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翁財記便利商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研究所 賴宗裕所指導 徐佳君的 都市空間規劃與生活方式之研究 (2008),提出林口翁財記便利商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都市空間、空間規劃、生活方式、都市決定論、都市社會學。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林口翁財記便利商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都市空間規劃與生活方式之研究

為了解決林口翁財記便利商店的問題,作者徐佳君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美國早期的都市社會學與社會心理學的理論,瞭解都市化對都市生活影響的一些表徵,包括大量的人口、差異化的個體、高人口密度,以及有別於鄉村的都市生活面貌,例如冷淡、拘謹、膚淺、利益導向、理性的社會情境等。由於台灣快速都市化讓社會整體進步與發達,但都市的意象不免讓人感到冷漠、疏離與隔離,此是否誠如過去西方的都市社會研究結果一般,源於都市空間會影響都市人的心理與外顯的生活方式,此引發本研究進一步探究之動機。有鑑於過去以都市空間規劃為研究主軸之文獻,顯少有學者直接將「生活方式」與「都市空間」兩大議題做關聯性的探討,而台灣早期60、70年代的都市社會學者,曾以社區凝聚、社區發展、社區意識或是鄰里關

係進行討論,但時至今日此類的研究亦顯得零星且分散。因此,本研究關懷都市空間與都市人的議題,以西方文獻中的實證經驗來觀察台灣都市社會的情況,並予以驗證假設一:都市人的空間使用行為會因不同社經背景而有差異;假設二:移入都市生活的居民其自身價值觀將會有所改變;假設三:價值觀的改變會對生活方式與使用都市空間的行為產生影響;假設四:都市人的生活方式會對空間使用產生影響,並與空間課題的產生有所關聯;假設五:都市空間與生活方式有所關聯。 因此,本研究在文獻回顧與推演台灣都市社會的情境後,抽樣台北市大安及士林兩區的居民,瞭解遷移者在價值觀、生活方式與空間使用的情況,並以敘述性統計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SE

M)歸納問卷結果,回應研究假設,並驗證都市空間與生活方式之關聯。最後,參照實證結果研擬重塑都市空間新風貌之目標與對策體系,做為提昇都市空間品質的建議;而此建議亦可供政府與規劃單位及後續研究者在政策操作上與研究時之參考。最後,獲致以下幾點結論:一、本研究認為遷移者進入都市生活後,其價值觀可能被改變或是強化的面向,包括自我防衛、個人主義、經濟報酬、理性、容忍五大價值觀。而生活達一定時間後,生活方式將會受到都市環境的影響,以致呈現較互不干涉(疏離)、社區意識缺乏、務實生活(精確計算),以及重娛樂休閒的傾向。二、本研究提出都市空間諸多課題,例如社區空間意識衰頹、公共空間私有化、人行空間被遺忘、消費空間

主導地方空間的興衰、人工空間取代生態空間,以及空間的過度與不當利用,可能與都市人被強化或改變後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息息相關。而經由敘述性統計分析及SEM的分析,已驗證本研究所提出之五大假設。三、本研究認為都市空間是自變數亦是應變數。因此,經由實質與非實質規劃策略之研擬,將可重塑都市空間的面貌,並經由影響生活方式來發掘與提高都市社會互動和社會資本的發展,從而再次影響都市人使用空間的行為與態度。本研究研擬實質空間規劃策略,分成三大目標、三項標的與六大對策--提供適當合宜的公共空間、營造巷弄的春天、提高都市空間水平流動性、形塑友善人行空間的元素、增加非機動車的通行空間、經營都市的精耕主義。同時亦認為,

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亦應搭配做一調整(此屬非實質的規劃策略),例如建立具有社區鄰里道德規範與共識之生活方式、提高民眾參與度之生活方式、推廣植栽與綠化生活方式,或是推展永續的旅行行為,亦即步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