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生人 社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更生人 社工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沈瑞琳寫的 園藝治療:香草療癒你我他 和李玟萱的 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浩斯 和游擊文化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犯罪防治研究所 邱獻輝所指導 陳思齊的 高齡家暴者再犯預防歷程中的社會支持 —觀護人觀點 (2021),提出更生人 社工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社會支持、高齡、家庭暴力、觀護人。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法律學系 陳友鋒所指導 江敏聖的 被遺忘的歷史教訓 - 現行毒品防制政策之利弊缺失 (2021),提出因為有 毒品史、對合關係、施用毒品、除罪化、戒癮多元處遇的重點而找出了 更生人 社工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更生人 社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園藝治療:香草療癒你我他

為了解決更生人 社工的問題,作者沈瑞琳 這樣論述:

繼園藝治療專業暢銷書《綠色療癒力》之後, 沈瑞琳老師以香草植物作為園藝療癒主題, 分享怎麼透過「眼耳鼻舌身意」,啟動一個個感人的生命, 從認識香草植物、種植技巧、生活運用、分享、打造自己專屬的療癒花園, 每一個過程,都是香草植物療癒你、我、他的契機。   香草擁有啟發五官六感的能量,除了靠「視覺」去辨別葉型、葉色、花型、花色、尺寸大小……等,還需要加入「觸覺」,去感受葉片有毛無毛、光滑與否、厚薄、紋理;再來可以透過「嗅覺」去細聞植物品系特有的香氣,而一些沒氣味的植物,則可藉由「味覺」來認識。 在聞來聞去、摸來摸去、吃來吃去的過程,不知不覺,整個人都被療癒了,就像多認識了一位植物好朋友般而感

到愉悅。透過知覺間的相輔相成,成就一件讓「大腦愉悅記憶的事」,而栽種香草植物,能令人感受到「生命的成長與期待」、「被需要的有用感」,也是植物帶領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路徑。即使沒有完備的五官感知,只要啟動尚有的感知,任何人都可以和自然連上線,接收綠色療癒力。 只要願意,絕處一樣會逢生,請帶著「相信」──相信自己,相信他人,相信大地之母不會放棄任何人。在我的園藝治療之路,就是憑藉著「相信」,看見許多生命因為綠色療癒力而翻轉、重生,這並不是「奇蹟」,而是願意「接受」。   【透過這本書與您分享】 ‧園藝治療如何運用香草植物,啟動一個個感人的生命故事? ‧如何開始認識與選擇第一棵香草植物? ‧如何從第一

盆香草植物,進而到一個盆栽組合,到小陽台運用,甚至是一座露地香草花園呢? ‧當我擁有香草植物花園時如何管理?如何使用並分享這麼多的鮮品? ‧我可以如何享受自然療癒的旅程?並作為將來自己花園創意、設計的養分? ‧我要如何藉由香草植物,將綠色療癒力帶給需要的朋友? ‧面對不同的服務對象,園藝治療師如何透過園藝活動轉化成療癒目標,量身打造出提升活動意欲的教案呢?   【長照、醫療、安養、教育、失智、自癒力各界專家推薦】 ‧西野憲史/日本西野病院理事長     _ _現代的人,每天被許多壓力包圍、溫柔與幸福感受阻礙,現今年代傷害的事逐年增加,我希望更多人閱讀這本書。進入作者的世界,來增加更多幸福快樂的

時光吧! ‧豊田正博/日本兵庫縣立淡路景觀園藝學校主任景觀園藝專門員、准教授     _ _園藝療法,對於醫院或機構居住者很需要外,同時對於在城市生活的人們,也是很有幫助的。邀請您也一起來感受花草、園藝,療癒人身心靈的健康效益吧! ‧李树华/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景觀學系教授、大陸園藝治療學部主任委員     _ _研究與實踐證明,芳香植物所散發的各種襲人香氣,可以通過鼻道嗅覺神經直達大腦中樞,能夠改善大腦功能、激發愉悅情感,對於預防和康復疾病具有積極功效。 ‧林華韋/前中華成棒隊總教練、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校長     _ _書中說到花開花謝不僅影響人的情緒,蹲下站起種植撥弄花草之間,是運動

也是手腳協調的練習。 ‧白明奇/成大老年學研究所所長、神經學教授、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     _ _園藝,為幽暗的老年孤獨開了一道門,遠離憂鬱與失智。 ‧葉玲玲/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主任、教授    _ _感受到整個教室充滿幸福與愉悅的氛圍,心中湧起莫名感動。學生下課滿臉的笑容,更令我印象深刻。因此,開啟我對沈老師園藝治療課程的好奇。 ‧周蔚倫/佛光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_ _沈老師重視觀察植物色香味觸、描述體驗、鼓勵覺察但不帶有好壞的評價,上述「觀察」、「描述」、「覺察」、「不評價」等特點,正與現今臨床常用的正念減壓技術不謀而合。 ‧李榮崇/心燈智教養院院長     _ _沈老

師曾說過,園藝治療最重要的是「人」而不是物,當我們把植物當成心肝寶貝的疼愛,你就會感受到園藝治療的奧妙。 ‧蔡建鑫/永信松柏園老人養護中心發展部、永信社會福利基金會主任     _ _本書不使用艱深的專業字眼,讓人輕鬆閱讀理解,並感受到老師對香草植物滿滿的愛,及扎實的實務經驗。 ‧簡松練/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附設草屯復健中心負責人     _ _對讀者來說將會是本十分受用的工具書,透過書中不藏私的教案分享,將會讓臨床工作更得心應手以及讓康復者得到更多的體驗和學習。

更生人 社工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幸福工作坊》當愛情卡遇見能力強項卡工作坊~2020/01/04 開課(僅剩四位名額)
讓你長出享受「愛」的體質,迎接你想要的親密關係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1903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1/17(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附註連結:
快被安樂死的流浪貓,送去監獄給犯人,幾個月後他們變成了這樣…
https://kknews.cc/pet/lmqrk5g.html?fbclid=IwAR1qFnbEvWAxLPenS3qbRAI7hDDCBHJmdDDP70Ki112Y1UK38j59yWkpdXc

高齡家暴者再犯預防歷程中的社會支持 —觀護人觀點

為了解決更生人 社工的問題,作者陳思齊 這樣論述:

本研究由觀護人立場出發,旨在從觀護人之處遇過程著手,探討高齡家暴個案於觀護處遇中之社會支持經驗。採質性研究方式與建構主義,以立意取樣邀請六位曾處遇相關個案的觀護人分享他們的經驗和看法,再以半結構的訪談大綱與受訪者進行深度訪談,最後透過主題分析法整合研究結果。從研究結果歸納出三大主軸,第一部分「家暴案件所受觀護處遇現況」,是藉由訪談處遇過家暴加害人的觀護人,了解他們對於家暴個案的現行處遇模式;第二部分「高齡家暴個案之特性及社會支持」,則是從觀護人的處遇經驗中,了解高齡家暴個案這類族群在觀護處遇中需要特別被關注的部分,以及他們的家庭支持和社會支持情況;最後是「觀護人在高齡家暴個案處遇中的角色與難

題」,從觀護人的視角出發,整理及分析他們在處遇高齡家暴個案時的思維和模式,以及處遇時面臨的困境。本研究發現,「觀護人對於家暴加害人的處遇再加強」、「高齡家暴個案的特性需多加重視及統合」以及「高齡家暴個案的社區支持較家庭支持高」,並依結果及討論為基礎,為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

為了解決更生人 社工的問題,作者李玟萱 這樣論述:

★榮獲2018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類首獎」 ★第41屆金鼎獎圖書類個人獎「圖書編輯獎」 ★第41屆金鼎獎非文學圖書類「優良出版品推薦」   一個人,為什麼會變得無家可歸?   十位無家者的真實故事,五位資深社工的真情告白   他,曾經是西進中國的台商   他,曾經是野雞車大亨   他,曾經是工廠作業員   他,曾經是家暴受害者   每一個街頭的他,都有一段故事   在大城市裡,街友常常是一群不被看見的人   許多人路過他們身邊,卻很少人靠近他們的世界   他們在街頭暗角得不到肯認,很多時候更被當成過街老鼠   但他們絕對不是街頭鼠輩,而跟你我一樣,有著有血有淚的真實人生。   本

書記錄了台灣街友的生命故事   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各有不同背景   他們曾是軍人、商人、工人、保全、更生人、幫派分子、身心障礙者   卻都在時代流轉、社會變遷與個人困境的交織下,成了流浪街頭的人   不試圖控訴、不博取同情、也不採取勵志的角度   作者以平實的口吻描述每個人從「有家」到「無家」的過程   呈現他們在街頭的掙扎、反省、自我懷疑,什至想自我了斷的心情   透過這些故事,讀者將看見台灣街頭社會中   既存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也有著貧困者相互扶持的集體力量   本書另收錄五名資深街友工作者的故事。每位都不是一開始就決定踏入這個領域,也不是社工科班出身,他們曾經是記者、田野工作者、

老師、焊接工人、志工,卻在因緣際會下投身街友服務,成為台灣第一批街友工作者。   他們竭盡所能協助街友,除了三餐溫飽之外,也開發各種工作,不僅展現了工作者的創意,更重要的是,他們一直在為開拓「正常」以外的生存方式,試圖證明在主流社會的框架之外,還有另類的生存模式,可以適用於被社會排除的人。   透過這些故事,或許可以思考:   城市的存在與發展,難道只為了善待特定人群?   是否可能包容所有在此生存的住民?   透過他們的生命,也可以讓我們重新思索:   他們或許就是曾經或未來的我們,他們與我們是否真的那麼不同。 共同推薦   林昶佐(立法委員)   孫大川(作家、監察院副院長)  

 徐敏雄(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秘書長、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副教授)   郭吉仁(臺灣貧困者扶助協會秘書長)   黃克先(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   彭揚凱(OURs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   張龍僑(陳文成基金會執行長)   十位街友雖然來自完全不同的年齡、籍貫和成長背景,卻都展現同樣的幽默感、慷慨、真誠且想像力十足。也許是因為有著「不平凡」的生命遭遇,街友們對事情的敘述、觀察的角度,常常出人意表。—孫大川(作家、監察院副院長)   民主政治之所以可貴不是因能給人財富,而是因能保護弱勢貧困的人免於飢寒傷害無望。我們社會最貧困的即是無家的人,街頭遊民與無數看不見的無居屋的人。因我們傳統

對貧窮人的歧視與偏見,導致政府政策未盡應有功能。本書呈現街友的生命力與智慧,社工的永久陪伴,這本書必將改變我們社會與政策。—郭吉仁(臺灣貧困者扶助協會秘書長)   書中每位流浪者或社工員豐富的生命經驗,不僅可能打開我們的文化視野;他們面對生命重大衝擊的生存心態和勇氣,更可能撫慰我們曾經遭逢類似苦難的傷痛。翻閱整本書,相信讀者們更能深刻地體悟到:「當我知道對方的故事越多,就越難將對方視作仇敵!」—徐敏雄(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秘書長、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 李玟萱   作詞人、文字工作者、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得主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   九二一地震

後投入災區重建,曾在台灣原住民族部落重建同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921社區重建關懷體系、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等機構工作,在中部地區待了八年。2012-2013擔任萬華社區大學與萬華社會福利中心合辦之街友繪畫課為期一年的隨堂助教,是與街友接觸的開端;後又參與台灣夢想城鄉協會弱勢族群導覽員培訓,擔任義工與導覽文本訪談撰寫。2018年以《無家者》一書,榮獲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類首獎。   著有《失去你的三月四日》(寶瓶文化),中視改編為優質華劇,入圍第五十一屆金鐘獎四項獎項。現為主動音樂專屬詞人,歌詞作品散見多部華劇主題曲、片尾曲。曾獲2014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最廣泛演出金帆獎—國語流行作

品」、2015 hito流行音樂獎-年度K歌、2015香港新城國語力歌曲獎。 策劃/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芒草心是由一群服務街友的第一線人員組成,2011年成立,一開始以國際交流為主,和日本、香港、韓國等地的第一線服務人員交流經驗,互相學習。   從2014年開始擴展版圖,以更實務的角度協助無家者及貧困者。除了開始實際規畫執行無家者自立方案,如街友導覽(街遊)、起家工作室、自立支援中心;也著手舉辦流浪生活體驗營、「呷飽未」社區共食餐桌,期望透過更多體驗與交流,進一步幫助外界了解貧困者的生活樣態。期待透過這些方案的推動,培力服務對象,除了足以自立之外,更能進一步為自己發聲。 攝影/林璟

瑋   長期耕耘街頭攝影,希望用觀察記錄者的角度,為這個時代留下城市角落的記憶,目前有「飛鳥先生的路邊攝影社」粉絲專頁,他同時也是芒草心慈善協會志工。 攝影/楊運生   隨遇而安的人生隨興者,有什麼就做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從旁觀紀錄的攝影者變成直接服務的社工。從柬埔寨開始接觸遊民,然後在台北扎根投入,成為台北市政府第一位專職服務遊民的社工。雖然從事的是助人工作,但常常覺得獲益最多的是自己。 插畫者簡介 小姜   萬華地區小市民,熱愛藝術創作,曾為無家者的他,經常為街友發聲。曾在龍山寺附近開設「小姜滷味」,因生意不好暫停營業,目前正積極轉型,尋求再生之路。 推薦

序 了解越多,越難視為仇敵/徐敏雄 推薦序 合寫一部更完整的歷史/孫大川 推薦序 在此之前,請直面街頭的他者/黃克先 出版緣起/張獻忠 作者序 還原為一個「人」 第一部 街頭人生 王子 家鄉 照顧 天人交戰 餓的滋味 八百萬得主 晃晃  璞玉  輕生。重生  街頭俱樂部    第二部 街頭社工 政府第一位外展服務街友的社工—楊運生   我們都是幸運的人—張獻忠   回不去的梅英姐   撒瑪黎雅的婦人   喜歡聽街友說話的翁爸 街頭迷思/李盈姿   從居住看無家者的社會扶助現況/許哲韡 第三部 街頭工作 第四部 無家者的「家」 序 還原為一個「人」   在訪談這十位街友時,我一直都知

道自己是在他們的對面。   這個「對面」來自於性別,來自於訪問者與受訪者的關係,來自於他們經歷過多少驚濤駭浪的人生,而我單薄如紙。   他們不知道我的過去與現在,但基於對「芒草心」的信任,他們卻願意走到我的旁邊坐下來,與我分享他們長長的一生。   這些住在街頭的朋友雖然處於流動的狀態,看似整個街頭都是他們的家,但真正屬於他們的空間,只是夜晚公園裡由紙箱拆開的一張厚紙板。那是我在學校智力測驗中怎麼也弄不懂的折疊與展開,對他們來說卻是如此具體的一方天地。因此面對街友,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這一塊「對面」也讓出來,讓他們舒服一點、自在一點、伸展一點,我什至連「關心」都不表露,只是給予空間,他

們可以決定與我之間的界線要劃到哪裡。   在這過程之中,每個人的反應都很不一樣。有一位深怕過往的祕密留下蛛絲馬跡惹禍上身,因此總是看著我笑而不答;唯一的女街友則是東西擺過來了,卻只想展示最漂亮的與最想被同情的,我記錄了,卻無法忽略她不想被人翻動的黑洞。   因此我總共訪談了十二位,但最後只呈現上述之外的十位。   要分享受傷、荒謬,什至感到難堪的生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看著他們因為訴說而漸漸從一個擠壓的人形慢慢恢復成合理的樣貌,什至若把背景布幕襯上過往的台灣時,他們是那樣健康強壯、容光煥發;但當布幕快轉,他們追不上背景更換的速度,腳步凌亂,手中的道具開始一件一件掉落,我就看到他

們變得越來越枯弱而渺小。   偶爾會有人問我:「這些街友為什麼不去工作?找到一份糊口的工作不難吧!」   我以前也這麼覺得,再怎麼不景氣,只要願意吃苦總有工作吧?   直到聽聞一位電影導演在拍片之餘,竟然拿著厚紙箱到艋舺公園睡過一個禮拜,問他為什麼想去體驗?他說:「我覺得我以後也很可能會變成街友。」   我才驚覺:「成為街友」的那個門檻,其實好容易,只要在人生的路上不小心絆倒,就有可能摔落到門檻的另一邊。   我所接觸的街友除了高齡者與精障者以外,幾乎個個都有工作,什至偶爾也能租屋,只是因年齡、專長、各種條件限制下所能選擇的工作,無法長期穩定地支持他們擁有一個固定居所;直到社工以各種

資源解決他們無法獨力處理的問題,或是符合福利補助條件,他們才可能脫離流浪,成為大家眼中的「正常人」。   這本書,是想將我們眼中模糊的、不解的,因此乾脆以「街友」名稱打包並且避開的群體,一一還原為一個「人」。   當我們注視的是真實的生命與遭遇,而非一個印象或標籤,也許就能有一些理解開始隱隱流動了。 李玟萱 家鄉跟街友聊天,常避免公開提起他們的真名以免造成困擾,但周爺爺例外。周爺爺說:「你可以跟別人說我的故事,我是對國家也忠、對上帝也忠;我不騙人,你去派出所裡沒有我做壞事的名字。」來自四川巴縣的周爺爺從街友繪畫班認識他以來,無論老師出什麼題目,他每一堂課都只畫層層疊疊翠綠的山巒,一

學期的課還沒上完,綠色的蠟筆就消耗到剩下一小截。上台分享時,他會說:「這是我的家鄉,我的家鄉都是山。」然後下一句經常是:「大概再過兩、三年存夠了錢就會回去。」周爺爺要回去的,是距離四川重慶約六十公里的巴縣(現重慶市巴南區),家裡種有稻子、高粱、玉蜀黍、小米等等各種作物,「單是重慶熱鬧的地方,要五個台北市那麼大,地裡產的東西自然多;四川、雲南、貴州這三個省的田,一季的收成十年也吃不完。」他提起中國大陸省分,就好像我們說彰化、雲林、嘉義一樣熟稔。民國十一年出生的周爺爺小時候在家鄉念過小學,問他最好的科目是什麼?「種菜。最喜歡種地瓜,因為不用管;還有花生,種花生也不忙。」這是哪門子科目,又不是森林小

學。周爺爺家裡還有一個哥哥、兩個姊姊,哥哥要做的事情更多,要去山上摘草藥、下山曬乾,再走到重慶市賣給中藥房。「早上飯吃了,哥哥挑藥出去,我和爸爸種地,媽媽姊姊就在家裡燒飯、洗衣服。」這個平凡的畫面,大概是他認為最幸福的家庭模樣。我問他這麼忙碌,怎麼還有時間上學?「沒有時間啊,因為地裡要挖土啊!」老師不會來家裡找人嗎?「你給他一毛錢就好了。」何必再掏錢?「國家給的很少很少啊!沒有那個錢,老師要到哪兒生活?」周爺爺雖然很少到校上課,但父母親都是識字的人,會利用農暇時間教他讀書;尤其是母親,還懂得很多中藥知識。「四川人很少咳嗽,因為鄉下的媽媽都知道小孩子出什麼毛病就要用什麼藥材。像是十八種草藥,你把

它掐來,冷開水和一下、放點鹽巴,咳嗽就沒有了;還有生薑也是,榨碎了以後開水對點鹽……。」也許周爺爺活到九十三歲了還聲如洪鐘,就是母親小時候幫他打好的底子。

被遺忘的歷史教訓 - 現行毒品防制政策之利弊缺失

為了解決更生人 社工的問題,作者江敏聖 這樣論述:

自1840年起,毒品便影響著近代亞洲的歷史發展,至今已然成為國際議題。隨著毒品戰爭所獲有限下,國際社會的防制態度也有所轉向,甚至出現合法化聲浪,如此價值觀的衝擊,如此不禁令人好奇,究竟為何針對毒品進行防制? 對此本文首先透過歷史回顧方式,完整還原鴉片對東方國家所造成的影響,藉此探索出毒品蘊藏的龐大利潤,本於「控制並減縮毒品市場」的防制目的,從利潤角度進行深入探討,從對合關係針對我國現行制度進行總體檢,尤其針對需求面(施用)情況進行探討,並認為其係屬整體毒品市場下的被害人,而主張將施用行為予以除罪,以此強調其被害人地位與醫療協助重要性。最後,在施用毒品行為的除罪理念下,除對現行施

用處遇上進行改善外,同時在施用個案完成戒癮療程後,提出有關協助個案復歸社會的後續配套。 然而,在對合關係的架構下,防制的設計自不能單就施用處遇進行改善,尚須思考如何改善如今毒品氾濫的外在環境,尤其現今新興影響精神物質(New Psychoactive Substance,簡稱NPS)猶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更加突顯其重要性,然此尚非論文現時主題所能提及,但本文對此亦有初步建構,以供後續研究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