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 目的是什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教育的本質 目的是什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媛媛寫的 上一堂思辨國文課:瑞典扎根民主的語文素養教育 和東尼‧華格納泰德‧汀特史密斯的 教育扭轉未來:當文憑成為騙局,21世紀孩子必備的4大生存力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奇光出版 和時報所出版 。

國立臺南大學 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呂明蓁所指導 林佩君的 以讀報教育作為提升國中生品德之準實驗研究 (2011),提出教育的本質 目的是什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品德教育、國中生、讀報教育、準實驗研究。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教育的本質 目的是什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上一堂思辨國文課:瑞典扎根民主的語文素養教育

為了解決教育的本質 目的是什麼的問題,作者吳媛媛 這樣論述:

《思辨是我們的義務》暢銷作者吳媛媛最新力作! 新世紀公民必修課!「當初國文課有學到這些就好了!」 語言是通往所有知識的媒介,也是思考、溝通和學習的主要工具, 語文能力更是快速全球化時代必備的「核心素養」。 本書深入瑞典教育現場,直擊瑞典式語文教育 如何引導學生思辨、質疑、批判,練習表達、發聲、參與, 培養未來公民在民主社會需要的知識和態度, 造就普及全民的公民素養和民主意識。   ◆深入北歐瑞典教育現場,直擊瑞典式語文教育如何造就普及全民的公民素養和民主意識。   ◆探討議題包括「語文能力」:文脈結構可視化、修辭學、聽說練習、口語表達、媒體素養;「文學批評」:用非文學視角看待文學、文

學的社會意義、電影戲劇文藝作品賞析;「語言探究」:母語、方言、歷史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語言政策。10堂課10個主題,每個主題導入瑞典教案,兼及呈現台灣視角,設計適合台灣的延伸思考例題。   ◆詳介瑞典中學語文課上生動活潑的教學例子,轉換成台灣讀者熟悉並感興趣的內容,定位並比對兩者之間的差異,找出可以豐富台灣教學經驗的補充材料,為台灣國語文教育呈現更多可能性。   ◆希望這本教學實例的集錦,能為現在的學校師生,以及走過填鴨教育的大人們,提供一套更鮮活的補充讀物。   「運用語文有點像是料理,有人對美食更有天分和熱情,而成為主廚或饕客。然而只要透過足夠的練習,每個人都能學會做最基本的家常菜,

並且了解人體需要的營養、檢視各種食材的來源等等。如果說文學是對味覺的究極追求,那麼語文就是基礎料理和食育相關知識,在每天生活中扮演的功能不容忽視,而且是人人都可以習得的。」──本書作者 吳媛媛   為什麼每個國家的義務教育都要上「國文」課?   它的目的是什麼?老師應該教什麼?學生又想學什麼?   為什麼語文能力需要「刻意練習」?那說話也要學嗎?   讀文學會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嗎?   什麼是語言權?有「正統」的語言嗎?   為什麼瑞典國文教育重視「文脈結構可視化」,   不斷提醒學生不論閱讀或寫作,都要把「紅線」抓好?   作者吳媛媛和先生都在瑞典擔任教師,十多年來在工作上、生活中體驗了

很多瑞典教育理念帶來的衝擊。繼《思辨是我們的義務》恰與108課綱契合呼應,深獲各界廣大回響好評後,本書再度深入瑞典教育現場,直擊瑞典式語文教育如何引導學生思辨、質疑、批判,練習表達、發聲、參與,培養未來公民在民主社會需要的知識和態度,造就普及全民的公民素養和民主意識。   多年前,作者爲了進修瑞典語,在瑞典高中上了瑞典的國文課,親身體驗了許多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内涵上的碰撞後,開始思考國語文教育的本質問題,也對國文課萌生強烈的興趣,並開啟另一種想像:「要是我當初在國文課有學到這些就好了!」   在本書中,作者以瑞典和台灣的高中國語文課綱爲基礎,並從瑞典課堂最前線的經驗出發,看瑞典老師如何訓練學

生運用語言分析社會現象,也就是國文課在語言和文學上的批判性訓練,探索那些曾經讓她驚喜、反思、成長的片刻,並且做一個系統性的呈現。希望這本教學實例的集錦,能爲現在的學校師生,以及一同走過填鴨教育的大人們,提供一套更鮮活的補充讀物。 專文推薦   ◆宋怡慧│新北市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教育是百年大計,它無法速成,沒有捷徑,從語文的「紅線」開始的瑞典語文課,最終培養出熱愛文學、懂得表達、熱愛人群的全球公民,若說,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我相信:未來台灣語文課的躍進仍是有空間可以再繼續向前的。   ◆劉定綱│奇異果文創總監‧奇異果版高中國文課本發行人   這些年隨著大考模式改變,寫作與閱讀理解

變成國文科考試的主流,但是考試方式的改變並沒有改變我們想像國文科的基本樣態。對於國文科的既定想像不變,就會使得我們在邁向核心素養教育,甚至邁向強調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的課綱要求時,產生很多自我衝突的地方。吳媛媛老師的《上一堂思辨國文課》可以讓我們思考:如果語言和文學其實是完全不同的領域,而這兩個領域所追求的目標也不一樣的話,是否能夠幫助我們打開台灣國文科教育想像上的一些死結呢?   ◆歐陽立中│Super教師‧暢銷作家   媛媛以瑞典國文教育為參照,以實際教學案例來佐證,帶我們回頭反思自己的國文課堂,老師可以怎麼教?學生可以學什麼?翻開這本書,看看瑞典國文教育,回頭想想我們自己。不是

因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而是當我們願意敞開胸懷去欣賞和思考,就會發現原來夜空不只月亮,還有繁星點點、還有樹影斑駁、還有流螢輕舞,還有無限可能…… 名家推薦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台大新聞所兼任助理教授   學習一種語言,並非單純地背誦它的規則與修辭,更重要的是從中掌握思考與溝通的技藝。媛媛的這本書不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學習策略,還帶領讀者深入語言背後的社會文化肌理,從寫作、閱讀到媒體識讀,開啟了我們對語言教育的多元想像。   ◆朱宥勳│作家   ◆敏鎬的黑特事務所│《人生自古誰不廢》作者   ◆溫美玉│「溫老師備課Party」創始人   ◆蔡淇華│台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教育的本質 目的是什麼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對談重點:
一、你記得自己追求夢想的目的是什麼嗎?
二、「夢想」是個美好的未來,還是黑暗的坑洞?
三、你的早年記憶,很有可能就藏著你的夢想?

【線上課程】《提升你的心理免疫力》~駕馭壓力的五大策略
課程連結:https://pse.is/wj5xx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_YT1fDZYmTc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wugyq

[ 2021/4/1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八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s://pse.is/NE3QN

【關係探索工作坊】用隱喻鬆動卡住的關係,讓愛流動~2021/05/15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666

【2021/05/23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5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線上課程】《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
啟動接觸、開啟話題,你需要有一顆願意欣賞的心
課程連結:https://pros.is/SPQZ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3hUVtIhDZE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QWLR2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Podcast應用裡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Himalaya收聽~https://www.himalaya.com/ekoob
在MyMusic收聽:https://reurl.cc/Grb5XZ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讀報教育作為提升國中生品德之準實驗研究

為了解決教育的本質 目的是什麼的問題,作者林佩君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藉由讀報教育以提升國中生對品德認知與態度。此外,為了瞭解學生在教學實驗過程中的成長變化,經由量的分析可客觀檢視其品德的改變,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的建議。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之不等組前後測實驗設計,以國中一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課程為七週共計十四節課,實驗工具為「大紀元時報」、「品格行為量表」。資料處理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比較兩組學生在「品格行為上」之得分差異,並採用質性資料則加分析以深入瞭解教學之成效。 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一、讀報教育能提升國中一年級學生品德,在進行讀報教育後學生在「品格行為量表」的後測之得分優於前測。二、學生在實施讀報教育後,對品德內涵有正面的看法

及具體改變行為。三、讀報教育對學生學習方式有具體行為的改變。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分別對教學者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未來實施或研究讀報教育融入品德之參考。

教育扭轉未來:當文憑成為騙局,21世紀孩子必備的4大生存力

為了解決教育的本質 目的是什麼的問題,作者東尼‧華格納泰德‧汀特史密斯 這樣論述: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榜 教育實驗法第1名 教育行政第4名 教育改革與政策第5名   孩子不問,也要教的4大未來技能   我們的教育怎麼了?新經濟需要創意解決問題的人才,教育體制卻消磨學生的創造力。   考試怎麼考就怎麼教的單向學習已不符合需求,背誦標準答案已是明日黃花,二十一世紀的孩子必備什麼技能?   本書作者提出新的教育遠景,認為二十一世紀關鍵的技能有四種(4C):   ‧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   ‧溝通協調(Communication)   ‧通力合作(Collaboration)   ‧解決問題的創意(Creative Problem-Solvi

ng)   是學習過程不可或缺的條件,是孩子面對今日世界挑戰的關鍵能力。   本書共同作者華格納,是暢銷書作家暨哈佛大學創新實驗室駐校顧問,汀特史密斯則是被《商務2.0》(Business 2.0)雜誌譽為美國最優秀的創投企業家。他們認為,取得大學文憑不見得就能在職場、公民責任與終身學習上獲得成功,其實二十一世紀重要的學習基礎是:學科知識、技能與動機。這三角支柱中,動機是最關鍵的元素,也是受到學校教育傷害最深的部分。如果學生能從內心產生自動自發的念頭,他的一生會不停累積新的技能和學科知識,讓他在創新年代無往不利。   作者在本書中呼籲,徹底翻轉學校教育的運作方式與教學重點,並與讀者分享他

們在教育第一線的觀察和洞見,包括成功找到出路的學生、老師、家長與企業領袖的小故事。   本書提出教育體系的新觀點,把新奇、創意和進取心注入學習的關鍵地位,幫助學生面對當前的經濟環境。父母或教育工作者想讓孩子發揮所長,可以在這本極具參考價值的書裡找到不可多得的建議,也能為教育政策制訂者和關心教育的人士指引一條明路。   第一章  教育體系的DNA:社會為何高度重視文憑,不但以文憑衡量人的能力,甚至當成內在品行指標。如此看重文憑,使得我們陷入文憑是成功之鑰、學校必須加強改革的想法,但卻很少人能夠回答一個根本問題: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第二章  教育目的:很少人能界定什麼是真正的學習,無法明

確指出學校教育的改革方向,導致無法釐清教育的真正目的。   第三章  代價幾何?:若無法釐清教育的真正目的,後果是將學生置於險境,注定無法擺脫長期失業的問題,社會貧富差距的裂痕將因此擴大,而階級的撕裂將是公民社會難以迴避的課題。   第四章  十二年養成教育:若只看重大學學術表現,以及申請大學入學的競爭,會如何重挫中學教育。   第五章  大學文憑成為騙局:將檢驗社會認定的金科玉律:大學文憑可以讓孩子掌握人生的成功之鑰,是否正確。就讀大學不但所費不貲,即使畢業了,也不一定能面對職場的種種挑戰,甚至被沉重的助學貸款壓得喘不過氣。   第六章  教與學的評估機制:將檢視用來評估學生學習成效

的通用量表,為了達到一體適用的目的,究竟犧牲多少衡量準確度。   第七章  教育新方向:將提出一套符合二十一世紀所需的教育體系,應該包含哪些系統性策略思考;用由上而下及由下而上的方式促成教育體系轉型的策略,以及一個可靠、可篩選出最有效帶的教學系統;另會指出,學校與企業該用哪些方式合作,才能為教育做出根本的改變。 推薦者:   溫格頓(Randi Weingarten),美國教師聯合會主席   博克(Laszlo Bock),Google資深人資副總裁、《Google超級用人學》作者   品克(Daniel H. Pink),暢銷書《動機,單純的力量》、《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作者   羅賓森

爵士(Sir Ken Robinson),暢銷書《讓天賦自由》作者   卡曼尼茲(Anya Kamenetz),暢銷書《外債世代》作者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想讓孩子在二十一世紀向上提升的人,都應該看本書。」——品克(Daniel H. Pink),《動機,單純的力量》、《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作者   「每位老師、家長、公民,和高中生、大學生都應該將本書列在必讀書單。」——博克(Laszlo Bock),Google資深人資副總裁、《Google超級用人學》作者   「這是一本具有說服力又重要無比的作品。」——羅賓森爵士(Sir Ken Robins

on),暢銷書《讓天賦自由》作者 名人推薦語   「華格納和汀特史密斯希望我們別再用測驗成績評斷孩子的成就,而是改採是否能真正的學習,發揮解決問題的創意,並感受新發現的樂趣。兩位作者不僅診斷教育體系的弊病,也開出藥方,讓我們重新思考高品質教育究竟能做什麼、應該做什麼。想讓孩子在二十一世紀向上提升的人,都應該看本書。」——品克(Daniel H. Pink),《動機,單純的力量》、《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作者   「本書引人入勝又洞察先機,再加上豐富資料佐證,每位老師、家長、公民,和高中生、大學生都應該將本書列在必讀書單。華格納和汀特史密斯的健筆,穿透政治迷霧,他們不激情謾罵,而是告訴我們,學

校教育該如何幫助孩子面對未來的工作環境。」——博克(Laszlo Bock),Google資深人資副總裁、《Google超級用人學》作者   「我們迫切需要這本深具啟發的書。兩位作者為我們規劃一座橋樑,從現在的學校體系走向未來我們所需要的學校體系。」——卡曼尼茲(Anya Kamenetz),暢銷書《外債世代》作者   「作者對教育搞錯方向的嚴重後果提出迫切又剴切的批判,以實事求是的務實觀點,重新思考什麼才是合適的教育體系。作者用淺顯易懂的文字,毫不避諱的勾勒現在教育體系的真實樣貌,以及如果學生、經濟和民主體制想要在二十一世紀延續以往的榮光,則教育體系必須變成什麼樣貌。這是一本具有說服力又

重要無比的作品。」——羅賓森爵士(Sir Ken Robinson),暢銷書《讓天賦自由》作者暨教育博士   「如果你打算在十年內只讀一本有關教育的書籍,就挑這一本吧!這本書讓我手不釋卷,相信你也會跟我一樣。」——布勞恩(Adam Braun),《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暨「鉛筆的承諾」(Pencils of Promise)公益基金創辦人   「華格納和汀特史密斯力排眾議,向我們剖析教育體系為什麼必須放棄在大考中追求成績的短視,改為重視培育學生面對人生、職業、就學與公民身分的技能。他們呼籲進行有系統的變革,讓老師擁有充分的時間、工具和信任,才能心無旁騖帶領孩子致力於學習,教導他們在二十一世紀

不可或缺的關鍵技能。」——韋恩加登(Randi Weingarten),美國教師聯盟理事長   「華格納和汀特史密斯在這本傑作中陳述,成功與快樂會愈來愈取決於能否擁有創新的能力。」——《芝加哥論壇報》   作者簡介 東尼‧華格納(Tony Wagner)   哈佛大學科技與創業中心(TECH)第一位創新教育研究員、哈佛大學教育學院變革領導團隊創辦人暨前聯席主任,現任哈佛大學創新實驗室駐校顧問。華格納曾任高中老師、八年制中學(K-8)校長、大學教授、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的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資深顧問,創辦「教育工作者社會責任」(Ed

ucator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基金會並擔任執行董事。他經常受邀在國際研討會發表專題演講,另著《哈佛教育學院的一門青年創新課》、《教出競爭力》。 泰德‧汀特史密斯(Ted Dintersmith)   史丹佛大學工程博士、知名初募創投公司查爾斯瑞佛(Charles River Ventures)榮譽合夥人,擁有二十五年軟體、資訊服務、直銷與網路行銷、出版等創投經驗,經常受邀在創新與創業研討會發表專題演講。汀特史密斯是風險資本協會(NVCA)董事會成員,參與提升國家競爭力計畫,曾被《商務2.0》雜誌(Business 2.0)評為美國最優秀的創投企業家。

譯者簡介 陳以禮   交通大學應用數學系、法國里昂二大經濟史碩士班畢業,曾任職於電子時報研究中心、中經院國際經濟所,現為德拉邦文化工作室成員。   致老師一封公開信 前言    需要真才實學,而非文憑 第一篇  與新世代對話:傑柯布 第一章    教育體系的DNA 第二章    教育目的 第三章    代價幾何? 第二篇  與新世代對話:傑米 第四章    十二年養成教育 第五章    大學文憑成為騙局 第三篇  與新世代對話:蕾貝卡 第六章    教與學的評估機制 第七章    教育新方向 謝辭   有些人會把改革教育體系的挑戰比擬對抗全球暖化

,主要是因為教育體系如此龐大複雜又積習難改,還有各種利益團體拚命抵抗改革。這些人會聳聳肩無奈的說:「光憑我一個人,能做出什麼改變呢?」 所幸,能做的事情還不少。 教育改革的工作並不像全球暖化。對於後者,個人的努力對於全球碳排放的規模猶如滄海一粟,但是教育的本質終究脫離不了以人為本的精神。一個有心投入教育改革的人,一定可以改變一位孩子的未來,進而逐步擴大到一個班級、一個年級,甚至一整所學校。接下來,一個地區的改變有機會帶動全國性的運動,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能在推動二十一世紀的教育上貢獻心力。但是俗話說得好:「如果漫無目的亂走一通,隨便哪邊都可以是終點」,本章的內容就是幫助大家「找到真正的終點」。 改

革的工作並不輕鬆,一路上滿是惰性和政府高層指導棋所累積而成的種種阻礙——本章的前半部將探討這方面的課題,幫讀者釐清什麼樣的教育政策、方針才值得支持。隨後在本章的後半部,我們將摘錄一些現有十二年養成教育和更高等教育裡比較具有啟發性的方案與措施,讓我們看見未來的希望。本章最終,我們將提出一些建議給家長、社群成員和教育工作者參考,以求能群策群力,從改變當地的教育環境開始做起。 重新界定問題 我們得從重新界定問題開始下手。如果各界對於教育改革的想法、學校的教學方針和國家的教育政策,都圍繞著如何讓現有體制更加完善,就注定一事無成。這種改革如同想盡辦法讓一輛篷布馬車跑快一點,好贏得印地五百大獎賽(Indi

anapolis 500)一樣愚不可及,而且既然不可能帶來顯著的成效,各界對於教改失敗的看法勢必淪為一場批鬥大會,而教師工會就會是眾矢之的標靶。我們目標時速是衝上兩百二十五英里,而再怎麼改裝篷布馬車也不可能突破時速四英里,這個目標無疑只是痴人說夢罷了。 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要想像自己是一八九三年中學課程十人委員會中的成員,心想:「嘿,我們得教導好幾百萬孩子學會機械式的工作內容,為快速成長的工業化經濟打好基礎。」當年的中學課程十人委員會,最終為他們所屬年代找到了理想的解決方案,現在的我們則是要教育好幾百萬的孩子(還有成年人)為創新年代做好準備,那麼,我們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