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環境思想的相同及相異之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東西方環境思想的相同及相異之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斯瓦米‧拉瑪,魯道夫‧巴倫坦,艾倫.海姆斯寫的 【斯瓦米‧拉瑪瑜伽實修系列套書】(五冊):《冥想【全球暢銷20年經典版】》、《調息‧呼吸的科學》、《業力》、《王道瑜伽》、《神聖旅程》 和武光誠的 歷史是誰改寫的?地理知道:吃麥子的總是打吃米的、沙漠反而成了人類文明加速器……地理與歷史分開讀,很懵懂,一起看,超有趣。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东西方文化区别与英美文学欣赏也說明:在人类各不相同的文化模式中,东方与西方两大迥然相异的文化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 ... 英美文学作为特定地理历史社会环境中出现的文学,是植根于西方自由精神、在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橡實文化 和大是文化所出版 。

南華大學 宗教學研究所 黃國清所指導 孫淑儀的 唯識學轉識成智歷程與榮格個體化過程比較研究―以心識轉變為中心 (2017),提出東西方環境思想的相同及相異之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唯識學、轉識成智、心識轉化、榮格、個體化、心理投射。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設計研究所 林廷宜、林品章所指導 孫祖玉的 臺灣日治中期裝飾藝術風格的設計表現 (2011),提出因為有 裝飾藝術、女性、設計史、臺灣日治時期的重點而找出了 東西方環境思想的相同及相異之處的解答。

最後網站李奧波《砂郡年紀》土地倫理思想之研究則補充:阿道˙李奧波(Aldo Leopold ,1987-1948)畢業於耶魯大學森林系,服務於美國林務署,曾. 任教威斯康辛大學擔任獵物管理的教授。1949 年《砂郡年紀》(A Sand County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東西方環境思想的相同及相異之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斯瓦米‧拉瑪瑜伽實修系列套書】(五冊):《冥想【全球暢銷20年經典版】》、《調息‧呼吸的科學》、《業力》、《王道瑜伽》、《神聖旅程》

為了解決東西方環境思想的相同及相異之處的問題,作者斯瓦米‧拉瑪,魯道夫‧巴倫坦,艾倫.海姆斯 這樣論述:

  本套書組合:《冥想【全球暢銷20年經典版】:認識內在自我,與外在世界和諧共處,獲得真正的滿足》+《調息‧呼吸的科學:想要調控自己的身心,先從控制呼吸開始》+《業力:掙脫心的束縛》+《王道瑜伽:身心靈全方位實修的八肢瑜伽法》+《神聖旅程:揭開生命與死亡的奧祕》     集結印度瑜伽大師-斯瓦米‧拉瑪 生前著作系列   從進入冥想、調息和認識業力繩索的源頭   學習控制心的所有面向, 及實用的修行之道   讓我們一步一步了解生命的真相和死亡的意義!     《冥想【全球暢銷20年經典版】:認識內在自我,與外在世界和諧共處,獲得真正的滿足》     暢銷歐美20餘年   印度瑜伽大師-斯瓦米

‧拉瑪   專為冥想入門者撰寫的指南     冥想能讓心念轉向內在,進入到自我更深層次的存在,   達到意識的最高境界,   使人獲得智慧、力量、平靜與滿足。     ‧除了練習冥想,沒有其他能夠真正控制全部意識的方法。   ‧只有練習冥想,才能獲得真正的滿足感,因為它會產生最高級的愉悅,並帶來無畏。   ‧只有冥想能讓我們充分體驗當下並連接永恆。     斯瓦米‧拉瑪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瑜伽大師之一,曾於喜馬拉雅山區修行前後達四十餘載,融合東方修行及西方現代瑜伽理念,傳授任何人都可以練習的冥想方法。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介紹如何進行內在修習的指南書,提供了相關練習的系統性指導,也

回答了入門階段最常見的問題,將幫助你度過最重要的基礎階段。斯瓦米•拉瑪大師從冥想概念入手,談及呼吸、體位、飲食、睡眠、精神等各方面在冥想練習中的表現,也詳細說明放鬆及呼吸等練習方法,既有心靈的指引,也是一套切實可行的指南。有了這些技巧,你就能夠隨時開始練習了。     《調息‧呼吸的科學:想要調控自己的身心,先從控制呼吸開始》     匯集東西方觀點──   有關呼吸的鼻子與胸腹腔解剖生理學、瑜伽能量學、調息法   揭露如何運用呼吸來調節生命能量的祕密     呼吸不只是單純的生理現象   呼吸的節奏及速度,反映著一個人的身心狀態;   若能調控呼吸,就能改變人生。     ◎呼吸是身體與心念

之間的連結   斯瓦米‧拉瑪與兩位美國知名醫師,分別從東方與西方的觀點,對「呼吸」進行全面的審視,包括胸腔與腹部的物理運動、呼吸道的生理與解剖學、各式呼吸習慣的生理與心理作用、鼻子構造與呼吸氣流的關係、呼吸氣流與神經系統活動的複雜模式、瑜伽觀點中潛藏在身心背後的載具「氣」(prana)等,說明了呼吸對生理健康及高階意識狀態的重要性。斯瓦米‧拉瑪也在本書中分享喜馬拉雅瑜伽士所練習的調息法,讓讀者可以立即從中受益。     不論是幫助釋放食物中的能量、影響心肺系統的功能,或是改變自主神經系統、情緒狀態等,呼吸在維繫人體器官的完整運作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呼吸是所有生理活動的基本,並因為它碰觸到人體

眾多層面的運作,我們可以透過它來觀察與操控這些層面。     呼吸與心相互依存,掌控呼吸,心就會開始變得專一;假使呼吸不規則或斷斷續續,則心就會散亂。能控制呼吸與「氣」的人,就能控制住他的心;能控制心的人,就能控制住他的呼吸。調息能幫助練習者控制「氣」,進而達到更高層次的靈性修持。     本書將呼吸理論知識視為可被應用的個人成長工具,詳實描述了一系列實用的練習與技巧,以便讀者可有系統地控制呼吸及「氣」生命能量。這些練習都有助於擴展對呼吸的覺察,並以有益的呼吸方式來取代無意識的呼吸習慣。由於呼吸是身體與心念之間的連結,因此也可以被用來介入身體與心念的運作,隨著我們對呼吸的覺察及控制,這種介入將

可以深化生理與心理的改變。      《業力:掙脫心的束縛》     印度瑜伽大師-斯瓦米‧拉瑪   帶你認識業力繩索的源頭     透過靜坐,學習控制心的所有面向,   同時在世間實踐無執之道,   就能獲得解脫。     ‧希求行動成果的自私欲望,就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所謂無執之道,就是善巧無私且帶著愛地執行行動,並放下對行動成果的執著。   ‧一個能因為放下行動成果而感受愉悅的人,才可能證得圓滿。     ◎何謂「業」   「業」(Karma,或音譯卡瑪),也就是「實行(doing)與存在(being)的行動」,經常被比喻為由眾多繩線串成的繩索,用以形容自身被困在業繩的綑綁中,被生

命的痛苦以及經歷輪迴轉世的必然性所折磨。     業力是我們內在完美正義法則的展現,它是宇宙法則在人類小宇宙中的投射,並不包含武斷或懲罰的意味;這是宇宙通用的保證,保證每一個行為的結果最終都會回到其來源。因此,沒有任何一件事情的發生是偶然的。這並不是一種宿命的概念,因為無論發生何事,都是我們先前選擇和行動的結果,也是為了完成個人經驗的必然。     業繩的繩線,就是行動、想法、欲望,以及深藏於潛意識心中的隱伏人格傾向。在這些構成「業」的各種面向作用下,心一直處於持續被煽動、不斷向外尋求撫慰的狀態,結果讓許多物質、想法、幻想和享樂爭相奪取了人心的注意,於是人們變成了這些東西的奴隸。只要心依然處於

這種分心與渙散的狀態,我們就喪失從業力中解脫的希望。     我們身上已然發生的事情,是過去行動的實現;未來的一切也同樣會是目前行動的結果。先前行動所創造的業無法被改變,但是我們有能力決定未來的業。     ◎獲得智慧,從痛苦的束縛中解脫的三個原則:   1.放棄行動的成果。   2.善巧地履行責任,讓完成責任成為行動的唯一理由。   3.放下自我享受的欲望。唯有放棄對享受標的物的自私欲求,我們才可能獲得自由。我們必須學習放棄對自私享受的渴求,並開始無私地為了他人執行行動。     ◎本書簡介   為了展示每個人都必須透過研讀自我,來為自己解開束縛,斯瓦米‧拉瑪在書中分析了業的架構和心的作用,

並說明自我解脫的三個重要的階段。     斯瓦米‧拉瑪告訴我們,只有當一個人可以超越心的限制,到達至高的超意識境界,也就是所謂的三摩地,那寧靜之境,一個人才能夠真正證得業力解脫。唯有透過靜坐的練習到達此境後,真理的尋求者才能獲得至上本我的直覺覺知,並且通往自由。那是得以完全無私執行行動的自由,那是真愛的自由。     《王道瑜伽:身心靈全方位實修的八肢瑜伽法》     瑜伽大師斯瓦米‧拉瑪親自講授實用的修行之道     這是由聖者帕坦迦利所系統化   綜括了不同法門的教導,組成八個步驟的修行途徑   ──夜摩、尼夜摩、體式、調息、內攝、專注、禪那、三摩地──   可以讓人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情

緒、思想和細微心印   精通之後,將能完全實證「本我」,使個人和宇宙的真實合一     ※這是一套有條理而科學的學問,在教人如何自為,不強迫盲從信仰,而是鼓勵如實分辨。   ※每個接受王道瑜伽修練方法的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親身體驗來檢驗它。     這是一條非常科學的瑜伽途徑,由帕坦迦利把它條理化之後寫了下來。只要遵循這條途徑,就可以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情緒、思想,以及那些沉澱在無意識中的細微心印。它非常有系統地解釋並描述了一套包含八個步驟的瑜伽功法,藉助它則可以讓個人和宇宙的真實合一。求道之人最後進到第八個階段,叫做三摩地。     不同的瑜伽法門相異之處,是在初始修練的階段,以及各有一套修

練專注的方法,但是最後的三個階段都是相通的,就是專注、禪那,以及最終的三摩地合一。它們都能通向圓滿、智慧、喜樂的境地。     《神聖旅程:揭開生命與死亡的奧祕》     印度瑜伽大師-斯瓦米‧拉瑪 生前最後著作   帶你了解生命的真相,擺脫對死亡的恐懼     身體的死亡並非靈魂的終結,   而是靈魂拋掉身體這一件外衣。   當我們認知到「真實本我(阿特曼)永恆不朽,   其他萬事萬物都會朽壞滅亡」的基本事實,   就能夠征服死亡。     「生」與「死」就像是一對伴侶,彼此為對方提供了連貫性的情節。   死亡並非一個終止的句號,而是長途旅程中短暫停歇的逗號。     ◎《卡陀奧義書》與死亡

議題   本書專注探討的奧義書是《卡陀奧義書》(Kathopanishad),這是一本揭示死亡的神祕面紗,以及探討生命意義的經典。針對今生來世、阿特曼知識的主題,《卡陀奧義書》是所有奧義書中解釋得最清晰易懂的。它清楚地定義了人類面臨諸多議題時的選擇方案,諸如生命的目的,以及在人生最後時刻必須做出的選擇。     全書的根本架構在一個極具靈性領悟的年輕人納奇凱達與死亡之主閻摩之間的對話。納奇凱達選擇放下一切,一心一意只追尋了悟本我。他想要了悟阿特曼,對了悟真實本我的渴望遠遠凌駕了其他所有的一切。閻摩在書中所描述的就是瑜伽之道,其目標就是:每一個個別靈體與存居萬物內在的至上本我之間的靈性結合。  

  ◎人生是一趟挖寶工程   「生命意義」這份寶藏被藏在內在,被埋在層層的自我、欲望、情緒、習慣,以及其他隱藏的思想型態底下。阿特曼(個體的真實身分)就在那裡等著我們。這個挖寶工程就是世間人類存在的理由。     我們會慢慢地挖掘、剷除及脫離這一層又一層非真實、非永恆的本質,並透過這個過程學習。直到這項工程終於完工,我們了悟了自己的真實本我為止。這就是我們來到這世上的原因,這就是為何我們創造了這一切,這也是為何我們創作了這齣人生戲劇的原因,堪稱是橫跨全球取景,並囊括國際所有卡司的大製作。     ◎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結束   死亡只不過是一個車站,我們只是從上一班列車下車,然後等待開往下一個地

點的列車到來。無論我們選擇用怎樣的方式到達車站,那些生命旅程會決定我們到站時所呈現的內心狀態,同時也會決定我們來到這個旅程的轉折點時,對於即將展開的下一段旅程的準備狀態。     在死亡的時刻,靈魂拋掉身體這一件外衣。在身體死亡、腐壞之後,靈魂依然保持存在。靈魂沒有物質身體或物質宇宙現象的支持,繼續存在於靈性的領域之中。     ◎我們自己選擇了這一生的經歷   平等是絕對真理的不二法則,不公平才是人類的創造。根據重生理論,我們都應該對自己的此生與來生負起全責。每個人的出生都是根據他或她自己過去的行為來塑造成形的。     我們經常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選擇了下一次出生的要素。這些要素是由我們先

前的行動、思想和欲望來決定或選擇的。它們累積成深溝凹痕的印記,跟著我們生生世世地遊走。這些印記決定了轉世的所有特徵,包含了性別的男或女、會有怎樣的父母、有哪些兄弟姊妹、處於生命的何種階段、壽命的長短,以至於要遭受多少苦難、多少歡樂等,這機制並不牽涉一絲一毫的武斷或獨裁。也就是說,出生條件完美匹配了個體靈魂達成靈性成長的需求。     ◎死後的世界   關於死後的生命,每個人都會根據他或她的宗教信仰,預先賦予不同特定的期待。人們心目中的這些天堂,都只是個人所謂的最高欲望已達到滿足的心靈疆域。     每個人都有各自獨特的欲望,都各自定義了所謂的至高無上的快樂。同時,他們也都希望有一個地方可以讓這

些願望都能夠實現。這個天堂其實就是個人想法和欲望的投射,它就跟夢境一樣並不真實。     天堂或其他類型的死後世界,都不是一種靜止不動的狀態,而是由個人本身的念頭和行動而決定的可變動情境。那些經驗著天堂世界、享受天堂快樂的人,是由於過去的善行和善念賦予了他們這樣的福報。然而,善行與善念有其限制,同樣的,因為善行善念所累積的福報也是有所限制的。天界的快樂和人間的快樂類似,即便經驗及享受天界快樂的時間有可能比較長,還是有結束的時候。

唯識學轉識成智歷程與榮格個體化過程比較研究―以心識轉變為中心

為了解決東西方環境思想的相同及相異之處的問題,作者孫淑儀 這樣論述:

  唯識學緣於心識認識外境時,主客認識都是發生在心識之中,是主體心識的變現作用,非真實外境,但有情眾生執以為實有,而成偏計所執,遂造成生命坎陷的困境,而提出發菩提心、聞熏習、止觀、修波羅蜜、……等修行以了悟真理,轉染成淨、轉識成智。榮格心理學指出人類心理投射於外在世界,以求發展自我、認識適應社會環境,但投射作用是主體心靈的内容,放映到客觀世界,是主體心識的變現,並非事物的本質,芸芸眾生攀緣認識客體,終致心靈沮喪虛空,而提出個體化,藉由字詞聯想、積極想像、夢的解析以探索心靈,開啟心靈意識,使意識與無意識達成有意識的整合,完成生命的自在圓滿。  唯識學是東方佛教心理學,提出潛意識觀照轉化修行;榮

格心理學是西方心理治療學,深入潛意識心靈人格成長治療。東西方心靈似有其共通之處,東方唯識學與西方榮格心理學在心識思想上有何異同?唯識學轉識成智歷程與榮格個體化歷程是否有其相通相異之處?本論文以心識轉變現象分析兩者核心思想,從心識內涵、核心真理、修行方法、成長歷程四面向比較兩者之異同。  經由研究發現唯識學與榮格心理學在心識內涵上有同有異:唯識阿賴耶識與榮格集體無意識,相通的是都具有宇宙萬法的本源意義;相異的是阿賴耶識每人不同,集體無意識人人相同。唯識末那識與榮格自我,相通的是都具有執取性質;相異的是末那識盲目執取,自我具理性與理想。唯識前六識與榮格意識,相通的是唯識前五識與榮格意識都為覺識,唯

識第六意識與榮格自我都是主導者。唯識種子現行與榮格心理投射,相通的是唯識種子現行與榮格心理投射原理相通。  在核心真理上:唯識是唯識真如,榮格是本我。在修行方法上:唯識是緣起成就,榮格是內在體證。在成長歷程上:唯識經五位修行,榮格歷意識五階段成長。唯識學與榮格心理學有可互補處,在幫助瞭解人類心理,增進心靈成長上,各具其意義與價值,唯識學與榮格心理學的比較研究,可提升東西方心靈的對話空間與現代關注。

歷史是誰改寫的?地理知道:吃麥子的總是打吃米的、沙漠反而成了人類文明加速器……地理與歷史分開讀,很懵懂,一起看,超有趣。

為了解決東西方環境思想的相同及相異之處的問題,作者武光誠 這樣論述:

  ◎希臘土地貧瘠,憑什麼富強?印度半島南邊這麼大,文明怎麼全擠在北邊?   ◎造成朝鮮分南北的,不是三十八度線,而是洋流、樹葉、和米麥——   ◎四川聯外困難,為什麼秦始皇、劉邦、劉備、蔣介石非拿下這裡不可?   ◎伊斯蘭建立強大王國,靠聖戰和戒律只是表象,動力來自創教三訴求……   歷史是怎麼被改寫的?答案,只有地理知道。      在學校,地理與歷史都是分開讀,所以不知前因後果,很無聊。   但是,日本知名歷史學者、明治大學教授武光誠認為,   歷史和地理放在一起看,故事的來龍去脈就清楚了,讀起來超有趣,   因為,地理是歷史之母,地形、氣候本會限制人們的生活方式,

  但人類卻用盡智慧克服障礙,發展文明。      ◎越過峻嶺卻立刻碰上沙漠,是綠洲串起亞洲和歐洲,不是中國打通綠洲絲路:     .中亞乾燥因高山圍繞,雨水進不來,人們利用來自山麓的湧泉跟綠洲,並沿著綠洲當據點,發明坎兒井發展農業。   .人類文明的發展通常是漁獵、畜牧,然後農耕,但「這裡」不是這樣。   .當許多綠洲都市連起來能貫穿沙漠,東、西方商隊因此能順利通過乾燥地區。      ◎為了爭奪綠洲,漢朝邂逅希臘、唐朝大戰阿拉伯,蒙古橫掃東西,改變歷史:   .蒙古人沒文明?錯了。他們整頓絲路交通、建立驛站、加強貿易道路的警備,因為他們還在草原遊牧時,就注意到貿易帶來的好處。   .之後

成吉思汗登位,積極到處征討,在蒙古帝國的統馭下,各地急速發展。      ◎希臘土地貧瘠,如何致富?還成為西方文明起源?   .雖然地形不適合種穀,不過人們在山坡地開闢果園,種植葡萄跟橄欖,並做成葡萄酒跟橄欖油販售。   .於是希臘人在海岬多建港口,海上貿易用酒油換糧食,順便建立殖民地。   .希臘人買奴隸,讓他忙工作,自己的時間不是用來耍廢,而是用來念書(所以希臘哲學這麼多)以及強健身體(斯巴達三百壯士是真的)。      ◎中國地理太複雜,只好用「樹葉」分南北最簡明──哪種樹葉:   .中國人自認發源於黃河文明,但國外學者主張,其實大陸有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   .春秋戰國時代長江文明就很

興盛,還進入五霸七雄,是哪些國家呢?   .為什麼說長江文明自成體系?證據是?長江文明後來跑哪去了?   答案提示:吃麥子老是打吃米的。      ◎四川偏僻,卻是最強根據地。秦始皇、劉邦、劉備、蔣介石都需要這個大糧倉:   .四川的地形與氣候適合種植稻作,當地食材豐沛。   .標高很高,四周又有高山當天然屏障,敵人難以入侵。但,更重要的是──   .秦國占領四川,秦始皇得天下;項羽放棄四川,等於放棄漢中掌控的綠洲貿易,項羽沒讀好地理,招致失敗。諸葛亮拿不下漢中,鞠躬盡瘁;西夏掌握漢中,和宋遼三分天下。      ◎西歐從樹海下養豬,到飄洋過海殖民:   .「西歐」是哪裡?不用地理來看,你不會

秒懂這段歷史。讀了地理才知道……   .日耳曼人不算滅了羅馬帝國,而是吸收了她,因為……   .直到中世紀中葉,西歐一直是樹海覆蓋的養豬之地。   .西歐為什麼會進入大開墾時代?為什麼文藝復興之前,作者不說是黑暗時代?   .文藝復興末期,歐洲怎麼會民族國家紛紛興起?開始積極殖「民」。      以地理角度解析歷史,用歷史故事統整地理,地理與歷史分開看,往往一頭霧水,但一起讀,超有趣。 名人推薦   閱讀人主編 鄭俊德   教育部師鐸獎得主、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黃春木   歷史評論家 公孫策   知名臉書部落客 海獅說

臺灣日治中期裝飾藝術風格的設計表現

為了解決東西方環境思想的相同及相異之處的問題,作者孫祖玉 這樣論述:

本論文主要探討1920-30年代流行於歐美的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 Style),在日治中期臺灣殖民社會的設計發展與表現形式。首先探討西方裝飾藝術設計運動之歷史源由,歸納其形成的主要風格特徵,其次,探討日本明治維新以降現代設計的形成,與裝飾藝術在日本的發展狀況,最後,再進一步從日治時期臺灣建築與平面設計作品、社會文獻資料進行調查,探討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流行於歐美的裝飾藝術風格,透過殖民傳播的途徑,輾轉輸入至臺灣,在臺灣殖民社會的發展背景與流行效應,以及日治中期臺灣裝飾藝術設計的風格特色。本研究發現,臺灣裝飾藝術設計作品兼具有西方裝飾藝術風格的呈現、日本文化元素的應用、臺灣本土語彙的融合

等多元性之視覺文化。結論就日治中期臺灣裝飾藝術設計文本特徵與設計思潮因素提出三項結果:(1).裝飾藝術建築與平面設計文本經過東、西方異同比較後發現,除能找到一致性的風格形式與主題之外,相異處為臺灣民間漢、閩、客之私家宅院保留傳統閩南建築文化的居室生活慣性,僅在屋身局部添加裝飾藝術元素,形成了臺灣特有的裝飾藝術建築表情。臺灣裝飾藝術平面作品主題圖像則獨立發展出亞熱帶地域性的主題群,以及殖民主權的主題群。(2).透過歷史研究文本背景之研究,得到裝飾藝術折衷性質的反證,以及裝飾藝術時期的女性文本與女權運動具有密切之關聯性。(3).日本的西方文明學習經驗帶入殖民地臺灣,建立了臺灣裝飾藝術流行的接觸途徑

,透過對臺殖民方針與國家現代化政策主導下,促使了臺灣裝飾藝術的快速發展。本文透過歷史研究,在相同時間軸下之東、西方,進行裝飾藝術設計風格的關連性探討與流行文化脈絡的連結,希望對於臺灣設計史的建構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