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和證券評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康和證券評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中華徵信所寫的 2021台灣中型集團企業研究 和勝間和代的 現在,該進場了嗎?:勝間和代教你找出未爆彈,選中潛力股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跨出投資第一步-開證券戶【2020券商推薦】 - 鹹式生活也說明:看書是基本功,要追蹤存股老師社團也行,但上網問明牌就別了吧... 但最重要的還是→先去開戶因為你沒有戶頭,就不能買賣股票,擁有再多知識都用不上.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華徵信 和大是文化所出版 。

國立中山大學 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 鄧學良所指導 黃元民的 兩岸經濟行政法制之比較研究-以攤販管理行政為中心 (2018),提出康和證券評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行政法五大架構、攤販管理、城管、庶民經濟、幸福感。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鄭秀玲 邱鳳臨所指導 鄧維農的 兩岸經貿政策對兩岸貨櫃海運廠商經營效率之影響分析 (2014),提出因為有 貨櫃海運、兩岸經貿政策、公股比例、獲利率、隨機效果模型的重點而找出了 康和證券評價的解答。

最後網站4月台股成交量創新高券商暴賺132億元 - 自由財經則補充:累計1至4月全體證券商稅後淨利401.28億. ... 元,較3月增加20.79%,使證券商經紀手續費收入較3月增加,另4月出售證券利益及證券評價利益均較3月增加,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康和證券評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2021台灣中型集團企業研究

為了解決康和證券評價的問題,作者中華徵信所 這樣論述:

  台灣產業新秀大洗牌 最新100中型集團全曝光!    唯一針對資產、營收介於20-50億元的新興集團研究    30家新興集團新入榜    揭露250家中型集團近三年排名起落    完整收錄100家中型集團基本資料、核心人物、經營行業分布    逐一蒐集非合併財報關係企業詳細資訊    掌握全球投資(含大陸)1,600家分子企業財務概況    近三年集團規模地位及經營績效分析 作者簡介   中華徵信所     中華徵信所自1961年成立,五十多年來,以工商徵信信為根本,由中心輻射至周邊,逐漸枝繁葉茂,衍生了各種工商資訊服務。為臺灣地區最早成立且規模最大的專業徵信信公司,2006年獲頒“老

字型大小”金招牌,亦是少數能夠提供全方位工商資訊服務且信譽卓著的企業集團,扮演著協助公共部門及工商企業的角色,掌握了臺灣經濟的脈動,深刻留下歷史見證的軌跡。     中華徵信信所自始即秉持著公平求證、誠信確認的原則,奠定各界良好的口碑。擁有超過200名專業人員,通過公司內部垂直與水準協調的工作團隊、全自動化平臺及電腦化系統,以專業化、制度化、資訊化嚴謹的組織管理,提供客戶快速、準確、最高品質的資訊服務。主要服務專案包括:工商徵信、資產評估、市場研究、專業出版、信用管理、財務顧問等,      1971年10月,中華徵信所開創風氣之先,出版《臺灣區年度壹百家最大民營企業》。由於深刻瞭解大型企業的

營運對經濟發展影響重大,四十年來,中華徵信所持續統計分析各大企業,這份資料既是企業競爭力的評比,也是企業績效的驗收機制,無論是對從事商業學術研究或長期投資經營者而言,都具有極大參考價值。中華徵信所每年編撰的《臺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臺灣地區集團企業研究》、《臺灣地區工商業財務總分析》均是國內外企業作為徵信的最佳工具書,並曾榮獲臺灣出版界最高榮譽—金鼎獎。此外,中華徵信所不定期舉辦各類教育訓練及研討會活動,使得企業獲得最新的資訊與知識。 出版弁言7 編輯說明9 各項指標計算及公式說明11   綜合排名篇13 第1名至250名中型集團企業排名14   個體分析篇-資產排名1-10

0名25 力山企業306 力特光電209 三星科技322 大洋塑膠109 大眾205 川湖科技94 工信工程153 中友百貨71 中國航運61 中華電線電纜300 中櫃112 元晶太陽能科技319 六和化工122 六福旅遊106 友華生技醫藥312 世紀鋼鐵結構119 台航68 台耀化學142 台灣東洋藥品147 台灣苯乙烯182 台灣紙業169 台灣福興276 台灣數位光訊科技57 四維航業50 巨路328 生達化學製藥230 兆赫電子267 全興國際125 同致電子199 年興176 夆典科技開發294 宏致電子172 志聖90 事欣科技288 亞昕40 味王163 官田鋼鐵273 宜特科

技221 宜進65 岳豐科技240 承業生醫115 旺矽科技291 昇貿科技159 明安279 東捷249 東森46 東碱83 板信銀行27 金豐機器156 冠軍建材139 厚生87 建國工程252 建準電機166 皇翔建設33 飛宏科技150 凌華科技261 原相科技202 泰山193 泰博科技325 泰豐輪胎80 海光309 偉訓科技285 健喬信元醫藥生技237 健策218 國統國際103 康和證券43 連展投控185 敦吉258 智伸科技215 森鉅科技材料133 華友聯145 華城電機246 菱生282 隆大營造243 雄獅旅遊227 順天建設100 新至陞科技337 新美齊77 新

興航運54 遊戲橘子189 運錩鋼鐵303 達新工業136 鉅祥331 嘉新水泥36 福壽212 福懋油脂340 精華光學264 聚亨179 銘異科技270 廣運機械工程129 廣積科技334 德昌營造196 毅嘉255 興勤電子234 錢櫃97 龍巖30 總太地產74 聯發紡織297 聯鈞光電316 鎰勝 出版弁言 Preface      2021年版中型集團研究的出版問世,也是中型集團以書版方式出版的第14版。持續不斷的投入資源進行這項調查,是因為追蹤中型集團發展,是我們觀察台灣潛力集團的一個關鍵調查,也是觀察台灣經濟活力動能的重要指標。     不過2019年是美中貿易戰的高峰,也使

得中型集團整體表現不理想。同時若將時間軸拉長到10年,更發現中型集團的成長性明顯走弱,這對於未來要接棒為大型集團作為台灣經濟中堅的中型集團是一個不利的訊號,也值得我們關注其發展對台灣經濟前景的影響。     以下我們就本版中型集團的表現,以及10年的變化作一簡析。     本版中型集團營收總額僅1兆4,112億元較2020年版呈現2.20%的衰退,並為連續兩年營收總額成長後的首度衰退,亦為近5年版(2017版-2021版)的第三次營收總額衰退;同時2019年版及2020年版的營收總額成長幅度分別只有2.28%及0.12%,再對照2012年版-2016年版的5年當中,中型集團營收總額只有2013

年版衰退4.13%,其他四年不但都呈現成長,且2012年版及2014年版營收成長率還分別高達31.86%及29.83%。過去10年的營收成長軌跡,顯示中型集團全球營收成長趨勢呈現成長趨緩、成長停滯、成長下滑的三部曲進行的。     同時若以本版前100名中型集團的營收總額6,234億元,與2020年版的6,212億元比較,不但呈現2.69%的衰退,且連續兩年衰退,顯示位於前段班的中型集團的營收表現遜於整體中型集團。     2020年版及2021年版的營收成長弱勢,肯定與美中貿易戰有關,但是往前追溯到2016年版中型集團的營收成長率就不及1%,2017年版及2018年版又連續衰退兩年,顯示中型

集團的營收成長動能不足情況,早在美中貿易戰開打以前就已經存在。我們也注意到有部份營收成長高的中型集團,上升到大型集團,使得中型集團整體營收成長走弱,這也是一個正常的情況。至於影響中型集團營收成長走弱的最關鍵因素在於,新興中型集團的數量不足,使得接棒進入中型集團的樣本數明顯減少,中型集團因而出現後繼無力的情勢。     我們觀察中型集團由2008年版的213個集團,到2012年版增加到233個集團樣本,2013年版再增加到266個集團樣本,2014年版樣本數再增加到268個集團(進行首次250個中型集團排名),2016年版中型集團樣本數上升到273個集團的高峰後,樣本數就開始遞減。2017年版及

2018年版符合中型集團標準的集團都只有250個集團,2019年版及2020年版樣本數回升到266個集團,本版樣本數則又跌回263個集團,可見中型集團是從2016年版開始就出現新樣本集團不足的窘困形勢,直到目前新興中型集團的接棒者仍然顯得非常匱乏。     其次,本版合併資產總額超過50億元以上的中型集團雖然由2020年版的190個集團增加到197個集團,再創新高峰,顯示接近八成的中型集團的資產規模已經實質跨過大型集團的最低門檻。但中型集團的資產大型化的過程中,其中合併營收超過50億元的集團連續兩年停滯在112個集團,同時在197個資產總額達50億元以上的中型集團中,也有60個集團的營收規模小

於資產規模的差距超過一倍,資產規模與營收規模的不對稱,意味著這些集團的資產運用效益很低,以致難以帶動營收成長。     我們也注意到250個中型集團的合併資產總額由2020版的2兆2,138億元,成長至本版的2兆2,,837億元,整體資產總額雖小幅成長3.16%,但卻為連續第4年資產成長低於5%,且在2018年版及2019年版,中型集團資產成長率分別負成長22.55%及10.29%。自2017年版中型集團產總額達到3.04兆元之後,中型集團的資產擴張能力也呈現明顯趨緩。     再由獲利的角度看,整體中型集團的稅後純益總額由2020年版的837億元,下降到本版的755億元,創下的3年來新低,衰

退幅度則達到9.73%。尤其是前100大中型集團的稅後純益總額僅有361億元,較2020年版的464億元大幅衰退22.20%,同樣顯示位於前段班的中型集團獲利衰退高於整體中型集團的情況。     綜合上述分析,顯示中型集團在近5年呈現資產、營收與獲利擴張同步趨緩,這與全球產業供應鏈要求供應商大型化的壓力有關。台灣經濟若要發展,就必須注意到中型集團成長所面臨的壓力遠大於大型集團。 因此中型集團的「掘井見底」,才是中型集團發展上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如何幫助中型集團恢復成長,以及積極培養新興中型集團是值得產官學重視的課題。     最後長期以來,我們對集團研究的目標是不僅要維持品質的一貫性,也同時要求

在資料蒐錄廣度上成長,中型集團取樣的完整性大為提升,參考價值也相對提高。如果書版研究仍不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我們竭誠歡迎使用者多利用集團網路資料庫的方便性。至於本版所收錄的前100名中型集團,因編輯時間至2021年2月,期間各公司資料或有異動,我們亦在時限內竭盡所能予以更新,但受限於截稿時間,後續的資料異動,實難以逐次更新,如有疏漏,尚祈各界不吝指正。   中華徵信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郭曉薇 2021年3月   編輯說明 Explanatory Notes      一、本版中型集團收錄標準說明如下:     1、有關中型集團之定義。凡集團資產總額未達中華徵信所定義之大型集團企業標準(

資產總額及營收總額均達新台幣50億元以上),但其資產總額及營收總額均達新台幣20億元至50億元之間的集團,將其定義為中型集團。     2、雖符合中華徵信所定義之大型集團標準,但因其資產總額排名未能列入中華徵信所300大集團之內的集團企業,也將其歸屬於中型集團企業。     3、集團資產總額及營收總額其中有一項未能符合大型集團企業標準的集團,亦將之歸屬於中型集團。     4、雖符合中華徵信所定義之大型集團企業標準,但為300大集團遺珠未能收錄之集團。     5、符合上述條件之集團,合併資產總額須排名於250名內的中型集團,得列為本版中型集團排名。     6、本版中型集團企業第250名資產

總額之取決點為39.03億元。     二、本版中型集團企業研究書版之範圍為資產總額前100名(取決點為資產總額77.41億元)之中型集團,並羅列集團詳細資料(包含首頁集團簡介、核心人物、規模與地位、經營績效與財務狀況、各行業分子企業財務總表)。     三、本版蒐錄資料期間為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惟各公司2020年財務資料尚未編製完成,故基本資料雖更新至2021年2月,但財務資料則為2019年度財報資料。     四、有關集團財務數據計算及分析基礎,說明如下:     1、為表現各集團最終獲利情況,純益總額指標係指稅後純益。有關純益率、淨值報酬率及資產報酬率之計算均以稅後純益總額

為計算基礎。     2、集團員工人數之計算,因絕大多數上市櫃公司已於合併財報已揭露其合併員工人數,係採同一集團內上市櫃(含興櫃)及公開發行公司合併財報員工人數加總,再加上未納入合併財報之分子企業員工人數方式計算。     3、在集團企業排名計算上,考量對集團內部關係人交易的消除,以及上市櫃公司的合併財報相當程度反應集團實力,各集團之資產總額、營收總額、及淨值總額指標之計算,採同一集團內上市櫃(含興櫃)及公開發行公司先以合併財報加總,再加上未納入合併財報之分子企業財務數字的計算方式來製作各項集團企業排名。對部份集團之分子企業交叉持股部份,因無法釐清其關係,故未能消除。     4、對各集團稅後

純益之計算,因考慮母公司合併財報對採權益法評價之長期投資,均已對按持股比率認列轉投資收益,故在合併報表稅後純益加總計算後,不再加計非合併財報之分子企業稅後純益。因此,對於採成本法評價之長期投資,如列為集團分子企業者,並未能加計其稅後純益。     惟在集團稅後純益計算及分析上,由於業界有二種不同的看法,其一是依集團對分子企業之持股比例認列損益,將最終轉入集團內的純益(損)視為集團的總純益(損),其二是將集團旗下所有分子企業之損益予以個別加總,將集團所有分子企業所創造出的損益視為集團的總純益(損)。惟集團分子企業處虧損狀態時,多數集團僅願意就其持股比例認列,若採第二種方式將擴大或高估集團整體之虧

損。因此本集團研究為避免此一情況造成之爭議,故採第一種方式衡量集團純益。     5、雖然本研究所採行之第一種計算方式,已盡可能考慮到對所有集團的公平性,惟此種計算方式對於集團具有交叉持股特性,且母公司對分子企業持股比率較高的集團來說,因子公司已合併於母公司之合併財報內,因此不再加計子公司稅後純益,不排除有發生短計稅後純益之可能。

兩岸經濟行政法制之比較研究-以攤販管理行政為中心

為了解決康和證券評價的問題,作者黃元民 這樣論述:

每個攤販的背後都有故事。從古至今,攤販的問題一直是政府非常困擾的施政議題。以宋代為例,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發現,在橋頭上豎立表木,劃定界線,在道路兩側設有路邊攤,中央供大眾行走,宋代管理攤販的方法,在街道上設立「表木」,也就是「路標」,兩點成一線,兩個路標確立的界線之外,可容許百姓占用街道設攤,惟界限以內的區域(街道中央),則是禁止占道。不過百姓似乎貪得無厭,逾越界限者不在少數,因此,政府不得不一再強調,不可越線搭建或設攤。為了解決侵占街道的違規行為而實施收稅,也造成民怨。顯見市容整理的差事,儼然成為政府心裡的痛處。 1981年1月臺灣地區將主管攤販的業務由警察機關移轉至工商機構,並

對攤販開徵營業稅。但是,管理攤販之重責大任仍落在警察身上,非但攤販問題沒有解決,反而經常上演警民大小衝突。大陸地區早期城市管理範疇的行政執法較為混亂,在管理攤販的歷程中,出現了「七八頂大蓋帽管不住一個破草帽」等多方執法、重複處罰的荒謬現象。為避免上述荒謬情事重複發生,自1996年10月1日起各地方人民政府陸續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16條之規定,施行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任務,而違規攤販之管理係為城管部門之其中一項業務。經過逾20年之摸索、改進,大陸地區之攤販管理已有其成效,值得臺灣地區相關行政機關比較參考。 「攤販」現象與民眾息息相關,也稱為庶民經濟,兼具歷史時空之縱深、距離空

間之寬廣。本文希冀藉由行政法五大架構研究方法,揉合兩岸攤販管理作為,讓攤販管理機制能更加健全,增進人民幸福感。

現在,該進場了嗎?:勝間和代教你找出未爆彈,選中潛力股

為了解決康和證券評價的問題,作者勝間和代 這樣論述:

誰能教150萬人找出股市未爆彈?唯有勝間和代!第一本!幫你看出未爆彈,找到被低估股票只要一台計算機,兩步驟就看出財報玄機《現在, 該進場了嗎? 實例活用》別冊 揭穿財報真相的理財國民英雄、日本當今最紅的理財作家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7&Y網路書店排行冠軍王一百五十萬名讀者趨之若鶩 到底部了嗎?我的持股OK嗎? 哪支股票被高估該脫手?哪支股票被低估該買進? 到底我們該如何投資? KPMG所長馬國柱、康和證券自營部總監廖繼弘、知名理財家夏韻芬等人,強力推薦 勝間和代是早稻田大學MBA,曾任安達信會計事務所簽證會計師,在麥肯錫顧問公司做過管理顧問、在日本摩根大通擔任過分析師,她用最簡單的加減法讓我們搞

懂︰ ★損益表其實看不出真正損益? ★公司資產不見得愈多愈好? ★公司是不是真的賺錢,算出「權責發生額」就知道。 ★資產報酬率連續三、四季愈來愈小,就要小心了。 ★市值600億的公司購併80億的公司,為什麼合起來市值變成800億? ★人事費用資本化、向未來「借」收入......企業如何「做出」漂亮獲利數字? ★靠購併而愈來愈賺錢的公司,千萬要提防。 ★法人說明會別只是看看新聞就算了,要拿出簡明財報「測謊」。 ★財務報表上面,「字體愈小的備註,愈是暗藏玄機」。 ★績優公司的完美比例是什麼?   勝間和代用人人能懂的日常比喻,教我們比對各種財報數字,發現公司的真實面貌,讓動過手腳的財報數字,無論

是想虛增營收或隱藏獲利,都能無所遁形。   讀者一旦學會判別財報真偽的技術,除了能挑選潛力股、看出未爆彈之外,還能大大提升自己的商業判斷力,自己就能做好各種類型的投資分析。其實,不只是投資人,所有經理人、想知道自己任職公司體質優劣的人,都應該熟讀這本書。   巴菲特說:「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我們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我們貪婪。」   前提是︰我們要有知識。   勝間絕招大公開—   只看報表,不懂會計,也能看出誰是地雷、誰是珍珠:   兩式基本絕招  一、權責發生額,是正數還是負數?  二、資本報酬率,是不是持續成長?   進階高招略舉  三、營運現金流量vs營業利益是不是一起成長?  四、投資現

金流量vs營運現金流量,哪個高?  五、營運現金流量÷營業利益,數字比同業高很多嗎?  六、銷貨收入、營業利益、稅前純益差不多同比例成長嗎?  七、存貨金額大增嗎?商譽大筆減損嗎?  八、遞延所得稅資產很多嗎?實質所得稅率偏低嗎?   直接戳破報表操作的基本伎倆:  一、應收帳款暴增  二、折舊與準備金銳減  三、把人事費用藏在資產裡頭  四、資產不提列減損  五、向自己租資產  六、用增資借債來購併以增加營業額和會計獲利,但營運現金流量不增  七、和子公司交易買賣   進階伎倆請詳閱本書內容 作者簡介 勝間和代   1968年生,慶應義塾大學商學部、早稻田大學金融MBA、早稻田大學研究所商學

研究科博士生。是3個女兒的媽媽。   19歲取得會計師資格,創下最年輕記錄,在學期間已開始擔簽證會計師,之後經歷了安達信、麥肯錫企管顧問公司、日本摩根大通證券分析師,之後成立以會計查核為主要業務的公司「監察與分析」(www.kansatobunseki.co.jp)。   2005年獲選為《華爾街日報》的「全世界最受矚目的五十位女性」。《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商業週刊》等國外報章雜誌可見其文章。2006年,榮獲AVON年度女性大?,為最年輕得獎者。   著作有:《年收入輕鬆爆增十倍的學習法》、《豬口先生,為何少子化會演變成問題呢?》(以上兩本皆由Discover 21出版)、《麥肯錫 

組織的進化》(共同著作,Diamond, Inc.出版)等書。   2008年5月,創下同時有4本書打進排行前十名的紀錄。 前言 採到珍珠、還是踩到地雷?第一章、別輕信會計淨利第二章、財務報表是這樣解讀的第三章、察覺浮報利益的事前準備第四章、從分析師角度發掘操作痕跡第五章、你能像會計師一樣看出破綻第六章、現在,該進場了嗎? 採到珍珠、還是踩到地雷?   2006年1月,爆發活力門公司(Livedoor Co., Ltd.)不幸事件之時,我正在外商證券公司擔任財務分析師,負責處理網路業界的財務分析。   第一時間聽到該事件的消息時,我心裡的感想是:「該來的終於來了。」因為我

從很久以前就注意到活力門這類的企業,無所不用其極地使用各種會計手段,以盡可能增加帳面利益。在事件爆發造成市場大震盪時,我很後悔沒能早點把企業操弄會計的手段源源本本地公諸於世。   活力門事件爆發之後,投資人對企業作假帳的譴責聲浪愈來愈嚴厲。然而,日興證券(Nikko Cordial Corporation)、房地產開發商MISAWA九州株式會社(Misawa Homes Kyusyu Co., Ltd.)、冷凍食品大廠加卜吉株式會社(Katokichi Company, Limited)等上市公司,爆發會計作假的事件仍層出不窮。其實就比例而言,做假帳的企業財報算是少數,更多的企業財報雖然稱不上

「作假」,但可以利用政府或主管單位頒布的會計準則所給予公司選擇會計方法的彈性,在不同的會計方法之下,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會計資訊,因此公司在經濟誘因下,利用會計政策的選擇,在合法的範圍內,進行盈餘管理,美化財務報表,讓財務報表的獲利金額維持穩定成長。   為什麼企業會希望損益表的稅前(後)淨利看起來是增加的呢?答案就出在媒體效應,因為投資人會以會計損益的高低做為預測股票價格及企業發放股利的參考依據,會計損益的揭露與表達影響投資人甚鉅。   一般而言,在媒體大篇幅報導下出盡風頭的經營者,即使發表的新事業計畫根本不切實際、即使該公司策劃的併購案所耗費金額高得離譜,市場資金還是源源不絕地流入;這對急著

擴張的經營者來說,公司經營起來簡直是太容易了,要錢,發佈消息就行。   這樣的經營者,到底是哪一點吸引媒體的注意(即便只是表面上的而已)?答案就是:利用投資人以財報損益的高低作為判斷依據的盲點,持續發佈如企業接獲大型訂單、與其他企業策略聯盟、取得特殊專利等好消息,讓投資人對企業充滿信心,企業便可合理地虛增營收,獲利也大幅超前,並且公司的營收、獲利都能夠持續正成長。為了迎合媒體,經營者便會盡可能增加帳面的獲利,公司在經濟誘因下,利用會計方法的選擇,進行盈餘管理,美化財務報表。   但所有的事情並不是因此就能圓滿落幕。   在這種情況下,投資人所投資的大筆資金不但無法讓企業持續獲利,也有可能讓經理

人掏空公司資產,反而像是在成捆的鈔票上點火,一下子就燒光了,變成名副其實的「燒錢」。   幾年之後,用盡一切辦法辛苦維持的「連續○○期營收、獲利正成長」的金字招牌,變得愈來愈難維持,甚至累積虧損超過資本額一半以上,最後不得不進行減資,將資本額規模縮小。這麼一來,股價便會瘋狂下跌,跌到股價高檔時的幾分之一,甚至是幾十分之一。   結果,為企業不誠實行為付出最多代價的不是別人,正是我們投資人。   根據資本主義的定義,所謂的投資,就是個人承擔風險,提供資金給願意從事有益社會之事業的誠實企業,並獲取回饋的行為。投資誠實企業,可因風險而獲利,也可能因風險過大而蒙受損失。不過,媒體大肆為暗地從事會計作假

或利用會計方法的選擇進行會計操作的不誠實企業做報導(即使媒體也被矇在鼓裡),就某方面而言,也是對資本主義基本理論的一種挑戰。投資人要維護公平的資本主義,以幫助遵守市場機制的公司,就必須能夠判斷媒體發佈的消息是屬於真或假,從財務報表上看出端倪,全力防止類似的作假事件。    我自大學時期通過美國會計師考試並註冊成為會計師之後,就一直擔任查核簽證財務報表的審計工作。而後在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擔任經營顧問,負責企業新型態事業的提案以及實際推動併購案,之後轉職成為外商證券公司的證券分析師。   成為證券分析師之後,最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市場對利益的評價方式。證券市場只

在意獲利金額的大小,根本不管那個金額是如何做帳得來的。   孜孜不倦努力經營的公司,只因知名度低而必須為資金籌措傷透腦筋,然而,使用一切手段使帳面營收、獲利皆正成長的公司,卻能源源不絕地募集到資金,兩相比較之下,讓人不得不心生疑惑。曾經擔任過會計師的經歷,讓我養成連財務報表的附註欄都會仔細閱讀的習慣,所以在看到財務報表處處是會計處理的痕跡時,還一度懷疑:「咦!?為什麼這種報表也能通過會計師的查核呢?」   後來我辭去了證券公司的工作,在2007年成立了一家專門分析企業會計操作方法的調查公司。現在我決定把經營公司業務所獲得的訊息及知識傳遞給市場,當做我畢生職志之一。所以有一件事我想告訴各位投資人

,那就是企業獲利不僅只有「金額」的差異,還有「本質」的差異──我之所以決定撰寫本書,也是希望能和各位一同分享這個重要的觀念。   學會分辨獲利的本質後,將來才不會發生像「如果在購買股票之前就知道這是一家如此差勁的公司,我是絕對不會購買他們的股票的......」之類踩到地雷的後悔情形。而且也可以採到珍珠、就是那些乍看之下營運狀況不如同業的公司,但實際上卻是勤奮努力且不斷成長的誠實公司。   能夠幫助我們分辨獲利本質的唯一工具就是財務報表。該公司在想些什麼,接下來打算做些什麼?經營者的強勢發言只是在虛張聲勢,還是有所根據?而我們所投資的金錢將來是否能夠產生更多的獲利?關於這些問題的答案,都隱藏在財

務報表的數字之中。   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財務報表並不是一種讓人容易親近的表格。應該不少人都會感覺到:「財務報表實在太難了,看都看不懂。要我像專家一樣讀懂會計,實在是太強人所難了。」   其實讀財務報表是有訣竅的。不了解訣竅時,財務報表上所羅列的數字,看起來就只是一堆毫無意義的密碼而已。相反的,了解訣竅之後,就能破解財務報表。即使您沒有簿記三級的資格,在了解檢閱財務報表的訣竅後,您也可以像閱讀精彩的推理小說般,一邊檢視著財務報表,一邊破解隱藏在財務報表裡的數字密碼。   破解財務報表密碼後,您就能發現企業的動機及會計操作手法。解密得來的結果極為有趣,並不輸真正的推理小說。有時甚至會為企業操

作手法之巧妙而大聲喝采。   請您在閱讀本書了解訣竅之後,親自感受其中的樂趣。因為唯有學會分辨獲利本質,才能破解造假的會計,守護與您自身密切相關的金錢。   話不多說,接著就讓我們一塊學習破解財務報表密碼的訣竅吧! 1別輕信財務報表上的會計淨利》》會計淨利會因企業做帳方式的不同而增減》》經營者為何想「製造」穫利?》》簽證會計師和證券分析師的監督能力有限》》學會判斷會計獲利的本質會計淨利會因企業做帳方式的不同而增減  》》帳面可隨意呈現虧損或獲利,不可思議吧?    在進入正題之前,我們先來做個小測驗。  請參考圖表1-1的A、B兩份損益表。如果您是投資人,您會選擇哪一個做為投資標的呢

?  A和B的銷貨收入雖然都是200億日圓,但本期淨利的差距卻極為可觀。相較於A的最後淨利是30億日圓,B卻慘賠5億日圓,呈現決算赤字。如果只注意損益表獲利差異的投資人,這時一定會毫不猶豫選擇A做為投資標的。  但是,若是您知道下面這項事實的話,您會有何反應呢?事實上,A和B兩份損益表,是同一家公司、同一段時間的損益表,只是由於做帳方式的不同,所產生不同的計算結果──看到這兒,您一定很驚訝吧!  「財務報表上的會計淨利是可以信賴的數字。因為會計有一定的準則,又有會計師在一旁監督把關。」如果您是抱持這種想法參考財務報表,然後相信報表上的數字,據以進行股票投資的話,很可能會有風險。這是因為會計淨利

只不過是概略的數字而已,是「在一定的時間內,以一定的規則計算出來的概算結果」。  》》假帳違法,但「操作」會計合法    若依照現行的會計原則,選擇較嚴格的會計原則做帳,帳面會呈現赤字虧損;但若採用較寬鬆的會計原則,又會變成盈餘利潤。也就是說,會計帳面的盈虧,完全可以隨心所欲、任我操弄。  您以為「這就是所謂的做假帳」嗎?如果使用會計原則不認可的方式做帳,當然就算是做假帳。像美國安隆公司(Enron Corp.)和日本佳麗寶(Kanebo, Ltd )就是使用了不合法的做帳手段,才被認定是做假帳。但只要使用會計原則認可的做帳方式,日積月累下來,即使不做假帳,還是有可能合法地製造利潤或隱藏利潤。

(Kanebo, Ltd.(カネボウ株式会社),1887年創立,直到2007年以前一直是日本紡織、化妝品大廠。2004年爆發會計作假事件,2006年將旗下化妝品事業賣給花王株式会社。2007年公司解散並更名為Kaigan Bell Management, Ltd。2008年,由Kracie Holdings, Ltd(クラシエ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買下其旗下的食品、醫藥及日用品事業,Kanebo 進入清算程序。)  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我們現行的會計原則並未因應現時狀況。簿記的起源可追溯至十五世紀,此後的六百年間,簿記雖因應各種不同狀況增加了不少記帳手法,但基本的架構及方式卻一成不變。總之,

現行的會計原則已經無法因應當今繁複的商業行為了。  因此,不少公司紛紛鑽制度上的漏洞,計入合法範圍內所有可取得的利潤。利用旁門左道的做帳手段,進行「實質性做假帳」,或者「雖有欺騙投資人之虞,但絕非違法行為」的公司,美國及日本所在多有,舉世皆然。前面所舉的這種公司,可以透過少算成本、少分攤管理費用、少算業外投資損失的方法,「欺騙、但不違法」地創造出利潤。    

兩岸經貿政策對兩岸貨櫃海運廠商經營效率之影響分析

為了解決康和證券評價的問題,作者鄧維農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在於檢視兩岸經貿政策與公股比例對於兩岸貨櫃海運廠商獲利率的影響。我們先觀察兩岸在2005-2013年間兩岸所簽署之經貿政策,並觀察兩岸貨櫃海運廠商公股所佔之比例變化,瞭解影響兩岸貨櫃海運廠商之經貿政策與廠商異質性後,進一步以Panel Data的隨機效果模型檢視是否對於兩岸廠商的獲利率上有所影響。本研究的實證結果發現,兩岸經貿政策對於廠商的獲利率有顯著之影響,然而該影響程度因貨櫃海運廠商的國籍不同而有所差異;在控制廠商的規模、廠齡等變數下,公股所佔比例對於兩岸貨櫃海運廠商的獲利率也有顯著影響,且該影響效果因貨櫃海運廠商的國籍不同而有所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