電子郵件之研究

為了解決寬頻連線使用者名稱查詢的問題,作者林詩敏 這樣論述:

電子郵件(Email)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上的溝通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使用者的Email地址與用戶往往無直接的對應關係。雖然在同一個郵件系統中可以擁有許多郵件網域,但系統帳號的唯一性卻限制了相同的使用者帳號無法存在於同一郵件網域中,然而現實生活中同名同姓之例子不可勝數。當傳統信件在做信件寄送時,用收件者的地址與姓名,即可識別收件者。因此,本研究以此概念將中文傳統郵遞地址,如“王小明@3號.中山路一段.台北市”作為電子郵件地址,以提升電子郵件的精準與普及。採用傳統郵遞地址作為Email地址有兩個問題需要克服,一為Email地址@後之網域名稱,由於網域名稱受限於DNS的繼承特性,網域名稱的成

長方向需由上而下增加,其命名受限於有限的頂層網域名稱下(如com、edu),無法達到自由命名以配合傳統位址的表達。傳統網域名稱系統無法支援使用傳統郵遞地址作為Email地址之作法。是以,本研究使用PDNS系統以解決上述問題。第二個需要解決的問題為Email地址@前的使用者名稱,此部分牽扯到收派信及系統帳號問題,本研究將採取PDMA及PunycodeConverter來處理中文電子郵件地址收發之問題並支援使用中文使用者姓名及郵遞地址作為Email識別。本研究設計出一套能寄發並處理中文郵件地址的CPDMS系統,此系統將PDNS、PDMA及PunycodeConverter三個系統做整合,讓電子郵件

地址與傳統郵件地址間能有直接的對應關係,實現以傳統郵遞地址收發電子郵件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