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立宋丹丹關係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張國立宋丹丹關係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艾瑞克.魏納寫的 歡迎光臨,天才城市:從上古雅典到宋朝杭州、愛丁堡到加州矽谷,端看七座培育天才的搖籃,如何引領世界向前! 和法蘭西絲.拉爾森的 一顆頭顱的歷史:從戰場到博物館,從劊子手到外科醫師,探索人類對頭顱的恐懼與迷戀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采實文化 和馬可孛羅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林佳蓉所指導 葉炘樺的 《花間集》器物書寫研究 (2016),提出張國立宋丹丹關係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花間集、花間詞、器物。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歷史學系 吳翎君所指導 呂承恩的 歐戰前後中國政府對德僑問題之處置(1914-1921) (2015),提出因為有 中德關係、在華德僑、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戰、北洋政府、敵僑政策的重點而找出了 張國立宋丹丹關係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張國立宋丹丹關係,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歡迎光臨,天才城市:從上古雅典到宋朝杭州、愛丁堡到加州矽谷,端看七座培育天才的搖籃,如何引領世界向前!

為了解決張國立宋丹丹關係的問題,作者艾瑞克.魏納 這樣論述:

如果養育一個孩子需要全村合力協助,那麼孕育一個天才就需要傾注整個城市的力量。」非洲古諺。 你以為天才,是指智商140以上嗎? 你有沒有想過,天才可能是「天時地利人和」? 天才,不是個人成就,而是善用城市資源的結果? 此生,你就算去不了,也一定要拜讀的七座城市文化巡禮, 超過30位天才靈光乍現的故事,他們不經意的創新,卻開啟了人們嶄新的未來!   ●雅典的陽光是什麼神奇的光,可以照耀出影響世人思維的三大哲學家?   ●杭州的茶該怎麼喝,才能喝出蘇東坡的才情與智慧?   ●充斥血汗工廠的佛羅倫斯,如何培育出源源不絕的藝術家?   ●終年天氣陰冷、鳥不生蛋的愛丁堡,卻是誕生醫生的搖籃?

  ●號稱「恐怖之城」的加爾各答,天才人數世界第一,只是運氣好?   ●是什麼樣神奇的矽谷小車庫,可以打造出下一個賈伯斯?   英國有艾倫.狄波頓,美國有艾瑞克.魏納   一趟結合文學、哲理、史地、經濟的天才探察研究,知識味爆發卻讓人讀來一如城市遊記般意猶未盡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艾瑞克.魏納(Eric Weiner)發現了一個天大的超級祕密:這世界上,居然有七座城市,「盛、產、天、才」!   天才,也有城市限定款?   每個城市會出現的天才樣貌不同,時代的背景也各有差異,為了一探這些城市何以誕生那麼多令人欽羨的天才,艾瑞克.魏納踏上了這趟天才踏察的旅途,從古雅典到現代矽谷、杭州到

愛丁堡、加爾各答到維也納……他想瞭解那些城市使用了什麼沒有告訴大家的祕密武器,終能培育出這些發光發熱的天才。   當艾瑞克.魏納來到這些城市,他用力的吸取每一座城鎮的獨特的氣氛之時,感受到優勢的環境能萌生出完整的文化思維,連惡劣的氣候,貧因的經濟等等劣勢也是助因,正是這樣天與時的絕佳配合,而引領出了該城市獨特的黃金時代,讓天才在這裡順勢而誕生!   艾瑞克.魏納更意外發現,這些天才都具備了一個共同的特性:他們都是創意人!   一般人以為所謂的天才,是指智商140以上的人,但高智商,不一定就是天才,這裡指的天才,是具備了先知洞見,而那樣的智慧激發的創意足以改變人們的生活,甚至改變了這個世界

!   關於環境對創意的影響,歷史上有許多耳熟能詳的故事,例如:達爾文的演化論在馬車裡靈光乍現,佛洛依德的經典理論在他最鍾愛的咖啡館裡誕生。我們迷戀創新,身處推崇天才的世界,魏納是歷史與地理的信徒,決定從天才所處的環境與文化尋找答案。   【雅典:著重公共空間發展的城市,是孕育心靈和智慧的溫床】   天才代表人物: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   希臘人很清楚走路能帶來許多好處。許多天才都是在步行中得出最偉大的思想結晶。這種散步運動,甚至讓一般市民走出家門,形成一種全民運動。狄更斯在寫《聖誕頌歌》(A Christmas Carol)時,每天會在深夜出門走二十英里路。他會一邊穿梭小巷,一邊在心中

推演故事情節。其他的時間,古希臘人會待在市集(agora)、去體育場(gymnasium)或格鬥場(palaestra)鍛鍊身體,或是整天漫步於城市周圍起伏的山岳中。這些戶外活動沒有一樣會被視為不務正業的活動,希臘人並不像現代人把心智活動和體能活動分開來看。古希臘人認為,身體與心靈是構成一個完整的人所不能缺少的兩個部分。強健的心靈若沒有健壯的身體可以依附,對身體與心靈來說都是一種不完整的狀態。   【愛丁堡:重視各種正反面聲音的城市,是積累創意的源泉】   天才代表人物:亞當.史密斯、大衛.休謨   土地貧瘠的愛丁堡,無法改變的惡劣環境,反而加化了他們的現實和理性。在困頓無援的狀況下,基於

「經濟」而出現生病了就自己醫的情形,反而培養了本土醫學人才,成為全世界醫學最炙手可熱的熱門領域。現實的蘇格蘭人,堅信於各種執疑和意見的必要性,對於「能夠同時構築出兩個以上相反或對立的想法、畫面與概念」這樣雙面性思考的歡迎,意外讓愛丁堡在科學和醫學的突破,硬生生是別的國家走得更前面,而這些科學突破有大部分都是雙面性思考所產生的結果。提出各種疑問,不一定需要找到解答,已在無形中締造創意突破發展的第一步。提出疑問將令思緒不加速運轉,而是停滯不前。在這種認知停滯的狀態下,最容易做出創意性的突破。雙面性思考不只能讓愛丁堡人人可以解釋創意,還能培養了創意。   【矽谷:承認失敗和弱勢的城市,具備改變世界

的能力】   天才代表人物:賈伯斯   矽谷不是一座城市,它是能算是一塊郊區腹地,一塊歡迎沒錢沒權但有想法的人小腹地。嚴格來說,矽谷沒有真正發明什麼東西,只能算是無線電技術的發跡之地。但是它創造了一種群聚效應。不管從他人身上借(偷)來什麼,都能變成得至臻完美。這不只是勤能補拙所帶來的結果,而是屈居劣勢的地位能讓他們看得更清楚,多虧了他們的局外人身分。矽谷之所以成功,不是因為它比別人優秀,而只是因為它是最早起頭的人。矽谷頌揚冒險精神,不怕失敗,反面他們本來就一無所有。這樣的矽谷特色發展出了一種活潑、用各種方式來實現心中想要的交易的方法。今日,每當我們為了購買最新的蘋果商品而排隊,或當我們登入臉

書和推特,都相當於表達了我們對矽谷城市的推崇之意。   【佛羅倫斯:追求金錢實用主義的城市,是培育藝術美感的基礎】   天才代表人物:米開朗基羅、達文西   佛羅倫斯,一座商人與銀行家的天下之城,全民對於這個有「惡魔的花朵」之稱的弗羅林金幣(florin)的支持,開出了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達文西的蒙娜麗莎,和布魯內萊斯基(Brunelleschi)的穹頂建築。許多財團家族繁殖金錢的過程中,倍受罪惡感折磨,擔心自己會在地獄中永世不得翻身,透過購買美麗的藝術品與建築物,改善在地獄度過永生的情況,而這座恐懼死後的煉獄,反而支持了藝術品與建築物的發展。當地,許多財團創立的工作坊,本來只是用來測試新

技術的地方,在這些財團社會勢力的推廣下,發展出新興藝術形式的地方,最後竟成了培育天才新秀的地方。   《歡迎光臨,天才城市》對天才與創新的生成,作者在實際走入城市,不斷探索和提問中,回到文字寫出了精闢且發人深省的觀察。本書重新檢視文化的重要性、環境孕育創意的要件,讀起來既令人熱血沸騰,內容充實又簡明易懂,書中提及的每一地點,都代表著人類發展史的成就巔峰。作者試圖讓我們知道,以往對於創意天才的看法必須有所改變:天才並不只是先天基因,或是後天努力的成果,而是鼓勵每一座城市原創的文化環境,所結出的獨一無二的果實。   就讓我們跟隨著魏納的旅程,進行一趟極具知識性,並且妙趣橫生的史地之旅! 本書

特色   1.揉和人文歷史與哲學智慧的魅力之作,行文充滿歡樂的旅行記事。   從雅典、杭州、愛丁堡、佛羅倫斯、加爾各答、維也納、到加州矽谷,七座重點城市的細部生活踏察,從中提煉於屬於該城市的獨特資源,帶你看見你所不知道的世界。   2.第一本透過重新審視城市資源,提煉生活,激發新意的另類創意書。   囊括文學、醫學、音樂、地理、科技、哲學、數理等等,各種改變人類生活的創意,藉由各領域的天才們的發想故事中,帶出其中開啟大眾視野的智慧。端看每一座城市如何運用其特色、資源,不動聲色全民訓練中,不斷衍出屬於自己城市的天才。   3.資源不分優劣,端看如何運用:如何從較為劣勢的環境和缺乏資源的情況

下,仍不斷地從中探勘,挖掘、試煉,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困頓無援的狀況之下,仍保有想要試圖找出資源不足的困乏裡,絕不放棄的正面力量! 熱銷及得獎紀錄   亞馬遜2016年1月最佳圖書!   亞馬遜排行榜前十名好書!   本書授權15國   甫一出版,銷量超過5萬本 暢銷作家一致推薦(排名不分先後)   「作者以文化與歷史,引領讀者重新走一趟觀光名城,名符其實的深度旅遊。讚,推薦。」──張國立 作家   吳若權 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蔡詩萍 作家、資深媒體人   「一段詼諧、寓教於樂的驚奇旅程,藉由魏納生動活潑的描述,帶領你遊覽不可錯過的目的地!」──《紐約時報書評》   「

機智、新奇、韻味盎然!一個全新的非文學類別,聰穎又幽默的作者離鄉背井、環遊世界,尋找永恆之謎的解答。本書是知識的探索,是一本旅行記事,也是一部趣味橫生的小說。」──丹尼爾.吉伯特,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著有《快樂為什麼不幸福?》(Stumbling on Happiness)   「艾瑞克.魏納一手創造了一個全新的非文學類別,其中,聰穎又幽默的作者離鄉背井、環遊世界,去尋找永恆之謎的解答。《歡迎光臨,天才城市》是知識的漫長探索,是一本旅行記事,也是一部趣味橫生的小說。機智、新奇、韻味盎然,這本書是魏納目前為止的顛峰之作。」──丹尼爾.吉伯特(Daniel Gilbert),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暢銷

作家,著有《快樂為什麼不幸福?》(Stumbling on Happiness)。   「《歡迎光臨,天才城市》機智風趣、內容充實,令人愛不釋手。無論你是想到維也納向佛洛伊德的天才秘訣取經,或是想打聽矽谷高科技大廠的幽奧機密,讀過這本有趣而新穎的旅遊見聞之後,都會使你機智滿點、功力倍增。」──丹尼爾.品客(Daniel H. Pink),暢銷作家,著有《未來在等待的銷售人才》(To Sell Is Human)和《動機,單純的力量》(Drive)。   「能讓人哈哈大笑同時收穫豐碩的書很少見,艾瑞克.魏納又再一次做到了。這個機智風趣、富含智慧的探險家,這次對於古今文化如何激發創意,提出了出

色的見解(是你在茶水間和雞尾酒派對用得上的話題)。本書也是讓我們每個人都能變得更有創造力的實用指南。」──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華頓商學院教授、暢銷作家,著有《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Give and Take)和《原創力:社會反叛者如何改變世界》(Originals)。   「為什麼某些地點會自然出現崛起的創造力?是什麼造就了古希臘、佛羅倫斯與矽谷?本書機智又有趣,每個段落都有獨特的見解。這本揉和了歷史與智慧的魅力之作,讀起來是歡樂的旅行記事,生動多樣的人物穿插其中。」──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暢銷作家,著有《創新者們:掀起數位革命

的天才、怪傑和駭客》(The Innovators)和《賈伯斯傳》(Steve Jobs)。 讀者好評推薦   「魏納既是哲學家,也是導遊和獨立解決問題的專家──而且還超級幽默。」《浮華世界》(Vanity Fair)雜誌。   本書帶領你穿越時間與空間,了解天才的創意與創新之誕生。Ted   極富娛樂性,書寫功力一流,啟發思考的泉源。JamiVINE   噢!我想去那些地方!探索世界上最有創意的地方,歷史或介紹都有趣又詳細,非常推薦。Connie   作者簡介 艾瑞克.魏納(Eric Weiner)   一個用哲學方式思考的旅行者,也是一個越來越溫和的不滿人士。   魏納

曾擔任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海外特派員達十年之久,曾留駐新德里、耶路撒冷和東京,報導過三十多國的新聞。他也曾擔任該公司駐紐約和邁阿密特派員,《紐約時報》記者,與史丹佛大學的奈特新聞學者(Knight Journalism Fellow)。   評論文章散見《紐約時報》、《岩頁》網路雜誌(Slates)、《石英》雜誌(Quartz)、《洛杉磯時報》、《外交政策》雜誌(Foreign Policy),英國廣播公司(BBC)、《遠方》旅行雜誌(AFAR),以及《美國最佳旅遊文學》(The Best American Travel Writing)等媒體。   著作包括:紐約時報最佳暢銷書

《尋找快樂之國》(The Geography of Bliss)以及《探索人類信仰》(Man Seeks God)。   探訪過全世界後,基於某些原因,他目前居住在美國華盛頓特區。   作者網站:www.EricWeinerBooks.com。 譯者簡介 鄭百雅   享受細細閱讀每一本書的滋味,在工作中豐富視野。譯有《大媒體的金權遊戲》、《造反》、《睡眠學校》、《英國IFA芳香療法聖經》等書。譯文賜教:[email protected]。   前言 與高爾頓盒一起探險 1 天才在於化繁為簡:古希臘時期的雅典 古希臘文明只有二十四年,但卻擦亮了全世界。 雅典這個

小、髒、擠、四面受敵、人人泡在橄欖油裡的城市,卻改變了世界?希臘三大哲學巨頭:亞里斯多德、蘇格拉底、柏拉圖,又是如何影響世人的思考模式? 希臘日常之一:散步 雅典人的創意高峰來源 不富有,讓雅典人變得超會募款 希臘日常之二:逛市集 希臘日常之三:不事生產才是正經事 希臘人人是對談高手 無知的學習態度 希臘天才不專精? 燕麥粥:讓雅典人心靈平靜的美食 繆斯女神的幫忙 熱愛「融合」的希臘人 雅典榮耀勝於個人榮譽 2 天才在於根植傳統:宋朝杭州 宋朝本身就是一場中國的文藝復興,而杭州就是佛羅倫斯。 中世紀時期,當歐洲人正忙著挑出頭髮裡的蝨子,心想這漫長的時期到底何時才會結束之時,宋朝的中國人正忙著

發明、發現、寫作、繪畫……以及,在改善人類的生活條件。 一個終年混雜之地 對生活的任何事物都感興趣 善於觀察的吹毛求疵者 用傳統重整已知的事物 合理的幽默感以及玩心傳說 祟尚道家的高度和力量 3 天才在於財富: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斯 史上最重要的文藝復興選擇在佛羅倫斯發光發熱。一座像沼澤一樣、瘧疾肆虐,不時爆發火災、洪水與黑死病等災害的城市。文藝復興時期不只為後世帶來人類史上第一批近代天才,也帶來了第一批近代消費者。這一切的重要線索,就藏在一個迷你的圓形物品當中。 全方位贊助人 血汗工作坊 同化教育 文藝復興其實是團隊合作 全民美學力 一切都是為了天主教? 都是那場幼稚的選秀大會 黑死病的暗

黑力量 追求永恆的榮耀 4 天才在於實際:啟蒙時期的愛丁堡 蘇格蘭的輝煌時代既絢爛又短暫,甚至連五十年都不到,但小小的愛丁堡城卻「在整個西方世界的知識圈中引領風騷」。蘇格蘭人在醫學、化學、地質學、工程學、經濟學、社會學、哲學、詩與繪畫等領域,都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至今仍影響著每個人。 市民都是改造王 與生俱來的樂觀主義 雙面性思考的能力 直接創造新領域 揭露沒人發現的隱藏版目標 一個喜歡扯淡的城市 熱衷於神祕感:來組個生蠔俱樂部吧 現實到骨子裡的民族 全世界識字率最高的國家 5 天才在於混亂:十八世紀印度文藝復興時期的加爾各答 這是一個混血天才群集的城市。 「恐怖夜城」,是加爾各答的代名詞。

從創意的角度來看,卻相當有益。 加爾各答也有自己的文藝復興。文學、哲學、科學、數學、無線電科技、醫學、宗教,所有的西方知識,來到這裡都混成印度式的新文明,開出加爾各答的神彩。 只是運氣好? 一座喜歡混合的城市 醜陋有助創意? 創意總是和混亂攜手合作 突現現象:一切都是機緣巧合 進化版視覺能力 印式西方思想 每天鍛鍊小c創造力 沒有主題的漫淡能力 最重要的事就是行動:走路 6 天才在於無意之間:十八世紀音樂盛世──維也納的好音感 維也納的黃金時期比任何地方都還要綿長而深遠。第一次是大約在一八○○年音樂盛世,為世人帶來貝多芬、海頓、舒伯特,莫札特。在一世紀之後,又出現了範圍更廣的一次天才大爆炸:

科學、心理學、藝術、文學、建築學、哲學……以及,再一次復甦的,音樂。 音樂:改善生活品質的推手 心流狀態 愛挑剔的城市 混亂的限制優勢 懂得推銷自己 譜出理想的工作節奏 7 天才在於感染力:維也納的精神分析 維也納天才是全體浸淫在一股流竄蔓延的智識藝術能量之中,這股能量滲透進這座城市所有的隙縫和角落。維也納證明了創意是有感染力的,天才能造就更多的天才。從建築到時尚、科技到經濟,都能在世紀末維也納那優雅、蜿蜒又熱鬧的街道巷弄中找到根源。 咖啡館裡的專屬座位 多元體驗:另一種方式看世界 嗜好的重要性 結合不同領域的智識 擁抱失敗的才能 所有問題都跟性有關 他們都是猶太人 相變:改變環境,就能創造

出新意 8 天才在於關係薄弱:十九世紀加州矽谷 它不是一座城市,是一塊郊區腹地。 矽谷基本上卻只有一種調子,直到現在都仍在發展演進當中。 現代人的生活很大部分都得歸功於從矽谷發明的產品與概念。這些新發明不只改變了我們跟別人說話的方式,甚至改變了我們說話的內容。 打開矽谷事業的推手 矽谷式創新 人際關係的弱連結 矽谷祕訣 拼湊歷史黃金時期=全新矽谷 矽谷的每日觀察實驗 流動性與東方思想,打開矽谷創意 不可移植的矽谷文化 後記 烤麵包,然後衝浪 致謝   代表城市:維也納代表天才:莫札特、貝多芬 天才在於無意之間:十八世紀音樂盛世──維也納的好音感 維也納的音樂盛世,是關於開明(且有時熱

心過頭)的領導人如何激勵出一個黃金時代的故事,也是關於高度介入的直升機家長和傲氣過人的青少年相互衝突的故事。這是一個充滿刺激的環境如何激盪天才出世,又如何使天才滅絕的城市。最重要的是,它也是一個藝術家和觀眾一起協力創作出天才之作的城市。 音樂:改善生活品質的推手 一般來說,我們不會把觀眾放在所謂的天才方程式當中。我們通常會認為,觀眾只是被動地接受著天才的天賦結晶。事實上,觀眾的角色遠遠不只那樣。他們可以說是天才的伯樂。藝術評論家克萊夫.貝爾(Clive Bell)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高度文明的社會最重要的特徵,不在於它是否展現出創意,而在於它的創意是否能獲得賞識。」用這個標準來看,當時的維也

納就是這世界上最開化、最文明的社會了。 所謂的天才神童只是一種虛構的故事。當然,有些小小音樂家能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擁有高超的技藝,但是他們很少(幾乎從來沒有)在這麼年輕的時候做出創新之舉。有一個針對二十五位優秀鋼琴家的研究發現,雖然這些鋼琴家都擁有家長全力的支持和鼓勵,但他們大部分都在職業生涯進行一段時間之後,才真正找到自己的定位。沒錯,年輕的孩子有時能展現卓越的技巧,但他們並不算是創意天才。創意天才需要時間來醞釀。 那麼,為什麼天才神童的神話依舊歷久不衰呢?因為,就像所有的神話一樣,它是有使命的。有時,神話的用意在於鼓舞人心,就像美國作家霍雷修.阿爾傑(Horatio Alger)的那些勵志作

品一樣:這麼一貧如洗的窮小子也能成功,那麼我也可以!有時,神話能撫慰人心,讓我們打消念頭:莫札特就是一個違反天理的特例,他就是個怪胎,我根本不可能像他一樣,所以也不用試了。還是看電視吧,遙控器放哪兒去了? 莫札特對他的諸位老師深深景仰,但身為一個在義大利就學的學子,他一定聽過達文西的那句名言:「不能青出於藍的弟子,就只是個二流的徒弟。」莫札特吸收了老師們的知識與技巧,然後發展出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音樂風格。這樣的作為若不是在維也納便不可能發生,因為維也納就是個音樂的巨大實驗場。

《花間集》器物書寫研究

為了解決張國立宋丹丹關係的問題,作者葉炘樺 這樣論述:

《花間集》是晚唐五代文人詞的總集,本論文以書中的器物為研究對象,將所有器物分類歸納,再予以分析。《花間集》的器物主要可歸納為四大類:一、閨閣器物包括室內陳設和日用器物。此部分為《花間集》器物的大宗,室內陳設多阻隔具,將女性阻隔於室內,呈現出在男性詞人眼中,女性封閉、深隱的特質;寢具則表現出男女歡愛的花間主題。從日用器物中可了解其生活習慣,與欣賞器物工藝之美。二、服裝飾品包括服裝與配飾。此部分表現了晚唐、五代女子的服裝樣式,以及精緻的髮飾、手飾、耳飾、腰飾,各個色彩紛呈,精雕玉鏤,顯見當時的審美取向及工藝之美。三、交通工具包括舟船器物、車體器物和馬之飾物。「船」展現南方風情;「車」則多是女性乘

坐,可見女性不輕易拋頭露面;「馬飾」則用以烘托少年的富貴與風流不羈。四、筵席器物包括樂器和酒器。花間詞藉樂器的音色表露情緒,藉酒器的形制展現生活風情。器物是人類生活的必備用品,本論文先對各器物的形制、質料、紋飾、歷史演進略作介紹,再探究器物的作用與含意、器物呈現出的時代意義,及當時的審美意趣、生活習慣,並剖析器物在詞作中的美學特質。此外,再以器物之圖片輔助,使讀者能對其形制一目了然。如此可重新評估器物在中國文獻、歷史文化中的重要性,樹立其應有的地位。

一顆頭顱的歷史:從戰場到博物館,從劊子手到外科醫師,探索人類對頭顱的恐懼與迷戀

為了解決張國立宋丹丹關係的問題,作者法蘭西絲.拉爾森 這樣論述:

驚訝勝過驚悚,知識多過恐懼 從「頭」開始,解開陰森詭異又引人入勝的文明黑歷史   獵頭?斬首?是個離我們很遙遠的名詞?   獵頭?斬首?這聽起來似乎是某個遙遠的野蠻民族,又或者某個極端組織所犯下的「暴行」,但你我可能不知道 「獵頭」或「斬首」是人類文明中常見的行為,收集頭顱所引發的道德性爭議也是歷久不衰的命題。若以台灣的原住民為例,直到上個世紀的三○年代為止,「出 草」仍是台灣原住民慣有的文化習俗。   在你我的認知中,什麼是「野蠻」?什麼是「文明」?   近現代的歐洲人到海外收集其他人種的頭顱,代表學者的研究精神,是「文明」的象徵;「落後」、「未開化」的亞、非、美洲人群基於文化習俗

獵取頭顱就是「野蠻」的行為?同種行為卻有兩種解釋,本書將為你說分明。   人類收集頭顱或展示頭顱代表的象徵意涵為何?背後的文化底蘊又是什麼?   本書作者法蘭西絲.拉爾森將利用博物館、戰場、刑場、藝術家工作室、墓地、解剖室中的「頭顱」,帶出各種人文議題:內含人類學、歷史學、倫理學、藝術、宗 教、醫學等方面,發人深省。同時,作者也透過細膩幽微的筆觸,描述駭人卻又迷人的頭顱群像,帶你一窺人類文明中最幽暗晦澀的一面,還原歷史的真相。 好評推薦   ★2014年《星期日泰晤士報》、《旁觀者》雜誌「年度好書」評選   ★亞馬遜書店4.1顆星評價   ★作家張國立、《介入的旁觀者》作者阿潑 專文推

薦   ★醫療人類學專家日宏煜、音樂人何穎怡、《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作者宋世祥、《大人的日本史》作者涂豐恩、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蔣竹山(依姓名排列) 深度推薦   「本書的主題是被切斷的人頭。人類的歷史中充滿這種東西。『獵頭』一詞讓人聯想到那些遠離文明、奇異而危險的異國世界,但事實是,人頭在長久的歲月中一直在所謂的文明世界中被大肆展示。……」──法蘭西絲.拉爾森   「《一顆顱的歷史》講述各種各樣的人頭,與它們背後的文化演變,以認真的考證揭開人類不敢碰觸的陰暗,讀起來驚訝勝過驚悚,知識多過恐懼。接下來,看看更多的人頭……。」──張國立/作家   「頭顱雖然很恐怖,但正視它,面對它在我們心理

激起的情緒,或許才是檢視人性疆界的所在。為了認識而擁抱,會讓自己更具知識的力量,更無懼。」──阿潑/作家 作者簡介 法蘭西絲.拉爾森(Frances Larson)   2004年取得英國牛津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目前在牛津生活與工作。她的著作包括亨利.威爾康(Henry Wellcome)的傳記《無窮無盡的事物》(An Infinity of Things),該書入圍醫學記者協會(MJA)圖書獎,並分別被《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及《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評選為年度好書、2009年年度最佳書籍。拉爾森也與同儕合著《解讀大千事物》(Knowing T

hings)一書,探討皮特.里佛斯考古人類博物館(Pitt Rivers Museum)的歷史。 譯者簡介 徐麗松   台大外文系畢業,世紀交替之際旅居法國多年,陸續於巴黎第七大學、里昂第二大學及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修讀語言學及跨文化研究,並在法國及台灣從事英文、法文翻譯及跨界合作工作。譯有《騎乘鐵公雞:搭火車橫越中國》、《饞:貪吃的歷史》、《沒有地圖的旅行》等書。 推薦序:關公人頭的幾重意義(張國立) 推薦序:從一顆頭顱看世界(阿潑) 序幕:克倫威爾的頭 前言:令人難以抗拒的頭顱 第一章:乾製首級 第二章:戰利品首級 第三章:人頭落地 第四章:畫框裡的頭顱 第五章:力

量強大的頭顱 第六章:骷顱頭 第七章:解剖頭顱 第八章:有生命的頭顱 結語:別人的頭 誌謝 插圖提供來源 資料來源 推薦序 關公人頭的幾重意義 作家 張國立      中國歷史上最珍貴的人頭是關羽,關聖帝君的。他的人頭述說出不僅三國時代慘烈的攻伐,也包括險詐的人心、溫暖的友情、政治的現實。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的年底,寒風雪雨中,蜀漢五虎上將之首、漢獻帝冊封的漢壽亭侯,在距離今天湖北襄陽不遠的臨沮,被東吳大將潘璋斬殺,隨後割下人頭,孫權派專人送給曹操。      首級並未如以往那般傳閱眾軍,也未掛在城門示眾,曹操將關羽的人頭「以諸侯禮葬其屍骸」。      當然,孫權送去

的是頭顱,曹操葬的「屍骸」指的便只是人頭了。      先說繫在人頭上的友情:      建安五年曹操打敗劉備,劉軍四散逃逸,劉備投靠河北袁紹,關羽則被活捉,曹操愛惜人才,封他為偏將軍,關羽也不負所望,一戰刺袁紹大將顏良於萬軍之中,《三國志》裡這麼寫:      「斬其首還」。      殺死顏良後,割下顏良的腦袋,關羽才帶人頭回曹操營,證明他的能力。      不過曹操始終覺得關羽心不在曹營,派大將張遼去探口風。張遼原是呂布的部將,劉備一度和呂布結盟,關羽便在那個時候認識張遼,結為好友。當張遼奉命拜會關羽時,老關明白講,他不忘與劉備間的感情,只要知道劉備在哪裡,必然趕去追隨。      這話

讓張遼一時不知該怎麼向曹操回報,萬一曹操不高興,宰了關羽,張遼豈不是對不起好友?《三國志》引述《傅子》一書裡的張遼說法:      「公(曹操),君父也;羽(關羽),兄弟耳。」      說明張遼內心的掙扎,最後仍不得不將關羽的話如實向曹操報告。按理說曹操該當即殺了關羽或至少判個二十年涉嫌謀叛的有期徒刑,但反而重金賞賜關羽,希望能打動關二爺的鐵石心腸。黃金攻勢無效,等關羽知道劉備的下落,逃出曹營時,曹操也沒派兵去追殺,他說:      「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關羽果然各為其主,建安二十四年率兵攻打樊城,斬曹操大將龐德,活捉于禁,曹操被嚇得要從許昌遷都,司馬懿和蔣濟勸阻,說孫權對關羽

的勝利一定不高興,不如派人勸孫權攻擊關羽的後方。果然孫權怕關羽勢大,派兵抄了關羽的大本營,潘璋斬殺關羽。      司馬懿與蔣濟利用人心的險惡,假孫權之手殺關羽。      孫權割下關羽人頭送去許昌,表示歸順。曹操沒有報復性的示眾或剁屍,以厚禮埋葬關羽的人頭,似乎說明儘管關羽對劉備義薄雲天,曹操對關羽,也夠義氣。與孫權兩相比較,孫權實在有點……下品。      一一四一年,另一名被後世尊為武聖的岳飛,在宋高宗以「坐觀勝負,逗留不進」的叛逆罪判死刑。一般的說法,岳飛被毒死,或者死後再砍下腦袋,不過既然皇帝已明令下詔賜死,以宋高宗痛恨岳飛的情緒來看,非得割了頭示眾,表明決心不可。      回頭看

公元前二○二年,西楚霸王項羽被追殺到烏江邊,前無退路,後有追兵,他見漢軍中有一個將領是他以前的部下,乃灑脫地說,我的人頭送你去請功領賞吧。      人頭是有價值的,那個時代沒DNA,非得用人頭證明某人的確死了。      公元十七年,綠林軍攻入新王朝的首都長安,王莽於混亂中被商人刺死,割下的人頭,據說塗了漆防止腐敗,送各地傳閱。而六一八年隋煬帝面對天下的亂局已無能為力,對著鏡子說:      「好頭頸,誰來砍之。」      人頭更是種儀式,王朝更替、英雄氣盡、天日照你不照我,盡在數不盡的人頭裡。      十七世紀初,巴洛克派大畫家卡拉瓦喬畫的《莎樂美與施洗者約翰的頭顱》最令人印象深刻。《

聖經》故事裡,莎樂美的母親先後嫁給一對堂兄弟,施洗者約翰公開指責這麼亂嫁,不合乎倫理。某次莎樂美在繼父面前表演,經母親的慫恿,要繼父拿約翰頭顱做為給她的獎賞,就這麼約翰不明不白地被殺。      畫裡四個人物,劊子舉著約翰的人頭,莎樂美撇開臉但雙手拿盤子接過人頭,背後則是側臉的指使者莎樂美母親。      畫裡的人頭閉眼呈睡眠狀態,算得上安詳,不像少年大衛割下巨人歌利亞的人頭那麼血腥。      人頭還是擇善固執,進而堅持理想的象徵。      《一顆頭顱的歷史》講述各種各樣的人頭,與它們背後的文化演變,以認真的考證揭開人類不敢碰觸的陰暗,讀起來驚訝勝過驚悚,知識多過恐懼。接下來,看看更多的人

頭…… 從一顆頭顱看世界 作家 阿潑      儘管近年來台灣本土出版內容趨向多元,但有一種題材的耕耘卻是遠遠不及西方,即是「微物史」,英文為Tangible Things。這類被歸類為「微物史觀」的書寫,是以一具體的物事或人物為主軸,上天下地東拉西扯,雕塑出觀看歷史或世界的獨特面向,例如乳房、情婦、紙張、巧克力,或台灣人比較容易讀到的「茶」,這些人類事物雖小,但其在文化、科學、社會與歷史上卻往往扮演重要角色──或者該說整個世界賦與它極關鍵的地位──卻往往遭到忽略。      《一顆頭顱的歷史》便是最好的例子。作者法蘭西絲.拉爾森在皮特.里佛斯博物館研究博物館的歷史時,被引領到館內三百多顆人

類頭骨的探索,她從這些文物類型的分類中受到啟發:「這種條理世界的方式彷彿是將世界視為一組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並迫使我們思考,在看似無窮盡的變化表象下,到底是什麼東西讓人類之所以為人?」像是需要火的時候,人類會以各種方式取得火,每個人類的群體都可以找到從事各種活動的理由,「我隱約覺得,每個文化都曾經找到展示人頭的理由。」      然而,這本書談的不只是「展示」。全書一開始是克倫威爾的故事,他是英國歷史中的英雄,然病逝後兩年,卻遭保皇黨掘墳,頭顱慘遭示眾。他的頭顱被高掛在西敏寺之上,而後被風吹落,流落民間,輪番在一個又一個收藏家手上展示,成為一個最有有名的頭顱。「一個人如果有辦法使別人感到驚愕,

他就擁有某種權力。」作者說。      我想起,研究足球的歷史時,看過一個故事:盎格魯撒克遜首次舉行的「足球賽」,就是在戰勝丹麥的慶祝活動中,將敵人的頭顱作球踢,是戰爭的儀式。頭顱,在若干文化中,確實是某種權力的展現,也是儀式。如我們熟知的,台灣原住民族的獵首文化,十七世紀初,明朝文獻〈東番記〉中便描述原住民「所斬首,剔肉存骨,懸之門;其門懸骷髏多者,稱壯士」。這類的頭骨展示的文化不需多言,直到日本殖民時期,以「野蠻」禁止,然而,仔細研究原住民獵首文化,甚至丈量台灣原住民頭骨的,卻也是日本人類學家伊能嘉矩。      法蘭西絲.拉爾森沒在書中提到台灣原住民,但也不需特別提,許多地區的原住民族都

有類似的文化,像是他工作的皮特.里佛斯博物館裡存放的南美洲舒阿爾人的頭骨,這個族群會製作「乾縮人頭」,而這據說能擷取死者的靈魂。她還提到毛利人與婆羅洲的原住民族,後者我曾經親歷聽聞耆老訴說自己如何獵取敵人首級,於是換得占滿身體的紋身──他砍下的是日本人的頭顱,日本發動大東亞戰爭時,日軍即是婆羅洲的敵人。      戰爭,也成了此書的主軸。不論歐美國家如何宣稱自己的「文明」,戰爭卻暴露人類「野蠻」的一面,太平洋戰爭時期,美軍即將日軍首級視為戰利品。這讓我想到,一九九七年金融風暴,印尼發生的諸多暴動中,也將獵取人頭當做勝利的展示。      「我們不能只把切斷的人頭揚棄於野蠻的過往,或歸諸於那些原

始的『他者』。相反地,獵頭的歷史就存在於那裡,就在我的眼前。」作者在文中強調。      但此書並不只是限縮在這類的詮釋中,從如何製作頭顱開始,到犯罪宗教和斷頭台、乃至醫學科學生理與頭顱的關係,方方面面都有頗析,這正是我開頭所言,「微物史觀」可以盡其所能的深入,盡其所行的廣泛。雖然作者謙稱「撰寫一本關於斷頭的書,儼然是一種針對它所描述的各種策略所做的練習」,但經過許多外在框架,隔著它檢視內容,保護自己,並且製造安全距離的這種「斷離」意識,其實會阻斷我們真正的理解與認識。頭顱雖然很恐怖,但正視它,面對它在我們心理激起的情緒,或許才是檢視人性疆界的所在。      讀這本書,讓我想起研究所一年級時

,和室友伴隨著一個考試用的頭骨睡覺的感覺。為了認識而擁抱,會讓自己更具知識的力量,更無懼。 序幕 克倫威爾的頭OLIVER CROMWELL’s HEAD喬西亞.魏爾金森(Josiah Wilkinson)喜歡把奧利佛.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的頭顱帶出場,聯袂參加早餐聚會。一百六十年前在泰伯恩(Tyburn)用來插進克倫威爾頭顱的那根金屬長釘雖然早就斷了,但卻成為方便的握把,賓客可以用它輕鬆提起頭顱,在香料羊腰子(devilled kidneys)上方檢視這個具有皮革質感的遺物。一八二二年,他的一名賓客寫道:「那是顆嚇人的頭顱,跟其他木乃伊一樣,上面覆蓋著乾透的黃色皮膚

,栗色的頭髮、眉毛、鬍子都保存得極其良好。」這是魏爾金森的珍貴財產,他把它存放在特別為此製作的橡木箱中。每當友人對這顆頭顱的真實性提出質疑,他就會用手指出克倫威爾左眼上方那個非他莫屬的特徵──肉疣。  一個人如果有辦法使別人感到驚愕,他就擁有某種權力。在聚光燈下,魏爾金森興致勃勃地講述克倫威爾的故事,以及他的頭顱從一六六一年被切斷以後陸續經歷的旅程,藉此娛樂嘉賓。那確實是克倫威爾的頭,長期以來,接連有許多喜歡炫耀的人藉著它的魔力譁眾取寵,而魏爾金森是其中最後一個。他非常清楚眾人總是想近看這顆頭顱,他們之所以受到吸引,是因為被切下的克倫威爾頭顱是個已成定局、恐怖而新奇的物件,名滿天下卻也惡名昭彰

,並帶著某種私密性質。  克倫威爾的頭本來就是用來展示的。他本人死於一六五八年九月三日,死因是高燒復發。兩年半之後,在復辟政府針對「弒王者」的激烈報復活動中,這位護國公(Lord Protector)經過防腐保存的遺體從西敏寺的墓穴中被挖出來,插在長矛上遊街示眾,吊上泰伯恩的行刑架讓喧鬧的群眾看個高興,然後屍體被斬首。幾天以後,他的頭顱被插在一根長二十英尺的桿子上,安裝在西敏堂(Westminster Hall)的屋頂,供倫敦全城民眾欣賞。尖銳的金屬桿釘進那顆頭顱時因為力道過大,結果從頭蓋骨頂端刺了出來。自此尖桿與頭骨難分難捨──克倫威爾在死後兩年化身為國王的傀儡,回歸公眾舞台。

歐戰前後中國政府對德僑問題之處置(1914-1921)

為了解決張國立宋丹丹關係的問題,作者呂承恩 這樣論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中國雖未直接參與戰爭,卻也無法置身事外。在來自國際的外交壓力下,中國政府為了妥善處理在華德僑的問題,向交戰雙方展開交涉。從1914年一戰開始到1921年簽訂中德協約,中國政府對待在華德僑的態度,因其本身的角色的轉變而歷經了三種時期:由中立時期的寬鬆放任態度,到加入協約國後制定較多限制德僑的法規並嚴格執行,戰爭結束後中國身為戰勝國向德國作和談交涉條件。中國不斷地和交戰雙方進行外交交涉,是辛亥革命之後首次參與並處理重大國際事件的機會。中國希望能藉此提升國際地位,在戰後以戰勝國的姿態加入國際社會。本文運用外交部檔案及政府公報等資料,探討歐戰前後中國政府處置德僑問題之轉

折及此一外交決策形成之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