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渡爭議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楊渡爭議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許毓良寫的 台灣在民國:1945~1949年中國大陸期刊與雜誌的台灣報導 和陳儀深的 天猶未光:二二八事件的真相、紀念與究責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明鏡月刊》第96期: 中國成頭號敵人 川普兩張牌出擊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楊渡 認為,在過去的時空背景下,余光中的內心糾葛不是簡單推論能斷定的。(BBC)□ “斷橋會”背後的國際領養:變化、爭議與錯覺近日,一部BBC紀錄片講述被領養的中國女孩,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前衛 和前衛所出版 。

南華大學 建築與景觀學系 朱世雲所指導 謝玲蘭的 都市擴張下之聚落紋理探討-以臺中市烏日區湖日里為例 (2020),提出楊渡爭議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都市擴張、聚落紋理、路徑、空間、環境。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于俊傑所指導 徐國淦的 科技發展下傳統媒體的組織變革與勞資關係:以《聯合報》系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組織變革、勞資關係、關鍵績效指標的重點而找出了 楊渡爭議的解答。

最後網站22.10.17【世界一把抓 楊渡時間】唐山過台灣偷渡客之歌則補充:主持人: 楊渡 主題:唐山過台灣偷渡客之歌節目時間:週一10:00​​​​​​am-11:00am本集播出日期:2022.10.17#News98 #世界一把抓​​​​​​ # 楊渡 -----·九八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楊渡爭議,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在民國:1945~1949年中國大陸期刊與雜誌的台灣報導

為了解決楊渡爭議的問題,作者許毓良 這樣論述:

台灣戰後關鍵四年,從進步島嶼到絕望深淵。 「中華民國」人如何看待台灣? 台灣如何透過中華民國的角度看見自己?   ※關於本書   台灣地處亞洲的邊陲島嶼,卻又身陷地緣政治的風暴中心,在世界舞台的競逐中,無法避免地遭遇數次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以及封建官僚的掠奪榨取,而始終處於複雜的歷史脈絡與認同混亂中。戰後台灣進入了現代史上最關鍵的四年──1945年至1949年,台灣處於二次大戰後的國際情勢,以及中國內戰、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權敗退來台的夾縫中,猶如一艘太平洋上遭逢狂風暴雨的孤舟,已無法回頭,卻仍不知彼岸在何方。   在這樣曖昧的時間點,「中華民國」如何認識、理解曾為日本殖民地的隔海

島嶼?短短四年間,從「光復」到敗退,這些片面理解台灣歷史,對台灣社會的想像,將台灣視為「歷史以來的迷惑者」、「太平洋戰略的美女」的別稱,如何形成錯綜複雜的歷史,深刻影響至今?   本書作者許毓良為台灣少數專精中國所藏相關台灣史料的學者之一,以過往因反共氛圍而被忽略的中國雜誌、期刊史料為範圍,從中進行1945至1949年間台灣相關報導的史料挖掘與研究,試圖從「中華民國」視角來探討戰後初期的台灣,雜誌、期刊相較於報紙新聞,更具有分析、評論與批判的特性,進一步剖析歸納出當時中華民國──中國知識分子對於台灣的好奇與想像。   本書以戰後四年間,中國的雜誌、期刊對台灣的報導為本,其來源遍及中國各主要

城市,內容可分成政治、社會、經濟、旅遊四類主題,可見當時中國各地的雜誌期刊,對於台灣有相當豐富的觀察與解讀,甚至對國民黨在台灣的施政,引發二二八事件也有不少詮釋與批判,全書縝密爬梳史料後,將描述出一段在海峽之間激盪洶湧的戰後台灣史。 本書特點   一、蒐集中國1400餘篇雜誌、期刊與98張圖片的龐雜史料,首次浮出水面讓世人看見的另類台灣史觀。   二、以戰後時期的「中華民國」視角來觀看台灣,全書呈現輕鬆且故事性濃厚的台灣圖像,能夠重新認識混沌不明的戰後台灣。   三、集結1945至1949年間台灣的政治事件、社會脈動、經濟產業、旅遊景點等珍貴資訊,具有深入淺出的觀點與解讀。 名家推薦

  李筱峰(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戴寶村(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秘書長) 專文推薦   林桶法(輔仁大學歷史系教授)   劉維開(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按姓氏筆畫排序  

都市擴張下之聚落紋理探討-以臺中市烏日區湖日里為例

為了解決楊渡爭議的問題,作者謝玲蘭 這樣論述:

  本文把聚落紋理視為都市發展重要的文化脈絡,探討臺灣都市設計策略缺乏考量聚落在地紋理,都市計畫因過度擴張、政經政策變動與尺度過大的交通路徑對都市景觀、地景、地貌的影響。  以臺中市烏日區湖日里舊聚落範圍為例,探討這個百年聚落發展歷程。說明邊緣化之都市聚落,因都市計畫框架限制,聚落內新舊建築混和、民生機能不足,衍生出生活環境品質不佳等問題;社區民眾對生活環境的自覺,自主改善空間設施之作法;經由本研究探討案例空間問題及調察研究結果,整理出本研究案例現存之聚落文化紋理,提出水文、巷弄空間局部改善之作法,作為聚落紋理保存、永續發展之建議,最後就本研究之結論提供未來都市計畫聚落發展之參考。

天猶未光:二二八事件的真相、紀念與究責

為了解決楊渡爭議的問題,作者陳儀深 這樣論述:

在民主自由的台灣,威權遺毒仍未消失。 沒有真相與究責的二二八,島嶼猶未天光…… 一個台灣史學者追求台灣主體意識的戰鬥與心路歷程, 也是解讀二二八與三月屠殺的必經之路。   儘管解嚴以後,台灣社會經歷了民主化、自由化,   以台灣為主體的歷史觀點與近現代歷史研究亦有所開展,   但「二二八」仍舊是幾代台灣人沉默的傷口,   諸多背離歷史事實的說法與偽研究,   仍企圖為黨國體制的國家暴力脫罪,即使經過政黨輪替,   被害者的聲音依舊渺小,加害者仍然逍遙法外。   本書為陳儀深教授十數年來有關二二八的評論與紀念文字之集結,   其長年關心台灣近代史、口述歷史與二二八研究,相關評論的積累,

  見證了近年來有關二二八的研究、討論與爭議的發展過程。   本書共分四部分:   「史實真相」   回歸歷史研究,用史料呈現錯綜複雜的二二八理路。   「責任歸屬」   蔣介石為什麼應負最大責任?誰為加害者開脫?   歷史評價與責任一一辨明。   「緬懷紀念」   牢記傷痛,走向未來,「共生音樂節」的誕生與跨世代的傳承。   「轉型正義」   揭穿精神分裂的虛假紀念,紀錄為二二八控告中國國民黨的未竟之業。

科技發展下傳統媒體的組織變革與勞資關係:以《聯合報》系為例

為了解決楊渡爭議的問題,作者徐國淦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探討傳統平面媒體《聯合報》系,在面臨數位匯流挑戰時,如何因應市場結構改變,找出組織變革策略與行為,以及勞資雙方如何兼顧經營績效管理與保障勞工權益下執行協商。研究問題如下:(一)數位匯流下,傳統報業組織領導者,在報業媒體的轉型變革中扮演的角色為何?在解構與再建構的組織變革中,其態度與決策產生的影響為何?(二)數位匯流下,《聯合報》系在改變與再建構的組織變革中,推動那些重要的組織改造?(三)數位匯流下,《聯合報》系在解構與再建構的組織變革中,產生的勞資爭議為何?勞資協商的歷程與結果為何?研究發現如下:(一)《聯合報》系領導人與管理階層廣邀學者專家進行結構變化的盤點,透過內部刊物交流,讓

員工了解傳統紙媒面臨數位匯流之困境與機會;同時擘畫轉型變革目標、策略與手段,並對內容與人力提出重整因應。另外,透過願景溝通,讓員工了解未來的願景與方向。啟動不同階段教育訓練,進行員工職能與態度的轉化;並適時宣導成效,建立信心,化解抗拒。(二)因應數位匯流的組織變革,報系從1990年起,實施不同階段的優退、優離人事精實政策。報系在1980年代榮景時期,受雇人員高達5千多人,到了2020年底剩1,386人,減縮達2.7倍強。(三)2002年報系開始倡議改革薪級制度,並於2008年推動KPI績效管理,2011實施薪幅制,跳脫既有薪級制度,將同仁職務貢獻與薪資緊密結合,讓薪資結構更趨合理與彈性化,以強

化報系整體競爭力。(四)報系執行變革中,工會組織居中協商談判,推動團體協約簽訂、「久任年金」協議、薪幅制團體協約等。工會更適時反應有關KPI績效管理執行問題、考績爭議事件及記者工作負荷過重等等,力保員工在組織變革中的勞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