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運南環段已動工建設中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捷運南環段已動工建設中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呂原富寫的 從零開始賺一億4:跟著捷運建設投資,最後上車機會 和保羅‧多伯拉茲克卡洛斯‧羅培茲‧蓋爾維茲布萊德利‧蓋瑞特的 城市地底的城市:文明會在地上湮滅,歷史卻必在地底集結,全球八十大地底建築大解密,喚起你的希望、恐懼與記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找捷運環狀線北環段相關社群貼文資訊| ...也說明:[PDF] 臺北捷運環狀線北環段及南環段捷運工程標案招商暨廉政平臺說明會。 ... 環狀線北環段y23環狀線東環段北環段路線圖捷運南環段已動工建設中捷運環狀線北環段完工環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布克文化 和大是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黃舒楣所指導 廖翊筌的 快慢移動的介中∕中介:台北市「橋下市場」的空間生產 (2018),提出捷運南環段已動工建設中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移動性、橋下市場、攤販治理。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政治學系 宋興洲所指導 陳憶綾的 中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東協政治經濟策略探討:新古典現實主義途徑 (2018),提出因為有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古典現實主義、東協、政治經濟策略的重點而找出了 捷運南環段已動工建設中的解答。

最後網站捷運南環線 - Ammip則補充:本DF115設計標係辦理捷運環狀線南環段委託技術服務工作,工程範圍自文湖 ... 終於在6月動工,其中,文山區木柵路二段「y3站」預定地,有宗將捷建設與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捷運南環段已動工建設中,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從零開始賺一億4:跟著捷運建設投資,最後上車機會

為了解決捷運南環段已動工建設中的問題,作者呂原富 這樣論述:

★系列銷售突破50000冊★ 學習可以幫助你成功,學會貸款則可以幫助你快速成功!     跟你分享寶貴的人生智慧,請你真的要把握機會 放眼坊間各類投資理財書籍,很少有作者那麼苦口婆心, 除了不斷透過公開演講進行呼籲, 鼓勵大家把握翻轉人生帶來富貴成長的機會, 並且不厭其煩再三強調, 把可以致富的機會及方法不藏私都分享出來, 只要願意行動,就可以搭上這波桃園捷運建設的商機。     前言 我又來分享了,這回你願意跟上嗎?   2015年4月,我的第一本書問世。分享了我如何從一個負債累累的29歲青年,在短短六年後成為億萬富翁。我也無私傳授了如何透過房地產致富的心法與訣竅。當時我就誠心呼籲,想要

追求成功的人可以加入我們團隊,我們可以有效率帶你加快致富的腳步。 2016年9月,我的第二本書誕生。我再次邀請所有認為自己「不可能」買屋的朋友,相信我們的專業,我們可以讓你在五年內成為千萬富翁。從那年開始到現在,隨著我們的事業更加茁壯,由桃園在地房仲公司轉型為格局更寬廣的億萬房產集團,我們也已幫助成千上百的朋友成功投資房地產圓夢。 2019年5月,隨著第三本書的推出,這時候我們已經擁有更強大的團隊,並且在全省北、中、南演講超過1500場,傳遞如何致富的理念,啟發了許多年輕人願意勇敢追夢,也幫助很多的家庭,找到正確投資方法獲得財富,也獲致更大的幸福。   堅守承諾,我說過的願景都一一實現 這五、

六年來我總是不厭其煩,也絕不藏私,把經過我實際驗證也包括我親自帶領上千人獲致成功的投資方法,從北到南苦口婆心的宣講,並且我也承諾,我已建置一個專業團隊,可以透過一條龍式的服務,協助不同經濟狀況的朋友,找到最適合的投資物件,以及建立一套掌握財富、改善人生的築夢藍圖。 所有的承諾,你都可以在我出版的書裡找到,一切公開透明;所有的致富原理、買屋訣竅,我也不會私藏一手。 我說過要幫助人們圓夢,我就真的做到,一年四季,幾乎天天從清晨到深夜不懈怠的付出,我們團隊也日益茁壯,每個加入我們團隊買屋、賣屋的人,背後都擁有超過300個以上專家的協助。 我說過我最看好的投資地段就是桃園市,特別是桃園區。這件事我說了

超過五年,實際上,大家也可以看到桃園真的很明顯變得更繁榮,當初聽我的建議而加入投資買屋團隊的朋友,許多都已賺了不只一間、兩間房子,他們早已財富倍增,不只自己的人生煥然一新,也嘉惠他的所有家人親友。 到了今天,我依然再次呼籲,曾經錯過進場時機的朋友,不要擔心自己來不及,漲勢仍持續著,未來至少還有七、八年的榮景。然而這回請不要再猶豫觀望了,要知道,每晚個一年,落後的財富差距不是等差級數,而是倍數差距。朋友們真的要把握青春,趁早搭上財富的列車。 我說過我要演講助人,我說過我要投入公益,我說過我要創立臺灣第一個一條龍式的專業房地產服務。 我說的都實現了。我不只願意持續演講發表我的願景,也真正用白紙黑字

、透過出版,讓全球華人都看到我的理念。   未來的展望,這一波你不要再錯過 從2015年到現在,六年過去了。一切如我所預期,桃園的捷運及重大建設持續動工,我們眼看著捷運沿線越來越繁榮,房產價值也以每月都感受得到的速度穩定增值中。 不是我有預言能力,我的所有分享都是基於踏實的第一線實務,我親自參與所有房地產各環節的流程,累積十多年的豐富經驗。我生長在桃園這塊土地,了解這裡的成長模式,以及未來的種種發展可能。我說過的話正一一應驗著,而我也持續對還在觀望的朋友們呼籲: 不要再自我懷疑「我可以買屋嗎?」、「我會不會繳不起房貸?」……,任何的問題,我們都有專業團隊協助你,為你做諮商。如果真的評估現階段暫

時不適合,我們也會誠實以告,並與你保持聯繫,輔導你如何累積第一桶金,然後一步一步投資圓夢。 許多人把房子買賣這件事看得太難,請不要預設立場,歡迎先來聽我們的課,以及跟上我們的業務團隊。你會了解,未來當你決定投資房地產圓夢,從買屋、租屋、裝修、稅務乃至於最終的投資獲利,任何一道步驟,你都不會孤獨,甚至根本不需要操任何心,該做的事都有專人為你做得好好的。 所謂樹大招風,隨著團隊規模越來越大,我們的實力雄壯蓬勃,影響力越大,也越來越動見觀瞻,多年來,我們承受各類的批評攻訐,以及某些媒體的不實報導指控。然而事實勝於雄辯,我們的成績有目共睹: 過往六年,億萬房產集團員工人數已成長至300多人。 每月持續

舉辦的教學講座,累計會員已超過4500人。 已有超過2000位會員正式踏入投資領域。 集團的年營收超過4億元,成長幅度達328%。 集團經營朝更多角化經營,包括2020年剛投資成立了影視事業──億萬之星,我們邀請知名藝人、同時也是導演的小彬彬擔任CEO,全新的事業正在拓展中。 如果不是真的可以改變人生、帶來致富,為何有那麼多人願意加入團隊?時間證明一切,不論從事業經營端,或是從會員實際財富成長端,都可以看到我們真的做到讓你的夢想成真。 如今,億萬房產集團不僅僅是第一,也是唯一。放眼全臺灣,再沒有任何一個房產集團,可以提供300個夥伴做你投資房地產的助力。 在本書,我們將這些年來累積的更多投資經

驗,以精華整合的方式,邀請億萬房產團隊的幾位菁英代表,分別從年輕人的正確心態、投資基本觀念、桃園房地產分析以及案例分享等角度,讓讀者們可以透過本書綜觀全局,對房地產投資有更清楚的擘畫藍圖。 這些菁英包含億萬房產集團旗下的事業經營顧問、投資分析專家、冠軍店長、專業講師leader,以及做為年輕人代表的業務楷模,相信不論讀者對於房地產投資有什麼問題,他們的分享都可以為你解惑。 最後我還是要再次呼籲,請讀者們千萬要把握投資致富的機會。 2015年那一次,你可能尚未聽過呂原富的名字,所以沒有行動。 2016年那一次,你可能還在觀望考慮,所以也沒有加入。 2019年,我們再次邀請,事實證明,桃園房地產價

值持續增值中,那時你仍然猶豫不決。 那麼,現在經過了那麼多成功驗證,你真的要把握這一次機會了。 我從幾年前就立下目標,要幫助超過1萬人藉由投資房地產達到財富自由。如今目標也一步步實現,現在已幫助超過4000人了。未來六至八年,希望你也是這些圓夢者其中的一位。 讓我們一起努力、一起成長,買屋致富,為自己的人生喝采。

捷運南環段已動工建設中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柯市府四年成績單
有哪些還沒完成?又有哪些是未來要做?
這是柯市長這屆任期最後一次總質詢,本質詢組總結柯市長這四年的施政表現,第一年:跌跌撞撞,市府出包連連、新任政務首長或學者適應不良、只好靠事務官救火!第二年:佈滿荊棘,五大案雷聲大雨點小,政策形成過程未竟周延,影響市民信任度,尤其是大巨蛋。第三年:漸入佳境,世大運成功舉辦凝聚台灣人心,民調支持度回升!第四年:穩健務實,厭惡藍綠對決與意識形態治國的台北市民依然願意支持沒有私慾的市長。

從70%高滿意度掉到四成,到世大運成功凝聚台灣人心、白綠分手、到成為台灣最大尾,市長創造台灣政治奇蹟,從沒有一個人掉下去可以再爬起來,這場變革,還在持續發生!

台北市長柯文哲成為民調支持度最高的台北市長候選人,在於執政沒有私慾或私利,沒有政黨的包袱或壓力!

台北市政府四年來做了很多以前做不到的事,公務員累壞了,城市進步了!

但是,我們還是要監督,柯市長四年來有哪些事情還沒完成,或是外界有所質疑還沒說清楚的?又有哪些是這四年已經完成的政績?以及未來四年本質詢組期望柯市長要做的事,這三個面向將是這次總質詢的重點。

黃珊珊議員表示,所謂五大案,大概只剩下大巨蛋了,其他三創、松菸、雙子星以及美河市都有一定進展,但還是有很多人在外面說三道四,市府應該提出完整的說明。就拿松菸來說,柯市長上任以後重啟談判,營運權利金自104年9月10日起,每年增加645萬元,另外再爭取到一項文創回饋金,104~107年這四年約增加1368萬元。清楚的說明以釋眾疑。尤其是大巨蛋,現在都依市府要求的方式進行中,通過審查就同意建照變更,沒通過審查就不可能復工,現在施工的部分是法院裁定同意施工的,不是市政府偷跑,這一點可以說得更清楚一點。

再來就是柯市長這四年做了哪些事。老實說,這四年我們質詢組提出不少市政建議,而市府大部分也幾乎都完成:
1. 行動支付繳納停車費,可以省下大筆手續費
2. 幫市府找公宅用地,許多機關用地解編已規劃為公宅、
3. 要求訂立更合理的公宅租金補貼政策,從健康公宅開始適用新的租金補貼,健康公宅最低每月6110元、興隆公宅最低每月2100元就能入住、
4. 增取私幼補助擴大到3歲,107學年度開始每學期補助13660元、
5. 增取圖書分館康寧分館,確認落腳康寧所後方空地、
6. 敲定雙北吃到飽月票1280元,並要求推廣記名保障市民權益、
7. 要求捷運車站編碼,讓外國及其他縣市旅客更方便、
8. 推廣臨時托育與假日托育,讓父母有喘息時間、
9. 拆除公安海砂屋,讓苦等10多年的聯邦合家歡終於動工、
10. 麗山國小、胡適國小電塔遷移等。
以上幾乎全部完成也落實了!

黃珊珊議員指出,這近四年來市府其實很認真地幫很多議員解決了很多事,這部分有很多外界都不清楚,市府真的需要在宣傳上多用點力。

但還是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就是這屆任期內,柯市長還沒做到的有哪些?

1.內湖焚化廠除役的問題,在市長剛上任之初就曾帶著市長、環保局長以及附近幾個里長,到焚化廠內聽取簡報,就目前台北市垃圾減量有成的狀況下,是有條件讓台北市從三座焚化廠降為兩座。而內湖焚化廠是最老、焚化量最少的,如果除役後,現地可以規劃為環保生態公園。關於這個建議,市長在這屆還沒有答案!

2.民生汐止線也是。在上次總質詢中,市長及捷運局曾諾會在年底前完成民生汐止線市區段以及替代路線的環評作業,接下來就是何時送中央核定路線。另外在8月31日市長也敲定東環段將走瑞光路這一方案,也宣示希望能在2021年動工。黃珊珊議員表示,民生汐止線能否在2021年前完成路線核定以及動工,市長也要給個答案!

3.還有就是內湖三總對面的6座球型瓦斯槽。這個問題也是柯市長上任之初就提了,市長也要求產發局針對安全性及替代方案進行評估。但結論就是安全沒問題,遷移的話,大台北瓦斯要花很多錢,所以就這樣又擺在內湖3年多。問題是這六座球型瓦斯槽是屬於大台北瓦斯,而大台北瓦斯又沒有供應內湖地區,為什麼其他行政區瓦斯供應商的儲氣槽要放在內湖?黃珊珊議員表示,大台北瓦斯之前在光復北路也有一座球型儲氣槽,1998年市長選舉時,黃大洲市長政見之一就是遷移光復北路的瓦斯槽,雖然黃大洲市長沒當選,但繼任的陳水扁市長繼續協調,終於在他任內把光復北路瓦斯槽搬走。柯市長,你能比照陳水扁市長魄力,也協調大台北瓦斯把內湖這6座瓦斯槽也搬走嗎?

4.另外就是敬老卡以及愛心卡的擴大使用。以目前敬老卡實際使用狀況,每個月把480點用光的比例大約只在10%,雖然政策的目的是在鼓勵老人家出來走動,但不可諱言有些老人家根本就走不動,套個廣告詞「我為什麼不願意走,我雙腳都麻了是要怎麼走」,柯市長一直強調每個月有480點,每年5760點,遠比重陽敬老金好,對這些老人家來說無感的。據了解,敬老卡部分開放小額使用仍在研議中,年底前應無法完成相關配套作業。但,至少開放運動中心這可以先做吧。雖說目前12區運動中心有開放公益時段給老人家使用,但老人家非公益時段難道就不能使用運動中心嗎?敬老卡也能在運動中心使用,不正是符合鼓勵長者出來走動政策目的。

5.至於愛心卡也有同樣480點使用率不高的問題。尤其是愛心卡搭公車能扣點、搭觀光巴士能扣點、搭愛心計程車能扣點,卻不能扣抵搭捷運與復康巴士,這邏輯是說不過去的。況且北市府還編列預算補貼身心障礙者停車優惠,以路邊停車為例,前四小時免費。沒道理政府預算補貼開車出門的身心障礙者或陪同者停車優惠,卻要求身心障礙者如果要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只能搭公車,不能搭捷運,否則沒補貼。愛心卡開放扣點搭捷運何時能上路呢?

最後則是柯文哲市長如連任成功,未來四年應該做些什麼?

本質詢組有幾點建議---
一、都更加速。東、西區門戶計畫基本架構都已完整,剩下的就是更細部的執行計畫。尤其是在東區門戶計畫中的「產業生活特定專用區」,自細計通檢案公告實施日起6年內須向市府提出都市更新事業計畫報核,逾期則回復至原工業區。因此這部分目前是訂有落日條款的,產專區專案工作站責任重大,要盡到說明、溝通以及釘緊進度的責任。
二、捷運路網進度。捷運南北環、東環段以及民生汐止線,相關可行性研究報告、綜合規劃作業以及環境影響評估、路線核定等,都要跟時間賽跑,才有機會在下個四年有個眉目。
三、住宅政策。柯市長在興建公宅的同時,更應照顧到經濟更為弱勢族群排隊等候的出租國宅。台北市有一批苦苦等候出租國宅的市民,平均等一個出租國宅都要等個七~八年,好不容易終於等到了,卻讓承租戶傻眼,不僅租金沒有比公宅便宜到哪裡,屋內不但沒有任何家具,還毀損老舊,跟公宅完全天差地遠。

(萬美出租國宅) (興隆公宅)
萬美出租國宅 興隆公宅
23坪6400元,管理費550元 24坪最低9300元(含管理費)
32年房子 剛完工
租期最長12年 租期最長6年
沒家具
衣櫃、窗簾。淋浴設備、免治馬桶、洗臉臺、化妝鏡、毛巾架。廚具、流理臺、抽油煙機、瓦斯爐。鞋櫃、曬衣架、燈具。
試問一下柯市長,如果是你會選擇哪一邊?
黃珊珊議員表示,過去的確因為出租國宅租期最長可達12年,市府希望由租客自備家具,但時代在變,市府的住宅政策也應該跟著改變。柯市長應該趁此機會好好重新整理一下台北市現有的出租國宅,至少從現在起也應比照公宅提供一些基本的家具。(以前的陋規、柯市府不該延續)

四、下一個世大運或國際活動?
台北有很多重大建設,硬體設備不斷興建、但是更需要的是人心的凝聚,體育賽事或國際性的活動,可以帶動產業發展與商業活絡,最重要的是讓世界看見台北,台北走向世界,世大運爭取多年才成功,市長下一個四年將為台北市爭取甚麼振奮人心的活動或賽事,需要市長好好思考及規劃!
五、台北未來的電力需求檢討?
內湖山區紅白相間的高壓電塔已經蓋好很久了,到現在核四不
商轉、松湖變電所未興建,那些電塔之間沒有任何電線相連,
國際友人笑稱台北真進步,有高壓電塔沒有電線,以為我們的
電力是無線傳送!不但破壞台北市山區景觀,數十年前規劃的
電力設施與路線應該重新調整,市府應善用自己的權力,對於
台北的電力設施配置徹底檢討,如果沒有電力運輸的需求,要
這些高壓電塔何用?

台北市長應該站在101大樓頂端俯瞰這座城市,心中有一個主要的計
畫,再落實在每一個行政區的都市計畫,進一步引領這座城市的區域發展,台北除了讓市民安居樂業以外,還需要與世界其他城市競爭,台北居本不易,本質詢組希望在剩下的80多天裡能看到柯市長提出更多未來四年的規劃,尤其在開創商機能有更多著墨,畢竟不管東西區門戶計畫多成功,如果沒有國際投資與商業活動支撐著,一切努力也會被打了折扣。

快慢移動的介中∕中介:台北市「橋下市場」的空間生產

為了解決捷運南環段已動工建設中的問題,作者廖翊筌 這樣論述:

本文探討「橋下市場」的空間生產,藉由「移動性」來梳理橋下市場的規劃建造、空間實作與變遷等歷史過程,分析都市空間政治的權力運作。以台北市堤防內、道路系統中的橋下公有市場為例,透過次級資料分析、參與式觀察與深度訪談,結合新聞與網路資料,獲得以下發現:首先,台北市橋下市場的規劃與興建牽涉戰後攤販治理與市場安置政策,從1950年代開始的攤販治理的困局與治理技術的摸索與變遷,到1970年代橋下市場的形成,呈現了都市空間政治如何以空間為手段來治理都市攤販問題,如何藉由興建公有市場、臨時市場、建立正式與臨時制度,來容許攤販存在於特定的都市空間之中。治理過程體現公有市場安置配租的三種特性—「臨時化」、「支付

化」與「附加化」,此三種特性更補充了既有觀點之不足,說明攤販安置並非用於提昇社會福利與集體消費。其次,本研究回應橋下市場為一舉兩得的觀點,說明橋下市場的空間生產過程與變遷,反映了一種「移置」—移動和置放的都市空間政治,都市空間政治透過移動與置放特定的人、物、制度,來促成都市空間的持續運作。如為了促進都市交通的移動性,藉由生產橋下市場並移置攤販進入,以此騰空街市所處的都市空間,都市空間政治藉由節制攤販移動性來促成機動車的移動,並且形成都市空間的速度差異。隨著移動基礎設施的加速,導致了橋下市場的限制,但也浮現跨越與挪用移動基礎設施的可能性。最後,橋下市場的空間實作,呈現了橋下市場作為「移動的介中/

中介空間」的性質,承載了不同的移動實作,包含攤商的落腳經營與社會流動、舊書舊貨等緩慢經濟,甚至支持著非營利組織的社會實踐;藉由梳理不同的空間實作,以回應橋下作為都市治理縫隙的地方意象,並且重新記憶與評價橋下市場的空間生產。

城市地底的城市:文明會在地上湮滅,歷史卻必在地底集結,全球八十大地底建築大解密,喚起你的希望、恐懼與記憶。

為了解決捷運南環段已動工建設中的問題,作者保羅‧多伯拉茲克卡洛斯‧羅培茲‧蓋爾維茲布萊德利‧蓋瑞特 這樣論述:

打開「地底」的歷史,為什麼往往能知道未來?   ◎川普在美國墨西哥邊界蓋高牆,鐵定沒用,這裡的地底歷史早就說了。   ◎什麼歷史因素導致拿坡里雨後會滿街屍體?亡者會託夢、活人為何要認養骸骨?   ◎杜拜地鐵車廂分金和銀,開羅地鐵、布拉格地鐵,分別透露什麼歷史意涵?   ◎最聰明的人幹起蠢事,無人能敵。格陵蘭冰蟲計畫耗費兆億,科學家做出超級廢墟。   ◎金門馬祖地底能裝下臺灣三分之一兵力,很驚人,但瑞士國家堡壘可放進全國軍隊。   還有,還有,巴黎底下還有一個巴黎,比現在的巴黎還出名,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最厲害的武器不是核彈,而是地鐵,治國願景就是:領導人永遠都姓金。   本書由倫敦巴雷特建築

學院建築師、南安普敦大學地理學家、資深考古學家等聯合執筆,廣納八十個地底故事,橫跨各大洲、穿越數千年,是截至目前為止,最包羅萬象的地底故事總集。   為什麼要看地底?因為,人類文明在地上展現、乃至湮滅,歷史卻必然在地底集結,全球80大地底建築大解密,將喚起你的希望、恐懼與記憶。   ◎歷史的源起:   ‧西方文明發源於沼澤:   古羅馬的馬克西姆下水道,大到連火車都開得進來。它將沼澤輸水、改道,髒臭死水窪地就此都市化,躍升為象徵羅馬時代輝煌的大城。   ‧中國皇帝從我開始:   中國第一位皇帝生前稱帝不滿足,死後仍要為王。他怎麼做?生前動員七十萬勞工,死後六千兵馬俑大軍相隨,準備好向死後世

界開戰。      ◎做工的人寫歷史,但權貴留名。   ‧費城地鐵通車百年,黑人死傷慘重無人提起:   「地鐵爆炸,十人受傷」、「兩名工人慘遭活埋」這種慘劇也上不了新聞頭條,開幕典禮商界大老雲集,現場卻不見以血汗開創歷史新頁的勞工。   ‧西班牙帝國輝煌,波托西銀礦童工拿命去換:   礦工不僅是當地人的主要工作,更是跟惡魔交易。   一成為礦工,壽命就開始倒數計時10年,童工常不到25歲就死去。   ◎史冊不記載鬼、和給鬼用的設備。   ‧見鬼了的愛丁堡地底蜂巢:   中世紀的愛丁堡地窖,經過飢荒、大火和貧窮,現在成為英國最會鬧鬼的空間。   連BBC的紀錄片都錄到無法解釋的鬼哭聲!   ‧

大家爭相認養骸骨——拿坡里豐塔內萊墓園:   一場豪雨不只積水氾濫,讓拿坡里豐塔內萊墓園「屍首溢滿」街角。   直到墳墓重新整修後,亡者開始託夢求安葬、活人反問這次樂透彩該簽幾號?     ◎史詩級的地底城,與史詩級蠢事。   ‧雅典建商難為,因為總是挖出古蹟:   這個西方文明的發源地,也無可避面的歷經城市化和人口增長。   公共工程總是兼考古,隨便動工都有古代碉堡遺跡出土。   ‧科學家幹得蠢事——格陵蘭冰蟲計畫:   一九六○年代科學家在極地假裝研究如何生活於冰層下,實際上挖出數千公里的隧道,還配置六百枚核彈!六年後連核電廠都完工,才發現冰層不穩定,耗費鉅資的計畫就此作罷。   地底世

界不僅如此!史實交織人們的想像繼續向下蔓延。   你知道史諾登的危機解密資料藏在哪?   隨手「上」傳到臉書「雲端」的相片、資料,其實深埋「地底」的核彈發射井;   金碧輝煌的紐約中央車站下是個大洞,而且還有一堆不知道通往哪裡的地道!?   地底集結了希望、恐懼、勞力、記憶與反抗,   這些空間不只在物質上與地表的日常生活相連,還與人類糾纏在一起。 名人推薦   中天電視臺《新聞龍捲風》主持人/戴立綱   歷史作家/陳啟鵬   知名臉書部落客/一言九鼎的文史筆記   知名臉書部落客/海獅說   編者簡介 保羅‧多伯拉茲克   倫敦巴雷特建築學院(The Bartlett Schoo

l of Architecture)的客座講師。他的研究涵蓋裝潢與鐵製品、倫敦維多利亞式下水道的視覺表現,以及真實與想像中都市廢墟之間的關係。他已出版過許多關於這些主題的書籍,包括《維多利亞英國的鐵、裝潢與建築》(Iron, Ornament and Architecture in Victorian Britain,2014)與《進巨獸肚裡瞧瞧》(Into the Belly of the Beast,2009)。他目前正在進行專題著作《死亡之城:都市廢墟與腐朽奇觀》(The Dead City: Urban Ruins and the Spectacle of Decay),預計2017年

出版。 卡洛斯‧羅培茲‧蓋爾維茲   蘭開斯特大學「社會未來理論與方法」(Theories and Methods of Social Futures)學科的講師。從2014年10月起,他負責領導「偵查預想遺跡」(Recon figuring Ruins)計畫─由藝術與人性研究理事會(Art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資助。他出版了許多與19世紀倫敦、巴黎為主題的書籍,包括擔任《去地底走走:新觀點》(Going Underground: New Perspectives,2013)的共同編者。 布萊德利‧蓋瑞特   南安普敦大學的地理學家,熱愛拍

攝禁地的照片。曾擔任五年考古學家,對都市遺產的指定所牽涉到的政治面、與其場址的進出管制感到興趣,所以開始潛入「關閉」的地點,並將它們分享給大眾。他的著作《探索一切:駭入城市秘境》(Explore Everything: Place-hacking the City,2013),就是他擅闖八個國家的廢墟、隧道與摩天樓的冒險故事。而他的第二本著作《地下倫敦:破解首都》(Subterranean London: Cracking the Capital,2014),是層層剖析倫敦街道底下的照片集。2016年他出版了都市探險三部曲的最終作《倫敦崛起:從城市高處拍攝的禁忌照片》(London Risin

g: Illicit Photos From the City’s Heights,2016),則記錄了倫敦的社會、建設與共同的垂直性。 譯者簡介 廖桓偉   淡江大學經營決策系、東吳大學企管研究所畢業。   曾任網路電玩編譯。現任出版社編輯,希望引進更多有趣(且暢銷)的書,透過翻譯來感動讀者,譯有《第三波數位革命》(大是文化出版)。   推薦序一 地下世界是人類歷史得以延續的保護傘 推薦序二 隱藏於城市表裡的輝煌壯闊 推薦序三 城市地底是發掘真我的祭壇 推薦序四 是隔絕,也是連結 導讀 留心地表的徵兆,地底是事實的起點 前言 閱讀本書的三個目標 第一部 輝煌

的城市地底,必深鎖一個記憶寶庫 第一章 歷史的起源 1.    西方文明發源於沼澤——馬克西姆下水道 2.    中國皇帝從我開始——秦始皇的地底軍團 3.    完美保留的中世紀——聖彼得山隧道 4.    查士丁尼大帝的豐功偉業——伊斯坦堡地下水宮殿 5.    「地下」信仰的由來——卡帕多細亞的地底城市 6.    兩千年前的墨西哥城,就在墨西哥城正下方 第二章 做工的人寫歷史,但權貴留名 1.    威廉森隧道以他命名,大批工人亂蓋三十年 2.    費城地鐵通車百年,黑人死傷慘重無人提起 3.    沒有災變的奇蹟鹽礦——錫帕基拉與地底大教堂 4.    西班牙帝國輝煌,波托西銀礦

童工拿命去換 5.    多倫多百萬人地底流動,竟有車站蓋了沒用 6.    彰顯貧富差距的捷運——印度德里地鐵 第三章 青史留名的地底市民 1.    澳洲,庫伯佩地——意思是洞裡的白人 2.    定居拉斯維加斯地底疏洪道,三餐無虞 3.    躲進波哥大下水道,打一場骯髒戰爭 4.    墨爾本下水道,複雜到市政府也不明瞭 5.    流浪漢的胡佛旅館——芝加哥下瓦克街 6.    轉戰敖得薩地底的六千蘇聯大軍 第四章 都市地底,全長數千公尺的近代史 1.    去布萊頓下水道目睹英國的壯闊近代史 2.    紐約市下水道的奇幻與文學 3.    挑逗國家地理雜誌的布魯克林大西洋大道

隧道 4.    世界七大工業奇蹟——倫敦下水道 5.    聖地之下貯藏核廢料,能否保用百萬年? 第五章 目前是記憶,還不知能否載入歷史 1.    從殉國烈士變成無人聞問的柏林快鐵工人 2.    沒有窗子的三層樓,誰記得曾用來幹嘛? 3.    諾丁漢的歷史——政府百姓各挖各的 4.    開普敦的歷史起源——豪宅區裡的納骨塔 5.    你的雲端在我的地底——香港資料中心 6.    難民營、集中營、文創、豪宅——柏林水塔 第六章 史冊不記載鬼、和給鬼用的設備 1.    見鬼了的愛丁堡地底蜂巢 2.    倫敦地下墓穴的家族史進行式 3.    廢棄的倫敦地鐵有如博物館,法老王遊

蕩 4.    大家爭相認養骸骨——拿坡里豐塔內萊墓園 5.    保加利亞地震學實驗室——恐懼的總和 6.    水電衛浴俱全、宜開店——布拉格的地下劇院 第二部 還沒發生,卻成為歷史 第七章:恐懼,於是留下這些作為 1.    瑞典因此成為向下發展的國度——核彈防禦工事 2.    容納二十萬人——不夜城上海民防避難所 3.    幾萬德俄軍地上廝殺,幾千挪威人住進地下 4.    裝得下全國的軍隊——瑞士國家堡壘 5.    沒有官方歷史加持,邱吉爾戰情室只是廢墟 6.    陸龜、柳橙、水泥蘑菇——阿爾巴尼亞的碉堡們 7.    日式暴力典型——東京地鐵毒氣事件 第八章 安全導致的

不安,從地底冒出 1.    美西飛彈發射井,改作資安大本營 2.    機器人鑽進地底隧道執行偵測 3.    法院直通監獄,別想越獄劫囚——牛津法院隧道 4.    不跟著人潮流動就成監視目標——智利地鐵 5.    川普築高牆,我們挖隧道——提華納 6.    見一個殺一個——加薩走廊隧道防禦 第九章 得以見天日的地底城市 1.    寮國共產黨軍大本營——萬賽的隱藏之城 2.    容納臺灣三分之一兵力——金門馬祖地下城 3.    備有陳屍間?布拉格地鐵的真正用途 4.    莫斯科地底的神祕河川網 5.    被隱藏了一百年的紐約鋸木廠河 6.    收藏建築的博物館——曼徹斯特

厄克涵洞 第十章 過去的史蹟表現當代的藝術 1.    大地藝術,我懂——亞利桑那的羅丹火山口 2.    閃電戰與地底曼徹斯特 3.    地鐵讓布宜諾斯艾利斯成了掏空之城 4.    黑市商人的快遞路線——維也納下水道 5.    蓋個地下空間,把撕碎的開普敦連起來 6.    「浮起的質量」,這大地藝術,誰懂? 7.    巴黎底下的這個巴黎,全球最出名 第十一章:史詩級的地底城,與史詩級蠢事 1.    巴黎地下墓穴網、地下派與地下警察 2.    安特衛普蓋了不用的地鐵隧道 3.    雅典建商難為,因為總是挖出古蹟 4.    我闖入國防部封鎖的地下城,留下前科 5.    科

學家幹的蠢事——格陵蘭冰蟲計畫 6.    墊高西雅圖,創造出「城下之城」 第十二章 在地底網路的邊緣,找回本質 1.    聖彼得堡地鐵窺見的城市宣傳與日常 2.    開羅地鐵裡的戰爭與和平,與有去無回 3.    哪裡都去不了的布拉提斯拉瓦地鐵 4.    紐約大中央車站,一堆通道沒人知道通哪裡 5.    人孔蓋下的七座城市:這裡本來很像威尼斯 6.    在溪流與泉水上,興建開普敦 第十三章 地底的樣貌,反映對未來的期待 1.    希望北韓領導人永遠都姓金:平壤地鐵 2.    羅馬古城下的大強子對撞機:探索宇宙 3.    希望階級、不平等永遠存在:杜拜地鐵 4.    偉大

城市該有偉大浪費:華盛頓地鐵 5.    寧種紫苜蓿,不願蓋捷運:索菲亞地鐵 6.    內華達萬年鐘:提醒人類看長看遠 7.    基因改造與農藥公司贊助全球種子庫 前言 閱讀本書的三個目標   城市正在下沉。這裡不是指海平面上升,而是人類欲求不滿的挖掘欲。現在有無數的隧道蔓生、延展、穿越全球各大城市的下腹,這個空間用於運輸、公共事業、通訊、避難與貯藏。開鑿和地底不斷增加的深度與速度,已經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方式,但我們卻習以為常。本書廣納八十個地底的故事,它們橫跨各大洲、穿越數千年,是截至目前為止,最包羅萬象的地底故事總集。   這種書絕對不可能完全收錄,但彙編這些故事時,還是帶著三

個清楚的目標。第一,我們希望延續揭開地底歷史的腳步,承繼文化歷史學家羅莎琳‧威廉斯(Rosalind Williams)的精神,她著有極具開創性的《地底筆記》(Notes on the Underground)一書,而這本書闡明了人類與地底空間的關係,會隨著時間流逝,變得親密且多元。我們希望能對抗,只將地底視為難以進入的公共建設空間的想法。第二,我們想挑戰,只有稠密的都市地區才有地底世界的概念。我們整理出幾個地底空間,它們乍看之下位於郊區、農村,甚至可說荒蕪之地,但想像力相互激發,讓人們可以在這個機動性空前的時代,更加了解都市的概念。第三,我們希望從時空方面,喚起大眾對地底世界的想像,它們可能

只是概念、「半地下」或尚未實體化,卻能讓大家更清楚理解,城市底下的城市是進行式。透過這三個目標,我們希望能擴展人們的思維。居住於地表上,實體物質持續在腳下流動,這代表著什麼意義?地底有層層堆疊的事物、人與物質的循環、夢想與生活。換句話說,我們想說明人類與地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地底集結了希望、恐懼、勞力、記憶與反抗,而這些空間不只在物質上與地表的日常生活相連,還與人類糾纏在一起。雖然對一些人來說,地底空間很稀奇、古怪、散發不祥之氣或生人勿近,但這本書會告訴大家,地底是我們在世界上生存的中心,而且當城市下沉、延伸,以因應不斷增加的人口和物質時,地底世界就越顯重要。本書收錄的地底空間,代表

了超越時空的廣度與多元性,就連它們的建造過程也包含了漫長的歷史與未來。   然而,並不是只有我們全心鑽研地底世界,在或許可稱為「垂直轉變」的思想下,一群思想家逐漸開始關注地底政治。都市學家史蒂芬‧葛拉漢(Stephen Graham)與露西‧希維特(Lucy Hewitt)表示,在英語世界中,扁平化的論調與想像,依舊主宰重要的都市研究,而這種思維一定要接受挑戰。葛拉漢與露西建議大家。將地理的想像力轉移到地下公共建設與超高的建築物,而這麼做的目的就是對抗「水平主義」(Horizontalism)。水平主義把社會問題歸咎於都市水平延伸,但它忽略了我們頭頂上與腳底下延展開來的世界。建築師亞爾‧懷茲

曼(Eyal Weizman)的著作《虛空境地》(Hollow Land)承襲了推動垂直概念的理念。     書中他以約旦河西岸區當作例子,描述世界各地漸增的非對稱作戰。對懷茲曼而言,領空與地底是世界上競爭最激烈的空間。自從《虛空境地》出版後,一批新類型文學作品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都在探討垂直概念的地緣政治學。不過,這些作品很多都繼續將地底空間,視為超乎我們認知的空間,也就是繼續把它們描述成概念性、類似禁區的空間,甚至有些作品還將之視作「化外之地」。地理學家蓋文‧布里吉(Gavin Bridge)則為地底世界的研究,帶入了更政。   里吉的管道與聯繫概念,至少在三方面對我們的研究有幫助。第一

,我們將本書匯集 的地底世界,視為交互纏繞的空間,並拓展對垂直概念的想像力,但也不否定水平概念,因為兩個維度之間交織的文化密不可分。第二,管道也聯繫了地點與精神意義。地底世界是動人故事的載體,小至勞工的個人故事與探索避難所,大至探討階級、性別、財富永久不平等等結構性主題。第三,地底世界具體實現了循環功能,而這對今日連結全球網絡的城市最為重要,這個功能就是循環。我們不是要介紹一個孤立的設施,不但拒人於外,也只專屬於都市規畫者、隧道或水利工程師與勞工,這種概念將人、商品、資本、資訊、廢棄物的循環,與街頭和日常生活動盪的節奏,完全區分開來,而是要強調在地底世界匯聚的空間與政治,和其中有什麼連結。  

      我們盡可能以過往經驗為基礎來整理各種故事,建議你閱讀本書時,可以發揮想像力, 以編年史的角度,把地底世界想成時間與事件的集合處,同時也把它想成地表與地下、事件與物質之間的連結處。物質,正如同字面上的意義,包括人類留下的臭氣與殘骸、考古學上的發現、火車車廂、種子與核廢料都算。事件則包含戰爭、宗教迫害、政治迫害的避難所,或日常的移動。透過觀光或另類、迷人的路線,探索生人勿近之地、重新探討與揭開隱藏的本質。這種方法,讓我們遠離點、線、面的概念,並依哲學家彼得‧斯勞德戴克(Peter Sloterdijk)的球體理論(按:Sphere,這個理論是有關於「共存的空間」。空間常被忽視或被視為理

所當然,但它其實包含了發展和理解人類行為著關鍵資訊。   想進一步的認識地底世界,最重要的,就是反映出人們在哪裡構築地底空間的論述與實務,以及過去至今是如何轉變的。這種觀點,會讓我們優先考量有權力計畫、改變和操作都市空間的人,也就是建築師、工程師、皇帝、國王、教宗、貴族、富人、藝術家與政治家,只有這些人才有資源開挖。而且永遠都不該忽視這些挖掘活動的歷史背景,因為這裡還有其他故事等著被重新發掘:勞工的證詞、信仰、神話、破壞性的隧道開鑿,和地底居民。歷史悠久的城市,如羅馬、西安、倫敦、墨西哥、拿坡里與巴黎,它們往下的發展與向上一樣豐富,不只是因為物質過剩、堆積,也因層層堆疊的地基。回想一下亨利‧

葛拉尼克(Harry Granick)的《紐約地底》(Underneath New York),封面上有隻巨大的手從天而降,把三座摩天大樓連根拔起,揭開了這些大樓底下,盤根錯節的纜線、管路與地基。大家經常從空中俯瞰這些垂直城市,其實細瞧的話會發現的路面上也沒停歇。事實上,這些大城從未停歇過。   本書分成十三個主題,分別是起源、勞工、居住、廢物、記憶、鬼影、恐懼、安全、反抗、詮釋、曝光、邊際、未來。這些主題大部分都能激發我們思考本書沒有涵蓋到的題材,和敦促我們找出沒預料到的交互關係。最重要的是,在城市、郊區、野地間,自然與人文彼此滲透、它們交會的地方,對所謂的「都市」概念提出質疑。   舉

例來說,挪威北極圈有個山谷,是為了存放末日補給品而建,千里外的都市居民如何認出它來?想像一下在灰暗的未來,人們到這個地方旅行,蒐集絕種植物的種子,然後帶回實驗室與農場。同樣的,我們也很想知道,內華達州亞卡山(Yucca Mountain)的核廢料貯藏所(原本是史前時代,西部休休尼族〔Western Shoshone〕與西部派尤特族〔WesternPaiute〕的族群融合處),能否不辜負建造者所望,成為真正的「失落之地」。   我們的思維,受到舊有觀點的毒害,而都市的存在產生了與之相對的野外,而野外好像永遠都只是荒地。但是假如我們將一位藝術家的計畫概念化,在亞利桑那州沙漠的山中,打造出獨一無二

的宇宙體驗呢?這位藝術家認為誰會來造訪?他希望訪客體驗到什麼?瑞士與法國之間、緊鄰日內瓦的交界底下,埋了強子對撞機,而現在這個地方是否像大學校園一般都市化?而且這臺對撞機,建於四世紀的高盧羅馬(Gallo-Roman)都市遺跡內,這又代表了什麼重大的意義嗎?這種問題會不斷的引導我們。   我們將這些題材分成十三個主題,或許看起來很隨興,又有點重複。但是舉例來說,就算將羅馬、卡帕多細亞、西安、墨西哥城、馬斯垂克(Maastricht)、伊斯坦堡都放在「起源」這個主題中,也不能忽略它們與其他主題的關聯,所以這麼分類或許是合理的。再舉個例子,西安的兵馬俑,是在早期的歷史時代打造的,但它也跟勞工、居

住與鬼影等主題有關。同樣的,東部南極洲(East Antarctica)冰蓋下的建築物,讓大家了解核能建設無法承受冰的物質性,另一些建設則讓格陵蘭與南極成為環境的最前線,也就是說它預示了冰層變得更脆弱的話,城市會面臨怎樣的未來。   區分這些主題,也是為了將地鐵與下水道等,較不特別的地底世界給區分出來。舉例來說,費城百老街(Broad Street)地鐵的故事,就揭曉了建造這條地鐵的非裔美國勞工,以及他們被抹滅的歷史,不管是否有人刻意抹去。接著是布拉格的地鐵,它訴說著記憶與反抗的故事,而墨爾本、拉斯維加斯這些城市的下水道與排水管,同時也是避難所與居住區,不論狀況好壞,都可用來躲藏或重整旗鼓。

波哥大的排水溝居民,顯然更顛覆一般人的常識,這些人避居於下水道,是因為人行道上充滿了殘暴的警察與四處漫步的敢死隊,這也提醒我們,哥倫比亞想提升治安、打造國際商業與創意中心,可說是徹底失敗。地底世界一如往常的揭發了政治辭令與現實的脫節。精神意義的球體集合,則代表了多方力量的整合:正面的、負面的,以及介於兩者之間。   因此,這些題材強調的關聯性,質與量都非常豐富,能喚起人們深埋於時間洪流、對垂直空間的想像。地底空間布滿了沒載於歷史的工人遺體,和自願或被迫居住於此的人們。這些題材將我們埋葬的廢物,從家庭垃圾到核廢料都有,攤在我們眼前,它們永遠不會消失。此外,地底居民也揭開了沒有連貫性的層層記憶,

它們如猜不透的幽魂般再次出現,尤其因戰爭、死亡、恐怖攻擊等恐懼,迫使大家重新認知原有的記憶時,它們提醒道,在這個以監控作為主要維安手段的年代(感覺很遙遠,卻又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地底空間成了蓄水池、交通要道,與反抗勢力用來對抗空襲與無人機戰爭的基地。   這書本還有最後一個觀點,值得在此稍作解釋。有些題材會透過洞穴中的隧道、庫房與碉堡,讓人聯想到地底深處的真實世界,而與路易斯‧卡羅筆下的迷幻兔子洞相比,這個世界少了一點奇幻的氛圍。然而,這些題材跟《愛麗絲夢遊仙境》一樣,都跨越了那道門檻,也就是說,透過閱讀本書,你就能像愛麗絲一樣,有新的認識和沉浸在迷失方向的探索樂趣中。拿這個例子作為

隱喻,就是希望你在本書中找到相同的精神:相似性會產生特殊的感受,而深不可測的事物其實近在咫尺。希望你能向尼爾斯或是愛麗絲一樣準備好面對,在眼前開展的地底世界。   請謹記這段引言開頭提到的企圖心。我們的目標是點出和展現探索多元性的方法。在合理匯集的前提下,盡可能觸及更多觀點,與其說是解釋不如說是探索。對某些人來說,這看起來好像是免責聲明,或是一種對於曖昧不明的自我陶醉。不過我們相信「聆聽、匯集、組合」的方法,比起井然有序、高度一致性的編排更好。我們希望本書有足夠的彈性,為讀者創造出全新、意料之外的概念群集。如果你願意,可以把本書當成都市地底的球體集合,要從什麼角度來讀,完全取決於你。 推薦

序一 地下世界是人類歷史得以延續的保護傘   人類存在於地球上已經有二十萬年以上,人類發展與歷史的演進,大部分都在地球表面上,對於地表面上的開發與利用,也達到近飽和狀態,但是地表面下這個未知的世界,仍然是一個極鮮為人所知的空間。   即使開礦往地下鑽探,深度也無法超越15公里以下,雖然沒有辦法進入地底深處,但是在歷史的變化中,卻可以發現許多的歷史紀錄,與城市的地底有密切的連結。   人類歷史中,對於地下的好奇始終有增無減。古代人們因戰爭與躲避戰爭,而往地下發展,戰爭中的碉堡、戰壕,甚至地底隧道因此應運而生。但同樣的,為了躲避戰爭,教堂、古堡也都紛紛出現在隱密的地下空間中。從古至今,地下

世界就是人類歷史得以延續的保護傘,也是人類寶藏的藏匿地點。   到了現代,人類為了想有更多的生活空間,或尋找在經濟發展上可以利用的資源,如礦產、原油等財富的來源,都存在地底下。為了取得這些天然資產,人們開始往地下世界發展,進而造就出城市地底下的各種空間。   此外,人對於未來世界的渴望,與毀滅論的恐懼,並進一步防止人類滅絕與物種消失,地下世界也成為最終的生命體保存地點,挪威在北極圈地底設置了末日種子庫,使地底城市成為地球物種最後的諾亞方舟。   人與生俱來的天分,就是探索的欲望,地底世界藏有許多神祕,與不為人知的祕密,從這本書中可一窺其中的祕密,進而了解從古至今,這些城市的地底是個什麼樣

的謎團。   未來人類的生活空間將變得更局促,地表面上的生存空間已經逐漸達到飽和,當人類把未來的目標放在火星上的同時,地底世界將是人類未來的另一個發展目標與方向,也許人們心中期待的香格里拉人間樂土,就存在於地底下的極樂世界中。 中天新聞臺《新聞龍捲風》主持人/戴立綱 推薦序二 隱藏於城市表裡的輝煌壯闊   記得國小時,我曾幾度帶頭,和鄰居小孩組成冒險團,尋找城市中未知的世界,我們走過了雜草叢生的閒置空地,也走過曲折蜿蜒的防火巷弄,更走過一座座橋梁下的防空涵洞,儘管足跡脫不了生活的地方,卻仍抱著一絲期待,希望哪條未知的小徑,可以帶我們如愛麗絲夢遊仙境一般,在地底經歷一場夢幻奇遇。願望達

成了嗎?當然沒有,往往還走不到半天,大人們就循著旁人的指點找來。   上了國中之後,沒有再做過類似的冒險,不過那些有關地底的想像,總在不經意中一閃而逝,像是科幻小說中的地底探險、電影情節中的古墓奇兵,都一次次加深對理解地底城市的渴望。這樣的渴望日積月累,成為日後探究地底文明的濫觴,也在這本《城市地底的城市》中得到滿足。   在本書中,羅列了世界各地傳說中的地底城市,無論是尚存的、頹圮的、消失的、挖掘的,都一網打盡,盡收書裡。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在鉅細靡遺的文字中,以別具現代感的世界觀,將地表串連地底,呈現出城市一體兩面的恢弘壯闊。   舉例來說,第一章開宗明義的揭示了地底的晦暗之城,從來都

不是孤獨存在。它通常建立於輝煌地表的基礎上,一如天文學上的雙子星,質量與引力接近,但卻特性相異,於是互相吸引旋轉,不離不棄。因此,與其說地底是相對於地表的幽冥居所,不如說更像是一種有恃無恐,是人們對死後重生的渴望,也是希冀安寧的永眠,更是躲避各種迫害的安全港,一如秦始皇追求永生的機關幢幢,也一如卡帕多奇亞為了生存防禦而有的曲折隱蔽。   然而,在這本書寫的不只是過去地底城市的歷史,除了進行式外,更多是從現代延伸到未來的期待。在本書的第二部中,從斯德哥爾摩核子防禦工事說起,來自高科技、殺傷力堪稱人類浩劫的核子武器,讓人們憂慮、恐慌,但野心家們從來不曾正視其衍生的問題,執意用它作為達到目的的不擇

手段,當地表無論如何都不能躲避核武帶來的傷害時,人們很自然的想到暗無天日的地底。   事實上,在原始生民時代,地底本身就是天然的防禦工事,給人們莫大的安全感。歷史上有太多的例證,是以地底城市作為最後安居的堡壘,因為封閉是一種安全,黑暗是一種庇佑,隔絕是一種靜謐,躲避是一種喘息,倘若人們在地上不能找到一方淨土,能期望的仍是過去最原始的避難所。想想,〈桃花源記〉中的武陵人,尚且從鄰近水源的山的小口中,窺見彷彿若有光的與世無爭,而這看似閉塞的地底,又何嘗不能成為人們賴以庇護的最後樂土?   而地底縱橫的地鐵和捷運,無疑是人們挑戰幽暗地底的前導,在本書中,同樣提到人們探索地底的諸多努力,當人們魚貫

進出地表與地底之際,也與光影縱橫的文明產生密不可分的連結。這令人不禁想到,如果真有所謂沉沒的大陸,那是否也有前一代的人類,因「地表之不可諫,地底之猶可追」,而深藏在與世隔絕的地底城市?   愛因斯坦曾說:「我們能經歷的最美好的事情是神秘,它是所有真正的藝術和科學的源泉。」當人們的城市版圖往地底推進時,也象徵著,我們得到愛因斯坦口中最美好的事物,於是,這麼一本羅列出城市地底城市的書,已然現世,你如何捨得不閱讀它,作為探索神祕的前導?   歷史作家/陳啟鵬 推薦序三 城市地底是發掘真我的祭壇   歷史的遐想總是優美的,著名歌手殷正洋曾經有一首動人的歌〈生命是一首澎湃的歌〉,歌詞開頭是:「記

憶的長廊,在黑暗中顯得渺茫,想伸手去探索,挽回舊時空,卻尋回更多的失落……。」   生命曾經有過失落,我們才會珍惜現在的所有,在曾經的失落中,文明的詩意被突顯出來,讓我們對時空的感覺更加鮮活。《城市地底的城市》是一本帶我們探索記憶地底長廊的書。   俄國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1864年的名作《來自城市地底的筆記》,是文學史上的第一本存在主義小説,書中主人翁的心聲來自於聖彼得堡地底,城市地底可說是文學家發掘真我的祭壇,再加上心裡面那份熱情與浪漫,以對抗虛假表面世界的內心吶喊。   歷史上最賣座的百老匯音樂劇《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

e Opera)中,顏面傷殘的音樂天才主人翁,早年為了逃避馬戲團的虐待,逃到了巴黎歌劇院地下水宮地窟,而巴黎的地底,是隔絕世俗歧視傷殘與弱者的保護地、是滋養音樂天分綻放的教室,更成為教育女主角克莉絲汀的聖殿,還是地底天才最終被世俗世界拒於門外的墳墓。   《城市地底的城市》以羅馬帝國的遺跡開始,並以「基因改造與農藥公司贊助全球種子庫」作結。種子庫是什麼?它是一個在世界毀滅後,為未來人類保存農作種子的基地,在挪威極北之地。這讓我想到了傑出的天文學家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在1941年出版的科幻小說《夜幕降臨》(Nightfall)。   在這部故事中,Lagash行星上有

六個太陽,所以在Lagash的任何角落、任何時間,都陽光普照。行星上的考古學家發現,他們的地下遺址中,曾經出現高度的文明,又有文明毀滅重複發生的證據。他們的天文學家更發現,每隔兩千年,行星就會有一次日全蝕,但是他們發現這個現象的時候,正好就是日全蝕的前夕。當喑夜降臨Lagash行星時,驚慌失措的人們失去理性而互相毀滅。   今日的地底,曾經是過去的陽光城市,而今日的城市,將會成為明日的地底廢墟嗎?且讓我們仔細的隨著作者群,到世界各城市地底,看看過去文明的軌跡。希望我們不會發現文明重複毀滅的證據,而是發現人類理性的力量,沉潛在地底,準備隨時融入到我們的陽光裡,生生不息。 知名臉書部落客/一言

九鼎的文史筆記 推薦序四 是隔絕,也是連結   「在頂部幾顆燈泡的光線下,全身覆蓋水泥的工人,像異世界的灰色幽靈一般四處走動。其中有些人看起來像非常奇怪的鬼魂,戴著如同洗碗盆的頭盔,前往燈光較充足的地方。」   書中用幾句話,便勾勒出一個龐大而生動的地下世界。這本書最驚奇的是,它並非只用各種年代、數據與圖表,堆疊而成的資料海,而是相當生動的敘述地底各種生命的真實面目,把原本冰冷的地下世界,賦予動人的故事。整體而言,書中的描述令人有身歷其境之感。其中有些篇章,參閱了當時記者與當事人的資料,有些則使用了第一人稱,來敘述作者進入地下城的所見所聞,看著過往的痕跡、發思古之幽情。   不管人們

對地底城市的想像如何……黑暗的下水道、廢棄的倫敦地鐵站、人去樓空的碉堡,大體上總會賦予這些地方一種詭譎而魅惑的感受。但事實上,人們很難簡單概括地底城市,隨著時間推移,當人們將地上城市的天際線不斷推高時,人們也在地底不斷的向下擴張。地底既是地面上的倒影,也是延伸,而正如同色彩繽紛的地上世界,不同城市的地底世界也根據不同的需求,各有不同面貌。   地底可以是隔絕的象徵:在一般人的想像裡,城市地底充斥著流放者、反抗軍、貧困的流浪漢,甚或是一些外型太怪異,而無法與正常世界和平共處的人。那些被光明世界永恆驅逐的人走入地下、散發著生人勿近的氛圍。通往無盡黑暗的下水道,總是可以勾起無限的想像,那些不被接受

的生命,在這裡飽受折磨。   但地底同時也是連結的世界。整個地底世界鋪滿了水管、電纜與隧道,這些線路都通往另一個地上城市。在地上世界彼此封閉的時代,地下世界卻保持暢通,如為城市提供了公共空間,羅馬帝國的馬克希姆下水道讓沼澤改道,原是一片荒蕪的地方還成為羅馬廣場,變成羅馬帝國的象徵性中心。   地底也是亡魂最終的居所,在潮濕味道越來越濃重的土壤下,埋藏著城市各種過往的痕跡:垃圾、汙水、腐爛的水果皮、死刑犯的屍體、斷氣棄嬰的軀骸。人們甚至想像著都市地底空間的各種鬼影,包括地下墓穴的亡魂、倫敦的「幽靈地鐵站」,或是愛丁堡地窖老套的撞鬼之旅。   然而,與地面世界同樣廣大的地底世界,卻被人遺忘了

。這些曾在地下生活、為地上文明奠定偉大基礎的人也被遺忘。費城地下道的竣工典禮冠蓋雲集,政商名流告訴媒體,這個建案將為費城帶來的可能性:地鐵明亮、安全,認為費城可以利用地鐵,替500萬居民開道、增加數百萬美元的額外稅收,並在美國站上卓越的地位,但是無人提及地鐵工程背後的辛勞與犧牲。開幕典禮沒有半張照片,展示挖掘隧道的工人,他們完全被抹滅於回憶與歷史中。   懷抱這樣的想法,這些地下世界的各種生活面向匯集於《城市地底的城市》,它勾勒出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眾生相。一方面它提到的城市或國家,如此耳熟能詳,感覺已經在其他書中或旅遊頻道看過無數次;但另一方面,本書描述的地底世界,又是一般人從沒經歷過的

奇特世界。這些地下空間既是繁殖與死亡之地、豐饒與毀滅之地,和誕生與葬身之地。各種衝突的觀念在此交融,本質上就說明了,在這一塊曖昧不明的空間裡,充滿著無限的可能。   知名臉書部落客/海獅說 容納臺灣1/3兵力——金門馬祖地下城1949年,蔣介石麾下的國民黨軍隊戰敗後,撤退到金門。同年10月25日,約10萬名共產黨士兵從中國大陸,乘著漁船、橫渡2公里而來,卻在一場激烈的血戰後遭到擊退,從此以後,臺灣就掌控了這些島嶼。很快的,金門就變成前線防禦基地,常被稱為「迷你馬奇諾防線」,保護著臺灣海峽另一側的臺灣島。此外,中華民國也占領了馬祖列島,海岸線長150公里,與閩江口相望。這裡的軍事基地,寬闊到足

以容納超過10萬名士兵,占中華民國總兵力達最高峰時的1/3,而且它幾乎完全位於多山的內陸底下,同時緊貼著較平坦的金門海灘,與高低不平的馬祖海岸。1958年,這些島嶼被持續轟炸,是冷戰時期的熱點之一。同年8月的某一天,中共不到2小時就發射了3萬顆砲彈,死亡人數高達1萬人,之後的半年共發射了50萬顆。艾森豪總統派出第七艦隊巡邏臺灣海峽,協助美國當時的盟友中華民國抵抗中共。雖然戰事沒有擴大,但中共與中華民國還是互相開砲,直到1970年代末期為止。但是,雙方間的交火最後變成某種程度的「儀式」,兩方會錯開開砲日期,然後在星期日同時休息,而且砲彈裡裝的是心戰傳單,而不是炸藥。1992年,中共已開發出中程飛

彈,可以直擊位於臺灣本島的目標,所以這些島嶼也就失去了戰略價值,中共也因此撤離。到了1996年,軍事武力幾乎已經完全撤出馬祖,但在金門的存在感依舊顯著。雖然在1996年,兩岸之間的緊張局勢升高,而且後來局勢又多次緊張,但對兩岸政府來說,這些島嶼的主要功能已經從軍事轉變為經濟。2001年,這些島嶼與鄰近的大陸港口建立小三通(通郵、通商、通航)機制,首次允許臺灣與中共之間的交通往來。雖然喧鬧的走私貿易大部分都被終止,但此次開放高度偏重旅遊面,所以臺灣人受益良多。同時,臺灣人也投注資金移除地雷,並提供經濟支援,給那些只靠天然產業無法自立的島嶼。2008年,統派候選人馬英九當選後,不但兩岸的緊張局勢變

得緩和,還開始認真討論建造10公里長的大橋,來連接金門與廈門,而這構想早在2004年就被提出了。

中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東協政治經濟策略探討:新古典現實主義途徑

為了解決捷運南環段已動工建設中的問題,作者陳憶綾 這樣論述:

2013年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該倡議橫跨歐亞非三大洲,影響所及層面廣大。東協鄰近中國,且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向外發展的第一站,故具有重要的戰略位置。本文使用新古典現實主義途經分別分析中國提出倡議之動機及其戰略布局,同時也對東協國家對此倡議之回應與策略分別做說明。透過新古典現實主義三個層次的探討,將國際體系與國內政治有效做結合,更能完整認識到東協國家對於該倡議之政治與經濟之策略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