氬 作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氬 作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亞江等寫的 先進材料連接技術及應用 和李亞江的 先進材料連接技術及應用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崧燁文化 和千華駐科技有限公司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工程與系統科學系 柳克強所指導 李修竹的 側壁表面波電漿放電研究-微波耦合結構設計與電漿/微波交互作用特性之分析 (2021),提出氬 作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表面波電漿、數值模擬、COMSOL、氬氣電漿、微波調頻、微波特性。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 林 銘 哲所指導 鄭家杰的 氬銲製程應用在不鏽鋼薄短管件強化銲接品質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氬氣鎢極電弧銲、田口方法、數值模擬分析、最佳化、銲接品質的重點而找出了 氬 作用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氬 作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先進材料連接技術及應用

為了解決氬 作用的問題,作者李亞江等 這樣論述:

  歷史上每一種新材料的出現,都伴隨著新的連接工藝的出現並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先進材料連接技術的應用産生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研究開發更是多學科相互滲透的結果,在電子、能源、汽車、航太、核工業等部門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書針對近年來受到人們關注的先進材料,如高技術陶瓷、金屬間化合物、複合材料、功能材料等,對其連接原理、焊接性特點、技術要點及應用等做了系統的闡述,給出一些典型工程結構連接的應用示例,可以指導新産品研發。本書内容反映出近年來先進材料連接技術的發展,特别是一些先進技術的發展,對推動先進材料的焊接應用有重要的意義。   本書供從事與材料開發和焊

接技術相關事業的工程技術人員使用,也可供大專院校師生、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的科研人員閲讀參考。

氬 作用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液氮(常寫為LN2),是氮氣在低溫下形成的液體形態。氮的沸點為−195.79 °C(77 K),在正常大氣壓下溫度如果在這以下就會形成液氮;如果加壓,可以在更高的溫度下得到液氮。人體如果在毫無保護措施的情況之下接觸,皮膚會有嚴重凍傷的危險。在工業中,液態氮是由空氣分餾而得。先將空氣淨化後,在加壓、冷卻的環境下液化,藉由空氣中各組分之沸點不同加以分離。氦氣最先洩出(且未被液化),接著就是占空氣中78.09%的氮氣,再來是占空氣中0.93%的氬氣,最後是占20.95%的氧氣。液態氮在常壓時的溫度相當的低,一旦與物體表面接觸將迅速地沸騰,同時也會帶走相當大量的熱能。 因此,使用液態氮時須額外注意,避免與皮膚的直接接觸。裝填時應穿戴護具,如:防凍手套。切忌使用棉質手套,棉質手套會藉由毛細現象吸著大量的液態氮而提高凍傷的可能性(甚至比不穿戴還要危險)。液態氮在常溫環境下會迅速揮發為氮氣,由液態轉而成為氣態。同一時間,體積將快速膨脹,在非壓力式之密閉容器中儲存恐導致氣爆。若為非正壓式儲存桶,切勿將液態氮常溫儲存於密封容器中。氮氣屬於非活性物質,若在密閉空間內使用液態氮,由液態氮所汽化出的氮氣將會填滿整個空間,慢慢地取代掉空氣中的氧氣,使氧濃度降低。氮氣無法替代氧氣作為呼吸作用所使用的氧化劑,因此能令人窒息,故必須在開放式的空間中使用液態氮。
香港科學館自1991年4月啟用至今,已成為大眾探求科學知識的理想地方。它透過舉辦高質素展覽與趣味科學節目,推動科學普及化,並協助學校推廣科技教育。它有別於傳統的博物館,鼓勵參觀者透過操作展品來發現當中的科學原理,讓他們從中體驗探索和學習科學的樂趣。科學館常設展覽廳的總面積為6,500平方米。館藏展品逾五百件,當中百分之七十是互動展品,老幼咸宜。其中最為矚目的展品是「能量穿梭機」,它是目前世界上同類展品中最大的。而DC-3客機可算是科學館的另一珍藏。它是香港首架客機,也是館內第一件安裝的展品。科學館另設有一745平方米的特備展覽廳、295座位的演講廳、課室、電腦室、實驗室及資源中心,其他相關設施包括禮品店及書店。除了常設展覽外,科學館還會定期舉辦科學專題展覽以推介科技新知。此外,科學館也向大眾提供各種科學推廣及科普教育活動。

側壁表面波電漿放電研究-微波耦合結構設計與電漿/微波交互作用特性之分析

為了解決氬 作用的問題,作者李修竹 這樣論述:

表面波電漿(surface wave plasma)的優點為大面積、高密度、高均勻度等,大面積晶圓製程、極短製程時間、奈米等級關鍵尺寸為目前半導體工業之趨勢,表面波電漿為理想的製程電漿源。本研究根據側壁表面波電漿源結構,以數值模擬計算分析進一步探討電漿腔體與微波源耦合之特性,模型包括電漿理論、電磁波理論,同時考慮熱傳與流場影響,在頻域下以麥克斯韋方程求解電磁場與功率沉積,了解電漿腔體與微波源之耦合特性,在側壁表面波電漿(Side Wall Surface Wave Plasma)腔體結構,微波由溝槽天線耦合至介電質腔壁,在介電質腔壁與高密度電漿間形成駐波之表面波結構。分析穩態電漿與功率源的功

率反射頻譜分佈,分析在不同電漿吸收功率下穩態電漿的S11頻譜偏移,模擬結果顯示每提高1 kW的微波吸收功率,共振頻率約提高23 MHz,可藉由調整微波功率源的操作頻率達成功率源與電漿腔體的阻抗匹配。為符合實務上固定輸入功率的微波功率源操作模式,進一步以微波端口設定固定輸入功率,探討調頻微波流程。先以符合表面波模態的微波頻率激發初步電漿分布,再調整微波功率源的頻率至共振頻率,可以提高微波吸收功率,其穩態結果之微波特性及電漿特性與固定吸收功率之結果相近。由於微波調頻耦合的阻抗匹配較機械式諧調器快之優勢,本研究將有助於脈衝表面波電漿源的研製。許多製程機台為控制到達晶圓表面的離子能量,加入射頻偏壓影響

電漿電位分布,因此本研究建立表面波電漿源並包含射頻偏壓之數值模擬模型,觀察到射頻偏壓電漿特性的增強與自偏壓現象。

先進材料連接技術及應用

為了解決氬 作用的問題,作者李亞江 這樣論述:

  歷史上每一種新材料的出現,都伴隨著新的連接工藝的出現並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先進材料連接技術的應用産生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研究開發更是多學科相互滲透的結果,在電子、能源、汽車、航太、核工業等部門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書針對近年來受到人們關注的先進材料,如高技術陶瓷、金屬間化合物、複合材料、功能材料等,對其連接原理、焊接性特點、技術要點及應用等做了系統的闡述,給出一些典型工程結構連接的應用示例,可以指導新産品研發。本書内容反映出近年來先進材料連接技術的發展,特别是一些先進技術的發展,對推動先進材料的焊接應用有重要的意義。   本書供從事與材料開發和焊接技術相關事業的工程

技術人員使用,也可供大專院校師生、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的科研人員閲讀參考。   作者簡介 李亞江   現任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作為技術員在工廠技術部門工作過7年,有從事基層焊接技術工作的經驗;研究所畢業後留校任教(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至今已有30多年),一直從事新材料及特種焊接技術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主持和完成國家科研計畫20多項,獲國家發明專利20多項,指導博士生和碩士生30多人。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280多篇,主要著作有《特殊及難焊材料的焊接》《焊接冶金學—材料焊接性》等。 第1 章 概述 1.1 先進材料的分類和性能特點 1.1.1 先進材料的

分類 1.1.2 先進材料的性能特點 1.2 先進材料的應用及發展前景 1.2.1 先進陶瓷 1.2.2 金屬間化合物 1.2.3 疊層材料 1.2.4 複合材料 1.2.5 功能材料 參考文獻 第2 章 先進陶瓷材料的焊接 2.1 陶瓷材料的性能特點及連接問題 2.1.1 結構陶瓷的性能特點 2.1.2 陶瓷與金屬連接的基本要求 2.1.3 陶瓷與金屬連接存在的問題 2.1.4 陶瓷與金屬的連接方法 2.2 陶瓷材料的焊接性分析 2.2.1 焊接應力和裂紋 2.2.2 界面反應及界面形成過程 2.2.3 擴散界面的結合強度 2.3 陶瓷與金屬的釺焊連接 2.3.1 陶瓷與金屬釺焊連接的特點

2.3.2 陶瓷與金屬的表面金屬化法釺焊 2.3.3 陶瓷與金屬的活性金屬化法釺焊 2.3.4 陶瓷與金屬釺焊的示例 2.4 陶瓷與金屬的擴散連接 2.4.1 陶瓷與金屬擴散連接的特點 2.4.2 擴散連接的工藝參數 2.4.3 Al2 O3 複合陶瓷/金屬擴散界面特徵 2.4.4 SiC/Ti/SiC 陶瓷的擴散連接 2.5 陶瓷與金屬的電子束焊接 2.5.1 陶瓷與金屬電子束焊的特點 2.5.2 陶瓷與金屬電子束焊的工藝過程 2.5.3 陶瓷與金屬電子束焊示例 參考文獻 第3 章 複合陶瓷與鋼的擴散連接 3.1 複合陶瓷與鋼的擴散連接工藝 3.1.1 Al2 O3-TiC 複合陶瓷的基

本性能 3.1.2 複合陶瓷與鋼擴散連接的工藝特點 3.1.3 擴散接頭試樣製備及測試方法 3.2 Al2 O3-TiC 複合陶瓷與Q235 鋼的擴散連接 3.2.1 Al2 O3-TiC/Q235 鋼擴散連接的界面特徵和顯微硬度 3.2.2 Al2 O3-TiC/Q235 鋼擴散連接界面的剪切強度 3.2.3 Al2 O3-TiC/Q235 鋼擴散連接的顯微組織 3.2.4 界面過渡區析出相分析 3.2.5 工藝參數對Al2 O3-TiC/Q235 鋼擴散界面組織的影響 3.3 Al2 O3-TiC 複合陶瓷與18-8 奥氏體鋼的擴散連接 3.3.1 Al2 O3-TiC/18-8 鋼擴散連

接的界面特徵和顯微硬度 3.3.2 Al2 O3-TiC/18-8 鋼擴散連接界面的剪切強度 3.3.3 Al2 O3-TiC/18-8 鋼擴散連接的顯微組織 3.3.4 界面過渡區析出相分析 3.3.5 工藝參數對Al2 O3-TiC/18-8 鋼擴散界面組織的影響 3.4 Al2 O3-TiC 複合陶瓷與W18Cr4V 高速鋼的擴散連接 3.4.1 擴散工藝特點及試樣製備 3.4.2 Al2 O3-TiC/W18Cr4V 鋼擴散連接的界面特徵 3.4.3 Al2 O3-TiC/W18Cr4V 擴散連接界面的剪切強度 3.4.4 工藝參數對界面過渡區組織的影響 3.4.5 Al2 O3-Ti

C/W18Cr4V 擴散界面裂紋擴展及斷裂特徵 參考文獻 第4 章 鎳鋁及鈦鋁金屬間化合物的連接 4.1 金屬間化合物的發展及特性 4.1.1 結構用金屬間化合物的發展 4.1.2 金屬間化合物的基本特性 4.1.3 三種有發展前景的金屬間化合物 4.1.4 N-i Al、 T-i Al 係金屬間化合物的超塑性 4.2 N-i Al 金屬間化合物的焊接 4.2.1 NiAl 合金的擴散連接 4.2.2 Ni3 Al 合金的熔焊 4.2.3 Ni3 Al 與碳鋼(或不銹鋼) 的擴散焊 4.2.4 Ni3 Al 基IC10 合金的擴散連接和真空釺焊 4.3 T-i Al 金屬間化合物的焊接 4.

3.1 T-i Al 金屬間化合物的焊接特點 4.3.2 T-i Al 金屬間化合物的電弧焊 4.3.3 T-i Al 金屬間化合物的電子束焊 4.3.4 TiAl 和Ti3 Al 合金的擴散焊 4.3.5 TiAl 異種材料的擴散焊 參考文獻 第5 章 鐵鋁金屬間化合物的連接 5.1 鐵鋁金屬間化合物及焊接性 5.1.1 鐵鋁金屬間化合物的特點 5.1.2 鐵鋁金屬間化合物的焊接性特點 5.1.3 Fe3 Al 焊接接頭區的裂紋問題 5.2 Fe3 A 與鋼(Q235、18-8 鋼) 的填絲鎢極氬弧焊 5.2.1 Fe3 Al 與鋼的鎢極氬弧焊工藝特點 5.2.2 Fe3 Al/鋼填絲GT

AW 接頭區的組織特徵 5.2.3 Fe3 Al/鋼填絲GTAW 接頭區的顯微硬度 5.2.4 Fe3 Al/鋼GTAW 接頭的剪切強度及斷口形態 5.3 Fe3 Al 與鋼(Q235、18-8 鋼) 的真空擴散連接 5.3.1 Fe3 Al/鋼真空擴散連接的工藝特點 5.3.2 Fe3 Al/鋼擴散焊界面的剪切強度 5.3.3 Fe3 Al/鋼擴散焊界面的顯微組織特徵 5.3.4 Fe3 Al/鋼擴散焊接頭的顯微硬度 5.3.5 界面附近的元素擴散及過渡區寬度 5.3.6 工藝參數對擴散焊界面特徵的影響 5.4 Fe3 Al 金屬間化合物的其他焊接方法 5.4.1 Fe3 Al 金屬間化合物

的電子束焊 5.4.2 Fe3 Al 的焊條電弧焊 5.4.3 Fe3 Al 氬弧堆焊工藝及特點 參考文獻 第6 章 疊層材料的焊接 6.1 疊層材料的特點及焊接性 6.1.1 疊層材料的特點 6.1.2 疊層材料的焊接性分析 6.1.3 疊層材料的焊接研究現狀 6.2 疊層材料的填絲鎢極氬弧焊 6.2.1 疊層材料填絲GTAW 的工藝特點 6.2.2 疊層材料焊接區的熔合狀態 6.2.3 疊層材料與18-8 鋼焊接區的組織性能 6.3 疊層材料的擴散釺焊 6.3.1 疊層材料擴散釺焊的工藝特點 6.3.2 疊層材料與18-8 鋼擴散釺焊的界面狀態 6.3.3 疊層材料/18-8 鋼擴散釺焊

接頭的顯微硬度 6.3.4 疊層材料/18-8 鋼擴散釺焊接頭的剪切強度 參考文獻 第7 章 先進複合材料的焊接 7.1 複合材料的分類、特點及性能 7.1.1 複合材料的分類及特點 7.1.2 複合材料的增強體 7.1.3 金屬基複合材料的性能特點 7.2 複合材料的連接性分析 7.2.1 金屬基複合材料的連接性分析 7.2.2 樹脂基複合材料的連接性分析 7.2.3 C/C 複合材料的連接性分析 7.2.4 陶瓷基複合材料的連接性分析 7.3 連續纖維增強金屬基複合材料的焊接 7.3.1 連續纖維增強MMC 焊接中的問題 7.3.2 連續纖維增強MMC 接頭設計 7.3.3 纖維增強MM

C 的焊接工藝特點 7.4 非連續增強金屬基複合材料的焊接 7.4.1 非連續增強MMC 焊接中的問題 7.4.2 非連續增強MMC 的焊接工藝特點 第8 章 功能材料的連接 8.1 超導材料與金屬的連接 8.1.1 超導材料的性能特點及應用 8.1.2 超導材料的連接方法 8.1.3 超導材料的連接工藝特點 8.1.4 氧化物陶瓷超導材料的焊接 8.2 形狀記憶合金與金屬的連接 8.2.1 形狀記憶合金的特點及應用 8.2.2 形狀記憶合金的焊接進展 8.2.3 TiNi 形狀記憶合金的電阻釺焊 8.2.4 TiNi 合金與不銹鋼的過渡液相擴散焊 參考文獻   序   歷史上每一種

新材料的出現,都伴隨著新的連接工藝的出現並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先進材料的研究開發是多學科相互滲透的結果,連接技術對其推廣應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並在電子、能源、汽車、航太、核工業等部門中得到了應用。   先進材料的開發是發展高新技術的重要物質基礎,先進材料的連接在工程結構中是經常遇到的,而且在實踐中出現的問題較多,有時甚至阻礙了整個工程的進展。特别是許多先進材料的連接,採用常規的焊接方法難以完成,先進焊接技術的優越性日益突現。   本書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針對近年來受到人們關注的先進材料(如高科技陶瓷、金屬間化合物、複合材料、功能材料等)的連接問題,對其連接原理、焊接性特點、技術要

點及應用等做了系統的闡述,力求突出科學性、先進性和新穎性等特色。本書內容反映出近年來先進材料連接技術的發展,特别是一些先進技術的發展,對推動先進材料的焊接應用有重要的意義。書中給出一些先進材料結構連接的應用示例,可以指導新產品研究開發。   本書供從事與材料開發和焊接技術相關的工程技術人員使用,也可供大專院校師生、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的科研人員參考。   參加本書撰寫的其他人員還有:王娟、馬海軍、夏春智、陳茂愛、劉鵬、沈孝芹、黄萬群、吳娜、李嘉寧、劉如偉、馬群雙、劉坤、蔣慶磊、魏守征。   由於筆者水準所限,書中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氬銲製程應用在不鏽鋼薄短管件強化銲接品質之研究

為了解決氬 作用的問題,作者鄭家杰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是針對沃斯田鐵系不鏽鋼管材在遵循ASME法規要求進行氬氣鎢極電銲(GTAW)銲接程序制定時,探討加入田口方法參與設計銲接實驗參數,對整體銲接程序制定作業效率的優化。 在進行氬氣鎢極電銲時,鎢電極和母材之間會產生電弧將母材熔化,金屬在未凝固呈熔融狀態因在重力作用下發生流動,斷弧後由於溫度急速冷卻造成材料相變化,不同的相變化從而導致銲接品質之差異,挑選控制因子及相關條件,作為分析及本銲接實驗之依據。 首先先進行實驗的規劃,本次實驗採用SUS321不鏽鋼及UNS31803雙相不鏽鋼兩種材料做為母材,並且挑選影響母材銲接品質之因子,因子部分選擇1.背部通氣、2.銲接入熱量、3

.工件夾持角度、4.層間溫度四項作為控制因子,且採用田口方法之L8(24)直交表來進行因子測試,每個因子設定兩個水準,得出實驗排列組合,並使用田口方法排列出的實驗組合對SUS321不鏽鋼進行氬銲,將銲接完成之試片由維克氏硬度試驗機探測工件的(銲道、母材、熱影響區)硬度由肥粒鐵含量測定儀取得(銲道、母材、熱影響區)肥粒鐵數百分比,將兩種檢測方式得到之數據導入田口方法解析各個因子對銲接品質的影響,以肥粒鐵數百分比望目、硬度望大為目標,來確認個因子的貢獻度,確認貢獻度後再選用田口方法之L9(34)直交表來進行排列組合,同樣的控制因子,每個因子設定三種水準來進行實驗,比較兩種不同母材(SUS321不鏽

鋼及UNS31803雙相不鏽鋼)在相同控制因子與水準實驗過後結果有何差異,經過實驗得知SUS321不鏽鋼肥粒鐵數較穩定的組合為A2、B2、C1、D3(背部不通氣、工件夾持角度90度、電流60A、層間溫度150度),肥粒鐵含量2.17%、硬度為HV310換算抗拉強度為973Mpa而維克氏硬度品質較佳的穩定組合為A2、B2、C2、D3(背部不通氣、工件夾持角度90度、電流65A、層間溫度150度)肥粒鐵含量2.38%、硬度為HV315換算抗拉強度為980Mpa,UNS31803雙相不鏽鋼肥粒鐵含量品質較佳的穩定性組合為A2、B2、C3、D1(背部不通氣、工件夾持角度90度、電流70A、層間溫度10

0度) 肥粒鐵含量56.06%、硬度為HV392換算抗拉強度為1253Mpa,而維克氏硬度品質較佳的穩定組合為A3、B2、C2、D1(背部通氬氣、工件夾持角度90度、電流65A、層間溫度100度)肥粒鐵含量57.00%、硬度為HV428換算抗拉強度為1415Mpa。最後將實驗得到的數據利用田口方法分析找到最佳化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