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繼承篇修正-父母遺產在2000萬元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另外網站不可不知的權益! 楊永成律師教你遺產特留分 - Yahoo奇摩新聞也說明:我國民法繼承篇設有特留分制度,規定於民法第1187條:「遺囑人於不違反 ... (2)例如老王過世後遺產價值2000萬元,留下其妻子和一名兒子,依法其妻子 ...

國立成功大學 法律學系 郭書琴所指導 吳秉純的 死者的話語權?—以立遺囑人為中心的遺囑法制研究 (2021),提出民法繼承篇修正-父母遺產在2000萬元以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民法繼承篇、法定繼承制、遺囑自由原則、遺囑真實性、殯葬自主權、死亡計畫、家庭協議。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許士宦所指導 陳安信的 非訟事件之程序法理交錯適用─以本質非訟事件與真正訟爭事件之對比為中心 (2017),提出因為有 本質非訟事件、真正訟爭事件、非訟化審理、程序法理交錯適用、處分權主義、公權主義、協同主義、職權探知主義、協力義務、既判力適格性、程序保障的重點而找出了 民法繼承篇修正-父母遺產在2000萬元以的解答。

最後網站父母病重都是女兒在照顧,遺產卻只留給兒子…呂秋遠這個大絕招則補充:律師,我爸爸已經過世,媽媽最近病重,平常都是我在照顧她。但是她最近提出一個要求,要我承諾拋棄繼承。她的意思是,女孩子不可以繼承家裡的不動產,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民法繼承篇修正-父母遺產在2000萬元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死者的話語權?—以立遺囑人為中心的遺囑法制研究

為了解決民法繼承篇修正-父母遺產在2000萬元以的問題,作者吳秉純 這樣論述:

遺囑,是死者展現其死後話語權的重要方式。立遺囑人在生前留下遺囑,待其死後發生法律效力。遺囑,成為立遺囑人對自己所有事務主張話語權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論文認為遺囑的討論,不應該僅針對遺囑中繼承分配功能進行研究。我國立遺囑人常將遺囑用於規劃身後事,本文將遺囑的討論擴大到遺囑中殯葬與祭祀的規劃。人死後必定會留下遺體與遺產,需要進行財產轉移與遺體安置。遺體處置的部分,涉及殯葬儀式的舉辦、遺體保存地點以及相關費用之必要支出等。若未能於生前進行良好的規劃,當家屬間對於如何處置死者身後事並無共識時,必會成為家屬間爭吵的開端。本文認為立遺囑人若在生前進行妥適規劃,可以讓遺囑成為指引家屬間形成共識的力量,作為杜

絕家庭紛爭及凝聚家庭羈絆的手段。人們希望獲得一份體面、莊重且符合心意的臨終儀式。這些殯葬與祭祀費用涉及,是否從應繼遺產中支出?以及如何支出?是否由繼承人代墊?等討論。遺囑如同死者之口,在立遺囑人死後為其發聲。使立遺囑人得在死後,對其遺產與遺體的處置有一定的話語權。如何使立遺囑人在死後仍能掌控其所有事務,並能得償所願為本論文的研究目標。本論文分為六個章節,第一章講述本文研究動機及方式。第二章介紹我國遺囑法制沿革與規範。第三章中,以實際案例點出遺囑中,繼承分配功能、殯葬與祭祀規劃之爭議並回顧相關文獻,說明我國遺囑法制之爭議與極限。於第四章簡要介紹美國遺囑法制。於第五章中提出預先進行死亡規劃的重要性

,並對我國遺囑法制提出修正建議。第六章,總結前五章之研究,回顧我國遺囑法制之不足,並建構出本文期待的解決圖。

非訟事件之程序法理交錯適用─以本質非訟事件與真正訟爭事件之對比為中心

為了解決民法繼承篇修正-父母遺產在2000萬元以的問題,作者陳安信 這樣論述:

  我國於2012年通過施行之家事事件法,基於事件類型審理必要論,將範圍廣泛之家事事件,依各該事件類型之訟爭性強弱程度、當事人對程序標的所享有之處分權限範圍及需求法院職權裁量以迅速裁判程度之不同,劃分為五類事件,因應各該事件類型之特性需求,以定其審理時所應適用之程序法理。其中將丁、戊類事件部分向來以訴訟程序處理之家事訴訟事件改定為非訟事件,明定真正訟爭事件而創設第三程序(中間程序)。此類事件異於訴訟事件與非訟事件,須交錯適用訴訟法理與非訟法理進行審理,以平衡保護關係人之實體利益與程序利益。本文以此為契機,擬研究非訟事件(本質非訟事件與真正訟爭事件)之程序法制,並以審理時所應適用之程序法理與本

案裁定之既判力為中心,嘗試就多樣的非訟事件應適用處分權主義或公權主義、就事證之蒐集應適用協同主義或職權探知主義以及本案確定裁定是否具有既判力等議題,提出妥適之解釋論並指示將來可能之立法方向。  本文共計五章,第一章為緒論,揭示問題意識、研究方法以及整體篇章結構。第二章說明如何區辨本質非訟事件與真正訟爭事件,整理歸納非訟事件所具之特徵,並參酌日本實務見解說明訟爭性之內涵,如就權利存否有所爭執者屬於訴訟事件,而不涉及權利存否之判斷,而需求法院形成具體權利內容或一定法律關係者則為非訟事件。真正訟爭事件雖涉及法律關係存否之判斷,惟亦具有相當非訟性質,立法上宜將之非訟化,採行非訟化審理,然為呼應其訟爭性

,應交錯訴訟法理進行審理。此種程序法理交錯適用之審理模式,可實現適時審判請求權而具有憲法上正當性,使關係人得平衡兼顧其實體利益與程序利益。  第三章說明非訟事件審理時所應適用之程序法理。第一部分闡述處分權主義/公權主義於非訟事件之運用:以程序開啟是否須由聲請權人聲請以及關係人得否處分程序標的為標準,得將非訟事件區分為真正聲請事件、不真正聲請事件、真正職權事件與不真正職權事件,進一步就程序之開啟、審判對象範圍以及程序之終結為檢討,以事件性質與所涉公益性與私益性高低不同,決定所應適用之程序法理。就聲請人之聲明是否具有拘束性而言,實體法上如賦予法院就法律效果相當裁量權者,因權利內容尚未具體化,為使法

院妥適行使裁量權,即便關係人可處分程序標的,仍應認為不適用處分權主義之聲明拘束性原則。第二部分則討論非訟事件應採取協同主義抑或職權探知主義:如程序標的涉及公益抑或實體法之法律要件與法律效果不明確,仰賴法院合目的性判斷者,應採取職權探知主義;反之,若僅涉私益且法院無裁量判斷之空間者,則應採用協同主義。然即便採行職權探知主義,因法院事證調查能力有限,依程序法之誠信原則,關係人就事證蒐集負有協力義務。如關係人怠於履行協力義務,並得依舉證責任之分配原則對其作成不利裁判,於關係人可處分程序標的之情形,並可擬制待證事實為真實以為制裁。  第四章探討非訟裁定之既判力。首先說明既判力之作用、性質,暨其必要性與

正當性。進而檢討非訟裁定既判力之適格性,如涉及主觀權利之實現,法安定性的需求甚於適時調整、變更以達合目的性裁判之要求者,具有既判力適格性。為充足既判力之發生,亦應賦予非訟程序關係人相當之程序保障,以落實聽審請求權之要求。再者,說明非訟裁定既判力之範圍,就時之範圍,如非訟程序未進行言詞辯論,則應以關係人陳述意見之機會終結時為基準時。而關係人若已盡主張之能事,然存有法院所未察知之事實,因難以期待關係人即時提出、提示時,則不被既判力遮斷。又非訟裁定涉及繼續性法律關係之展望性預測,然發生情事變更時,應類推適用家事法第102條規定,法院得依關係人之聲請變更裁判內容。  就既判力之客體範圍,應準用或類推適

用民訴法第400條第1項規定,以程序標的與程序聲明為既判力之客體範圍。真正訟爭事件而言,以權利或法律關係存否之判斷為既判力之客體範圍。本質上非訟事件,以權利內容或法律關係之形成為既判力之客體範圍。關係人若於非訟程序爭執前提法律關係存否而產生訟爭性時,為使紛爭一次解決,非訟法院應交錯訴訟法理審理訟爭事項,賦予關係人相當程序保障,法院就前提事項之判斷亦產生爭點效,以終局解決紛爭。若關係人已於非訟程序受有相當程序保障,然未爭執前提關係存否,於裁定確定後始起訴爭執前提關係,欲推翻非訟裁定之效力時,基於程序法之誠信原則,防止權利濫用或違反禁反言原則,應駁回其起訴。  就既判力之主體範圍,應類推適用民訴法

之規定,包含(1)當事人、(2)為他人而為聲請人或相對人之該他人、(3)當事人或該他人之繼受人、(4)為當事人、他人或繼受人占有請求標的物之人,以及(5)依非訟法第30條之3、家事法第77條、準用民訴法第67條之1規定等,因法院職權通知而受事前程序保障者,與(6)於特定情形,擴張於第三人(對世效)。為正當化上述之人受既判力拘束,應賦予其相當程序保障,透過非訟法第30條之3第2項、家事法第77條、民訴法第67條之1、第254條第4項等規定,由法院職權通知利害關係人,使其有及時參與程序之機會以享有事前的程序保障。若因不可歸責之事由未享有事前程序保障者,得類推適用民訴法第507條之1以下有關第三人撤

銷訴訟之規定,聲請法院撤銷對其不利部分之裁定效力,享有事後之程序保障。  第五章則總結前述各章所涉議題之結論,並期盼將來得針對具體個別之事件類型,更細緻地研究所應適用之程序法理,落實事件類型審理必要論與程序法理交錯適用論,實踐人民實體利益與程序利益之平衡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