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冷散熱 模 組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機械工程系所 王啟川所指導 張芷瑄的 高功率模組水冷散熱器熱流設計與分析研究 (2021),提出水冷散熱 模 組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高功率、冷板、水冷、模擬。

而第二篇論文龍華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碩士班 陳詩豐所指導 余東岳的 新型熱電模組設計應用於可攜式冷敷裝置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冷療、冷敷、熱電效應、熱電致冷晶片、PID控制的重點而找出了 水冷散熱 模 組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水冷散熱 模 組,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水冷散熱 模 組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配備清單:

Z590 Taichi
https://bit.ly/3hquVoz

Intel i9 11900K

機殼: NZXT H710i 數位控制 全透側電腦機殼
https://bit.ly/3uZOsQR

NZXT C850 金牌 850W 全日系電容 全模組靜音電源供應器
https://bit.ly/2Qig709

NZXT Kraken Z63海妖皇液晶頂級水冷280mm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https://bit.ly/3fhpmGm

NZXT AER RGB 2 140mm 風扇
https://bit.ly/3fxiCo3

蟲洞底家:
00:00 開頭
00:58 華擎總部介紹
01:25 研發&測試部門介紹
04:09 Z590 Taichi & 產品PM訪談
10:23 組裝Huan節
12:29 結尾

高功率模組水冷散熱器熱流設計與分析研究

為了解決水冷散熱 模 組的問題,作者張芷瑄 這樣論述:

為解決絕緣柵雙極型電晶體(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 IGBT)因高發熱量所產生的過熱問題,本研究將透過模擬軟體探討四種散熱模型的熱流表現,以水冷的方式帶走各高功率模組2.7 kW的發熱量。由於液態水的溫度範圍非常適合電子模組運作,為避免水的沸騰,本研究目標是讓模型最高溫低於攝氏90度。研究模型為尺寸約35*13.5*5立方公分的冷卻套箱,內部流場區域約32*10.5*3立方公分,散熱鰭片有之字、圓形陣列及兩種擾流子四種設計。本研究先分別對各模型的發熱面、鰭片在流場、溫度場中做流速測試,找出各模型最高溫約90 ℃的對應流速,再由模擬結果對原始模型的幾

何做一些修改來提升其散熱表現。在之字模型上,流速0.078 kg/s,最高溫94.7 ℃;在圓形陣列模型上,流速0.140 kg/s,最高溫96.7 ℃;在擾流子一模型上,流速0.031 kg/s,最高溫72.1 ℃;在擾流子二模型上,流速0.031 kg/s,最高溫80.8 ℃。相較之下,擾流子真的對模型的散熱及溫度分布有實質上的提升。對模型幾何稍作修改之後,最佳之字模型上,流速0.078 kg/s,最高溫90.7 ℃;最佳圓形陣列模型上,流速0.122 kg/s,最高溫88.9 ℃;最佳擾流子二的模型上,流速0.031 kg/s,最高溫下降到75.0 ℃。之後再藉泵浦功率來衡量各模型(包含

發熱面、鰭片、水箱)在熱流場中各流速的最高溫與其所對應的壓降,其中擾流子一以0.017 kg/s的流速達到四個模型中最低的最高溫77.8 ℃、最小的總壓降67.5 Pa,為本研究中所找到的最佳散熱鰭片模型。最後,用擾流子一模型堆疊成三相的散熱模型,三個相同的水箱連接到相同的總水流進出口,模擬不同的總出口方向。在總流速0.093 kg/s,下進下出的最高溫58.4 ℃,總壓降297 Pa;下進上出的最高溫則是57.7 ℃,總壓降298 Pa。在總壓降幾乎相同的情況下,下進上出為溫度分布相對均勻的設計,故下進上出為三相高功率驅動器模組的最佳水冷散熱模型。

新型熱電模組設計應用於可攜式冷敷裝置之研究

為了解決水冷散熱 模 組的問題,作者余東岳 這樣論述:

冷敷,屬於冷療的一種方式,根據許多文獻與研究皆證實,具有減少腫痛、減緩皮膚發炎與產生局部麻醉止癢的效果,被廣泛用於運動場上及一般家庭中。在過去研究的冷敷裝置,皆使用龐大的水冷散熱系統,除了耗能之外,從啟動到達冷療溫度的時間,更長達8 ~ 10分鐘。 本論文研究重點在透過可程式控制的熱電致冷晶片,設計一種隨啟隨用的輕便型冷敷裝置,核心功能除了快速降溫及精準的溫度控制外,更具有表皮溫度偵測功能,能即時偵測冷敷中心區域溫度,以往無法測得的區域溫度,可利用本裝置記錄觀察或做為調整實驗溫度的依循。 研究測試結果,在開機25秒後即可達到具有療效的15°C,效率顯著提升。表皮溫度偵測功

能,以15°C冷敷60秒後,透過熱電偶測得18.4°C,輔以熱像儀量測對照,與熱電偶量測值相符,此功能也符合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