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斷式研究例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橫斷式研究例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ClausMattheck寫的 樹木的身體語言 和JohnLewisGaddis的 大戰略:耶魯大學長紅20年大師課程,從歷史提煉的領導決策心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晨星 和聯經出版公司所出版 。

臺北市立大學 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林小玉所指導 鄧琬亭的 1994年到2018年臺灣音樂教育社會學相關學位論文之內容分析 (2020),提出橫斷式研究例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音樂教育社會學、學位論文、內容分析、社會階層化、制度、族群與多元文化教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生理學研究所 高毓儒所指導 蘇剛正的 以創新的診斷方式協助基層醫療機構辨識未被確診的肺阻塞病人與鑑別加護病房中疑似念珠菌肺炎的病人 (2020),提出因為有 (1、3)-D-葡聚糖、氣流受限、支氣管肺泡灌洗液、念珠菌肺炎、肺阻塞評估測試、診斷準確性、呼氣尖峰流速、預測模型、氣管抽吸物的重點而找出了 橫斷式研究例子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橫斷式研究例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樹木的身體語言

為了解決橫斷式研究例子的問題,作者ClausMattheck 這樣論述:

  目視樹木評估法(VTA)創立者克勞斯.馬泰克(Claus Mattheck)博士獨家授權中文繁體版,是樹木風險評估的重要入門書。   目視樹木評估法(Visual tree assessment,VTA)不僅是應用於世界各地的樹木診斷方法,甚至德國數個邦政府也將VTA列為官方指定的林務工作項目。   樹木傾倒壓傷人車事件頻傳,透過生物特性與力學技術來檢視樹體結構安全等風險評估極有其必要性。樹木的形狀鐫刻著它命運的痕跡,透過觀察其外形、內部缺陷、腐朽、裂縫、修復後的外在損傷以及增生組織等各種自我修復機制,可讓我們接收到樹木所表達出來的警訊與線索。   本書涵蓋了作者

多年來所累積的樹木研究成果、早期文獻中的重要發現,以及其畢生在樹木生物力學領域中的研究和樹木生物危害診斷、治療等相關知識。現在,就讓我們一同進入探索樹木身體語言的奇妙世界,透過內容中的各種實證,將有助於更精準的評估樹木結構安定性,做出對樹木最佳的處理方案。 本書特色   ■深入淺出、結合照片與插圖來解說關於樹木的生物結構力學。   ■透過觀察樹木的長勢來判斷健康狀況,避免過度修剪。   ■從認識樹木的基本結構開始,建立正確修剪枝觀念,避免錯誤修剪而傷害大樹。   ■詳述各種真菌的常見宿主、腐朽位置、子實體樣貌、檢查方式及木材感染後的變化。

1994年到2018年臺灣音樂教育社會學相關學位論文之內容分析

為了解決橫斷式研究例子的問題,作者鄧琬亭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究臺灣音樂教育社會學相關學位論文之論文基本資料與研究內容,藉此瞭解目前相關學位論文的研究趨勢,綜合討論國內外目前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聚焦在巨觀派典,並使用自編類目表分類1994-2018年(83-107學年度)臺灣音樂教育社會學相關學位論文共計236篇,並進行次數、百分比和排序之量化統計以及質性之描述分析。得出結論如下:1. 1994-2018年臺灣音樂教育社會學相關學位論文由53所大專院校之博碩生完成,篇數從民國94學年度以後穩定成長,最多出現在民國104學年度;論文出處之學校類型以占整體55%非師範體系學校多於45%師範體系學校,其中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發表38篇論

文為最多;系所所屬學門涵蓋7個領域,最多是藝術及人文領域,其次是社會與相關領域,教育領域排第三,占整體61%的非音樂系所多於音樂系所,占整體83%的非教育系所多於教育系所。2. 1994-2018年臺灣音樂教育社會學相關學位論文之研究主題最多者為階級,其次為政策,族群與多元文化教育排第三議題;使用最多的研究方法是調查研究法,其次為混和或其他研究方法,內容分析排第三;最多研究類型為導向性基礎研究,其次為純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排第三;研究時間多數使用橫斷研究,縱貫研究次之,橫斷系列研究排第三;研究對象多為特定人物和團體,主要是學生,其次是專業人員,音樂教師排第三。根據本研究結論,提出關於未來研究之建

議:1. 深度詮釋議題的興起或趨勢是否受時空背景影響。2. 擴充研究派典、研究議題內容或做跨國比較,更換研究對象以及另闢音樂教育中的社會心理學議題。

大戰略:耶魯大學長紅20年大師課程,從歷史提煉的領導決策心法

為了解決橫斷式研究例子的問題,作者JohnLewisGaddis 這樣論述:

★耶魯大學長紅20年的戰略大師課★ ★投資銀行摩根大通必讀清單★ ★Amazon歷史書籍排行NO.1、領導力與管理力暢銷書★ 跨越時間、空間與規模的最高戰略思維 綜觀歷史、俯瞰全局   眾領導者需知:「力量越大,犯蠢事的風險也越大。」   蓋迪斯藉歷史告訴領導者:如何兼具宏觀與識微、如何做選擇、何時下決定──更重要的是,如何不輸?   ★精粹20年經典課程、窮盡畢生功力   ★培養刺蝟的深刻洞見、狐狸的開闊眼界   蓋迪斯《大戰略》跨越時間、空間、規模的戰略典範,探看領導者、將領、史學家的經驗與思考方式。   本書探看人生當中諸多需要做抉擇、判斷的關鍵時刻,細說屋大維與安東尼的爭權

奪位、奧古斯丁與馬基維利對國家的思辨、軍事思想家克勞塞維茨的戰略兵法、英國女王伊莉莎白的統治之道、美國總統林肯在南北戰爭中的謀略,以及羅斯福又為何在眾人避之惟恐不及時,堅持參與二戰等歷史事件。   蓋迪斯借用政治哲學家柏林的主張,指出世上有「狐狸」、「刺蝟」兩類人;「狐狸」機巧、靈活,視野廣闊、綜觀天下事,擅長臨場應變;「刺蝟」以一種理念理解全世界、見解深刻。許多領導者思考一輩子,想在狐狸與刺蝟間做抉擇,然而蓋迪斯認為,引領眾人的領導者,需要的不是選邊站或獨尊一種說法,能否掌握相背觀點之間的連結才是關鍵。領導者須既是「狐狸」也是「刺蝟」,唯有身兼兩種角色,才能掌握現實世界的矛盾與衝突,化解反

向的力量,破除阻礙、邁向成功。   不限於空間、時間的《大戰略》,是讓領導者掌握自己、開闊眼界、看透全局、扭轉局勢的重要心法。   [長紅20年的秘辛:耶魯大學大戰略專題學程的誕生]   •見樹不見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決策團隊從沒想過這個!   1998年11月24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派員到耶魯大學做簡報,介紹柯林頓政府積極向東擴展北約組織聯盟的政策,並胸有成竹地指出,因為北約組織成員在布魯塞爾協定期間做出了足夠多的努力,使捷克、波蘭、匈牙利人感到賓至如歸,因此將其納入聯盟絕對可行且順利。   簡報結束後,蓋迪斯的一位同事魯賽特(Bruce Russett)舉手詢問: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的擴張,會不會對俄羅斯造成不好的影響呢?例如可能破壞葉利欽(Boris Yeltsin)總理使俄國民主化的努力,或是造成俄羅斯大國復興時某些尷尬的局面,甚至驅使俄國與中國開始新型態的合作,而冷戰時西方獲得的最大勝利──中蘇交惡,可能因此不再有。   面對魯賽特這位學者的提問,原本信心十足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報員們一陣沉默,接著其中一人彷彿大夢初醒,當著所有人的面驚呼起來:「天啊!我們從來沒想過這個!」   美國著名五星上將馬歇爾(George Catlett Marshall)曾說過,在指揮戰事時,有太多領導者只考量自己戰區的需求,而非整場戰爭所需。對美國來說,只看某些面相而忽略全體的歷史

例子多不勝數,珍珠港事變即是,韓戰也是,而此般上位決策者無法以宏觀大視角審視國家所需,將導致連串策略失準、不可挽回的後果。顯然這次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策略並未從歷史上學到教訓,還是一樣見樹不見林。   聽完簡報,心情沉重的蓋迪斯與他的同事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查爾斯•希爾(Charles Hill),三人在步出會場時連連搖頭,對聽到的內容失望不已。蓋迪斯甚至在這天的日記裡記下,顯然影響政策的大戰略方向,現在握在像《哈姆雷特》裡要原本奉命要殺害王子,最後卻反被殺害的配角羅生克蘭和蓋登思鄧(Rosencrantz & Guildernstern)那樣的人手裡了。   

•從教育著手,拓寬領導者視野──設立大戰略學程   面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政策失準,蓋迪斯、甘迺迪與希爾心情沉重,深感要改變國家決策者、領導者橫斷、片面、受限的政策制訂方式,唯有從最基礎開始做起,透過教育一途,培育具有宏觀視角,不受空間、時間限制,能夠以大戰略視野領導國家的人才。   2000年,蓋迪斯、甘迺迪、希爾於耶魯大學設立了「大戰略專題學程」,旨在以大規模、長時段戰略方式,研究政治、社會與治國之道,培養國家領導人才。該課程定義大戰略為以有限手段實現大目標的統合方法,學生須鑽研自西元前300年至今的大脈絡歷史,整合學術與實踐,兼顧安全、經濟發展、政治穩定、社會正義、人權與技術進步等大原

則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每週與外交官、政治人物、軍事專家、社會革命者等實際接觸,最後則會與高層官員面對面做戰略簡報。《華爾街日報》稱此課程為「制定政策者的出身地」。前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唐尼隆(Tom Donilon, 任職期間2010-2013)、海德利(Stephen Hadley, 任職期間2005-2009),和新任拜登政府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皆為此課程講師。   蓋迪斯說,大戰略是一門「生態學科」,研習者須查看所有問題的相互關聯,並由此去看它們和整個世界的互動;掌握大戰略的領導者,要看的是森林而不是單獨一棵樹,是圓形的世界而不是一方切片。大戰略最終要追求的,

是將所有可支配的手段與目標整合起來,而現在的我們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在各領域培養領略大戰略的領導者。 專家推薦   何則文(作家/職涯實驗室 創辦人)   沈榮欽(加拿大約克大學管理學系副教授)   林大涵(貝殼放大 創辦人)   張國洋(大人學 共同創辦人)    許景泰(SmartM大大學院 創辦人)   游舒帆Gipi(商業思維學院 院長)     楊斯棓 (《人生路引》作者)   (依姓氏筆畫排序) 各界好評   這本書凝縮了絕無僅有的整套戰略教育課程……所有美國領導人,或將成為領導者的人都必須來看這本書。──John Nagl,《華爾街日報》   本書的特色就是以這些重大的歷

史事件,藉由分析決策者的行為,來讓讀者理解「戰略」。和多數這個領域的著作不同,這本書並不純然是一本戰史,軍事行動不是分析的全部。作者的重點是讓讀者可以在書裡讀到為什麼在事件中,決策者會採取那樣的行為。──張國城(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商業世界的各種決策脈絡與基本邏輯,其實在這兩百年來變化並不太大,很多經營管理會犯的錯都寫在歷史裡,而且以驚人的相似度重複發生。   為什麼要做案例分析?   關鍵不是去批判一個案例中錯誤或成功的決策,而是為了從這段歷史去學習與借鑑。   這本書以歷史故事來陳述戰略思路,雖沒有談論各種策略理論,卻清晰的解構了領導者在做決策時的關鍵思路。──游舒帆Gi

pi,商業思維學院院長

以創新的診斷方式協助基層醫療機構辨識未被確診的肺阻塞病人與鑑別加護病房中疑似念珠菌肺炎的病人

為了解決橫斷式研究例子的問題,作者蘇剛正 這樣論述:

即使現代醫學在改善人類健康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仍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在胸腔醫學領域,肺阻塞(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診斷不足和白色念珠菌肺炎(Candida pneumonia,CP)的診斷爭議是臨床上主要困境的兩個例子。在這篇論文中,我們提出了新的診斷方法,以滿足這兩個臨床需求和實際困境間的落差。 研究1:肺量計(Spirometry)的缺乏或測量的使用不足是導致COPD診斷率低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我們開發一個COPD預測模型,以便在無法獲得肺量計檢測時可辨識有罹病風險但未被診斷的COPD患者。這項橫斷面研究在兩個不

同時期(分別為開發和驗證族群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cohorts])進行,地點在單一醫學中心,招募的受試者須同時符合年齡 ≥ 40歲、有呼吸道症狀和超過20包-年 (Pack-years) 的吸煙史。所有受試者都需完成COPD評估測試問卷(COPD assessment test,CAT)、呼氣尖峰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 rate,PEFR)的測量和確診所需的肺量計檢測。資料分析採用二元邏輯迴歸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以建立預測模型 (Prediction model),模型的準確性與鑑別度 (Di

scrimination) 以接收者操作特徵曲線下面積 (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ROC) 評估,並進行模型的校準 (Calibration,採用Hosmer- Lemeshow檢驗)。在發展族群中,有301名受試者完成了研究,包括非COPD(154名,占51.2%)和COPD病例(147名;I期,27.2%;II期,55.8%;III-IV期,17%)。與非COPD和GOLD I期病例相比,GOLD II-IV期患者的CAT分數明顯較高,肺功能較低,這群人被認為是有臨床意義的COPD患者。有四個獨立變數(年齡、

吸煙包年數、CAT分數和PEFR百分比預測值)被納入預測模型,該模型用以估算受試者為COPD患者的機率(PCOPD)。該模型在開發和驗證族群中分別表現出良好的準確性與鑑別度(AUROC = 0.866和0.828;95% 信賴區間:0.825 - 0.906和0.751 - 0.904),以及校準(Hosmer-Lemeshow P = 0.332和0.668)。用1000個複製的自助抽樣驗證法 (Bootstrap validation with 1000 replicates) 的AUROC值為0.866 (95% 信賴區間:0.821 - 0.905)。在開發族群中,採用PCOPD ≥

0.65當臨界值以辨識COPD患者,具有高特異性(90%),並且以此找出的COPD患者,很大部分(91.4%)為有臨床意義的COPD患者。我們的預測模型可以協助臨床醫師,有效地辨識有罹病風險但未被診斷的COPD患者,以進行進一步的診斷評估和及時治療,特別是在無法獲得肺量計檢測的基層醫療機構中,更具實用的價值。 研究2:雖然CP是種會造成生命危險的嚴重感染症,但診斷困難,目前仍缺乏利用生物標記 (Biomarker) 以早期鑑別疑似CP病人的診斷方式。本研究針對重症且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同時測量其氣管內抽吸液(Endotracheal aspirates,TA)、支氣管肺泡灌洗液 (Bron

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和血清3種不同檢體中的(1,3)-β-D-葡聚糖 [(1, 3)-β-D-glucan,BDG] 的濃度,用以比較不同檢體中BDG值在鑑別疑似CP病人的診斷價值。這項前瞻性的觀察性研究,在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期間招募了重症、免疫力低下且呼吸衰竭使用機械通氣的疑似真菌性肺炎病人,地點在內外科混合型加護病房進行。病人若有干擾BDG檢測的因素存在,或合併念珠菌以外的其他真菌感染,將被排除在研究外。每位病人同時收集的TA、BALF和血清3種檢體,皆需進行真菌塗片鏡檢、真菌培養和BDG檢測。在篩選了166名病人後,共31名病人完

成研究,並被分為非CP/非candidemia組(Non-CP/non-candidemia,n = 18)、疑似CP組(n = 9)和非CP/candidemia組(Non-CP/candidemia,n = 4)。疑似CP組中TA或BALF中的BDG值最高,而非CP/candidemia組血清中的BDG值最高。在所有病人中,TA與BALF中的BDG值呈明顯正相關。對於疑似CP病人的BDG檢測值,在TA和BALF的診斷預測性能,其敏感性、特異性與相對應BDG臨界值 (Cutoff,pg/ml) 分別為67%、82%、120 pg/ml和89%、86%、130 pg/ml,AUROC分別為0.

833和0.939 (P值均 < 0.05)。在沒有併發念珠菌血症的情況下,測量血清BDG對鑑別可疑CP病人並沒有診斷價值 (AUROC = 0.510,P = 0.931)。TA和BALF中的BDG值,但不是血清中的值,為鑑別疑似CP病人提供了良好的診斷價值,並可作為早期鑑別潛在CP的生物標標記。 總結:我們找出了兩種新的診斷方法,具令人滿意的預測性能,可用於辨識基層醫療機構中未被診斷的COPD患者和鑑別加護病房中疑似CP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