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 生命科學系 分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成大 生命科學系 分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羅布‧奈特布蘭登‧波瑞爾寫的 微生物的巨大衝擊(TED Books系列) 和黑幼龍的 聰明擁有說服力-卡內基公眾表達關鍵技巧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雜誌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國立成功大學 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碩博士班 謝正倫所指導 顧玉蓉的 溪流結構物對生態影響之定量評估 (2006),提出成大 生命科學系 分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溪流生態、中度干擾假說、河濱植生、防砂壩、堤防、變動範圍評估法、棲地改變指標。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成大 生命科學系 分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微生物的巨大衝擊(TED Books系列)

為了解決成大 生命科學系 分數的問題,作者羅布‧奈特布蘭登‧波瑞爾 這樣論述:

微生物全面包圍你身體內外的每一個層面 保持好情緒,健康不生病,從認識微生物開始     §《金融時報》、Examiner.com 、Brain Pickings報導   § 超人氣TED演講影片點閱破百萬次   你知道嗎?人有十兆個細胞,但全身內外更充滿高達百兆的微生物細胞,在這世界上,成為你不可或缺的夥伴。懂得與微生物相處,就能擁有健康自在的人生   微小到肉眼不可見的微生物,其實對我們有巨大的影響,從或胖或瘦、睡眠模式、憂鬱症、關節炎,甚至成為蚊子叮咬的目標,都與體內的微生物關聯密切。要讓自己更健康、更愉快,就不能不了解微生物!       本書作者奈特和波瑞爾,透過幽默且易懂的例子,

為我們導覽前所未見的身體之旅,分析微生物新發現對每個人的重要性,並指出最可能被微生物影響的疾病和情況。透過實證研究,作者不僅提出了抗生素、益生菌、飲食選擇以及不同出生方式對孩子一生健康的影響,也顛覆了過去人們的既定印象,包括:貓狗容易讓孩子過敏?其實在懷孕期間到孩子五歲之前,養寵物能夠降低過敏的風險。玩泥巴容易細菌感染?事實上,居住在農場或是靠近農場,孩童鼻子中微生物多樣性較高,將來出現氣喘和過敏的機會較低。也就是說玩泥巴有益健康!       這不是一本高深、難懂的微生物學,而是運用最新研究作為指南,讓我們了解自己體內的環境,讓自己更健康。 TED Books系列   TED Books

是介紹重要觀念的輕快閱讀系列,由TED團隊策劃製作,找專精領域又善於說故事的講者與作者,規劃出涵蓋多元領域的一系列TED Books。每本書的篇幅短到可以一口氣讀完,但是也長到足以深度解說一個主題,主題非常廣,從建築、商業、太空旅行、到愛情,包羅萬象,是任何有好奇 心、愛廣泛學習的人的完美選擇。在TED.com上,每一本書都有搭配的相關TED Talk演講,接續演講未盡之處。十八分鐘的演講或播下種子、或激發想像,許多演講都開啟了想要知道得更深、想學得更多的渴望,需要更完整的故事。TED Books輕快閱讀系列正滿足了這個需求。   名人推薦   作家 小野   誠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呂冠緯

  TEDxMonga 講者、AppWorks 合夥人 林之晨   中央認知神經科學所教授 洪蘭   中央研究院院長 翁啟惠   TED×Taipei創辦人 許毓仁   路加國際組織駐南非代表/醫師作家  連加恩   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陳俊堯   台北市中山女高教師 張輝誠   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童子賢   新聞工作者 黃哲斌   台大電機系教授 葉丙成   Pansci 泛科學總編輯 鄭國威   Teach for Taiwan創辦人 劉安婷   (按姓氏筆劃排序)     「這真是一本讓人大開眼界的科普書,充滿各種驚奇的發現。」-作家小野   「藉由『控制微生物部落』,人類有

可能可以「改變」現代醫學不容易改變的局面。」-醫師作家  連加恩   「要介紹人體細菌的奧秘,你大概找不出比羅布‧奈特更適合的人選了。」-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陳俊堯 作者簡介 羅布‧奈特(Rob Knight)   小兒科、電腦科學與工程學教授,也是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微生物群系研究所(Microbiome Initiative)的所長。他是美國腸道計劃和地球微生物群系計劃的共同創辦人。   布蘭登‧波瑞爾(Brendan Buhler)   一位得獎的科普作家,他的文章散見於《洛杉磯時報》、《加州》與《山巒雜誌》(Sierra Magazine)。他以奈特研究為主題寫

作的文章,選入了2012年《美國最佳科學與自然寫作文集》(The Best American Science and Nature Writing) 譯者簡介 鄧子衿   科學編輯、譯者,主要翻譯生命科學以及與食物相關的書籍,最近的翻譯作品有《廚藝之鑰》、《醫學之書》和《尼安德塔人》。 推薦序  微生物的表情    小野 顛覆想像的改變  連加恩 細菌:永遠陪著你的親密盟友  陳俊堯 各界推薦   前言  微生物決定你的未來 1  充滿微生物的身體 2  如何得到微生物群系 3  微生物、疾病和健康 4  微生物如何影響心情、心智 BOX:細菌簡史 5  駭入微生物群

系 6  你必須知道的抗生素危機 7  你我的微生物大未來 附錄  美國腸道計劃 BOX:繪製微生物群系圖譜的科學與藝術   致謝 作者介紹 相關主題的TED Talks 注釋 TEDBooks TED 各界推薦 微生物的表情     這真是一本讓人大開眼界的科普書,不但充滿各種驚奇的發現,更讓我們重新定義人類做為大自然的一種在地球上最後出現,卻改變大自然最多的靈長類存在於地球的意義。原來我們知道的事情並不如自己想像的那麼多。       這讓我想起自己在實驗室內培養單細胞動物及觀察微生物的奇妙過程,也想起陪伴十歲的女兒,在顯微鏡底下辨別許多單細胞動物的快樂時光。女兒告訴我許多單細胞動物

的表情,我只當她是天真、浪漫,如今想起來,那些構造看似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其實比我們想的複雜多了,也許牠們還真的有表情呢。 作家 小野   顛覆想像的改變   多年前在西非布吉納法索的小鎮擔任內科醫師的經驗,讓我暗自對現代醫療下了一個不成熟的評論:「只有抗生素才是真正的藥。」原因是,我的病人得癌症,沒有化療藥物;腎臟衰竭,沒有洗腎設備;得了糖尿病、高血壓,我只能控制他們的血糖、血壓一兩週,因為我沒辦法提供他們一輩子的藥物。但,當他們得了瘧疾,我用抗生素把瘧原蟲殺了,他們就得救了。得了腦膜炎,用抗生素把細菌殺了,他們救活了。所以,藉由抗生素「控制微生物」,成為我當時的醫療經驗中唯一可以帶來「

改變」的一條出路。       多年後,在返回非洲的班機上,拜讀羅布‧奈特的這本《微生物的巨大衝擊》,驚訝的發現這本書的立論,可以和上面那個不成熟評論對話,顛覆我的一些想法。羅布教授告訴我們,藉由「控制微生物部落」,人類有可能可以「改變」現代醫學不容易改變的局面,例如:控制肥胖、治療落後國家孩童的營養不良症狀、大腸激躁症、氣喘與過敏、自閉症、憂鬱症、甚至人類的心情和大腦的活動等。不同的,這一次不見得是透過抗生素!       誠心推薦這本頂尖微生物專家的知識,透過最平易近人的科普文筆寫的新書,它跟聽本人的TED演講一樣精彩,也期待這能顛覆你的一些想法! 路加國際組織駐南非代表/醫師作家 連

加恩   細菌:永遠陪著你的親密盟友   要介紹人體細菌的奧秘,你大概找不出比羅布‧奈特更適合的人選了。       1996 年焦磷酸定序技術問世,全面改寫了人類對微生物群聚的認知。這種技術可以大量解讀 DNA,讓我們有能力建立一份人類腸道細菌的詳細點名單,幫助我們了解這個生態系裡驚人的多樣性。奈特教授在2005年發表第一篇腸道菌相關研究,並在往後十多年裡帶領學術界探索微生物群聚的奧妙。目前他已經跟800位研究人員合作過,而從這些研究中累積的珍貴經驗也就成為這本書的養分。除了學術上的努力之外,奈特教授積極推動調查腸道菌相的公民科學研究 「美國腸道計畫」。他也在Coursera線上課程平台開

設「腸道檢查:探索身體中的微生物群系」(Gut Check: Exploring Your Microbiome)課程,很快成為熱門課程而轉為平台上的常設課程。現在,他的努力擴展到 TED,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這些腸道小傢伙的能耐。       雖然奈特教授是這個領域裡的先驅,著有數十篇擲地有聲的研究論文,這本書讀起來卻是非常生活化而且平易近人的。在一般人的印象裡,細菌是危害健康的生物,所以只要有機會就應該拿酒精消毒劑抗生素把它們消滅掉。然而這種做法卻帶有潛在的危機。我們自以為把壞人去除了,但實際上卻是無差別地消滅了所有細菌,讓我們失去益菌的保護,反而給了病原菌稱霸的機會。書中提到了許多像這樣的

新觀念,而這些新認知正在逐漸改變醫學的面貌。在日常生活裡,你選擇的食物影響了誰能住在你的腸道裡,而這些在腸道裡緊貼著你生活的細菌們,正在以我們還不清楚的方法影響你的健康和情緒。書中奈特教授搶救自己女兒菌相的故事讓人莞爾,但從他的故事裡我們也看到照顧微生物對健康的重要性,留下好細菌的影響或許比留下萬貫家財還重要呢。       過去我們一直感覺不到細菌的重要性,一則因為它們太小看不到,一則是我們從出生起就一直有細菌陪伴。近年微生物學家已證實它們的重要性,或許未來我們會有機會調整細菌組成,來消除困擾人類的疾病。而這一切正好可以經由這本書,從認識人體細菌們的身分和角色開始。 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

理教授 陳俊堯     曾經有人問過我,如何達到個人的卓越(Excellence),我的淺見是:多元接觸(Exposure)、廣泛探索 (Exploration)、自我期許 (Expectation)、紮實執行 (Execution)與經驗累積 (Experience)。台灣社會或者華人文化較缺乏接觸與探索的階段,而TED或TED Talks所提供的內容正是閱讀這個世界的楔子。然而,淺碟式學習效果有限,一知半解往往比不知還可怕,而TED Books正好彌補缺少的這塊,讓我們對有興趣的議題可以挖掘得更深。何不看看幾部TED Books的演講影片,你很快就會知道,該買哪幾本! 誠致教育基金會執

行長 呂冠緯     三十多年前,TED 的開始,透過大型實體活動講故事,講值得擴散、能帶給眾人啟發的故事。寬頻連線與智慧手機普及後,TED又登上網路影音與 App,跨越國界,啟發了遍佈世界各地、數以千萬計的觀眾。而後,TED又增加了 TEDx,所謂獨立舉辦的TED論壇,讓更多有故事的人可以登上舞台,提供全世界他們的好故事。現在,很高興,三十年後,TED的故事又化身為書籍,要用文字的力量,讓更多好故事,啟發更多讀書人。 TEDxMonga 講者、AppWorks 合夥人 林之晨     九○年代中期,TED的演講剛剛可以上網看到時,真是非常的轟動,大家見面都會討論最新的演講。我記得的它門票

是六千美元一張,非常的昂貴,但是人們還是趨之若鶩,大家都想擠進場去聽全世界頂尖的學者或CEO講他們一生的心得。每次轉播時,攝影機都會掃瞄一下現場的觀眾,我們都伸長了脖子去看誰是錢多到可以買得起這張票的人,羨慕不已。       現在回頭去看,TED的這個策略是對的,在一個富裕的國家,只怕東西不好,不怕價錢太貴,愈貴反而愈抬高了它的身價,而且因為只講十八分鐘,那更是要珍惜每一分鐘,更會好好的聽。美國總統威爾遜(W. Wilson)說:十分鐘的演講,我要準備一個星期,十五分鐘的演講則是三天,如果是一個小時的演講,那麼我現在就可以上場了。愈短的演講愈難講,林肯蓋茲堡的演講(Gettysburg Ad

dress)只有兩分鐘,可是它卻是每一代的年輕人,不分中外,都必須讀的文章。       其實,只要言之有物,短,聽眾反而能吸收。因為我們的注意力廣度不長,同一主題,超越十五分鐘,聽眾的注意力就開始游離。TED的創辦人非常睿智,把時間限定在十八分鐘,這個長度對聽眾是剛剛好,對講者卻是個挑戰,平日一堂課五十分鐘都嫌不夠,現在要在十八分鐘內把一個主題講清楚,怎麼可能?我記得上回去TED演講時,有兩週時間,每天晚上都在電腦前面刪減或調換投影片,要充分利用每一分鐘來傳播訊息。但是,講完後,我開始反省,為什麼明明十八分鐘就可以做到的事,我以前卻要花五十分鐘?       TED的水準高,有口碑,現在它把

演講的主題寫成三萬字左右,又印成大小正好可以放在口袋中的小冊子,適合在旅行中閱讀,真是一個好主意(只怕讀者會讀到忘記下火車)。這次天下雜誌拿到它的獨家代理權,台灣的讀者有福了,在資訊爆炸的二十一世紀,每個人時間都不夠用,我們需要快速的吸取重要訊息,而這一套書正好提供了這個需求,這些書的內容簡單扼要,沒有贅字廢話,看完好像去赴了一場盛宴,心靈得到滿足又沒有吃的肥腸滿腦的不舒適。       「閱讀豐富人生」,透過文字的傳承、閱讀的能力,我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更高更遠,我期待每個月的新書出來。 中央認知神經科學所教授 洪蘭     在每一場 TED十八分鐘演講結束後,我常常在想,要怎麼延

續這些十八分鐘背後的力量?      TED Talks 希望帶給大家的,不是稍縱即逝的感動,而是希望這些故事背後擴散出去的漣漪,可以鼓勵大家化成行動,發揮它原本就該具備的影響力,讓世界可以朝著更美好的方向前進,這就是 TED 「好點子值得被分享」的初衷。      我們用眼睛看世界,用閱讀觀照自己。如果 TED演講,是在心中種下一個讓好想法萌芽的種子,或是激發想像的小石頭。那 TED Books 系列叢書,就是接續演講的未竟之處,帶領大家沿著這些智慧軌跡,探索與思想的深度旅程。內容包羅:人權、太空、知識、科學、心靈、智慧等萬象領域。知智無垠,但在追求過程中的樂趣也同樣無窮。      資訊紛

至沓來的移動時代,我們的心需要安穩寧靜的時刻。閱讀 TED Books,體會智慧在動靜之間的生猛、敦厚及平衡。期待各位翻開書扉的同時,也踏上屬於自己的蛻變旅程。 TEDxTaipei 創辦人 、TED 亞洲大使 許毓仁   在我觀察,TED演講最驚人之處,在於三點:       一是善用網路新媒介,將主題式的、專業性的內容,轉為演講形式,化為影像,在網路上原先充斥著娛樂為主的影像世界,將專業知識內容勇敢投入其間,並巧妙設計出一場演講十八分鐘符合閱聽者最佳專注時間的規範,同時讓現場演講的效力隨著網路的延伸而無遠弗屆,產生驚人效益,不少影片的影響力遠遠超乎常人想像。       二是TED演

講讓當代壁壘分明,甚至深院高戶的學術研究,或是各行各業傑出人士的多年經驗、獨到見解,可以透過簡短、扼要、明白的演講方式傳達給普羅大眾。換言之,TED演講讓專業知識真正的和大眾對話,真正做到最大的知識普及化;同時又打開各專業的小領域,讓各種專業知識進入溝通與相互了解。――在這個意義上,TED演講做了最驚人的通識教育成果。       三是TED演講,採取的策略之一,向全世界開放授權,只要向總會申請,符合總會規範和要求,就能自行辦理TED演講。所以一方面能引起風潮之外,另一方面也產生舉辦方的相互良性競爭,光是臺灣就有好幾個不同單位舉辦各種TED演講,而且舉辦方根本不需過度考慮場地如何,也不怕參與人

數的多寡如何,因為真正的影響力實施,其實是來自網路的傳播與影響力,而成敗好壞的真正關鍵,更來自於講者的內容。   當然,短短十八分鐘演講,彷彿是深入知識寶庫前的店招或預告片,常讓人意猶未盡,該如何補足這種缺憾呢?TED系列書成了最好的入門導引書,我相信只要一本一本讀去,必定可以深入各式各樣寶庫。 台北市中山女高教師 張輝誠     十八分鐘太短,偏偏世界又太複雜,TED Books是一個不多不少的折衷方案。       從火星旅行、數學應用、認識恐怖分子、邊緣族群家庭,直到海洋食物的未來,我們都在網路上,看過上百支TED Talks影片,有些甚至被我們加入YouTube的書籤珍藏。   

    像是一道任意門,TED Talks開啓了我們對陌生議題的認識。至於門後幽深廣闊的世界,TED Books則像一本生動導覽,指出我們還未經歷的路徑。 新聞工作者  黃哲斌     知識是聰明人的娛樂,而真正的知識分子不孤高自賞,也絕不狐群狗黨。TED 先用十八分鐘,帶著表演性質的演講格式降低大眾跨入廣袤知識領域的門檻,再透過 TED Books 更進一步地讓講演者跟讀者用適合深度思辨的文字來對話。TED 不斷在尋找更好、更吸引人也更適合當代傳播環境的社會溝通與共學方式,並予以規模化,這是我非常佩服,也持續在努力的方向。非常高興見到 TED Books 系列在台灣出版,希望很快泛科學也

能做到。 Pansci 泛科學總編輯 鄭國威 前言微生物決定你的未來我們都知道,人類是兩足行走的動物,具有理性而高貴、無限的天賦,是萬物之靈,但我們時常連一句商品的使用同意書都不看,只檢查外盒而已。現在看看你剩下的 那一部分:數兆個生活在你的眼睛、耳朵,以及把你的消化道當成豪宅居住的微小生物。那些在你我體內的微生物世界,有可能重新定義我們對於疾病、健康和自身的了解。   新的科技,其中有許多是這幾年才發展出來的,科學家現在對於我們體內的微生物形式,了解得比以往深入,得到的結果讓 人驚訝。這些單細胞的微生物,藏在身體的每個角落,不僅數量上比我們想得還要多,對人類的重要性也超乎想像,幾乎和健

康的各個面向都相關,甚至牽涉到人 格。居住在我們身上裡裡外外的所有微生物,總稱為「微生物相」(microbiota),它們所有的基因加起來稱為「微生物群系」 (microbiome)。就像許多重大的科學成就,從這個微生物世界發現的事實,也讓人類的自尊受損。天文學讓我們知道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在演化學說 中,人類只是眾多的動物之一。研究人類微生物群系的結果讓我們知道,這些獨立或是互助生存的微生物,雖然生活在我們的身體中,但仍有自己的活動和目標,它 們發出的聲音加總起來可以蓋過人類自己。   身體中究竟有多少微生物?人類有十兆個細胞,但是全身內外的微生物細胞高達百兆!微生物似乎才是人體的主人。  

 不過我們並不是倒楣的宿主,時常受到壞細菌的入侵並受到感染,那是以前的看法。事實上,我們一直和這些微生物和諧的生活。這些小小的生物並非只是過客,反而在我們生命中幾乎所有的基本活動裡,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包括消化、免疫反應,甚至行為。 為什麼蚊子愛叮特定的人  人類身體內部的微生物其實比較像是不同群落的集合體,不同微生物的組合,生活在身體不同的部位,各自有特定的角色。在你口腔中生活的微生物,與在皮膚或腸胃中生活的微生物不同。人類不是個體,而是生態系。

溪流結構物對生態影響之定量評估

為了解決成大 生命科學系 分數的問題,作者顧玉蓉 這樣論述:

傳統水工結構物對溪流生態影響之評估方法,常以結構物設置後的受干擾棲地狀況作為評估目標,然此評估目標係一系列人為及自然干擾作用於溪流生態系統後之結果,對於干擾來源眾多、干擾強度不一、系統關係複雜的溪流生態系而言,此類方法所需時間較長且經費頗高;因此,本方法並不直接評估水工結構物所造成之棲地狀況改變,而是將自然環境中促使溪流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前端作用力—干擾(disturbance)作為評估目標,並以水工結構物未設置前的自然干擾作為評估基準,藉由定量化計算水工結構物設置前後之自然干擾,探討自然干擾之變化程度。此方法較易取得評估基準,且可直接評估受干擾作用後之溪流系統狀況,不需透過生物調查及建立

生物指標,可較直接且有效率的進行水工結構物對溪流生態影響評估。本文採生態學上的中度干擾假說(intermediate disturbance hypothesis)作為評估干擾變化的理論基礎,此假說在生態學中業經前人檢驗,而廣被接受。依據中度干擾假說,本文以維持溪流生態多樣性應建立符合溪流自然環境適當變動量之概念為主軸,利用實測的水文資料,代入HEC-HMS、HEC-RAS、洪水頻率分析等常用之水利工具,配合河相經驗公式、輸砂經驗公式及河濱植物群落調查等,並修正變動範圍評估法(Range of Variability Approach, RVA),探討構築堤防與防砂壩等二類水工結構物對溪流環境

之影響。本文以未受人為干擾之原有溪流自然狀況為促使溪流維持生物多樣性最高之最佳狀態,此溪流生態系統狀態最穩定;而造成此原有溪流自然狀況之自然干擾(如洪水)即為中度干擾。本文整合洪水頻率分析與河濱植生群落調查結果顯示,就溪流構築堤防而言,堤防設置位址至少需在洪水頻率年100年以外,才能夠維持河濱區域原有干擾頻率與範圍,而有助於健全整體溪流生態。並將此成果實際應用至修正溪流狀況指標法(Index of Stream Condition)中,進行曾文溪流域下游溪流河濱植生生態品質之評估,評估結果顯示,受評估河段之河濱生態品質屬中等等級。另就溪流構築防砂壩而言,本文藉由蒐集曾文水庫上游6座主要防砂壩的

生態與棲地資料,選取大埔防砂壩為分析目標,自行研訂棲地改變指標(Indicator of Habitat Alteration, IHabA)以補RAV中水文改變指標(Indicator of Hydrologic Alteration, IHA)之不足,並進而建立修正變動範圍評估法(Modified Range of Variability Approach, MRVA)。結果顯示引入IHabA可有效量化評估建壩前後棲地變化情況,而構築防砂壩前後之整體改變度(Overall Alteration)隨距壩體距離不同,約介於75%~400%間。且整體改變度在空間上之變化有愈接近壩體改變度愈大之趨

勢,此與實際之物理現象相符。本研究藉由量化自然干擾取代量測溪流生態系統內物理、化學及生物因子的評估方法,可提供具有預測能力、生態與水利精度相當,且同時結合生態學理論與簡易水利計算之替代性水工結構物對溪流生態影響的定量評估方法。

聰明擁有說服力-卡內基公眾表達關鍵技巧

為了解決成大 生命科學系 分數的問題,作者黑幼龍 這樣論述:

  你必須做簡報,在會議中陳述意見,也得主持會議、座談和論壇,甚至擔任演講人,或在公眾場合發表看法。   想贏得眾人的信服,其實有一套方法,卡內基提供了關鍵技巧,讓你成功打造說服力。   自一九八八年黑幼龍先生將卡內基訓練引進台灣以來,幫助成千上萬人增進了溝通、表達的能力,成為真正具有影響力的人。   本書融合了作者授課精華與豐富經驗而成,教你如何提升公眾表達與說服能力的關鍵技巧,讓他人了解你的產品、你的想法,甚至你的理念。   當提升了寶貴的溝通能力,你就能改善人際關係、增加工作績效,也因為成就感的增加,而提高了生活品質。   這正是邁向成功大道、打造雙贏人生的不二法門。 作者簡介 黑幼龍

  河南滎陽人,美國羅耀拉大學碩士。曾任休斯飛機公司經理、宏□電腦公司副總經理、光啟社副社長。1987年引進全球知名的企管訓練課程「卡內基訓練」,幫助企業發揮人力資源潛能,增強企業競爭力。現任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地區負責人。   著有:《遇見更好的自己:卡內基6大夢想實踐力》、《破局而出:黑幼龍的30個人生智慧》、《贏在影響力:卡內基人際關係九大法則》、《聰明擁有說服力:卡內基公眾表達關鍵技巧》、《讓自己發光》、《與成長同行》、《卡內基為什麼成功?》、《每一天為自己加分》、《多點思考,更能放鬆》等書(以上均由天下文化出版)。 自序 成功,來自說服力 序曲:因為演講,改變一生 關鍵技巧一:發現說服

力的價值 關鍵技巧二:如何介紹演講人 關鍵技巧三:如何開始一場演講 【我的實戰錄】前民間司改會執行長、律師林靜萍:演講,就是要始於尊重,也止於尊重 關鍵技巧四:如何設計演講的主體 【我的實戰錄】輔仁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陳擎霞:把你的話題圖像化 關鍵技巧五:如何結束一場演講 【我的實戰錄】品香茶葉董事長 李麗芳:重視和聽眾的雙向交流 關鍵技巧六:如何與聽眾做問答 【我的實戰錄】勤業會計事務所副營運長 董麗貞:累積經驗,克服緊張 關鍵技巧七:什麼是精采的演講? 關鍵技巧八:精采演講的八個原則 技巧應用一:如何表達不同的意見 巧應用二:如何做好面試結語:挖掘你內在的力量 自序成功,來自說服力黑幼

龍   今年初卡內基訓練總裁韓鐸(Peter Handal)來台灣訪問。我在閒談中問他,為什麼當初最為看好,也是前民主黨副總統高爾和多位政界重量級人士,公開支持的狄恩州長(Howard Dean),在初選中竟然一敗塗地?   韓鐸先生的回答是,狄恩在某一州初選結果揭曉後,表現過於激動,在一群人面前,大聲喊叫。以致在後面幾個州的初選,節節落敗。選舉評論家覺得選民印象裡,國家最高領導人不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狄恩那段吶喊的場面我也在電視新聞中看過。他當時還是滿臉笑容,只不過手舞足蹈,大聲喊叫要在下面哪一州、哪一州大勝而已。   一位原來很有希望的政治人物,就此失去了更上層樓的機會。因為他沒有說服

群眾的能力。   一九六八年,緬因州參議員穆斯基(Edmund S. Muskie)原來也是來勢洶洶、相當有希望。惟在初選時,有一家報紙惡意批評他,甚至罵到他太太。於是穆斯基跑到這家報社前面痛罵他們不道德,罵得幾近歇斯底里。結果,他不只輸掉了初選,而且好像也就此淡出政壇了。   原因很可能也是大家覺得他們的領導人,不該是這個樣子的。   領導人究竟該是什麼樣子的呢?   我們會投什麼樣的政治人物一票?   什麼樣的老闆會讓我們全心全意的追隨他?   為什麼我們在某些機構負責人的領導下,會任勞任怨、全力以赴;在另一些長官下面工作卻敷衍了事、得過且過?   為什麼我們會因為聽了某些宗教人士的溝通後

,大為感動,甚至以實際行動或大量的財力共襄盛舉?   為什麼有些校長、老師的訓誨會改變我們的一生?   為什麼有些人的意見常常會得到同事們的支持?   為什麼有些業務人員業績常常比較好?   為什麼......   串連這些「為什麼」的核心,即是溝通能力。良好的溝通能力會讓我們信服,進而採取行動。很明顯,溝通能力是成功的關鍵。特別是在眾人前的說服力。   既然在眾人面前的表達能力,對我們一生有這麼大的影響,我們投入了多少時間、精力,甚至費用在提升我們的溝通能力上呢?   一九一二年,卡內基在美國紐約的基督教青年會創辦了「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訓練」。很可能連卡內基自己也沒有想到,多少個人、企業、

機構......因溝通能力的提升,而產生了脫胎換骨的改變。   律師、醫師、藥師、會計師、建築師、工程師......他們本來都是專業人士,可是溝通能力改進之後,他們的工作績效增加了,與客戶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好,自己的生活品質也大為提高,變得更有成就感、更多滿足感。   成功大學醫學院前院長,也是醫學界極受尊崇的前輩,黃昆嚴博士曾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在看病的時候,醫生的溝通能力好,即使只用了五分鐘,病人還是覺得受到關心,會照醫生的指示去做。要是醫生不會溝通,用了一小時看病,病人都覺得不舒服,覺得醫生太馬虎。」   其實我一直認為說服力所要達到的是一種雙贏的結果。要是我們一直想要別人按我們的意思

去做,那就幾近於自以為是,或耍弄技巧以擺佈他人了。   一九六四年是我一生的轉捩點。因為那一年,我在美國開始了我的溝通之旅。我還清楚的記得,我第一次走上密西西比州的畢樂克西(Biloxi)白宮大飯店演講台,用英語向一群獅子會會員演講的場景。後來在灣港(Gulfport)向兩百多位扶輪社社員演講,講完後全體社員起立鼓掌的感覺,還是那麼清晰。   四十年後的今天回想起來,才發現是因為我能站在一群人面前溝通,引發共鳴,讓我覺得自己又站起來了,自信也逐步建立起來,使我抬頭挺胸,邁向一個自己以前想也不敢想的憧憬。   我做到了。   相信你也一定能做到。 關鍵技巧八:精采演講的八個原則在《成功有效的團

體溝通》(The quick and easy way to effective speaking)中,有一個這樣的笑話:曾經有位官員應邀對參議員做報告,雖然講個不停,卻是語意不詳、不知所云,台下的議員坐立難安,後來有個議員站起來說話了。他說,這位官員讓他想起了一對夫妻。這一對夫妻,做丈夫要離婚,但朋友都大感不解,因為這位太太年輕貌美、賢淑體貼,他為什麼要離婚呢?「因為她整天說個不停。」旁人好奇的問:「她都說什麼呢?」丈夫回答:「問題就在這裡──她從來沒有講清楚。」當你在對公眾講話時,也像是那位妻子一樣,說個不停,卻「從來沒有講清楚」嗎?其實,要做一場精采的演講,並不如你想像中那麼困難。接下來

,我想和你分享精采演講的八條原則,只要落實這些原則,相信你會發現,自己也能贏得滿堂喝采。原則一:平時就做準備要怎麼做準備呢?就是隨身要攜帶紙筆,當你看到、聽到任何有趣的事,就記錄下來,因為平時蒐集的這些題材,上台時,都有可能派上用場。記得是在一九八五年,我參加了大兒子黑立言在大學裡的一個頒獎典禮,當副校長上台時,他是這麼對底下的學生說:「你們今天能夠得獎,證明你們的記憶力比別人好,不過,也僅限於考試前那一段時間的記憶力。如果,我們現在要你們重考一次,有勇氣重考一次的人,請舉手。」結果,底下沒有一個人舉手。這時候他又說:「分數再高,只是一時的成績,還不如把溝通這門課學好,對於你的人生會產生更高的

價值。」我一聽,就把這段話記錄下來,後來有機會到學校演講,常常會應用這段素材,因為跟考試、分數有關,學生聽起來,比較有親切感,也容易產生共鳴。我發現,很多演講高手,都有類似的習慣。有一次,我在機場遇到了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董事長石滋宜,他在等飛機的空檔看雜誌,一般人看雜誌,可能就是翻過去了,而他卻是一手拿筆,一手拿立可貼,看到重點,就在貼紙上記一下,黏在書頁上。像我平時看書或雜誌時,遇到精采的內容,也許就折一下,可是事後很容易就忘記了,像石滋宜博士這樣的閱讀方式,找起資料來,就方便多了。前面提到這些例子,就是建議你,平時要為演講蒐集題材,就不會上了台,卻無話可說。原則二:不要寫演講稿因為求好心

切,很多人為了要讓演講獲得滿堂采,除了事先準備很多資料,還一字一句的寫下演講稿。但是,這樣就能讓演講變得更精采嗎?我的答案是,這樣反而會弄巧成拙。親愛的讀者,讓我們回想一下,什麼樣的演講,聽起來最枯燥無味?很多政府高官面對公眾講話時,難以產生讓人想一直聽下去的魅力,為什麼呢?那是因為,他們只是在唸事先寫好的演講稿。寫下的文字,和我們在口頭上所說的話,不太一樣。比方說,我們寫稿子時,會出現「之」這個字眼,但是平常人在說話時,很少會出現「之」。還有,我們提到價錢時,書面的稿子會出現「三元」,口頭上的表達卻應該是「三塊錢」。如果你只是在唸稿子,就不像在「說話」,也就是說,你並沒有在「溝通」,就更別提

說服力了。一個在演講中唸稿子的人,即使他說得再字正腔圓,因為不夾帶情緒,也就難以令人感動。所以我建議,最好不要寫演講稿。可是,這並不代表,你不該事先組織演講的內容,最好的方式,就是寫成大綱,然後,你再根據大綱來做發揮。如此,你說的話聽起來,會更有「人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