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件複句例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條件複句例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PierreBourdieu寫的 馬內的象徵革命:藝術場域的誕生 和HowardMarks的 價值投資大師霍華.馬克斯【熱銷限量套書】(共兩冊):《投資最重要的事》+《掌握市場週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教育學習補習資源網- 並列複句例子的評價費用和推薦,EDU.TW也說明:關於並列複句例子在國小中年級學童語文聆聽辨誤歷程之個案研究- ntcuir 的評價; 關於並列複句例子在條件複句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媽媽最愛你的評價; 關於並列複句例子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群學 和商業周刊所出版 。

輔仁大學 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鄭志明所指導 郭弈葳的 臺灣民間的魂魄觀--以宗教人士的訪談為核心 (2020),提出條件複句例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魂、魄、能量、歸宿、輪迴。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陽明大學 心智哲學研究所 洪裕宏所指導 陳安瑾的 存有宇宙靈論與心靈邊界 (2020),提出因為有 泛靈論、宇宙靈論、心靈哲學、心靈邊界、意識研究、量子意識的重點而找出了 條件複句例子的解答。

最後網站承接連詞「則」的用法與相關發展 - 中國文學系則補充:出現在條件複句裡的承接連詞又轉變為話題焦點標記,起初用於話題 ... 很難找到其作代詞的用例,藍鷹、洪波(2001)舉出過一些『則』作代詞的例子,一般都不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條件複句例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馬內的象徵革命:藝術場域的誕生

為了解決條件複句例子的問題,作者PierreBourdieu 這樣論述:

社會理論大師布迪厄 繼《區分》、《藝術的法則》之後 最重要的「文化社會學」、「作品研究」經典   ★書中附有42張馬內及同時期重要畫家的畫作彩圖,使讀者在鑑賞布迪厄的作品分析時,能夠圖文對照   「藝術是沒有理論的純粹實作。」──涂爾幹   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藝術圈正湧現一場寧靜革命。官方支持的學院派繪畫遭受各路新興派別挑戰,包括最具代表性的印象派在內。其中,馬內(Édouard Manet)在「落選者沙龍」展出〈草地上的午餐〉,更為這場藝術運動吹響了號角。自此,人們不再期望藝術要承載宗教或歷史等宏大敘事,而是能更追求技巧與形式。自此,世人對於「何謂繪畫」的觀念起了徹底的轉變

。本書作者、知名社會學家布迪厄,將這種認知及實作上的變革,稱為「象徵革命」。   然而,象徵革命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眾多條件才能達成。本書首先從「場域」的概念切入,探究革命發生的條件。當時,教育擴張導致學位過剩,連帶改變了創作者的人口結構,讓馬內為首的「異端」能吸納更多支持者。於是,原先被官方壟斷的審美標準,開始弱化並鬆動。另一方面,馬內出身上流社會所養成的「慣習」,以及他日後在沙龍、咖啡廳、畫室累積的社會「資本」,也都是他得以擔綱革命先知的條件。而這恰恰展現出象徵革命的弔詭:革命者往往是擁有優勢的人。   以此,透過分析畫作風格、評論家的論述、行動者的階級屬性,布迪厄從法國繪畫的案例,

見證現代藝術如何誕生。   本書由未完成手稿與課程講稿集結而成,課堂上不時穿插對聽眾來函的回應。因此,即便看似是一部未竟之作,本書反倒更能讓我們窺見這名思想家鍛造概念的過程。   佳句摘錄   ▊論象徵革命   .象徵革命[是]可在其秩序上類比於偉大的宗教革命〔…〕;在這世界觀的革命中而來的是我們各自認知和欣賞的範疇。──克里斯多福.夏勒   .這場著名的「象徵革命」,在大約1870年成功地以自由藝術推翻學院藝術。……在這就是象徵革命者:他完全承繼了一個體系,卻以其所擁有的,操縱其為體系所賦予的而回頭來對抗體系。……在自主領域的先進狀態中,也就是場域中,這是革命唯一的形式。──芭絲卡

.卡薩諾娃   .所謂象徵秩序,建立在社會結構與認知結構的符應上,當象徵秩序斷裂,也就意味著人們關於世界的經驗基礎,以及人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正統之再現跟著斷裂,〈草地上的午餐〉這幅醜聞之作,乃被視為無意識的分析器:這幅畫迫使隱晦與被抑制的事物表現出來(尤其是透過評論「失望」的反應,這和有教養的公眾對於世界與性事的如何再現的看法有關,涉及他們的感知基模與深層的信仰。)   ▊論連續性vs.斷裂   .馬內是在連續性中的斷裂,這是極為重要的:宗教上的斷裂和科學上的重大斷裂,其實都是整合性的斷裂,在斷裂的同時又把斷裂掉的整合進來。   .例如:人們在晚近時期的法國哲學注意到,雖然1950年代是

存在主義極盛的時代,但所有在這之後才逐漸明朗的思潮,也就是1970年代出現的,在1950年代早已存在了,只是還在萌芽或遭壓抑的狀態……單純地區分出連續或不連續,是錯誤的提問。   ▊論(藝術)場域   .這就是場域;其中的行動者擁有差異的、不平等的文學資本的形式,資本的分配結構是不平等的,在場域中有一系列的位置,在不同的位置上,有各自對於文學領域或藝術領域的立場。   .藝術世界如同所有「場域」形式的世界,根植於一個基本信仰,就是幻想(illusio),這樣的信仰主要是必須確定哪些發生在場域中的事是重要的。   .場域從來不是徹底自主的。因為藝術場域持續地依賴著國家、資助……等等。其保

有一種自主性,就是相對於從外部來的事物有一定程度的獨立性……自主的場域有能力折射來自外部的事件,依照其自身的法則對其加以改寫。   .基於場域之間的同源性(homologie)(例如藝術場域和權力場域之間),在一個場域內出現的革命,即使極為特定且受限在該場域,依照著雙效(coup double)的邏輯及場域的同源性,該革命也會從發生革命的場域牽連到其他場域,特別是政治場域。   .對於建立在某種限制額的學院秩序而言,數量的效果是最大的挑戰。超額的生產者以其行動支持革命發動者,尤其是透過異端展覽的組織,瓦解了原本維持學院壟斷的相互強化之信任網絡。這危機正是信任的危機。於是,場域就圍繞著學院端

……以及由畫家學徒與準備成為作家的波希米亞所構成的另一端,在這兩個對立端間漸漸生成。……當藝術家領域不再作為被一個團體控制的階序裝置來運作,投入壟斷藝術正當性這場競爭的場域,就漸漸自我形成。   ▊論馬內的慣習/資本   .馬內表現出來的屬性是同於古猶太教先知一樣的:雖出身於學者階級,他卻有揭發且偏離學院的能耐,使評審團陷入麻煩,不知該把他歸於無能與笨拙,或視他心存惡意想搞顛覆,然而他們看到的卻是欠缺學院的正統性。馬內是法官之子,庫屈賀的學生,怎麼看都是既聰明又有名的,至少在他的同儕中是如此……整個似乎顯示出他維持在布爾喬亞和學院秩序的矛盾性之間。 本書特色   ◆布迪厄為提出文化資本

與場域等聞名概念的學者,其代表作《區分》被國際社會學協會票選為20世紀前六大社會學重要著作。布迪厄發展的概念體系流傳甚廣,在社會學界、人類學界、哲學界、傳播學界、視覺文化研究等領域,都具有高度影響力。   ◆此書堪稱藝術史的翻案之作,不再將馬內歸類於印象派,而是從馬內的出身、人際網絡、畫作風格、與過往時期各畫家的關係等,將馬內定位成自成一格的象徵革命者。   ◆有別於既有的「作品研究」觀點,布迪厄並非單純從外部(如階級位置)定位馬內,也不只從內部(畫作內容)分析,而是融合兩種視角,轉而以場域的概念,主張藝術具有相對自主性,同時剖析馬內離經叛道的慣習,又是如何促成這個新興的場域站穩腳跟。

  ◆對藝術場域的研究可作為對其他場域的研究之示範,因而有助於讀者瞭解在分化複雜的社會之下,各種專業領域如何運作。 各界迴響   「他的作法不是像紀念碑或不可觸及的傑作般地留存。因他的緣故,我們得以穿透到社會學家工作室的深處,在其中,作者站在讀者的一方,並經常在課堂聽寫之前,割開防護的盔甲。」──克里斯多福.夏勒(巴黎第一大學當代史名譽教授)   「有鑑於這課程在作者生命裡的位置,這大綱就成了反身性思考的高潮、革命性沉思的頂峰,整個是為理解一名革命性的藝術家而建置起來,而發明的一種形式,即如在他描述馬內畫作的那種動亂之同時,布迪厄也加入了自己的畫像。」──芭絲卡.卡薩諾娃(文學批評家)

  「雖然布迪厄常被詮釋成社會再生產的理論家,《馬內》卻提出了對於文化變遷的動態解釋,相較於他先前探討文化生產的著作,本書可說是更加成熟。   《馬內》讓我們看見的是成形中的思想家,而不是一名先知。在兩年的課程中,布迪厄坦白承認對於開啟這麼大的研究計畫,他充滿了焦慮即懷疑。對於課堂上他沒時間或不知該如何回答的問題,他也總是念茲在茲。   本書提供的不只是理論的陳述,而是讓我們感知他的人格,以及他的知識實作。」──Ben Merriman(堪薩斯大學公行系助理教授)   「作為歷史研究,《馬內》栩栩如生地展示了關於該年代作者群的大量知識。關於馬內如何在沙龍獲取並鞏固社會資本,此書的描述亦相當

豐富,深入許多細節。   我認為此書的主題應能引起廣大、跨學科的讀者感到興趣。」──Christopher Thorpe(艾希特大學社會學教授)

條件複句例子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了解自己天賦特質,幫自己加薪上萬元! ‣ https://lihi1.com/ou2i3
●超強理財攻略小資理財 :https://reurl.cc/8lKQDb
#成功有約 #賺錢基本功 #良師益友在RICH

0:00 影片開始
0:29 參加排毒營前的過程
1:10 參加排毒營時環境也很重要
1:22 面對恐懼和不適應第一時間是選擇逃避
2:21 為什麼有些人不能理解理財重要性
2:41 要參加學習的團體的重要性
3:24 Jamie老師中年發現健康的重要性
4:31 運動社團和早起社團的重要性
4:42 想變更健康更自由更有錢要怎麼做

與成功有約!XX是打造賺錢腦的第一步
培養自己賺錢的第一步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
我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這是由祖宗傳下來人生千古不變的至理名言!
簡單來說也可以說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你的性格經歷,決定你所處的人群,
而你所處的人群,也會改變你的性格狀態,
從生活習慣,到做人做事,乃至以後發展。
https://youtu.be/Vq_htaphpcI

舉個例子來說,一團泥巴,環境就是可以雕塑那台機器,
它可以一點一滴的將捏塑成型,
改變你的成長軌跡;而朋友可以為你上色,
決定你的人生成敗!
這就是默默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力!

你是誰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和誰在一起
和積極向上的人在一起,你也會努力拚鬥。
和思維活躍的人在一起,你也會靈活應變。
和誠實守信的人在一起,你也會嚴謹認真。
和淡泊名利的人在一起,你也會看清得失。

這兩句話是Jamie今天要送給大家的心靈雞湯!
「你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誰在一起!」
「學最好的別人,做最好的自己!」

人生想要與誰同行?用你聰明的腦袋瓜想想吧!
如果你也認同我的話,可以寫在自己的本本上,反覆的觀看~
明晚9/2剛好也有線上天賦說明會唷!趕緊報名✨✨✨✨
●了解自己天賦,幫自己加薪上萬元! ‣ https://lihi1.com/ou2i3



●超強理財投資攻略#小資理財 :https://reurl.cc/8lKQDb
●免費領取🆓有錢人獨家理財表🔮https://reurl.cc/keyQr

// Jamie給你正能量💪 //
IG ‣ https://reurl.cc/0K1ax
FB ‣https://reurl.cc/VLoWR
YouTube ‣http://bit.ly/2WWUv7A

⬇️變有錢秘密在這裡⬇️
‣ 啟動天賦三步驟:https://lihi1.com/ou2i3
‣ 輕易豐盛粉絲團:http://bit.ly/richjamie
‣合作邀約:[email protected]

更多推薦影片:
📍#關於天賦
💡必看!財富翻倍找到自己的財富流:https://youtu.be/l_PXoJdY09Y
💡為什麼你一定要了解天賦?:https://youtu.be/ptIS97NGdpk
💡 #順流致富 GPS:https://youtu.be/19iIYB9xbQY

📍#理財達人秀
🔹獨家知識型YouTuber 好葉Better Leaf 專訪:https://youtu.be/llx4KvcLnwI 
🔹打造富腦袋!從零累積被動收入Ms.Selena專訪:https://youtu.be/MeeSmrWg35U
🔹2020房地產投資?李同榮老師房產趨勢分析:https://youtu.be/UzztESwbr60
🔹共居美好房東生活-時尚包租婆Gina姊姊:https://youtu.be/1cbFb6Jvepc 
🔹投資基金搞懂投資3個基本觀念賤芭樂老師:https://youtu.be/RuVZ1W_c9hs
🔹假如我有五千萬,自己的投資會有什麼不同? feat. 市場先生:https://youtu.be/dXE3Y0F9dAM
🔹流量變現金-自媒體的獲利模式 佐邊茶水間 Zoey:https://youtu.be/OuUPhqidNtI

📍#財富能量
⭐如果你想多了解心想事成的秘密:https://youtu.be/GAFUB_kaRuM
⭐面對憂鬱與躁鬱的情緒失衡:https://youtu.be/IwU-8Hobq2g
⭐我中了一台賓士...財富能量7大關鍵:https://youtu.be/GAFUB_kaRuM

📍#被動收入
💎斜槓人生主動收入系列:https://youtu.be/UwkqUfEGVtk 
💎你愛的被動收入系列:https://youtu.be/V7yQk61DPBg

📍#投資理財
▪如何從0存款到!5步驟小資財富大翻身:https://youtu.be/4OUvOCrHmIA
▪打造巴菲特複利王國:https://youtu.be/uiv4-QoZjS0 
▪信用卡推薦-現金回饋:https://youtu.be/C9tpl0B4W5E
▪沒有錢怎麼理財:https://youtu.be/F1LwoGTIOEk
▪晉升小資的五個聰明花錢方法:https://youtu.be/u_2Ps16oKRk
▪用一張紙看完人生 瞬間秒懂時間的威力:https://youtu.be/Rjk4NsDb-_M

📍#電影影評
🔸寄生上流#寄生上流 3大人性弱點:https://youtu.be/x9mQt3AiR2E
🔸阿拉丁面對金錢誘惑7招扭轉人性弱點:https://youtu.be/vkWbGpLD9Pg

📍#輕易豐盛 #見證
📌8年級年收百萬的秘密 掌握時機高獲利出場 :https://youtu.be/GehxE7cRRTA
📌透過夫妻理財找到財富順流:https://youtu.be/5suWRqD7Bwo
📌資源整合擁有4個主動收入+自助洗事業:https://youtu.be/Ok8eyIMDqu4

#理財 #理財達人 #理財規劃 #小資理財 #小資族投資 #小資存錢法 #小資 #小資女 #天賦
#免費 #翻倍 #財富 #迷路 #創富計畫 #2020 #理財 #秘密 #致富 #商機 #新年快樂 #禮物 #創造財富計畫 #財富翻倍 #改變 #改變人生 #商機分享 #人生致富 #致富人生

臺灣民間的魂魄觀--以宗教人士的訪談為核心

為了解決條件複句例子的問題,作者郭弈葳 這樣論述:

筆者偶爾會做夢,自從夢見過世的祖母,數年來參與不少不同宗教團體,道場舉辦的法會都不忘為祖母及歷代祖先報名,去到哪個道場都祈求神佛保佑父母健康。隨著參與活動、隨緣整理道場的文字資料等,在觀察與行動之中,逐漸產生一些疑問,歷代祖先還好嗎?是否有收到我燒給祂們的祭品?祂們參加完法會去哪裡了?為什麼每年都要超度?如何確定得到的訊息是真的來自神意等等?這麼多的疑問,心裡總是反覆思考――靈魂究竟是從何而來?人死後又去哪裡?再來凡間又牽涉到那些條件?加上筆者擔任教職期間,幾乎每屆學生都有幾個是比較特殊的狀況,更常遇到學生問我關於靈魂的事。現在網路資訊傳播快速,而在國小階段,政府的教育政策對於宗教這

個領域,給學生的資訊還是僅止於一些表象,實在無法解答學生一籮筐關於靈的現象之問題,加上現在環保意識擡頭,政策的決定似乎只看物質的層面,是否有考慮靈界究竟是怎樣的規律與運作?見到社會上這麼多似是而非的看法,不管是立場問題,或是因誤解、了解不夠,種種皆激起筆者想更深入探討的動機,期待能夠釐清有關靈魂的基本問題,將魂魄的來源、歸宿與再來的關聯性提供給世人參究,希望民眾在從事宗教活動或面對過世的親人有關殯葬的種種處置問題時,能夠想清楚,不要造成難以收拾的後果。 本研究採取文獻分析法與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法,在與指導教授研擬出訪談題綱後,考量交通、時間、地理環境等因素,即以深度訪談方式採集各種文本與

非文本資料,經過多次篩選文獻資料、反覆聽取錄音檔案,完成逐字稿,並向受訪者確認其意,再將資料予以分類、編碼,反覆檢查,再來進行歸納討論,並做出結論。 本研究發現:(1)靈魂的總源頭在道教或民間宗教,都是指向來自於炁;(2)魂魄是意識體,來自於星宿,經過星宿中繼站來到凡間;(3)人過世後,三魂非同一歸處;(4)尚未回天界的一魂轉生至六道,唯有覺醒,才能不斷提升自己;(5)祖先是三魂之一;(6)積功累德皆需要有能量。 以上結論希望能提供民眾在處理或面對魂魄問題時,有較寬廣的參考資訊,本研究在訪談過程發現有不少問題可以再繼續探究,還待有心者繼續開挖。

價值投資大師霍華.馬克斯【熱銷限量套書】(共兩冊):《投資最重要的事》+《掌握市場週期》

為了解決條件複句例子的問題,作者HowardMarks 這樣論述:

  《投資最重要的事》      巴菲特:這本書,我讀了兩遍!    華爾街日報:他的備忘錄,媲美波克夏的股東大會。    價值投資者必讀經典—霍華.馬克斯20項投資法則      傳奇大師精鍊投資最重要的事,    加值4位頂尖投資專家評注筆記,    無論入門者或是老手,都能從大師洞見中找出自己的致勝方法!      在美國投資界與巴菲特齊名的霍華.馬克斯,其所聯合創辦的橡樹資本成立時間超過二十年,管理資產規模已達千億美元,其長期績效表現更是驚人,二十八年來(包含六位創辦人任職TCW時期)平均複合報酬率高達一九%(同期美股標準普爾五百指數表現只有一○‧一%,MSCI全球指數只有四‧九%

)。也就是說,如果在二十八年前將一百萬交給橡樹資本管理,現在已擁有一億七千萬。      霍華.馬克斯從不吝於和市場分享其投資洞見,持續以「投資備忘錄」與客戶及所有投資人溝通。橡樹備忘錄受到美國投資界高度重視,地位等於巴菲特波克夏每年股東大會,連巴菲特本人也罕見背書:「只要在郵件信箱裡看到霍華.馬克斯的投資備忘錄,我會馬上打開與閱讀!」      《投資最重要的事》一書公開「橡樹資本持續擁有打敗大盤的卓越表現」的答案。霍華.馬克斯濃縮歷年備忘錄及價值投資心得,總結為二十項原則,包涵著名的「第二層思考」、價格與價值的關系、耐心等待機會、避開投資陷阱、對抗情緒帶來的負面影響……含括所有價值投資者的

關鍵面向,處處都是洞見與啟發。      【學習第二層思考】    第一層思考簡單、膚淺,幾乎人人做得到;    第二層思考則比較深入、複雜,而且迂迴。    掌握第二層思考、打敗市場的關鍵是高度的洞察力。      【注意景氣循環】    我們相信以下兩個概念:    法則1:多數事物都有週期。    法則2:在其他人忘記法則1時,就是產生獲利和虧損的最大機會。      【在泡沫中避免虧損】    在這種關鍵時刻要拒絕投資:    貪婪和人性偏誤造成利多消息廣泛宣傳,使股價受到高估;    或是利空消息被忽視時。      本書舊版上市已成為投資者人手一本的案頭書,新版加值收錄四位投資名家

克里斯多夫‧戴維斯、喬爾‧葛林布萊特、保羅‧喬森、賽斯‧卡拉曼評注,以及作者新的洞察。華爾街「投資大師中的大師」布魯斯‧葛林瓦德做序盛讚:「《投資最重要的事升級版》是集當代五位最佳投資思想家大成的作品。」這本匯集當世投資智慧精華的書,就是霍華.馬克斯獻給投資人最慷慨的禮物。      《掌握市場週期》      ☆年度暢銷冠軍《投資最重要的事》續作重磅推出☆    2019-2020市場週期大反轉!所有人都想知道:    我們處在週期何處?下一個投資機會在哪?    ☆多頭空頭、景氣好壞都能賺的秘密,投資天王告訴你☆      華爾街天王、國內外金融界領袖一致推薦經典    橋水基金創辦人瑞‧

達利歐盛讚:    「本書是一本必讀之作,原因不僅是書中討論的每種週期都非常重要,    更因為霍華是他的世代最頂尖的投資大師之一。」      被《霸榮》(Barron’s)雜誌推舉為「華爾街最受青睞的宗師之一」的投資哲學家霍華.馬克斯,其所聯合創辦的橡樹資本成立逾二十年,管理資產規模已達一千兩百億美元。橡樹資本不僅以驚人的打敗大盤的長期績效聞名,更以霍華.馬克斯寫給客戶的「投資備忘錄」深受各界矚目。《華爾街日報》曾讚譽:「投資界最令人期待的盛事,除了巴菲特每年的波克夏股東大會,就是霍華.馬克斯的備忘錄!」,連巴菲特本人也罕見背書:「只要在郵件信箱裡看到霍華.馬克斯的投資備忘錄,我會馬上打開

與閱讀!」霍華.馬克斯濃縮歷年備忘錄及價值投資心得寫下的《投資最重要的事》,是投資者人手一冊的必讀經典。      曾預測達康泡沫與金融海嘯的霍華.馬克斯,逆勢獲利的原因正來自他對於「週期」的不凡洞見。《掌握市場週期》正是深度探討「週期」這件「投資最重要的事」,揭露週期的成因以及該如何應對。投資市場會週期性地漲跌起伏,眾人皆知;然而何時應該抽身,又或者該堅持下去?除了運氣、藝術以及與未知的賭局之外,最好的決策方式,必是深入地理解起落循環背後的理由,並循著趨勢下判斷。霍華.馬克斯說:「大多數偉大投資家都對週期一般的運作方式與目前正處於哪個階段有卓越的判斷力,這樣的判斷力使得他們可以優異的針對未來

進行資產組合配置。」正因如此,他融合多年來投資備忘錄與體會,包含最深刻的洞見與智慧,寫下此書,助讀者精準掌握經濟、市場、企業週期影響,體認起落運行的模式與正處在循環的什麼位置;還指點人類的心理運作(被恐懼與貪婪蒙蔽)及對應的投資行為,經由研究過往市場的變動,理解背後的原因。      《掌握市場週期》就要帶你一探週期的奧秘。你可以學到:      【為什麼要研究週期?】    隨著我們在週期裡的位置改變,勝算也跟著改變。如果不進而改變投資立場,我們就是消極的在看待週期。換句話說,我們忽略提高成功機率的機會。      【什麼是趨勢?】    我們可以討論哪些事情可能發生,或是應該發生,以及發生

的可能性。這些事情就是我所謂的「趨勢」。      【獲利循環】    有些產業的銷售會對經濟週期作出反應,有些產業則不然,工業原料和零組件的銷售(化學製品、金屬製品、塑膠製品、能源、電線和半導體產品)會直接對經濟週期產生反應。食品、飲料和藥品等日常生活必需品不會對經濟週期作出高度反應。      【投資人心態的擺盪】    在景氣循環、金融週期和市場週期中,大多數的過度上漲,以及不可避免產生往往也更大的下跌反應,都是心態的擺盪所導致波動過大的結果。      【避免做出極端的行為】    我們在大多數情況下更應該往中間靠攏,在太多與太小間朝向一個合理的平衡。      【信貸循環】    景

氣繁榮時會擴大放款,進而出現不明智的放款行為,結果造成大量虧損,這又會讓放款機構停止放款,使得繁榮時期結束,如此持續循環。      【房地產週期】    由於房地產投資的漫長前置期(一棟建築物從概念的形成到完工啟用,通常得耗時很多個年頭),而在這段期間,各項情勢有可能出現大幅度的變化。選在繁榮時期啟動建案,反而可能成為風險來源之一;但在時機不佳的階段購買這種專案,則可能讓人獲得可觀的利潤。      【最根本的要素是推理】    我們必須努力設法了解周遭大小事所象徵的寓意。當其他人義無反顧並信心滿滿地積極買進時,我們應該抱持高度審慎的態度;而當別人驚慌失措,以致不敢採取行動或甚至恐慌賣出,我

們則應該轉趨積極。      霍華.馬克斯不藏私公開他掌握經濟趨勢的眼光,讓全球投資者得以一窺其獨門投資心法。無論新手或老手投資人,建構好週期的思維,將養成你獨有的判斷優勢。面臨2019至2020將至的市場週期變動,你也能做好準備,掌握獲利之機。    本書特色      《投資最重要的事》      1. 股神巴菲特也讀兩遍的投資寶典!    巴菲特開郵件信箱必看他的投資備忘錄、約翰‧伯格盛讚「想避開投資陷阱必讀」——公認投資大師霍華.馬克斯四十多年淬練的投資智慧,全世界的投資人,從新手到骨灰級投資者,補腦必讀!      2. 教你「第二層思考」,精準評估市場機會和風險    市場混沌詭譎

、景氣一片迷霧,根據眼前的資訊判斷,永遠只落於人後,贏家必須有比表象更加深入的「第二層思考」,霍華.馬克斯教你:「想到別人沒想過的事情,看到他們錯過的東西,擁有他們沒有的洞見,然後用不同的方式對應」。      3. 新版增加一章及四位名家評注筆記!    新版擴充第二十章「合理預期」主題,且罕見加入四位知名投資專家學者評註,作者本人也加入解說,集五位最佳投資思想家大成,內容更豐富、面向更多元,讀者更能從真知灼見中獲取大師的智慧。      4. 與大師對話,寫出每個人的投資致勝方法    每位讀者都能不僅能用心捧讀、親身體會,更能參與投資名家臨場討論,在頁面上加上自己的心得,自然能形成專屬個

人的一套投資模式,讓本書變成你自己的投資致勝寶典。      《掌握市場週期》      1. 神作《投資最重要的事》續作重磅上市,世界級領袖一致站台    巴菲特開郵件信箱必看他的投資備忘錄、瑞.達利歐盛讚必讀之作、查理.蒙格推薦鑒往知來之書——公認投資大師霍華.馬克斯繼《投資最重要的事》又一巨作,投資人、領導人、想緊抓未來趨勢的所有人,不容錯過這本奠定市場週期觀念的唯一經典。      2. 2019-2020年市場週期反轉,現下必學的決策法、必讀的提醒!    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但要知道:經濟就是周而復始的循環,每個人都能學習定位!霍華.馬克斯教你敏銳察覺到市場在週期哪個階段、以及所

處的位置,並依此決策:無論牛熊市,所有投資人都能有效提高投資勝算。      3. 大師開課!從週期學會掌握市場機會、規避風險    霍華.馬克斯教你「保持警醒、持續前進」:仔細研究歷史上的週期,了解起因和意義,並對下一個上升或下降的週期保持警醒,就能減低受到意外事件打擊的風險。      4. 經濟景氣、公司獲利、股市、房地產、不良債權……探討所有市場週期!    無論讀者瞄準的是哪個市場,馬克斯引導你一一檢視基本面要素,並說明如何透徹理解週期,遭遇任何一種環境,你都能做好準備,從容因應。    各界推薦      《投資最重要的事》     華倫‧巴菲特(波克夏海瑟威董事長暨執行長)   

 布魯斯‧葛林瓦德(華爾街大師中的大師)    約翰‧伯格(先鋒集團創辦人暨執行長)    謝劍平(台灣科技大學財務金融所教授、前中華電信財務長)    雷浩斯(價值投資者、財經作家)    財報狗(台灣最大的基本面資訊平台與社群)      「如果你是價值投資新手,看這本書可能不會有太深刻的感觸,但當你踏入價值投資的旅程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他早就對旅途上的問題做出說明。如果你是價值投資老手,會發現他對你曾百思不解的問題做出清楚地整理、釐清問題的盲點,你只能讚嘆他的理性邏輯。《投資最重要的事》足以成為價值投資哲學類的標準教科書,每個人都該修這堂課。」-雷浩斯,價值投資者、財經作家      「

只要在郵件信箱裡看到霍華‧馬克斯的投資備忘錄,我會馬上打開與閱讀。我總是會從中學到一些事情,他的書我讀了兩遍。」-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董事長暨執行長      「投資書籍中,很少有像馬克斯《投資最重要的事》一樣樹立著高標準,這本書充滿機智、風趣,而且扣緊歷史觀點。如果你想避開投資陷阱,這是必讀的作品。」-約翰.伯格(John C. Bogle)先鋒集團(The Vanguard Group)創辦人暨執行長      「每個人都引頸期盼華倫‧巴菲特每年給股東的信,某些華爾街投資人則對霍華‧馬克斯的文章有同樣高的期待。」-

彼得.拉特曼(Peter Lattman)《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霍華‧馬克斯的投資備忘錄中有著基本真理和獨到見解,定期收到的人都熱切期待。現在,這位偉大的投資人要把智慧和經驗分享給大家。《投資最重要的事》就是馬克斯富含深刻見解的投資哲學與經過時間考驗的投資方法,這是每個投資人都必讀的書。」─賽斯.卡拉曼(Seth A. Klarman)美國避險基金包波斯特集團(The Baupost Group)董事長      《掌握市場週期》      瑞.達利歐(橋水避險基金創辦人、《原則》作者)    查理.蒙格(巴菲特合夥人、《窮查理的普通常識》作者)

    傑佛瑞.岡拉克(DoubleLine Capital雙線資本創辦人)    卡爾.伊坎(Icahn Enterprises伊坎公司創辦人)    比爾.柯利(Benchmark標竿公司無限責任合夥人)    杜英宗(南山人壽董事長)    蔡明忠(富邦集團董事長)    蔡明興(富邦金控董事長)    梁國源(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    邱顯比(台大財金系暨研究所教授)    謝劍平(台灣科技大學財務金融所教授、前中華電信財務長)    安納金(財經作家)    愛瑞克(知識交流平台TMBA共同創辦人)    雷浩斯(價值投資者、財經作家)    財報狗(台灣最大的基本面資訊

平台與社群)      「本書是必讀之作,原因不僅是書中討論的每種週期都非常重要,更因為霍華是他的世代最頂尖的投資大師之一。」——瑞.達利歐(Ray Dalio),橋水避險基金創辦人、《原則》作者      「我總是說,決定你的未來,沒有比歷史更好的老師了。霍華的書告訴我們如何以歷史為師……從而更了解未來的發展方向。」——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巴菲特合夥人、《窮查理的普通常識》作者      「本書揭示了週期不僅與金融市場風險及機會同步發生,也是引發風險和機會的導因。文風平易近人,霍華.馬克斯得來不易的智慧將幫助讀者放大獲利。」——傑佛瑞.岡拉克(Jeffrey Gund

lach),雙線資本(DoubleLine Capital)創辦人      「如果你不確定市場是否會出現修正, 或者你認為因為『這次不一樣』,沒什麼好擔心,那麼,在採取行動以前,請務必閱讀這本書!」——卡爾.伊坎(Carl Icahn),伊坎公司(Icahn Enterprises)創辦人      「雖然多數投資專業人士都秉持『市場時機無法掌握』的標準觀點,但傳奇投資人霍華.馬克斯卻透過本書表達逆向觀點,他認為市場時機不僅能掌握,身為投資人,更絕對必須試著掌握市場時機。」——比爾.柯利(Bill Gurley),標竿公司(Benchmark)無限責任合夥人      「霍華.馬克斯現身說法

,詳述如何掌握週期,提高勝算,相信台灣的投資人也能從本書中受益,找到投資成功之道。」——杜英宗(南山人壽董事長)      「霍華.馬克斯的不吝分享,讓全球投資者得以一窺其獨門投資心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高更遠,本書的問世更是讓讀者們得以擁有再次登高望遠的機會,也將是幫助眾多投資人研究、奠定市場週期觀念的重要推手。」——蔡明興(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富邦集團董事長)      「本書非常適合企業經營者以及一般投資人閱讀。企業經營者可學習如何判斷市場及產業週期,進而做出正確的經營策略;一般投資人則可藉此提升自己的洞察力,增加週期轉折點的掌握程度,在股海揚帆。」——謝劍平(台灣科技大學

財務金融所教授、前中華電信財務長)      「此書為霍華.馬克斯在《投資最重要的事》之後又一巨作,以市場週期做更精專且深入的剖析、分享他在實務上所使用的方法,堪稱是目前市場上探討此一領域最深且廣的一本代表作。」——安納金(財經作家)      「掌握市場週期是投資當中最事半功倍的一件事,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件事。」——愛瑞克(知識交流平台TMBA共同創辦人)      「透過了解市場週期和自己心理的鐘擺,我們才更有機會能夠做出適當的資產配置,以面對未來無法預知的各種可能性。這也正是這本書能帶給我們的最大收穫。」——財報狗(台灣最大的基本面資訊平台與社群)      「如果你是從未見過如同金融

海嘯般離奇現象的人,那麼霍華・馬克斯這本書,將能幫助你了解週期的循環,為下一次的循環做好準備。」——雷浩斯(價值投資者、財經作家)

存有宇宙靈論與心靈邊界

為了解決條件複句例子的問題,作者陳安瑾 這樣論述:

物質腦如何形成非物質的意識經驗?這其中有歷時許久無法彌合的解釋差距,在唯心論、物理論、二元論都無法給出令人滿意的解釋的時候,各種形式的泛靈論(panpsychism)的討論也參與其中,相關學者們試圖衝撞各種學說的限制,並找出各種接近終點的可能性,哪怕在解決問題上只前進一點點,令人欽佩。本論文也致力於參與這個行列,在屏除前述主張的情境之下,透過大量地整理與分析泛靈論相關文獻,希望發展出一點在解釋意識和主體性的本質具有參考價值和時代意義的論據,是為本論文的研究動機,雖然泛靈論是本論文研究的出發點與基礎,但是合併問題使得泛靈論的可能性受到強烈的質疑,因而轉向整體論的宇宙靈論(cosmopsychi

sm),並且分析比較優先宇宙靈論(priority cosmopsychism)與存有宇宙靈論(existence cosmopsychism)之後,存有宇宙靈論是本論文的主張與結論。泛靈論可以被理解為一個認為基本的物理事物具有心靈狀態的理論,換句話說,物理性的終極事物能實例化出現象性質,也就是說,微觀的物理性事物具有意識。泛靈論在這基本定義之下多有變化,包括建構式泛靈論 (constitutive panpsychism)與非建構式泛靈論 (non-constitutive panpsychism)。在非建構式泛靈論的說法下,巨觀現象性質(或經驗)並不奠基於微觀現象性質而產生,成為典型的突現

泛靈論 (emergent panpsychism),而且是備受挑戰的強突現,缺乏自然法則的支持,所以也承接了二元論解釋上的問題。建構式泛靈論則認為至少有一些巨觀現象性質是建基於微觀現象性質而產生,David Chalmers甚至加上了quiddities的觀念稱之為羅素派泛靈論 (Russellian panpsychism)。Quiddities指的是微觀物理結構背後的微觀現象性質,在發揮微觀物理性質的同時也扮演了建構巨觀現象性質的角色。這就是Chalmers所主張的建構式羅素派泛靈論 (constitutive Russellian panpsychism)。由於微觀經驗與巨觀經驗的關係

並不明朗,也許有人認為另一個泛靈論的版本更具說服力,稱為原型泛靈論 (panprotopsychism)。原型泛靈論者主張基本的物理事物具有原型意識,而這特殊的原型現象性質雖然尚未形成現象,但只要在正確的結構之下集合起來就能形成現象性質。也就是說,原型泛靈論是一種認為至少有一些基本物理事物具備原型現象性質的看法。總之,Chalmers認為羅素派一元論(Russellian monism)是泛靈論或原型泛靈論的交集,主張物理事物的結構性質無法建構意識,是由quiddities建構出意識,而且這是符合物理法則的,都屬於廣義的物理論。只要一說到泛靈論,合併問題(combination problem

)就會隨之而來。看來有人並沒有因為賦予了quiddities什麼角色而被說服,所以,合併問題問的是”微觀經驗如何合併以產生巨觀經驗”,或是” 一個統合的意識經驗如何由低階物質(例如原子或粒子)的心靈性質形成,並且與其組成物的經驗有所不同”。從合併問題出發衍生出主體合併、感質合併與結構合併等細節問題,泛靈論的回應似乎並沒有解決太多。首先,對於此問題的存在與否,泛靈論分為兩派,第一派根本否認巨觀經驗從微觀經驗合併而來,所以也拒絕了合併問題的存在,例如突現泛靈論或等同泛靈論。第二派承認了合併問題的存在,有三個回應的策略,第一,直接否認了所有經驗主體的存在,但這個策略直接否認了整個泛靈論。第二,認為高

階主體由低階主體融合而來,但這個策略無法說明主體的結構,以及不同的主體如何融合。第三,採用了現象黏著關係(phenomenal bonding relation)來解釋,但這個策略無法說明這其中因果關係,也看不出黏著的媒介是什麼。說來說去,還是結構的問題,這個問題如果真的無解,我們似乎要重新思考真的有合併問題的存在嗎?如果合併問題不存在,泛靈論還有效嗎?假設我們不死心,再來分析更多形式的泛靈論,包括中立一元論與唯心論形式的泛靈論。中立一元論說的是建構世界的終極組成物只有一種,既不是物質的也不是心靈的,而是介於其中的中立狀態,世界中的非終極事物,無論是物理的或心靈的都是由中立的終極事物建構而成。

這種說法讓人把焦點放在對中立事物的困惑上,那是什麼?有人說是資訊(information),有人說一般狀況是事件(event)、特殊狀況是知覺(perception),這個說法實在令人難以下嚥,首先事件與知覺本身並不基本也不終極,另外,事件如何變成知覺?兩個狀態的關係是什麼?說到底,中立事物到底是什麼?在時空延展開來之前的實相到底是什麼?這說法的幫助並不大。唯心論形式的泛靈論其實已經不是純粹的泛靈論了,因為其主張者Uwe Meixner 建議我們放棄每個經驗一定要有特定主體的想法,反而應該接受每個經驗都有一個先驗主體(transcendental subject),”我”是這個先驗主體的顯化,

也是這個先驗主體的當地投射,然而,雖然你的經驗和我的經驗的顯化主體不相同,但是你的經驗和我的經驗的先驗主體卻是相同的,事實上,你我的經驗會統合成為一個經驗,不屬於你、我,而是屬於先驗主體的。這樣一來,唯心論形式的泛靈論已經擺脫原子論,而走向整體論了,而我認為這是個很創新、有建設性的思考方向,但是你我的經驗統合成一個經驗這個說法仍然遭遇到問題。最後,來看看印度哲學怎麼說。在印度哲學體系(Advaita意識理論)中,意識不再是主體的屬性或性質,而是有其形上學的立足點,是可以單獨存在的一元終極實相,不僅沒有所謂的獨立於心靈之外的特殊個體,也沒有真實存有的主體。純意識(pure consciousne

ss)具備其自有的先驗主體,不依賴任何個別主體來顯化,因此個別主體只是錯覺(illusion)罷了。我們可以看出,印度哲學也站在整體論的立場,以傾向取消個別主體性的說法,甚至完全擺脫合併問題的糾纏。在整體論的啟發之下,讓我們端出本論文的主角宇宙靈論(Cosmopsychism)。在那之前,我們先來談一些宇宙靈論的形上學定位,包括整體論(holism)、奠基關係(Grounding relation),以及一元論(monism)。整體論者相信全部(whole)在本質上並不因著部分(part)而決定,這說法又細分為好幾種,不多說其他的,宇宙靈論屬於本體一元論(ontological holism)

的說法,量子力學的學者也屬於這一類,著名的宇宙靈論者Itay Shani也特別喜歡這說法, 宇宙靈論與量子場理論有著基本上抱持著相同的整體論定位。對於奠基關係這件事,可被定義為非因果但具有解釋力的關係。但是大家看法卻是眾說紛紜,有的學者根本不認為有這種關係存在,有些學者認為這種關係根本無法分析,有些學者甚至抱持中立態度,不置可否。但Pillip Goff顯然沒這麼悲觀,他認為兩者之間如果有奠基關係,代表其間有中立、不具有任何意圖、然而緊密卻的關聯與解釋關係。Goff提出兩種奠基關係,第一種稱為”奠基於事實要素”(grounding by truthmaking),意思是如果事實F是命題P的事實

要素,那麼F為P奠基。支持者認為事實要素法主張非基本事物並不存在,例如,實相(reality)裡根本沒有桌子,只有”一堆原子進行了桌子般的排列”。事實要素法融合了形上學的菁英主義(elitism),說明並非所有事物或性質的地位都相等,有一些享有形上學的特權。Goff提出的第二種奠基關係是”奠基於包容性”(grounding by subsumption),意思是如果Y是X的一部分,若此唯若,X為Y奠基。這個時候可以說,包容法認為全部經驗比部分經驗基本,並包含部分經驗。包容法也可以用來說實體與性質之間的關係,在最基本的層次裡,實體與性質不是”黏合”在一起的,而是”某客體─擁有─某性質”。最後,也

可以說全部的時空比任合區域性的時空基本。Goff主張”奠基於包容性”的奠基關係,因此,這也影響到他主張的宇宙靈論的版本。他認為宇宙靈論認為能將現象性質實例化的物理性的終極事物就是宇宙,而具有心靈狀態的個別主體最終都是奠基於這個到處充斥的宇宙意識。接下來,我們談談一元論。所有版本的一元論都強調同一性(oneness),唯物論、唯心論與中立一元論,都屬於一元論,因為他們都同意只有一種最高形式,只不過他們心目中的最高形式不同罷了。如果我們應用這個公式,”存在一元論”(existence monism)的意思就是任何具體標的物都在那”一個”最高實體之下,”優先一元論”(priority monism)

則說任何具體標的物都在那”一個基本”最高實體之下。更詳細地說,優先一元論認為全部優先於部分,”優先”或”基本”二詞明示了這裡的實相觀是層級式的實相觀,衍生物都奠基於基礎。這種說法雖然符合直覺,但容易落入強突現論或衍生問題(或分解問題)的困境中。根據分析,這些困境都源自於它的層級式結構的特性,不管有幾層。存在一元論則相反,它取消了所謂的優先性與層級結構,因為除了那”唯一”的存在以外,其他都不存在,也就是其他等同於那唯一。這很違反直覺,但它的確採取了最簡潔的形上學立場,不需要預設太多假設,拒絕了本體論上的灰色地帶,許多困境或難題也因此消失。回到宇宙靈論,在宇宙靈論發展過程中,首先出現的是非建構式與

建構式宇宙靈論的討論。非建構式宇宙靈論(non-constitutive cosmopsychism)認為宇宙意識與巨觀心靈(macro mind)不存在建構關係,但因為也落入強突現論的困境而比較不受歡迎。建構式宇宙靈論(Constitutive cosmopsychism)則被定義為巨觀主體 (Macrosubject)以及他們的心靈狀態在形上學上奠基於宇宙主體與其心靈狀態。Chamlers為了回應分解問題(decombination problem),他說,建構式宇宙靈論又分為等同宇宙靈論(identity cosmopsychism)與非等同宇宙靈論(non-identity cosmo

psychism)。等同宇宙靈論說巨觀主體等同於宇宙主體,這種說法是為了避免巨觀主體不等同於宇宙主體所引發的困境,但是反對者仍不同意,因為宇宙經驗應該比巨觀主體擁有更多經驗。非等同宇宙靈論則認為有許多巨觀主體,而且其存在與經驗則奠基於宇宙主體之上。雖然符合直覺,但Chalmers並不同意,原因是,如果巨觀主體的經驗奠基於宇宙主體的經驗之上,代表巨觀主體經驗是宇宙主體經驗的部分,但是”部分經驗”通常指的是個別主體的視覺經驗或聽覺經驗,所以這巨觀主體不可能是分離、個別存在的個別主體。因此,Chalmers說到底是支持等同宇宙靈論的,他用等同宇宙靈論來回應分解問題。但是,記得嗎?Goff主張的”奠基

於包容性”認為許多主體是宇宙主體經驗的部分,因此被宇宙經驗所包容。這裡的全部經驗與部分經驗的定義與Chalmers的定義非常不同,不過,這樣的討論卻引發真正的核心問題,就是宇宙靈論之下的主體性(subjectivity)問題,有三個策略來因應這個問題。第一,是Chalmers的策略,他認為在終極實相中巨觀主體奠基於無主體參與(non-subject-involving)的宇宙經驗,這很明顯採取了很極端的取消說法,甚至比印度的Advaita理論更極端,但是這種說法直接不僅不符合宇宙靈論的定義,對於主體性最終的不可化約性也進行了顛覆。第二,是Goff的主張,他為宇宙與有機個體如你我都保留了主體性,

他也同意巨觀意識(macro consciousness)是宇宙意識的一個構面,這說法全部與它的構面同時存在並沒有不一致。當然,他的說法肯定與”奠基於包容性”以及優先宇宙靈論都是相容的。第三,保留宇宙主體,對巨觀主體採取了取消策略,認為他們是錯覺,這符合了”奠基於事實要素”以及存有宇宙靈論,同意這唯一基本事物在形上學上的特權,也成為其他事物的事實要素。如果我們更進一步分析第二個與第三個策略,假設巨觀主體是相互分離的,然而我們有得知宇宙經驗是基本的、在其自身之內因果封閉(causally closed),在現象上是統合且綑綁的。而現象上的綑綁性並不會在已經統合的現象場域之中發生,因此,巨觀主體的

經驗不可能與宇宙經驗分離,也因此巨觀經驗主體是錯覺。這樣的分析支持了第三個策略,也就是存有宇宙靈論。此外,如同優先一元論、非等同宇宙靈論一樣,優先宇宙靈論仍然得面對難解的分解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存有宇宙靈論與絕對一心論(absolute monopsychism)雖然相似但並不相同。絕對一心論主張只有一個非物理性的意識是唯一的存在,這個獨特的非物理意識提供了個別自我或物理性的複數個體的誤謬的外表的基礎。這種說法又稱為絕對唯心論(absolute idealism),也對巨觀主體採取了取消主義,非常類似我們之前提到過的印度的Advaita理論,和存有宇宙靈論不同點在於後者堅持終極事物是物理性的宇

宙。那存有宇宙靈論如何回答分解問題呢?這必須回到它如何定位巨觀主體的說法。存有宇宙靈論說巨觀主體只是錯覺外表(illusionary appearance)或是幻象(figment),它發生於宇宙意識之內,而不是新的創造物,每個巨觀主體是宇宙意識本身的部分外表,我們可以大膽地說,在Gregg Rosenberg的因果顯著理論之下,它也只是宇宙主體的各種潛在因素通過了顯著性門檻而顯化出來的,也就是”果”的狀態的外表呈現,從無法被經驗到可以被經驗的狀態改變,或是說從未決定的潛在到已決定的狀態罷了,這就是所謂對錯覺的解釋。也因為這樣,存有宇宙靈論不再受到分解問題的糾纏,但是卻走進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

,本質上是錯覺的主體是如何被顯化出來的?受到Galen Strawson的啟發,讓我們得到一些繼續研究的線索,那就是宇宙中的能量場與時空,以及把分解問題用心靈的邊界問題的角度來思考。另外,既然存有宇宙靈論與Daniel Dennett的意識錯覺論是同樣的東西嗎?Dennett因為從巨觀個體的大腦之內找不到意識的發生原因,因此認為你我意識是錯覺,但是存有宇宙靈論則是在巨觀個體大腦、身體、甚至意識之外尋找意識的本源,然而哲學上卻在巨觀個體之外找到了終極的意識主體。相同的結論來自於不同的方法,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除了哲學之外,我們來看看科學怎麼說。在經過許多年以牛頓力學為主的古典物理學對世界的理解

之後,我們對意識的發生一籌莫展,好消息是現代量子物理學為我們開啟了新的一扇希望之窗,讓我們可以突破古典物理學的瓶頸一門深入繼續追尋意識的本源,甚至往無所不在的宇宙裡追尋。為什麼量子物理學可以帶來這個契機?這與量子力學的特性有關,所以讓我們先很快地了解量子理論的故事。從光粒子的能量因著波的頻率而定開始,我們在1920年代開始了對量子特性的了解,除了光的波─粒子二元特性(wave-particle duality)之外,Heisenberg的不確定原則(uncertainty principle)說明了量子無法同時被正確測量其位置與動能的特性,Bohr稱這種與生俱來的含糊現象為一種量子現象,無法被

進一步分解或分析,是一種全部性(wholeness),這在位能與動能互補的古典物理是很難被理解的。1935年,Schrödinger將我們的注意力引到了量子力學的整體特性,兩個系統的粒子相互分離,竟然彼此互動並相互影響,稱之為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兩個系統之間不需要任何接觸的媒介體,具有”非局域性”( non-locality)。Bohr提出這樣的量子理論對了解生物系統,甚至了解心靈,可能有很大的攸關性。到了1955年,Von Neumann找到了個古典世界與量子世界如何交互的看法,他認為這交互來自於從有許多可能的疊加世界的量子狀態透過崩現(collapse)形

成我們習慣的古典狀態,但是,是什麼引發了崩現仍然不清楚,這就是量子理論的觀測問題(measurement problem)。引發崩現的原因目前有兩派主流說法。第一派是Neumann 自己與 Winger 在1961年提出波函數的崩現來自於非物理性的意識,這樣的說法雖然有趣,但也引發了兩個問題,第一,又回到二元論的老路上了,第二,這樣的說法仍必須預設意識的存在,而這不就是問題的核心嗎?於是,到了1989年,Roger Penrose與Stuart Hameroff提出了量子崩現對形成意識經驗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諸多疊加世界的量子狀態因著物理性的時空差異而崩現,加上生物演化形成的量子大腦對崩現

出的世界的信息進行處理形成心靈狀態,這個說法的被接受程度與發展遠高於1961年的說法 。簡而言之,近代量子力學因其具備整體特性而與宇宙靈論的相容程度令人驚喜,在哲學界或科學界都有人發現這一點,於是攜手生物學家三方努力朝著這個方向繼續探索。再回到Penrose與Hameroff的研究,首先,要先記得的是Penrose為了避免掉入心物二元論的泥淖,他必須回答一個問題,是什麼樣的物理性過程導致了量子狀態的崩現(collapse)或消減(reduction)?而這種量子態的崩現或消失就是從波函數連貫(coherence)到不連貫(decoherence)的過程。他認為這個過程有幾個特性,第一,並非由心

靈引發的的隨機特性,第二,無法計算,無法被演算法所描述,第三,由重力引發的,雖然重力因素在量子理論中尚未被考慮。他稱之為orchestrated objective reduction,簡稱Orch OR,這OR也是連接量子世界與古典世界的橋梁。好那問題來了,那大腦中哪裡有這樣的地方能夠產生這種連貫並且調維持一段夠長的時間來保護這個過程一直到產生意識為止?Penrose警覺到,一定有某個地方能對活躍的細胞產生震動,產生生物性的量子連貫現象。這時候,他找到了Hameroff,也找到了他心目中的答案。Hameroff從1982年開始就發現神經細胞中的微小管(microtubules)因著它獨特的蛋

白偶極子的構象狀態,以及蛋白形狀的機械性改變能夠負責處理信息,也就是說,這些微小管的信息處理機制能夠”讀出”信息以便影響大腦神經與網絡活動。它們二位的合作提出了意識的Orch OR理論,一個變動量子腦的學說(quantum brain dynamics),到了2014年,這理論越臻完整,對於意識,他們提出解釋”每一次的策劃的量子計算性過程都是被OR終結掉的,OR是一個根源於時空幾何結構的量子層面的行動,而這個終結會伴隨著大腦神經中的微小管而發生 ”。讓我們從Penrose版本的OR(從波方程式”崩現”或量子態的”消減”)多了解這個過程。從在不同時空向度的疊加量子世界中,因著重力性的自我能量(g

ravitational self-energy)造成兩個不同世界的時空差異而崩現出一個世界。這差異怎麼來的?在原點,時空是黏著在一起的,並未分離,但隨著離開原點,時間參與進來,時空曲度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而產生差異而分離 。這個分離並不與整個環境脫離,而且仍然與環境中的物質產生糾纏現象。OR結果從疊加狀態消減轉變成一定節奏的頻率振動,這節奏是由兩個原本疊加世界的能量交互影響的結果,而當振動頻率同步約在40 Hz gamma 時就會進入意識狀態。在更深入地問,難道OR是個不可控的狀態嗎?正常狀況而言,在當環境與這疊加世界糾纏,而且當包含主導環境的隨機因素的時空參數被決定的時候,OR就會發生。

這個時候的主觀經驗仍然處於渾沌、無認知、不明確或原型意識的狀態,因為在這個時候的OR經驗是缺乏信息與意義的。但是根據Orch OR理論,生物演化提供了腦微小管,也就是OR事件被編排的地方,微小管蛋白發揮了量子計算功能。Penrose 與Hameroff認為,隨著演化的發展,生物因素能夠編排並進一步孤立微小管的量子計算場域,這時,不需要環境中的隨機性就能產生重力性的自我能量,而此時的OR能因著非計算性的”willed”的影響,提供豐富的認知主觀經驗、控制意識行為。那感質(qualia)怎麼來的?在Orch OR理論提到,尚未編排的OR事件會有初始主觀經驗,渾沌並缺乏認知,為OR後續過程出現的感質

提供了素材。Orch OR理論與宇宙靈論中相通之處其實很明顯。都屬於物理論、都屬於整體論、主張宇宙內在本質存在現象性質、能在某些機制之下實例化意識。要介紹的另一組人馬是Joachim Keppler與Itay Shani。Keppler在2018年借用”量子場理論”(quantum field theory,QFT)中解釋量子理學背後機制的”隨機電子變動” 架構(stochastic electrodynamics,SED)來解釋與意識有關的神經科學發現。他說SED的建立是基於整個宇宙被一種普遍存在的電磁場所滲透,稱之”零點場域”(zero-point field,ZPF)的概念。他說,ZPF

像是一個極大的能量海,充滿同質性、等方性(isotropic)、無差別向量。場域呈現不相關(uncorrelated)的狀態,並擁有獨特的密度 。我們看到的任何個別事物,其系統都是與這個擁有全光譜的ZPF相對應,並且從其中擷選出某個獨特組合的場域模態(modes),只要該系統振動要素與這相關模態之間的互動夠強,該系統與ZPF之間能量交換就能達到動態平衡,達到所謂”階段鎖定場域模態” (phase-locked field modes),展現出量子行為包括量子配對(coupling)、量子糾纏以及相互之間產生遠距連貫性(distance coherence)。所以,ZPF扮演了量子現象發生的根本

原因以及信息載體(carrier)的角色,在”階段鎖定場域模態”的ZFP與相關參數展現出一個” 局域”(local)的信息場,信息內容更為豐富,也提供了意識系統中的現象品質。而複雜的量子系統如人腦,當然會產生廣泛的意識經驗。Keppler強調這個說法保留了因果封閉原則以及簡約原則,也符合宇宙中整個量子體系同一機制同時包含物理性質與現象性質的想法,也就是宇宙靈論。Shani在2020年接著Keppler的說法,提出了”無所不在的意識場”( ubiquitous field of consciousness,UFC)說法,作為ZPF的哲學用語,Shani將UFC設定為宇宙雙重構面的基礎要素,包括自

然中的物理性樣貌以及內在現象的顯化,並做出一個與Orch OR理論非常類似的結論, UFC負責編排神經活動的連貫模式,我們的意識神經網絡(NCC)擔負了認知的責任,讓大腦產生個別意識流,也不停地更新UFC。這些科學家的發現的確令人耳目一新,進而支持的宇宙靈論者的看法。但是,這也引發了幾個問題值得思考。第一,巨觀意識系統既然是一組特定參數下的”階段鎖定場域模態”,也就是說,該系統的要素僅是暫時的狀態,這符合了前面對於巨觀主體性的第三個策略,巨觀主體並不存在,至少不是連續存在,認為它持續存在其實是個錯覺。但奇怪的是,面對如此,Shani卻堅持其存在,並支持優先宇宙靈論。第二,能量與意識的”原始”(

primordiality)概念釐清。在ZPF或疊加的量子世界中提到的原始性,也都用原型(proto)字眼來表達意識的原始狀態,但是這與Chamlers提出的原型泛靈論中用的原型的涵義卻截然不同。前者原型的涵意是渾沌、缺乏向量、尚未有時空因素介入的狀態,沒有層級觀念。後者說的原型則有層級的概念在其中,是用來說明較為基礎、即將被建構出上一層級的概念。這是泛靈論與宇宙靈論相當大的差別之處,也是為什麼宇宙靈論無須面對合併、分解相關問題的原因。第三,所謂的”階段鎖定場域模態”有可能讓人直接認為每一次暫時性的連貫狀態與環境都是獨立開來的。其實不然。首先,每一次暫時性的連貫事件與狀態仍然都與ZPF相呼應並

配對糾纏,並非全然孤力無關。再者,每一個潛在的連貫事件的起因都動態地影響、限制著彼此,為什麼呢?根據Rosenberg的因果顯著理論,這整個世界是處於一個連動的限制狀態,世界中的一部分的狀態都限制著其他狀態。所以,我們可以合理地推論在這個宇宙的基礎場域中發生的每一個連貫事件都並非獨立事件。第四,心靈對物質的因果力(mental causation)在這裡怎麼解釋?既然宇宙的整體實相(holistic realism)是我們的世界中的” 局域”實相(local realism)的來源與動因,然而整體實相對我們而言是無意識的部分,但是卻是這個部分顯化我們的意識與物質,我們的意識對物質的因果力必須回

到無意識的整體,並非由我們的意識直接顯化物質。宇宙靈論,尤其是存有宇宙靈論,這種不直接探討我們心靈的學說,是否影響了我們理解心靈邊界這個議題?我們先回顧一下在這之前大家怎麼看。20世紀到21世紀初的許多哲學家逐漸擺脫笛卡兒心靈不出大腦的說法,用各種論證轉向外部論(externalism)或反個別論 (anti- individualism)來說明心靈的邊界問題,尤其是自然論(naturalism)派。宇宙靈論對心靈邊界問題有什麼相關說法嗎?有的。第一,就是Schaffer的同質異質三部曲 說法,解釋了個別心靈如何從宇宙的心靈中個別化,邊界於是出現。第二,Orch OR理論提到意識的升起與暫時性

地從量子場域分離,就在那瞬間當下邊界出現。第三,Shani一直主張巨觀主體是宇宙意識的”分割” (segment” 或 “partition”),巨觀意識由宇宙意識衍生出來,形成一個” 局域”模式(local pattern),這個當地模式有其邊界。針對這些說法,本論文提出兩點看法,一,這個邊界是條件性地、不連續地出現,這個邊界在不同時間段之間並不等同(identical)。二、一定有一個所謂的動能(momentum)在干擾ZFP把這個原本無差別的場域發展出某些特殊性,在時空幾何裡發展個別性。Penrose與Hameroff認為這個動能是計算性的”重力性自我能量”(gravitational

self-energy)以及非計算性的生物演化共同形成這動能。Bernardo Kastrup則提出宇宙意識中有自我激化(self-excitation)的傾向,而經驗就是宇宙意識自我激化的結果,特定經驗與宇宙意識自我基化的特定模式相呼應,然而經驗在本體論上與宇宙意識沒有區別就像舞蹈與舞者本身無法區分一樣,這也就是存有宇宙靈論。在Kastrup的說法之下,就更沒有巨觀主體的衍生問題的容身之處了,因為根本沒有任何東西被衍生出來。天啊!這種說法完全脫離原本心靈邊界的外部論等等說法了,巨觀主體如你我,根本是神經網絡系統與這無所不在的宇宙現象性質短暫交互的結果,站在巨觀主體的角度從內向外看,心靈的邊界

遠遠脫離大腦、意向性或功能工具的說法,我稱之為”激進外部論”(radical externalism)。 Kastrup提出一個”解離”(dissociation)的概念來更好地形容宇宙與巨觀層次的意識之間的關係,當一個”黏著”在一起的現象內容被自我激化的動能所干擾,就會出現所謂的解離現象,”解離性身分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 DID)是個適當的比喻,巨觀主體是宇宙意識主體的”變型” (alters),每一個變型都呼應這整體心靈空間的特定場域,呈現出其私有的質化現象場,用”分離”(separation)來說並不恰當,或者應該說”分離”是一種錯覺。

如果心靈的邊界採用了激進外部論,為什麼我無法閱讀你的心靈,從而知道你在想什麼?為什麼在這私有的現象場之外我是盲目的?這聽起來很矛盾。根據Freya Matthews 的說法,身體是現象場與解離性的邊界的外觀顯現,活著的有機體因著身體表現出宇宙意識的變型,是一種客觀的決定;Kastrup則提出很好理由說明新陳代謝對解離的現象場的維持是本質性的關鍵,當新陳代謝變慢或停止,解離的邊界就變的消融。即便有個外觀的邊界,使得我無法讀你的心,但不可忽視的,每一個解離的變型都能夠相互影響,但是從心理學的行為報告裡,都發現有一個現象上的撞擊(phenomenal impingement)穿越每一個解離的變型的

邊界,變型的邊界使得從邊界之外而來的撞擊產生經驗知覺變得可能。既然現象內容自宇宙意識自我激化的特定模式,這撞擊可以被視為對解離的邊界的干擾(interference pattern),而我們稱之為知覺 (perception),相同地,變型也可能自內而外產生撞擊進而影響四周的宇宙意識的現象活動。在存有宇宙靈論的脈絡之下,在加上 Donald Hoffman借用電腦做為比喻來解釋原本無法被知覺的現象經驗如何轉化成各種不同品質的豐富經驗。他說終極實相其實只是矽晶片,而每個變型的豐富質化經驗是Orch OR程序將結果表徵(represent)出來,有如從屏幕投放出來一樣。根據知覺的表徵理論,感質是表

徵的性質,一個表徵理論有名的例子,當我幻想一堵白牆時,那”白色的感覺”(whiteness)是我的經驗中的非物質性質罷了,這表徵客體的表徵性質有一種現象學上知覺透明(transparent)的特性。這時候,我有一種直覺,想取消人類在意識產生問題的特權,人類與周圍的世界對意識的產生的貢獻一樣大,因為在人類與周圍世界之間的”撞擊”,就是意識流之所在。這樣的狀況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舉例而言,有一個變型A(簡稱 A),一個變型B (簡稱B),A 被現象內容包圍並引發A的知覺。而B也是包圍著A的現象內容的一部分,因此B的內在經驗也間接地透過共同的現象環境撞擊、刺激A的邊界而引發A的知覺。這時候,在大

腦功能與內在經驗之間形成了一個新的關聯關係。簡單說兩個結論,第一,大腦產生經驗的連結範圍已經超越變型個體之內,這連結範圍包括與宇宙經驗與其他變型的經驗的因果鏈。第二,如果沒有其他變型,大腦功能與內在經驗間的關聯關係無法被促動。沒有他者的經驗,將沒有內容可已被表徵出來成為你的知覺經驗。因此,我可以大膽地說,如果沒有他者的心靈,我就沒有心靈。最後總結一下感想。首先,本論文諸多論證支持存有宇宙靈論。許多激進的理論不應該只是違反直覺就被放棄,畢竟我們常常被直覺欺騙。第二,想提醒優先宇宙靈論與存有宇宙靈論乍聽之下僅是版本上的小小差異,但其實其內涵有非常大的不同,原因不再贅述,存有宇宙靈論讓我們重新深刻檢

視看待世界的眼光、人生價值觀,更將我們引進跨領域的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與社會科學中。在存有宇宙靈論的描述下,世界的實相投射出我們眼前的世界,就像星球發出的無數星光,同時間向外投射,但也閃爍不定。第三,論文寫到此,最後一哩路的方向似乎指向意識的原始性(primordiality),也就是無意識的部分。雖然是最後一哩路,我們人類也許要走很久,也許永遠走不到,但我相信,與宇宙意識一體的我們,仍然會勇敢的走下去,因為,那畢竟是內建的想望。第四,整篇論文的重點,將心物問題化約到宇宙意識,宇宙意識使意識成為可能。宇宙之內包括所有心靈,如果沒有宇宙中的其他心靈,就沒有心靈成為可能,沒有心靈能獨立存在,“全

部是一; 一是全部”(All is one; one is all),我很抱歉用如此感性詩意的一句話做為一篇分析哲學論文的結論,但這是我由衷所想要表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