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梓仙溪保育研究站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另外網站玉山國家公園楠溪林道保育研究站台灣黑熊出沒覓食_山友小心 ...也說明:「山友請注意,玉山國家公園楠梓仙溪林道上周日有台灣黑熊出沒。」玉管處副處長林文和十九日告訴小編,生態多元豐富的楠溪林道,十一日巡查員在楠溪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裴家騏所指導 游顯光的 長鬃山羊感染穿孔疥癬蟎與否的棲地利用及活動模式之比較 (2013),提出楠梓仙溪保育研究站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灣長鬃山羊、穿孔疥癬蟎、德州食皮疥癬蟎、無線電追蹤、活動範圍、活動模式、棲地選擇。

而第二篇論文靜宜大學 生態學研究所 鐘丁茂所指導 姚筠潔的 楠溪林道生態旅遊據點之規劃 (2010),提出因為有 楠溪林道、據點規劃、生態旅遊的重點而找出了 楠梓仙溪保育研究站的解答。

最後網站好消息!6/30~7/2【楠梓仙溪林道森林生態研習】申請通過囉!則補充:臺灣山林復育協會6/30~7/2申請進入楠梓仙溪林道的活動,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今來公函「同意」。 ... 17:00 抵達楠梓仙溪保育研究站(11.8k)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楠梓仙溪保育研究站,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長鬃山羊感染穿孔疥癬蟎與否的棲地利用及活動模式之比較

為了解決楠梓仙溪保育研究站的問題,作者游顯光 這樣論述:

本研究於2010年11月至2011年3月,以楠梓仙溪保育研究站為中心,在面積2平方公里的圓形範圍內利用活體麻醉捕捉10隻(2雌、8雄)長鬃山羊個體,共檢測出穿孔疥癬蟎(Sarcoptes scabiei)及德州食皮疥癬蟎(Chorioptes texanus),感染率分別為70%及80%。其中,A10個體推估可能為穿孔疥癬蟎的復原期,因此本研究將A10個體分別歸類在未感染及感染群體中分析。感染穿孔疥癬蟎的長鬃山羊的死亡率估計介於14.3%到57.1%之間;然而未感染疥癬蟎或僅感染德州食皮疥癬蟎的個體,研究期間均未發現死亡。無線電個體追蹤結果顯示,當A10歸類為未感染穿孔疥癬蟎個體時,未感染個

體的平均95%MCP(Minimum convex polygon)活動面積為39.7及95%FK(Fixed Kernel)為61.2公頃,感染個體則分別為31.9及53.4公頃;當A10歸類為感染個體時,未感染個體的平均95%MCP面積為35.9及95%FK56.2公頃,感染個體則分別為36.7及59.1公頃,且個體間的差異大於未感染者。無論A10如何被歸類,有無感染個體活動範圍上均沒有顯著差異,不過,當A10個體被歸類為未感染個體時,未感染個體的平均50%FK核心活動面積則明顯的大於有感染的個體。另外,感染個體之間的重疊度都大於未感染個體之間,並且,未感染個體的活動量都顯著的大於感染個體

。本研究結果顯示長鬃山羊在闊葉林、針葉林、針闊葉混合林、草生地以及裸露地等五種環境中,對於闊葉林及裸露地有偏好;然而,感染穿孔疥癬蟎者,則對針闊葉混合林及裸露地有較高的偏好,顯示日間可以直接受到太陽照射的棲地可能較吸引受感染個體。

楠溪林道生態旅遊據點之規劃

為了解決楠梓仙溪保育研究站的問題,作者姚筠潔 這樣論述:

  楠溪林道位於玉山國家公園西北園區內,全長34.3公里含跨遊憩區、一般管制區與生態保護區三個區域,過去為阿里山林場支線之一。楠溪林道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是臺灣中高海拔森林與景觀的代表,也是從事野生動物、鳥類、植物與森林長期動態樣區等相關研究的重要研究區域,且有楠梓仙溪保育研究站當作研究、旅遊與管理中心,至2003年以後至今舉辦多次調查體驗與生態旅遊的相關活動。  研究者經由文獻回顧確認旅遊地的生態環境資源,了解楠溪林道是否適合進行生態旅遊活動,再藉由實地勘查與文獻回顧所得的資料做相互校正和補足文獻回顧上的不足,確認楠溪林道可進行生態旅遊活動。經過參與觀察所得到的生態旅遊解說資料與解說點

,與文獻回顧和實地勘的資料做三角校正規劃出楠溪林道生態旅遊據點。  最後依林道區段特性、可達性的難易度將楠溪林道分為兩段,0km-2.8km上東埔(P)─塔塔加鞍部與2.8km-14km塔塔加鞍部─楠溪橋,並規劃出16個生態旅遊據點,其中有11個恆長點、3個候選點與2個已被破壞。再依花費時間與參與對象,初步規劃出3種進行生態旅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