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求助專線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憂鬱求助專線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川北稔寫的 80/50兩代相纏的家庭困境 和橋中今日子的 照顧,不必一個人硬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輔導室| 高屏地區助人資源也說明:... 1995(24小時付費求助電話,致力於自殺防治) ○ 屏東縣家庭教育服務中心 專線 ... 1980(周一至周日08:00~22:00) ○ 婦幼保護專線113(24小時免付費的求助電話,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原水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犯罪防治研究所 邱獻輝、陳巧雲所指導 陳韻竹的 從華人文化觀點探究「反擊型」男性親密暴力者 (2021),提出憂鬱求助專線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反擊型、建構主義典範、敘事研究、華人文化、親密暴力。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 孫頌賢所指導 吳東秉的 動態屋樹人在男性憂鬱的治療性衡鑑模式經驗與效果 (2020),提出因為有 心理衡鑑、求助意願、男性憂鬱、治療性衡鑑模式、動態屋樹人的重點而找出了 憂鬱求助專線的解答。

最後網站憂鬱專線- 台灣旅遊攻略-20210127則補充:社團法人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推動台灣與鬱症和相關疾患之防治及心理衛生健康 ... 服務項目- 社團法人國際生命線台灣總會求助管道· 1995協助專線· 服務項目· 生命線家族.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憂鬱求助專線,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80/50兩代相纏的家庭困境

為了解決憂鬱求助專線的問題,作者川北稔 這樣論述:

這是臺灣的未來嗎? 七、八十歲高齡父母,扶養四、五十歲中年子女, 全家陷入孤立無緣的絕境……   當人生遭遇挫折,脫離常軌, 我們總還以為「家」可以靠,誰知道早就不能靠了?     ★深度探討日本重大社會議題──「8050問題」之專書!   ★精神科醫師、作家【蔡伯鑫】專業審定!     人口高齡化與未婚化、就業環境嚴苛、社會安全網不甚完備、「成年兒童」日益劇增、親子關係沒有終點……多重因素造成「7040問題」「8050問題」浮上檯面──七、八十歲的年邁父母與四、五十歲無業或繭居的子女同住,導致家境貧困,與外界失去連結。     2019年,日本發生一起震撼社會的弒親悲劇──七十多歲的前外

交高官忍痛殺死四十多歲的繭居兒子。正當輿論圍繞在繭居族、啃老族等各種標籤,對當事人議論紛紛時,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一個家庭會陷入如此孤立無援,甚至走上絕路的地步呢?     現代家庭的深層困境──從「依賴共生」到「孤立無援」,最後「分崩離析」   【困境1】過度高漲的家庭期待   當需要他人伸出援手,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多半是家人;當雙薪夫妻需要他人照顧子女,也是先拜託自己或配偶的父母;當一個人鑄成大錯,大眾總是一味指責原生家庭。   ──「是家人就該幫忙!」「爸媽是怎麼教的?」這樣的單一價值觀成為每個家庭沉重的枷鎖。     【困境2】子女遭遇人生挫折,陷入「繭居」狀態   受到霸凌、遭逢事故

、失去工作、經濟困頓、離婚喪偶……一旦在社會上碰了壁、脫離既定的人生軌道,只剩下「家」能接住這群人,於是家庭被迫承擔全責。   ──「家」成為唯一的安全網,但究竟能撐到什麼時候呢?     【困境3】兩個世代的雙重孤立   社會普遍對「健康」的青壯年容忍低、支援少,無業或繭居的子女認為:「我做錯事了……」父母則感到「可恥」,同時自責,於是關起門來自行解決「家醜」。   ──事實上,現代的家庭並不具備讓孩子心靈「復原」與重返社會的功能,使得子女問題更加隱蔽且長期化。     【困境4】從「7040問題」到「8050問題」,再到「9060問題」   隨著時間流逝,家庭資源耗盡、父母衰老死亡,脫軌的

孩子依然回不了正軌,更失去了最後一道安全網。這個重擔將消磨整個家庭,直到分崩離析為止。   ──親子關係沒有終點,最後全家「一同倒下」!     用「復原」的概念,拯救瀕臨崩潰邊緣的「極限家庭」   ■ 孩子獨立與否,並不完全是父母的責任。   ■ 遭遇人生挫敗的子女,需要的不是重新教育,而是被視為一個「成年人」。   ■ 「自立」,並非完全不倚賴他人,而是分散依賴對象。   ■ 高齡父母積極使用長照、家事服務;繭居子女認識義工、與同好交流興趣……有助於進一步向外公開家庭內部的困境。   ■ 家人相互扶持的同時,也邁向各自的道路、過上各自的生活。   ──當每個家庭成員滿足各自現階段的需求,不

再執著於身為「父母」或「孩子」的角色,就是走上「復原」之路。   本書特色     [1]全臺第一本深度探討日本重大社會議題──「8050問題」之專書!從社會學視角與第一線支援人員互相對話,剖析現代家庭的深層困境。     [2]今日日本,明日臺灣!對於專業人員與政策制定者,本書直搗問題核心,並提出具體解法與嶄新視角。對於一般讀者,身處在高齡化與單身化的現代社會,「8050問題」將是必然且益發嚴重的社會問題,隱性貧困、孤立無援、兩代相殘,可能發生在你我的身上!   各界推薦     ★王浩威|作家   ★沈政男|精神科醫師   ★陳景寧|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祕書長   ★楊斯棓醫師|年度

暢銷書《人生路引》作者   ──重磅讚譽!(依姓名筆畫順序)     「臺灣社會目前對於繭居族尚未特別重視,但隨著人口老化與無業在家的年輕人愈來愈多,勢必步上日本後塵。本書廣泛蒐集日本實際案例,詳細剖析形成原因,也提出處理對策,相當值得臺灣社會參考。」 ──沈政男|精神科醫師     「本書不斷提醒兩代之間都要有所警惕,致力往獨立的目標發展。無法獨立,可能是父母過度付出,也可能是子女需索無度所造成。對專業人員或政策制定者而言,本書更像是一記當頭棒喝──錯誤的政策,導致繭居問題變得更嚴重。」 ──陳景寧|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祕書長

憂鬱求助專線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身材瘦小的慧玲,是六個孩子的媽媽,平常得辛苦靠打零工維持家計,但她和孩子卻長年受到丈夫的家暴,身心一再受到折磨,慧玲得了憂鬱症。

不想再忍耐,慧玲打113婦幼保護專線尋求協助,才在專業的社工,和合作的民間團體協助之下,脫離家暴陰影,根據內政部統計,113婦幼保護專線,家庭和婚姻關係衝突的求助電話有逐年上升的趨勢,2011年,平均每天有152.9通的求助電話,佔了全部求助電話將近四成,但民間團體擔心,還有很多婦女受暴,但卻沒有求助。

長期和內政部合作輔導受暴婦女的民間團體表示,最近幾年家暴案件有越來越多的趨勢,還曾經接獲自己是社工,卻也被家暴的案例,而這個個案原本還打算為了小孩繼續忍耐,一再受暴後才求助,母親節快到了,民間團體呼籲,媽媽們如果遇到家暴事件,為了保護自己和孩子,一定要求助,由專業的社工來輔導,避免悲劇再發生!"

從華人文化觀點探究「反擊型」男性親密暴力者

為了解決憂鬱求助專線的問題,作者陳韻竹 這樣論述:

現有國內外親密暴力者分類學,即便已發展出許多分類架構,仍有不足之處。像是近來在實務上不乏在家中處於弱勢、遭到女性伴侶暴力對待,在超出忍耐範圍後爆發「反擊」之男性親密暴力者。由於「反擊型」男性親密暴力者目前極少受到文獻的關注,且相左於傳統女性主義觀點:親密暴力肇因於男性的父權思維、且僅有女性會成為受暴者,顯示有必要深入此類型進行探究。考量親密暴力具有豐富的文化意涵,因此本研究擬從華人文化的觀點出發,採取建構主義典範作為科學哲學的基礎,並採用敘事研究的方式進行探究。邀請兩位平時無暴力傾向、與伴侶互動相對處於弱勢地位之男性親密暴力者擔任研究參與者,接受個別深度訪談。藉由探討「反擊型」男性親密暴力者

的生命經驗,瞭解其對於施暴事件的想法與感受,從而探索文化價值與信念在其親密暴力行為模式中的意涵。另外,本研究以判決書和社工訪談紀錄作為輔助文本,並在資料分析的過程,邀請一位進行相關領域研究的研究生擔任協同分析者,協助從文化觀點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反擊型」男性親密暴力者與伴侶的互動過程,呈現諸多的文化意涵,共可以整理出四個議題:其一,兩位受訪者採取「忍」的策略因應伴侶衝突議題,然隱藏真實想法、忍而不語,導致伴侶間缺乏溝通,影響著雙方的關係與互動;其二,即使衝突不斷、且認定伴侶「不貞」,為維持「和諧」關係,選擇以忍而不發來應對,長期未解的問題使得關係逐漸惡化;其三,傳統華人之「相依我」特徵顯

著,例如秉持「緣分」信念而難以割捨感情、顧及子女照顧與長輩期待而行事,以致於親密關係陷入僵局;其四,與伴侶衝突令受訪者感到不光彩,為維護「臉面」而不願向外求助。長期百般忍讓身心俱疲,且加上酒精/毒品催化,最後積累已久的憤恨爆發,導致反擊型親密暴力事件。後續根據研究結果與其意涵進行討論,並得出結論與提供建議。

照顧,不必一個人硬撐!

為了解決憂鬱求助專線的問題,作者橋中今日子 這樣論述:

學會減輕負擔、適時喘息,照顧不離職的照護祕訣!   「我好累,好想辭職……。」「不忍心送到照護機構。」 「不要全部推給我一個人!」「我好想要一覺到天亮。」 不要默默承受,更不要因為照護放棄自己的人生! 照顧好自己,才能繼續照顧之路!   必須求援,必須請求協助,善用社會福利與措施,不要自己承擔一切,這就是照護者優先的生存之道。                             --張曼娟 日本照護者Mental Care協會會長 橋中 今日子分享21年來, 獨自照顧失智的祖母、重度身障的母親和智能障礙的弟弟, 以及兼顧醫院繁重工作的照護經驗、心得與實用技巧。   ◉不要指望一次解決所

有事情。   ◉不要指望一個人解決事情。 ◉適時尋求資源協助,照顧之路不孤單。 ◉照顧也能兼顧自己的工作與人生! ¬試著這樣做,照顧,不必硬撐! 分散照護負擔別硬撐 ◉遇到照護問題時,立刻向各地長照管理中心諮詢 ◉申請居家服務,減少家事的負擔 ◉選擇「安、近、快」的照護管理專員 改變觀念上的盲點 ◉不必因為將家人送至照護機構而感到愧疚 ◉不必理會親友的閒言閒語,照護的艱辛只有自己才懂 尋求職場的協助 ◉在情況變嚴重之前,即早向上司及人事單位商量 ◉詳細說明情況、心情及需要的幫助,主動對同事表達感謝 記得要適度喘息 ◉適時運用「喘息服務」,給自己留點時間放空休息 ◉面臨雙重照護時,以自己的家

庭為優先              安心推薦 張曼娟 知名作家  朱偉仁 《愛長照》執行長  郭慈安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 陳正芬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王柏堯 台北榮總職能治療師 李絲絲  誠品書店總店區資深企劃 張自強  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本書章節重點 第1章 不必再一個人硬撐了 制度太複雜了,我搞不懂……。/該去哪裡向誰求助?/我非常想繼續工作。/送至照護機構就是不孝……。 第2章 不需要辭去工作 希望能體諒我照護的艱辛。/常請假會造成困擾。/我好累,好想辭職……。 第3章 因為是自家人,可以不必忍氣吞聲 不要全部推給我一個人!/擔心經濟來源…

…。/到底要照護到什麼時候? 第4章 最重要的是給自己留點時間 不忍心送到照護機構。/「我想好好洗個澡、吃頓飯!/我好想一覺到天亮。 第5章  請以自己的人生為優先 我能追求自己的幸福嗎?/我要照顧小寶寶,親人卻病倒了!/我的青春全耗在照護上……。 ¬特別收錄〈長照在台灣〉實用內容!     作者簡介橋中今日子橋中 今日子(Hashinaka Kyoko)日本照護者Mental Care協會會長 作者橋中今日子以復健專家的身分在醫院工作之餘,21年來獨自照護罹患失智症的祖母、重度身障的母親以及智能障礙的弟弟。長年來苦於難以兼顧工作與照護,筋疲力竭之際,開始學習心理學與教練式指導,幫助苦於無法

兼顧照護與工作及對照護感到憂心的人。2015年成立照護者Mental Care協會,此後將自己的照護體驗與身為物理治療師的經驗,結合心理學與教練式指導,於日本各地推廣「不再硬撐照護」的理念,累積演講經歷超過300場,拯救了超過500個因長照面臨崩潰的家庭。另一方面,作者也擔任企業研修負責人,避免職員因照護而離職。目前透過部落格《照護得疲倦時,可放鬆心情的溫馨建議》(介護に疲れたとき、心が軽くなるヒント)傳遞舒緩照護疲勞的溫馨訊息, 「不要因為照護放棄自己的人生!」「事先知道如何因應,可避免問題發生!」同時活躍於NHK、TBS及其他電視與廣播節目。譯者簡介莊雅琇莊雅琇現為專職譯者,譯有《抗癌且長

壽的35個心靈通則》、《老媽,這次換我照顧你》、《不讓情緒左右人生的用腦術》等多本書籍。相關著作:《保健食品,你真的吃對了嗎? -日本眾多醫生肯定!權威專家徹底檢驗把關!》《全彩圖解 甲狀腺疾病保健事典》《全彩圖解抗癌治癒力:日本藥學專家的最新科學&營養觀點,教您清除癌細胞,遠離癌症!》《全彩圖解消除眼睛疲勞、拯救惡視力!: 日本6大中西權威名醫,教您延緩眼睛老化的秘密!》《如果癌症復發怎麼辦?-病患本人與家屬應該知道的事!》《抗癌且長壽的 35個心靈通則:精神科權威教您,從「心」開始,與癌共處!》《擺脫洗髮精,頭髮變多更健康!──日本抗老名醫傳授,大幅減少掉髮,告別頭髮煩惱的養髮祕訣!》《晚

上喝蔬果汁 腸保健康-自律神經&腸道名醫小林弘幸的健康蔬果配方》《消除疼痛不適的頸部肌力訓練---- 一天從10秒開始!每天24小時讓脖子放鬆不緊繃》《神奇美顏操 !──每天10分鐘,就能緊緻臉龐,擁有完美小臉!》《調體質補身體 美味食療-日本和漢診療科權威醫師&知名主廚,聯手打造86道對症調養食譜!》《贏得病患信任的問診術:善用言語、姿勢、表情,促進醫病雙贏的醫生表演學》   目次 前言 照護往往突如其來 第1章    不必再一個人硬撐了     --如何善用照護保險制度與服務  該向哪裡求助?  制度太複雜了,我搞不懂……  平時情況更糟糕  該去哪裡向誰求助?  我非

常想繼續工作  我好累,好想死……  沐浴簡直是體力活  咦,有點不對勁?  根本沒時間煮飯打掃!  哪裡可以張羅照護用品?  送至照護機構就是不孝…… 第2章 不需要辭去工作     --如何兼顧照護與工作  希望能體諒我照護的艱辛  不能給你特別待遇喔  沒時間也沒心情  常請假會造成困擾  親人在照護過程中骨折!  我好累,好想辭職…… 第3章 因為是自家人,可以不必忍氣吞聲             --如何解決家人之間的糾紛  為什麼要我來照顧那個家人?  不要全部推給我一個人!  擔心經濟來源……  到底要照護到什麼時候?  非得要同住嗎……?  太過分了,竟然說我偷東西!  因為不

耐煩而忍不住破口大罵。  公公打了婆婆  很想陪伴到最後…… 第4章 最重要的是給自己留點時間    --如何避免「照護者憂鬱症」 不忍心送到照護機構 我想好好洗個澡、吃頓飯! 我好想一覺到天亮 帶薪休假已經用完了,可是我撐不下去了 偶爾也想獨處 找不到願意收留的照護機構! 第5章 請以自己的人生為優先    --如何避免因為照護而放棄自己的人生        抽不出時間返鄉探視    我能追求自己的幸福嗎?    我要照顧小寶寶,親人卻病倒了!    我的青春全耗在照護上…… 結語 不要因為照護放棄自己的人生 附錄 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  [推薦序1] 照護者優先    

                                                                      知名作家  張 曼娟 兩年半之前,我突然成為一個手忙腳亂的照護者,揭開了人生下半場的序幕。因為九十歲老父罹患的是精神疾患,一年之後,八十幾歲的母親又出現失智癥兆,我的生活變動劇烈,並且混亂脫序。好像一個行船者驟然闖入風暴中心,連槳都握不住了,該如何脫困?又該如何前行?一個晚上得起床安撫躁動的父親七、八次,只不過一個星期,我就失去了睡眠能力,飲食無味,意志消沉,看起來像生了重病,更糟的是常常想要流淚,我清楚意識到自己在崩潰邊緣,而那只是開始。 需要被照護的

老病者正在走下坡,身心耗損的照護者則是還未開傘的跳傘員,正急速下墜。 照護者的第一個症候群是心力交瘁;第二個是充滿無人可以傾訴的孤寂感;第三個則是面對毫無起色的被照護者,懷疑自己做得不夠多、不夠好,於是感到內疚。就在我集滿了這三個症候群,進退失據的時候,從雜誌裡讀到了日本照護者Mental Care協會會長橋中今日子的人生故事。四十幾歲的她,照護著智能障礙的弟弟、中風昏迷的母親與罹患失智的祖母,已經有二十一年了。不可諱言,她的負擔比我沉重許多,這已經給了我一些鼓舞;而我更感到好奇的,是她到底怎麼熬過來的? 讀著《照顧,不必一個人硬撐!》,讓我最羨慕的是日本有所謂的「照護留職」,每照護一位家人最

多可以申請九十三天的假,還可以分三次申請。請假期間也不是全無薪水的,員工可以在雇用保險的保障範圍內,領取照護留職給付約67%薪資。如果台灣也能比照辦理,相信許多兒女就不會有必須辭職才能盡孝的遺憾了。給我最大啟發的,其實是不要為了照護而放棄自己人生的「照護者優先」心態。從照護者歷程中,越過佈滿荊棘之路走過來的今日子,不談孝道也不談責任,她提醒投入照護而忽略自我的人,如果不能將自己維持在最佳狀態,那就是照護者與被照護者的毀滅之路。 必須求援,必須請求協助,善用社會福利與措施,不要自己承擔一切,這就是照護者優先的生存之道。   [推薦序2]  突如其來、也要堅強面對               

                  誠品書店總店區資深企畫 李絲絲  作者在前言說,「照護是突如其來的」,我對這句話,有感、心有戚戚。 當年,我也是那個覺得身體硬朗的爸爸會照顧媽媽與弟弟,讓我專心求學、工作,無後顧之憂…的那種想法的女兒,直到十年前父親瞬間病倒。 作者橋中今日子,長年獨自照護三名親人,失智症的祖母、重度身障的母親以及智能障礙的弟弟。讀到此不覺心驚,這幾乎可以複製貼上….,我的經歷竟與作者如此相似。 幼年自有記憶以來,就明白媽媽與弟弟異於常人,他們都有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弟弟除了精障,也伴隨中度智障等多重障礙,一直到十年前父親肺疾在一年內離世,我尚未在奔走醫院一年的疲累中稍歇

,就在辦完父親告別式十多天,母親突發腦梗塞,重癱成了植物人,臥床六年。我帶著弟弟,陷入更瘋狂、更疲憊的困境,工作中無法表現情緒,但分身乏術讓我多次興起了離職的念頭,很多時候,也想著是否就此離開世界會比較輕鬆? 在厭世的情緒裡,我度過了近十年往返醫院、書店、家裡的日子,週而復始的無限輪迴,覺得絕望而無助。 但慶幸的是,99%負面情緒中,我還有1%理智的思考能力,我不斷地向外求援,為了能使醫療費用的負擔減輕,以一己之力,盡量尋求援助,利用時間找尋申請管道,日日思索如何找到對的政府補助津貼與適當的照護機構,不懂就問人,不會就硬著頭皮做。主管的體諒,讓我保留自己喜歡的書店工作,也保有經濟來源;當初因為

無法自己居家照護,唯一的選擇,是將母親送往護理之家全日照顧,再轉往中風專門醫院,直到三年前往生。 雖然照顧家人的狀態,還是現在進行式,唯一能照顧弟弟的我,還在不斷尋求未來長期安置的方法,但見到書中所強調的「不需要辭去工作」、「不必因為送至照護機構而感到愧疚」,「不要指望一個人解決事情」等幾項重點,我真的慶幸我是做對的,並告訴自己努力保持正向,與維持正常的生活。 近年,長照議題的書籍多了,政府「1966長照專線」也在去年開通,最近對「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與「康復之友協會」也多所接觸與了解,讓無助成為幫助。 長照之路極其漫長,但是踽踽獨行只會讓照顧者的處境更惡劣,翻讀本書,不見作者悲情訴說

照護壓力,根據自己長年的經驗和知識技術,將心比心,並把許多身心層面、建議的解決方式匯集成在新作中,讓我們在閱讀時,可以減輕痛苦或煩惱,並豁然開朗生出方法,也讓照護的前方之路出現光亮。我也希望藉由自身經驗,也能如作者一般,協同幫助一樣處境的家庭照顧者。 人生,總使有太多的突如其來與意外,也要堅強面對,要堅信一切會往好的道路上走! [推薦序3] 請用照顧者視角看待長期照顧                                                            台北榮總職能治療師 王柏堯   根據國內研究,一個失能者平均會有七年的失能狀態,這七年,將造成家庭很大的負擔

。面臨家人需要長照服務時,往往都會不知所措,在我臨床服務的過程中,多數的病人家屬只能邊照顧邊學習,歷經許多困難與挫折。我一直在思考,是否有一本書能夠提供一種照顧者的視角,告訴讀者,照顧生病的家人時,應該怎麼做會比較適合。這本《照顧,不必一個人硬撐!》,解決了我的困擾。 長期照顧是一種邏輯,邏輯通了,一切才會順暢。   市面上有許多教導照顧技巧的書籍,但很少有書可以觸及到照顧者的生活支持與家庭關係。這本《照顧,不必一個人硬撐!》卻特別地提供讀者一種「照顧的邏輯」,讓讀者有條理地認識關於長期照顧的一切,加上書中帶出各種照顧者內心的情境與解決的方案,非常貼近實際的照顧生活中會碰上的困難,相信可以帶給

照顧者更多不同的觀點。 日本的觀點與台灣的制度,多元觀點,互相比較    這本書是日籍作者撰寫,除了可以藉此一窺日本的長照制度與社會壓力外,我認為有許多面向值得台灣人反思,我也欣賞書裡貼心地整理出台灣的長照制度,提供讀者參考與比較。從作者的文字中,我看到許多關於人性的那一面,照顧者也是人,也有情緒及壓力。令我想起當年照顧病母的情景,雖然我受過完整的復健醫學與照護教育,有相當多處理長照失能者的經驗,但面對病母時卻時常力不從心,回頭來看,或許我就是缺乏貼近真實照護生活的邏輯,才會有這樣的感慨,這本書指引了我們明確的方向,實屬難得的佳作,極力推薦。     [推薦序1]照護者優先知名作家張曼娟兩年

半之前,我突然成為一個手忙腳亂的照護者,揭開了人生下半場的序幕。因為九十歲老父罹患的是精神疾患,一年之後,八十幾歲的母親又出現失智癥兆,我的生活變動劇烈,並且混亂脫序。好像一個行船者驟然闖入風暴中心,連槳都握不住了,該如何脫困?又該如何前行?一個晚上得起床安撫躁動的父親七、八次,只不過一個星期,我就失去了睡眠能力,飲食無味,意志消沉,看起來像生了重病,更糟的是常常想要流淚,我清楚意識到自己在崩潰邊緣,而那只是開始。需要被照護的老病者正在走下坡,身心耗損的照護者則是還未開傘的跳傘員,正急速下墜。照護者的第一個症候群是心力交瘁;第二個是充滿無人可以傾訴的孤寂感;第三個則是面對毫無起色的被照護者,懷

疑自己做得不夠多、不夠好,於是感到內疚。就在我集滿了這三個症候群,進退失據的時候,從雜誌裡讀到了日本照護者Mental Care協會會長橋中今日子的人生故事。四十幾歲的她,照護著智能障礙的弟弟、中風昏迷的母親與罹患失智的祖母,已經有二十一年了。不可諱言,她的負擔比我沉重許多,這已經給了我一些鼓舞;而我更感到好奇的,是她到底怎麼熬過來的?讀著《照顧,不必一個人硬撐!》,讓我最羨慕的是日本有所謂的﹁照護留職﹂,每照護一位家人最多可以申請九十三天的假,還可以分三次申請。請假期間也不是全無薪水的,員工可以在雇用保險的保障範圍內,領取照護留職給付約67%薪資。如果台灣也能比照辦理,相信許多兒女就不會有必

須辭職才能盡孝的遺憾了。給我最大啟發的,其實是不要為了照護而放棄自己人生的「照護者優先」心態。從照護者歷程中,越過佈滿荊棘之路走過來的今日子,不談孝道也不談責任,她提醒投入照護而忽略自我的人,如果不能將自己維持在最佳狀態,那就是照護者與被照護者的毀滅之路。必須求援,必須請求協助,善用社會福利與措施,不要自己承擔一切,這就是照護者優先的生存之道。希望能體諒我照護的艱辛不要一個人默默承受,尋找可訴苦及示弱的對象及場所

動態屋樹人在男性憂鬱的治療性衡鑑模式經驗與效果

為了解決憂鬱求助專線的問題,作者吳東秉 這樣論述:

男性憂鬱常因外化行為,如酗酒、暴力行為等,難以覺察自己正處於憂鬱狀態。動態屋樹人為助人實務工作者常用的心理衡鑑工具之一,其特殊性在於容易施測且簡單方便,透過圖畫能夠蒐集個案的個人層次、生涯層次、人際家庭層次的資訊。利用治療性衡鑑模式的歷程,可以了解,以及與個案共同建構評估問題。本研究欲了解男性憂鬱個案透過動態屋樹人並且搭配治療性衡鑑模式進行晤談後的經驗與效果,因此採用準實驗設計並且搭配「解釋性設計」的混合研究方法,著重在量化研究的量表蒐集,了解研究參與者的症狀是否有下降、參與者在晤談過程中的感受、是否提高求助意願等。並設計晤談經驗問卷,進行質性研究的內容分析,用以解釋研究參與者症狀何以下降、

提升求助意願。本研究將研究參與者分為實驗組、對照組,進行動態屋樹人以及治療性衡鑑模式晤談後,施測問卷。並且在晤談結束兩周後進行追蹤測。將量化資料進行Wilcoxon符號等級檢定、成對樣本t檢定、單因子獨立變異數分析以及重複測量變異數分析,隨後將質性問卷作內容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動態屋樹人搭配治療性衡鑑模式可增加男性求助意願與動機。二、動態屋樹人搭配治療性衡鑑模式促進男性的自我覺察。三、動態屋樹人搭配治療性衡鑑模式提供男性正向晤談感受。四、動態屋樹人與治療性衡鑑模式的特性、施測者、晤談的效果與晤談環境,皆會影響男性在晤談中的經驗。關鍵字:心理衡鑑、求助意願、男性憂鬱、治療性衡鑑模式、動態屋樹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