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國中跳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民生國中跳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光斗寫的 商解三國 和鄭泰安的 媒體與自殺:自殺可以預防嗎?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嘉義市國中小校園網站也說明:市立大業國中首頁 · 線上學習 · 市立北興國中首頁 · 1.meet網址列表 2.遠距教學 · 市立嘉義國中首頁 · 線上學習 · 市立南興國中首頁 · 線上學習 · 市立民生國中首頁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浙江大學出版社 和臺灣商務所出版 。

國立東華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 蔣明珊所指導 李佳蓉的 國小資賦優異教師情意教育課程教學思考之研究 (2021),提出民生國中跳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資賦優異、情意教育課程、教學思考。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 陳世佳所指導 林淑芬的 正向心理學融入綜合活動課程以提升五年級學童幸福感之行動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正向心理學、幸福感、行動研究、綜合活動課程的重點而找出了 民生國中跳樓的解答。

最後網站新北市清水國小地圖則補充:新北市清水國小電子地圖、GPS座標及相關資訊查詢,新北市清水國小位於新北市土城區金城路二段356號。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民生國中跳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商解三國

為了解決民生國中跳樓的問題,作者李光斗 這樣論述:

★老板學劉備 賺錢學曹操 求職學孔明,富二代學孫權 中國品牌第一人 李兆斗 為你解讀! 《三國演義》是一部團隊權謀之書,也是一部企業經營之書,更是一部商業競爭之書! 《三國演義》是中國人最為津津樂道的權謀之書。從現代商業角度看,魏、蜀、吳分別對應什麼類型的公司?它們的商業行為有怎樣的特性,在企業文化、管理、市場競爭方面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 本書以第一財經強檔熱播、新浪財經隆重推薦的電視節目《商解三國》為底本,從商戰的視角,為你解讀《三國演義》中蘊含的商業智慧。 李光斗,中國品牌第一人,著名品牌戰略專家,品

牌競爭力學派創始人,中央電視台品牌顧問。李光斗自1990年開始從事市場營銷和品牌策劃工作,先後擔任伊利集團、蒙牛乳業、廣日電梯、民生藥業、古越龍山、招商銀行、長虹、德爾惠、喜臨門集團等全國數十家著名企業的常年品牌戰略和營銷廣告顧問,親歷了改革開放後中國品牌發展的歷程,具有豐富的品牌建設和市場營銷經驗,榮獲中國策劃業杰出功勛獎。 李光斗出身于市場營銷第一線,參與並策動了中國VCDSD乳業營銷大戰,被評為影響中國營銷進程的風雲人物,並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等EMBA品牌學特聘教授。李光斗畢業于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曾任復旦大學研究生會副主席,1988年代表中國大學生參加在新加坡舉

行的亞洲大專辯論會,榮獲冠軍。 李光斗著作甚豐,包括︰《僅次于總統的職業》、《商戰兵法新36計全書》、《品牌秘笈︰廣告策劃基本原理》、《卓越品牌7項修煉》、《解密創意》、《擴張︰跨國公司憑什麼?》、《品牌競爭力》、《如何讓品牌快速崛起一中央電視台黃金段位廣告招標完全解密》、《插位︰顛覆競爭對手的品牌營銷新戰略》、《品牌戰︰全球化留給?國的最後機會》、《情感營銷︰如何讓消費者愛上你的品牌》、《升位︰中國品牌革命》等。

國小資賦優異教師情意教育課程教學思考之研究

為了解決民生國中跳樓的問題,作者李佳蓉 這樣論述: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探究國小資賦優異教師情意教育課程的教學思考,研究參與者為兩位任教於國小分散式一般智能資優資源班之正式教師,採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蒐集。主要研究結果如下:一、國小資賦優異教師情意教育課程教學前的思考(一)在教學信念方面:兩位教師之教學信念基本上是相同的,皆以「預防」為觀點,其中豪豪老師更以讓學生正向發展為最終目標。(二)在情意教育課程比重方面:兩位受訪教師的情意教育課程在整體資優教育課程所佔的比重都頗高,且都認同「以身作則」的重要。(三)在課程設計方面:兩位教師課程規劃時間都相當長,課程內容設計都是有架構的,取材於日常生活中,也會依學生需求、年段、突發狀況進行「動態式」的調整

,且都是有系統的依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原則去進行設計。同時也都贊同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特殊需求領域情意發展的內容,認為可作為資優教師在設計、編撰課程的參考,亦能檢視、補足課程內容的不足之處。兩位教師情意教育課程目標皆涵蓋了解自我、發展自己的潛能、建立自信心、問題解決能力、理解並尊重個別差異、壓力調適、發展合宜的人際互動、自我探索興趣及未來。而在教學主題上,兩位受訪教師共同都有上到的主題包括:資優特質、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溝通、問題解決能力、壓力調適、生涯規劃等。而不同的主題方面,豪豪老師的主題尚有國際觀與社會責任/參與,蟬蟬老師則有金錢觀、時間管理、家庭適應等。(四)在排課方面:多以同年段的團體授課

為主。二、國小資賦優異教師情意教育課程教學中的思考(一)在情境佈置方面:兩位老師都會在教室中進行情境佈置,不過執行方式較不同,豪豪老師會讓學生自由發揮;蟬蟬老師則會張貼每週好話或是學生學習單讓大家欣賞。(二)在課程實施方面:情意教育課程實施方式都有團體、個別輔導時間,且都會將聯絡本當成溝通媒介之一。兩位教師共同都有使用的教學策略與活動則包括:講述、討論、發表、小組或團體合作。不同的活動方面,豪豪老師尚有閱讀、影片欣賞、故事引導、辯論、桌遊、電影賞析等;蟬蟬老師則有角色扮演、自我省思、親子互動。(三)對學生個別差異的因應方面:豪豪老師會不斷觀察學生的需求,適時給予輔導;蟬蟬老師則是偏向課堂上直接

對分享、發表的內容進行澄清與修正,同時給予個別、團體的教學。(四)與學生進行互動的方式:兩位老師都會透過發表、分享的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豪豪老師會藉由電影賞析、真實故事、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學長姐經驗談來進行團體討論,讓孩子對每個問題進行反思、澄清,並使用對話式辯論做價值澄清;蟬蟬老師著重於孩子們的分享,並給予回饋。(五)在調整課程方面:兩位教師主要都會以學生狀況為考量,豪豪老師會依學生特性、需求、突發事件或是原預定課程目標不順利時,如課程中學生若對探討的議題不夠理解或是想探究的面向不同時,立即進行課程調整;蟬蟬老師會依學生實際上課狀況,隨時調整課程的腳步。(六)在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方面:豪豪老師會

讓學生一同制定目標,並與學生、家長、導師及相關人員溝通、討論;而蟬蟬老師設計課程時,就會先預想學生的反應,若分享、反應熱烈則為達成教學目標。三、國小資賦優異教師情意教育課程教學後的思考(一)在教學後的省思方面:兩位教師都會花時間進行教學後的個別省思,且將上課情境再重新思考一輪,不過豪豪老師多了一個同儕討論的團體省思,讓其他資優教師一同腦力激盪看是否有更佳的解決方式。(二)在評量方面:兩位教師都會透過分享及討論或學習單的方式進行評量。(三)在教學後的調整方面:兩位教師都會在課後依據學生目前所需的能力、需求進行後續的課程調整與安排。最後,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對國小資優資源班教師及相關人員或單位提出

若干建議。

媒體與自殺:自殺可以預防嗎?

為了解決民生國中跳樓的問題,作者鄭泰安 這樣論述:

人人都是自殺防治守門員國內外首屈一指的自殺研究專家將有用知識帶給關心自殺問題、站在自殺防治第一線的工作同仁、自己或家人親友可能帶有自殺危險因子的國人同胞、以及希望多了解精神疾病和自殺行為的一般讀者,扮演一個稱職的「自殺防治守門員」。作者簡介鄭泰安  國內外盛名的自殺研究專家,曾擔任兩屆國際精神流行病學會會長。英國倫敦大學精神醫學研究所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倫敦大學訪問教授,為資深的心理醫師。  台灣的國家自殺防治中心所執行的自殺防治策略,即為鄭泰安博士所擬定。鄭教授與其研究團隊在倪敏然自殺身亡後,以自殺身亡者、自殺企圖(未遂)者、以及憂鬱症病人為對象完成三個研究,探討媒

體大幅報導倪敏然自殺事件,所造成的不良影響,證實國人自殺行為 (包含自殺死亡與自殺未遂) 因而明顯增加。三個研究皆發表於國際知名的科學期刊,研究自殺的國際學者咸認為,此三篇論文研究方法設計精密,將年代、季節、氣溫、溼度、失業率等因素都考量在內。論文結果非常具有說服力,提出具體科學證據,填補了目前關於媒體與自殺的學術研究空白處。本書的前半部即以這三篇論文為基礎改寫、輯編而成。  本書的後半部以深入淺出、生動流暢的文筆,配合真實的案例,剖析自殺的原因,包含精神疾病、失落的生活事件、生物和社會環境因素等,並且比較世界各國和台灣的自殺防治策略,對當前我國自殺防治的執行提出針砭與建議。對於關心憂鬱症、酒

癮、自殺問題的廣大讀者,這是一本圖文並?、值得人手一冊的好書。 推薦序 (李遠哲)推薦序 愛是永不止息(陳建仁)推薦序 寒夜不悔的學術大愛(許木柱)各界推薦自序1媒體報導與自殺著名案例歌德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日本名歌手岡田有希子∕港星張國榮∕魁北克名記者Ga?tan Girouard∕匈牙利小姐Csilla Andrea Moln?r∕英國的電視連續劇「急診室」∕自殺手冊∕燒炭自殺的香港婦人總結:什麼媒體報導的?2台灣媒體如何報導自殺:以倪敏然自殺事件為例三個研究.緣由.第一個研究:自殺未遂(企圖)者.第二個研究:憂鬱症病人.第三個研究:自殺身亡者受到影響的自殺未遂者與憂鬱症病人怎麼說?

模仿∕合理化∕無望感∕學習自殺方法研究結果顯示什麼?精神疾病與異常行為會感染、散佈媒體間接殺人?!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媒體報導特定人士自殺新聞之準則悲劇、不幸和災難:新聞該如何處理對於三個研究報告的反應.來自媒體.來自學術界與民間團體我的努力:與媒體高層的接觸社會新聞?醫藥新聞?3為甚麼有人會自殺遭遇失敗、挫折就一定會自殺嗎?自殺的個人因素.精神疾病.性格障礙.失落的生活事件.有自殺家族嗎?.有「自殺基因」嗎?.生物因素自殺的環境因素.氣候與自殺.宗教與自殺.經濟環境與自殺.社會環境與自殺.政治環境與自殺青少年的自殺原因有不同嗎?總結:自殺的原因是多重而又相互影響的自殺未遂(企圖)的人並非真的想死

?自殺未遂與自殺死亡的危險因子相同?4自殺可以預防嗎?高危險群防治策略?全民防治策略?防止最可能自殺的人去自殺.重鬱症的早期診斷和有效治療.重鬱症復發的原因.重鬱症的治療現?.酒癮的早期診斷和有效治療.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診斷和有效治療.以自殺企圖者為防治對象.想要自殺的人多半會求救的全民防治策略.減少自殺方法的可得性與致命性.自殺趨向與相關資訊的有效監測5檢視先進國家的自殺防治策略芬蘭:第一個推行全國自殺防治策略的國家.芬蘭全國自殺防治工作 (1987-1996).國際自殺學界對芬蘭自殺防治工作的評語挪威:偏重教育與訓練 (1994-)英國:注重高危險群防治與自殺方法的管控 (2002-)美國:

全方位、總統親自出面、成人和青少年兼顧 (2001-)澳洲:全面性、選擇性與指標性 (1999-)他人之石,可以攻錯6台灣如何防治自殺?國家自殺防治中心的成立過程台灣的自殺防治策略將面對的主要難題.致命性自殺方法的管控.改善自殺統計的準確性,長期監測自殺死亡趨向.降低高危險群的自殺風險.衛生署的自殺防治目標不切實際台灣推動自殺工作的客觀修件尚未成熟7自殺案例.案例一 經年酗酒、鬱鬱以終的中年男子.案例二 以死要脅家人的十七歲少女.案例三 酗酒、衝動、憂鬱的三十二歲已婚女性.案例四 母系社會中輕生的年輕夫婦.案例五 失戀、憂鬱的女大學生.案例六 久病、憂鬱而相偕輕生的夫妻.案例七 療養院裡的慢性

精神病患.案例八 有行為規範障礙的青少年.案例九 屢遭家暴的中年媽媽參考文獻圖表目錄附圖圖一 二○○五年五月二日蘋果日報頭版:倪敏然自殺新聞圖二 台灣二○○三至二○○五年一至八月南投縣與台中縣每週自殺企圖通報人數的分佈圖三 憂鬱症病人過去嘗試自殺的時間,越接近開始報導倪敏然自殺新聞的時間,再度自殺的風險就越大圖四 台灣二○○三至二○○五年全國每個月自殺死亡人數的分佈圖五 報紙以頭條大字標題刊登特定自殺案例圖六 二○○八年五月一日蘋果日報頭版:沒錢繳罰金 貧父自焚死圖七 一九九一至二○○六年台灣自殺死亡者自殺方法的變遷圖八 一個案例的自殺路程附表表一 重鬱症的診斷準則表二 輕鬱症的診斷準則表三 

酒精使用障礙併發症表四 酒精濫用的診斷準則表五 酒精依賴的診斷準則表六 情緒不穩性性格障礙的診斷準則表七 生活事件與自殺表八 行為規範障礙的診斷準則 推薦序二愛是永不止息  二○○三年的SARS流行高峰期間,我在兩難的抉擇下,勉強接受了衛生署署長的工作,當時確實有著背負著流行病學家的十字架,走向台灣公共衛生苦路的深刻感受。因為這塊美麗可愛卻又多災多難的土地上,每個人都是那麼值得珍惜疼愛。我當時想到的是,唯有親自投入SARS的防疫聖戰,才能為動盪不安的社會帶來平安和喜樂!雖然肩膀上的十字架是沉重的,但是對於天主給我的使命,我卻是甘之若飴,因為公共衛生是愛與和平的志業!  人生經常需要面對逆境的

挑戰,苦難與挫折往往是一刀兩刃,它既可能會令人心灰意冷、頹廢喪志;也可能會激發鬥志、再接再厲、更上層樓!在面對艱困的環境時,若能積極勇敢地迎向前去,維持樂觀豁達的人生觀,自然而然地可以逆來順受,達到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近二十年來,台灣的自殺率,有明顯上升的趨勢,如何有效防範自殺的發生與死亡,已成為台灣公共衛生工作的一大課題!在SARS流行平息後,許多人仍然生活在親友喪亡的悲痛中,他們的哀傷令人不忍。因此在二○○三年底,我特地請鄭泰安教授協助衛生署來規劃與推動台灣的國家自殺防治策略。泰安兄是我的老朋友和好朋友,他不僅是一位深具仁心仁術的精神科醫師,也是一位對於自殺成因及防治有深入研究而享譽國際

的學者。泰安兄全力投入這項任務,詳盡的分析比較不同國家的自殺防治計畫,更考慮台灣的人文社會、民情風俗和醫療照護體系,妥善研擬具體可行的草案。他又進一步邀請多位國際學者專家進行評估,並且提供改進意見。泰安兄的防治策略從七方面著手:「致命性自殺方法的管控」、「降低民眾對於精神疾病與自殺的汙名化」、「改善社區精神醫療品質與就醫之可及性」、「改善自殺統計的準確性、長期監測自殺死亡趨向,並建立良好的自殺企圖通報系統」、「改善媒體報導自殺行為的方式」、「降低高危險群的自殺風險-社區介入計畫」、「加強自殺與自殺防治的研究」,以期有效降低自殺對於國人健康和性命的危害。泰安兄的苦心孤詣、專業素養和勇於任事,令我

欽佩和讚賞!  很可惜泰安兄的妥善規劃未能如願完全落實,實在令人扼腕。但是,泰安兄對於台灣自殺防治工作,仍然念茲在茲。他以悲天憫人、痌瘝在抱的胸懷,努力完成《媒體與自殺︰自殺可以預防嗎?》這本精彩好書,相信健康工作者和一般大眾,都能從閱讀中獲益良多,進而成為稱職的「自殺防治守門員」,共同為降低台灣自殺的發生率和死亡率而努力!讓我們彼此關懷的同胞愛,能夠永不止息!──陳建仁∕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研究所兼任教授推薦序三寒夜不悔的學術大愛  在閱讀這本書時,我一方面著迷於作者深入淺出的精彩論述,腦海中同時閃過一幕幕我的人類學田野研究經驗;看

完本書後,心中混雜著讚嘆與感傷的多重情緒,久久無法平靜。讚嘆的是作者能夠敏銳的注意到社會事件對他人的影響,並透過縝密的邏輯思維與分析,抽絲撥繭,將複雜多元的因素予以釐清;感傷的是雖然生命無常,但有些生命的消逝其實是可能挽回的,只要政策制定者及民眾對周遭的生命多用一點心,多給予一些注意或關懷。  本書以媒體大量報導知名藝人倪敏然的自殺為導引,進行三個符合邏輯、論證嚴謹的實證研究,一方面解析影響自殺的各種因素,包括個人特質、生態環境及社會文化等現象,並透過自我迴歸統計分析,發現媒體對自殺事件過度大量而不當的報導,對於閱讀報導後的民眾有相當明顯的影響,特別是對罹患憂鬱症者或先前已經有自殺意圖的人,明

確顯示出模仿的顯著效應,而主要的影響機制是合理化、無望感、方法學習。  我和鄭泰安教授雖然專業訓練不同,但共同關心人類的社會心理適應問題,特別是在原住民身心適應的相關課題,我們有長達五年極為愉快的學術合作經驗。書中有一段描述台灣東部一對年輕夫婦輕生的案例,由於母系家長(丈母娘)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生活,對女兒及女婿依然採用高度支配的態度,因而導致悲劇發生(一七八至一八三頁)。這一段描述與分析,充分顯示他對不同型態社會文化結構的敏銳觀察力,讓我想起幾位兼具精神科醫師及人類學素養的學者,例如Ari Kiev和哈佛大學的人類學教授Arthur Kleinman等。  本書一方面清楚呈現出鄭教授敏銳的觀察

與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字裡行間,都透露出作者對生命的不捨,充分展現出臨床醫師「搶救生命」的基本信念,書中許多文字和案例都讓人為之動容,例如:久病憂鬱導致一對恩愛夫妻相約自殺身亡的案例(一八七至一九二頁);他每天急著翻開報紙,沒有發現自殺報導時,就會「放下心來感謝上蒼」(六一頁);他認為「學術研究成果不應束之高閣,當用來改善社會民生」(一五一頁);他規劃的自殺防治社區臨床試驗模式,目的在「防止任何一個人成為高危險群」(一二二頁);預防重於治療,「只要有心,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守門員」(一二二頁)。在理性客觀的學術面紗下,其實隱含著不悔寒夜的人間大愛。  鄭教授在進行「全民防治策略」時所受到的挫折

,我也適時的接受到相關訊息。遺憾的是主其事者拘泥於制式的「招標」框架,以及未能全然拋開人際關係的窠臼或某些執著,導致他一手策劃的「全民防治策略」一波三折,無法順利推動。我們當然無法斷言他的規劃是否可以有效處理台灣的自殺問題,但觀察近三年來的自殺現象,得標的執行團隊及防治策略,對於寶貴生命的搶救,顯然沒有明顯的效果。在這樣的情況下,上任不久的新政府團隊,似乎應該考慮改舷易轍,重新推動一個可能有效的「全民防治策略」,真正落實「苦民所苦」的宣示,更重要的是,展現出政策制定者「尊重生命」的終極關懷。──許木柱∕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自序  時光飛逝,我從事精神醫學研究快三十年了。從一九八九年起,「

自殺」成為我的研究主題之一。一九八九至九一年間,我在台灣東部完成非西方國家的第一個心理解剖研究(參見本書第三章),此後十年陸續發表多篇著作於國際學術期刊,廣為國際研究自殺的同僚引用,國內外學術研討會也多次邀請我做專題演講。這是我的榮興,也是台灣的榮興。  從一一六名心理解剖的案例中,我看到每一個案例都有其獨特的地方,體認到自殺絕對不是突發事件(即使表面上看來像是一時衝動而做的),而是經由曲折的人生經驗、逐漸累積挫敗才走到最後這一步。我也看到大多數的案例有他們共同的特徵,比方說,至少有一○二個案例(88%)是帶著嚴重的憂鬱症(重鬱症)走上不歸路的,他們平均憂鬱了五個多月,然後自殺身亡,但是只有十

五個案例曾經接受過精神科治療,而且都是不完整的治療。以現今的精神醫療水平,大多數的重鬱症病人根本用不著五個月,只要一個月左右的治療病情就可以大為改善,再加上心理與社會層面的治療和復健,應當可以防止不少人自殺。  我開始思考:這些研究成果如何能夠應用於實務上,確實有效地減少自殺?多年來我一向懷抱著這樣的信念:學術研究如果無法落實於造福社會和人群,只在象牙塔?沾沾自喜,不做也罷。因此在二○○三年底,前衛生署長陳建仁院士請我幫忙規劃、推動台灣的國家自殺防治策略時,我以知遇的心情欣然接受這個艱鉅的任務。本書第5章敘述了整個規劃過程,包括遠赴歐洲吸取芬蘭、挪威、英國等國家的自殺防治經驗,也談到美國與澳洲

的國家自殺防治策略。我規劃的這個國家自殺防治策略,後來遭到不尊重專業的政府官員拖延,又大刀刪減預算,接任的衛生署長侯勝茂對我的貢獻和建議又毫不尊重,我於是在二○○四年退出了整個工作。在本書第6章,我交待了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做為一個歷史的見證。  二○○五年五月影劇界名人倪敏然自殺身亡,台灣媒體掀起一股狂熱,以聳人聽聞、誇張迷信、鉅細靡遺的方式大幅報導了近三週。過去的研究已經顯示,這種報導名人自殺的方式容易引起模仿,世界各國的國家自殺防治策略中,也因此都包括「匡正媒體有關精神疾病和自殺的不當報導」這一項。當時是一個好時機,可以探討倪敏然自殺新聞的模仿效應,所以我組成一個研究團隊,立即訪問了一三

九名在二○○五年五月到六月期間企圖自殺者,以及同一時期,在台灣的北、中、南、東四個醫學中心的精神科門診看病的四三八名憂鬱症病人。二○○六年這個團隊又收集了二○○三至二○○五年全國所有自殺死亡者的檔案(已經去除個人化資料),分析倪敏然自殺新聞可能造成的影響。  這三個研究都已經在二○○七年,陸續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結果很清楚地顯示這些不當的新聞報導,造成自殺身亡和企圖自殺的人數明顯增加,也造成憂鬱症病人企圖自殺的人數明顯增加。接受訪問的企圖自殺者和憂鬱症病人,敘述了他們看到這些新聞報導之後的心理反應。我們把研究結果經由中央研究院公諸於世,也提出改進的建議,這一段期間,所有關心媒體不當報導自殺新聞

的新聞傳播界學者和民間團體,也持續舉辦了一系列的學術研討會與座談會,呼籲媒體改善它們報導自殺新聞的方式。  所有這些努力有用嗎?我發現至今效果十分有限。舉個最明顯的例子,一度在報紙頭版消失的特殊自殺案例,今年五月一日(倪敏然自殺身亡滿三週年的時刻)以來又死灰復燃,多次出現在報紙頭版。我告訴自己:既然己經盡了學術研究者的職責,把研究結果公諸於世,也提出了改進的建議,而且也已經義務替國家規劃了世界一流的自殺防治策略,接下來應當是由關心自殺問題的新聞傳播學者與民間團體去對付媒體(目前平面媒體不當的自殺報導方式,政府無法可管),由政府去好好執行自殺防治策略,我應當回到學術研究工作。然而我對於媒體尚未改

善自殺報導的事實,一直耿耿於懷,正巧去年年底商務印書館的資深主編李俊男先生來訪,建議我考慮以媒體報導倪敏然自殺新聞為起頭,寫一本談自殺與自殺防治的書,考慮了兩天我便答應下來。接著,我利用臨床和研究工作之外有限的餘暇趕工,終於在半年之後完成本書。  本書先從媒體與自殺談起,介紹了幾個國際名人自殺案例的媒體報導,和它們造成的衝擊(第1章),接著談到我們針對倪敏然自殺報導的影響所做的三個研究,以研究的結果來檢視台灣媒體報導自殺的不當之處,並且討論媒體報導自殺新聞應當遵守的準則,也對新聞傳播學者、民間團體和我過去所做的努力略做整理交待(第2章)。在學術研究的部份,我盡可能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希望

一般讀者也能看懂。  接下來的幾章進入自殺和自殺防治的探討。第3章討論自殺的種種原因,從個人因素(精神健康、性格特質、生活挫折、遺傳、生物)到環境因素(氣候、社會文化、經濟、宗教、政治等)。讀者可以從中了解:那些精神病症與人格特徵是自殺的危險因子;怎樣才能夠去察覺自己和週遭的人可能有這些精神病症,進而能夠扮演一個勝任的自殺防治「守門員」,讓自殺危險性高的人及早得到妥當的治療和救助,防止悲劇的產生;也可以了解環境因素可能扮演什麼角色。第4章則談到自殺防治的基本策略,包括以自殺未遂者和憂鬱症病人為主要對象的「高危險群防治策略」,還有包括精神衛生教育、匡正媒體的不當報導、致命性自殺方法的管控、自殺趨

向的有效監測等等的「全民防治策略」。在第5、6章對國內外自殺防治策略,分別做了評介,最後的第7章則介紹了幾個代表性的自殺案例,每個案例都有深入的剖析和討論,並且回應了前面3到6章談到的重點。主持芬蘭十年自殺防治工作的J. Lonnqvist教授認為,自殺死亡的案例是專業人員與政府官員、一般民眾溝通時最好的教材,我希望這些案例能夠讓讀者們對自殺有真實、貼切的感受和理解。書末附上的參考文獻包括專業性和一般性的,任君挑選?閱,若有需要,我樂於再進一步推薦。  本書能夠順利付梓,要感謝不少人的熱心相助。助理陳琳臻把企圖自殺者和憂鬱症病人所陳述的、他們看到倪敏然自殺新聞報導之後的心理反應,做了很好的整理

和分析(很高興她以這些成果獲得衛生教育的碩士學位),並且幫忙收集這三年來,報紙有關自殺案例的報導。助理張銘珠協助本書不少附圖的繪製、表現令人讚賞。本書初稿承蒙多位關心自殺問題的新聞傳播、公共衛生學者、精神醫學界的師兄弟、同僚、學生、助理和友人閱讀,得以再作修正,在此深深致謝。  特別要感謝下列人士在百忙之中撥冗指教:陳建仁院士、蘇蘅教授、林克明教授、宋維村教授、張明永教授、甯瑋瑜記者、蔡信德記者、江依錦女士屈指一算,距離我前一本書「神經病: 從一句?人的話談起」已經有二十六年了,這些年來我全力投入研究和教學,沒有再出過一本寫給廣大讀者的書,希望本書的出版是一個新的開始。我不知道這本書對我國的自

殺防治,包括「改善媒體報導自殺行為的方式」,能夠起多少作用。最起碼,希望它能夠將一些有用的知識帶給大專院校相關系所的學生、關心自殺問題、站在自殺防治第一線的工作同仁、自己或家人親友可能帶有自殺危險因子的國人同胞、以及希望多了解精神疾病和自殺行為的一般讀者,幫助大家進一步了解,不當的自殺新聞報導如何導致自殺的增加?自殺的原因是什麼?世界各國如何努力在防治自殺?我國的自殺防治策略與實施上的優缺點為何?更重要的,你我如何扮演一個稱職的「自殺防治守門員」?所有關心自殺問題與精神衛生的國人,如何學習歐美人民勇敢地站出來,要求執政者確實推行合乎科學專業的自殺防治策略?是為序。鄭泰安於二○○八年九月十日世界

自殺防治日 【推薦序三】   二○○七年人力銀行針對台灣媒體調查,有八成四的記者想轉行。因為媒體生態變質,記者工作越來越沒尊嚴,其中又以電子媒體的文字記者顯示最不快樂。   我個人在兩年半年前,也因為工作越來越不快樂,終於下定決心從商業電視台跳槽,回歸大愛電視台。這當中也是經過一番掙扎,畢竟花花世界多采多姿,充滿誘惑。但是兩起新聞事件重重撞擊我!其一是台北捷運車上,一名男大學生對女生毛手毛腳,記者向捷運公司取得畫面後,各家新聞頻道立即猛播狂播,強力放送。還有主播唯恐觀眾錯過畫面,在一小時的新聞裡,再重播了一次,並且以「大學生伸出鹹豬手」等不堪的言語形容這起事件。第二天大學生被發現在宿舍上吊自

殺。   另外一起新聞則是中部一所國中老師和班上女同學談戀愛,媒體也是用極其聳動的標題如「夫子與未成年女學生不倫戀」來強化這則新聞的非比尋常。其實這事早已爆發,老師與學生家長已在警局和解,只待時間療傷止痛。豈知這起舊聞被媒體知道後,再冷飯熱炒成重大新聞,無疑是在傷口灑鹽,老師受不了自責也自殺了!這兩起事件,賠上兩條人命,雖然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同樣的, 今年七月在考試院長提名審查過程中,企業家白文正先生也在媒體的追逐中發出最後的悲鳴,可謂是另一樁媒體殺人事件。媒體殺人或許殺死的不是人命,可能是一個人的慧命、清譽或善念,真的不可不戒慎小心哪!   因此在拜讀鄭先生之研究報告指出,媒體密集報

導二○○五年倪敏然事件造成自殺身亡和企圖自殺的人數明顯增加,也造成憂鬱症病人企圖自殺的人數明顯增加,我深受震撼之程度甚鉅。回想當時,這起新聞被高度聚焦,前後將近三個星期,每天都盤據新聞頻道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時段,記者除了巨細靡遺報導,並且被迫要不斷發掘或創造新的新聞點,以滿足龐大的篇幅需求。我個人在主播檯上,一邊看著友台的相關報導,轉而要求台內採訪同仁的報導還要再加料,以求更勝一籌。回想當時的所作所為,原來自己也是共犯集團之一份子,如今深自懺悔,懺悔是提醒自己不二過。誠如我的師父證嚴法師提醒從事人文工作者,除了「報」更要「導」,報真還要導正導善,讓媒體之大用,致力於人文的清流救世!鄭先生的研

究成果,也才能發揮正面積極的功效!──文/靳秀麗(知名媒體人、慈濟大愛台主持人) 【推薦序四】  理想與信念的堅持李遠哲(中央研究院院士、榮譽院長)   一九九四年我回台到中央研究院任職時,最令我興奮的莫過於看到院內一群長期堅持理想、信念與原則而努力奮鬥不懈的同仁們,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台灣社會改革與上進的力量和希望。   早我一年多就加入中研院的鄭泰安博士便是其中非常特別的一員,他於一九九二年離開台大,放棄優渥的臨床收入,專心投入他的研究工作。他專攻的是躁鬱症、酒癮與自殺的研究,除了從事深入的學術研究外,總讓他念念不忘的就是怎樣幫助整個國家降低自殺率。一九九五年他的自殺心理解剖研究發表於A

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非常受到學術界重視,至今仍然持續地被引用。其後他在中央研究院的通識講座「知識的饗宴」所做的精彩演講,確實感動了所有與會的人,聽眾們不但深切地體會到自殺是可以防治的,有高度自殺傾向的憂?症病人經過治療,也一樣地可以導正過來,而且也感受到鄭教授願意付諸實現的那股熱忱與決心。   我們的社會一般說來並不太重視心理健康的問題,但由於社會上的各種壓力,心理不正常或已有心理疾病的人也不在少數,而能夠提供治療的專業人才卻不足。我在中研院院長的任期內,院內外人士求助於我的倒還不少,這些人我都送請鄭泰安博士幫忙解決,每次都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我還記得有

一次,一位家長情急地打電話給我,說他的兒子要自殺,我也許是世上唯一能救他的人。我立即請這位家長帶孩子到院裡來找我,我跟這位年輕人深談了很久,他一表人才,似乎也有很高的智能,我看不出這年輕人有任何問題。後來,鄭泰安博士告訴我,問題不在這小孩,而是在家長,家長經過治療之後,該能解決問題才對。果然不久之後,有一位朋友告訴我,家長經過治療之後確已安好了,小孩也不再想自殺了。鄭博士在院內為同仁們解決問題的熱誠給我非常深刻的印象,他除了學術上有崇高的地位之外,確實有能力解決社會上我們所面對的實際問題,而且有熱忱想做出貢獻。   有一天鄭博士告訴我,衛生署陳建仁署長要他幫忙規劃國家自殺防治策略,我聽了之後跟

他一樣興奮,因為這方面的努力應當可以幫助國家減少自殺率,也請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陳垣崇所長盡力協助。鄭博士非常努力,全心投入這項任務,也詳盡地研究了各國的同類計畫,在初步草案完成之後,他也邀請多位國際專家評估,提出改進意見。後來陳署長看到他提議的社區自殺防治計畫在台灣確實可行,便報請行政院給予特別預算。雖然陳署長的遠見在他離開衛生署之後獲得行政院核准,但是經費已經被大幅刪減。後來新任的署長沒向鄭教授請益,便把這行政院核准的計畫交給另一個人執行,使鄭教授覺得非常的不舒服。像他這樣從年輕時候便懷抱著理想,願意為社會的改善奉獻心血的人,並沒有那種「非我莫屬」的狹小的心胸,但眼看著沒能吸納社會最有

經驗,最能做出貢獻的一群人來主其事,他是非常不能諒解的。   我們的社會這一、二十年來有不少可喜的進步,最令人欣慰的是社會上確實累積了很多非常能幹而願意奉獻的人才。反觀我們的政治雖然漸漸走入民主的道路,但是離開理想還有一段很遠的距離,這缺失中最明顯的便是人才的使用與社會力量的解放。許多有心人會有「報效無門」之憾,或常常成為政客與政治變遷的犧牲品。畢竟一個人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怎樣把大家的力量匯集成為一股洪流,衝破難關,是我們在民主化過程中最急待學習的一件事。   在鄭博士從事的幾個非常嚴謹的研究之中,倪敏然自殺新聞所造成的自殺率的增加是最近大家較熟悉的研究成果。經過嚴謹而詳細的分析,鄭教授得到

的結論是:媒體不當報導確實在助長台灣的自殺率,主要的是產生模仿效應。我們的媒體看到鄭教授的研究成果,還不做適當的改進,那麼媒體便不能再以『無意傷人』粉飾他們實際上是扮演『幫助殺人』的角色。(收納於本書第四十五頁)世界衛生組織於二○○○年提出關於媒體報導自殺新聞之準則為「六不,六要」原則,我希望我們的媒體能夠好好遵守。在台灣的社會走入民主多元化的時代裡,媒體的自由得到令人難以想像的推展,但是媒體的改革卻一直沒有進步,常與「立法院」被大眾並列為社會兩大亂源。這本書《媒體與自殺》該能為媒體的改革指出一條道路。   這本書雖是一位學者從事研究工作後的嚴謹的著作,但由於鄭教授除長期關懷台灣社會的進步,也

一直以打造美好的社會為理想,在字裡行間都能看出他對這塊土地與土地上的人民的親情與愛護。自殺涉及生命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鄭教授在書中做了很好的整合,特別是透過代表性的自殺案例深入淺出地做了剖析,本書確實值得人手一冊。                                             2008年9月8日 著名的案例(以下節錄自本書第一章)日本名歌手岡田有希子岡田有希子 (Yukiko Okada)是八O年代日本當紅的青少年偶像歌手,很受年輕人歡迎,她在一九八六年四月八日自殺身亡。她先割腕,兩小時之後由公司七層樓高往下跳,得年二十。這個事件在當時震驚了全日本,無論報章

或電視的傳媒,皆大篇幅廣泛報導這則新聞,而且不乏煽情的照片和仔細詳述自殺過程的文字。這個事件發生之後,選擇以跳樓自殺的年輕人,尤其是女性,有大量增加的情形。其中一名跳樓身亡的女孩,在跳樓之前更強調說她想變得像岡田有希子一樣;而另一名男孩則選擇和這位搖滾巨星同一棟大樓跳樓自殺。日本研究自殺的學者高橋祥友 (Yoshitomo Takahashi)指出,日本在一九八六年的自殺人數突然大幅增加,比前後兩年增加了四十%,而且增加的多屬於二十歲以下的青少年,他們主要採用同一個方法(跳樓)自殺。港星張國榮著名的港星張國榮於二OO三年四月一日跳樓自殺身亡,當時的報紙及電視都以極大的篇幅,連日以頭條報導,並且

一再拍攝他的自殺地點、詳細敘述他的自殺方法。香港大學的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發現,在張國榮自殺後的半個月內,自殺案例顯著增加,並以男性二十五至三十九歲者居多。增加的自殺個案主要也是採用同一方法(跳樓)自殺。證據顯示張國榮輕生的媒體報導,可能影響了特定的性別和年齡族群,模仿他採用同樣方法自殺。魁北克名記者 Gaëtan Girouard一九九九年一月十四日,魁北克知名電視記者 Gaëtan Girouard在 Ste-foy上吊身亡。當時魁北克的各種傳播媒體,持續報導他自殺的消息,長達一個月。結果發現,在報導後的一個月內,至少有十四%的自殺者使用和他一樣的自殺方法。那一年採用上吊自殺的人數比前一年增加

了十八%,而採用其他方法自殺的則增加了七%。報導後第二年的自殺比率,則恢復到與報導前一樣 (Tousignant et al, 2005)。自殺手冊Derek Humphry於一九九一年出版了一本自殺手冊,書名為《最後的出路》(Final Exit),書中提倡安樂死,認為罹患絕症的人,當痛苦無法忍受時,自殺是合理的,書中並且詳細記載各種致命性的自殺方法。該書發行後的一年內,紐約市以書中建議的塑膠袋窒息,方法自殺的人數增高了三十三%(從八人增加為三十三人),但以其他方法自殺的人數則無顯著改變(Marzuk et al, 1994)。總結:那一種媒體報導的?模仿性自殺的風險高低,其實和報導自殺案子

的是那一種媒體有關,也和媒體報導的數量、方式皆有顯著相關。David Phillips (1974)認為比較顯著或重複的自殺報導,較容易產生模仿行為。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不論是報紙、電視或書籍(手冊)的不適當報導,都會對自殺造成影響。報紙屬於高度再現的媒體,攜帶方便又可積存、可反覆閱讀,而電視則屬於低度再現的媒體,每節二十秒以下新聞,容易被忘記或忽略。所以報紙產生的模仿效應比電視多了二十一%,法醫在屍體旁邊就常發現有自殺者遺留下來的、刊登自殺新聞的報紙。對於自殺風險高的人,自殺手冊比電影和電視新聞影響更大,因為電視的暴露通常只有一次,而且通常不會提倡自殺或提供致命自殺的方法。不過電視具有聲光

的優勢,較能吸引收視者的注意,並在短時間內滿足其求知的需求,更會對收視者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如果電視重複報導自殺事件,就會大大提高易感受族群的自殺風險。還有一點很重要:報導真實發生的自殺事件所造成的模仿效應,比小說虛構的自殺內容高。

正向心理學融入綜合活動課程以提升五年級學童幸福感之行動研究

為了解決民生國中跳樓的問題,作者林淑芬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探討如何以正向心理學融入綜合活動課程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幸福感之成效。研究者採行動研究法,以自己班上的24位學生為研究參與者,選擇正向心理學中的感恩、同理心、自信心及正向思考等4個主題,設計4個單元共20節課,於110學年度的綜合活動課程中實施。透過幸福感量表前後測、課室觀察、收集學生的感恩日記、學習單、訪談內容、與同儕教師討論及研究者的省思等方式蒐集資料,進行資料的歸納與分析。 本研究的結果如下:一、以正向心理學融入國小高年級綜合活動課程,具體可行。二、感恩、同理心、自信心與正向思考等單元主題課程,可略為提升五年級學童的幸福感。三、此正向心理學融入綜合活動課程的行動研究歷程及教學

活動,有助於教師的省思及成長。 最後,研究者根據上述結論、檢討與省思提出教學上的相關建議,做為未來教學及研究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