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障補助3,000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學系 許添明所指導 朱尹安的 大學教師障礙平權意識之研究 (2019),提出殘障補助3,000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障礙平權意識、政策認知、合理調整。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技職教育研究所 吳雅玲所指導 陳怡錦的 特殊學校高職部智能障礙畢業生接受就業轉銜服務歷程之探究 (2014),提出因為有 特殊學校高職部、智能障礙、就業轉銜的重點而找出了 殘障補助3,000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殘障補助3,000,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學教師障礙平權意識之研究

為了解決殘障補助3,000的問題,作者朱尹安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透過障礙知能、身心障礙學生升學政策認知與社會心理學等層面,探討大學教師障礙平權意識之內涵,及了解教師所執行的合理調整方案。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邀請18名來自國內不同區域與學科領域的大學教師參與訪談。在障礙知能方面的研究結果發現:(1)大學教師對於「障礙」的認定為有在學習上有特殊需求的學生;(2)部分教師會以身障和心障進行分類,且對於近年才出現的障別名稱較不熟悉,如亞斯伯格症、學習障礙等。在政策認知方面發現:教師認同以增額錄取的入學方式落實積極性平權措施,但同時也會擔心學業能力會無法跟上同儕,認為在入學前與入學後所採的平等原則應有所不同。社會心理學層面結果發現:(1)部分教師表現出正

向的接納態度,部分教師則會因為健全主義與社會分類等因素產生刻板印象;(2)教師觀察到在校園中的物理環境與心理環境中確實有歧視存在。有關大學教師所進行的合理調整,教學方面根據研究結果發現部分學校有建立相關制度協助,部分學校則是依據教師個人的專業與經驗進行。評量部分的合理調整結果發現在形式調整部分,會根據大專資源教室規劃、教師專業領域判斷、團體作業的調整來進行;內容調整部分教師會根據專業領域設計替代評量、強調學習歷程、降低標準等;部分教師認為,學校應訂定出相關規定,並非由教師自行判斷調整原則。研究結論可知大學教師面對障礙學生的原則多為機會平等理念,並以社會互動模式取代障礙分類來面對學生的特殊需求,

且在具支持與資源充足的高等教育環境下,能夠表現出正向接納的態度。身心障礙學生在大學教師強調機會平等的障礙平權意識下,應盡力發揮自己的能力,以達到高等教育階段最佳的學習效益。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分別對中央主管機關、高等教育機構、教師、身心障礙學生以及未來研究進行建議。

特殊學校高職部智能障礙畢業生接受就業轉銜服務歷程之探究

為了解決殘障補助3,000的問題,作者陳怡錦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是為瞭解特殊學校高職部智能障礙畢業生接受就業轉銜服務歷程之探究。以主要照顧者、雇主、導師與職業輔導員為研究對象,共八位;本研究採質性方式進行,透過半結構式深度訪談來作研究資料的收集,並以主題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一、智能障礙學生之特定的窄化職業能力評量工具及施測人員素質不 一影響職業能力評量實施成效。二、智能障礙學生之學校就業轉銜課程以洗車、清潔與烘焙為主,學 生能力及家庭功能會影響課程成效。三、智能障礙學生之就業安置以洗車以及清潔為主,因家庭支持缺乏 通合作及社會包容度影響就業安置成效。四、智能障礙學生畢業後之六個月內的就業追蹤輔導,因學

校人力資 源及家庭支持影響輔導成效。最後,研究者針對上述研究發現提出建議,以供未來研究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