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居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幸福居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娟瑜寫的 最好的自己,正在來路上:不設限才能活而無憾,吳娟瑜實踐C型人生的生命故事 和J.K.Gibson-Graham的 經濟,不是市場說了算:邁向幸福經濟共同體的倫理行動指南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有愛一家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也說明:為了經營幸福居及照顧家人,便以不結婚為前提交往回覆聖仁的告白。某天在菜園工作時,從聖仁口中得知其真實身分後,雖受到驚嚇但對自己訂下的排富條件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好的文化 和游擊文化所出版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金融資訊系 林萍珍所指導 張乃文的 機電、管道及其他建築設備安裝產業 企業診斷之研究-以Y公司為例 (2021),提出幸福居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企業診斷、營建工程業、產業分析、SWOT分析、FMSA。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黃開義、蔡坤明所指導 陳鸿國 的 建構新型態全齡友善安居住宅開發構想之探討 (2021),提出因為有 高齡社會、全齡化社區、共生住宅、通用設計、設計思考的重點而找出了 幸福居的解答。

最後網站新竹縣湖口鄉快樂幸福居的中古屋新屋共有0 筆出售中則補充:新竹縣湖口鄉快樂幸福居的中古屋新屋共有0 筆出售中. 訂閱[新竹縣湖口鄉快樂幸福居]最新通知. 新竹縣湖口鄉的社區列表. 中國科大店面+17套房安宅西區大勇5樓2房美寓風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幸福居,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最好的自己,正在來路上:不設限才能活而無憾,吳娟瑜實踐C型人生的生命故事

為了解決幸福居的問題,作者吳娟瑜 這樣論述:

「活而無憾」是我的人生觀, 也是這輩子都在努力的事!   30歲創辦女性成長團體;45歲美國攻讀碩士; 50歲華人世界巡迴演講;65歲學跳街舞;70歲抬起槓鈴練肌力; 下一個10年,還有什麼挑戰在等著呢?     螢光幕前的形象總是開朗健談,活力滿滿,   很難想像,擁有多重斜槓身分的吳娟瑜老師已年過七十,   更難想像的是,她也曾有過徬徨無助、躲在被子裡落淚的時候。   人的一生中有太多身分,我們都在不同角色間轉換,   每個角色的外表下都藏有真實的脆弱,亦有武裝的勇敢,   共同點則是,一顆想將自己過得更好、變得真正強大的心。     人生就是C型概念(cycle),   一轉再轉中有

了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   每一刻都處於改變ing,隨時都能重新出發。   既然不會一條路走到底,何不到處嘗試呢?   碰壁也好,挫敗也罷,誰說危機不能是轉機?   別隨意自我設限或將命運拍板定案,才能活得瀟灑無憾。     本書分享作者最私密的人生故事,   既有不堪、痛心的過往,也有眼淚帶來的醒悟,   最重要的是她那份「把好的影響分享給更多人」的成長信念,   以及「感謝所有正在發生的事」的正能量,   期盼讓讀者從她不完美的人生故事中有所收穫,共同成長。     一個人的命運也許是天註定,   但永遠有機會改寫,而自己正是那個執筆者。   最好的自己正在來路上,我們永遠可以期待。  

  出生於傳統家庭,從小就看著媽媽的背影長大,   鹿港女兒吳娟瑜「聽話認命」的特質,無疑早已根植於心中。    然而,人生無心插柳的一系列轉折,讓她蛻變成今日不一樣的吳老師:     ●原生家庭北漂,促使她與文學結下不解之緣;   ●中年負笈他鄉圓留學夢,在別人的故事裡她學會了和自己對話;   ●婚姻生活撞牆卡關,讓她在磨合中領悟「內化」的重要性;   ●隨時ready,把握每個機會,就是她打造強大自我品牌的關鍵。……     因為不設限,讓她的人生視野變得更開闊,就連想法也不同以往。   面對挫折時,她心想——   ★太棒了,我又有新的挑戰。   ★繼續自怨自艾,就是死路一條。   ★先量

力而為,再盡力而為。     面對夢想時,她堅持——   ★做自己生命舞台上的女主角。   ★學習路上沒有捷徑,師法「烏龜」精神以慢取勝,終能奪標。   ★我的人生我做主,改變趁現在。     面對自我時,她學習——   ★處變不驚,好好過日子,因為This is life。   ★「有點忙,又不太忙」,找回和靈魂最合拍的生命速度。   ★與自己和解,讓劍拔弩張轉向平靜和樂。     一路走來,人生一轉再轉,到現在都還沒停……   下一個轉折會面臨什麼挑戰,誰也不知道,   但人人都需要一點面對生活的勇氣,   本書正是可以滋養我們生命養分的好朋友。      ——獻給每一個逆風而行的你——

  好評推薦     李四端│節目主持人   李建復│愛播聽書FM創辦人   許皓宜│心理諮商師   游乾桂│心理治療師   廖輝英│知名作家   薇薇夫人│知名專欄作家    (按姓氏筆畫排列)

幸福居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點這邊訂閱我▸ https://goo.gl/P94QPa

❚ Social Media;社群平台
Instagram @thereginatw https://instagram.com/thereginatw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thereginatw/
Blog http://theregina.com/

❚ Contact by Mail;合作請寄信
[email protected]

❚ items in Video;影片資訊

▸住家設計資訊
映設計 李文正設計師 http://instudio.tw/about.asp
工班 By我爸

其他家居相關影片▸ http://bit.ly/2WP8xtA

/訂製鞋櫃格柵門片 Dream W木工坊
/Sony 電視 65吋 #X8000H 祥建家電
/KEF 劇院音響
/商密特 電動麻將桌 #T550
/淘寶 townew 拓牛智能垃圾桶 #T Air X
https://bit.ly/3fABcLS
/gentech LED燈管
/YP燈飾 軌道燈
/Toto一體形全自動馬桶 #CES9433WT 新莊幸福居家
/Toto檯面上臉盆 #LW1716TW 新莊幸福居家
/Toto臉盆用埋壁式龍頭 #TLG02310P 新莊幸福居家
/Toto 淋浴用控溫龍頭 #TBV03430P 新莊幸福居家

關於柔光罩天花板可以找我爸爸施作
但關於爸爸的住家統包工程
如果有興趣可以私訊我協助轉爸爸承接
爸爸年紀大了不追求case量,隨緣接案✌️


❚ About My Look;影片行頭
Clothes|衣服:ZARA
Foundation|粉底: 蘭蔻 絕對完美粉底精粹
Eyelash Extensions & Nail|睫毛指甲: LashLab 忠孝店
Hair Color|髮色: Happy Hair市府店 設計師Winnie


❚ This video is not sponsored.;非合作影片

機電、管道及其他建築設備安裝產業 企業診斷之研究-以Y公司為例

為了解決幸福居的問題,作者張乃文 這樣論述:

營建工程業是每個國家發展民生基礎最重要的主力,具有國家經濟發展之領先指標,素有「火車頭工業」之稱,眼前所見所有建物都是其產出,當國家整體發展愈是快速,與本產業的連結性將越密切,是一個攸關社會大眾住、行、育、樂等生活機能的行業,小者可改變個人生活型態,大者可影響國家社會秩序,只要人類追求高品質生活的一天,本產業始終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持續推動社會邁向現代化發展。 本研究運用學者游朱義所創立之財務/管理/策略整合分析模型(FMSA)架構,以及專家林男和老師編撰財務面-營造業19指標診斷法,對機電、管道及其他建築設備安裝產業個案公司做企業診斷,診斷流程由外部環境循序漸進切入內部核心

問題。由於機電、管道及其他建築設備安裝產業係屬營建工程產業項下,故首先針對營建工程產業之大環境進行分析及探討,透過SWOT及五力分析,暸解產業未來趨勢及對企業影響。其次就個案公司進行企業內部診斷,以生產、行銷、人資、研發、財務、行政、資訊等七大管理機能為核心進行探究,並依據FMSA之整合分析模型,區分為財務、管理及策略三大面向進行交叉分析後,找出最急迫的問題所在,提供輔導策略及具體行動方案,作為企業提升未來經營績效之參考。

經濟,不是市場說了算:邁向幸福經濟共同體的倫理行動指南

為了解決幸福居的問題,作者J.K.Gibson-Graham 這樣論述:

擺脫金錢至上的價值觀,重新定義何謂幸福 奪回對經濟、工作、商業、市場、財產與金融的控制權 透過日常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我們能夠創造不一樣的未來     20世紀的主流觀點認為,經濟是一部以增長為燃料的機器,任何人為干涉都可能阻礙其順暢運作,危及經濟增長。我們將經濟增長奉為圭臬,掠奪各種自然資源,威脅其他物種的生存,我們聚焦於自身慾望,無視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與他人的犧牲。然而,地球資源的耗盡及不平等的加劇,讓許多人開始懷疑這些代價是否值得付出。     本書打破「經濟是一部機器」之迷思,將經濟重構為「我們決策和行動的後果」,並帶領讀者思考以下問題:何謂幸福?我們如何好好生存?如何分配剩餘?在我們

尋求好好存活之際,我們如何對待他人?我們消耗了什麼資源?如何維護我們共有的資源?如何投資未來?我們在自己的社區中能夠做些什麼以產生影響?     世界各地的人們起身行動,嘗試透過倫理行動「奪回經濟」,使其為社會和環境服務,造福人類與地球。透過倫理行動奪回經濟,意味著在好好存活之際,也關懷他人、環境與其他物種的處境,因為我們共享地球棲息地,且相互依賴。我們不只替資本主義企業工作賺錢與消費,我們還相互照顧,彼此幫助,我們以物易物,自給自足,我們贈送或收受有形與無形的禮物,彼此互惠。透過日常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我們可以一步步奪回對經濟、工作、商業、市場、財產與金融的控制權。     本書提供一套簡單

實用的思考工具,教導讀者如何利用現有資源,以適合自己社區和環境的方式奪回經濟,創造更公平且永續的世界,邁向真正的幸福。     ◎ 奪回工作   我們是為了工作而生活,還是為了生活而工作?何謂幸福?     ◎ 奪回商業   在資本主義企業中,員工付出大量時間與心力,自然環境也付出代價,絕大多數的利潤卻都進入老闆的私人口袋,這樣的剩餘分配方式合理嗎?是否有其他選項?     ◎ 奪回市場   在市場上,除了價格以外是否還有其他值得考慮的事情?我們的消費習慣如何影響他人與環境?      ◎ 奪回財產   我們消耗了什麼資源?我們如何維護地球棲息地與其他共有資源?     ◎ 奪回金融   金融

部門掌握了大量社會財富,然而今日其運作更像是個巨型賭場,而非我們財富的守護者,我們該如何改造金融,使其投資於我們共同的未來?   各方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李仲庭│社會事業財務顧問/地下勞動合作社南機拌飯創辦人   林以涵│社企流執行長   林祖儀│經貿國是會議全國代表   邱星崴│耕山農創/老寮Hostel創辦人   洪敬舒│台灣勞工陣線研究部主任   陳東升│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主持人   陳怡樺、陳郁玲│合作經濟故事採集者/《哇!原來這也是合作社》作者   許甘霖│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彭揚凱│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   黃盈豪│東華

大學民族社會工作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楊宗翰│《空屋筆記》作者   劉揚銘│寫作者.編輯人   謝昇佑│好食機創辦人     「如果你想經營具理想與人情味的照顧服務或教育活動,猶豫要商品化收費還是免費普及比較好?作者會陪你釐清『工作生存—商業盈餘—市場交換』的本質,進而重新定義問題;如果你想打造以人為本、社群共好的空間,正煩惱產權模式、管理機制和資金來源,作者會分享『多元的財產共有化』和『具社會連帶的金融』等概念。臺灣各地投入社會經濟創新行動的朋友們,本書兼具大格局的批判,與個體財務需求的討論,絕對有助於激發更多策略思考!」——李仲庭/社會事業財務顧問.地下勞動合作社南機拌飯創辦人    

 「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在資本主義至上以外的另一種思考,透過具有社會創新能量的案例分享,啟發我們對於公平與永續生活的想像,也提供一系列工具,讓我們能將想法化為具體行動,推薦大家一讀。」——林以涵/社企流執行長     「當生活逐漸被『經濟』拉下山坡,這本書會是有用的煞車,而且需要手腳並用。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人都知道要尊重『市場是看不見的手』,但很少人談社會是『看不見的腳』,沒有社會,市場就無所依憑。本書的核心即在奪回經濟的概念,用多重的尺度、不同的角度、多元的個案重新思考生活的可能,並提供具體工具,協助被經濟原子化的個人再重建為共同體的我們。如果你也想重新抓回生活,這是本相當好的入門書。」——

邱星崴/耕山農創.老寮Hostel創辦人     「有可能讓經濟不那麼邪惡嗎?本書從工作、商業、市場、財產和金融五大面向的行動出發,透過深入淺出的指引及案例,提供一整套奪回經濟主導權的解決方案,使經濟不再是由1%所控制,只有貪婪與破壞的掠奪武器。更重要的是,以倫理作為行動核心所重建的『社會團結經濟』,既不困難,也無需龐大費用,就能看見成效。 當經濟不再是市場說了算,市場也不會只由企業說了算!是時候重建一個為99%服務的系統,讓經濟及市場成為獎勵社會價值的正義。」——洪敬舒/台灣勞工陣線研究部主任     「本書向堅持『市場資本主義之外沒有替代方案』的人,展示了『另一種世界』生猛有力的樣貌,人們

只因意識形態障目才對此視而不見;本書也對有美好憧憬但質疑『真實烏托邦』可行性的人闡明,普通人也具備能動性,能夠建立自己想要的經濟體制;對於那些已在替代方案的道路上默默耕耘者而言,本書提供了清晰的概念和實例,使其能夠據以調整實務做法;本書也為想了解地方創生和社會實踐者提供了快速理解的指南。」——許甘霖/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當資本主義無所不在地將我們生活的各個面向都商品化,強調個人主義、相互競爭等價值,人們不斷探尋資本主義以外的各種另類經濟形式。互助分享、強調人與人的關係、看重社會集體和團結等原住民部落的特質,都是我們想要尋回並重視的價值。除了臺灣熟悉的合作社與社會企業,本書也提到公

平貿易、社區支持型農業、循環經濟、私人土地共有化等另類經濟可能的出路。在此推薦這本社會經濟與團結經濟必讀的入門聖經,作者透過大量實例和具體可操作的工具,讓我們得以反思如何奪回工作、商業、市場、財產和金融,同時也展示了我們可以如何一起行動,創造一個不同的未來。一起從『自己自己到一起一起』吧!」——黃盈豪/東華大學民族社會工作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生活,有各式各樣的可能性;經濟,也有各式各樣的可能性。 除了傳統大還要更大,多還要更多的經濟思維外,還有追求更好、更和諧的共好可能性。 不只是經濟,工作、商業、市場、財產和金融都有不一樣的可能。這本書讓人們對未來有更多的想像空間,也讓我更確信自

己想要當一個返樸者。」——楊宗翰/《空屋筆記》作者     「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各種關乎『經濟』的事,無疑是大多數人最關心的課題。但恐怕多半時候,我們都困在既有認知的框架與制度中,狹隘地以為經濟只關乎財富增長,唯有不斷努力賺錢與消費,才是對整體經濟有所貢獻。但事實上,透過本書引導我們對『經濟』、『工作』、『商業』、『市場』、『財產』、『金融』這些概念重構式的理解與實際案例的闡釋,可以發現,原來,我們大可建構屬於我們的共同體經濟體制,奪回屬於社區的經濟主權!」——謝昇佑(好食機創辦人) 作者簡介   吉勃森.葛拉罕(J. K. Gibson-Graham)     西雪梨大學的經濟地理學家

凱瑟琳.吉勃森(Katherine Gibson)教授和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已故的裘莉.葛拉罕(Julie Graham)的共同筆名。吉勃森.葛拉罕的早期著作包括:《後資本主義的政治》(A Postcapitalist Politics)、《(如我們所知的)資本主義的終結:對政治經濟學的女性主義批判》(The End of Capitalism (As We Knew It): A Feminist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珍妮.卡麥隆(Jenny Cameron)     澳洲紐卡索大學地理學和環境研究副教授。她參與撰寫的著作包括《階級與它的他

者》(Class and Its Others)、《社會經濟:經濟團結的國際觀點》(The Social Economy: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Economic Solidarity)等。   史蒂芬.希利(Stephen Healy)     麻薩諸塞州伍斯特州立大學地理學系助理教授。他的作品收錄於《經濟再現:學術與日常》(Economic Representations: Academic and Everyday)、《團結經濟:為人們和地球建立替代選擇》(Solidarity Economy: Building Alternatives for P

eople and Planet),以及《人文地理學的國際百科全書》(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uman Geography)。   譯者簡介   周睦怡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後研究員,協助執行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推動與協調計畫。近年來投入社會經濟、團結經濟以及公民社會的研究,探討如何透過理論與實踐的激盪促進經濟民主化與治理民主化。 各方推薦 推薦序 思考哪些是必需、多少才足夠,以及什麼是幸福(劉揚銘) 推薦序 改造資本主義的務實路徑(陳東升) 推薦序 重構新世代的解方「合作經濟」:Tog

ether We Are Stronger(陳怡樺、陳郁玲) 譯序   經濟,不只是數據指標,也可以是人與人之間互惠共好的美好相遇(周睦怡) 致謝 導論 奪回經濟 為什麼是現在? 第一章 重構經濟,重構我們自身 第二章 奪回工作 存活得好 第三章 奪回商業 分配剩餘 第四章 奪回市場 遇見他人 第五章 奪回財產 共有化 第六章 奪回金融 投資未來 結論 任何時刻、任何地點…… 註釋 推薦序   思考哪些是必需、多少才足夠,以及什麼是幸福 劉揚銘(寫作者.編輯人)     太好了,這是一本讀者可以使用,而且應該盡情使用的書,用於改變我們過去習以為常的經濟行動。書中所討論的「經濟

」,並非政府與大企業才有能力掌控的金融運作,而是居住通勤、上班工作、採買物品、經營公司、股票投資……等日常行為。我們在生活中所做的每個選擇,都有機會改變經濟的樣貌。     我們的經濟活動,也到該改變的時候了。     活在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的我們,勞心勞力賺取報酬,以購買商品與服務滿足生活所需。照理說,經濟循環應該讓我們的日子更幸福,居住環境更美好,然而根據書中引用的研究,195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成長使個人收入增加,人們的幸福感卻沒有提升,在某些國家甚至還逐漸下降。我們花太多時間在賺錢,沒有時間好好生活。     工作是我們謀生的方式,或許也是快樂和意義的來源,然而漫長的工時正在損害我們的

健康,也縮減我們育兒和陪伴家人的時間。我們為了彌補工作辛勞上網爆買,吃宵夜紓解加班壓力,再拿薪水上健身房向身體贖罪。於此同時,貧富差距也逐漸拉大,市場貿易為某些人賺取豐厚報酬,卻也使某些人受苦受壓迫。     人類的經濟活動對地球環境造成影響,道理我們都懂,只是現在畫面變得更具體。2020大疫之年,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張照片,是印度旁遮普(Punjab)居民抬頭就能看見200公里外的喜瑪拉雅山矗立於地平線。由於國家進入封鎖狀態,交通中止、工廠停工,這塊地區30年來首度排除空氣汙染,讓居民得以直視原本就存在的山脈。經濟暫時停擺,使空氣和海洋變乾淨,城市更安靜,甚至連地殼震動都因此減少。      當

然不是說經濟發展只有壞處,萬萬別這麼想,經濟是我們賴以為生的日常,沒有人可以脫離其中,然而現行經濟體制的問題是如此清晰可見,其中的許多弊端我們甚至已切身體會,我們過去習慣的拚經濟模式,其耀眼的成果是否遮蔽了某些我們理應重視的東西呢?《經濟,不是市場說了算》提醒我們透過更寬廣的視野重新檢視經濟,同時也在各個層面提出有可能、甚至已證明可行的行動建議。     從想像力開始改變     改變的第一步是重新想像,本書開頭先打破「經濟像一臺機器」的刻板印象,取而代之的圖像是「經濟像一座菜園」──我們取之於它、消耗它,也需要補充與維護它;以及「經濟是一座冰山」──除了水平面上的受薪工作、市場交易外,水面下

還有許多被忽略的經濟領域。     換個圖像思考很有趣,過去提起「經濟體系」、「市場經濟」或「產業經濟」,人們總認為那是負責調整利率的政府,以及可以投資幾百幾千億的銀行與大企業才有能力推動的體系,微小的個人沒有太大力量。重置一幅畫面之後,才發現你我都是經濟菜園的生產者、消費者與維護者,我們有能力也應該照料這塊園地,並與他人協商共同使用。     想像力更新後,接下來就是如何改變、怎麼動手做的問題。本書用了五個章節循序剖析,首先討論我們的工作模式,再擴展至經營與管理企業的方式,接著繼續推演到國際貿易市場,進而反思私有財產制,最後則討論如何運用金融投資創造更好的未來。     以下針對各章內容簡單

介紹。     第二章討論工作模式時,作者探問:「究竟什麼是幸福?」原本應該是為了維持生活而工作的我們,時常反過來變成為了持續工作而生活,時間分配失去平衡,日子過得並不快樂,這是現代人的一大困擾。     書中以返樸者(Downshitfers,也有翻譯成「減速生活者」)為例,返樸者有意識地選擇減少收入但改善其生活品質,他們轉換職業、減少工作、搬到較便宜的區域,全面調整其生活方式,這是為了花更多時間和家人相處、過更健康的生活,他們以較低的物質需求換取更多滿足感與幸福。在美國、英國與澳洲,大約有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人做出這樣的選擇。近年在全世界範圍逐漸蔓延的斷捨離、極簡主義潮流,也反映了重新思考

工作和生活的整體趨勢。     書中說明,幸福不只是物質條件的滿足,有時工作本身就是幸福,身體健康也是幸福,和社群維繫良好關係、對社會有所貢獻也都是幸福的條件。為此我們可能需要重新定義工作,而作者也提供了「24小時時鐘」、「幸福評分卡」與「均衡表」作為思考工具(42頁)。     除了個人生活之外,提供我們有薪工作的企業,也是經濟體系重要的一環。第三章討論「生存所需」與「剩餘」的界線該如何劃分?企業可以如何分配盈餘?當前的人類經濟活動已經開始超出地球的負荷,且雖然生產過剩卻貧富不均,40%的財富流入1%的人手中。我們是否可能讓剩餘分配更符合倫理,在同樣條件下滿足更多人的需求,同時也將環境與其他

物種納入考量?     本章介紹了三種企業類型:願意負起更多社會責任的資本主義企業;從企業所有權、管理決策、工資設定到盈餘分配,都以民主方式運作(在阿根廷已有案例)的工人自組合作社;以及不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直接滿足社會和環境需求的社會企業。     討論完企業,下一步便是連結供與需的市場。第四章很有畫面感地幫助讀者重新認識「市場」:市場是讓生產者和消費者彼此相遇的機制,也是我們和某位遙遠的他者,以及遙遠的產地建立連結的方式。在此,重要的是如何在買賣之間讓彼此都能過得更好。     過去,人們在購買商品前大多只想著價格合不合理?物品是否實用?好不好看?體驗如何?然而擴大關懷的範圍,我們可以將人

與人、人與地球的關係也納入考量。商品是否涉及動物實驗或工廠化養殖?環境是否受汙染?製造過程是否尊重人權與勞工權?運輸距離長嗎?節能表現如何?是否為有機或公平貿易?種種議題看似複雜,但作者運用蒲公英圖(112頁)、供應鏈圖(114頁)等圖表清楚呈現商品所涉及的各種連結,讓我們能夠重新評估每一次消費背後的意義。     接下來的第五章,作者提醒我們用更寬廣的視角,重新思考如何管理、維持生存所仰賴的各種資源,包括:陽光、水、空氣、土壤、動植物生態等「生物物理上的資源」;語言、音樂、藝術等「文化資源」;教育制度與政治體系等「社會資源」;以及科學技術、生態知識等「知識資源」。     我們該基於什麼樣的

規則來管理與使用這些資源?如何分配其產生的利益?怎麼協調責任?如何照料與維護它們?作者建議我們在「封閉私有」和(時常導致資源濫用與汙染的)「不受監督管理的任意開放取用」之間,開闢一種由社群共同協商、利益與責任共同承擔的資源取用、維護與管理方式。本書透過澳洲原住民共同管理傳統林地、法國城市重新市政化水和下水道系統、維基百科式的開放知識資源,以及菲律賓市政府與地主協調,讓貧民暫時使用閒置土地種菜等案例,說明更公平且永續的資源運用方式不是沒有可能達成,非常精采。     第六章則說明金融是投資未來的方式。我們應當投資未來,支持我們彼此與地球永續共生,從而確保後代就算沒有比我們現在過得更好,也至少能擁

有一樣好的生活。在做出投資決定時,只考量「投資報酬率」(ROI)可能不太夠,目前已有計入社會和環境報酬的「社會投資報酬率」(SROI),甚至是作者提出的「共同體經濟投資報酬率」(CEROI)。CEROI讓支持健康、教育、兒童與老人照護的組織,減少生態足跡與能源耗損的企業,能創造就業並將盈餘分配給社群與環境的事業體,以及支持倫理貿易活動的公司,能在這個標準裡脫穎而出,被投資人看見。目前世界上已有許多納入倫理考量的投資方案,例如幫助貧民籌資以協助其自立的窮人銀行、將資金投入生態環境的管理基金。     循序擴大視野     閱讀本書,是循序漸進擴大視野的過程,本書讓讀者從自私自利的經濟動物,一步步

發現原來自己的工作、生活與消費行為,都會與他人產生連結,甚至連金融投資也是改變未來的方式,或許連我們選擇買哪支股票,都是在描述自己想要什麼樣的未來;而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也不能無止境地消耗,地球和我們的身體一樣都需要照料維護。原來作者所說的「共同體經濟」,正是將與我們連結的他人、環境和未來世代都納入考量。     改變了認知,當然還要起身行動。雖然未來不見得樂觀,例如減速生活的健康想像,在發大財的美夢之前是否有足夠的吸引力?工人自主管理的合作社以及社會企業,是否能在資本市場上與利潤最大化的企業競爭?如果知道一家公司是血汗工廠、極度消耗環境資源,但買它的股票會賺錢,你會不會投資?更殘酷的問題可能是

,如果你手上已經有血汗工廠的股票正在賺錢,你是否會選擇拋棄它?凡此種種提問,都在閱讀過程中掠過我的腦海,令人膽顫心驚。     幸好,避免眾人竭澤而漁大撈一筆的方式,是讓大家了解到我們都屬於一個利益共同體。當我們擴大關懷的視野,就能增進更大規模的共同利益,而這也會回過頭帶來自利,這或許會是經濟動物改變的契機。本書各章都附上了具體可行的倫理行動指南,讀者可以使用,也應該盡情使用。 第三章 奪回商業:分配剩餘 什麼是商業? 商業機構是生產與交換商品和服務的組織。它們是企業主和工人將資源、科技和勞動力轉換為新事物的地方。主流的訊息是,企業是經濟增長的泉源,財富和福祉由此流出。 儘管有這種漂亮的說法

,但大多數商業機構並非以製造更大的善為首要目的而組織起來。套一句常說的話,「商業機構就是用解決問題來賺錢」。正是對獲利的欲望驅動人們的奉獻精神——甚至是著迷——特別是對公司老闆而言。 儘管對某些人而言,商業機構是豐厚個人報酬的來源,但對其他人而言,這是個受苦和壓迫的場域——一個充滿剝削的地方。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商業機構只是一個工作和謀生的地方,一個索要他們清醒時最美好時光的環境。 所以在工商企業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一種檢視它的方式是追蹤舊財富被轉換成新財富的過程。暫且讓我們著眼於生產並出售某種商品或服務的公司,而先忽略那些買賣既有商品的公司。 商業機構運用儲存的財富(通常指的是金融資金)購買

像是原料、土地、建築物和機器,以及勞動力等物質投入品。在生產過程中,勞動力增加了現有的財富投入,生產出某種東西,其擴增價值反映在其售價之上。根據公司的所有權和治理結構,這種新的財富會與企業內外的生產者和非生產者共享。 過去的200多年以來,一種工商企業的形式,即資本主義的公司,一直被譽為組織財富轉換和實現最高效率生產的最佳方式。在資本主義的商業機構中,工廠和設備都是私有的,員工在規定的時段受薪工作,商品被製造出來並在市場上銷售,而利潤則由公司老闆或股東私下積累。論點如下:私人利潤為企業家提供了適當的誘因,誘使他們冒險、與他人競爭,並且努力達到更好的產出。而私人回報也以更便宜商品的形式順勢為許多

人帶來好處。 此論點的主要缺陷在於,用「解決問題來賺錢」,讓我們超出了可永續發展的資源使用程度。我們環境的耗損呈指數增長。資本主義式商業機構所製造的新財富以狼吞虎嚥的速度吞噬了礦產、非再生能源、土壤肥力,以及動植物的物種。這些不用錢的大自然「禮物」被轉換成私人利潤,然而生態和空氣卻被破壞到生活受威脅的程度。直到現在我們才理解到,過去200年來的工業化對於地球健康的影響究竟有多麼嚴重。

建構新型態全齡友善安居住宅開發構想之探討

為了解決幸福居的問題,作者陳鸿國  這樣論述:

台灣人口結構的高齡化是社會面臨的重大議題。因應人口老化、少子化、家戶結構小規模、獨居化,及社會變遷等趨勢,加深高齡社會的多元複雜居住與照顧問題,「高齡社會白皮書」政策以提升高齡者的自立與自主,以及整體社會的共融與永續,以達到在地老化,讓高齡者及不同世代融合生活於熟悉環境中,提供新型態的全齡化住宅是政府、照顧服務以及建築投資相關行業必須關切的課題。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文獻回顧、個案研究及專家業者深度訪談並透過創新用途理論及設計思考方式對研究課題與問題廣泛且深入研究分析,以高齡者及獨居住宅為研究範圍,以「住宅」為載體加入友善安居元素,共築全齡共生住宅的理念,探討高齡社會變遷中因應社會結構調整

與世代共居型態,以建構全齡友善安居住宅應具備指標及開發模式構想的探討。本研究經由研究分析所呈現的研究成果,提出 1.全齡住宅市場型態範圍 2.全齡住宅開發模式 3.全齡空間及全人照護模式 4.全齡住宅生態體系的研究論點。並對應對高齡化社會的新形態開發趨勢、綜整研究結論提供參考;全齡宅的規畫要項與原則及附服務照護機能、全齡宅跨域整合開發模式與型態構想、全齡宅全人服務照護模式與健康智慧科技、全齡共生社區的價值理念與永續生態體系,以建立全齡化 Co-Living社區共生合作自立尊嚴及共融美好幸福安居的全齡友善住宅開發構想,並針對研究成果及結論,提出後續研究議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