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興汽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永興汽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欣誼寫的 老雜時代:看見台灣老雜貨店的人情、風土與物產 和趙旭的 反右運動夾邊溝慘案倖存者證言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重大發現!三沙永興島發現多年生、半野生種陸地棉花也說明:2021年11月23日,在農業農村部就全國農業優異種質資源及資源普查進展情況召開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錢前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新銳文創所出版 。

逢甲大學 智能製造與工程管理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黃錦煌、鄭豐聰所指導 陳瑋玟的 晶圓凸塊製程運用RFID進行光罩取放之研究 (2021),提出永興汽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半導體、晶圓凸塊、無線射頻辨識系統、光罩。

而第二篇論文台北海洋科技大學 海空物流與行銷系 許秀麗所指導 楊耀宗的 運用RFID於軍品管理關鍵因素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RFID(無線射頻辨識系統)、軍品、決策實驗室分析法、關鍵因素的重點而找出了 永興汽車的解答。

最後網站永興汽車修護 - J厚啦資訊網則補充:永興汽車 修護是汽機車維修保養,永興汽車修護位於台南市永康區大灣路537巷13弄20號,是交通服務的汽機車維修保養。 照片; 地圖. 聯絡我們; 相關商家.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永興汽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老雜時代:看見台灣老雜貨店的人情、風土與物產

為了解決永興汽車的問題,作者林欣誼 這樣論述:

  ◆人人心中都有一間雜貨店◆      在便利商店與連鎖超市全面攻城略地下,近幾十年來傳統老雜貨店快速式微,成為被時光掩覆的不起眼的存在。然而雜貨店裡那些好親切的空間陳設,必備的菸酒米鹽,垂涎欲滴的蜜餞零嘴,炮竹金紙、南北乾貨等日常物件,以及鄰里厝邊三不五時閒話開講,日影悠悠的氣味氛圍,仍是無數人心中永遠的回憶。      本書作者全台走透透,跋山涉水,南征北討,親訪32家迄今猶存的雜貨店,帶領我們走進時間的長廊,細數那些故人、舊事、老物,揭開暗藏在積塵角落間的老雜身世。      ◆30幾張臉孔,無數則歷史身世◆      透過攝影鏡頭,拍下了一張張寫滿故事的頭家臉孔;佇立在大樹下、巷弄口

或市場老街一隅的店鋪樓宇;以及若干承載了常民生活細節的物件特寫,以最直接、最能喚醒記憶的視覺影像,勾起似曾相識的舊夢。      由數十位雜貨店老闆口述,第一手記錄下的文字,娓娓地道出這些鄉鎮人物的內心話,那些為生活拚搏的點滴,在買賣間流動的人情義理,血淚與微笑交錯,輝煌與黯然常有。且每段個人經歷與家族歷史,皆折射出大時代的光與影。      ◆一間老雜,就是一片風土、一個時代◆      「都是等稻米收割了、豬養肥了、茶葉收成了,大家才直接捧著米或牽著豬來抵帳。」──三坑子榮興商店      「以前我家雜貨店兼賣豬肉,有陣子豬肝貴,還有人因為買不到豬肝,在我家攤子前發狂打架!」──鹿麻產福美

商號      「以前柑仔店就像百貨公司,從吃的到用的,除了衣服以外什麼都有!」──保力振益商店      「我當時一天賣檳榔賺的錢,比中油員工一天薪水還多。」──出礦坑美和商店      「我們決定繼續開店,就是想讓大家逢年過節回來時,這裡還有人在。」──久美桃源商店      本書足跡遍及各縣市鄉鎮,雜貨店類型涵括山林、農村、海岸、市街、眷村與部落等,也因此映照出台灣複雜的歷史脈絡,以及多元歧異的地理特性。      不同地區的雜貨店,反映了迥異的風土背景,以及解讀不盡的車轍面向,例如:台灣金煤石油礦業的起落,日治時期征軍南洋的傷痛,山地部落裡提供欠賒的情義,甚至新移民安身立命的豁達等。傳

統雜貨店,同時也是台灣百餘年來的社會縮影。      書中穿插對雜貨物件的典故考掘,例如:從「菸酒牌」了解公賣與配銷制度,透過主婦必備的味素、皂絲,以及雪印、森永等奶粉品牌看見國族歷史變遷,以及自人力擔與武車等載貨工具窺知社會的進步等,兼具文化史料的豐饒厚實度。    本書特色      .敘事流利生動,筆到意到,鮮活記述雜貨店老闆的個人與家族故事,有血有肉,有汗有淚。      .攝影圖象鮮明深刻,呈現強烈的臨場感與時代氛圍。      .內容糅雜經濟產業、社會文化、族群背景、地方風土與庶民人情等多重面向,交織成多元豐富的島嶼浮世繪。      .所記錄的雜貨店遍及台灣各地,全書兼具隨機抽樣

的獨特性,以及足以相互對照呼應的普查意義。是台灣第一部記述傳統雜貨店產業興衰史的著作。    名人推薦      .陳柔縉(作家)、劉克襄(作家)──專文推薦      .小野(作家、編劇)、吳晟(詩人)、李金蓮(作家)、沈昭良(攝影師)、阮光民(漫畫家)、莊永明(文史工作者)、陳芳明(作家、政大講座教授)、黃哲斌(新聞工作者)、廖玉蕙(作家)──戀戀舊時光推薦    好評推薦      .「《老雜時代》的每個單篇,都是如此生動豐富,攀著時間直線敘說鄉土史。幾十條直線,滿布了個人與政經社大事件的碰撞,再與全台四方地域的橫線交錯編織,便成了百年庶民生活的浮世繪。」──陳柔縉(作家)      .

「他們的書寫與影像當然介紹了各地小雜貨的人情溫暖,其實還搭建了諸多鄉鎮旅行的平台和視窗,提供讀者按圖索驥,依此去探訪一個鄉野的各種可能。」──劉克襄(作家)      .「那些似曾相識的奮鬥經歷,滿布歲月痕跡的頭家影像,就像帶著我們回到古早時代店仔頭前的椅條上,斟一杯米酒,剝幾顆花生,聽厝邊的阿伯阿叔開講。精彩故事裡有鹹鹹的淚水,滾燙的熱血,還有我們日漸淡薄的舊夢。」──吳晟(詩人)      .「這社會總是為了更繁榮而取代繁榮。通常眼前變新穎,人就開始想尋回舊的熟悉。幸好,這本書帶著我們按圖索驥看這些老雜貨店以它們舊有的姿態坐落在潮汐變化的海邊,山丘、平地。許多動人戲劇故事都是以見聞過的真實

為根,從這本書,我看見作者傳達出這些深植土地的根。」──阮光民(漫畫家)      附錄     【雜貨考】:〈從前從前有間雜貨店〉、〈巷口熟悉的菸酒牌〉、〈柴米油鹽鎮店之寶〉、〈主婦的心頭好〉、〈好吃好玩的囡仔物〉、〈老物最相思〉  作者簡介 林欣誼/文字   1980年生,台大外文系畢業,熱愛鄉土文史,曾任報社文化記者。   曾國祥/攝影   1975年生,政大廣告系畢業。商業攝影工作者,喜歡用老鏡頭記錄人事物。   推薦序 百年庶民生活的浮世繪/陳柔縉 推薦序 探訪一個鄉野的各種可能/劉克襄 作者序 人人心中都有一間雜貨店   前言:鄉土老雜,人生百味 輯

一:漫步丘陵──桃園.新竹.苗栗 通霄的松盛商行──立志要做「通霄最大間」 馬武督的榮興商店──郵差爸爸的老灶頭 三坑子的榮興商店──步廊街屋的家常閒話 出礦坑的美和商店──繁華油井小香港 雜貨考:從前有間雜貨店   輯二:深入島心──台中.彰化.南投 大里杙的楊勝昌商店──家家踩鹹菜的歲月 普興庄的永興商店──坤山伯的曲藝人生 久美的桃源商店──布農與鄒的合音 雜貨考:巷口熟悉的菸酒牌   輯三:徜徉平原──雲林.嘉義.台南 樹仔腳的合成商行──聖母和媽祖都很靈 鹿麻產的福美商號──菸樓與豬肉攤傳奇 土庫的豐村行──塗褲媽前的老味道 大坪的隆榮商行──與文學家做厝邊 口埤的新發商號──府城小

姐夯大山 西庄的明山商號──三輪車少年的回鄉路 吉貝耍的誌成商店──跟阿立母說心內話 雜貨考:柴米油鹽鎮店之寶   輯四:行旅南方-─高雄.屏東 新北勢的坤協盛商店──客家庄的巴洛克風華 保力的振益商店──洋葱田間的回鄉女兒 中興村的酉山商店──想我村裡的南北鄉音 紅柴坑的界順商店──柔情鐵漢的跳海人生 神山的神山商店──蜿蜒山路上的愛玉果 玉環新村的玉環商店──從大陳島飄浪到維也納 雜貨考:主婦的心頭好   輯五:走跳東岸──宜蘭.花蓮.台東 利澤簡的利發商號──鴨母船駛過水稻田 大榮的穗興商號──搭著火車來抄貨 光復的人人商號──為地方寫一本書 南方澳的興發商店──做討海人的生意 豐裡的宏

興商號──日本神社往事已遠 卡拿崙的日新商店──風雨中搖曳的燭光 澳花的伊凡商店──部落門前的大鍋肉 重安的廣雄商號──有媽媽在的台11線 雜貨考:好吃好玩的囡仔物   輯六:拜訪北濱──新北.基隆 磨石坑的姚成商店──在雲霧與茶香間過日子 龜吼的興角商店──家在海的那一端 武丹坑的呂恆蕭號──鐵道邊的礦底人生 碼頭新村的郭記商店──山東大兵的港都憶往 雜貨考:老物最相思 致謝   作者序    人人心中都有一間雜貨店      這些年來,每當工作或出遊走訪台灣各地,路上偶遇的老雜貨店,總令人聯想起那似近還遠的童年時光。      身為六年級生的我們,身上交織著台灣南北的幼時生活記憶——

在淡水柑仔店買過塑膠袋裝的綠豆冰,與外婆站在灶前炸雞腿的身影、阿姨邊縫衣邊與鄰居的閒話家常,總一同倏忽地閃過腦海;平鎮平安新村雜貨店裡萬花筒一般的零食櫃,與爺爺出門前梳頭的金屬吹風機聲、餐桌綠色網罩下隨時會被叼走的臘肉,同時豐富了那個年代的畫面。而在台南大天后宮旁店仔吹著擠牙膏式的泡泡,那回憶,就和整個南部的豔陽夏天一樣長。      我們想知道,現在還能不能聞到一樣的氣味,看見一樣的情景。      人人心中都有一間雜貨店,也許是幫媽媽買醬油找零換到的金柑糖、戳空仔抽到的小戲偶,又或是颱風夜裡買到的那盒火柴,即使我們再也不需要那些東西,但當記憶浮現,總是輕輕勾起往日的鄉愁。這些老雜貨店正一間

間消逝中。雖然它們有不再存在的理由,但除此之外,應該還有些其他的什麼吧?      比如店家一代代的故事、與鄰里的共同回憶,就連行過各地時車窗外閃過的地名,也不斷刺激我們的想像:宜蘭的流流社應該跟哪一族有關係吧?花蓮的磯崎緣於有很多尖銳的石頭嗎?屏東的滿州是否跟大陸東北有關?新竹的燥坑常常缺水嗎?每次這些路牌總以時速五十公里向後飄去,「要是能夠停下來,好好認識這些地方就好了。」我們想。      於是,我們真的停下來了。      兩年前、二〇一五年五月起,我們展開全台老雜貨店巡禮,並在臉書開設「老雜某人」專頁(現改名「老雜時代」),以「老雜」稱呼這些老雜貨店,記錄過程故事。穿梭在不知名的道路

上,我們身旁出現了寫著「某某衍派」的三合院,水淹掉一大半的墓碑,「入山前請先申請」的告示牌,用大象或獵人造型當指標的小學。我們在每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上,踏尋它的身世之謎,進行消失的雜貨考,也在店主的百樣人生中,聽聞島嶼文史的來歷。      ***      我們這一代看著便利超商的崛起,與傳統雜貨店的式微,然而老實說,展開踏查前,我們對老雜如何生存的疑惑,不亞於浪漫的懷舊心情。甚至我們想,如果店家改善環境和行銷,是否能讓老舊不致變成難堪,人情味也與時俱進?      這樣的想法不孤單,嘉義縣府約十年前推動過「柑仔店商圈計畫改造」計畫,補助老店裝潢改建、宣傳行銷。我們實地走訪縣內改造過的幾間,

發現空間雖新穎卻不一定有買氣,竹崎一位雜貨店老闆便「打槍」:「政府主導會『變味』,而且與其改變購物環境,不如恢復傳統雜貨店原來的消費型態。」      畢竟店的靈魂,是人。於是我們又回頭追問起老闆的人生、開店的緣由,然得到的往往是再平常不過的回答:「哪有為啥物?」(哪有為什麼?)若不是其他兄弟在外、只有我能接手,便是在家顧小孩無法工作,只好開門做生意等等;少有戲劇性的起頭,大多是順著命運安排的結果。      若要描繪所謂「開店的人」群像,我想,這個問題應該是失敗的開始吧。      尤其對鄉間不擅受訪的店主來說,他們無非抱著「好啦幫你們寫作業」的心情(很多人以為我們在交學校報告),能問出的,

恐怕都是類似在地觀光風情的內容吧。      因此每當找不到合適店家的挫敗時刻,我們就乾脆帶上兩歲小兒去遊玩了。是的沒錯,我們除了開著一台車、備好相機和紙筆,還跟行李一起攜帶了一名幼兒同行。當時他連話都不太會說,尿布還沒戒,我們常得一邊在店內採訪,一邊壓制他想掃掉整排糖果罐的衝動,或在傳出屎味時,滿懷歉意地就地掩埋他換下的尿布,更不用說漫長車途中他的掙扎啼哭,每每讓人仰天自問這是何苦。唯一感到一絲欣慰的是,在學甲遇見一個老闆悠悠說:「我本來要拒絕你們的,看到小孩跟著進來,才想說你們應該不是詐騙。」      總之不論大人或小兒,我們都有放風的需求,於是在尋訪老雜途中,我們順遊了竹崎鹿麻產舊火車

站、土庫順天宮(小兒那時熱衷看七爺八爺),搭上恆春紅柴坑港邊的海底船(後來訪到的店主居然就是海底船經營者);我們到彰化溼地坐採蚵車、南澳粉鳥林看海玩沙、太麻里多良車站追火車,或在部落的國小操場和小學生一起跑步。還有一次小兒被雜貨店阿嬤請到屋內和她孫子一起玩,等我們跟老闆阿公聊完,他已經被餵飽一碗飯,還順手拎走兩台玩具車。      我想,就是這些店外的一切,讓我們能立體化老闆口中的故事,也才有本書從雜貨店延伸出的「人情、風土與物產」吧。      ***      畢竟身在台北文化圈,臉書上刷著同溫層的旅遊照,不免感覺東京比東港還要近,沖繩捷克巴黎佛羅倫斯,都比田中、莿桐、六龜、霧台聽來更像在

我家隔壁。這活生生是我們這代人共通的生活感。      這也讓我們環台走訪時,都不禁有闖入異地之感了。幸而雜貨店總是開在有人煙之處,而且作為當地聚落的財貨及資訊交換中心,它比其他老商家如五金行、中藥鋪更加開放,讓我們這樣的外地人也能輕易踏入它敞開的門,買一瓶飲料,借問個路,在偶遇與探詢之間,撿拾到片段的故事與風景。      兩年內,我們的「老雜」行動總計離開台北出訪過十多趟,事後又多次實地或電話補訪,足跡遍及北中南東,最北到萬里,最南至恆春,最密集的一個月曾有十四天都在外度過,走過逾百個鄉鎮,共訪得四十間,最後收錄三十二間。如今回想那常不知今夜採訪結束在何方、住宿何處,以及吃飯時間只能隨地覓

食的「出外景」時光,雖有些茫然,卻從不孤獨。      過程中,我們也發覺有趣的常不只是雜貨店本身的經營,而是挖到許多藏在民間的寶藏,比如清代道光年間的地契、昭和時代的獎狀、二戰當南洋兵的日記本、國府時期的義胞新村房屋契約……。      其實台灣,就和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樣有著美好與不美好,我們盡量在書寫中客觀記錄當地風土與個人的生命歷程,以及他們因著血緣、族群、成長背景、直接或間接參與到的事件,所形成的看待歷史的觀點。      無論台灣這塊土地是你我的故鄉或他鄉,我們都曾如此存在過。書寫這本書,我們明白許多事無法天長地久,倒是對於曾經擁有,我們所挖掘和理解的,都還不只萬分之一呢。兩年來,我們

累積了一趟趟豐饒的旅程,環島一圈只是個象徵,事實上我們逡巡來回老店的往事中無數次,也一起跟著有未來的店家前進著。      因此,希望本書不是句點。任何你想深究的一切,隨時可以開始。      獻給書中所有沒把我們當成詐騙集團,願意賞給小兒茶水和瓜果,告訴我們點點滴滴的,雜貨店老闆們。      ——二〇一七年六月於台北 前言    鄉土老雜,人生百味      花生,再來一包      米酒,再來一杯      電視啊,汽車啊,城裡回來的少年啊      不必向我們展示遠方      豪華的傳聞      店仔頭的木板櫈上      盤膝開講,泥土般笨拙的我們      長長的一生,再

怎麼走      也是店仔頭前面這幾條      短短的牛車路      ──吳晟      鄉土詩人吳晟寫過名為〈店仔頭〉的詩和散文,緬懷古早鄉間的小店時光,他描述賣雜貨的「店仔」外總會擺上幾張椅條讓人閒坐,大家來去自如,尤其門前的大樹下,夏日中午總是聚滿休息的村民和奔跑的孩子,非常熱鬧,「這便是所說的店仔頭了。」      出身彰化溪州的三年級作家吳晟有這樣的鄉間記憶,在花蓮小村成長的作家陳雨航,也曾在〈小村雜貨店遺事〉文中追想,民國五十年代他們村內雜貨店有六家之多,有賣菸酒的生意最好、他爸最愛找兼賣豬肉的客家老闆聊天,那時雜貨店還擔負「融通」功能,讓人賒帳,而他同樣難忘「店仔頭開講」的場

景。      而今,一村中有五、六間雜貨店的榮景早已不再,但店家稀疏了,這樣的畫面卻尚未遠去──小店、大樹、椅條和滿到店外的南北雜貨,仍是我們尋訪老雜時常見的景象。而順著這些代代相傳的店家往前追溯,我們就像走入長條店屋的更內裡,在幽暗中發現更多教人驚奇的舊物舊事,宛如掀開一罈陳年老甕,攪動起那些因時光的釀造而變得更加醇厚的多層滋味。      這就是我們一邊在田野訪談、一邊翻找史料紀錄時的感受。      尋訪方向廟口、小學、派出所      然而,尋找理想中的老雜仍不是件簡單的任務,對象要歷史悠久、房子古老、老闆能言。綜合判斷下,市區商街雖理當是雜貨店開業的地方,也往往是老店所在,卻因道路

拓寬、商家競爭等因素,店面已多次改建而失去古意。為了找到維持古厝外觀的店家,我們常循著縣道小路往不知名的村落開去,在農田或魚塭之間逡巡時,最常鎖定的目標便是廟口、小學和派出所。      廟口是早期移民聚居、發展商街的中心,例如大里福興宮、土庫順天宮前都是人來人往的老街,生存至今的雜貨店,要招呼的還多了來探舊的觀光客。而已沒落的龍潭三坑子老街、內埔豐田(新北勢庄)老街,和較鄉下的雙溪牡丹、福興粘厝開在廟口旁的雜貨店,則少了觀光客,多了幾分悠哉,也還依傍著上香人潮做地方生意。      小學旁的店家則明顯投孩童所好,零食、玩具是大宗,以前人口多,一所學生幾百人的小學可以「養」附近好幾間雜貨店,但

這些店家也往往是鄉村人口外移、生育率下降後最先搬遷或歇業的。      派出所和老雜不一定常相依,但現在作風親民的警局倒常是我們問路尋店的對象,石碇的姚成商店就是我們剛闖進磨石坑、還搞不清楚東南西北時,首先找到豐田派出所後,偶然在旁發現的小店。一問之下,才知這間店和派出所竟都可追溯至日本時代,老闆還指給我們看派出所建築上的舊石材,而正在他店裡「交關」的,就是在隔壁執勤多年的退休警察好友。      山海產業與移動的各族群      彷彿是避開旅遊書上的景點,這次我們帶著目的尋訪,卻意外貼近被談膩了的所謂「鄉土」,「雜貨店」則變得不只是目的,更是我們踏入每一地方的窗口。因為它在地夠久,對外人開放

,除了店內商品呈現當地物產脈絡,店主回憶的童年、成長與遷徙,也漸漸勾織成一幅我們想像中的地圖,浸潤著故事裡的香氣、汗味與經年的潮溼,而變得柔軟易摺,可以輕輕收在口袋,隨時增添補述。      攤開這幅地圖,依據島嶼的東南西北中,以及靠山、臨海、農村、市街、部落、眷村的差異,我們所記述到的在地產業也大不同,傳統的茶業、礦業、菸業、漁業等都在老闆口中鮮活起來。比如石碇磨石坑的老闆世代種茶,對製茶的專精不亞於開店做生意;雙溪牡丹的老闆年輕時在瑞芳燒焦炭、侯硐挖煤礦,會爽朗聊起和外省礦工交遊的回憶。      嘉義曾為台灣四大菸區之一,我們在竹崎鹿麻產聽老闆生動描述菸樓烤菸時多麼溫暖,「母雞都會躲進去

窩在熱管旁邊孵蛋」;大里鹹菜業民國五十年代鼎盛時,當地老闆說他家的粗鹽倉庫可屯三千公斤;公館出礦坑居然有台灣第一、全世界第二古老的油井,五十年前石油小村萬家燈火,繁華似「小香港」。      還有梅山大坪的店老闆和文學家張文環是親戚,他回溯家族自日本時代經營的造紙事業;萬里蓋起翡翠灣度假村前,居民還常在海邊拉沉重的魚網「牽罟」;四十年前在南方澳漁港擺攤賣麵包的老闆娘描述去「釣艚仔」的漁民多可憐,「浪一大,船就翻,碼頭常常躺一排鯊魚(意指屍體)。」      安家落戶的商店,背後則是移動的人。我們盡量遍訪閩南、客家、外省與原民族群,如鳳林大榮的店主父親於日本時代從桃園、金瓜石輾轉到東部後山,那時

「東邊的地畫了就是你的」,墾地開店撐起一家生計;從嘉義嫁到台南東山的雜貨店媳婦嫁得不遠,卻從閩南文化進入全然不同、祭拜「阿立母」的西拉雅族部落;眷村雜貨店更有大江大海故事可說,新埤玉環新村的店老闆一家便是從大陳島撤退來的;和前總統阿扁家比鄰而居的官田老闆,少年時曾上台北找頭路騎三輪車,向剃頭店兜售燒水用的練炭。      在「家庭即工廠」的輕工業發達前,雜貨店早就「家庭即商店」,小本生意家傳性格強烈,不是父子代代相傳便是媳婦接班,有時一進店裡,家庭氣氛就能窺知一二,如通霄六代老店裡,三十幾歲的大女兒、女婿分工俐落,老爸自是面露欣慰。夫妻共同打拚最普遍,許多店的繼承者是兒子,但經濟起飛年代,兒子

出外工作有賺頭,媳婦才是顧店老人家最有力的左右手,訪談中還偶能聽見婆媳相處的內心話。      店史四十年內的則多由老闆娘創立,她們的丈夫多任糖廠員工、老師、軍人等軍公教職,嬰兒嗷嗷待哺出不了門,便在家開店增加收入。留守的中生代往往是念母的兒女,「捨不得媽媽年紀大一個人啊。」包袱款款回老家,留著店,也是留一個老人家的心願。三代同堂堪稱圓滿了,梅山太平村在二十年前台灣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時轉型,店老闆的兒子投身地方社區改造,老店兼成文史景點。      老,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雜貨店簡單來說是買賣,但買賣之外,都很不簡單,除了給人一個閒坐聊天的歇息地,還得擔當錢莊,讓人賒帳、借錢應急,「

稻子收成時提穀子、豬殺了拿錢來還」的往事多位老闆都提過。      日本時代開店,財力人脈缺一不可。比起東部開拓性質,西部較早發展的聚落,則可遠溯自清代水運發達而興起,如大里杙、三坑子、利澤簡等,能做起生意的,也都是農業社會裡「較有才調(本事)」的。賺錢與否反倒是其次了,即使二十一世紀的現在,我們探訪的店家,不少都還「給人方便」,錢讓客人欠著,往小黑板或本子記帳就是。      我們自己也曾在新化口埤的雜貨店,目睹對面國小的老師課後陪十幾個孩子湧進店裡買零食。二〇一六年初總統大選當天,我們坐在公館出礦坑小店裡聊到一半,老闆丟句「我要去開票了」便邁出門外,原來擔任村長的他要趕去投票所坐鎮。還有恆

春漁村的店老闆說著政治檯面上的誰和誰,選前必到他店裡拜會,那就是老闆兼任「地方頭人」的角色了。      老雜,可不只是「店仔頭開講」的念舊情懷而已,這是我們環島一圈後最大的感想。雖然這代人熟悉的連鎖便利商店、超市在一九八〇年代崛起,從城市漫往鄉間,雜貨店「兵敗如山倒」,我們甚至訪過一間老雜切出三分之二的店面租給便利商店,但老闆衡量收租划算,新舊雜貨店就這樣比鄰而居,毫無違和。      7-11、全家、萊爾富、OK、美廉社、農會超市,與近年打出「一村一全聯」口號的全聯超市等,都是我們在鄉間採訪時無法略過的招牌,反觀如今我們稱雜貨店常加上「老」或「傳統」字眼,賦予的文化意義大過商業。     

 然而,雜貨店老闆想的跟文青們不一樣。有人在此時局仍拚搏朝批發轉型,或因當地觀光興起而再現商機。也有不少老闆告訴我們:「年輕人喜歡去超商超市,老人家還是愛來跟我們買。」嶄新的開架式商店,對行動不便、反應慢的老人來說不一定方便,傳統雜貨店由老闆掌櫃取物,反而令老人家安心,就算不買東西,也當去熟人家坐坐喝茶,跟著電視伴唱帶一起K歌,消磨時光。      我們也訪過人口外流嚴重、支撐不了超商卻可讓老雜生存的小村,而原民部落幾乎清一色是雜貨店天下,族人老闆坦白說:「因為我們還給賒帳啊!」若是第二、三代回鄉接手的老闆,儘管慨嘆生意難做,但回鄉本意不在事業再起,而是回家本身就是目的。      因此,雖然

此刻台灣雜貨店仍急速銳減,一間間持續消逝中,但屹立至今的店家,卻各有得以生存下來的故事可說。而那些沒有呈現在數據裡的林林總總,也正是本書誕生的理由了。 推薦序一    百年庶民生活的浮世繪 ◎陳柔縉      近十年前,林欣誼以報社文化記者來採訪,報導刊出,我的第一個印象,文筆又快又好。之後我們就是好朋友了。她會和攝影師先生曾國祥一起去野外,蹲在小路邊,掀開小葉子找,一起想拍光光整座山的小蟲,所以,當兩年前,她告訴我,他們想一起去尋找全台僅存的老雜貨店,真讓人一點也不驚訝。      出發點非常純粹,時代殘酷,超商、大賣場步步進逼、圍捕,一間一間雜貨店撤旗棄守,他們要搶留住曾經溫熱的老店身影

。      他們出發了,第一次出動,我藉機兜風跟過一回,一起到新北的石碇。他們的行動溫柔,慢慢靠近,比較像緩緩融入受訪者的紀錄片導演,而不是拿著麥克風急著找人講幾句話的即時新聞記者。他們也沒有事前調查或預先鎖定什麼,就是開著車,往距離塵囂最遠的地方去找尋。      在石碇探訪過幾處,最後在磨石坑的一家深談進去了,他們就在那裡,像老客人一樣,坐了兩個多小時,屋後沐浴著燈泡黃光的小雛雞都去看過了。戰後初期,老老闆必須去石碇街上批米酒,再用扁擔挑,走六公里山路回磨石坑,一次挑四打,一天跑四趟。以雙腳為物流工具,勞動力的價值卻沒有加計進去,這種勤奮勇猛的老雜貨店經營,我當場驚呼連連,欣誼也寫進書中

了。      還有更多我沒聽到,他們再訪的所得。像是日本時代末期,糧食配給,每戶能買的豬肉都有限額,磨石坑「配豬肉」的地方就在這間雜貨店前,排隊買肉的村民都拜託,「肥的給我」。非常生動點到了戰爭時期的配給制,以及肥豬肉今昔不同的地位。      離開石碇後,欣誼和國祥繼續環島追尋。我雖然沒有跟到路,但從書上跟,一樣沒覺得落隊,這就是他們厲害之處了。書稿讀畢,一個日語浮上來:「滿喫」,近乎中文「高度充分享受」的意思。本書圖文並茂,不只在記錄山巔海邊雜貨店的老而彌堅,更寫出一部戰後台灣鄉土史、庶民生活史了。      譬如雲林土庫的鄉土史。日本時代,隔壁的虎尾有了糖廠,虎尾興,土庫跌。但是,「油

業最鼎盛時,全台的麻油、花生油價格,端看土庫當天的市價而定。」雜貨店有街上第一部電視,一九七○年代,布袋戲紅遍天,一開機,鄰居全擠進來,老闆說,「還有人看到沒去上班」。主演《雲州大儒俠》的黃俊雄來自雲林,如今,「光土庫就有十多個布袋戲團」,四十幾年前的盛況可想而知。      花蓮鳳林有一個叫「抄貨」的舊時補貨法。花蓮市廠商的外務員先搭火車到各鄉鎮,在車站借腳踏車,騎去巡訪店家,將各店要補的貨寫在明信片寄回公司,公司把貨送到各車站,老闆們再自己騎車去車站拿貨。和今天網購二十四小時內送到家相比,追想過去的抄貨,對那些被層層運轉到手的商品,不由得生出一種工序繁複、慢活精工的細膩美感。      到

了宜蘭的南方澳,在那裡聽說了「鯊魚」。幾十年前,當地有一種竹筏出海捕鯖、鰹的漁法,每艘竹筏只一人徒手拉魚線,人力與天搏,風一強吹,就被海吞沒了。雜貨店老闆娘說她常見碼頭躺著一整排苦命人。當地人或許不忍直說屍體,或許也是無奈,就稱之「鯊魚」。      在屏東車城的保力,生活情境與眾不同,老闆娘說,「村裡沒一棟建築是完整的」,因為三軍聯訓基地近在咫尺,沒停的砲聲嘣嘣嘣、軍機轟轟轟、打靶震震震,房屋牆上滿是裂痕。      好幾家雜貨店老闆都談到舊時偏鄉可以私宰豬。新竹關西老闆回憶說,「以前我們半夜起來殺豬,兒子還小,就把豬腸丟給他玩,人家問他長大要做什麼,他都大聲說:殺豬!」讀到這裡,我也跟著老

闆大笑了。      這本《老雜時代》的每個單篇,都是如此生動豐富,攀著時間直線敘說鄉土史。幾十條直線,滿布了個人與政經社大事件的碰撞,再與全台四方地域的橫線交錯編織,便成了百年庶民生活的浮世繪。      生活史的書寫,一般依食衣住行育樂分項,安排好綱目,找資料、找專家,再約適合的受訪者,得到預期中的材料,寫入既有的框架。林欣誼則是隨緣遊訪,實地踩踏,透過雜貨店之窗,不斷發現、採集故事,累積心得,再回頭找資料輔佐,雕刻出一個沒有藍圖樣本的作品。如果前者是近似工廠規格化的生產,本書就是文學職人純手工了,筆到意到,渾然天成,視線循著滑順的刀痕游動,讓人感覺自然愉快。或許也可以後見之明說,本來就不

必精心策畫,人人身上都背著歷史,用心俯拾,遍地都是好聽的故事,何況採聽人是功力純熟的資深記者。      台北歌廳興盛的時候,苗栗的乾冰廠也很旺。      一九七○年代末期,剛結婚,就借錢買一張單程機票,飛去維也納當廚師。      從二戰戰場扛回的飛機頭,現在還當鍋子煮地瓜湯。      山東老闆十五歲加入游擊打共匪,危急時,他趕快躺下來,搬一個屍體蓋在身上。      ……      故事像繁星,面貌如百花,相信讀者也會如我一樣,通過這本書,享受一股湧自內心的「台灣人生命是如此豐富多采」的讚嘆。      .陳柔縉:台大法律系司法組畢業,曾任記者,現為知名專欄作家,專事歷史寫作。著有《台

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宮前町九十番地》、《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舊日時光》、《榮町少年走天下:羅福全回憶錄》與《廣告表示》等書。曾獲《聯合報》讀書人十大好書、《中時》開卷十大好書與金鼎獎等。    推薦序二    探訪一個鄉野的各種可能 ◎劉克襄      每次朋友跟我提到雜貨店,最先浮現腦海的,總是雙溪柑腳城。      那是二十年前,有一回在雙溪車站遊蕩,不小心搭上一班當時還叫台灣汽車客運的藍色小巴,最後抵達陌生的終點小站。下了車,眼前一座兩百多年前的威惠廟。此廟背倚大山,俯望溪谷。但剛剛落腳,並未特別注意它的歷史淵源,反而被廟前道光年間的老石獅所吸引。從其銅鈴大眼斜望的角度看過去,一

間低矮坐落的柑仔店擠在一排街屋裡。店面木門貼著嶄新喜紅的對聯,文意甚為深納。      此店雖小,裡面可堆了不少生活雜貨用品。煤礦停挖,人口嚴重外流,村裡也僅剩這間在做買賣,沒什麼吃的了。旁邊的柑林國小四十年前有八、九百人,現在不及三十,村子僅剩的老人亦不過百位,這柑仔店猶若在沙漠做生意,客人寥落可數。從那時到現在,看顧的都是一位背部微駝的阿婆。她幼時在菁桐坑出生長大,後來翻過火燒寮古道,嫁到這兒。這個出嫁,在不遠山區的正常移動,乃追尋當地古道的最好線索。對阿嬤在雙溪的生活,我自是產生莫名的好感。      前些時,阿嬤意欲關店,還好大家及時勸阻,加上「柑腳阿嬤森巴舞舞團」的意外誕生,帶動社區

團結,這兒彷彿有了些觀光生氣。每次我從這兒帶隊入山,都會刻意大量採買,讓阿嬤還存有一種買賣的熱絡和榮光的價值。      最神奇的在左鎮,其舊商街的十字路口,竟坐落了三間雜貨店,顯見昔時此地的繁榮和熱鬧。十五年前,我準備搭興南客運離去,發現其中一間,往台南方向的,已有五、六位老人坐在店面的長椅等候,隱約也排成長龍。客運抵達時,他們逐一上車,各自拎著家當,但我意外瞧著,有人持著薄紙車票。我搭乘的經驗裡,如今客運多已不使用車票。此地為何還有讓我深感不解,因而特別留下來探詢。      我走進雜貨店,買了罐飲料,順勢跟田姓老板打招呼。沒兩三下的聊天很快就提到,為何有紙車票出現。結果,他很驕傲地跟我說

,這是他跟興南客運建議的。過往在此路線搭車,乘客習慣投幣搭車。如果路程係從A地到B地車票為四十九元,對搭乘者是很麻煩的數目。老人家絕不會投五十元硬幣,給客運公司多賺一元。有些人錙銖必較,除了四個十元,一定是配備九個一塊錢。但若每個人都如此,或者是帶不足零錢,往往會延誤客運來去的時間,尤其是在上下班巔峰時。      他看到客運常因此誤點,於是跟興南客運建議,是否有紙車票的設計,可以先在雜貨鋪賣出,方便老人家搭乘。司機也不會常為此,遇到收取零錢的困擾。日後此客運路線遂有兩大站在賣紙車票,其中之一便是這裡。田老板的雜貨店也因此得利,許多老人都順勢在此買賣貨物,甚至寄放一些蔬果。這裡也成為小鎮的服務

中心,醫療車巡迴到此,都會先來停靠,探詢附近老人的狀況。      若說最傳奇,當是這間已消失,我從未見過的,東和食品行。那是有一回寄宿池上換鵝山房,酒酣耳熱下,愛好揮灑毛筆的民宿主人鄭重取出,送我一本《東和一甲子》,裡面描述的便是此一醬菜店兼雜貨鋪的故事。      此一商號乃六十年前池上人食用早餐,勢必到訪的雜貨鋪,人人取個便當盒或碗缽,到此買醬菜。醬菜生意興隆,雜貨鋪自是池上人的共同記憶,也是早餐的印記。只可惜,時代丕變,各類新式早餐應運而生,醬菜生意沒落,後來悄然關店了。但池上人依舊緬懷,視為早年開拓小鎮的精神標的,遂有此一地方志的出版。      別地的地方鄉志匱乏不說,甭說還有此一

形式的孤本。有此書的記念,我對池上的藝文素養愈加尊重,甚而相信,以前不少城鎮都該有這類賣醬菜的雜貨鋪,只是逐漸被淘汰,最後淪為僅剩生活物品供應的小鋪子。      我把這本薄書,特別放在抬頭即可看到的書架上,時時提醒自己有這麼美麗的一本小書。它不只是生活記憶的精彩店面,而是激發我們是否有朝一日,再把台灣的醬菜內涵找回來,一如日韓等亞洲國家,迄今仍擁有自己的醬菜文化,自己的米食早餐。      關於偏遠鄉鎮或巷弄的小雜貨店,總有很多這樣的「最」在裡面,形成台灣鄉鎮風物生活裡出奇的小小風景。像隻在地特有昆蟲,護守著自己的精緻和璀璨。這些「最」,我都好想去探訪和書寫,只可惜體力有限,熱情不足,終究不

敵歲月而流產,僅能在此以個人的三回經驗跟大家分享。      如今看著欣誼與國祥耗時多年,默默完成此一工作,委實讓人羡慕又感振奮。他們的書寫與影像當然介紹了各地小雜貨的人情溫暖,其實還搭建了諸多鄉鎮旅行的平台和視窗。提供讀者按圖索驥,依此去探訪一個鄉野的各種可能。      至少,我是這樣翻讀和思索,一邊謹記每間店面的位置,期待著下一回鄉鎮旅行時,有機會彎繞到那兒小坐。      .劉克襄: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職媒體多年,現為中央社董事長,並持續兼事鄉野踏查與自然寫作。著有《風鳥皮諾查》、《永遠的信天翁》、《11元的鐵道旅行》、《四分之三的香港》與《男人的菜市場》等書,主持「浩克慢遊」節目

。曾獲時報文學獎、吳三連文學獎、開卷十大好書,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等。    家家踩鹹菜的歲月 --大里杙的楊勝昌商店 店家地點|台中大里 創立時間|一八八○年代 以前收成的季節,農家一天要煮五頓飯,用竹籃挑到田裡的「割稻仔飯」裝著一層飯一層菜一層湯,「點心煮麵抑是米苔目,暗頓一定有魚有肉,足腥臊……」(點心煮麵或是米苔目,晚餐一定有魚有肉,很豐盛……)楊老闆講到這裡,彷彿熱騰騰的香氣都快冒出來了,那時因為人多煮食多,雜貨店生意好做,「無像後來機械化,買一罐飲料、兩包菸就去田裡矣。」 雖然不如幾代前鼎盛,這間大里老街上的雜貨店,客人依然絡繹不絕,人稱「楊仔」的楊老闆年近七十,體魄仍好,「我欲來

去送米啊!」他把一袋三十多公斤的米甩上肩,三歲小孫子跟著蹬上摩托車,祖孫倆像郊遊一樣出發了。 清末「一府二鹿三艋岬」名聲響亮,其實後頭還接著「四竹塹、五諸羅、六大里杙」,舊名「大里杙」的大里是當時台中最富庶的地區;「杙」指綁船的木樁,當年滿載貨物的舟筏,從鹿港進入烏溪(俗稱大肚溪)後,再沿著河寬一公里的大里溪駛進大里。大里因水運之便,在碼頭和福興宮之間形成一條街市,清代曾有詩句「大里杙頭不見天」形容當地商家雲集、人聲喧天的盛況,楊仔的阿祖也在這條街租下店面,接引市場的人潮做生意。 後來陸路發達,大里地位逐漸沒落,但楊仔少年時還看過竹筏航行河面上的景象,直到一九五九年八七水災後,原本在大里國中旁

的大里溪改道,河的記憶就遠了。 直到今日,福興宮前的早市依然熱鬧滾滾,街坊阿伯大嬸一路從菜市場逛到楊仔店裡,買把鹽、提罐米酒,流連亭仔腳跟楊太太話個家常,才道別離去。 家家戶戶醃鹹菜的舊時光 楊仔回溯,日本時代阿公接手後,小店安上自己名字「楊長發」,附近五個庄只有他們一家店,因此生意愈做愈大,店裡請了十幾個夥計,還進口昂貴的日本龜甲萬醬油、森永牛奶糖,以及日本清酒、紅酒等。戰末實施糧食配給,那時糖珍貴如黃金,有人要用一甲地跟阿公換一包糖,他笑嘆:「若是有換,這馬就發財矣。」(如果換了,現在就發財了。)但在地方上做出名聲的阿公,卻因忙得沒日沒夜,三十九歲就胃出血過世了。

永興汽車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香港最近一年都相當多新酒店開幕
https://www.mrlamsan.com/2019/05/Purple.html
港島區又多一個品牌酒店開幕
靠近天后地鐵站5分鐘左右就到達,酒店門外就是巴士站
往來各區也方便
經過維園到銅鑼灣市中心只要15分鐘左右
附近就有食街,有齊香港多家人氣美食,生活機能方便,也有超級市場在附近
無障礙友善,
酒店客房 有雙床房,雙人大床房,單臥室豪華套房 (One Bedroom Deluxe Suite)
3種方型
顏色以紫色為主題,走新潮,年青路線
最低價位$500左右一晚,視乎周末定平日假,wifi免費,4星級
2019年4月開幕
酒店空間感十足,很舒適,有足夠空間打開行李
最貴房型有浴缸,雙人/單人大床就是用站式沐浴
附有夾萬,usb充電位,洗衣服務
24小時前台服務,方便查詢各類資訊,玩樂,商務都非常合適的酒店住宿
https://www.citadines.com/zh/china/hong-kong/hotel-purple-hong-kong.html
#香港酒店
#酒店住宿
#香港住宿推薦
#新酒店
香港紫亭
香港銅鑼灣永興街19號
香港紫亭坐落於香港頗具活力的購物與飲食區——銅鑼灣,從香港西九龍高鐵站乘車30分鐘即可抵達。酒店周邊有時代廣場、崇光百貨等眾多高端購物商場,還有備受年輕人追捧的露天市集——渣甸坊,時刻令您感受到置身於“購物天堂”的迷人魅力。周圍各類高級食肆和平民化的餐廳選擇繁多,只等您來探索。居住在香港紫亭,您可步行至銅鑼灣最受歡迎的休息場所——維多利亞公園,充分感受當地的生活方式。
+852 2251 3000
[email protected]
其他設施及便利設施
* 收費
公寓特色及便利設施
電話機(可撥打國際長途直撥號碼) *
無菸公寓
獨立衛浴(提供毛巾和洗漱用品)
吹風機
蒸氣熨斗及熨衣板
休閒與娛樂
設施齊全的健身房
舒適便捷
24 小時前台接待
機場接送服務 *
客房服務
自助洗衣房 *
豪華轎車服務 *
商業事務
寬帶互聯網接入
商務中心服務 *
快遞服務 *
無線上網(WiFi) 區
保安
24 小時保安及閉路電視監控
電子門禁卡出入
可選服務
叫醒服務
汽車出租介紹 *
熨衣服務 *
幹、濕洗衣服務 *
其他客房服務 *
嬰兒床(應要求提供)
https://www.facebook.com/hotelpurplehk/

晶圓凸塊製程運用RFID進行光罩取放之研究

為了解決永興汽車的問題,作者陳瑋玟 這樣論述:

現今的半導體(Semiconductor)產業在全球已經具有舉足輕重的角色與地位,晶片則在現代扮演著重要的位置,隨著科技日新月異與人們生活水準提高,晶片的用途五花八門,航空航太、智慧手機、自動控制、交通運輸、汽車、電動車及手機等都與晶片密不可分,而晶片需求量也越來越高。 本研究目的是半導體產業晶圓凸塊(Bumping)製程最重要的黃光區曝光製程所使用的光罩與RFID可程式化的特性,建構出光罩管理取放系統,建置整體光罩取放之流程簡化節省人工在光罩取放流程上時間的浪費。由原來人工取放光罩時使用刷條碼的方式轉換為直接使用RFID取放,並利用ECRS分析原則。分析人工在取放光罩時會產生哪些風險

與不必要的動作,經過問題分析與資料的收集,可為環境因素、人為因素,最後依據現況人員操作的模式依序由取消、合併、重排、簡化達到減少浪費與提升人員作業效益之目的,因晶圓凸塊製程目前將光罩導入RFID的經驗較少,因此結果顯示,在操作時間上每次可縮短約13秒,而此結果可供同業參考甚至也有可更加優化的空間。

反右運動夾邊溝慘案倖存者證言

為了解決永興汽車的問題,作者趙旭 這樣論述:

  被戴上「右派分子」大帽子的人,休想從夾邊溝裡活著出來!   趙旭繼《風雪夾邊溝》後又一巨作。以二十年光陰,紀錄近七十位夾邊溝農場倖存者們慘絕人寰的遭遇,揭露一九五O年代「反右運動」帶給中國知識分子的空前災難!   《反右運動 夾邊溝慘案 倖存者證言》是中國迄今為止,最真實、最全面記錄夾邊溝農場的一本書。從一九五七年起,夾邊溝農場是一座關押、勞動改造甘肅省知識分子的勞教農場,當時約有三千五百位來自全國各地、各單位的知識分子菁英被關押入內。他們被迫進行瘋狂的勞動競賽,赤腳泡在鹹水中挖排鹹溝,在戈壁荒漠寒風刺骨的惡劣天氣下,住在沒有任何遮掩的洞穴裡,每人每天吃不到二兩的食物。這些文弱書生每天

受盡打罵、超限勞動、饑寒交迫的折磨,最後只有五百多人,活著回家……   本書作者趙旭的「尕爺」(祖父的弟弟)趙廷琪被打成「右派分子」後,冤死在夾邊溝農場裡,促使作者自一九八五年大學畢業後開始,採訪當時的倖存者們,透過近七十位倖存者口述,記錄了當時的人間煉獄,真實反映「反右運動」的荒唐和反動,為一九五O年代中國最血腥殘酷的歷史留下見證。 本書特色   比悲慘世界更悲慘,血淋淋的人間大悲劇,倖存者的證言句句血淚,提醒後人這些荒謬慘事曾在五十年前的中國真實發生過,別讓歷史重演。 作者簡介 趙旭   中國甘肅積石山縣人。筆名天亮、火日丹。副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蘭州市書法家協會會員,蘭

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一九八O年開始在中國雜誌報刊發表小說、散文、評論、報告文學、紀實作品四百餘篇,逾兩百萬字。 自序 歷史不會忘記 011 甘肅酒泉夾邊溝農場 027 朱照南 035 吳毓恭 040 楊萬益 046 楊光荃 050 馮志崗 058 徐萬夫 061 高學武 067 劉漢章 077 楊榮英(女) 082 孫紹斌 086 馮謙 091 白育英 094 馬桂林 097 陳學武 104 祁錄基 107 吳培周 113 孫樞 116 附錄一 128 黃席群 131 附錄二 138 黃自修 145 郁萬夫 148 趙廷祺 151 劉協 153 龍庚祖 155 王永興 15

7 畢可 163 陳時偉和左宗杞 167 附錄三 172 附錄四 173 馬廷秀(回族) 175 李寶琇 182 秦德裕 188 李振華 200 陳丕德 203 由天(女) 231 附錄五 233 蘇薇(女,滿族) 236 戴崇森 240 邱琇玉 246 王景超 251 附錄六 255 附錄七 257 附錄八 259 羅舒群 262 閔惠平(女) 274 劉文漢 278 王俊峰 282 白雲 286 王忠毅 289 韓統紀 292 章仲子、王烈駿和朱金慶 297 附錄九 307 附錄十 312 丁寧(回族) 318 王志 327 杜圭(土家族) 352 益希朋措(藏族) 356 張建中 360

李景沆 362 蒲一葉 380 邢 德 394 趙振芳 397 趙鐵民 400 宋守勤 404 趙炳堃 410 周孝理 411 提鍾政 412 王成芝 436 張開麗 438 計德成 441 劉而森 444 周惠南和周指南 452 司繼才 457 郭振乾 470 傅作恭 481 附錄十一 489 附錄十二 492 附錄十三 493 附錄十四 494 附錄十五 497 附錄十六 500 附錄十七 506 附錄十八 510 附錄十九 513 自序 歷史不會忘記   一九五七年,毛澤東動員民主黨派成員和各界人士大鳴大放,進行開門整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動員,讓無數知識份子心情激蕩,對

中國的前途充滿了憧憬和希望。當時,甘肅省和全國一樣,通過廣播、報紙、壁報等各種新聞媒體,大肆宣揚、積極動員人們大鳴、大放、大辯論,並反覆強調「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切切實實地幫助共產黨反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官僚主義,並召開座談會請來知識界、文化界、新聞界、教育界、宗教界各種人士暢所欲言。一九五七年四月二十四日《甘肅日報》登出社論《大膽地「放」,大膽地「鳴」》;而一九五七年五月二十一日的《甘肅日報》的頭版頭條還專門登了《鼓勵鳴放,支持鳴放―張仲良同志和工程師親切交談》的文章。可是,就在人們不知不覺進入大鳴大放圈套的時候,一九五七年六月八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組織力量準備反擊

右派分子進攻的指示》。同日,《人民日報》發表《這是為什麼?》的社論,《甘肅日報》和全國各大報紙上也同日登出《這是為什麼?》。而就在反右號角吹響的這一天,《甘肅日報》上仍然登出《想什麼,說什麼,有什麼,談什麼》的文章,將省委統戰部繼續召開座談會的每個與會者的會議發言斷章取義截選登出。現在反觀當時的歷史,我們對當時的情況越來越有了清晰的認識。一九五五年毛澤東搞了反胡風運動和肅反運動,搞得國內政治環境緊張,冤假錯案輩出。一九五六年,赫魯雪夫在蘇共掀起了非史達林化運動,對堅持個人崇拜、個人迷信的毛澤東有了沉重的壓力。但是,毛澤東對肅反擴大化卻拒不認錯,只是採用在政治上稍作寬鬆的方式,提出了「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來舒解矛盾。於是,在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七年春天,在知識界形成了短暫的「春天氣候」。這時,毛澤東又提出了整風運動,號召人們給執政黨提意見,並發展成為「大鳴大放」的局面,但毛澤東始料不及的是知識份子對民主的渴望和對封建專制的抵制超過了他個人的預想,他被其後的「大鳴大放」嚇破了膽,於是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提出「事情正在起變化」,接著開始搞起了反右運動。在全國知識界中一口氣劃了五十五萬右派分子(一說三百一十七萬),造成了中共執政後第一個最大冤案。反右運動堪稱毛澤東的傑作,他讓整人者和被整者當時都認為整得非常及時,連送到夾邊溝的很多人,由於認為自己犯了錯誤而思想壓力相當沉重,臨

死都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憲法賦予自己的權利,而違法的恰恰是那些紅口白牙的始作俑者。毛澤東對他的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作法,自鳴得意地宣稱是「引蛇出洞」和「陽謀」。   我們翻開一九五七年九月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印刷的《反擊資產階級右派分子彙編》,就可看到當年涉及批判所謂甘肅右派的文章,這些從《甘肅日報》等報刊選出來的批判楊子恒、王治歧、蔣雲臺、水梓、鄭立齋、朱鏡堂、李化方、陳時偉、左宗杞、唐得源、黃席群、趙煥之、馬馥庭、廖廷雄、「車轟社」(王烈駿、葉萌、朱金慶、李仰先等)、洛濱、楊紹謙、張瓚、江彥山、楊鶴齡、張雨沛、沈其東、滕鴻濤、於裡等的文章,今天看來被批判的觀點裡確實閃爍著知識精英們的思想火花,

這些觀點是在兩千年的封建集權的統治下又一次民主和專制的較量,有很多真知灼見至今仍然有很高的借鑒價值,有些就是今天改革開放以後的所作所為。我想假若統治者當時採納了這些右派們的意見,我們的國家將會少走多少彎路,我們的民族將會少受多少災難。   可是,以毛澤東為首的極左勢力在沒有約束制衡的權利下一時得逞了。今天看來不論當時是一次有預謀、有計劃、有準備、有方略的圍剿民主黨派和知識份子大規模的政治運動,還是其後對知識份子的突然變臉,總之,它是違反憲法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提出的民主自由主張徹底轉變為封建獨裁專制的倒行逆施,是幾千年來的文字獄變為文字和言論獄的進一步發展。這個事件已經過去半個世紀了,但反右

運動給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等各個方面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是長久的,反右運動仍然讓當今的人們心有餘悸,不敢說實話,談右變色。   反右運動不僅給五十五萬知識份子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讓其淪為奴隸,而且對說了實話的一般歷史問題的人也給戴上了反革命分子的帽子,並且將鳴放中說了真話的工人和解放軍戰士也統統給戴了反黨反社會主義壞分子的帽子,以至延續將一些對虛報浮誇進行抵制的幹部也被打成了反黨分子。另外,通過「拔白旗、插紅旗」運動,把一些堅持實事求是、反對浮誇的人,以及一些所謂具有資產階級學術觀點的人都作為「資產階級白旗」加以批判、鬥爭、處分。這裡有政治迫害、有公報私仇、有栽贓陷害、有落井下石,最可怕的

是挑起右派分子對右派分子的告密和揭發、右派分子對右派分子的打罵和誣陷,人性的光輝和中華五千年的文明道德被階級與階級鬥爭的車輪戰徹底摧毀了。   總之,一九五七年至一九五八年,毛澤東清除了黨內黨外阻礙他實現瘋狂冒進的諸多絆腳石。可是,中國共產黨內始終有一些不畏強暴堅持真理的勇士,彭德懷廬山會議的萬言書為民請命,但是,由於我們體制上的弊病,軍隊和輿論工具都被毛澤東把持,已沒有任何力量能夠制衡毛澤東的專橫跋扈。如果說,一九五八年的大躍進是毛澤東的失誤,那麼一九五九年農民的兒子彭德懷看到農民挨餓受饑,上了萬言書以後毛澤東更加的瘋狂就是將億萬人民的生命看作兒戲,因為,反對右傾機會主義運動將挨餓受饑的中

國人民完全推到了死亡的邊緣。那個時候,多少人在報紙廣播謊言、假話下,叫天天不應、呼地地不靈,就連跑出去要飯逃命都要被民兵抓回一無所有的茅屋裡。無怪乎,三年人禍天天形勢「一片大好」,「而且越來越好」,卻有我中華大地餓殍遍野、易子相食,使三千七百五十五萬八千餘同胞被活活餓死。再退一步,假若毛澤東對所謂彭德懷、黃克誠、張聞天、周小舟反黨集團和三百八十萬右傾機會主義分子的打擊還可以諒解,那麼,對實事求是、搶救人民、恢復生產、改善經濟,而且用「三分天災,七分人禍」評定歷史的劉少奇,最後被毛澤東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活活致於死地,以至牽連死了兩千萬整了一億人,那就是完全喪失了起碼的人性和無法無天的犯罪。

  對於關押甘肅各界民主黨派和知識精英的甘肅酒泉夾邊溝農場,我曾於二○○二年七月在小說《風雪夾邊溝》中已有所反映,可是,我一直在想必須有一個由夾邊溝倖存者自己談、自己回憶的,比較全面、客觀、準確、真實地記錄這段歷史的一個文本,讓人們對這段歷史有更為清醒的認識,於是,我將一九八五年起準備揭露這段血腥歷史、瞭解採訪的夾邊溝倖存者訪談錄整理、補充出來,讓人們對這段歷史進行更深刻的瞭解。在我的採訪中,我經常與倖存者一起哭,我聽到他們給我講,早上有些人還在埋別人,下午另外的人又去埋這些人。因為那時的右派們已經都挖不動坑穴了,所以能夠動的人掙扎起來給自己挖好了坑穴,對一起的難友進行了囑託,自己死了希望他

們能夠埋到自己挖好的坑穴裡。我本來想是不是各個倖存者的經歷都大同小異,可是,經過瞭解發現,每一個倖存者都有自己不同的辛酸故事。然而,夾邊溝慘案僅僅是整個反右運動的一個縮影,反右運動使知識份子遭受嚴酷整肅,使國家的科教文化事業蒙受沉重損失;反右運動使站起來了的中國人民又重新跪了下去,將一個偉大英雄的民族蹂躪成了只會對權勢者叩頭膜拜的奴才。反右鬥爭持續達二十年之久,後果嚴重,影響深遠。不僅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和滿清的文字獄遠較遜色,在中外人類歷史上也屬絕無僅有。而這一點從夾邊溝農場勞教人員奴隸般的經歷中就會有一個比較全面清醒的認識。   我經常想,是什麼讓夾邊溝農場的勞教人員遭受人類歷史上最為殘酷的

折磨和死亡呢?主要的罪魁禍首應該是《這是為什麼?》,應該是《為什麼說資產階級右派是反動派》,應該是雪上加霜的廬山會議後的反右傾機會主義運動,應該是階級和階級鬥爭的學說,應該是沒有監督制衡的政治體制,是冰霜般的政治環境讓這些國家的棟樑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被發配到甘肅河西走廊讓他們受盡打罵、凌辱、饑餓、寒冷,拋屍戈壁荒漠。現在看來二十世紀中國人民所遭受的一切災難,都是源於階級和階級鬥爭、無產階級專政的謬論邪說,這個謬論邪說給中國帶來了累累白骨,非正常死亡人數超過了歷朝歷代,使中華民族歷經了人類最黑暗的年代,並走到了經濟崩潰的邊緣。有人說,毛澤東文章和詩寫得好,是千古難得的偉人;我對此不願做進一步的

評論。但我認為,好的體制,它可以使快速狂奔的列車在運行的軌道上高歌猛進;沒有監督約束的體制,則像沒有了方向盤和軌道的列車、如脫了韁的瘋馬,必然釀成無可挽回的慘劇。我在採訪中看到很多女性頂住別人的歧視和政治環境逼迫其離婚的壓力,奮不顧身去解救自己心愛的男人。這裡有周惠南的女人高桂芳,一個弱小的女人,從嘴裡節食拼死救了自己的丈夫和小叔子周指南;還有吳毓恭的女人王映蘭頂著讓她與丈夫離婚的壓力,辭職在家硬是把心愛的人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還有王國森的女人張桂賢,一個身高不到一米六的女性將自己一米八五大個子的男人硬是從明水洞穴裡架出來,拉到幾里地外的明水火車站給救了出來;還有王志的女人王箴、孫紹斌的女人張

瑞萍、李景沆的女人趙立珍、楊光荃的女人吳鑰英等等,她們都在精神和物質上給了自己心愛的人最大的幫助,她們寧可自己受盡各種侮辱、摧殘,也不放棄愛人的性命,正因為有這樣一些偉大的女性,才有了今天我採訪的這些倖存者,她們的行動為中華民族燦爛的愛情增添了可歌可泣的偉大篇章。正如夾邊溝倖存者王志所說,「她們就是『頑固不化』地不能和右派丈夫和右派兒子劃清界限,說怪也不怪,她們中的大多數,都是老百姓所謂的結髮夫妻,她們大多不諳鬥爭哲學,但部分朦朧地承襲了中華文明的某些優良道統,她們對恩愛直率的理解是最真誠,最純樸的。也是在最艱危之際越發堅貞不貳,絕不能隨便地恩斷義絕。」   夾邊溝是甘肅人民心中永遠的一個痛

,時至今日農村裡有孩子哭啼,大人板起面孔嚇唬說,再別哭了,哭了送你去夾邊溝。孩子聽到此話,就似聽說有大灰狼來了般的害怕,馬上停了哭聲。倖存者高吉義在世時約我一同給夾邊溝和明水灘的亡靈們各立一塊墓碑,我們也商量好,上面要刻上「千古奇冤,曠世英魂」八個大字,讓人們永遠牢記在共和國的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的令人髮指的慘劇。然而,這件事情因為患了癌症的高吉義突然的去世還沒有完成,今日裡在夾邊溝倖存者以及這些罹難者家屬的支持下被張遂卿同志完成了,人們現在看到的除了悠閒宜人的夾邊溝旅遊度假村,而且夾邊溝「罹難者遺骨衣冠塚」的墓碑也已立了起來,這塊墓碑不僅是夾邊溝罹難者的寄託,也是中國大地千千萬萬被一九五七年反右

運動摧殘折磨而死的知識份子的墓碑。   二○○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的《參考消息》的頭版頭條曾登出烏克蘭總統維克托.尤先科在紀念一九三二―一九三三年饑荒的燭光儀式上發表的講話︰「三十年代的饑荒是反人類罪,是有兇手的,但從法律的角度看,還沒有找到任何罪犯。」他說︰「人們可能找到謀殺一個人的兇手,但是對於數百萬人受害的事件,卻沒有人負責。這也許就是烏克蘭今天難以恢復法制、正義和社會公平的原因。」同樣,我們中華同胞由於三年人禍被活活餓死,夾邊溝農場發生了將知識精英被饑餓、強勞、打罵、捆綁摧殘而死亡近七分之六的慘案。時至今日關於滅絕人性的反右運動和其後由於瘋狂冒進大饑荒的事實,以及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仍

然不讓說、不讓寫,當然,更沒有人去追究那些置幾千萬人死亡人的責任了。所以,我們看到的歷史是任人捏造的歷史,就連被完全否定的文化大革命,也被我們的電視和報刊美化成了鶯歌燕舞的太平盛世。   中國人民前仆後繼為了民主自由交出的學費太昂貴了,可是我們並沒有對失敗和教訓認真加以總結,沒有在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將政治體制改革放在議事日程上,更沒有讓防止悲劇重演的民主憲政在中國出現的跡象。文化大革命時,毛澤東、四人幫搞封建法西斯浩劫的時候,高喊的是「槍桿子,筆桿子,革命靠的是這兩杆子。」文革、反右、大躍進等一系列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那些假馬克思主義的騙子,都是以「革命」、「躍進」、「共產主義」這些紅色的外

衣掩蓋他們封建專制的面孔來矇騙廣大人民的,正是他們掌握「槍桿子,筆桿子」,所以他們可以信口雌黃、造謠污蔑、顛倒是非、混淆黑白,讓我們的國家和民族遭受了血與火的洗禮;我在文中列出當年的批判文章,就是讓人們看看當年一面倒的輿論文章怎樣造謠誹謗來扼殺和禁錮思想的火花,怎樣成了法西斯的幫兇。經過文化大革命的人們都知道,劉少奇、鄧小平、彭德懷、賀龍、以及千千萬萬的幹部學者,怎樣被當時的廣播、報紙污蔑成臭不可聞的狗屎堆。槍桿子、筆桿子讓學生愛國民主運動在一九八九年的「六四」遭到血腥鎮壓;槍桿子、筆桿子讓一九五七年無數先賢生靈塗炭,至今還得不到徹底平反;正是這兩杆子讓一人一黨之私利,代替了民族和國家的大義。

綜觀國際上,希特勒、墨索里尼、史達林、波爾布特和一切對國內人民殘酷鎮壓、對國外實行侵略擴張的封建法西斯,之所以他們為所欲為、猖狂一時,主要是因為他們掌握著槍桿子和筆桿子,所以他們的權力無限膨脹,沒有任何力量對其制衡。歷史經驗告訴我們, 我們的國家多麼迫切需要思想、新聞的自由化、軍隊的國家化、司法的獨立化、文化的多元化,因為它是我們的民族走向民主、自由、富強、繁榮的關鍵,它是我們的國家防止貪污腐敗、獨裁專制最有效的良藥。夾邊溝農場後來的張場長對王志道說:「說句老實話,是死人救活了你們」。我想,能不能讓這些死難的英魂喚醒我麻木的國民,讓他們清楚只有結束一黨專政還政於民,給於人民選舉權和監督權,讓人

民真正當家做主人才是中國的希望和明天!   在採訪夾邊溝倖存者的日子裡,我流過不知多少次的眼淚,我遭遇過不知多少人的誤解,也碰壁過倖存者家屬和子女們的阻攔;另外,在採訪了八十多個倖存者之後,很多人都不願也不敢寫上他們的名字,但我完全理解株連九族的政策讓右派們的親人再也不敢與我們接近,因為,過去的陰影還徘徊在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可是,我還是得到了孫樞、朱照南、高學武、和鳳鳴、高吉義、水天長、王志、趙振芳、胡德海、張中式、凌文秀等前輩和朋友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廣大倖存者的積極配合,這讓我心裡無比寬慰,在此我對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深深的敬意!一九九四年,《夾邊溝慘案訪談錄》被甘肅人民出版社給以回絕後

,在中國大陸一直得不到出版,但經過補充修訂,今天在凌文秀、廖天琪、黃大奎老師的關心下,在臺灣秀威出版社積極努力下即將與讀者又要見面了,讓一個真實的歷史得以重現了,我在此對他們再一次表示衷心的感謝!        歷史將永遠銘記一九五七!歷史將永遠銘記夾邊溝! 趙旭 二○一四年四月十六日,蘭州 朱照南朱照南是接受筆者採訪的第一位夾邊溝農場的管教幹部,他生於一九三○年八月二十四日,是甘肅省天水市北道區石佛鄉中石村人。筆者一大早從天水市打了個計程車去到石佛鄉中石村拜訪這位老人。一路上汽車顛簸,塵土飛揚,可進了他家的小院,只見院中種著各種小花,金瓜秧子搭在屋簷上,七、八個瓜兒懸在窗前,讓人沉重

的心情稍有舒緩。我是一九五一年八月調甘肅勞改系統的。一九五六年元月去了夾邊溝農場,當時這裡還是一個勞改農場,我當時在場裡任秘書,工資級別為行政二十二級。劉振玉也是一九五六年去夾邊溝農場的,他去時已是一九五六年的後半年了。夾邊溝農場改為縣級後,劉振玉工資級別為行政十六級。劉振玉是陝北志丹縣人,原是劉志丹手下一個正團級幹部。抗日戰爭時劉振玉是回漢支隊支隊長,梁大鈞當時是回漢支隊的政委。解放戰爭時在一次戰役中他頭部中彈負了傷,警衛員背他進了一個山洞,可是,警衛員下山找食物和水時被馬鴻魁的軍隊抓了去,出賣了他,但他被俘虜後一直沒有暴露他的身份,被關押在蘭州大沙坪監獄裡。蘭州臨近解放時,他被放了出來,可

是,很多共產黨員在蘭州解放前夕被馬步芳秘密殺害了。解放後他找了當時任寧夏銀川地委書記的梁大鈞,但無法證明他出獄的真實過程,所以,他被降級使用在寧夏潮湖農場二分場任場長,共產黨籍一直沒有恢復。一九五六年年調夾邊溝農場任場長、副場長。張宏是山西偏關人,一九五八年底才到夾邊溝農場的。張宏原先是甘肅省定西地區中級人民法院院長,非常喜愛下象棋。一九五一年鎮壓反革命運動時,審判員和書記員拿來一個人的宣判書讓他簽字,這個人本來是「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強迫勞動,以觀後效」。可是,他當時下棋正在緊張時,馬馬虎虎給簽了個「立即執行」。審判員和書記員準備解釋,他因為下棋一擺手讓兩人下去了。由於錯殺了人這件事情,

一九五二年三反運動時,撤銷了張宏院長的職務。一九五七年才給他恢復工作,一九五八年調夾邊溝農場任書記兼場長。一九五九年底,由於張宏說「夾邊溝是個驢糞蛋蛋,外面光,裡面爛。」「夾邊溝兩頭大,風沙大,鹽鹼大,發展前途不大。」這些話讓他被打成了右傾機會主義分子,批判後在場裡趕了一個時期的馬車。

運用RFID於軍品管理關鍵因素之研究

為了解決永興汽車的問題,作者楊耀宗 這樣論述:

隨著國軍建立精準後勤能力的政策下,現今軍品管理更需要使用科技技術取代傳統人力。RFID(無線射頻辨識系統)已經在物流管理、供應鏈管理、運輸與配送、追踪行李和包裹、零售業、製造業、服裝業、農業、食品生產、製藥、政府、醫療應用、倉儲管理,運用十分廣泛,不但能減輕人力管理,更能提高工作效益。本研究目的在於找出運用RFID於軍品管理的關鍵因素及關聯性。經由文獻回顧,專家訪談後,架構三個構面及十三項關鍵準則,再經由DEMATEL問卷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安裝位置直接影響通訊、準確度、軍品擺放位置、機密性、售後服務。安裝位置及監控能力相互影響。安裝位置為高重要度及關聯度的關鍵因素,本研究結果可供軍方進行軍

品管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