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心理健康的人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三島由紀夫寫的 不道德教育講座【異色典藏版】 和王璽的 人生很難,你可以不必假裝強大:解憂診療室,芸芸眾生苦,42個你會遇到的心理諮詢案例:孤獨、創傷、背叛、渴望愛與厭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讓心理健康成為第一要務 - 哈佛商業評論也說明:德勤(Deloitte)的「全球2020年千禧調查」結果,也呼應上述發現;德勤這項調查的對象是全球超過27,500名千禧世代和Z世代的人。這兩個世代在疫情爆發之前,每天就已感受到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牌出版 和大是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鍾志從所指導 瞿正婕的 幼兒氣質、父母教養觀與幼兒心理健康之探討 (2017),提出心理健康的人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幼兒、氣質、父母教養觀、幼兒心理健康。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進修部暑期諮商心理碩士專班 魏俊華、陳志軒所指導 林慧玟的 臺東縣身心障礙者就業現況與心理健康之研究 (2016),提出因為有 身心障礙、就業、心理健康的重點而找出了 心理健康的人的解答。

最後網站•心理健康與生涯發展----彭慧玲、黃淑賢老師則補充:壹、情緒傷害與生涯規劃愈愛你的人,愈使你痛苦,經長期所造成當事人的情緒傷害是心理疾病之源。在傳統文化體制下,長輩習慣用負面的語言代替讚美或肯定的教導模式,此種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心理健康的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不道德教育講座【異色典藏版】

為了解決心理健康的人的問題,作者三島由紀夫 這樣論述:

所謂心理健康的人, 究其本質就是不道德的人! 隱善揚惡、自我感覺良好、享受討人厭的樂趣…… 三島由紀夫最強人生講座!   「對此,我要給各位的忠告是,若你只做了一件不道德的行為,將會身陷險境,   最好盡量做出各種不道德的行為,才能從中取得平衡點。」──三島由紀夫   《不道德教育講座》是三島由紀夫散文隨筆的代表作,連載於1958年《明星週刊》,並於翌年發行單行本,與《文化防衛論》、《行動學入門》並列為三島文明論的三大巨作。   三島善於反諷批判俗世,此書他以擅長的心理分析和敏銳的洞察力,在詰問人性真實面的省思中,把人性心理逆反過來探討,如腦筋急轉彎的啟示和趣味,充分展現了三島在小說

創作中未曾發揮的機智、詼諧與邏輯辯證的功力。讀者於此書正可以一窺三島毫無隱藏的另一種姿態,其獨特的寫作風格展現出批判性思考的精神和深入洞悉人生、社會與文學的大膽異論。   99/100的道德加上1/100的不道德是危險的心理狀態!   盡可能減少自己的善良秉性,正是不致受到誘惑的不二法門。   從〈應當和陌生男人一起去酒吧〉、〈應當打從心底瞧不起老師〉、〈應當盡量說謊〉、〈應當利用貌美如花的妹妹〉、〈絕對不要遵守諾言〉等,總計六十九篇都標示著試圖推翻道德、顛覆傳統思維的聳動性標題。他以輕鬆、嘲弄、揶揄和遊戲般的筆致,理所當然的把常見的教條或德行,逆轉為違背道德直覺的標題;更針對各種流行之社

會現象,提供批判性的思考。   書中,三島闡述了諸多形式的「惡」,或者近似「惡」的事物;也出現過許多類型的「惡徒」,抑或近似「惡徒」的人們。這就像報紙的社會版,「隱善揚惡」之事,當然格外容易吸引民眾的目光。有時,以「惡」為名的不道德,反而是整頓社會秩序的重要力量。麻煩的是,為何邪惡的事物看起來總是那麼美麗呢?   【封面設計理念說明】   本書封面由霧室設計操刀,為了詮釋三島充滿黑色幽默的揶揄與反諷,以顛覆傳統、帶有「荒木經惟」的異色風格為方向,一共耗損了四本雜誌,六份報紙與數不清的傳單。書衣以俗豔的桃紅色為基底覆蓋大量的文字資訊,並搭配一些養眼的圖片將「不道德」推廣到極致。利用情色、教條

、政客言論等各種社會標題為素材,加上歹徒剪貼報紙傳遞訊息的手法,有層次地建構出辛辣搶眼的「不道德」封面,向三島的大膽異論致敬。  

心理健康的人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減重 #減肥 #宜蘭

每到夏天都會收到很多私訊詢問「該怎麼快速瘦身?」,我知道很多人想趕在夏天瘦下來換上泳裝,但是真的有一個月瘦XX公斤,卻又完全不傷身體這種好事嗎?
今天這集就要來聊聊「為什麼減肥不該瘦太快」,只要一個步驟做錯了,不只會害你復胖,甚至還會反彈更多,真的超級得不償失!
在宜蘭的輕旅行中,還會開箱適合家庭旅遊的宜蘭的溫泉飯店,在賞鯨時竟然遇見了700隻海豚❤️

【重點】
0:00 本集預告
0:28 開場
1:41 開箱寒沐酒店
1:13 Q&A時間(價格、醫美vs健保、術後恢復)
2:21 解答-如何短時間瘦下來
2:49 原因1復胖
3:34 原因2代謝率降低
4:57 原因3賠掉健康
5:16 賞鯨之旅
6:11 原因4心理壓力
6:59 瘦多快才合理?
7:43 寒沐酒店住宿心得

XiUPER彈力帶狂銷千條,第二批預購中
👉🏻https://bit.ly/39OMPfF

XIUGAR學院開課了!試營運特價中
👉🏻https://bit.ly/3AUD2At

#VLOG #減重觀念 #健身
-
飯店資訊👇
礁溪寒沐酒店
262宜蘭縣礁溪鄉健康路1號
-
📍 不想上健身房,也可以在家練出好體態
👉🏻https://bit.ly/3kTs7Sh

📍已經運動一陣子,想突破瓶頸
👉🏻https://bit.ly/3zONKr2

📍想看更多Ashlee的課程、產品、文章
👉🏻https://bit.ly/3zZgAox
-
更多影片 :
✨新手一定要避免的4大錯誤觀念!https://youtu.be/9zvef4qHCn4
✨一條彈力帶搞定女生最怕的6大問題 https://youtu.be/_RWWiwVAIxI
✨最有效的蜜桃臀訓練|沒練臀中肌害妳屁股超級塌...https://youtu.be/9oInnuksZqA
✨科學練美臀🍑 |新手必看|臀推動作分析 https://youtu.be/a3gWKJVsU4s
✨如何正確深蹲|一次到位 https://youtu.be/hlf7pmT-KMc
✨居家翹臀運動|在家也能做蜜桃臀訓練 https://youtu.be/Zthr3YkbzpQ
-
快來追蹤我:
✨官網 👉🏻 https://ashleexiu.com
✨ IG_Ashlee 👉🏻 https://goo.gl/m5Ro8b
✨ FB_Ashlee 👉🏻 http://bit.ly/39BZobY
✨ Weibo 👉🏻 http://weibo.com/ashleexiu/

幼兒氣質、父母教養觀與幼兒心理健康之探討

為了解決心理健康的人的問題,作者瞿正婕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探討幼兒氣質、父母教養觀與幼兒心理健康之關聯,以臺北市六個行政區中共383位四歲(中班)及五歲(大班)的幼兒為研究對象,根據幼兒家長所填寫的「幼兒氣質量表」與「父母教養觀量表」及教師填寫的「幼兒情緒及行為問題檢核表」來收集資料,並透過SPSS 22.0分析資料。研究結論如下所述:(一)女生的氣質,反應強度大於男生。(二)高社經地位的幼兒氣質堅持性高於中社經地位與低社經地位的幼兒。(三)父母對女生的傳統教養觀念傾向較男生高。(四)低社經地位的父母較中社經地位與高社經地位的父母傳統教養傾向高。(五)女生比男生較焦慮,男生比女生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或過動的情形,男生也比女生容易出現攻擊或違抗

的行為。(六)父母教養觀對幼兒心理健康沒有預測力。另外,本研究也發現,幼兒氣質表現可以預測其心理健康:(一)幼兒適應性低、堅持性低、規律性低者,其焦慮的情形較容易出現。(二)幼兒適應性低,其退縮的情形較容易出現。(三)幼兒適應性低、反應強度高、反應閾高者,其情緒反應較容易出現。(四)幼兒趨避性較趨及堅持性較低者,其注意/過動的情形較容易出現。(五)幼兒趨避性較趨者,其攻擊/違抗的情形較容易出現。(六)幼兒活動量較高者,其特殊行為問題或特殊兒童的行為特徵較容易出現。(七)幼兒適應性較低者,其身心症狀較容易出現。

人生很難,你可以不必假裝強大:解憂診療室,芸芸眾生苦,42個你會遇到的心理諮詢案例:孤獨、創傷、背叛、渴望愛與厭世。

為了解決心理健康的人的問題,作者王璽 這樣論述:

  解憂診療室,芸芸眾生相,42個你很可能也會遇到的、真實的心理諮詢故事。   ‧「女兒20多歲了,不想結婚也不想戀愛。這算有病嗎?」   媽媽焦急的問。   ‧「我想早一點去死,因為沒有人需要我。」   正值青春年華的男孩,如此厭世。他的念頭絕非罕見案例。   ‧「想像你現在手上有一把槍,你想殺死誰?」   男人脫口而出:「我爸爸。」   「紅塵太苦了,我要出家。」   「我覺得我的媽媽還沒有長大。」   「我那麼愛他,為什麼他不愛我?」   「老師,你告訴我,我們之間,到底誰有問題……。」   歡迎來解憂診療室,撫慰你不被理解的   孤獨、創傷、背叛、失愛、焦躁、委屈與厭世。

  作者王璽是資深心理諮詢師,   這本書蒐集了42個她與病患對話的真實故事,   看看那些別人的艱難時刻,你一定覺得似曾相似,   因為,一個人的症狀,往往是一個家庭的症狀,其中也有你的影子。   很多時候,我們會假裝自己很強大,逼著自己負重前行,   你的不快樂,其實是因為你不允許自己失敗、不允許脆弱、不允許跌倒。   所以,允許自己跌到谷底,只有掉到最絕望之處重新站立,最有力量。   .正能量,竟是讓你崩潰的第一步   一個女孩上門求助,老說自己房間有鬼?   男鬼還是女鬼?原來那個鬼是她自己,被怨氣憤怒壓抑的自己。   .所有關係都是越控制,越失序   一個遇事總沉默的男孩

,有天突然跟父親大吵一架,還把爸爸推到牆角,   但事件過後竟變得成熟且開朗,連父母都嚇了一跳。   一個男孩,怎樣才能成為一個男人?答案是,踩著父親的「屍體」(畏懼)長大。     ‧停下來的人生力量   孩子厭學、懼學,不想上學,一個母親脫口而出:「寧可你死,也要上學!」   怎麼辦?其實,回家,是一個人想退回的安全地方、自我保護的方法。   靜悄悄的蟄伏,其實在蓄積力氣與能量。爸媽請寬心等待。   ‧千不怕萬不怕,就怕成為普通人   一位執意要休學的北大學生說:「進了北大才知道,我自己什麼都不是……。」   難怪有人說,比死更可怕的是,發現自己很平凡,   接受自己努力過後還是很平

凡,是我們與自己的最大和解。   42個人生故事,狠狠戳穿你的情緒,卸下你心中的委屈,   因為人生真的很難,你可以不必假裝強大。 各界推薦   知名暢銷女作家/Sandy吳姍儒   知名YouTuber/SKimmy你的網路閨蜜   作家/P’s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蔡宇哲   臨床心理師/方格正   媒體公司創辦人/黃山料   作者簡介 王璽  Wang Xi   資深心理師,從業10年。   曾當過公務員、雜誌副總編輯,發表新聞作品百萬字,曾獲北京市好新聞一等獎,著有人物傳記《路在腳下延伸》。曾任天津電視臺《我是當事人》單元嘉賓專家。  

推薦序一 如果你已經很努力,剩下的時間就用來擁抱自己/P’s 推薦序二 唯有理解人的懦弱,才是變得強大的開始/蔡宇哲 第一章     人生很難,你管不了世上的每一張嘴 正能量,竟是讓你崩潰的第一步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你的委曲求全,終究不值得 所有關係都是越控制,越失序 只要是發自你內心的選擇,逃避就有意義 「抱歉,我實在控制不住我自己啊……。」 拚命討好來的幸福,怎麼讓你笑得好苦 「對不起,我的媽媽還沒有長大。」 正常人與瘋子之間,只有一線之隔 你不肯原諒的,是自己有過「那些」念頭 「沒戲演」的小三,自己先下檔 不能對外發洩,那我就攻擊自己 逃離,比堅持到底更需要勇氣 番外篇一 心理諮詢師

是幫人算命的嗎? 第二章     狠狠戳穿自己,卸下你心中的委屈 我那麼愛他,為什麼他卻不愛我? 太關注的後遺症,看什麼都不順眼 如果失眠可以說話,它到底在表達什麼? 「我不是替身。」 在你摔倒時,誰是那個托住你的人 無論大人怎麼掩飾,都逃不過孩子的眼睛 「一個人」的症狀,往往是「一個家庭」的症狀 初戀最美?是「蔡格尼克」效應搞的鬼 沒有辦法的選擇,就叫「生活」 所謂長大,就是真實的自我逐漸模糊 只能在想像中愛你 人生第一個三角關係,就是家庭 停下來的人生力量 番外篇二 沒什麼,就是想來看看你 第三章     哪怕什麼都做不了,也別對自己說「加油」 那些說不出口的願望,身體會幫我們表達

你的存在,就是最大的價值 我們對家人的愛,有時只是閉嘴而已 你覺得很完美,別人卻覺得心很累 人生最重要的一堂課:越禁忌,越危險的「性」 你給的不是愛,是綁架 對自己不好的人,不可能對別人好 我一直以為,這世界是圍著我運轉的…… 我們是怎樣一步一步把話聊死的 就一句話而已,你為什麼這麼生氣? 我遇到的主管都很糟糕 那些受虐兒後來怎麼了? 千不怕萬不怕,就怕成為普通人 番外篇三 你要堅信,茫茫人海終有懂你的人   序 心理諮詢師是幫人算命的嗎?   2004年深秋,時任某刊副總編輯的我去北京師範大學採訪心理專家沃建中教授,採訪結束後,他送我一個額外的福利:「如果妳個人有其他的問題也可以

問我。」   適逢父親去世半年,那半年我一直頭暈、神思恍惚,難以從悲傷愧疚中走出來,便將此事告知沃教授,他深切的看著我:「想像現在妳就是妳的父親,看到女兒因為他的離去十分悲傷愧疚,他會對這個悲傷愧疚的女兒說些什麼?」我馬上進入角色,含淚說了很多很多,大意是:「妳能好好活下去就是對爸爸最好的愛和懷念。」   電光石火間,整個人突然輕鬆了,釋然了。此後再也沒頭暈過。   臨別時,沃教授對我說:「去考心理諮詢師證照吧,妳很適合當諮詢師。」   我很吃驚:「為什麼?」   他笑道:「就憑妳能說服我免費接受採訪。」   我說:「我不是科班出身。」   他說:「據我觀察,好多心理學教授也未必打得過民間

高手。」   命運真的很神奇,冥冥中像有神的力量把我帶到這條道路,一路摸爬滾打、跌跌撞撞,其間酸甜苦辣自不必說。多年前終於正式進入心理機構掛牌執業,但半路出家的惶恐、深怕幫不到別人的心虛一直伴隨著我,使我不斷質疑當初的抉擇是否正確,直到某天一個深受強迫症困擾的男來訪者在諮詢中突然含淚對我說:「十年前我就曾徘徊在醫院心理科前,始終沒有勇氣走進去……。現在我很後悔,如果十年前我能面對自己的問題,就不會被折磨這麼多年了!」   療程結束後他再三誠摯向我表達謝意。隨著這樣的感謝越來越多,堅定了我的自信和這條路可以走下去的決心。   心理諮詢在亞洲是起步較晚的新興學科,在很多人心目中很神祕,曾有人

問我:「你這工作是幫人算命嗎?」也有朋友好奇的問:「妳會不會知道我在想什麼,妳會研究我嗎?」令人哭笑不得。   首都醫科大學心理學教授楊鳳池曾分享親身經歷。某次他接受北京電視臺採訪,頗有名氣的女主持人問了一個令他震驚的問題:「你們搞心理學的,如果看到身邊有人心理有問題,應該主動去幫他們解決吧?不然怎麼體現助人自助呢?」   楊教授反應奇快:「就好比我是一個牙醫,滿大街都是牙不好的人,我都主動走過去要求給人家拔牙補牙的話,人家肯定以為我瘋了。」   作為有血有肉的心理諮詢師,當看到身邊一些令人吃驚的事情時,內心並非不起波瀾。比如某天我在地鐵看到一個父親大聲責罵他的女兒,那女孩還是一臉稚氣背

著書包的小學生。我在父親的罵聲中聽了個大概:剛參加完家長會,他被老師留下來談話了,說女兒表現不好,上課說話遞紙條,影響到別的同學。女孩試圖辯解,她的父親竟然開始搧她耳光,這一搧還沒完,女孩每說一句,當爹的就給一耳光。   彼時我能感覺到憤怒在心底升起,忍了又忍終於沒有去勸阻那位父親的行為,但我知道,這女孩將來有一天會坐在某個諮詢師面前,哭訴童年被父親當眾打罵的羞恥和被傷害的感覺。   唯一一次例外,是碰到一對情侶在大街上吵架,女的怒吼咆哮,男的木然呆立,束手無策。圍觀的人越來越多。   本來已經從他們身邊走過,不知哪來的一股力量促使我轉過身去,走到那男子面前,對他說:「你去抱住她,什麼都不

要說。」   一開始他有些半信半疑,我以目光鼓勵他,於是他真的走上前去,一把緊緊抱住那位憤怒的女子,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那個先前母獅般狂吼的女子倒在他懷裡嚎啕大哭……。   心理諮詢有用嗎?當然有。一個小小的技巧,有時就有四兩撥千斤之效。   我本人就是心理諮詢的受益者,在不斷成長與整合中找到更好、更從容的自己,內心越來越堅定自信。從事這份工作多年,我周圍的人,包括家人和朋友也在潛移默化中受益,當然諮詢師絕不能給親朋好友做諮詢(除非你想破壞彼此的關係),但當他們遇到問題或困擾向我傾訴時,哪怕是幾句點撥也會管用。若遇到諮詢動機強烈的,我會建議他找我的同行建立諮訪關係。   有人說:「心理諮

詢師本身就有很多問題。」   這話我贊同,同時會加以補充:世間所有人都有心理問題,區別只在於你是否有勇氣去面對。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不是沒有心理問題的人,而是具有自覺發現自己的心理問題並積極想辦法解決的人,是有能力發展自我心理健康的人。   而心理諮詢師,是學會了解決心理問題並擁有積極轉化能力的專業助人者。我認為,鑑別一個合格心理師的標準至少應該是:他有沒有經歷過最深的絕望並從絕望中走出來,有沒有在經歷了許多對人性的失望後真正了解人性,以開闊的胸懷去包容、接納人性的光明與黑暗。   由於太多人對心理諮詢的不了解,對於自身發生的困境無法正確認知,一聽到心理兩個字就哆嗦,以為是世界末日。  

 我曾在醫院神內科見過被診斷為精神官能症的婦女滿地打滾哭得呼天搶地,大有逼著醫師把診斷推翻的架勢:「我不是精神病,我不是精神病啊!」怎麼跟她解釋精神病和精神官能症是兩個概念都聽不進去。   也有父母寧願讓孩子長年累月的吃藥,也不肯帶孩子做心理治療,他們的觀念裡,看心理醫生就說明精神有問題了,傳出去太沒面子,對面子的維護使他們選擇了忽略孩子的痛苦,其實孩子的問題越早面對效果越好。   隨著心理知識的普及,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透過心理諮詢來幫助自己和家人。我敬佩那些為了挽回瀕臨破碎的婚姻前來尋求心理幫助的夫妻,也敬佩為了厭學或網癮嚴重的孩子先來改變、調整自己的父母,還有為了探索、調整自我來做諮詢

的來訪者,他們都是勇敢有力量的人。當人生遭遇種種危機的時候,能夠把危機化為轉機,給自己一個全新的出路。   一位來訪者對我說:「我從不避諱我在做心理諮詢,我還建議我身邊的朋友也透過諮詢幫助自己,解決困擾自己的問題。我覺得做諮詢就跟做美容一樣,定期清理一下,內心就不會囤積太多垃圾。」   前幾天,另一位來訪者對我說的話更是令人為之一振,她說:「在國外,一個人如果不做心理治療,反而會被視為異類。」   對心理諮詢師而言,沒有比這更令人感動的話了。   我們已經歷的生命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現在和未來。   願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得豐盛而自由! 推薦序 如果你已經很努力,剩下的時間就用來擁抱自

己 作家/P's   有時候你是不是會想,為什麼別人的人生能平步青雲,而你的卻滿地荊棘?我也是,這念頭就像海上的浮標,在我遇上迷茫時載浮載沉。     從年少到成年,每個階段都有細數不完的煩惱,課業到職場、人際關係與愛情,盤根錯節,最後都變成心頭上的結。煩惱之所以為煩惱,並不是完全束手無策,更多時候只是找不到辦法,或者羞於求救,只能一個人在裡頭繞圈,最後繞成惡性循環的輪迴。   曾經我也覺得自己心理生病了,在一場失戀之後。   我付出所有我能付出的,從真心到物質,我並不覺得自己有辜負對方什麼,可是我終究沒能留住那段關係。那時候的我,只想一個人躲在房間裡,負面的想法幾乎占滿我的思緒,我變得

敏感,一點風吹草動就能刺激我的淚腺;我變得害怕人群,任何的言語都使我焦躁不安。而我身邊的人,也因為知曉我的情況而變得小心翼翼。即使我了解他們出於善意,可我卻只是不斷給自己莫名的壓力,責備自己的不爭氣,打亂了生活,也打擾了他人的平靜。   這樣的情況維持了好幾個禮拜,直到某天,一個完全不知道我正在經歷著什麼的朋友,若無其事的與我談笑風生。我和他說,這陣子因為失戀,我的狀況不太好,他只是爽朗的告訴我,他也剛失戀,難過了好幾天,但他對於這段關係已經問心無愧,所以只要一想到這樣,他便不覺得還要浪費時間悲傷。   他開朗的自白就像撥雲後照進的光,亮了整間房。   後來我才明白,人生的大小事,不過就

是那四個字「盡力就好」。我們能力有限,無法盡善盡美,但如果已經很對得起自己,那又何必感到慚愧。   也許有時我們太在意結果,所以當不如預期中的答案公布時,內心的脆弱一不小心就會弄傷自己,而我們仍執意看著傷口,忽略了那一路過來的足跡,都是真切而踏實的存在。   人是很辛苦的,因為有思考,因為有情緒,那煩惱肯定堆積如山。人生很難,沒有誰可以過得簡單,而我們能做的,除了盡力,剩下的就是運氣。既然如此,與其花時間責怪自己,或者怨天尤人,不如給已經這麼努力的自己,一個溫柔的肯定。   有些傷痛我們習慣放在背後,久了就成為我們的影子,以為看著前方就能淡去,卻一生如影隨形。作者以諮詢師的專業與角度,寫

下我們每個人生命中都可能存在著的種種艱難與困擾,也許是解答,又或者是路口的指標,但願你我都能在這本書裡,學會擁抱自己,從文字中得到療癒。 唯有理解人的懦弱,才是變得強大的開始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蔡宇哲   以前剛開始念心理學的時候,我的第一志願是當個心理師,當時心想可以用專業幫助人肯定是件有意義的事。等到實際接觸到臨床心理學後,我才知道,自己完全不適合當心理師,因為我總是聽到某些情境後就想要直接給建議,告訴別人該怎麼做會比較好。   曾經聽某位心理師朋友提到:「即使是同樣的困擾,一百位個案會有超過一百種模樣。不只每個人都不一樣,隨著時間與空間變化也會有不同的模樣。」    心理

治療並不是單純在對症下藥,不是使用了某種治療法就能藥到病除,而是必須陪著個案從生命經驗中萃取出能量來,讓他有足夠的力量靠自己站起來。   一開始我不懂,為什麼重新檢視自己的生命經驗可以獲得能量,不就是一些挫折、悲傷與難受的故事嗎?   隨著人生經驗的增加,我好像懂了一些,那就是當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並思考同一件事時,對生命的體悟是可以讓人生出能量的,尤其是那些跟自己生活有關的故事。   在閱讀《人生很難,你可以不必假裝強大》這本書時,就有這種感覺。   作者寫了許多前來求助的個案故事,以文字將他們的感受與經歷化為生動的影像。然而,書中並沒有要談這些困境該怎麼處理、治療,只是透過助人

者的思緒去理解這些人的困境,並看見當中的癥結。   至於解決方法,那並不是重點,身為讀者我並不用解決這些人的問題,只需要從生命片段中獲得成長的養分。   我特別喜歡其中一篇講述孤獨的故事,那讓我聯想到幾位朋友與學生,他們總表現得獨來獨往,認為自己不需要與其他人連結,日子也可以過得很好。但相處久了之後就感覺得到,他們並不是不需要朋友,而是害怕自己不被需要,為了不讓這種恐懼浮現,乾脆就讓自己不要有機會面對。   曾有一位學生告訴我,他開始工作後覺得公司同事都很難相處,但又不得不一起合作。直到有一天突然想到:究竟是每個人都難相處,還是其實是自己的問題?他領悟到其實是自己在逃避改變,希望可以一直

在安全的玻璃瓶裡。   在他們的成長經驗中,我看到這些人改變的契機,都是來自於看見自己內心的脆弱。   我常常提醒自己,也會跟一些學生聊,不要只注意自己很棒的那一面,更需要去正視內心黑暗、脆弱與不願面對的部分。   因為唯有理解人的懦弱後,才是變得強大的開始。   (本文作者為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哇賽!心理學」創辦者兼總編輯。在泛科學、幼獅少年、國語日報科學版等擔任專欄作者,同時也經營Podcast「哇賽心理學」。著有《神奇的心理學》、《哇賽!心理學》、《用心理學發現微幸福》。)   你不肯原諒的,是自己有過「那些」念頭 「雖然你不願意談更多,但是你傳遞給我一種感覺。」他眼睛一閃

:「什麼感覺?」 我看著他的眼睛:「你,不想活了。 」 第一次見到他,只能用消瘦、精神萎靡來形容。這個中年男人看上去虛弱到連獨自站立都成問題,是被他的妻子攙扶著進來的。人到中年的妻子體力明顯有些吃不消,說現在到哪他都得依靠她,再這樣下去恐怕得買輪椅給他坐了。 「是得了什麼病嗎?」我問。 「沒有,他什麼病都沒有。」 什麼病都沒有,身體卻迅速的衰敗下去,這讓他和家人很緊張,覺得肯定是患上疑難雜症了。家人帶著他,去各大醫院看了又看、查了又查,折騰了大半年,也沒有一個結果,最後醫院醫生建議他,去試試心理諮詢吧。 他很不情願的來做心理諮詢,對醫生的建議頗有怨氣,認為自己明明是身體出現了問題,醫生沒有能力

檢查出病因,讓他看心理完全是推諉的表現。 他帶著這種不情不願的情緒來,自然不太配合,最初的諮詢是問一句答一句,不問就不說話,大多數時間坐在我對面,他都沉著一張臉,久久的沉默。我能做的只有耐心等待。 第三次諮詢,他突然質問:「妳說我到底怎麼了?」 我:「你覺得自己到底怎麼了?」 他:「我要是知道的話,還到這裡來幹嘛?」 我:「你不開口,我不能猜。我希望更了解你,我想知道你怎麼看待自己的症狀。」 他:「這麼說吧,我這樣的人,是最不可能有心理問題的,我事業成功,家庭幸福,兒女優秀,不知有多少人羡慕我的生活。竟然說我有心理問題,真是太可笑了。」 我:「所以你對諮詢很排斥。」 他:「是的,但我也來幾次了

,就想知道我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我:「在了解你更多情況之前,我不能輕易做判斷。」 他很失望,不斷的搖頭、歎氣。 我:「雖然你不願意談更多,但是你傳遞給我一種感覺。」 他眼睛一閃:「什麼感覺?」 我看著他的眼睛:「你,不想活了。」 他就像被針紮了似的,差點跳起來:「妳說什麼?我不想活了?」 再一次來的時候,他的話明顯多起來。 他說:「上次妳說我不想活了,當時我很吃驚、很生氣,我要是不想活了,幹嘛還要四處求醫呢?我有什麼不想活下去的理由呢?回到家裡,我一個人的時候,突然發現,妳說得很對,我確實常常有不想活下去的念頭。」

臺東縣身心障礙者就業現況與心理健康之研究

為了解決心理健康的人的問題,作者林慧玟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調查身心障礙者就業現況與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並探究不同背景變項的身心障礙者在就業現況與心理健康上之差異性。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臺東縣內15至65歲且領有身心障礙證明或手冊者為研究對象,以電話訪談或自行填寫問卷方式進行方便取樣,共獲得樣本350名。研究工具為「臺東縣身心障礙者就業狀況問卷」、「CHQ-12華人健康問卷」、「BSRS-5簡式健康量表」。調查所得資料統計方法,包含描述性統計、卡分檢定、ANOVA等統計程序處理。資料統計分析結果,陳述如下:一、 台東縣身心障礙者不同就業現況在心理健康狀況而有所差異,心理健康狀況不佳以「目前沒有工作,但是曾經有過工作」者比例最高。二、

台東縣身心障礙者就業現況因不同背景變項(年齡、障礙類別、障礙程度、教育程度、家庭經濟狀況)而有所差異。三、 台東縣身心障礙者心理健康狀況因不同年齡而有所差異。最後,依據本研究的結論,提出對勞政、社政、特教教師以及未來研究者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