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海軍驅逐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法國海軍驅逐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英)厄恩利·布拉德福德寫的 地中海的畫像:從文明的起源到兩次世界大戰 和馬宏傑的 中國南海考察日記(簡體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社會科學文獻 和八方所出版 。

國防大學 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 陳育正所指導 楊善普的 中共維和行動之研究1990-2021: 以海外利益概念檢視 (2021),提出法國海軍驅逐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維和行動、海外利益、國家形象。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蒲澤春所指導 蔡崴勝的 中華民國海軍國造軍艦後續委修策略研究-以油彈補給艦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委外維修、裝備妥善率、SWOT分析、深度訪談、策略規劃的重點而找出了 法國海軍驅逐艦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法國海軍驅逐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地中海的畫像:從文明的起源到兩次世界大戰

為了解決法國海軍驅逐艦的問題,作者(英)厄恩利·布拉德福德 這樣論述:

地中海連接歐、亞、非三大洲,自古以來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也是孕育西歐文明的搖籃。數千年來,人類在地中海的海面上航行、開展貿易、發動戰爭,在地中海沿岸地區和島嶼上建立了城市、殖民地和帝國。   厄恩利·布拉德福德花了近30年,走訪了地中海地區的幾乎每一個角落,他發現這片海洋不僅在地理上可以作為一個整體,而且具有統一連貫的歷史,但目前市面上並沒有一本完整論述整個地中海歷史的專著。   於是,他開始撰寫一部“地中海通史”:從早期的埃及人、克里特人、腓尼基人,到古典時代的希臘人及其他民族,初生的地中海的歷史和文化展現在我們眼前;後來,地中海相繼成為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的“國內海域”,又被阿拉伯人和土耳

其人佔領,後者建立的帝國在1565年的馬爾他攻城戰時達至;到了18世紀,地中海重回歐洲人的懷抱,然而英國人和法國人一直在爭奪該地區的霸權;拿破崙戰爭、蘇伊士運河的修建、兩次世界大戰等成為地中海近期歷史上重要的事件。   作者的論述截至二戰結束,而且關於二戰只是有側重地介紹了某些方面,這是因為他認為,史家不能與他論述的歷史離得太近,至少要過一個世紀,人們才有可能正確地認識歷史。   布拉德福德的這部“地中海通史”除了用重大事件勾勒的時間線外,還呈現了豐富的細節:地理與水文,植物與動物,航海與貿易,社會與宗教,戰爭與和平。如此一來,一幅宏大且詳略得當的地中海畫卷得以呈現在讀者面前。

厄恩利·布拉德福德(Ernle Bradford,1922—1986)是著名的英國歷史學家,專精地中海和海軍方面主題。布拉德福德曾是一名水手,揚帆泛舟於地中海上近3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皇家海軍服役,後以驅逐艦副艦長的身份退役。他在馬爾他寓居多年,供職於BBC,還是一名雜誌編輯。著有《大圍攻:馬爾他1565》(The Great Siege: Malta 1565)、《克里斯多夫·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漢尼拔》(Hannibal)、《尤利烏斯·凱撒:權力的追逐》(Julius Caesar: The Pursuit of Power)等書。   譯者

簡介   楊春景,清華大學法學博士,主要關注領域為國際法、國際關係史和國際貿易,譯有《建築湧現:自然和文明形態之進化》、《次終極追問:科學與宗教的糾葛》等著作。 地圖目錄 序言 第一部 第一章 一座海島 第二章 海洋與陸地 第三章 早期航海家 第四章 伊特魯里亞人和希臘人 第五章 戰爭之島 第六章 希臘人、腓尼基人和伊特魯裡亞人 第七章 波斯人和希臘人 第八章 船與人 第九章 第二次入侵 第十章 戰後復興 第二部 第十一章 女神和海島 第十二章 希臘硬幣的兩面——雅典和斯巴達 第十三章 伯羅奔尼薩斯戰爭 第十四章 希臘和東方 第十五章 羅馬人和迦太基人 第十六章 羅馬人和希

臘人 第十七章 羅馬之海 第十八章 一座城市的畫像 第十九章 羅馬人、猶太人和基督徒 第二十章 羅馬和君士坦丁堡——轉向東方 第二十一章 地中海的肚臍 第三部 第二十二章 混亂之海 第二十三章 拜占庭帝國與地中海 第二十四章 西方與東方 第二十五章 阿拉伯入侵 第二十六章 阿拉伯人和維京人 第二十七章 阿拉伯世紀 第二十八章 諾曼人和阿拉伯人 第二十九章 十字軍 第三十章 聖約翰騎士團 第三十一章 拜占庭的滅亡 第三十二章 海上共和國 第三十三章 東方和西方的勝利 第三十四章 土耳其之海 第三十五章 普雷韋紮—馬爾他—勒班陀 第四部 第三十六章 陽光之下的島嶼 第三十七章 荷蘭人、英國人和

海盜 第三十八章 直布羅陀 第三十九章 風帆戰列艦 第四十章 法國人和英國人 第四十一章 拿破崙和納爾遜 第四十二章 戰後風雲 第四十三章 群島和英國人 第四十四章 維多利亞時代中期 第四十五章 大轉型 第四十六章 另一個世紀 第四十七章 和平與戰火重燃 第四十八章 時間和海洋 參考文獻 索引

法國海軍驅逐艦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正式上架也許還會有差異性 此為WIP
並非最終上市數據

這是分隔線 --------------------------------------------------------這是分隔線
實況頻道 : https://www.twitch.tv/open2014
FB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Twitch.open2014/
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user/open0706

目前遊戲中最快的驅逐艦出現啦!!! 55節的高速機動性
讓對面的巡洋懷疑人生
Z6 特奧多爾·里德爾(Theodor Riedel)
動工:不萊梅威悉造船廠於1935年7月15日
下水:1936年4月2日
服役:1937年7月2日
結局:戰後移交給法國海軍更名為''Kleber,1958年拆解
艦名取自特奧多爾·里德爾(Theodor Riedel)

中共維和行動之研究1990-2021: 以海外利益概念檢視

為了解決法國海軍驅逐艦的問題,作者楊善普 這樣論述:

中共自1990年派遣軍事人員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自此開啟共軍執行維和工作的序幕,當時因天安門事件帶來的影響及國際情勢變化,帶來中共執政當局的挑戰,除了藉由參與國際組織來創造外在環境的安全態勢,亦是展現對參與國際制度態度最明顯的轉變,2000年過後,除了明顯擴展派遣部隊類型,也開始著手建設維和能力,同時間中共也在經濟上取得高度發展,而使國力提升,開始向國際擴展,因此也增加中共在海外的利益。海外利益攸關國家發展及執政延續,2020年底更是將海外利益維護寫入其《國防法》內,視為共軍責任與任務之一,基此,維和行動與海外利益在同時間增加,亦同時受到重視,但在中共現階段仍然係以營造負責任大國形象的目標,

維和部隊所扮演的角色與定位更顯得有所衝突,本文聚焦於中共維和行動與海外利益探討,並分析共軍能力建設在維和行動中特點與挑戰。

中國南海考察日記(簡體書)

為了解決法國海軍驅逐艦的問題,作者馬宏傑 這樣論述:

  《南海日記》全書分為上下二冊,文字60萬字,圖片700多幅。   上冊是作者10次赴南海各個島嶼的拍攝、日記,和對祖祖輩輩航行在南中國海海域進行捕撈作業老船長的採訪,記錄了船長們帶著祖輩流傳下來的《更路簿》文字書準確地航行到南海的每個島嶼上,並遠赴新加坡、菲律賓、印尼等國家進行漁獲貿易的經歷和見聞。   下冊主要記錄了對1974年1月19日中國和越南在西沙群島發生的海戰過程中18位陣亡軍人家屬的採訪,和在1988年3月14日負責指揮在南沙群島和越南發生海戰的指揮官陳偉文將軍,現任南海艦隊中將楊志亮,曾任南海艦隊政治部副主任、少將陳儼的採訪,以及作者遠赴海外對美國國防部、法國榮軍院、日本

艦船機構的採訪,以這些真實的人物講述來瞭解南海問題的爭議現狀以及歷史依據。 名家推薦   《中國南海考察日記》的作者馬宏傑除了遍訪南海諸島,包括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資料和攝影作品之外,還遍訪西沙海戰中國海軍18位烈士的後人,這也是迄今為止中國大陸以及中國大陸之外的媒體人,第一次用這樣的時間和篇幅,所做的詳細記錄。對於海內外廣大讀者,甚至是學術研究機構,這是殊為難得的口述歷史和攝影資料,有助於後人研究挖掘南海一段歷史的進一步深入和例證,這也是本書的另一個第一次以及值得一提的貢獻。——楊錦麟(知名媒體人)   作者簡介 馬宏傑   回族,1963年出生於河南省洛陽市。現

任《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圖片編輯、攝影師。擅長拍攝人文地理類專題圖片,出版物有《最後的耍猴人》、《中國人的家當》、《西部招妻》、《民本》、《中國南海》等20多組專題圖片和書籍。   2004年8月開始在中國各地進行考察拍攝,並先後去過40多個國家和地區。作品先後被廣東美術館、河南博物院、百年印象畫廊,法國EGMO、英國Sesame、瑞士Oriental isArt 等畫廊收藏和代理。   2016年10月,《中國的人家當》作品參展美國POP AUSTIN International Art Show當代藝術展。2017年11月,《最後的耍猴人》作品參展法國Clermont-Ferrand

Photography Festival攝影節。2017年5月,主編《中國紀實典藏》攝影叢書。2018年1月,主編《中國十個女攝影師》攝影作品叢書。2018年3月,參加美國休士頓FotoFest Biennial國際攝影節雙年展。2019年2月,參加美國洛杉磯Photo LA國際攝影博覽會。   v 序:十年磨一劍的用心之作 vii 自序:南海有著各國共同需要的利益 上冊:中國南海考察日記 4 第一次去馬來西亞 18 第二次去馬來西亞 101 第一次去西沙、中沙群島 223 去南沙群島考察拍攝 我們在海上漂了17天 309 第二次去西沙群島 312 第三次去西沙群島 38

7 潭門鎮老船長的採訪 417 潭門鎮漁民祖傳的《更路簿》和航海圖 462 第四次去西沙群島考察 504 陳旭離開趙述島 513 中建島石油平臺事件 521 去東沙群島考察 538 南海擴礁造島 541 在日本發現珊瑚島的沉船資訊 543 第五次去西沙群島 568 第六次去西沙群島 下冊:海戰軍人訪談錄 585 採訪南沙海戰的指揮官陳偉文少將 618 採訪南沙海戰唯一受傷的軍人楊志亮將軍 644 法國巴黎榮軍院採訪 654 美國阿靈頓戰士公墓――尋找失蹤士兵遺骸的部門採訪 671 西沙海戰十八烈士 ―― 尋訪烈士家屬 857 陳儼少將的採訪 873 西沙群島旅遊開發 887 鳴謝  

序 十年磨一劍的用心之作   宏傑與吳立新等人合作的《中國南海考察日記》終於出版,可喜可賀!   這本書前後花了十年的時間,還不包括之前長時間的醞釀、籌畫和準備,過程艱辛而曲折迂回,52萬字以及大量獨家的攝影圖片,浸透了馬巨集傑、吳立新等人的點滴心血。   用“十年磨一劍”來形容這一部用心之作,恰如其分。   作者開篇曾寫了這一段話:   2008年開始,我著手於南海各個群島的拍攝和採訪,先後乘坐漁船去了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臺灣佔領的東沙群島,寫下了大約20萬字的日記和文稿,並拍攝了大量的圖片。這其中既包括我自己一路的見聞,還包括對海軍少將、海洋專家、烈士家屬以及各地漁

民的採訪。在此期間,我還去了美國、法國和日本考察,希望本書針對南海的一系列問題能有一個真實還原歷史的態度和相對國際化的視角。   其實不止20萬字,50多萬字和大量的獨家攝影作品,堪稱研究考察南海當地諸島的力作。不必用純學術的立場要求它的嚴謹,但都是作者的親身經歷體驗,展現的都是第一手最直接的現場資料。   由於眾所周知或無法解釋的原因,這部圖文並茂的著作,現時只能在海外出版,而為了能夠原汁原味地展示作者的苦心和用心,他們選擇了新加坡,選擇了八方文化創作室,這是這本書和這本書的作者的幸運。   《中國南海考察日記》的主要貢獻有:   這是中國大陸媒體人第一次遍訪南海諸島,第一次在水下準

確探測到曾母暗沙的具體位置,並在準確的曾母暗沙方位上投下了中國國旗。來自民間社會的媒體工作者,用這樣的方式表明了他們的態度和立場,這大概也是與南海相關的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民間人士和媒體人的第一次。   除了遍訪南海諸島,包括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資料和攝影作品之外,《中國南海考察日記》的作者馬宏傑,還遍訪西沙海戰中國海軍18位烈士的後人,這也是迄今為止中國大陸以及中國大陸之外的媒體人,第一次用這樣的時間和篇幅,所做的詳細記錄。對於海內外廣大讀者,甚至是學術研究機構,這是殊為難得的口述歷史和攝影資料,有助於後人研究挖掘南海一段歷史的進一步深入和例證,這也是本書的另一個第一次以及值得

一提的貢獻。   這本書另一個具有份量的是,作者訪問了三位曾經指揮或親身經歷過西沙海戰和參與戊守南海南沙群島、西沙群島的海軍將領。這也是迄今為止,三位中國退役海軍將領詳細講述和分享他們的親身經歷的口述歷史,不僅可以從中再現當年的歷史全貌,同時也可以側面瞭解中國海軍或軍方對於南海問題的歷史由來和未來發展趨勢展望的觀點和態度立場,這也是本書的另一個獨家貢獻。   南海問題,具有國際性、區域性的政治敏感度,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對於南海問題都有各自的政策立場,它毋容置疑,已成了當今世界乃至未來一個時期的戰略熱點。   《中國南海考察日記》的出版以及發行,相信有助於廣大讀者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對南海

問題的瞭解,多一個觀察視角,多一個思考聚焦,多一個史料補充,這本十年磨一劍的用心之作,理所當然可以扮演不可多得的角色。它是民間的、是媒體工作者的心血之作,也因為這樣,他的客觀、持平、抽離、冷峻,他的一如既往,貫穿全書的實事求是,值得我們尊重。   這也是鄭重推薦此書的初衷。 楊錦麟 2019年立秋 自序 南海有著各國共同需要的利益   寫這篇序言的時候,正值中國冠狀病毒爆發之際,中國人把自己禁錮在家裡以躲避病毒感染,一時間一切事情都處於暫停狀態,讓飛速發展的中國、讓忙忙碌碌的人們停下了匆忙的腳步,讓人們有時間安靜地思考一下,思考哪些事情和自己生命有關的、哪些問題和中國有關的、哪些關係

是和世界有關的。這場疫情會不會改變南海現在的格局值得關注,但是,目前已經不可避免地加劇了這片海域的局勢……   首先我要說明的是,這本書只是我個人在10年的南海考察中的所見所聞以及思考, 不代表任何一個國家和機構的立場。為了證實我這些考察的真實性和思考方向的正確性,我還去了美國、法國、日本、馬來西亞、越南做相應的考察和採訪。在這本書中, 我沒有把任何人、任何國家寫得崇高偉大,也無意貶低任何人、任何國家。我只想循著時間的線索做一個真實的敘述。我的這本書還達不到任何力量,如有借鑒,即感欣慰。由於這本書的內容目前在中國國內出版被列為敏感話題,先後找過數家出版社都不敢接稿,現在只能在新加坡出版面世立

存。   中國是一個並不大膽的大國,她不像美國、英國這樣的西方國家在海洋的爭奪中披荊斬棘、乘風破浪。儒家教育留下的中庸思想,一直佔據著中國歷朝歷代執政者的思維,以至於在很多歷史時機面前躊躇不前、喪失良機。中國可以說是和日本在同一時期開始進入被西方工業改革撞擊國門的國家。1868年1月3日,日本政權受到西方開放的擠壓,開始進入「明治維新」,接受工業革命和新經濟時代的思想,國家的執政者開始意識到改革關乎著國家的命運。於是,讓自己的人民知道該做什麼 —— 成了日本對國民的教育,這使得日本在隨後的發展中躋身於世界經濟、軍事強國之列。同年8月,中國自製的第一艘木質明輪蒸汽軍艦「恬吉號」下水。1888年

12月17日,清政府正式成立北洋水師,這是中國建立的一支近代化的海軍艦隊。這支海軍艦隊是當時世界上艦隻噸位和火力配備最好的一支隊伍,排名亞洲第一,全世界第四。然而,在1894年7月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這支艦隊戰敗。1898年,中國進步人士開始提倡「維新變法」,這個變法只在國內起了一個苗頭便隨即被掐滅,從此,中國就再也沒有怎麼重視過海洋的力量; 對海洋的漠視,與中國這個民族幾千年來重視農耕文化不無關係。   時間進入民國時期,懂得一些海洋戰略的國民黨政府利用日本投降後的機會,接連收復了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為隨後中國在南海主權問題上贏得了權利。1949年國民黨撤離中國大陸,中國共產黨執

掌政權,新的中國政府忙於重建國家,加上隨後開展的各種整風運動和文化大革命;行走在幾十年浩劫的彎路上,幾乎讓中國人忘記了海洋,幾乎喪失了自己應有的海洋領土範圍主權。1977年,新的領導人執政, 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思想讓中國經濟有了飛速的增長。這時候,中國開始重啟對海洋的重視,開始在海洋的戰略上和建設上投入了巨額的人力、物力、財力。中國40年的快速步伐,自然引起一些國家的警覺。   其實在30多年前,也不是只有在中國忽略海洋的作用和力量,南海周邊的這些國家同樣在幾十年的時間裡忽略著南海的作用,並沒有意識到這片海域會因為隨後發現的石油資源而逐漸變得炙手可熱,繼而發生爭議。1947年的時候,當時的國民

政府再次公佈自己的海域界限:在「十一段線」區域內均為中國領海。那時候,這些國家或者當時的殖民統治者沒有指出任何不妥和表示質疑,也沒有提出異議。時間到了20世紀後半期, 從1960年代末開始,特別是1970年代初,中國和越南在南海發生主權爭議,繼而發生海戰,中國收復部分島嶼。接下來是馬來西亞、汶萊、菲律賓甚至印尼等國都參與進來,這是因為南海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下一個點,已經成為了一條海上戰略經濟通道,同時這裡還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正是這些資源和戰略地位,才讓南海主權歸屬之爭逐漸白熱化。   在南海各國的爭議越來越激烈嚴重的時候,中國領導人提出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這到目前為止,可以

說不失為一個具有智慧的倡議,是為人類共同資源合作開發利用的一個考慮,這種倡議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各國之間的緊張情緒。然而,提出倡議的中國在南海共同開發上並沒有占到任何便宜,倒是周邊國家得到了很多實惠——石油開採,以及對中國的石油出口、農產品出口等,都有較大的增長。中國的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各國在南海劍拔弩張的緊張局勢。   大洋另一端的美國,為了鞏固擴展自己在太平洋上的戰略需求,以及自己在全球的影響以及霸主形象,也積極地參與到抑制中國在南海發展的行動中來,這使得這一地區一時間成了兩個大國之間的矛盾。由於中國也需要南海資源和海上通道的安全保障,勢必會在這裡保障自身的安全,這使得這一海域發生

衝突的可能性再次突顯。   2014年5月2日至8月15日,中國「海洋石油981號」鑽井平臺在西沙中建島附近進行鑽井作業,遭到越南數十艘政府船隻的騷擾,並引發了中國海警艦船與越南執法船的多次追逐甚至衝撞。期間,這裡成了大國參與進來的強權角逐之地。越南國內的民粹主義氾濫,開始報復在該國投資的中國企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這次衝突事件之後,使得中國意識到南海島嶼對海上經濟開發的重要性。隨後,中國以自己的實力在南海島礁上進行擴礁造島建設,使得中國在南海島礁上的面積成倍地擴大,要確保中國人在南海海域的漁業、航行及國家權利。中國這種擴礁舉動在國際上有引起了很多爭議,中國又面臨著怎麼平息爭議和安撫周邊國

家的問題。   2020年1月,冠狀病毒在全球蔓延,而南海的爭端依然用不減,此次疫情也使得中國再次面臨著南海問題在國際上引起的爭議。   3月10日,印尼表示會派出動29艘大型百噸級漁船前往納土納群島(Natuna Regen­cy)海域,維護其印尼主權,同時調動大批軍艦瞄準越南海軍,展示其「擁有的海域主權」,並警告越南如果再挑釁就直接開火。   越南人民海軍在一天內也作出反應,出動九艘俄制獵豹級護衛艦從河內軍港出發, 作為與印尼抗衡的主力,沿著該海域附近巡航 —— 越南不想對自己就此海域的存在進行退讓。   3月10日,美國「麥克坎貝爾號」(USS McCampbell)導彈驅逐艦出

現在南海;13 日,「美利堅號」(USS America)航空母艦進入南海;15日,美國第31遠征軍部隊進入南海;20日,美國「吉佛茲號」(USS Gabrielle Giffords)瀕海戰鬥艦再次進入南海。同時,美國最先進的F-35B艦載戰機和之前在南海的艦隊匯合,在這片海域舉行軍事演練,與此同時,美國的導彈驅逐艦「拉斐爾•佩拉爾塔號」(USS Rafael Peralta)出現在中國舟山群島外,這是美國在近距離逼近中國。   3月23日,美國兩個航母戰鬥群第一次在南海試射導彈,這意味著美軍在南海展示並炫耀其攻擊能力。   4月15日,在疫情期間,中國的考察船「海洋地質8號」在海警的護

衛下,再次進入萬安灘海域進行科學考察。同時,美軍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四艘航空母艦也都出現了士兵感染,即使這樣,在南海的爭奪也沒有減弱。   7月1日,中國宣佈在西沙群島海域進行軍演。隨後,美國也宣佈在4日出動兩個航母戰鬥群在南海進行軍事演習。兩個大國同時在這一地區進行軍事演習「實屬罕見」, 這樣的結果加劇了美國和中國在南海的對抗,也加劇了這個地區的安全局勢。   我從2009年開始在南海島嶼進行考察,一直持續到2019年,在這10年期間,我先後多次登上西沙群島19個島嶼、南沙群島8個島嶼,航行里程1萬多公里,拍攝上萬張圖片,從動筆開始寫作到截稿,先後用了三年的時間。   在南海這些年考察中

,我把重點放在人物上,因為只有這些人才能對他們世代生活過的、或是先輩經歷過的南海島嶼和南海海域見聞,給予詳盡的描述和記錄。不管是船長、漁民、軍人、軍事將領,我都願意和他們在一起聊天,傾聽他們自己、自己的爺爺、乃至祖輩留下來的南海故事。這些故事很多都不為世人所知,但在歷史留下來的文獻上又可以得到證實;也正是這些人的故事,詳盡地描述了中國漁民在南海的存在歷史、時間和地點,以及他們在海上的交流 —— 他們認為在這片海域是可以融洽共存的。   《孫子兵法》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智慧、合作,始終是兵法中的上策,最終解決南海問題

不但需要時間,還需要各國領導人的智慧。南海的爭端可能會曠日持久,一時半會兒也很難讓各方達到滿意,但是在南海的資源開發可以進行有效的共同合作,讓人類受益于南海資源所產生的價值。我的這本書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能作為一個文獻參考,有益即可。 馬宏傑 2020年7月19日 於北京

中華民國海軍國造軍艦後續委修策略研究-以油彈補給艦為例

為了解決法國海軍驅逐艦的問題,作者蔡崴勝 這樣論述:

中華民國是一典型的海洋國家,位於太平洋西岸,四面環海,且坐落於第一島鏈中央位置,故維持我海上生命線對國家安全更顯重要。維護海防的重要關鍵在於海軍軍艦的妥善率,一艘軍艦從成軍服勤到除役,至少要歷經30 年以上的生命週期,透過有效的正常操作、保養、維修,維持裝備妥善率,讓軍艦武器及裝備有效發揮性能,才能擔負起捍衛臺灣周遭海域安全。隨著中共持續提高其國防預算,高度軍事威脅下,更讓我國國防安全面臨嚴峻之挑戰。每當我國預劃籌獲對外軍購艦、艇時,中共總會百般阻撓,因此,必須加速推動「國艦國造」,除能帶動國內具產能的國內廠商、民間造船廠投入國防產業供應鏈,厚植國防自主實力外,也能貫徹我國自主防衛的決心。在

國軍歷經精實、精進、精粹案後,海軍後勤維修人力較以往更精簡,我國應借重美國海軍推行委外維修成功之經驗推行整艦委外維修,除可降低我國海軍內部維修廠人力負荷、提升維修品質外,也能維持艦、艇妥善率。本研究首蒐整軍艦自製與合作船廠能量探討、軍艦維修等相關文獻,分析我國軍艦自製起源、流程、成果,並環顧國內民間造船廠建造軍艦能量;再整理有關軍艦建造的品質管理、維修層級區分、委修等文獻,並予以分析,亦整理對於SWOT(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分析我海軍艦、船現行維修策略。本研究使用文獻分析法、深入訪談法等研究方法,藉由訪談接艦或長期於艦、船建造、維修層面具豐富經驗之專家、軍方監造管理者、海軍內部維修廠管理者

、民間造船業者等,分享其實務經驗與不同立場看法後,再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敘述我國軍艦策略性委修、整體委修等不同委修方式差異,從軍艦委修歷史演進,說明推行軍艦整體委修之複雜性,應用SWOT分析,盤點軍、民雙方在現行及策略性(非核心工項)、整艦三種不同的委外維修方式,其環境內外部優勢、劣勢、威脅與機會因子。同時,將深度訪談運用渠等之寶貴經驗,構建出我海軍國造軍艦後續委外維修的未來可行之策略建議。本研究成果:在委修初步策略規劃方面,確立委外維修政策、精進物料籌補、加強合約訂、管等三方面精進,其中要改善合約制訂、督管專業度不足的問題,首重人員的培訓,應分成初階、進階班次施訓,並且採取多管道培育採購、監

造、品管、主計及專案管理等專業人才;在未來委修可行策略規劃方面,則可藉由導入專案管理,應用於合約訂管、完善專責合約管理組織之編裝、由原造船母廠執行「非機密、非專業、非核心」工項之委修、建置艦、船生命週期成本估算資料庫、成立船舶造、修行業之策略、物流聯盟、再朝向軍艦製造、整艦委母廠維修等六方面推展,達到密切結合軍、民資源之「國艦國造」目標。本研究希望對海軍艦、船委修策略做出貢獻,期盼我國未來對「國艦國造」領域,能持續「有計畫、有系統、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的邁進,尤其在艦、船委修方面,必須做更長遠的投資與規劃,才能真正落實整艦委修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