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金險缺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年金險缺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派特.賀多斯頓寫的 證管會執法官教你識破投資陷阱 和李雪雯的 好險:你一定要知道的保險知識,讓你用小錢買到高保障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趨勢贏家47-保單這樣買 別怕活到100歲: 4竅門存夠長照金 6張實支險大比拼也說明:轉換年金險活愈久領愈多醫療給付 1. 壽險保障降低,短期身故 ... 保費貴缺點 2. ... 同時,多數保險公司規定,僅有「繳費期滿」的非投資型終身壽險才能夠拿來保單活化。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 和高寶所出版 。

淡江大學 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保險經營碩士在職專班 繆震宇所指導 趙湘涵的 房產活化做為退休養老規劃-以個案為例 (2020),提出年金險缺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以房養老、逆向抵押貸款、利率變動型年金商品、投資型商品、留房養老。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 黃泓智、楊曉文所指導 張君瑋的 長壽風險下自然避險策略之探討:以英國Money-Back年金商品為例 (2014),提出因為有 長壽風險、自然避險、商品內避險、免疫目標的重點而找出了 年金險缺點的解答。

最後網站搞懂三種年金險不怕長壽沒錢花| 林讓均 - 遠見雜誌則補充:即期年金適合屆齡退休、有一筆資產,需要有紀律將其轉換為分期現金流的族群。 「利變年金險」則是年金險市場主流,在年金累積期間,依照宣告利率來計算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年金險缺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證管會執法官教你識破投資陷阱

為了解決年金險缺點的問題,作者派特.賀多斯頓 這樣論述:

  為什麼這麼多警告訊息,依舊無法防止投資詐欺案?  為什麼這麼多高知識分子,會被邪惡的經紀人所騙?  第一本完整公開不肖金融業者令人瞠目結舌的銷售手法,  看懂這些技倆,沒人能騙倒你。   根據FBI統計,國人每年因為誤入投資詐欺陷阱而損失的金額高達400億美元,這個數字相當於歷時30年的馬多夫金融詐欺案的損失金額。雖然政府努力修補法規,試圖遏止投資詐欺的惡行,但還是未能有效阻止這些「專業人士」不當投資你錢,甚至直接騙走你的錢。   只是,我們找得到的相關公開資訊很不完整,許多詐騙惡徒的資料根本查不到。如果你不準備好最佳的應對策略、充分掌握資訊,你根本不知道誰才是有良心的投資顧問,誰又準備騙

光你的錢財,然後一走了之。   所以呢?我們乾脆不投資嗎?   《證管會執法官教你識破投資陷阱》帶你一窺決策科學的重點,告訴你:為什麼這麼多警告訊息依舊無法防止投資詐欺案?為什麼還是這麼多人被邪惡的經紀人所騙?並引用許多精彩實例,告訴你詐欺犯如何接近下手目標,更教你各種分析技巧,讓你學會如何比「專家」更專業地查核資料、驗證資訊,辨別詐騙危機,保護自己的資產。   這本書將無數犯行的細節通通攤在你眼前,一揭業務員的銷售腳本和話術,給你前所未有的真知灼見,讓你保住自己、也保住家人的積蓄。 本書特色   1.將看似複雜的投資陷阱、詐騙手法,用簡明易懂的實際案例表述,讓讀者得以一窺詐騙分子及不肖證券業

者的手法。   2.實際提供投資人有效的自保方法。 作者簡介 派特.賀多斯頓 Pat Huddleston   1990年加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執行律師團隊,2年後擔任主任執行官,參與多起詐騙的調查工作,並成功為受騙民眾取回部分金額。   賀多斯頓於2006年創立「投資守護公司」(Watchdog LLC),為一般投資人從事詐欺查核的調查,以保護投資人權益,並擔任法院指定接管人。   2008年開始,為了幫助更多的投資人,他架設「investorswatchblog」網站,詳列每年數百起的金融詐欺案,並且每天分享詐騙新聞及反詐騙心得,文章經常被《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金融時

報》《華盛頓郵報》《今日美國》等媒體引用,也常以專家身分受電視節目邀請,教導民眾如何不受詐騙之苦。   賀多斯頓現居喬治亞州的肯尼索(Kennesaw, Georgia)。 譯者簡介 吳孟儒(Avery)   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曾留學美國、荷蘭,現於師大翻譯所攻讀中英口譯碩士。曾任補教界英文講師、班主任、美國大學華語助教等職。譯作包括《創業叢林裡的生存遊戲》《股神的祕密》《別讓直覺騙了你》《魅惑力七大因子》等十餘本。   個人部落格「Avery的異想世界」:averytaiwan.pixnet.net 自序 詐欺事件頻仍,如何找到一條安穩的投資之路? 第一篇:投資詐欺的花花世界認識並避免樂觀

偏誤、從眾偏誤、一致偏誤等認知上的偏誤,是避開投資詐騙的第一步。要懂得如何辨別各類的詐欺犯,還有他們的常見詐欺手法,才能知道如何避免受騙上當。未來,詐欺案只會變得愈來愈大宗、持續得愈久,也愈來愈難以察覺。 第一章 你要事前預防,還是事後追悔?第二章 辨別不同類型的詐欺犯第三章 富人與窮人都適用的詐欺騙局第四章 發行詐欺與拉高倒貨第五章 熟人與雙面人騙局第六章 投資詐欺的技倆與未來 第二篇:帶著勝利微笑,揪出詐欺惡狼檢視股票經紀人、合法登記的投資顧問、保險專員,看看他們對投資人該負什麼責任,卻又如何利用投資人來獲利。某些經紀人甚至將目標鎖定在年事已高、毫無防備心的投資人,並教大家如何保護自己的

年邁雙親不受騙。 第七章 直擊「電話推銷中心」與券商內幕第八章 你所簽過的最重要文件:開戶文件第九章 股票經紀人的問答手冊、「三槍」與「二步到位」成交法第十章 變額年金險的真心話第十一章 RIA、CFA、CFP,認證專家一定可信?第十二章 唾手可得的果實:老人與病人的積蓄 自序 詐欺事件頻仍,如何找到一條安穩的投資之路?   二○○六年七月,向一位老先生道別後,我結束了自己的法律事務所。這位高齡七十的老先生因為不慎加入老鼠會,失去了畢生的積蓄,這是他辛辛苦苦存了幾十年、為了供孫子上大學的教育基金。他知道我在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當過法令執行處長,於是請我幫他把錢拿回來,但我實在無能為力。騙走他錢

的人沒責任險,沒在證券公司上過班,所以也沒有券商能及早發現並阻止他的預謀。     這個詐欺惡徒騙走的不只是這位老先生的畢生積蓄,還包括許多人的房子、車子、豪華假期,還有付給初期投資人的「報酬」。就算我幫他打贏這場官司(懲罰性賠償與律師費用等加起來高達數百萬美元),我們也拿不回一毛錢。   二十多年來,我不但是美國證管會執法員,也是代表投資人的律師,我處理過數百個投資機構與退休工人的個案。特別是對退休的老人家來說,這種事實在是一大打擊,因為他們不可能重建辛苦數十年攢下的積蓄。他們往往故作堅強,但你感覺得出他們很洩氣,也無法不去煩惱迎面而來的種種困難。他們原本以為自己聰明絕頂,卻在發現陌生人騙光

他們畢生積蓄時,臉色瞬間變得慘白,甚至流下羞愧與恥辱的淚水,看起來比那些詐欺犯還要有罪惡感。  我當時想,整個下午我一定會跟之前一樣,悲傷不已。但那天不一樣。我走出門時,像是當頭棒喝一般,突然想到了什麼:你到底要聽幾遍這種相同的悲慘故事,才要起身保護他們?就在那一刻,「投資守護公司」(Investor’s Watchdog, LLC)誕生了。   我們開始建立自己的資料庫,蒐集全國股票經紀人、投資顧問,以及詐欺犯的資料,我們也納入幾千筆客戶申訴的案例。這些資料在股票經紀人的官方的犯罪紀錄上都看不到,不是因為這些經紀人都獲判無罪,而是因為這些經紀人與受害者和解了;我們還蒐集了對付未註冊的地下業務

人員的方法,這些資料通通放在「投資守護公司」的資料庫裡。   「投資守護公司」成立沒多久,我們就成功保住亞利桑那州某教會的建設基金,使這筆基金不至被使用假名的詐欺犯騙走。二○○六年以來,「投資守護公司」調查的範圍橫跨三個大陸,這些未登記在案的投資案包括紅海豪華度假村、英國的飯店整修計畫、瑞士日內瓦的私人銀行,還有德州石油與天然氣的開採投資案。我們也調查過許多股票經紀人的背景,這些經紀人在美國「金融產業監管局」(Financial Industry Regulatory Authority,簡稱FINRA或金管局)的紀錄可能零缺點,卻有很多客戶抱怨過他們,知道內情的投資人根本不可能跟他們打交道。

  成立「投資守護公司」沒多久,我就接到第一個案子。這個案子是要我們做證管會詐欺案的法庭指定接管人,處理南卡羅萊那州的一宗投資詐欺案。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我就處理了證管會三宗同樣的案子:一個是有關國際對沖基金公司的詐欺案,另外兩個是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的案子。過程中,我行遍美國與世界各地,阻止詐欺行為,試圖從海外追回資產,並藉訴訟幫助受害者拿回自己的錢。有時,我們可以追回一半以上的錢,有時,我們可能只追回九牛一毛。雖然我們的成果遠超過成本,但實在無法為受害者追回每一分錢。我們沒辦法還給他們畢生積蓄,也無法減輕他們心中的恥辱與罪惡感。   二○○八年

,為了幫助更多的投資人,我架設了「投資守護網站」(www.investorswatchblog.com),詳列出每年數百起的金融詐欺案。除了週末以外,我每天發表一篇文章,提供關於某詐欺案的新聞消息,分析其中的教訓,好讓其他人避免重蹈覆轍。很多時候,我選的詐欺新聞不過是過去二十四小時內發生過的其中一件。   FBI(美國聯邦調查局)估計,全美國每年因為投資詐欺損失約四百億美元,相當於每年發生一次規模相當於伯納德.馬多夫(Bernard Madoff)犯下的大型詐欺案,而且問題愈來愈嚴重。我的經驗告訴我,實際的損失金額遠超過這個數字,而且這個金額只占全世界損失金額的一小部分。   雖然主管機關與媒

體已經發布許多防範資訊供大眾參考,詐欺事件的數量卻屢創新高。原因有三。第一,可能受害的人數愈來愈多。如果說要做投資詐欺有什麼最好的時機,那大概就是現在了。第一批戰後嬰兒潮世代在二○一一年五月開始滿六十五歲,到二○三○年之前,每天會增加一萬名年齡六十五歲以上的人。這些人退休後,會把約二.五兆美元的資產從較安全的退休帳戶,轉到自己指定的券商帳戶;可以說,這些轉出來的資金就像是叢林裡受傷的小兔子一樣,周遭危機四伏。   第二個原因,是世界愈來愈小。科技使得位於俄羅斯、杜拜的詐欺犯可以詐騙美國人的退休金、企業老闆、戰後嬰兒潮世代,還有老人家;同樣地,美國的詐欺犯也可以詐騙世上所有會講英語的投資人。  

 最後一個原因是,我們從主管機關與媒體獲得的資訊總是片面的。這些資訊沒告訴我們「決策行為科學」這個關鍵。決策行為科學讓我們了解到,為什麼明明有這麼多警訊,我們還這麼容易落入壞心經紀人的投資詐欺陷阱。   其實,真正的問題不在大家一般想的,是因為受害者太容易受騙或太笨了。美國總統、火箭科學家、企管碩士、博士、會計師、FBI探員、律師、研究受騙行為的心理學家,還有美國醫學學會一大票足以塞滿大聯盟運動場的會員,都曾遭到投資詐欺。這是因為,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人的大腦──更精確地說,問題在於正常人都無可避免的認知偏誤。這些認知偏誤有其作用,但是用在投資上就會誤導我們用錯誤的角度檢視資訊,因而誤信不該相信

的人,也以為問了一些粗淺問題就等於已經深度調查了。就算投資人把該做∕不該做的「注意事項」通通背起來,卻沒清楚認知到認知偏誤的影響,就會像是沒有溜冰鞋的冰上曲棍球員──空有完整的知識與能力,卻無法實際運用。   遭到詐欺的並不只是投資的個人而已。有時,資金短缺的退休基金為了要轉虧為盈,追求高報酬率,便可能步入世界級詐欺犯的騙局;除此之外,校務基金、學校、家族財務管家也同樣可能上一樣的當。詐欺犯喜歡下手的目標,當然也包括為投資法人裡的決策人士。   說起來,證券業就跟水電工的鞋子一樣髒。數百萬美元的廣告預算,還有理財專員的魅力與銷售技巧,將大多數的投資人推入五里霧之中,再也看不清眼前的機會與陷阱。

《證管會執法官教你識破投資陷阱》則帶投資人突破這樣的迷霧。本書中,我們會帶投資人看看這個毫不關心投資人權益的產業。讀了本書時,你會學會如何保住自己的錢財,不讓有心人騙走你的積蓄。   作家柯南.道爾(《福爾摩斯》系列推理小說作者)就知道,要靠經驗的累積,才能破解專家級的不法行為。在《血字的研究》(A Study in Scarlet)這本小說裡,福爾摩斯解釋道:「所有的犯罪都有相似之處,如果你手上掌握了一千個案例的細節,就不太可能解不開第一千零一個案子。」投資人所沒有的卻又極為需要的,就是福爾摩斯口中「一千個案例的細節」。這本書就是將許多詐欺案的細節通通攤在你手上,讓你知道怎麼防範投資詐欺的手

法,或是壞心專員的建議。   經驗就是最好的老師。看過數百件詐欺案,見識過許多經紀人的違法行徑的人,最能夠破解精心策劃的騙局,一眼看出哪個經紀人正在覬覦你的積蓄。我接觸過各種你想得到的投資詐欺犯:從職業詐欺犯到本性善良的基金經理人,從很聰明的瘋子到一事無成的庸才,從潛逃出國到意圖詐死的人都有。我歷任美國證管會執法員、法院指定接管人、投資人律師、解析詐欺案的部落客,還有專業查核公司的創辦人暨執行長,以這些種種不同的身分、不同的角度,近距離觀察過犯下詐欺案的理財專員。我知道詐欺案跟存心不良的投顧一開始如何起步、採取行動,又為什麼得以長久生存,還有利用什麼手法詐騙投資個體戶與法人;我知道如何看穿投資

人看不穿的詐欺手法與無良投顧。我寫了這本書,就是要教你如何保護自己。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會探索投資詐欺的浩瀚世界。一開始,我們會先檢視人的認知偏誤,並解釋如何避免這樣的偏誤。接著,我們再一同探討各類的詐欺犯,還有他們的常見詐欺手法,以及我們如何避免受騙上當。在第一部分的結尾,我們會看看投資詐欺未來的可能發展:未來,詐欺案只會變得愈來愈大宗、持續得愈久,也愈來愈難以察覺。   第二部分將重點縮小到證券產業。一開始先介紹各種打擊投資犯罪的「投資警察」,檢視這些主管機關的能力與限制。接著,再深入檢視可能的詐欺嫌疑犯(如股票經紀人、合法登記的投資顧問、保險專員),檢視他們對投資人該負什麼責任

,卻又如何利用投資人來獲利。我們也會看某些經紀人如何將目標鎖定在年事已高、毫無防備心的投資人,並教大家如何保護自己的年邁雙親不受騙。本書的終極目標是集合所有智慧投資人的力量,清除投資界的黑暗詐欺勢力,達成光靠「投資警察」做不到的事。   本書每一章都會舉真實例子,告訴你即使是聰明投資人(但還不到「智慧投資人」的地步),也會被詐欺犯或無良理專的當。我們也會指導你如何成為智慧投資人,謹慎地調查可能的詐欺手法。每章都以〈小心求證〉作結,條列式地總結智慧投資人如何避免受騙上當,蒙受損失。   主管機關再努力,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保護你。證券業有太多遊說政府的預算,投資人永遠拿不出相同的預算與之抗衡;因此

,證券業一直以來都是,以後也一樣有辦法讓投資警察的人力、財力都不足。雖然證券業造成世紀性的金融危機,但這個產業的影響力卻不曾稍減。因此,要保護投資法人、戰後嬰兒潮世代,還有退休老人總計超過一兆美元的資產,就不能指望國會,而且必須排除遊說國會的種種利益團體。   利用本書提供的工具與指引,你就可以做到政府與投資警察都做不到的事。你可以在職業詐欺犯出手前就加以破解,你可以讓黑心理專做不了生意,你不但可以保護自己、保護所愛的人,還可以保護數不清的社會大眾。   在精心設計的投資陷阱迷宮之中,其實有那麼一條路可避開重重危機,善用辛苦多年攢下的積蓄,通往安穩的退休生活。這本書就是要告訴願意走這條路的聰明

人,正確的方向到底在哪裡。接下來,我們就出發吧。 我才不會碰上這種事想像你今天早上翻開報紙或上網時,看到的消息是內布拉斯加州有三百位老人家總共被詐騙了一億美元。你讀著報導的細節,看到詐欺犯如何過奢華的生活,還有之前愛荷華州、堪薩斯州、南達科他州的主管機關給他的不良紀錄;這名詐欺犯向受害者保證一○%的報酬率,又如何如何假造帳戶資料,讓受害者誤以為自己的錢很安全。你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請寫下來。 接下來,檢查你寫下來的反應,你寫的可能有一部分是在怪罪這些被害人。你也許不會劈頭就說他們「很好騙」、「很笨」,或「很貪心」。可是,你多少會覺得這些受害者自己太不小心,有一部分是他們活該。我們看到別家的

小孩子出事時,也往往是相同的反應──我們可能第一個反應就是:「他的爸媽在哪?」對不對? 注意到了沒?我們常常立即把焦點放在受害者身上,檢視他們因為(沒)做什麼才導致悲劇發生。你的質疑並非毫無道理,這些受害者當初是可以做些什麼來自保,但我想先提醒你,你很快就認為這是受害者的錯。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我們對悲劇故事有先天的心理防衛機制,我們的心智會努力與受害者保持距離,這樣就不用想像同樣的事如果發生在自己身上,會有多痛苦。我們不喜歡脆弱的感覺,所以,我們在心理上將自己與受苦的人分開。在「我才不會上這種當」與「他的爸媽在哪?」這些話的言外之意,其實就是:「我才不會碰上這種事」。我這麼聰明,怎麼可能上這

種當另一句沒說出來的話是:「我這麼聰明,怎麼可能上這種當。」受過高等教育、身為白領階級、經濟狀況良好,甚至有投資經驗的人,特別容易有這樣的想法。 這些人投資馬多夫之後,損失超過我接下來兩年的薪水。這些人既聰明又有抱負,受過良好教育,也很勤奮工作,才得以享受舒適的生活。他們遇到馬多夫之前,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可能步入投資騙局的人,卻多數被騙得一無所有。 你也不得不佩服馬多夫,竟然有辦法騙到這麼多人。他怎麼會這麼有說服力,讓這麼多聰明的商業鉅子,還有美國頂尖富豪的顧問,都跟著他投資?其實,就我們投資人保護的業界經驗看來,這些受騙的「聰明人」其實都很好騙,不過就是「誰想當百萬富翁」的問題罷了。我在喬治

亞州亞特蘭大的證管會工作時,我們常開玩笑說:如果某項投資有超過兩位醫生投資,一定就是詐欺案──因為這種人太常上當了。我們也處理過受害者是太空人的個案(對,他就是研究如何發射火箭的頂尖科學家),他損失了好幾十萬美元。如果把我們約談過的受騙菁英分子、損失金額超過六位數的人加起來,這些博士、企管碩士、牙醫、會計師、律師,還有大學畢業生的人數足以擠爆CNN創辦人泰德.透納(Ted Turner)最大間的豪宅。 為什麼這些受過良好教育的成功人,會跟一般人一樣誤入投資詐欺的陷阱呢?當然,一方面是因為詐欺犯比較常找他們下手,就像美國知名銀行大盜威利.薩頓(Willie Sutton)說的:「因為那裡有錢。」

可是,即使考慮收入與教育程度的變因,聰明又富有的投資人還是比不懂金融知識的人更常受騙上當。驕者必……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自身太過驕傲,這種驕傲並不是我們對家人朋友說「我以你為榮」的驕傲,也不是代表國家、地方、學校團體隊伍的驕傲。這裡講的驕傲就是讓人志得意滿,覺得輕飄飄的,自以為比較聰明、比較帥、懂比較多;正是因為這種驕傲,我們犯錯卻不肯承認。 不可否認,自信的確是成功的要件;如果有人認為自己是笨蛋,大概不可能有什麼大成就。可是,「自信」與驕傲的「自滿」之間只有一線之隔;自信很健康,但自滿卻很致命。而且自滿這一邊的拉力往往極為強大。我們離「自滿」愈近,就愈難抵擋它的拉力。詐欺犯的手法一定包括如何將

詐騙「目標」(mark)推向「自滿」的這一邊。這種利用驕傲發動的攻擊並不明顯,卻很有效,而且詐欺犯不需花太多力氣,效果就很好了。不論投資的金額是一百萬還是一萬美元,詐欺犯都會誤導你,讓你覺得自己受過良好教育,有足夠經驗了解他口中的術語,也知道這項投資如何創造豐厚獲利。詐欺犯知道,你只是個普通人,你不想告訴別人:「我沒那麼聰明」。 對財力雄厚的人來說,更是如此。他們的高收入帶來很好的生活,於是常備感壓力;他們要維持很有能力的形象,所以要假裝自己看得懂《華爾街日報》的每一則新聞評論。當然,賺錢與懂不懂經濟學沒什麼關係,要賺錢也不見得一定得了解全球的資本市場與債市。可是,經濟能力好的人常認為自己應該

知道這些事,也不想承認自己不懂。 光是口頭建議,無法避免我們上當,就連「不要投資不懂的東西」這句話也沒用。防範詐欺的關鍵在於,要先了解人心中的驕傲如何讓我們難以遵從這些實用建議。總統、太空人、火箭科學家、博士、企管碩士,還有美國醫學學會一半的人都被詐欺犯騙過,但智慧投資人知道,不論怎樣的教育背景、成就名聲、郵遞區號、存款餘額、新聞剪報,都無法真正預防詐欺。相反地,這些東西反而容易被詐欺犯加以利用。

房產活化做為退休養老規劃-以個案為例

為了解決年金險缺點的問題,作者趙湘涵 這樣論述:

我國已邁入「高齡社會」,現今社會正面臨人口加速老化及少子化的衝擊,對於退休金養老規劃的需求將會日趨提升,故本研究主要探討以房養老及房產活化規劃退休養老金案例分析,來進一步探討銀髮族退休金來源。本研究收集選擇三個有共同特性背景個案客戶分別為北、中、南區各擁有房產,身份皆為 60 歲退休族群,有退休金規劃之需求,以「以房養老資產活化」做為退休金規劃為主題。提出四項建議方案分別為「逆向抵押貸款」、「房產賣出投保利率變動型年金商品」、「一般房貸搭配投資型商品」、「留房養老」來探討是否可滿足退休族群退休之生活所需。研究結論顯示,「一般房貸搭配投資型商品」透過個案分析過去績效研究結果,由每月配息金額扣除

房貸利息後之餘額,確實有較多餘之資金可做為每月退休金,但仍需考量瞭解理財產品本身架構及風險; 「逆向抵押貸款」雖然每月也有生活費可領取,但醫療科技發達之下,承作人長壽時無剩餘價值可支應長壽之生活問題;「房產賣出投保利率變動型年金商品」每月亦有生活費可領取,但退休者要另覓合適的養老住所及承作前 10 年僅能使用預留之退休老本問題;「留房養老」目前僅能提供都會型地區(雙北市)每月生活費,但相關成本高(修繕費、金錢信託及不動產信託費用),仍待評估後續辦理之可能性或其他符合退休族群需求之創新商品。

好險:你一定要知道的保險知識,讓你用小錢買到高保障

為了解決年金險缺點的問題,作者李雪雯 這樣論述:

別再駝鳥以為買了保險就好,也不要以為繳了高額保費就一定有足夠的保障,擁有正確保險知識,才能讓你買了保險高枕無憂。   你是不是常有這樣的疑問:  為什麼繳了那麼多保費,住了院卻不理賠?  為什麼買了保本型保單,領回的金額比繳出去的錢還要少?  為什麼利用投資型保單投資,績效卻比投資基金差?   你的保險業務員也是這樣跟你說嗎?   1. 意外險保費最低,要節省保費,只要買意外險就可以了。  2. 你需要的保障這麼多,保費已經很低了。  3. 儲蓄險的利率比銀行定存高,買到賺到。  4. 我們的健康險提供全方位的醫療保障,是業界公認最好的保單。  5. 還本型保單到期可以退還保費,絕不會浪費

每1塊錢。   這些觀念實際上都是錯的!   與其買一堆對自己沒用的保單,還不如買到一張對的保單。   本書用淺險易懂的筆法,告訴大家:   ● 不同階段的保險規劃重點  ● 破解10大保險業務員似是而非話術。  ● 單身貴族、頂客族、兩代之家、單親家庭、夾心族等保單規劃要訣。  ● 6步驟輕鬆規劃保單。  ● 5分鐘搞定保單健檢。  ● 7招便宜買保單訣竅  ● 錯買、多買保單的解決方法  ● 彈性調整保單祕訣。  ● 壽險、意外險、退休型保單、投資型保單、健康險、老人險、婦女險、兒童險、外幣保單等特色與比較。 重點摘要   1. 買保險的首要原則:以可用預算為前提,買到能力所及的最高保障。

所以別在駝鳥以為買了保險就好,也不要以為繳了高額保費就一定有足夠的保障,與其買一堆對自己沒用的保單,還不如買到一張對的保單。   2. 作者擁有豐富的保險知識,利用淺顯易懂的筆法,告訴大家保險業務員常見的似是而非話術,並用提供正確的觀念,讓大家買到適合自己的保單,點出每個人需要的保險內容,搞定難懂的保險事 作者簡介 李雪雯   聯合理財網理財會客室、Yahoo奇摩個人理財專欄作家、目前擔任多家財經雜誌的特約撰述,並從事相關文章與書籍的寫作。畢業於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新聞組、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EMBA。曾為錢雜誌、商業周刊主編、聯合理財網eMoney製作人、Smart智富月刊特約資深撰述、iT

home電腦週報「CIO觀點」專欄特約撰述。主跑個人投資理財新聞20年,路線包括:銀行往來、股票、外匯、期貨、保險、基金、房地產、節稅、個人綜合理財規劃等。著作包括《購買共同基金Step by Step》、《健康險,買對不買貴》、《理財專員不告訴你的40件事情》

長壽風險下自然避險策略之探討:以英國Money-Back年金商品為例

為了解決年金險缺點的問題,作者張君瑋 這樣論述:

在醫療與衛生技術飛快進步下,長壽風險目前已成為國際上普遍重視之議題,為因應死亡率改善所帶來之不確定性影響,壽險公司與退休基金也衍生出各種避險策略,近年來避險策略發展中當以自然避險為主軸,其中又可分為商品間避險與商品內避險法。一般市場上含有商品內避險概念的商品並不少見,如生死合險與還本型保險等,雖然商品內避險法有規避基差風險與免除因保險期間重新配置商品組合造成管理費用之優點,卻也存在無法因應實際死亡率做調整之缺點。因此本研究以英國Money-Back年金商品為例,採用存續期間配適法建構商品內避險最適組合,並配合現金流量分析自然避險策略的真實效果,提供未來壽險公司作為設計商品時之參考。 本

研究發現採取商品內避險法時,壽險部分在保險期間後期會發生反轉現象,現金流量淨值波動方向變成與年金險一致,導致商品後期淨值波動過大,失去避險效果;本研究同時發現過去評估自然避險效果時普遍採用的淨值免疫指標存在缺陷,無法兼顧現金流量波動與破產機率。因此我們提出一種創新指標,同時考慮免疫理論中的三大免疫目標,研究結果顯示透過創新指標較能夠完整的評估整體自然避險效果,減少壽險公司於保險期間因現金流量波動劇烈所衍生之資金借貸成本,獲得更佳的避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