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屆新聞局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歷屆新聞局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寫的 媒體改革 漫漫長路:紀錄與反思(1999-2009)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行政院新聞局也說明:行政院新聞局(簡稱新聞局)為已裁撤之中華民國行政院的附屬機關,具有部會級地位,成立於1947年5月2日,後隨著政府遷台而有調整。主要負責行政院的公共關係、政策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 林吉郎所指導 張哲豪的 台灣公共電視公共化發展之分析-傳播政治經濟學的觀點 (2011),提出歷屆新聞局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公共電視、公廣集團、公共化、傳播政治經濟學。

而第二篇論文世新大學 傳播管理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林富美所指導 陳美靜的 國家作為與不作為-1949-2010台灣公眾視聽政策的發展樣貌與分析 (2009),提出因為有 傳播史、傳播政策、有線電視、公共電視、公廣集團、政治經濟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歷屆新聞局長的解答。

最後網站歷任局長都說應該裁撤廢了吧!新聞局則補充:新聞局. 文/王美惠. 新聞局成立至今六十一年,曾經因為國共內戰,政府付不出薪水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歷屆新聞局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媒體改革 漫漫長路:紀錄與反思(1999-2009)

為了解決歷屆新聞局長的問題,作者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這樣論述:

  本書回顧從1999年──第一個正式立案的媒體改革組織「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為起點,至2009年間的媒體改革與媒體重大事件,呈現台灣新聞表現與媒體環境在這十年的重大變化。並以資料庫的概念呈現,期許更多人了解、認識媒體監督與改革。   本書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大事紀,也是本書撰寫的第一階段,這部分是由媒觀志工參照相關事件媒體報導、並經由相互討論改寫而成。選取的標準主要是以媒改團體為核心所從事∕發起∕參與的媒體改革運動,以及各公民團體所發起的相關行動。要特別說明的是,對於獨立媒體的紀錄,雖未能呈現其豐富的動態發展,但我們勉力紀錄成立時間等相關事宜。   第二部分為媒體改革回顧與分析,將媒

體改革運動分為六個子題:   公共化運動、商營結構的解管制(以有線電視為主)、媒體工作者的勞動權、公民團體的參與、媒體識讀教育、公民媒體的崛起。此部分對各子題有較為深入的探討,並訪談相關人士,最後並嘗試提出反思及未來可能的行動方向。   第三部分則為專文邀稿,邀請學者、新聞工作者、獨立媒體工作者觀察這段期間媒體環境的變化。 作者簡介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媒體改革 漫漫長路-紀錄與省思(1999-2009)》為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成立十週年的計畫。本書回顧從1999年──第一個正式立案的媒體改革組織「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為起點,至2009年間的媒體改革與媒體重大事件,呈現

台灣新聞表現與媒體環境在這十年的重大變化。並以資料庫的概念呈現,期許更多人了解、認識媒體監督與改革。 序-長日不盡,繼續觀察與改造∕馮建三序-把牙膏擠回牙膏管內∕胡元輝握手、一起加油!∕管中祥編輯說明∕林玉鵬媒體改革大事紀1999-2009 媒體改革回顧與分析回歸媒體多元本質 人民重返公共領域∕管中祥公共化論述的資源與限制:從公視第四屆董(監)事會的爭議談起∕劉忠博公民團體拉拔中的台灣有線電視生態∕陳美靜台灣媒體結構下新聞工作者的勞動處境∕蔡蕙如、簡旭伶公民參與媒改運動的回顧與反思∕鄭凱同台灣邊陲媒體 從邊緣走向主流∕陳順孝媒體識讀教育的回顧與反思∕陳雅萱、辜子桓、陳芃瑾、郭宜婷 專文邀稿台

灣媒改運動思潮(2000-2010):公共性的追尋∕林麗雲大媒體的大崩壞與獨立媒體的大考驗∕孫窮理沉默的新聞記者、式微的媒體工會∕呂東熹 附錄附錄一 訪談對象附錄二 參考書目附錄三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歷屆董監事名單 序 長日不盡,繼續觀察與改造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觀)成立以來,適巧是「傳播」作為一種權利的意識,蓬勃發展於產業秩序翻轉、行政主管單位變動頻仍、立法與司法及監察機關介入傳播事務相對積極的年代。   媒觀在1999年掛牌。當時,主導台灣傳媒秩序的兩報(中國時報、聯合報)三台(台視、中視與華視)格局已經明顯變化。最慢在蘋果日報入台(2003年)前夕,它們已經不是主流媒

體。2002年,有線與衛星電視系統的廣告收入是197億,三台加上民視是81億;自由時報是40.8億,中時與聯合是38.9與34.0億(7月30日讀該報比例,三報依序是19.7%、14.1與12.7%)。   與此同時,有關傳播的法案,立法院創制或修訂數十次,遠多於先前五十年傳播相關法案的總和。這些法案是檔案法(1999年底,修一次)、電影法創設後的首次修訂(2001,後又修四次)、國家機密保護法(2003)、政府資訊公開法(2005)、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組織法(2005,修一次)、無線與有線及衛星俗稱廣電三法的六次條文增刪、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2006)、通訊傳播管理法草案(2007-2

008)的功敗垂成、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施行法(2009)、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2010)、公共電視法的四度修訂、文化部組織法(2011)。   監察院介入傳播事務的次數至少四起,又以委員黃煌雄、黃勤鎮聯合完成的《我國影音媒體政策及其執行績效總體檢》允稱里程碑,標誌了現階段政治人物對於傳媒環境的興革見解,所能上達的高度。傳媒報導與評論有時涉及民刑法的隱私與誹謗問題,以致就有司法介入的空間,此外,「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成為大法官釋憲會議解釋文及意見書的關鍵詞,1999年以前只有兩案,其後高達十件,包括最近(2011年7月29日)的689號釋憲文。記者雖不能免於社會

秩序維護法的相繩,但不僅全職記者,釋憲文也首次論及,一般人(自然包括近年來我們稱為公民記者的人)亦包括在內,只要其跟追採訪是因為「公益」等四項原則與六種正當情境,就不受前法約束。   併行於這些公權力部門的動靜,到了21世紀,傳媒改革的市民活動也進入新的階段。若說1990年代是特定訴求(退報)或單項行動(電波開放),現在則是走向了組織化的努力。其中有些存續短暫,如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另有些試圖綿延求存,步步為營以求擴充,如媒體改造學社、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以及媒觀,特別是管中祥的六年董事長任內,開拓深廣。2005年入夏,衛星電視換照審議風波後,許多社團感同身受,遂有公民參與媒體改造聯盟的成立。

  對照於傳媒業界、立法、司法與監察權及民眾傳播權意識的湧動,行政權以另一種方式湧動:負責研擬傳播政策的新聞局長從1999年至2011年的十二年間,合計有十四位。久任其職雖然也可能尸位素餐,但席不及暖注定不能從長計議,非三年五載地方向正確且穩定推進,無法見其功的措施、規劃與政策,就不可能醞釀,就無從現身。   相當明顯,市民傳播社團(包括更具針對性質的「與媒體對抗」及「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的成軍,雖然象徵傳播權利意識的增長,卻在行政權「屹立不搖」,八風吹不動的怠惰慣性中,仍舊還在尋覓生根落實的土壤。媒觀見證了台灣傳媒秩序翻天覆地的變動,長日不盡,媒觀還要繼續觀察、紀錄與分析,發掘、培力、培育

與串連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導引民氣對於傳媒的批評、不滿與願景,使之轉化,成為對於政治系統的有效壓力,使其必須正視,從而研擬全面的、周延的、具有前瞻意義的傳播政策,讓傳媒的自律在他律所創設與改造的環境,得以自尊自重,悠哉運作,服務社會大眾。 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馮建三2011/7/31日木柵.待老坑山.優人神鼓劇場

台灣公共電視公共化發展之分析-傳播政治經濟學的觀點

為了解決歷屆新聞局長的問題,作者張哲豪 這樣論述: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自1997年成立前至今,有關其獨立自主的地位與財務問題一直存在,從成立前的是否應設立、如何設立,到成立初期的資源投入、發展方向及目前仍無定論的監督管理機制;均曝露出我國公共廣電制度預算經費性質以及媒體控制的根本性問題,故本研究旨在有效改善公共電視體系與台灣政府、社會各界之間的互動關係。 本研究採取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途徑,欲以公共化理論及我國傳媒公共化過程中有關建構公共電視的文獻資料觀察在歷史脈絡中問題形成的政經結構背景,尋找其關鍵因素及其可能解決方式。研究發現公共電視與政府之間存在的問題,在於資源的分配、使用以及隨之而來的媒體控制的問題;其爭議以財

務預算與權責分工為兩大核心,以及因此而衍生出的法律政治問題。 最終,欲透過我國政府對於公共化決策過程中的考量及國內外學者、媒體產業人員對台灣公共電視種種問題的指陳與研究討論,對現存的公廣集團提出諸如調整預算法源、建立問責機制及擴大利益基礎等多項可能的政策方向。

國家作為與不作為-1949-2010台灣公眾視聽政策的發展樣貌與分析

為了解決歷屆新聞局長的問題,作者陳美靜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公眾視聽事業的國家管制為主軸,試圖從政經歷史結構觀點分析國家機關在特定政治、經濟與歷史脈絡中,如何透過政策中介展現管制思維,並與不同勢力拉扯、導引整體發展。在哲學思考採歷史主義觀點,以詮釋台灣在特定歷史脈絡中的管制思維邏輯,進而了解結構限制及應以如何解決目前困境。  公眾視聽的傳媒發展在台灣社會脈絡中與不同勢力相互拉扯,二次戰後社會精英對於脫離日本殖民的台灣懷抱美好夢想,積極參與報社申請及公職競選。但二二八事件的鎮壓使得社會及傳媒噤聲,威權政治及戒嚴法嚴格規範傳媒意識型態,國府因遷台後的政經濟壓力,在韓戰爆發後順服地接受美軍援助,美國勢力自此成為影響台灣重要力量。  美援

除了穩定台灣政局之外,同時在美國國內資本擴張的需求下要求台灣開放經濟市場,台灣的出口導向經濟界接了世界分工體系,廉價的勞工吸引大量外資,經濟成長快速,為求獲得外匯,電視機具也在此時大量生產出口。  七年代中美建交使得台灣當局以開放中央層級選舉穩定法統基礎,地方派系坐大,社會力也在長期累積的經濟發展後開始提出挑戰,頻繁的抗爭讓有線電視有了興起空間,公共電視製播小組也在學界呼聲中成立。到了九年代國民黨權力交接,地方派系趁此真空結合企業財團成為政商財團巨獸,有線電視市場激烈併購,1999年更因經濟成長停滯及數位化的趨力開放外資,私募基金堂皇進入市場主導產業發展。不過發展歷程中傳媒表現引起民眾不滿

,國家便曾於衛星頻道換照及旺旺集團併購三中案時展現管理意志,通訊傳播管理法草案也試圖提出新的管制架構。  市民社會的呼聲持續要求黨國威權退位,1997年公共電視成立,但合法化的有線電視以及民視的開放造成自由解禁就是萬靈丹的錯覺,公視以小而美形式存在。2000年民進黨贏得總統選舉,但選後並未積極實踐傳媒改革政見,頻繁更替的新聞局長使得公共化政策搖擺不定,媒改團體的持續努力以及民進黨執政後企圖操控媒體,反而間接促使2006年客家電視台、原住民電視台、宏觀衛視、華視集結形成公廣集團。但缺乏適當法源使得集團運作隱晦,經營團隊的政策執行與內部治理出現不適,而公視董事提名過程的爭議及公視經營團隊的作為則使

得公視淹沒在司法爭訟當中。  台灣公眾視聽發展在不同力量中拉扯,八年代後雖然資本勢力持續主導態勢,但仍須相當程度回應逐漸茁壯的市民力量,而政策發展的對外依賴雖然呈現在商營廉價製作內化、有線電視開放後頻道影視需求、甚至私募基金入主產業掠奪利潤中,但集結自市民的呼聲試圖從中抗拒,國家政策作為因此而有不同的風貌。從歷史殷鑑中可知政策的消極作為或不作為皆為維護既得統治階層的利益,唯有持續團結公民力量遂行監督,始能讓政策真正地服務於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