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片相機構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底片相機構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汪正翔寫的 旁觀的方式【限量簽名版】:從班雅明、桑塔格到自拍、手機攝影與IG,一個台灣斜槓攝影師的影像絮語 和汪正翔的 旁觀的方式:從班雅明、桑塔格到自拍、手機攝影與IG,一個台灣斜槓攝影師的影像絮語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8 款免費拍照App推薦:好用的相機App讓你自拍照、風景照零 ...也說明:當你使用Gudak Cam Lite 拍照,你必須從小小景觀窗來構圖,同時你只有24 張底片的機會,拍用完後就需要等待補充的時間。 而且拍下來的照片也不是馬上就能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臉譜 和臉譜所出版 。

世新大學 廣播電視電影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劉永晧所指導 劉翊宏的 《大象溜滑梯》之創作論述 (2019),提出底片相機構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個人電影、第一人稱敘述、出櫃、同性戀、性別認同。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班 李明學所指導 彭一航的 攝影光譜中的變色龍-彭一航藝術創作論述 (2018),提出因為有 攝影、疏離效果、人造自然的重點而找出了 底片相機構圖的解答。

最後網站[攝影小教室] 底片機入門(四)RF 相機怎麼玩?對焦 - Cool3c則補充:像Leica M 這種連動測距相機由於運作原理不同,從觀景窗看出去的影像其實就真的是「從觀景窗看出去」的影像,跟鏡頭本身完全無關。但這樣要怎麼取景構圖呢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底片相機構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旁觀的方式【限量簽名版】:從班雅明、桑塔格到自拍、手機攝影與IG,一個台灣斜槓攝影師的影像絮語

為了解決底片相機構圖的問題,作者汪正翔 這樣論述:

沒有在拍照的時候,我身處在人群之中, 看見了他們眼中#不是老街 #也不是景點的台北 朱宥勳│作家 何經泰│攝影家 林君燁│傻瓜書日 Fotobook DUMMIES Day 共同主持人 林運鴻│文字工作者 阿潑│文字工作者 紀金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 張亦絢│作家 黃亞紀│亞紀畫廊創辦人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黃崇凱│小說家 黃麗群│《新活水》總編輯 溫若涵│《BIOS monthly》總編輯 廖偉棠│詩人、攝影師、評論家 鄧九雲│演員/作家 鄭弘敬│攝影師 鍾宜杰│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 助理教授 顧玉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人文學院 助理教授 ──一致推薦 做為一名攝影師貌似浪漫

,彷彿時時都與生活中美好的那一面為伍,能捕捉到一般人所不能見的世界。 然而在這影像環繞、美照充斥的時代,做為一名攝影師也代表要交出客戶滿意的照片,就必須永遠在主流所謂的「好照片」及自身主觀的感性間奮力一搏,在銳利畫素、修圖app、橡膠玩偶似的皮膚中,要不趨於麻木,要不就獻身努力去迎合各種攝影類型對一張好照片的要求。 本書為台灣攝影師汪正翔,繼《My Scenery Only for You:那些不美的台灣風景》後,又一本以攝影師之眼觀察台灣攝影文化熱熱鬧鬧又奇異的各種現象,思考影像如何改變現代人的行為與思維,也分析台灣社會如何定義什麼是「美」── │自拍的盛行,如何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旅遊模

式? │從明星小卡、無名小站到IG, 我們對「美照」的想像有什麼改變? │如果小學生也能拍攝出百萬畫素的昆蟲照片, 攝影師跟一根只會按快門的手指又有什麼不同? │一場在網路上看似歡樂的典禮,會不會只是攝影師很會主持活動? 作者同時也以肉身搏鬥,穿梭於公關活動、記者會、婚禮攝影各式需要「攝影大哥」的活動現場。一邊思考構圖、卡位、光線與視角,一邊還要負責控制活動現場的秩序、擺位,一切行禮如儀,只為用影像印證一場活動的美好。 看一名攝影師/藝術創作者如何在傳統攝影與數位影像的交界,在社會大眾對「美」的既定印象與創作自主之間,保有思考的可能及感性的靈光,以文字及影像記錄下那些繽紛多元、眾聲喧

嘩的台灣風景。 本書特色── ●草根版《東京漂流》 ●台灣數位時代攝影文化點評 國內讚譽── ◎《旁觀的方式》不只是一本自由攝影師的當代浮生錄,此書是一頂霍格華茲的分類帽,以略顯怪誕的歌聲吟唱、碎念、解析,逐一掃描我們的時代裡,各種由影像衍生出的,光怪陸離的行為與現象。每日起床滑開手機,影像分秒交叉繁殖,一張照片的意義日漸稀薄,如何觀看、如何思考、如何自我解嘲——腦袋清空,戴上這頂《旁觀的方式》分類帽。 ──林君燁│傻瓜書日 Fotobook DUMMIES Day 共同主持人 ◎說起攝影家、評論者汪正翔,他還有個祕密身分,就是台灣視覺藝術界 的「蜘蛛人」彼得帕克──不知道的人,可能

誤會他只是普通攝影大哥(外觀酷似被火車輕輕擦撞的彭于晏),然而在那些用單眼相機去捕捉「實在」 的夜晚,這位自由攝影師,就變身為又編織又解構概念迷宮的圖像哲學家, 而且,講話還很好笑! 《旁觀的方式》是一本充滿思想史趣味的攝影文集,是人類製造出影像? 還是影像決定了文明樣貌?攝影是窺淫般消費弱勢?還是獵奇地再現少數? 如果我們拿起相機,就自信可以「留住」真實或瞬間,這種情感恐怕是邪惡「現代攝影」統治地球的黑暗陰謀。要如何在從事攝影藝術的同時,能夠免疫思想貧弱?絕不唬爛,本書可謂「腦洞式攝影」最佳讀本! ──林運鴻│文字工作者 ◎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我的一位前輩跟我說,高手的境界是可以將哲學悄

無聲息地化於生活的每一寸肌膚之中,直到你的所見、所思、所言無一不是哲學。 那個時候的我,根本聽不進去。在我還是學生的那個時代,追求的是另一種哲學,也就是做為學術體制的哲學。那時,我們追逐的是一種思想菁英的形象,我們自傲於自己說著俗人聽不懂的語言,在想像裡,那種桀驁的姿態是漫漫長夜裡遙遠天際中的一顆寒星,獨自璀璨。 直到我畢業後走進了社會,成了一名哲學教授,才知道,生活才是最艱難的試煉。 當學術氛圍的結界在生活世界裡被剝得一乾二淨,你才發現,別人不會等你擺開陣仗大談理論,相反的,會以委婉而不失禮的方式盡速全身而退。 課堂裡情形也一樣。 尷尬的局面有點像是一個想當俠士而跑去鑽研潛修武功的孩

子,一出山門,才發現外面的世界其實並不存在江湖。 一切都被打回原形,最終你遭遇的還是生活。 我們的生活裡有很多的專業,哲學也好,攝影也好,都只是千百種專業的其中之一。別人不會因為你是某個領域的專家,就非得停下來聽你說說你對世界的看法,除非,你是個有意思的人。除非,從你的視角看出去,原先平淡無奇的世界開始變得有趣深邃。 閱讀《旁觀的方式》給我感覺汪正翔就是那種大隱隱於市的高手。 在閱讀的過程中,你眼看他好像只是聊聊手機攝影和私攝影的微妙區 別,可其實他早已不動聲色地將拉岡的鏡象理論化於其中。你讀他輕描淡寫地聊著手機攝影的潤飾功能和美圖秀秀軟體,可是筆鋒一轉,他其實已經將布希亞的擬象概念分

析布置其中。你聽他談外拍文化,靈光一現,隨即已經調度上桑塔格對於觀看與權力關係的犀利見解。 當出版社將原稿寄給我時,我原先以為自己閱讀的是攝影,可是除了攝影,其實更多的觸動來自於哲學,來自於生活,來自於汪正翔巧妙地揉合這一切。 我自己天天的日常就是講授哲學,唯有深受其苦,才會知道能做到這些會有多難。只有那種理論思想早已化作內力,因此出手可以完全不拘泥於招 式、套路的人才能做到這種看似雲淡風輕卻又韻味跌宕的境界。 汪正翔曾對我說,自己是一個哲學系的逃兵,現在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哲學發燒友。在反覆閱讀《旁觀的方式》過後,我想,我是再也不會相信他這個說法,下次在他面前講哲學一定要小心,免得被他看

出什麼破綻、一招斃命。 「我就是棲身在這個環境的人,只是想說出我看到的世界。」 汪正翔的新書《旁觀的方式》就以這樣平淡質樸的方式開場,然而,我覺得他看出去的風景真的不一樣,很不一樣。 那看似簡單、看似清爽的一切,實則內蘊深邃。 ──紀金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 ◎汪正翔除了會寫,也很敢寫。在這本偽裝成自白體的對話錄中,有散文最根本的真情流露,評論最有趣的一針見血,見聞錄最珍貴的險中求勝。或許,我們正迎接一個攝影與當代藝術的藤森照信的到來吧!雖然某種「攝影者的歷史反身性」是他的強項,但我覺得閱讀這本書的體驗,也像「跟著聰明人聰明,跟著好玩的人好玩」,而有什麼比這更美的嗎?關於藝術倫理

、台灣性或階級敏感度,《旁觀的方式》都讓我想到八爪章魚,絕不僵化與教條,總是非常靈動、有力與多向度。 ──張亦絢│作家 ◎超級好看的攝影論,因為汪大不只是評論家、觀察家、社會學家,更從藝術家的靈魂,寫出帶著情感的攝影思考──他使攝影更迷人了。 ──黃亞紀│亞紀畫廊創辦人 ◎在每個人都是攝影師的時代當攝影,和在每個人都是寫作者的時代當編輯,誰比較廢?我想我愛看汪正翔的廢文,他思考圖像爆炸時代裡身為攝影的意義,有時也像我被問到寫字能當飯吃嗎?我們以為自己朝著靈光走去,卻成為了一個作業員。 可悲的是,這也是我們僅擁有的。會不斷思索書裡的這些問題,意念也很簡單:想拍一張很好的照片。想寫一篇很好的

文章。但當「好」的定義逐漸遠離人的本質,人該如何理解自己存在的意義?例如不完美,例如獨一無二。 如果未來人們可以心電感應,不需文字傳達意念,不需圖像呈現畫面,我希望那時的博物館裡還有一本《旁觀的方式》,這記錄了我們最後的掙扎。 末代武士改拿相機,那就是攝影大哥。 ──溫若涵 │《BIOS monthly》總編輯 ◎汪正翔的文字讓我們驚覺藝術家的理性也可以成為他們的創造,他常常給藝術和藝術圈袪魅,三言兩語戳破皇帝的新衣,犀利如同他攝影中不知從何而來的光。 ──廖偉棠│詩人、攝影師、評論家 ◎我喜歡給正翔拍照,因為他鏡頭底下的我最像自己。讀他的攝影文章, 總是奇妙地給我許多創作的靈感,可以

關於文學關於電影。或許因為攝影的凝結,打破了約定俗成的「時間」,又或許正翔的存在(如同他的視覺),在模糊的曖昧裡透見我們忽略的那些最純粹的事物。 ──鄧九雲│演員/作家 ◎大部分的人喜歡把看似複雜的事情簡化成白話,甚至歸納分類。 而汪正翔卻是擅長讓事情擴展開來,讓它們肆意膨大,最後再撿一些漂浮在空中的塵埃來討論。 因此我跟汪的討論永遠不會到達目的地,不過我們卻都在過程中獲得意想不到的想法。 ──鄭弘敬│攝影師 ◎如同曾經爭論一時的現代與後現代議題,數位攝影究竟與底片攝影是不是同一件事,在這世代交替的節骨眼,也成為爭論的顯學。在生活逐漸被數位化全面覆蓋的當代,我們既想擺脫傳統以證成現在與

過去的不同,卻又不願徹底與傳統切斷以解釋自己來自於何方。這是當代人的矛盾與含混,是 我們與過去的自我所存在的曖昧關係。汪正翔透過了多年的實務經驗與深刻的經典閱讀,為這個議題提出了深刻卻不燒腦的反思;他既說明了攝影是什麼,也說明了攝影不是什麼;他說明了當代攝影活動的社會性,也道出了這項技術或藝術在當代的文化與政治性。 ──鍾宜杰│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 助理教授 ◎敘事有詩意,議論有機鋒,有獨到的勞動視角與批判視野,這一系列有主題的、富知識含量的抒情筆記,緊扣當下的台灣社會現實,既在地,又及時。汪正翔充滿好奇,聯想不斷,既往內挖掘,也向外展延:他帶著困惑, 不做定義,使明確的評論顯得可疑;他

自我挖苦,從外部視角檢視自身的攝 影專業,同時也以內部考查評估擺盪在藝術與技術之間的攝影角色,對創作 與現成指涉的質疑,拋出未解的謎團,邀請讀者共同思索。 ──顧玉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人文學院 助理教授

底片相機構圖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來抽相機啦!:https://www.instagram.com/enzos.fotography/
【以攝會友】
Episode.1 重磅出爐~對決女攝玉米!
同一台相機同一捲底片!到底誰會勝出呢~?!
ft.YAMA Film
-
-
-
特別感謝/
YAMA Film
女攝:玉米 (https://www.instagram.com/azxs1063/)
模特:豊心 (https://www.instagram.com/312_c4/)
攝影助手:端儀 (https://www.instagram.com/duan.1998/)
茶行老闆:茶米 (https://www.instagram.com/d.v.fotograf/)
-
0:00 開場介紹
2:53 介紹相機&底片 (YAMA Film)
5:47 橋頭糖廠:玉米
7:26 橋頭糖廠:Enzo
9:52 宏南宏毅開場
10:54 宏南宏毅:玉米
13:04 宏南宏毅:Enzo
14:42 開箱成果!一起來看底片成像!
15:05 成果:橋頭糖廠-玉米
18:24 成果:橋頭糖廠-Enzo
21:47 成果:宏南宏毅-玉米
24:43 成果:宏南宏毅-Enzo
27:49 最終感想分享
29:03 !抽獎活動!& 結尾
-
合作邀約
Email:[email protected]
Instagram:enzos.fotography
-
-
-
-
攝影,剪接,調光,講解,字幕,收音.../ Enzo Lu
喜歡請訂閱分享並且打開小鈴鐺喔!
Enzo Lu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enzos.fotography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enzos.fotography/
Portraits : https://www.instagram.com/enzos.portraits/
24.5 Image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24.5Image/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24.5imageproduction/

#YAMAfilm #YAMA #film #Filmcamera #camera #底片相機 #富士 #柯達 #富士即可拍 #柯達即可拍 #Fujifilm #Kodak #agfa #好家在我在家

《大象溜滑梯》之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底片相機構圖的問題,作者劉翊宏 這樣論述:

「大象溜滑梯」是筆者孩童時期,阿嬤常陪伴自己到公園玩耍的遊樂設施,那是一段最愜意的歡樂時光。盡管成長中,歷經無數的挫折與悲痛,但這份愜意的回憶,是筆者生命低潮時的助力。《大象溜滑梯》是一部以同志出櫃為概念的獨立個人電影創作,內容呈現筆者向家人坦承出櫃的過程,同時追求真實自我與解放受傳統的束縛的重要歷程。透過自身的生命故事反映在異性戀主義社會下的同性戀者們,成長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校園霸凌、情感挫折且必須和家人保持疏離關係等狀態。影片從個人生命經驗出發,透過第一人稱的角度敘述,結合數位錄像、16 mm和V8 轉數位以及翻拍相片等混雜多元的影像媒材進行創作。筆者在低成本的情況下,跳脫專業與傳統的疆界

,獨立拍攝與後製完成本作品。在不受外在因素影響下,讓作品保有個人的觀點,回歸真實自我的創作旅程。同時也兼具影像書信的形式,表達筆者對已故阿嬤的思念之情。

旁觀的方式:從班雅明、桑塔格到自拍、手機攝影與IG,一個台灣斜槓攝影師的影像絮語

為了解決底片相機構圖的問題,作者汪正翔 這樣論述:

沒有在拍照的時候,我身處在人群之中, 看見了他們眼中#不是老街 #也不是景點的台北 朱宥勳│作家 何經泰│攝影家 林君燁│傻瓜書日 Fotobook DUMMIES Day 共同主持人 林運鴻│文字工作者 阿潑│文字工作者 紀金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 張亦絢│作家 黃亞紀│亞紀畫廊創辦人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黃崇凱│小說家 黃麗群│《新活水》總編輯 溫若涵│《BIOS monthly》總編輯 廖偉棠│詩人、攝影師、評論家 鄧九雲│演員/作家 鄭弘敬│攝影師 鍾宜杰│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 助理教授 顧玉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人文學院 助理教授 ──一致推薦 做為一名攝影師貌似浪漫

,彷彿時時都與生活中美好的那一面為伍,能捕捉到一般人所不能見的世界。 然而在這影像環繞、美照充斥的時代,做為一名攝影師也代表要交出客戶滿意的照片,就必須永遠在主流所謂的「好照片」及自身主觀的感性間奮力一搏,在銳利畫素、修圖app、橡膠玩偶似的皮膚中,要不趨於麻木,要不就獻身努力去迎合各種攝影類型對一張好照片的要求。 本書為台灣攝影師汪正翔,繼《My Scenery Only for You:那些不美的台灣風景》後,又一本以攝影師之眼觀察台灣攝影文化熱熱鬧鬧又奇異的各種現象,思考影像如何改變現代人的行為與思維,也分析台灣社會如何定義什麼是「美」── │自拍的盛行,如何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旅遊模

式? │從明星小卡、無名小站到IG, 我們對「美照」的想像有什麼改變? │如果小學生也能拍攝出百萬畫素的昆蟲照片, 攝影師跟一根只會按快門的手指又有什麼不同? │一場在網路上看似歡樂的典禮,會不會只是攝影師很會主持活動? 作者同時也以肉身搏鬥,穿梭於公關活動、記者會、婚禮攝影各式需要「攝影大哥」的活動現場。一邊思考構圖、卡位、光線與視角,一邊還要負責控制活動現場的秩序、擺位,一切行禮如儀,只為用影像印證一場活動的美好。 看一名攝影師/藝術創作者如何在傳統攝影與數位影像的交界,在社會大眾對「美」的既定印象與創作自主之間,保有思考的可能及感性的靈光,以文字及影像記錄下那些繽紛多元、眾聲喧

嘩的台灣風景。 本書特色── ●草根版《東京漂流》 ●台灣數位時代攝影文化點評 國內讚譽── ◎《旁觀的方式》不只是一本自由攝影師的當代浮生錄,此書是一頂霍格華茲的分類帽,以略顯怪誕的歌聲吟唱、碎念、解析,逐一掃描我們的時代裡,各種由影像衍生出的,光怪陸離的行為與現象。每日起床滑開手機,影像分秒交叉繁殖,一張照片的意義日漸稀薄,如何觀看、如何思考、如何自我解嘲——腦袋清空,戴上這頂《旁觀的方式》分類帽。 ──林君燁│傻瓜書日 Fotobook DUMMIES Day 共同主持人 ◎說起攝影家、評論者汪正翔,他還有個祕密身分,就是台灣視覺藝術界 的「蜘蛛人」彼得帕克──不知道的人,可能

誤會他只是普通攝影大哥(外觀酷似被火車輕輕擦撞的彭于晏),然而在那些用單眼相機去捕捉「實在」 的夜晚,這位自由攝影師,就變身為又編織又解構概念迷宮的圖像哲學家, 而且,講話還很好笑! 《旁觀的方式》是一本充滿思想史趣味的攝影文集,是人類製造出影像? 還是影像決定了文明樣貌?攝影是窺淫般消費弱勢?還是獵奇地再現少數? 如果我們拿起相機,就自信可以「留住」真實或瞬間,這種情感恐怕是邪惡「現代攝影」統治地球的黑暗陰謀。要如何在從事攝影藝術的同時,能夠免疫思想貧弱?絕不唬爛,本書可謂「腦洞式攝影」最佳讀本! ──林運鴻│文字工作者 ◎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我的一位前輩跟我說,高手的境界是可以將哲學悄

無聲息地化於生活的每一寸肌膚之中,直到你的所見、所思、所言無一不是哲學。 那個時候的我,根本聽不進去。在我還是學生的那個時代,追求的是另一種哲學,也就是做為學術體制的哲學。那時,我們追逐的是一種思想菁英的形象,我們自傲於自己說著俗人聽不懂的語言,在想像裡,那種桀驁的姿態是漫漫長夜裡遙遠天際中的一顆寒星,獨自璀璨。 直到我畢業後走進了社會,成了一名哲學教授,才知道,生活才是最艱難的試煉。 當學術氛圍的結界在生活世界裡被剝得一乾二淨,你才發現,別人不會等你擺開陣仗大談理論,相反的,會以委婉而不失禮的方式盡速全身而退。 課堂裡情形也一樣。 尷尬的局面有點像是一個想當俠士而跑去鑽研潛修武功的孩

子,一出山門,才發現外面的世界其實並不存在江湖。 一切都被打回原形,最終你遭遇的還是生活。 我們的生活裡有很多的專業,哲學也好,攝影也好,都只是千百種專業的其中之一。別人不會因為你是某個領域的專家,就非得停下來聽你說說你對世界的看法,除非,你是個有意思的人。除非,從你的視角看出去,原先平淡無奇的世界開始變得有趣深邃。 閱讀《旁觀的方式》給我感覺汪正翔就是那種大隱隱於市的高手。 在閱讀的過程中,你眼看他好像只是聊聊手機攝影和私攝影的微妙區 別,可其實他早已不動聲色地將拉岡的鏡象理論化於其中。你讀他輕描淡寫地聊著手機攝影的潤飾功能和美圖秀秀軟體,可是筆鋒一轉,他其實已經將布希亞的擬象概念分

析布置其中。你聽他談外拍文化,靈光一現,隨即已經調度上桑塔格對於觀看與權力關係的犀利見解。 當出版社將原稿寄給我時,我原先以為自己閱讀的是攝影,可是除了攝影,其實更多的觸動來自於哲學,來自於生活,來自於汪正翔巧妙地揉合這一切。 我自己天天的日常就是講授哲學,唯有深受其苦,才會知道能做到這些會有多難。只有那種理論思想早已化作內力,因此出手可以完全不拘泥於招 式、套路的人才能做到這種看似雲淡風輕卻又韻味跌宕的境界。 汪正翔曾對我說,自己是一個哲學系的逃兵,現在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哲學發燒友。在反覆閱讀《旁觀的方式》過後,我想,我是再也不會相信他這個說法,下次在他面前講哲學一定要小心,免得被他看

出什麼破綻、一招斃命。 「我就是棲身在這個環境的人,只是想說出我看到的世界。」 汪正翔的新書《旁觀的方式》就以這樣平淡質樸的方式開場,然而,我覺得他看出去的風景真的不一樣,很不一樣。 那看似簡單、看似清爽的一切,實則內蘊深邃。 ──紀金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 ◎汪正翔除了會寫,也很敢寫。在這本偽裝成自白體的對話錄中,有散文最根本的真情流露,評論最有趣的一針見血,見聞錄最珍貴的險中求勝。或許,我們正迎接一個攝影與當代藝術的藤森照信的到來吧!雖然某種「攝影者的歷史反身性」是他的強項,但我覺得閱讀這本書的體驗,也像「跟著聰明人聰明,跟著好玩的人好玩」,而有什麼比這更美的嗎?關於藝術倫理

、台灣性或階級敏感度,《旁觀的方式》都讓我想到八爪章魚,絕不僵化與教條,總是非常靈動、有力與多向度。 ──張亦絢│作家 ◎超級好看的攝影論,因為汪大不只是評論家、觀察家、社會學家,更從藝術家的靈魂,寫出帶著情感的攝影思考──他使攝影更迷人了。 ──黃亞紀│亞紀畫廊創辦人 ◎在每個人都是攝影師的時代當攝影,和在每個人都是寫作者的時代當編輯,誰比較廢?我想我愛看汪正翔的廢文,他思考圖像爆炸時代裡身為攝影的意義,有時也像我被問到寫字能當飯吃嗎?我們以為自己朝著靈光走去,卻成為了一個作業員。 可悲的是,這也是我們僅擁有的。會不斷思索書裡的這些問題,意念也很簡單:想拍一張很好的照片。想寫一篇很好的

文章。但當「好」的定義逐漸遠離人的本質,人該如何理解自己存在的意義?例如不完美,例如獨一無二。 如果未來人們可以心電感應,不需文字傳達意念,不需圖像呈現畫面,我希望那時的博物館裡還有一本《旁觀的方式》,這記錄了我們最後的掙扎。 末代武士改拿相機,那就是攝影大哥。 ──溫若涵 │《BIOS monthly》總編輯 ◎汪正翔的文字讓我們驚覺藝術家的理性也可以成為他們的創造,他常常給藝術和藝術圈袪魅,三言兩語戳破皇帝的新衣,犀利如同他攝影中不知從何而來的光。 ──廖偉棠│詩人、攝影師、評論家 ◎我喜歡給正翔拍照,因為他鏡頭底下的我最像自己。讀他的攝影文章, 總是奇妙地給我許多創作的靈感,可以

關於文學關於電影。或許因為攝影的凝結,打破了約定俗成的「時間」,又或許正翔的存在(如同他的視覺),在模糊的曖昧裡透見我們忽略的那些最純粹的事物。 ──鄧九雲│演員/作家 ◎大部分的人喜歡把看似複雜的事情簡化成白話,甚至歸納分類。 而汪正翔卻是擅長讓事情擴展開來,讓它們肆意膨大,最後再撿一些漂浮在空中的塵埃來討論。 因此我跟汪的討論永遠不會到達目的地,不過我們卻都在過程中獲得意想不到的想法。 ──鄭弘敬│攝影師 ◎如同曾經爭論一時的現代與後現代議題,數位攝影究竟與底片攝影是不是同一件事,在這世代交替的節骨眼,也成為爭論的顯學。在生活逐漸被數位化全面覆蓋的當代,我們既想擺脫傳統以證成現在與

過去的不同,卻又不願徹底與傳統切斷以解釋自己來自於何方。這是當代人的矛盾與含混,是 我們與過去的自我所存在的曖昧關係。汪正翔透過了多年的實務經驗與深刻的經典閱讀,為這個議題提出了深刻卻不燒腦的反思;他既說明了攝影是什麼,也說明了攝影不是什麼;他說明了當代攝影活動的社會性,也道出了這項技術或藝術在當代的文化與政治性。 ──鍾宜杰│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 助理教授 ◎敘事有詩意,議論有機鋒,有獨到的勞動視角與批判視野,這一系列有主題的、富知識含量的抒情筆記,緊扣當下的台灣社會現實,既在地,又及時。汪正翔充滿好奇,聯想不斷,既往內挖掘,也向外展延:他帶著困惑, 不做定義,使明確的評論顯得可疑;他

自我挖苦,從外部視角檢視自身的攝 影專業,同時也以內部考查評估擺盪在藝術與技術之間的攝影角色,對創作 與現成指涉的質疑,拋出未解的謎團,邀請讀者共同思索。 ──顧玉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人文學院 助理教授

攝影光譜中的變色龍-彭一航藝術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底片相機構圖的問題,作者彭一航 這樣論述:

本創作論述命名為「攝影光譜中的變色龍」,以變色龍類比我的作品,在攝影的範疇中進行偽裝,影像在方法與視覺上具有看起來像卻又並非如此的特性。光譜是連續漸層的概念,並不是非黑即白二元對立的狀態,在黑與白之間沒有一條明確的分界,是連續的漸層。作品中的人造自然性質在光譜之中產生兩種性質的對抗,在影像的辯證中產生張力,像編導又像紀實、像現實又像虛構,具有多元且難以明確的分類與定義的特性。本論文將分成三個階段討論。第一章,人造自然。以《野餐》系列探討以人造的再現自然作為環境的佈置,是否能達到移情的效果?我以疏離的視角拍攝搜集台灣具有裝飾性符號意義的特定場域,透過景窗構圖呈現衝突感,佈景與空間中的搭配,有如

劇場般的舞台場景,藉由系列多張照片進行影像的敘事。過程中創作者因構圖需求使桌椅排列整齊的動作,引發了對紀實與編導的思考。第二章,另類攝影術。《The Ghost Park》系列拍攝搜集動物雕像,在創作者不佈置被攝對象的狀態下,透過光線製造具有劇場氛圍的視覺效果,產生看似編導卻未介入場景的影像,探討介於紀實與編導之間的可能性。在方法上從傳統攝影術延伸,發展出以手電筒打光的「光繪畫技法」,製造介於在現實與虛構間的魔幻氛圍,使觀者先進入移情再產生疏離。在實驗光繪畫技法的過程中,引發了對於攝影媒材的思考,於是在下一件作品中挑戰以不透過傳統攝影術的方式製造影像。第三章,傳統攝影術再思考。以《雜訊》系列反

思《The Ghost Park》系列的拍攝手法,相機如果不透過光與針孔成像是否可以產生攝影影像?回應傳統攝影術所衍伸的光繪畫攝影手法,嘗試以無光攝影的概念製造攝影影像,從感性回到理性,從數位與底片的差異中,探索數位攝影的極限狀態,使用數位相機感光元件通過電流所產生的雜訊,作為影像的材料,製造具有想像空間的攝影影像。第四章,總結。我的作品在兩者性質之間的對抗產生了某種張力,具有刻意為之的精神,意圖在傳統攝影的方法與視覺中有所突破。在創作三組系列的過程中,引起我對攝影製造影像的方法與影像中的曖昧性產生興趣與思考,未來將繼續朝媒材技術的可能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