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奇餅做法carol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曲奇餅做法carol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卡蘿.塔芙瑞斯,艾略特.亞隆森寫的 錯不在我:為什麼我們會替愚蠢的信念、錯誤的決定和傷人的言行辯解?【全新增修版】 和卡蘿.塔芙瑞斯、艾略特.亞隆森的 錯不在我?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食譜】入口即化的雪球餅乾(可可雪球/抹茶雪球/原味)也說明:小巧可愛的三色雪球餅乾好吃又好做兒童節前夕,想說做一盒手工餅乾請綾帶去學校請同學吃, 時間有點趕+材料沒事先準備受侷限, 於是決定來做雪球餅乾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牌出版 和所出版 。

最後網站「奶油餅乾carol」情報資訊整理 - 食在北台灣則補充:食在北台灣「奶油餅乾carol」相關資訊整理- 香甜酥脆的奶油椰子餅乾,是解饞的最佳小點心~ 奶油椰子餅乾份量: 約15片材料: 低筋麵粉40g 無鹽奶油50g 雞蛋1顆(淨重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曲奇餅做法carol,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錯不在我:為什麼我們會替愚蠢的信念、錯誤的決定和傷人的言行辯解?【全新增修版】

為了解決曲奇餅做法carol的問題,作者卡蘿.塔芙瑞斯,艾略特.亞隆森 這樣論述:

  ★亞馬遜最佳商業類圖書   ★暢銷多年,全球最傑出的心理學家再次推出全新增修版!   ★學界與媒體佳評不斷,一致推崇!   「我犯了錯。」   為什麼要人們承認錯誤,如此困難?   ★美國最夢幻的心理學家組合,重量級聯手出擊★   揭示人類犯錯之後,心理機制最具影響力的「認知黑箱」   ──完美且合理的自我辯護──   從國際局勢、社會政治、法律與醫療,到個人決策,   最大的錯誤,莫過於看不到任何錯誤。   「錯不在我,是對方太沒禮貌了!」   「錯不在我,這不能怪我,大家都這麼做……」   「錯不在我,我記得事情不是這樣子的。」   「錯不在我,因為我根本沒有

錯!」   每個人都會犯錯,也忍不住都想替自己辯解。就算發現某些行為是有害、不道德或愚蠢的,心中仍會萌生一股想推託責任的衝動。無論是無關緊要的小過失,還是會釀成大禍的錯誤,為什麼我們就是無法輕鬆講出:「我錯了,我犯了大錯。」有些人甚至根本開不了口?   面對無法收回的決策與錯誤,   人類有一套「自我辯護」的完美心理機制。   猶如賽馬比賽的玩家,一旦下定賭注,就不想懷抱任何質疑或後悔的念頭。   本書奠基於多年研究,由美國最受期待的心理學大師卡蘿.塔芙瑞斯與艾略特.亞隆森聯手,以流暢生動的文筆,為「自我辯護」心理機制提供了迷人有趣的解釋,包括如何運作,如何造成傷害,我們又該如何克服。廣

納各領域「錯不在我」的精采案例,關於戀人、律師與檢調人員、醫生與心理師、政客和選民,以及我們所有人——如何巧妙蒙蔽自己雙眼的啟發性經典。帶領讀者了解,我們或許擺脫不了大腦盲點與認知失調,但我們有足夠能力調整自己看待錯誤的方式,進而打破固有思維模式,提升校正決策優勢!   ⊙無所不在的「自我辯護」,如何影響這個世界?   ⊙民主的失序、司法不公,以及醫療疏失,也來自「自我辯護」的力量?   ⊙婚姻關係的變質與終點,起於「自我辯護」作怪?   ⊙為什麼大腦會加工、修改你的記憶,提升「自我辯護」的贏面?   ⊙只看見心中所信, 信你眼中所見──如何擺脫「自我辯護」的偏見?   本書不談艱澀難懂的

心理學理論,而是從豐富多元的案例故事著手,幫助讀者了解,只要意識到自身偏誤、了解偏見的運作模式,並集中注意力在自己的心理機制缺陷上,我們就能發揮更多力量來控制認知偏誤,更聰明的決策、思考、看待世界。   ※當你犯錯時,你的心理機制是如何起作用的?   ●情感、金錢與道德層面的風險越高,我們就越難坦承錯誤。   ●自我辯護能讓人(打從心底)相信:「我已經盡力做出最好的決策。」   ●遇到與自己觀點不同的資訊時,人反而會更相信自己是正確的。   ●記憶可以重建,特別是我們撰寫「自己的」歷史時,虛構杜撰、扭曲以及徹底遺忘,都是供記憶差遣的絕佳小兵。 本書特色   1.全書九大篇章,涵蓋個人決策

、人際關係、醫療診斷、司法冤案、婚姻關係、政治與戰爭等各領域「錯不在我」案例,精彩揭示:人類如何不自覺的自欺欺人。   2.全新增修版中加入全新的第九章,以川普現象為主題,從心理學來探討,為了對政黨忠誠,選擇支持危險的政黨領袖時,人民會產生哪些認知失調與自我辯護。   3.以心理科學為基礎,探討人們不想面對錯誤時,會用哪些手段、藉口來逃避責任。   4.透過熟悉自我辯護的心理機制,學會突破僵固思維、優化決策、改善「先入為主」的思考壞習慣。 各界推薦   「充滿趣聞軼事的一本書⋯⋯作者舉出各種實例,探討我們在犯錯以及不想面對錯誤時,會用哪些手段來推託逃避⋯⋯本書時而詼諧幽默,時而一針見血,讀

者在書裡案例中看見自己的影子時,又會感到羞愧尷尬。」——《華爾街日報》   「這本書清楚揭露身邊的愛人、律師、醫生、政治人物包含我們自己在內,是靠哪些伎倆來自欺欺人的⋯⋯《錯已鑄成》以科學證據為基礎,文風平易近人、清楚易懂,讀來讓人深感信服。讀完本書,我們會更熟悉自己用來推託過錯的方法,也會更強烈體會到,假如領導人、管理者以及每個人,都能認清『對不起,我錯了』這句話能發揮多大力量、具有多少價值,全民的生活就能有無比顯著的改善。」——弗朗辛.普羅斯(Francine Prose),《歐普拉雜誌》(O, the Oprah Magazine)   「本書讀來輕鬆愉快、引人入勝,但又超級一針見血

⋯⋯每一頁都充滿精闢的見解與敏銳的觀察。錯已鑄成,但這本書半點錯也沒有!」——丹尼爾.吉伯特(Daniel Gilbert),《快樂為什麼不幸福?》(Stumbling on Happiness)作者   「兩位心理學界溝通大師組成的夢幻團隊⋯⋯這本書精彩剖析了『自我辯護』的力量有多驚人。」——戴維.邁爾斯(David G. Myers),《你該不該相信直覺?》(Intuition)作者   「這本書令人眼界大開,非讀不可!為什麼?塔芙瑞斯與亞隆森的解析有如醍醐灌頂、筆調幽默逗趣,而且又有科學證據背書。本書觸及各個生活層面,不管是公領域還是私生活皆然。」——茱蒂.哈里斯(Judith Ri

ch Harris),《教育的迷思》(The Nurture Assumption)與《每個孩子都不一樣》(No Two Alike)作者   「這本書讓我們看清人類心智最邪惡的把戲,內容精采無比、簡明易懂,無書能出其右!」——大衛.卡勒漢(David Callahan),《作弊的文化》(The Cheating Culture)作者   「當代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傑作。」——華倫.班尼斯(Warren Bennis),《領導,不需要頭銜》(On Becoming a Leader)作者   「要是這本書沒有改變我們對自身錯誤的認知,我們就沒救了。」——麥可.薛莫(Michael She

rmer),《奇異的信念》(Why People Believe Weird Things)作者   「塔芙瑞斯與亞隆森整合彼此的長才,寫出這本創新、優秀的傑作,將科學研究與社會觀察兩相結合。要是不讀這本書,那就真的是鑄下大錯。」——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B. Cialdini),《影響力》(Influence)作者   「塔芙瑞斯與亞隆森以機智、清晰的筆觸,寫下這本涵蓋廣博學術研究成果的作品,解開許多人類行為的謎團,例如:為何偽善者永遠看不出自己有多虛偽?為何情侶對於共有經歷的記憶總是有誤?即使某些行為會讓人直接落入困境,為何許多人還是堅持採納這些行為?這本書帶給讀者無窮樂趣,

字字珠璣、啟迪人心。」——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特聘教授伊莉莎白.羅芙特斯(Elizabeth Loftus),《目擊者證詞》(Eyewitness Testimony)作者   「這本劃時代的創新鉅著,能徹底改變領導者看待自身決策的方式。書中充滿嶄新的觀點與見解,絕對不能錯過!」——伯頓.那努斯(Burt Nanus),《領導者》(Leaders)作者  

錯不在我?

為了解決曲奇餅做法carol的問題,作者卡蘿.塔芙瑞斯、艾略特.亞隆森 這樣論述:

為什麼公眾人物外遇,罪證確鑿時,當場抵死不認?隔天的道歉聲明中卻說:「我犯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為什麼人在事情突槌時只想逃避責任,甚至不自覺說謊?無賴、傻子、罪犯和偽君子,都是自我辯解的慣犯?   心理學家教你看穿謊言與藉口,破解思考盲點!  美國心理學會、〈華爾街日報〉〈歐普拉O雜誌〉等媒體與《你該不該相信直覺?》、《領導,不需要頭銜》等暢銷書作家一致好評推薦!   ◆從政治、法律、醫學、家庭、愛情與人際關係等各個角度,唯一獲得美國心理學會三項大獎的心理學專家完整剖析探討人類心理的最新力作,學界和媒體輿論一致推崇!   ◆新書上市即高踞亞馬遜書店心理學分類榜前5名,百位讀者4~

5顆星好評推薦!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是,你可以選擇加以掩飾,還是坦誠以對。   我們總是被教導要從錯誤中學習,但除非我們先承認犯了錯,才有可能學到些什麼。要從錯誤中學習,就必須了解那誘人的自我辯護到底是什麼。   「美國心理學界夢幻組合」的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卡蘿.塔芙瑞斯和艾略特.亞隆森,毫不留情地檢視了我們大腦自我辯護的複雜作用。當我們犯錯,我們必須消弭認知失調引起的焦慮。少了自我辯護的心理機制,我們難堪的痛苦就會延長,不停折磨自己,不斷懊悔當初沒有選擇另一條路。但是,不加思索的自我辯護就像流沙一樣,會讓我們越陷越深。它阻礙我們看見自己犯錯,遑論要改正錯誤;扭曲現實,讓我們無法獲得評

估局勢所需的資訊;使得愛人、朋友及國家間的嫌隙加深;讓我們無法擺脫壞習慣;讓罪犯不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讓許多專家無法改變過時的態度和做法,而對公眾造成傷害。   本書奠基於多年研究,兩位作者以流暢有力的文字和生動有趣的事例,對自我欺騙行為提供了極為迷人的解釋──如何運作、導致何種傷害,以及我們如何克服。你可以翻過書頁,但要接受建議:你的逃避手段再也無所遁形。 本書特色   .市售的「***教你讀心術」、「***教你攻心術/閱人術」,多是迎合大眾口味的職場、兩性、婚姻的攻防術,本書則由心理學大師級人物執筆,旁徵博引,舉證歷歷,具備科學理論佐證,更真實正確也更令人信服。   .時事新聞和生活周遭常常

上演犯錯戲碼,不論大至領導者做出錯誤決策,小到個人說謊、作弊的小奸小惡,這書堪稱挽救錯誤、避免再犯的一帖良方! 作者簡介 卡蘿.塔芙瑞斯(Carol Tavris)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講師、作家。長期為《洛杉磯時報》、《紐約時報》、《科學美國人》等媒體或出版品撰寫心理學專欄,著有《憤怒》(Anger)、《錯估女性》(Mismeasure of Woman)。也擔任學術期刊《公眾利益方面的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的編輯委員。目前住在洛杉磯。 艾略特.亞隆森(Elliot Aronson)   全球最傑出社會心理學家

之一,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百大心理學家(由心理學界人士選出)。加州大學名譽教授,美國藝術科學學院院士,唯一獲得美國心理學會優良教學、優良研究、優良寫作三項大獎的心理學家。著有《社會動物》(The Social Animal)、《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等書。目前住在加州聖塔克魯茲。   本書官網:www.MistakesWereMadeButNotByMe.com/ 譯者簡介 潘敏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畢,曾赴美進修刑事司法、犯罪學、鑑識心理學之研究所課程,目前在台攻讀休閒運動管理所。興趣廣泛,對各領域都有一定程度了解。現為專職譯者、留學申請顧問。   聯絡方式:ca

[email protected] 前  言  無賴、傻子、罪犯和偽君子:他們是如何面對自己的?第一章  認知失調:自我辯護的動力來源第二章  傲慢與偏見還有……其他的盲點第三章  記憶──自我辯解的歷史學家第四章  立意良善、方法失當:臨床判斷的封閉迴路第五章  法律與失序第六章  愛情殺手:婚姻中的自我辯解第七章  傷痕、嫌隙、戰爭第八章  放手與坦白後  記 前言 無賴、傻子、罪犯和偽君子:他們是如何面對自己的?   我任職的政府很有可能會犯錯。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1970年代,他因在越南、柬埔寨及南美洲的美軍軍事行動中扮演的角色,而遭指控犯下戰爭罪。以上是他

對此控訴的回應。   如果我們事後才發現錯誤,那我深感抱歉。 ─紐約樞機主教伊根(Edward Egan),在提及教廷未能善加處理天主教神職人員猥褻兒童時如是說。   我們在向大眾和顧客傳達薯條和薯餅的成分時出了錯。 ─麥當勞向印度教徒和其他素食者致歉,因未告知顧客其馬鈴薯食品中含有的「自然調味」是牛肉的副產品。   本週問題:你如何分辨總統的醜聞是真的?  A. 總統的民調下滑。  B. 媒體大加撻伐。  C. 反對黨提出彈劾。  D. 總統所屬的政黨反對他。  E. 或者,白宮表示:「我們犯了錯。」 ─政治分析家史奈德(Bill Schneider)在CNN節目「政治內幕」上所言。   人

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都會忍不住想為自己辯解,或是避不為已造成的傷害、不道德或愚蠢行為負責。大多數人做的決定都不會影響到百萬人的生死,但是不論我們犯的錯是無關輕重還是會釀成悲劇,是小規模的還是全國性的,許多人都很難(甚至無法)說出:「我錯了;我鑄下大錯。」當在情感、金錢和道德上要承擔的風險越高,人們就越難認錯。   更有甚者:儘管他人當面指證歷歷,大多數犯錯的人不但不會改變先前的立場或做法,反而更固執己見,為自己的行為找更多理由。政客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後果也往往很慘。儘管證據無可辯駁,仍無法穿透自我辯護的心理盔甲,美國前總統小布希任內的作為就是絕佳例證。他錯誤地指控海珊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誤

指海珊和蓋達組織掛鉤;錯誤地預設伊拉克人民會歡欣鼓舞上街迎接美國大兵;嚴重低估戰爭消耗的人力和金錢成本。而他最出名的錯誤就是在入侵伊拉克六星期之後的一場演講上,(在寫著「任務完成」的布條下)宣告:「在伊拉克的主要戰鬥行動已經結束!」   儘管左派與右派輿論難得同聲要求小布希他坦承錯誤,他卻只是繼續找新的理由來讓發動戰爭「師出有名」,諸如:為了趕走「大壞蛋」,打擊恐怖份子,在中東宣揚和平,將民主帶進伊拉克,增進美國國家安全,以及「完成那些已犧牲者的遺志」等等。許多美國政治觀察者都將2006年的期中選舉視為美國人民對這場戰爭表態的全民公投,而在該次選舉中,共和黨在參眾兩院都失去了優勢地位。不久,美

國16個情報單位共同提出一份報告,指出美軍占領伊拉克的舉動實際上反而促進了伊斯蘭教的激進主義,也升高恐怖主義的風險。但是小布希總統仍然對一名保守派專欄作家表示:「這無疑是我做過最正確的決定,我十分確信。」   小布希不是第一個在做出錯誤假設或導致悲慘後果的決策後粉飾太平的政治人物,當然也不會是最後一個。美國前總統詹森的幕僚一再警告他「美國在越戰中無法取勝」,但他充耳不聞,因為他深信如果美國撤兵,整個亞洲都將赤化,而這番自我辯護當然也讓他失去總統寶座。其實政客還是可能會認錯,不過通常只有在被逼到無路可退時,才會心不甘情不願地承認出了差錯,但仍不願意負起責任。他們精熟被動語氣的藝術:「噢,好吧,

這是個錯誤,不過不是我造成的;是別人的錯,但我不能說出是誰。」 當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說出「政府」或許犯了錯時,他其實是在迴避自己同時身兼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和國務卿,實際上也是「政府」一份子的事實。這種自我辯護讓他可以坦蕩蕩、毫不心虛地接受諾貝爾和平獎。   這些政治人物的行為或許讓我們感到好笑、震驚或恐懼,但除了行為的後果外,他們當時的心理狀態與我們大多數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狀態並無不同。我們不願放棄一段不快樂又沒有未來的感情,只因為我們已經付出太多;我們一直躲在象牙塔中,不斷找藉口留下,無法看清離開的好處;我們看上光鮮亮麗的外觀而買了輛爛車,花上好幾千美元只為了讓那臺破爛可以上路,為了幫那些花費找

藉口而花了更多錢;我們覺得受到怠慢而自以為是地與親友疏遠,但仍想言和修好──只要對方願意道歉或補償我們。   自我辯護跟說謊和找藉口是不同的。人們會說謊或捏造事實,顯然是為避免伴侶、父母或老闆發火,怕被告或坐牢,不想丟臉,或想保有權力。但是一個有罪的人想用自己心知是假的故事來說服大眾(「我沒有跟那個女人上床」、「我不是騙子」),和說服自己其實是做了件好事,這兩者大為不同。前者的情況中,說謊者很清楚這樣做是為了脫困;後者則是自欺欺人。這也就是為什麼自我辯護比單純的說謊更有影響力,也更加危險。自我辯護讓人們可以說服自己已經盡力而為;事實上,想想看,這麼做一點都沒錯。「我已經盡力了。」「這其實是絕佳

的解決之道。」「我這麼做都是為國家好。」「那些渾蛋是自找的。」「我做的事天經地義。」   自我辯護可以粉飾我們的過失或錯誤的決定,但也會讓偽君子周遭的每個人看出他有多偽善。自我辯護讓我們可以將自己的道德過失與他人的區分開來,然後模糊我們的行為與道德信念間的落差。作家赫胥黎(Aldous Huxley)說:「不可能存在所謂有自知之明的偽君子。」一點都沒錯;美國前眾議院議長金瑞契(Newt Gingrich)也不大可能會對自己說:「喔!我真是個偽君子,在我對柯林頓性醜聞表示憤怒的同時,自己也一樣有外遇。」同樣地,公開譴責同性戀,私底下卻喜歡與男妓發生性關係的知名傳教士賀格(Ted Haggard)

也一樣虛偽得很。   我們都用這樣的方式畫出自己的道德界線,然後為之辯護。舉例來說,你是否曾在報繳所得稅時在支出部分做了一點手腳呢?可能是為了要抵銷一些你想不起來的合理支出,反正每個人都這麼做,不這樣做就太蠢了;再想到政府浪費在政治分贓和你厭惡的法案上的那些錢,你做的一點都沒錯。你有沒有在上班時寫私人電子郵件或上網呢?那可是這份工作的額外福利呢,而且這是你對那些公司蠢規定的個人抗爭,再說,老闆也不會因為你多做額外工作就感激你。   哲學與倫理學教授馬林諾(Gordon Marino)有次投宿飯店,他的筆從外套上滑落,在絲質床罩上留下一塊墨水漬。他想過要告知飯店經理,但他當時很累,而且又不想為此

付出一筆賠償費。那天傍晚,他和一些朋友出去,徵詢他們的意見。「其中有個人叫我別再道德狂熱下去,」馬林諾說:「他說:『管理階層一定預期到會發生這種事,早就把這類成本轉嫁到房價中了。』我很快就被說服不必去打擾飯店經理,我想如果今天我住在民宿,我會馬上告訴他們這個意外,但這可是間連鎖飯店呢,況且……自欺程式就這麼啟動了。最後退房時,我還是在櫃檯留了張紙條告訴他們墨漬的事。」   你會說,這些辯解都沒錯啊!飯店的房價的確把這類成本包含在內了!政府也的確在浪費我們的錢!只要我把工作做完(遲早會嘛),公司應該也不介意我花點時間收電子郵件!不論這些說法是對是錯都無所謂,當我們越線的時候,我們會為這些明知是

錯的行為找藉口,這樣才能繼續把自己看作正直的人,而不是罪犯或小偷。不論我們所說的行為是小(像是把墨水濺到飯店床單上)或大(比方挪用公款),自我辯護的機制都是一樣的。   現在,在有意識撒謊欺騙他人與下意識地自我辯護欺騙自己之間,有一塊被不可靠、自利的記憶掌管的灰色地帶。記憶通常都會受自我提升偏誤(self-enhancing bias)修正和改變,讓過去發生的事情變得模糊,減輕責難,扭曲事情的真相。當研究者詢問夫妻做家事的比例時,妻子們會說:「開什麼玩笑?幾乎都是我在做,至少90%都是我做的。」丈夫們則會說:「我其實做了不少,大概40%吧。」雖然每對夫妻做家事的比例不同,但是每次得到的答案加起

來都會遠超過100%。 因此可以歸納出,一定有人在說謊,但很可能是夫妻兩人都記住強調自己付出的那一面。   隨著記憶的自利扭曲作用,經過一段時間後,我們會忘記或是扭曲發生過的事情,可能會逐漸開始相信自己的謊言。我們知道自己做錯了,但會慢慢開始認為那不全是自己的錯,畢竟當時的情況很複雜。我們開始推卸責任,直到那不再是個重擔,成為模糊的影子。不用多久,我們就說服了自己,私底下也相信我們原本對外的官方說法。美國前總統尼克森的顧問狄恩(John Dean),揭發了掩飾水門案中非法行動的陰謀,並解釋這項程序是怎麼運作的:   採訪者:你是說,那些編造謊言的人,其實也相信他們自己的謊言?   狄恩:沒錯,

只要你重複夠多遍,就會變成真的。比方說,當媒體得知新聞記者和白宮工作人員都遭到竊聽後,他們無可否認,就宣稱這是為了國家安全。我確定很多人都相信竊聽是為了國家安全,但其實不是。這只是真相被揭露後編造出的託辭而已。然而一旦他們這麼說,你知道,他們都信以為真。   一如尼克森,美國前總統詹森也是自我辯護大師。他的傳記作者卡羅(Robert Caro)表示,當詹森總統相信某事,他會「以絕對的信念完全相信,而不管之前的信念或事情的真相到底為何」。雷迪(George Reedy)是詹森總統的助手,曾說詹森「說服自己的能力十分驚人,相信自己的原則始終如一。他那故作受害的態度確有吸引人之處,表示願意善待任何

能夠證明他立場不一致的人。那不是演戲……他說服自己的能力十分高明,只有他當下可以利用的『事實』才是事實,任何與之抵觸的,都是敵人的謊言。他確確實實將心中的意念轉化為現實了。」 雖然詹森總統的支持者認為他這樣的性格很吸引人,但這也很可能是他無法將美國從越戰泥淖中救出的主要原因。一個只在公眾面前辯解自己行為的總統可能會改變自己的行為,但是會向自己辯解的總統相信自己擁有真相,是不會改變自己作為的。   ○○○   蘇丹的丁卡(Dinka)和努埃爾(Nuer)部落有個令人費解的傳統。他們會拔掉孩子前面的恆齒──下排六顆、上排兩顆,因而造成下顎凹陷,下唇萎縮,說話口齒不清。這項習俗顯然是始於破傷風流行的

時期(破傷風早期症狀會導致咀嚼肌痙孿,讓牙關緊閉)。村民開始拔掉自己和孩童前排的牙齒,以便從牙縫間攝取水分。破傷風的流行是很久以前的事,但是丁卡和努埃爾人還是會拔掉孩子的前排牙齒。 為什麼?   1847年,匈牙利婦產科醫生史模懷斯(Ignac Semmelweiss,歷史上首位確立病原體存在的人)因督促手下醫師在接生前先洗手而廣為人知。他解剖死於產褥熱的婦女後發現,人的手上必定帶有某種「疾病的毒素」,會轉移到分娩的婦女身上(他不知道確切的途徑,但是他的想法是正確的)。史模懷斯要求自己的醫學生用抗菌的氯劑洗手後,死於產褥熱的人數急速減少。但是史模懷斯的同事拒絕接受他提出的具體證據──較低的病患

死亡率。 為什麼他們沒有馬上接受史模懷斯的發現,熱切感謝他找到造成這麼多非必要死亡的原因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社會經濟學家龍德柏(Ferdinand Lundberg)和方涵博士(Marynia Farnham)出版暢銷書《現代女性:失落的性別》(Modern Woman: The Lost Sex),在書中指稱:在「男性行動場域」獲致成就的女人,或許在「主流社會」是成功的,但也付出極大代價:「她犧牲了她最基本的本能。在冷酷的現實中,她的本性並不適合這種爭奪與競爭,這對她造成了傷害,尤其是她自己的感受。」這讓她變得性冷感,此外:「她在各方面都要挑戰男性,甚至拒絕繼續扮演相對順從的角色

,許多女性發現自己逐漸無法獲得性滿足。」 接下來十年間,方涵博士在明尼蘇達大學修得醫學博士學位,並在哈佛醫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而她的職業就是告訴女人不要擁有職業。難道她就不擔心會變得性冷感,損害她最基本的本能嗎?   加州克恩郡警察局逮捕退休高中校長鄧恩(Patrick Dunn),他涉嫌謀殺妻子。警方偵訊了兩位證人,卻得到互相矛盾的說法。其中一個是沒有犯罪紀錄,對嫌犯也沒有說謊動機的女士,她有行事曆,老闆也支持她對該事件的描述;另一個則是即將入獄服刑六年的職業罪犯,檢察官表示只要他控訴鄧恩有罪,就可獲得減刑。警方必須選擇相信這位女士(證實鄧恩的清白),還是這位罪犯(表示鄧恩有罪)。他們選擇相

信罪犯的說法, 為什麼?   透過了解自我辯護的內部運作,我們可以回答以上問題,還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人會做出許多看似無法理解或瘋狂的事情。當許多人看著殘忍的獨裁者、貪婪的企業總裁、以神之名殺人的宗教狂熱者、猥褻兒童的神父,或是把自己手足的繼承權騙走的人,問道:「他們怎麼面對自己?」我們可以回答這個問題,答案就是:「就跟我們其他人一樣。」   自我辯護得付出代價,但也會帶來好處。它並不盡然是件壞事,它讓我們晚上睡得著。沒有自我辯護,我們難堪的痛苦就會延長,會不停折磨自己,不斷懊悔當初沒有選擇另一條路。每個決定帶來的後果都會讓我們十分痛苦:我們做的是對的嗎?我們嫁對人嗎?買對房子沒?挑到最棒的車沒?

選擇對的職業嗎?但是,不加思索的自我辯護就像流沙一樣,會讓我們越陷越深。它阻礙我們看見自己錯誤的能力,遑論要改正錯誤;自我辯護扭曲現實,讓我們無法獲得評估局勢所需的資訊;使得愛人、朋友及國家間的嫌隙加深;讓我們無法擺脫壞習慣;讓罪犯不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讓許多專家無法改變過時的態度和做法,而對公眾造成傷害。   人不可能不犯錯,但是我們的確會說:「這在這裡行不通,這樣沒道理啊。」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是人卻可以選擇加以掩飾或面對,而所做的決定對我們的下一步來說非常重要。我們總是被教導要從錯誤中學習,但除非我們先承認犯了錯,才有可能學到些什麼。要從錯誤中學習,我們必須了解那誘人的自我辯護到底是什麼

。在下一章中,我們將討論「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這個冷硬的心理機制,正是它創造了自我辯護,保護我們的信念、自尊和部族歸屬(tribal affliation)。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會闡述自我辯護造成的最嚴重後果:自我辯護如何加深偏見和腐敗,扭曲記憶,將專業的信心轉化成狂妄,製造並加劇不公不義之事,扭曲愛情,引起仇恨和裂痕。   所幸,藉由了解這種機制是如何運作的,我們可以擊敗它。因此,在最後一章,我們會退一步看看有哪些方法可以解決我們個人、人際關係,以及整個社會的問題。了解是找到解決之道的第一步,帶來改變和救贖。這就是我們寫本書的用意。、得到救贖。這就是我們寫這

本書的用意。 第一章認知失調:自我辯護的動力來源新聞稿日期:1993年11月1日之前我們報導的「紐約將在1993年9月4日及10月14日被摧毀」並沒有錯,我們沒有犯錯,一點都沒有!新聞稿日期:1994年4月4日過去我們報導的日期,就像《聖經》中的上帝一樣正確,沒有一個日期是錯的……以西結預言了耶路撒冷被圍430日……換算出來的日期就是1994年5月2日。現在,人們已經被事先警告過了,我們已經盡責了……我們是全世界唯一能夠引導人們到安全、保障、及救贖之處的人。我們過去的紀錄是百分之百正確。 閱讀這些末日預言很吸引人吧,有時候又很好笑,但是看著這些信徒在預言失敗、世界繼續苟延殘喘後如何自圓其說,

則更引人入勝。幾乎沒有人會說:「我搞砸了!不敢相信我當初怎麼會蠢到相信這種鬼話!」相反地,大多數人反而更加堅信預言的力量。很多人相信《聖經》中的〈啟示錄〉或16世紀時自稱先知的法國星象學家諾斯特拉達姆斯(Nostradamus)在其著作中都準確預言了從黑死病流行到911事件的災難,儘管這種模糊曖昧的預言都要在事件發生後才能夠加以印證,也無損他們的信念。半個世紀之前,年輕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和同事滲透了一群相信世界會在12月21日毀滅的人, 想知道如果這項預言不準(希望如此!),這些人會怎麼做。研究者說這團體的領導人叫瑪莉安.基奇(Marian Keech),她宣

稱在12月20日的半夜,忠貞的信徒將被飛碟接到一個安全的地方。許多追隨者都辭去工作,放棄住所,散盡財產,等待末日到來,畢竟在外太空誰需要錢呢?其他人則惶恐地等著,或者辭職在家。(基奇太太的丈夫則完全不相信,他早早上床睡覺,當他太太和信徒在客廳裡祈禱,他則睡得很安穩。)費斯汀格也做出預言:那些對於預言沒有很強信念的人──在家等待世界末日,希望不會在午夜死去的人──會逐漸失去對基奇太太的信仰;但是那些放棄財產,與他人一起等待飛碟的人,則會越來越相信基奇太太的神祕力量。事實上,他們將會不擇手段讓更多人加入他們。午夜時分,院子裡沒有任何飛碟出現的跡象,人群開始有點緊張。到了半夜兩點,他們越來越焦慮。到

了凌晨4點45分時,基奇太太有了新的神啟:世界因他們這一小群人堅定的信念而獲得拯救。她對信徒說:「最偉大的是神的話語,神的話語將你們從死亡之爪中拯救出來,地球上沒有其他力量比神更強大。從開天闢地以來,如此神力和現在壟罩著我們的光芒都是絕無僅有的。」這群人的心情從絕望轉變成歡喜,許多一直維持堅定信念的成員開始打電話給媒體報告這項奇蹟,很快地他們來到街上,抓住每個路過的人,想要宣揚他們的信仰。基奇太太的預言失敗了,但費斯丁格的預言則一語成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