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烏托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摩爾烏托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湯瑪斯·摩爾寫的 烏托邦 和吳有能,陳登武的 誰的烏托邦:500年來的反思與辯證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臺灣師大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中興大學 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邱貴芬所指導 林蕙玲的 金庸《倚天屠龍記》的烏/惡托邦想像 (2017),提出摩爾烏托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烏托邦、惡托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 彭雅玲所指導 姚騰傑的 《來自新世界》的烏托邦論述 (2016),提出因為有 烏托邦小說、來自新世界的重點而找出了 摩爾烏托邦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摩爾烏托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烏托邦

為了解決摩爾烏托邦的問題,作者湯瑪斯·摩爾 這樣論述:

  在烏托邦,人們一天工作六小時,沒有人是遊手好閒的!   在烏托邦,一旦結婚就必須要白頭偕老,破壞婚姻的一方不可以再結婚!   在烏托邦,金子用來做手銬、腳鏈,是責罰的象徵!   如此的烏托邦,真叫人心嚮往之~~   摩爾的「烏托邦」實際上是把「社會修院化」,這種作法可稱之為某種政治神學,也就是把宗教情懷與宗教性組織帶入到俗人的日常生活中。往昔,宗教是「個人化」的,每個人自行決定要虔敬或是敷衍、要進入修院作「聖徒」或是留在「家庭」生活中作俗人。但摩爾的「理想國」與「烏托邦」要取消宗教的「個人化」特性,而把追求「信、望、愛」的精神──也就是虔敬、平等、德行與真善美等──集體性地加諸在社會成員

身上,其作法就是把整個城邦看成是一個修院。   摩爾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來矯正千百年來人類社會無法向上提升的關鍵原因:「家庭」成為「庇護」個人私慾的場所,悄悄地與間接地「放縱」個人在救贖上的怠惰與蹉跎。他在《烏托邦》中所提出的制度改造,其實就是一種政治神學,透過對於一個理想國的設計,把整個社會視為是一所集體「精進成全」的修院,而把人的最終存在意義定義為追求聖潔與救贖。   作者簡介 湯瑪斯·摩爾爵士(Sir Thomas More, 1478-1535)   1478年生於倫敦的一個法學家庭,畢業於牛津大學,曾當過律師、國會議員、財政副大臣、國會下議院議長、大法官。由於被天主教會封為聖

人,又稱「聖湯瑪斯‧摩爾」(Saint Thomas More),是英格蘭政治家、作家、社會哲學家與空想社會主義者,為北方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之一。1516年用拉丁文寫成《烏托邦》一書,此書對以後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有很大影響。1535年因反對英王亨利八世兼任教會首腦而被處死。 譯者簡介 劉麟生(1894-1980)   字宣閣,筆名春痕,安徽省無為縣人,教授、編輯。 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政治系,曾任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編輯。   導讀 理想國──僧侶般的俗人湯瑪斯‧摩爾所寫出的隱藏版政治神學 前言 一 摩爾的生平 二 烏托邦學說的前因後果 三 摩爾學說的總和與批評 四 

烏托邦的譯本和作風 第一編 拉斐爾論國泰民安 第二編 論烏托邦的政治   導讀 理想國──僧侶般的俗人湯瑪斯‧摩爾所寫出的隱藏版政治神學   大家都已熟知,烏托邦式文獻是某些作家精心創發以寄寓其「理想國」的手段。其實所有政治哲學作品都是作者心中懷抱之理想政治的發抒,只是在形式上有無採用「烏托邦」形態之寫法而已。因此我們可以這麼說,大部分政治哲學作品在不同程度上都是「有實無名」的「烏托邦」,柏拉圖的《國家篇》(或譯為理想國)(The Republic)開其宗,而只有少數的作品直接以虛構的「邦」為其名與寫作形式面世,例如Christine de Pizan 的The Book of the

City of Ladies, 1405(女人國); Tommaso Campanella 的The City of the Sun, 1602 (太陽之城);James Harrington 的The Commonwealth of Oceana, 1656(海洋國)。當然,一五一六年摩爾的《烏托邦》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般認為書中的「理想之國」就是他對於未來美好英國的想像與對英國現狀的間接批判。   歷來解讀這本書,都是企圖發掘、呈現出摩爾的若干道德信念:他對於人的理想生活樣態的期盼,與對於最美好社會的想像。例如:鼓勵人對於身體健康與心靈寧靜的追求,鍛鍊手腦並用且過著德行與藝術的生活,

以大自然為師與之融為一體、愛好動物且澤被萬物,實現平等互助、視人如親的公義社會與天下一家的國際和平等。摩爾刻劃出的這些憧憬與理想,幾世紀以來被人們不斷地閱讀與討論,也許大家已經對此烏托邦生活的瑰麗圖像耳熟能詳;現在我們不妨來追索一下另一組有趣的問題:摩爾的這些思想,可能是從何而來?他是以什麼樣的一個場所或是領域,作為他筆下烏托邦的藍圖?   我們對於摩爾《烏托邦》一書的寫作背景,也許可以找出兩個線索,一個是他的天主教背景,另一個則是他與文藝復興大學者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的相交。摩爾的生平正逢宗教改革的年代,馬丁路德如火如荼地進行與天主教的對抗,而英國的亨利八世也因

為婚姻問題和教廷決裂自立英國國教。摩爾卻終其一生是一位堅定的天主教徒,效忠梵諦岡,服膺其教義,「守道甚篤」,甚至「因為篤信宗教,很想去做僧侶,但礙於家庭關係,不能如願」。這個天主教背景對於摩爾的命運影響很大,他就是因不願意為亨利八世與梵諦岡決裂一事背書,最後竟遭處決。但是這個天主教背景對於他的核心思想與終極價值觀有什麼影響呢?我們稍後來探析。   伊拉斯謨是出身修道院的神職人員,但是卻對天主教會的種種腐敗與修院制度多所批評,以致於同為神職人員的路德受其影響並尊崇欽佩他,一般都稱伊拉斯謨為「宗教改革的晨星」(the morning star of the reformation),意即其為「前

驅者」。有趣的是摩爾與伊拉斯謨、路德恰恰相反,他想成為僧侶卻不得,但是卻一意維護梵諦岡領導之教會,甚至最後可謂以身相殉。雖然面對教廷之立場差異很大,但是摩爾卻與伊拉斯謨是莫逆之交。我們很有理由相信伊拉斯謨的《愚人頌》(The Praise of Folly, 1508)對摩爾數年後起意撰寫《烏托邦》一書有所影響。兩者都是寄意於詼諧或奇譚的醒世作品,都相信針砭現世需要有特別的文體與技巧方能成事,因為在當時極度保守的時空環境下,任何意欲批評、改造現狀的作品引發迴響的機會不大,更何況「以文字賈禍」是極為可能的。《愚人頌》是伊拉斯謨旅居英國住在摩爾家時寫就的,但是其希臘文書名(Moriae Encom

iun)其實正好可以翻譯成拉丁文意義上的In Praise of More,也就是「讚美摩爾」的意思。因而世人應可以把摩爾稍後著述《烏托邦》一書看成是與《愚人頌》唱和之作。   前述提到,摩爾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曾經嚮往修院的聖潔清靜生活。我們若是細加比對,就可發現:烏托邦內居民的生活,彷彿就是修院生活的投影。先就地理狀況與建制來看,就有雷同處。例如烏托邦內有五十四個城,每一個城「四周都有築牆,牆上都有碉堡,城的三面挖有壕溝,旁邊種滿了荊棘和矮樹,另外一面則是天然的護城河」。這就如同當時星羅棋布於歐洲土地上的修院之外觀景象一般。而城內「街上的房子櫛比鱗次,異常的整齊。每一家房屋……任何人都可以

隨意進出,因為室內的東西,都不是私人占有的。每隔十年,會以抽籤的方式交換房子」。而中餐和晚餐「都有固定的時間,中餐為十二時,晚餐則為下午五時。除了病人外,大家聽喇叭號聲,就會到餐廳吃飯」、「……他們用餐之前,必定會請一個人誦讀(這是摩爾家中的習慣),誦讀的內容大部分都是關於禮節和修養問題……」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修院中,修女或修士整齊排比的居室房間與修院內的「公共性」、「團體性」生活氛圍。此外,每個城市都由基層的「里長」共同選出一個市長,作為行政長官,城市自行管理一切事宜,人民有時也可以透過全體會議表達意見,這些都與修院向有的自治管理相若(請注意本書年代是在十七、十八世紀民主紀元到來前百餘年,摩爾

已主張由公眾推選出他們喜愛的領導者)。   而就居民的生活樣式來看,與修院成員的相似性又更高了。首先,烏托邦的城市是一個謀求自給自足的「生活共同體」,每一個居民都要從事農耕或是專精一項技藝,以滿足城市整體經濟生活之需要。但每天的工作時間不要過長(摩爾認為是六小時),以便留有餘暇充實心靈、砥礪德行或是學習有益的知識。「晚飯之後,人民多半是從事娛樂。娛樂的地點,夏天在花園裡,冬天在公共食堂裡。娛樂的方式,或是演奏音樂,或是彼此談心交流,賭博或是其它有害的遊戲絕對沒有」、「在烏托邦華麗的衣服不被重視,絲綢被視為賤品,就連黃金都變成可恥的象徵」、「他們認為道德是合於自然的生活,人們受上帝的支配,順應

自然界以行事,一切都是合於理性的」。以上種種豈不與修院生活之精神極其相像?(只有一點最大的差異,修院無論如何是主張和平的,但是烏托邦會從事「義戰」)。所以烏托邦的居民可以說是生活在充滿信仰喜悅的儉樸生活中。但非常特別的一點是,摩爾的烏托邦積極鼓舞人民發展宗教情懷,從信仰中尋得人生意義,但是卻容許宗教上的自由,包容不同的信仰,此在當時環境下甚為難得。   我們現在可以來探究為何摩爾想要把社會「修院化」,或是把修院的精神帶到社會來?從他對於平等、勤儉、智識與德行之重視,我們可知他很不滿於俗人社會中追求自利、物質慾望與驕滿虛榮的心態,而其主要之結構性原因就在於社會乃是由一個個的「家庭」所組成,每一

個「家」都是「私」的,聚斂財富、追逐慾望、互相競比、沉淪虛華等「墮落」行為,都在此中進行。「家」之上沒有一個更大的單位來有效地規範「家」中每一成員的精神與道德生活(往往國家只關切「稅收」),於是社會就朝向「人欲橫流」的方向發展。所以,摩爾就構思某種特殊「國家」的介入,作為導正、指引「家」的機構。而作法呢?就是援引修院制度的精神,把我們已習慣的圍繞於「家」與「私」的邊界打破,而讓更大的「家」──就是烏托邦內的「城」──來代替血緣的「家」,讓全體人民生活在一個著重「公」或「公益」精神的「共同體」之下,砥礪德行,朝夕於斯,巨細於斯。摩爾讓他的烏托邦致力追求「公共福利」,實現真正的「公道」。此處,摩爾

的核心概念可說就是「以結構改變,引導出生活目標與生命價值之改變」。   我們或許可以把摩爾這種「社會修院化」的作法稱之為某種政治神學,也就是把宗教情懷與宗教性組織帶入到俗人的日常生活中。往昔,宗教是「個人化」的,每個人自行決定要虔敬或是敷衍、要進入修院作「聖徒」或是留在「家庭」生活中作俗人。而現在,摩爾的「理想國」與「烏托邦」要取消宗教的「個人化」特性,而把追求「信、望、愛」的精神──也就是虔敬、平等、德行與真善美等──集體性地加諸在社會成員身上,其作法就是把整個城邦看成是一個修院;但與一般不同地,這個修院卻是以「家庭」而非「個人」為組成單位。摩爾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來矯正千百年來人類社會無法

向上提升的關鍵原因:「家庭」成為「庇護」個人私欲的場所,悄悄地與間接地「放縱」個人在救贖上的怠惰與蹉跎。他在《烏托邦》中所提出的制度改造,其實就是一種政治神學,透過對於一個理想國的設計,把整個社會視為是一所集體「精進成全」的修院,而把人的最終存在意義定義為追求聖潔與救贖。   但為什麼我們說這是一個「隱藏版」的政治神學?首先,摩爾在書中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及他所設計的烏托邦在精神上與修院式生活間的關聯。其次,此書成於十六世紀初,那時正是天主教引發眾怒已瀕臨界點的時刻,也是路德的宗教改革即將爆發之際,摩爾實在很難大剌剌地公然推銷他的「大修道院」理想,他只好拐彎抹角地用「烏托邦」的方式陳述出來。但

是書中的理念明顯與摩爾的生平價值完全一致:人要追求身心健全、手腦並用、勤儉樸實、視人如親與虔敬聖潔。   《烏托邦》這本書為何可以列入政治哲學的經典?理由很簡單:它把人應如何生活與達成此目標的具體制度都羅列出來了,供後人無盡地思索與討論;而這閱讀與討論的歷史愈久,愈證明它深深觸動我們內心的程度。   摩爾的烏托邦,對於十六至十八世紀的政治社會,有不小的影響。摩爾在著書的時候,人民對於社會現象是不安的,但是實際關注並提出建言的人卻很少。摩爾用長遠的眼光,與對當時政局嚴厲的批評完成這本書。書中對於當時政治、經濟、社會、宗教、教育、風俗無所不談,欲匡正當時的弊政、教會的腐敗、貴族的豪華

、貧民的痛苦、刑罰的殘酷,以及工業措置的失當,以上都在第一編內,發揮盡致。第二編論烏托邦人所享受的公共福利,文中所敘述烏托邦的位置,完全以英國為範本。換句話說,英國人所過的生活就是烏托邦的反面。摩爾所提出的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措施,有下列幾項:第一,財產公有,所以不需要貨幣。第二,政權集中,但是行政官員由人民選舉。第三,社會組織,以家族為中心,而由國家指導管理,以便改進人種。第四,教育要普及,要注重實用與道德上的修養,並且要終身不斷的訓練。第五,宗教的信仰應當自由。摩爾的主張,如信教自由等等,在不久之後的歐洲都見諸實現,可見他識見之偉大。不過還有很多其他的主張,即使到今日仍存在幻想之中。他

所提出普及教育的辦法,直至今日還無人完全辦到。另外,他主張每日工作六小時,其餘的時間用在修養心性,是一個立意良好,卻不容易實行的方法。英國在十九世紀政治清明、社會進步,摩爾對此的貢獻良多。 

摩爾烏托邦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Michael Moon的眼球,不是戴隱形眼鏡而是眼球刺青!
Salvia「外星美」妝容:成為網路的焦點讓我很掙扎!►► https://smarturl.it/z70hda
#特殊妝 #MichaelMoon #大明星化妝間
【 其他熱門主題】
讓喜歡的事變生活!Good Job! ► http://smarturl.it/r7si6s
芭蕾舞者們的血淚史 ► http://smarturl.it/uhot5l
唐綺陽12星座深入剖析 ► http://smarturl.it/in8eqp
美容編輯正芳隨你問 ► http://smarturl.it/zf5840
口音、服裝專家拆解經典電影 ► http://smarturl.it/zcbgmf
---------------------------------------------------------------
【追蹤 VOGUE TAIWAN】
★訂閱VOGUE TAIWAN Youtube:http://smarturl.it/xbtuuy
★VOGUE TAIWAN 官網:http://www.vogue.com.tw/live/
★VOGUE TAIWAN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VogueTW/
★VOGUE TAIWAN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voguetaiwan/
★VOGUE TAIWAN LINE:https://reurl.cc/V66qNn
★美人會不會 FB社團:http://hyperurl.co/rgfitl
★訂閱GQ TAIWAN Youtube:http://bit.ly/2fBjdcD
★GQ TAIWAN官網:http://www.gq.com.tw/
★GQ TAIWAN粉絲專頁:http://smarturl.it/r9gauv
★GQ TAIWAN Instagram:https://pse.is/JVNES
★GQ TAIWAN LINE:https://pse.is/FX7T4


▷ Make sure you subscribe to my channel and hit the notification bell, so you don’t miss any of my new videos → http://smarturl.it/xbtuuy
--------------------------------------------
※關於時尚,VOGUE說了算!自從1892年第一本VOGUE在美國出版以來,至今已有122年的歷史,始終被時尚專業人士所推崇,因此榮譽為Fashion Bible時尚聖經。
--------------------------------------------
※台灣VOGUE隸屬Condé Nast Interculture Group,相關國外影片皆由國外授權提供給台灣使用,台灣VOGUE秉持服務網友,讓更多中文語系觀眾可以看到國際影片跟中文字幕,所以在此頻道分享給大家,如果喜歡我們的頻道,請訂閱我們,我們將會持續努力帶來更多優質內容。

金庸《倚天屠龍記》的烏/惡托邦想像

為了解決摩爾烏托邦的問題,作者林蕙玲 這樣論述:

金庸《倚天屠龍記》的烏/惡托邦想像 中文摘要 《倚天屠龍記》是金庸武俠小說漸趨成熟之作,同時也是金庸作品的轉捩點,在此書之前的男主人公形象比較單一而正面,但此書不論男女主人公或其他角色人物,皆有相當複雜深刻的描寫,例如名門正派卻出了淫惡叛徒、邪門魔教卻能救國救民。繼本書之後,金庸又寫出了如《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等傑作。由此可知,《 倚天屠龍記》的確具備金庸武俠小說作品中承先啟後的關鍵地位。 本論文第一章首先爬梳台灣武俠小說的發展脈絡,接著闡述金庸其人其書,以及他如何以所寫的武俠小說,將大眾通俗文學推升到足以與雅文學相提並

論的高度。第二章先比較東西方的烏托邦思想與著作,進而尋找出《倚天屠龍記》文本中的烏托邦面貌。在第三章進一步探討所謂的江湖或武林所呈現出來的惡托邦面貌。第四章先是歸結武俠小說雖已式微,金庸作品卻仍透過各式媒體繼續在散發其影響力;接著筆者說明為何採用前人較少提及的哲學性觀點-即烏托邦和惡托邦的理由;最後則是希望藉由本論文的拋磚引玉,期待後續的金庸小說研究者,能以更富哲思、更新穎的研究觀點與角度,為金學研究再增添新方向。

誰的烏托邦:500年來的反思與辯證

為了解決摩爾烏托邦的問題,作者吳有能,陳登武 這樣論述:

  烏托邦(英語:utopia),原意指理想而完美的社會。這個語彙源自於英國的湯瑪斯‧摩爾爵士(Sir Thomas More,1478-1535年)的著作《烏托邦》。該書問世於1516年,2016年適逢成書500週年紀念。自成書以來,引起許多學者的各種討論。這500年來,人類歷史經歷過無數重大事件,也因此累積各種智慧,在實踐理想與追求普世價值的工作上,做了各種努力,也付出了各種代價。   本書題為《誰的烏托邦─500年來的反思與辯證》,集結港、臺學者,透過不同的視角與面向,回顧500年來人類在烏托邦議題上的反思與辯證,並分別從西方歷史文明、古代中國思想、近代臺灣宗教與社

會文化等面向,探討人類追求烏托邦理想的經驗與相關論述,或者各種有關「烏托邦」與「反烏托邦」的反思,經由本書之論述,庶幾可以掌握有關烏托邦議題之相關論述,從而對500年來人類歷史文明發展軌跡,可以有更清晰的掌握。  

《來自新世界》的烏托邦論述

為了解決摩爾烏托邦的問題,作者姚騰傑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日本作家貴志祐介的《來自新世界》作為研究文本,內文將以《來自新世界》中,從主角的視角去探討在歷經前人對於烏托邦的追尋之後所建立的新世界,是否真的合乎所謂的理想目標。論文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是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並介紹關於作者貴志祐介與研究文本的內容概要,以及前人對於烏托邦主義與相關作品的研究。第二章追尋:戰爭之後,是以文本之中,人類追尋烏托邦的歷史,分成三個小節去探討人類是經歷了追求的起因、摸索與選擇的過程才建立起了主角現在所生活的新世界。第三章理想:烏托邦藍圖,分成兩個小節說明作者貴志祐介除了延續傳統烏托邦小說架構理想世界的特色之外,還創發了比法律更具約束力的機制來穩固新世界的秩序

。第四章省思:新世界之後,針對主角挖掘新世界背後的真實,分為三個小節重新檢討與省思新世界的弊端與不足。第五章結論,將以《來自新世界》故事特色與意義進行歸納收攝,以及研究限制與未來相關研究發展的可能方向作為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