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路二段207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中國文化大學 巿政暨環境規劃學系 許世雨所指導 王兆祥的 廟宇文化對地方產業影響之研究 -以艋舺龍山寺、清水巖、青山宮為例 (2012),提出指南路二段207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萬華、廟宇文化、地方產業、宗教產業。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指南路二段207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廟宇文化對地方產業影響之研究 -以艋舺龍山寺、清水巖、青山宮為例

為了解決指南路二段207號的問題,作者王兆祥 這樣論述:

萬華,舊稱艋舺,臺北市的發源地之一,它的發展基礎,與臺灣的廟宇有極深的淵源。早在西元1709年,陳賴章墾號已申請來此開墾,當時在大溪口街(環河南路二段之一部)作為根據地,時日一久蕃薯市街也跟著形成(今貴陽街二段之一部)。西元1740年,艋舺龍山寺建立,並形成舊街、新店頭街及龍山寺口街這三條街道,之後又興建起艋舺新興宮媽祖廟、福德宮、地藏庵、大眾廟、清水巖、水仙宮、青山宮這七座廟,媽祖宮口街、媽祖宮後街、土地前街、土地後街、直興街、大眾廟口街、草店尾街、祖師廟前街、祖師廟後街、水仙宮口街、頂新街、廈新街也因此紛紛發展出來。先民們建立廟宇,是為了有個安心立命之處並感念神明的庇佑。因此廟宇四周成為

人民聚居居住的地方,同時也因人潮眾多而成為產業聚集之處,這樣的廟宇文化,會對地方產業帶來什麼影響?然而百餘年後的今天,艋舺新興宮媽祖廟、福德宮、水仙宮已然不在原址,或只剩下遺址碑。因此艋舺龍山寺、地藏庵、大眾廟、清水巖、青山宮對周邊地區的產業發展與影響,就顯得格外可貴與重要。廟宇文化,指先民們承襲原鄉的廟宇文化及結合艋舺生活方式,兩者密切結合的日常生活文化,例如祭祀儀式、抽籤、抽藥籤、民俗表演等;另外就是廟宇建築物本身的裝置或擺設所呈現的文化。基於廟宇文化之定義,地方產業定義為因祭祀儀式、抽籤、抽藥籤、民俗表演所衍生的,如祭祀時會用到的香、金銀紙、供品、糕餅,廟宇周邊可能會出現這類產業;抽藥籤

可能會帶動藥材的產業;或是販賣民俗表演的衣物或道具等。另一方面,廟宇建築物本身的裝置或擺設可能會衍生,如佛神像、佛具業、廟宇雕刻業、廟宇彩繪業等行業。 研究發現,廟宇文化影響了地方產業的性質,使得地方產業具有宗教產業的性質,但不一定對地方產業有群聚的影響。群聚的差異,與地方產業的延續、政策、廟宇性質、區位有深遠的關聯。例如艋舺龍山寺的佛具業、青草業,均存在百年以上且店家數超過十家;反觀艋舺青山宮與清水巖地方產業的歷史與規模,比之艋舺龍山寺遠遠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