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造林樹種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最佳造林樹種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大衛.喬治.哈思克寫的 嗅聞樹木的十三種方式:從氣味的語言了解樹木(書衣海報特別收錄12幅精緻針筆植物繪) 和讓·紀沃諾的 種樹的男人【暢銷心靈經典・木刻版畫珍藏版】(二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森林事知多少:物種多樣性的人造林 - 科技大觀園也說明:人造林最受人批評的有兩點,即選擇外來樹種,如柳杉,及單一樹種造林。目前臺灣地區已甚少選擇外來樹種造林,因此本文僅探討如何增加人造林的多樣性。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出版 和果力文化所出版 。

國立中興大學 森林學系所 曾彥學、邱清安所指導 邱瀚元的 武陵廢耕地生態復育造林方法之探討 (2021),提出最佳造林樹種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卡氏櫧、出栽配置、育苗容器、武陵廢耕地、臺灣赤楊。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森林學系所 曾喜育、莊益源所指導 吳怡慧的 荔枝椿象 (半翅目:荔蝽科) 入侵生態及平腹小蜂 (膜翅目:旋小蜂科) 生物防治技術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荔枝椿象、平腹小蜂、生物防治、入侵生態、量產技術的重點而找出了 最佳造林樹種的解答。

最後網站榆林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的0.9%提高到36則補充: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 ... 7月20日,夏雨过后,站在神木市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的瞭望塔上极目远眺,无边无际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最佳造林樹種,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嗅聞樹木的十三種方式:從氣味的語言了解樹木(書衣海報特別收錄12幅精緻針筆植物繪)

為了解決最佳造林樹種的問題,作者大衛.喬治.哈思克 這樣論述:

每一種氣味都是一次邀請,吸引我們去探索樹與人的相互關係…… 金鼎獎科普作家  胖胖樹王瑞閔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李偉文 《北歐四季透明筆記》作者  凃翠珊 肯園香氣私塾負責人  溫佑君 ――療癒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樹的詩人哈思克,以十三則人與樹的親密故事開啟情緒與記憶之門, 引領我們踏上由科學、歷史、文化所交織而成的氣味之旅…… 從你初次翻開的書頁氣息,到橡木深沉暢快的氣味,到森林大火散發的窒悶煙氣,到豐富食物滋味的月桂與橄欖油,再到一杯匯集三大洲香氣與美味的琴通寧……且跟著哈思克乘著氣味的翅膀,踏上人樹與共的悠遠旅程。 好評推薦: 從祕境探索、聆聽聲音,哈思克總是能夠用獨

到的方式帶領大家認識樹木,接近大自然。這一次,請大口吸氣,跟著哈思克,感受樹木帶給人類世界的諸多美好氣味。 ――金鼎獎科普作家  胖胖樹王瑞閔 樹木有味道,它們透過味道彼此對話,人依樹而活,也與樹一起演化,因此樹的味道能活化人的免疫系統,讓身體強健,心靈安定。可惜都市生活讓我們忘了嗅聞大樹,幸好有這本書,喚起我們的嗅覺記憶,引領我們回到生命源頭,那個萬物互相連結的世界。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李偉文 跟著作者詩意的文字與豐富的自然生態故事,走進由氣味交織而成的世界,氣味在扉頁之間有如涓涓長河串連時空,喚起遠古的身體記憶,將人與萬物連結,原來森林早已化為氣味藏匿於生活微細角落,只待我

們重新開始嗅聞。 ――《北歐四季透明筆記》作者  凃翠珊 閱讀這樣的一本書,除了能收獲硬核但可口的科普果實,作者閃爍著哲思的文字,更宛如十七世紀的法蘭德斯織錦壁毯,繁密而繽紛,使人流連忘返。 ――肯園香氣私塾負責人  溫佑君 兼容並蓄、言之有物、辭藻優美,大衛.哈思克喚醒我們的氣味記憶,讓我們回想起人類的生命與樹木的奇異密不可分。值得細細品嘗的盛宴。 ――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彼得.克萊恩(Sir Peter Crane) 一段令人忘我的嗅覺旅程,帶領讀者穿越觸動感官的森林。每一章召喚一種新的氣味:落葉和燃木煙;松脂和單寧;奎寧和月桂葉。並且展現生命的繽紛多彩。大衛.哈思克是個知識豐富、機

智淵博的同伴,引領我們走遍世界各地,提醒我們嗅聞一切。本書為我們帶來一陣清新氣息。 ――《廢棄島嶼》(Islands of Abandonment)作者  凱兒.弗林(Cal Flyn), 如果你喜歡鑑賞文學、探索真相,或者你是環保人士,這本書是寫給你的。簡言之,這本書探討人與樹的關係,適合所有人閱讀。 ――英國廣播公司《鄉村檔案》(BBC Countryfile)

武陵廢耕地生態復育造林方法之探討

為了解決最佳造林樹種的問題,作者邱瀚元 這樣論述:

武陵廢耕地因長期農耕活動而退化,本研究設計2個實驗進行生態復舊造林:(1) 對於已有部分成效之演替前期樹種,期望改良育苗容器提升成效並降低成本,因此使用3種不同容積 (S、M、L) 與深度 (14、18、25、36 cm),共5種容器進行臺灣赤楊 (Alnus formosana) 育苗後,出栽進行存活及生長監測,並討論性價比;(2) 對於出栽存活率低之演替後期樹種,期望藉由已具成效之前期樹種或其他護理植物,提升演替後期樹種造林的成功性,因此進行單株、樹島、護理及林間等4種出栽配置進行卡氏櫧 (Castanopsis carlesii) 出栽後之存活及生長監測。臺灣赤楊經8個月的育苗後,平均

苗木地徑為6.6 mm,苗高為56.0 cm,並有使用較大、深之容器可培育出較大苗木之趨勢。出栽並監測1年的結果顯示,容積較大之容器,出栽後有較高之存活率 (L18 (96.7%) > L36 (93.3%) > M25 (88.3%) > S14 (83.3%) > M14 (78.3%) ),而愈深之容器則有愈有較佳之整體造林表現 (累積表現指數:M25 (482.3) > L36 (361.6) > L18 (314.1) > S14 (293.7) >M14 (159.9) ),然因嚴重的乾旱逆境,形質較小的苗木苗高下降較少,整體造林表現下降程度較低,使M25成為造林表現最佳之育苗容器

。將造林成效加入介質及容器成本進行計算後顯示,S14雖無最佳之造林成效,卻因成本較其餘4者低,而有最低之效益成本 (S14 (0.01元/TAPI) < M25 (0.02元/TAPI) < L18 (0.03元/TAPI) < M14 (0.04元/TAPI) < (L36 (0.05元/TAPI) ),然出栽第1年苗木表現較差,當苗木適應後,存活率高、形質較大者則有較佳之造林表現的潛力,因此本研究推薦以容器M25進行臺灣赤楊之育苗,於武陵廢耕地出栽有最佳之成效與性價比。卡氏櫧利用不同配置出栽後,結果顯示種植於大型臺灣赤楊旁,或多棵密集的種植可提升存活率 (林間栽植53.3% > 樹島栽植4

0.0% > 護理栽植35.0% > 單株栽植28.3%),且與護理植物較近、較密集之配置有較佳之效果。整體之造林成效中,樹島栽植之表現最佳 (累積表現指數:樹島栽植183.0 > 單株栽植159.2 > 護理栽植125.4 > 林間栽植92.0),顯示護理植物之大小、數量、與目標苗木之距離、密度等皆會影響目標苗木之造林表現。種植於大型臺灣赤楊旁雖可提升存活率,但出栽初期會降低苗高生長;而種植於空曠無遮蔭之區域,存活率雖會降低,但已存活之苗木有較佳的生長。然在惡劣環境造林時,苗木能否存活為造林是否成功之主要因子,因此本研究推薦種植演替後期樹種時,以提升較高存活率之林間栽植為主,提升部分存活及生

長之樹島栽植次之。總體而言,經1年的監測結果,本研究建議於武陵廢耕地造林時,演替前期樹種以容器M25進行育苗並出栽,能有較佳之存活、生長及效益成本;演替後期樹種則以林間栽植或樹島栽植等方式出栽,可提升出栽初期之存活率或生長。

種樹的男人【暢銷心靈經典・木刻版畫珍藏版】(二版)

為了解決最佳造林樹種的問題,作者讓·紀沃諾 這樣論述:

一位隱士般獨居的牧羊人 以一人之力,在荒枯的法國南部山區 種下了十萬顆橡實   這個種樹的男人 並不在意他的行動會帶來什麼結果 只是一心一意執行他的任務     花樹鳥蜂翩飛,水泉再度淙淙   ——森林,再次回來了     一棵樹,可以是鳥兒、蜜蜂、蝴蝶的棲息之地,   一片森林,可以孕育生生不息的物種、涵養珍貴水源,   我們與樹的關係,就是我們看待人類與土地、自然、萬物的方式。     1954年,法國自然文學大師、農民詩人讓·紀沃諾(Jean Giono)    寫成《種樹的男人》一書,   描寫一位牧羊人,以持續一生的種樹行為復育了整片森林。   半個多世紀以來,故事口耳相傳,成了

神聖的地方傳奇,   不斷有讀者在感動之餘,捧書前往朝聖。     《種樹的男人》以質樸、動人的故事,陳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   本書被奉為自然文學的經典,也有如一則優美的寓言,   啟發國際間種樹、護樹、森林復育等綠色行動,   也持續為不同世代的讀者,帶來心靈的滋潤與療癒。   本書特色     ★本書被譽為自然文學經典、吸引無數讀者捧讀朝聖,知名法文譯者邱瑞鑾翻譯   ★收錄17幅國際知名畫家Michael McCurdy珍貴木刻版畫原作   ★榮獲台灣「好書大家讀」「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奬項,為親子師生最佳自然讀本   ★輯錄〔愛樹小字典〕,完整吸收與森林相關的生態知識和種樹行

動   ★特別製作〔傾聽樹的聲音〕紙上讀書會,為親子師生、社區護樹、生態保育團體提供可結合自然與生命教育的綠色學習單   名人推薦     吳 晟  詩人、作家   朱慧芳 作家、綠色公益推動者   陳藹玲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萬格麗‧瑪薩伊(Wangari Maathai)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綠帶運動創辦人   好評推薦     「和《種樹的男人》書中主角一樣,我們找到種子、將它們種入土裡。至今,我們發起的『綠帶運動』已經在肯亞、非洲陸續種下了三千萬棵樹,它和本書都傳遞了一個重要的訊息:你不需要任何正式授權就能帶來改變,每個人都能為母親地球盡一份力量。      這是一個啟發我們愛

護自然、無悔付出的動人故事,正是今日人類社會最需要重視的價值。本書也展現出,只要我們開始關心自己身處的環境、動手綠化枯荒之地,便會有美好的事發生。」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綠帶運動創辦人 萬格麗‧瑪薩伊(Wangari Maathai)      「如果大家都能發自內心愛樹、護樹、種樹、顧樹,有了這普遍的情感,即使只種兩棵樹,好好照顧,三十年後就可以像我家的樟樹一樣,成為子孫的大樹。」——詩人、作家吳晟     「經典會隨著歷史的進程,不斷被打磨發亮而且發光。經典再現跟『種樹』很像,再多也不嫌太多,再久也不顯得過時,而且,也都會隨著時光增長越值得被人珍惜。環境混亂、氣候異常時種樹就對了,人心浮

躁、社會紛擾時就讓我們閱讀《種樹的男人》吧。」——作家、綠色公益推動者朱慧芳

荔枝椿象 (半翅目:荔蝽科) 入侵生態及平腹小蜂 (膜翅目:旋小蜂科) 生物防治技術之研究

為了解決最佳造林樹種的問題,作者吳怡慧 這樣論述:

荔枝椿象 (Tessaratoma papillosa),屬半翅目 (Hemiptera),荔蝽科 (Tessaratomidae),自2009年入侵高雄後,除危害荔枝 (Litchi chinensis) 和龍眼 (Dimocarpus longan) 等經濟果樹外,還對常作為行道樹、校園、公園綠地及造林樹種的臺灣原生樹種臺灣欒樹 (Koelreuteria henryi) 和無患子 (Sapindus mukorossi) 造成影響,成為影響農業生產及都市滋擾性害蟲,對農民及民眾影響極大。本研究探討荔枝椿象入侵臺灣後,在田間發生之相關資訊、天敵平腹小蜂 (Anastatus spp.)

的量產與低溫保存技術,及平腹小蜂對殺蟲劑殘留毒性之感受性評估,以做為後續強化荔枝椿象防治策略之參考。有關荔枝椿象於臺灣入侵源分析,從採集臺灣本島、外島金門及中國、泰國等區域的荔枝椿象共158筆樣本,以 COI基因進行親緣關係與親緣地理分析,結果顯示荔枝椿象入侵來源最可能為金門及東南亞族群,而臺灣本島廣泛分佈為多次入侵後持續擴散所造成。田間調查荔枝椿象在越冬期的棲息偏好性,發現荔枝椿象於龍眼和荔枝混植園中,喜棲息於龍眼植體上;對於其棲息位置,則以樹冠上層處顯著高於樹冠下層,另在枝條上棲息分佈情形,荔枝椿象成蟲於距頂端0-30 cm 處棲息數量最多,與距頂端枝條30-60 cm 及 > 60 cm

者呈現顯著差異。此外,為加強荔枝椿象生物防治的應用,本研究探討寄生荔枝椿象卵期的3種本土性平腹小蜂 Anastatus dexingensis、Anastatus fulloi 及 Anastatus japonicus在不同溫度下的寄生能力表現,結果顯示A. dexingensis 雌蜂於20℃ 時可產子代總數最多為154.7隻,A. fulloi 於30℃ 最多為217.3隻,A. japonicus 則於25℃ 有最多子代總數226.5隻;而3種小蜂的子代雌蜂比率皆隨著溫度而增加,於20℃ 最低為24.9%,30℃ 最高為70.4%。在3個溫度下比較每週子代的雌蜂比率皆以第1-2週最高

,隨後逐漸遞減,後期子代的雄蜂比率則會變高;根據試驗結果,選擇以A. japonicus為平腹小蜂量產種類,於25°C 環境下,寄生至第4週,有最佳的量產成效。為增加平腹小蜂 (A. japonicus) 生產數量,於平腹小蜂發育日數0-3日時,以低溫12℃ 環境下可保存1-5個月,與對照組之羽化率64.8% 間沒有顯著差異,而保存後所羽化的平腹小蜂雌蜂,其寄生能力無顯著差異。將替代寄主蓖麻蠶 (Samia cynthia) 卵經快速冷凍技術處理後,分別測試保存1-5個月,仍可維持作為代用寄主的品質,經平腹小蜂寄生後的羽化率可達83.8% 以上,子代雌蜂比率最低仍有75.0%,本研究結果可應用

在實際量產作業中,使平腹小蜂生產量增加,並可依需要釋放的季節進行調配。平腹小蜂對殺蟲劑殘留毒性之感受性評估結果顯示,自蓖麻蠶及柞蠶 (Antheraea pernyi) 卵2種不同替代寄主所羽化的平腹小蜂 (A. japonicus),對第滅寧、亞滅培、賽洛寧及丁基加保扶等4種殺蟲劑的殘毒感受性相似,殘毒強度依序為丁基加保扶、賽洛寧及亞滅培,而以第滅寧造成的死亡率最低;本試驗建議可選擇對平腹小蜂殘毒較低之殺蟲劑,如亞滅培及第滅寧等2種殺蟲劑,並於施藥14天後,再進行小蜂的田間釋放作業,可達到綜合應用寄生蜂與化學防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