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長能量換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波長能量換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日本Newton Press寫的 單位與定律:完整探討生活周遭的單位與定律! 人人伽利略09 和(美)帕特里克·G.安德烈肯尼斯·D.懷亞特的 產品設計的電磁兼容故障排除技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96年下第二次-高三.pdf也說明:電子伏特與焦耳的換算為lev = 1.602×10- ... 黑體輻射的能量強度u對波長入的關係圖如圖(二),設曲線的最大值爲us,所. 對應的波長為入,則下列何者正確?(A)溫度改變時,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人人 和機械工業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物理系研究所 許佳振所指導 饒家豪的 高導電率透明銅網電極於OLED應用 (2020),提出波長能量換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銅網、透明電極、有機發光二極體。

而第二篇論文大同大學 材料工程學系(所) 徐錦志所指導 黃元鴻的 摻雜氧化鈦/氧化鈰/氧化鉍/氧化鐵對Na2O-CaO-Al2O3-SiO2玻璃的紫外-可見光吸收光譜的影響 (2020),提出因為有 Bi2O3、Fe2O3、Ce4+ energy level、silicate glass、CeO2 absorption、TiO2、absorption、yellow glass的重點而找出了 波長能量換算的解答。

最後網站NP-Q06 - NUM則補充:根據愛因斯坦的光子說光子的能量決定於頻率或是波長,計算的公式如下: ε(eV)=1240λ(nm) ε ( e V ) = 1240 λ ( n m ) 在這個公式中光子的能量是以電子伏特(eV)為單位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波長能量換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單位與定律:完整探討生活周遭的單位與定律! 人人伽利略09

為了解決波長能量換算的問題,作者日本Newton Press 這樣論述:

理解科學不可或缺的 宇宙、化學、生物的原理‧定律 全部解說!   本書將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到的熟悉單位,像是時間一分一秒、溫度高低變化、電流安培…等,或是課堂中學過但不太了解的導出單位與特殊單位,作了系統化的全面解說,藉此釐清觀念、深入淺出的輔助您學習這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物理科學知識!   「從這裡到便利商店約300公尺」、「電影再10分鐘就要開演了」、「最近胖了2公斤」……,單位不知不覺在我們生活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有了這些單位,我們才能明白這些數字代表的涵義,不過1公尺到底怎麼定義出來的呢?一秒又是怎麼計算的呢?   單位的種類非常繁多,例如力的單位、壓力的單位、能量的單位等

等,但不管是表示哪種量的單位,都是由7個基本單位組合而成。2019年5月,國際度量衡大會針對基本單位之中的「公斤」、「安培」、「莫耳」、「克耳文」,運用亞佛加厥常數、普朗克常數、量子霍爾效應、約瑟夫森效應與水的三相點等,對其做了重新定義,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準確。   而國際度量衡大會在制訂單位的時候,必須運用一些定律,這是因為發生在我們周遭的一切現象,都隱含著定律。不論是投出去的球會飛往哪個方向也好,電線中流動的電量也好,父母的特徵遺傳給子女的比例等等,都各自依循著既定的定律,在宇宙、自然、化學、生物等領域也都有著各樣的定律,像是「相對性原理」、「光速不變原理」、「自由落體定律」、「佛萊明

左手定律」…等,本書由淺入深,提供廣泛年齡層閱讀,只要瞭解就能知道「原來如此」的奧祕! 本書特色   1.本書系來自日本牛頓出版社的科普書系列,一貫以精美插圖、珍貴照片以及電腦模擬圖像,來解說科學知識,深入淺出、淺顯易懂。   2.以一書一主題的系統化,縱向深入閱讀,橫向觸類旁通,主題涵蓋天文地理、生物、數學、物理、化學、工學、歷史、醫學藥學九大類。   3.總以各方角度來闡明各類科學疑問,啟發讀者對科學的探究興趣。   序言 6  單位的新定義 一、基本單位 18  自然界的量以7個單位「記述」 24  長度(公尺:m) 26  質量(公斤:kg) 28  時間(

秒:s) 30  電流(安培:A) 32  溫度(克耳文:K) 34  物質量(莫耳:mol) 36  光度(燭光:cd) 37  制定單位的歷史與SI詞首 二、導出單位 40  頻率(赫茲:Hz) 42  能量(焦耳:J) 44  電壓(伏特:V) 46  功率(瓦特:W) 47  電荷・電量(庫侖:C)、靜電容量(法拉:F) 48  電阻(歐姆:Ω)、電導(西門子:S) 50  磁通量(韋伯:Wb)、磁通密度(特士拉:T) 51  電感(亨利:H) 52  力(牛頓:N)、壓力(帕斯卡:Pa) 53  平面角(弧度:rad)、立體角(球面度:sr) 54  光通量(流明:lm)、照度(勒

克司:lx) 55  酵素活性(開特:kat) 56  放射能(貝克:Bq)、吸收劑量(戈雷:Gy)、劑量當量(西弗:Sv) 三、特殊單位 60  震度、地震規模(M) 62  資訊量(位元:bit) 64  海里、節(kn)、重力加速度(Gal)、旋轉速度(rpm)、特克斯(mg/m)、噸(T)、兩 66  克拉(car、ct) 67  毫米水銀柱(mmHg)、埃(Å) 68  天文單位(au)、光年、秒差距(pc) 70  長度的單位 71  面積的單位 72  容積的單位 73  質量的單位 74  力的單位、壓力的單位、黏度的單位、磁場的單位 75  能量的單位、功率的單位、溫度的單

位、光的單位 四、力和波的原理、定律 78  原理與定律的定義 82  自由落體定律 84  平行四邊形定律 85  虎克定律 86  慣性定律 88  牛頓的運動方程式 90  作用與反作用定律 92  槓桿原理 94  功與能量 96  動量守恆定律 98  角動量守恆定律 100  阿基米德原理 102  帕斯卡原理 103  柏努利定律 104  反射、折射定律 106  惠更斯原理 五、電場與磁場的定律 110  庫侖定律 112  歐姆定律 113  電量(電荷)守恆定律、克希荷夫定律 114  焦耳定律 116  安培定律 118  佛萊明左手定律 120  電磁感應定律

六、與能量有關的定律 協助和田純夫/渡部潤一 124  能量守恆定律 126  力學能守恆定律 128  熵增定律 七、相對論與量子論的原理 132  相對性原理 134  光速不變原理 136  等效原理 138  測不準原理 八、宇宙的定律 142  克卜勒定律 144  萬有引力定律 146  E=mc2 148  哈伯定律 150  維恩波長偏移定律 九、化學的定律 154  亞佛加厥定律 156  合併氣體定律 158  各種化學定律 十、生物的定律 162  孟德爾定律①~② 166  哈代-溫伯格定律 167  全有全無定律   推薦序   日常生活裡,我們會用到

公尺、公分、公斤、公噸、分、秒、公升、伏特、瓦等數不清的單位。倘若沒有這些公認的單位,就無法表達:一棵樹有多高、一包米有多重、上第一堂課要在什麼時候走出家門、一個杯子能裝多少飲料、為什麼各種電器需要的電池數目不一樣、一盞電燈每小時消耗多少能量。因此,認識各種單位的意義和由來,既有充實知識的趣味,也有助於了解和比較生活上各種物件的功能。   制定各種單位的過程中,人類觀察過許多自然現象和物體的行徑,發現一些規律性,而產生了粗略的單位,例如一天(兩次日出之間的時間)、一個月(兩次月圓之間)、一英尺(成人腳底板的長度)等。一方面由於有了這些單位,另一方面觀察的現象範圍也擴大,就發展出一些觀測工具,

提高觀測結果的精確度。細心地整理觀測結果,歸納出各種現象的規律性,和其中各因素演變的因果關係,也就發現了一連串的物理定律。   在這些定律的指引下,人類製作觀測儀器的材料和技術不斷進步,觀測範圍、精密程度跟著提升。於是,又發現更多定律,也需要修改或制定更多適用的單位。「單位」和「定律」互相激盪著,人類的智慧和努力寫出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因而日本牛頓雜誌社在2014年出版「單位與定律」一書。由於國際度量衡大會在2019年修訂部分單位的定義,「單位與定律」的修訂版問世,人人出版社將這本好書譯成中文。   本書包括兩部分:從序言到第3章陳述「單位」的發展史,以及各種單位的定義;第4章到第10章解說

和「單位」有密切關係的各種「定律」。因為「單位」是因量度的需要而制定,而量度時所觀測的大多屬於物理現象,觀測儀器和技術大多運用物理學原理而建立,所以本書主要介紹物理學定律,即使化學定律的基礎依然是物理學。最後一章的生物學定律,則屬於新的範疇。   第1章從長度、質量、時間這些最基本的物理量所用的單位說起,向讀者說明一系列「基本單位」的沿革。以生動的插圖,及精心製作的表格,呈現文章內容的重點。例如24、25兩頁的插圖顯示:「公尺」的定義從最早以地表兩定點間的距離為依據,到以「公尺原器」兩刻線間的距離為標準,再到現在藉助於光速恆定的特性而制定。圖裡附加適當篇幅的說明,讓讀者聯想到本文中較詳細的介

紹,而能體會修改定義的原因,和修改後提升觀測精確度的結果。   不論生活上或科技研發方面,長度、質量、時間不足以表達物件與現象的規模及演變。例如脈搏可能「用手指感測」(把脈)或是以「壓力感測器測量」或「經由心電圖等電子儀器觀測」,而測量內容包括「每秒幾次」、「每次搏動的強弱」等資訊,所以我們需要頻率、能量、電壓這些「導出單位」。   在第2章開頭,作者以聲波和電磁波的頻率為例,說明振幅、頻率、週期、波長的定義,以及頻率與波的效應(是否聽得見、醫療上的用處等)之間的關係。插圖及相關說明很鮮明易懂,可讓讀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在解說力、能量、功和功率、電磁場的主要物理量、壓力、光通量和照度、酵素

活性、放射活性及生物等效劑量這些觀念與單位時,也一樣用容易體會的方式編製插圖,使讀者容易接收陌生領域裡的資訊。   為了表示地震具有的威力來源,以及在各地造成的震動效果,地球科學界觀測並分析地震時震源地質結構的變化,並研究人體對於震動程度的感受和當地的加速度之間的關係,建立「地震規模」和「震度」的觀念。表達這兩個觀念的數值(例如規模6.3、震度4級),是經由精確規定的量度方法和計算產生的,但不能冠上前述的某種基本單位和導出單位。這兩個觀念的數值大小,具有明確的實用意義,它們各自構成一種「特殊單位」。第3章第1節的詳細解說(包括插圖和附表),可以讓讀者體會這種特殊單位的意義,也有助於理解氣象局

發布的地震消息內容。   類似地,位元(bit)和位元組(byte)是用來計量資訊量的觀念。因為它們的數值是依照精確定義產生的,也就形成另一種「特殊單位」。第3章的各節,詳細而清楚地解釋許多種特殊單位。例如斤、兩、磅是在日常生活中會用到的質量單位,經由規定舊有單位與國際單位的換算而定義的。又如光年與天文單位,是簡潔表達宇宙間的長距離所需而制定的。   值得提醒讀者注意的一個單位,是表示容積和體積的「毫升」(milliliter),它的縮寫是「ml」。但是很多人把ml讀作mol,變成物質量的單位「莫耳」。正確的做法是把它唸成milliliter,或依照從前表示相同意思的「立方公分」(cm3)

之縮寫「cc」。   第4章到第8章,實際上是一部插圖豐富精美的物理學科普教材,從經典物理的力學,談到近代物理的相對論、量子論和宇宙學。它選用的題材,一方面呼應前文的單位之定義及由來,使讀者領悟到制訂那些單位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可以欣賞制定單位過程展現的人類智慧之美。   第9章列舉一些化學定律。本文及插圖讓讀者從分子、原子、電子等微粒的行徑(包括排列、運動、碰撞等),認識支配(造成)各種現象的機制,以詮釋各定律中的相關變因及呈現的結果。   第10章以遺傳學中的孟德爾定律及哈代-溫伯格定律,和神經傳導訊息的全有全無定律,作為生物學定律的範例。只用文字敘述,很難將這類題材傳達給讀者。本章

精心製作的示意圖,鮮明地呈現基因的可能組合方式,以及刺激強度與鈉離子流動與否的關係,因而幫助讀者了解造成種種遺傳效應的原因,和神經對刺激能否產生反應的條件。   本書的共同作者都是「單位與定律」相關領域的專家。他們有條理地將工作及研究的心得,融入本書的文字及插圖中。在本書各章,常會看到一個項目以不同的層次反覆呈現,因而能使讀者對書中題材感到興趣、細心閱讀,逐步增進了解程度,並啟發深入思考、謹慎推理的好習慣。這是一本圖文並茂、引人入勝的科普好書! 曹培熙 老師 台大物理系暨醫學院光電生物醫學中心退休教授

高導電率透明銅網電極於OLED應用

為了解決波長能量換算的問題,作者饒家豪 這樣論述:

本論文利用高導電率高穿透率之銅網作為有機發光二極體電極,目的是使用銅網取代ITO作為電極材料,並且使用PEDOT:PSS作為電洞傳輸層,提升電洞注入發光層的效率,研究銅網電極應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之可行性。 調配二氧化鈦膠體溶液來製作銅網結構,通過改變膠體溶液中的藍色墨水體積以及蒸鍍銅網的厚度可以獲得片電阻為10.8Ω、光穿透率為80.65%(波長550nm)的銅網電極;利用膠體溶液製作金屬網狀結構具有快速、低成本,並適用於大面積電極製程等優點。 改變銅網覆蓋率以及銅網厚度,可以獲得不同片電阻以及穿透率的銅網電極;銅網電極綠光元件相比於ITO綠光元件,因銅網電極電導率較高,所以起始電壓比I

TO綠光元件低;與同樣加入PEDOT:PSS的ITO綠光元件相比,電流效率提升16.4%、外部量子效率提升30%以及電光轉換效率提升34%。

產品設計的電磁兼容故障排除技術

為了解決波長能量換算的問題,作者(美)帕特里克·G.安德烈肯尼斯·D.懷亞特 這樣論述:

本書詳細講述了產品的電磁干擾(EMI)故障排除技術。其目的是為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提供EMI故障排除思路、故障排除方法或診斷工具。全書共11章,內容包括電磁基礎、電磁干擾和電磁相容、測量儀器、輻射發射、傳導發射、輻射敏感度、傳導敏感度、電快速瞬變脈衝群(EFT)、靜電放電(ESD)、浪湧和雷電脈衝的瞬態抑制,以及其他特定的EMI問題。此外,本書還給出了8個附錄,為讀者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輔助資訊、技術和工具。 本書可供電子電氣、電子產品的設計人員和電磁相容(EMI)工程師使用,也可作為高等學校工科電子資訊和通信類專業師生的輔助教材。 譯者序 原書序 致謝 原書前言 第1章 電

磁基礎 1.0 停止試驗:電磁干擾(EMI)故障排除是必需的 1.1 什麼是電磁場 1.2 什麼是分貝(dB) 1.3 EMI和EMC 1.4 干擾的類型 1.5 差模電流和共模電流 1.6 時域和頻域 1.7 頻率、波長和頻寬之間的關係 1.7.1 頻率和波長 1.7.2 頻寬 1.7.3 解析度頻寬和視頻頻寬 1.7.4 濾波器頻寬 1.7.5 寬頻和窄帶 1.8 高頻下的電阻器、電容器和電感器 1.8.1 電阻器 1.8.2 電容器 1.8.3 電感器 第2章 電磁干擾和電磁相容 2.1 能量是如何移動的 2.2 近場和遠場 2.3 故障排除原理 2.4 基本故障排除概念 2.4.1

接地/搭接 2.4.2 殼體上的間隙 2.4.3 電纜搭接 2.4.4 遮罩 2.4.5 濾波 2.5 電纜佈線和互連電纜 2.6 PCB的考慮 參考文獻 第3章 測量儀器 3.1 頻譜分析儀 3.2 EMI接收機 3.3 檢波器 3.4 窄帶測量與寬頻測量 3.5 掃描速度如何影響測量 3.6 使用頻譜分析儀進行故障排除 3.7 示波器 3.8 電流探頭 3.9 近場探頭 3.10 天線 第4章 輻射發射 4.1 概述 4.2 輻射發射檢查清單 4.3 不合格的典型原因 原書前言 當身處符合性實驗室,對花費了很多時間設計的產品進行符合性試驗時,其試驗結果卻不是所期望

的,即,試驗結果可能超過了發射限值或者設備可能對某些試驗信號敏感,如射頻輻射能量、浪湧電流,或者可能是ESD脈衝。並且,可能所剩時間有限,已快到產品設計的截止期限,可能已超過了預算,現在不得不對產品進行某些整改以通過EMC試驗,這需要額外的成本或延遲交付。當很多人聽到這樣的結果及所存在的問題時,也會很不高興。 當工程師們盡力讓產品通過不同的EMI符合性試驗時,上述情況是他們經常遇到的。現在的問題是他們需要做什麼或去哪裡尋求幫助。他們需要做的是,儘快對所出現的問題進行評估,然後尋找可用的解決辦法,這樣做有助於保證進度,同時避免超出預算。作為EMC領域的諮詢工程師,我們經常發現相同的產品設計問題

,這些問題使產品在符合性試驗的過程中成為不合格產品。這些問題中的大多數都是簡單的設計錯誤,即端接電纜的遮罩不好、輸入/輸出連接器的問題、系統設計不好或內部電纜的走線存在問題。在許多情況下,不管是在符合性實驗室還是自己的試驗設施中,根據以前產品得到的經驗,使用簡單的解決辦法就能很快地解決這些問題。 在當今經濟環境下,許多小型和中型公司由於有限的預算,並不能雇傭全職的產品符合性工程師。產品的EMC符合性現在通常由產品設計人員負責,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並沒有經過足夠的EMC培訓。即使在較大的公司中,出於成本的考慮,也已不再雇傭產品符合性工程師,工程師往往要承擔多個專案且時間緊。雖然一些很好的書籍已講

述過EMI問題、解決辦法及一些控制電磁能量的方法,但不幸的是要從這些書中提取出這些解決辦法是很困難的。對大量公式和奇異概念的掌握,最好還是留給科研和工程專業的研究生們吧!本書的目的是為了避免這種複雜性,簡化資訊,以簡單的方式進行編排,並使用平實的語言進行講述。 本書盡力講述識別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講述一些與測量有關的基本原理:什麼是波長或什麼是1/4波長?什麼是分貝(dB)?什麼是解析度頻寬及波長的單位是什麼?我們介紹了很多的產品不合格的問題,以及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此外,我們也盡力給一線工程師和技術人員一些如何解決問題的思路,而不僅是在電纜上加裝鐵氧體,儘管這可能是一些問題的解決辦法。 本

書也給出了一些工程師或技術人員可以自製的簡單的和價格便宜的故障排除工具或輔助工具的例子。我們給出的方法,僅要求讀者瞭解基本的電磁理論及掌握最少的EMI/EMC背景知識。本書的目標是為讀者提供根據我們經驗得到的解決辦法,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工程師和技術人員能夠形成自己的故障排除思路、故障排除方法或診斷工具。然後,我們為如下幾方面提供指南:如何著手處理不合格的EMI問題,嘗試做哪些事情,如何選擇正確的部件及如何對產品成本、性能和時間進度進行平衡。我們希望本書能減少工程師在產品設計階段所承受的壓力。 第1、2章講述了一些基本的EMC理論,這對於理解和想像電磁(EM)波、電磁場和高頻電流的流動非常重要。

由於大多數EMI是與控制高頻電流有關的,因此這兩章為故障排除過程和解決辦法的實施提供了基礎。 第3章給出了使用常用設備(如頻譜分析儀和示波器)進行基本EMI測量的有關資訊。本章同時也給出了自製的和商用的探頭和天線的有關資訊,這些設備對於檢測電磁場和高頻電流非常重要。本章還介紹了非常有用的設備以自製EMI故障排除工具。附錄D給出了更詳細的組裝故障排除工具的有關資訊。 第4~10章分別講述了特定EMI試驗的故障排除技術,如輻射發射和傳導發射、輻射和傳導敏感度、EFT、ESD及由於雷電產生的浪湧和高能量脈衝。這些章節的編排基本一致,包括試驗簡介及試驗不合格時要檢查的專案清單、不合格的典型原因、在

EMI符合性實驗室中能採取的快速故障排除步驟,以及使用自己的設施的更詳細和更綜合的故障排除步驟。每章都給出了不同的低成本工具和自製技巧,以及不合格問題的典型解決辦法。 第11章涵蓋了其他特定EMI問題,如有意輻射體和無線設備、醫療產品、大型系統或落地式系統、汽車、開關電源和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本章給出了這些系統特有的EMI問題及專門用於解決這些問題的故障排除技術。 本書也包括8個附錄,著者認為它們涵蓋的內容是非常有價值的支撐資訊、技術和工具,可協助我們進行故障排除。附錄A給出了一些換算工具和公式。附錄B給出了試算表工具用於説明計算時鐘振盪器的

諧波。附錄C給出了如何使用電抗圖以快速地計算簡單 RLC網路和濾波器的伯德圖。附錄D給出了很多工具可用於裝備EMI故障排除工具箱。多數故障排除工具都易於自製。 另外,還給出了低價頻譜分析儀的有關資訊,這些頻譜分析儀中的一些正好能放進工具箱。附錄E給出了一些常用EMI濾波器的設計技術。附錄F描述了一種簡單的用於測量諧振結構(如電纜及遮罩殼體上的縫隙或間隙)的技術。附錄G列出了主要的標準化組織和EMC標準。最後,附錄H列出了在EMC/EMI領域常用的符號和縮略語。 讀者需要易於理解的答案且更想快速掌握。本書將盡力提供這些答案。本書也給出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思路所隱含的理論知識,當回顧 獲得的成果時

可能會更理解這些理論知識。 因此,讓我們努力研讀本書以得到這些解決EMC問題的答案。祝我們好運,且更祝願我們將取得巨大的成功。 派翠克·G.安德列 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 (andreconsulting.com) 肯尼士·D.懷亞特 美國科羅拉多州伍德蘭派克 (emc-seminars.com)

摻雜氧化鈦/氧化鈰/氧化鉍/氧化鐵對Na2O-CaO-Al2O3-SiO2玻璃的紫外-可見光吸收光譜的影響

為了解決波長能量換算的問題,作者黃元鴻 這樣論述:

近年來,由於科技的進步,通訊設備已越來越普及。目前通訊設備以LED晶片的藍光光源激發YAG:Ce3+螢光粉,產生白光。造成眼睛經常暴露在高能量波長下,可能導致黃斑部病變。因此開發可抗紫外線及藍光玻璃為重要的。本研究利用Na2O-CaO-Al2O3-SiO2 成分為基礎玻璃,添加過渡金屬和稀土元素氧化物,觀察著色離子價數對光吸收特性的影響、在長波長的穿透率和在藍光波長460 nm的吸收程度,形成具有高穿透率且吸收紫外光到藍光的抗藍光玻璃。研究中以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UV-vis) 觀察添加不同比料的色料後,玻璃在紫外-可見光的穿透率及吸收變化。以光致發光光譜儀(PL) 了解色料離子的發光特性

與價數比例。實驗發現,單摻雜鈰時,隨著鈰含量增加,會使Ce3+/Cetot下降,使Ce4+往長波長吸收造成長波長穿透率下降。因此可藉由鈦/鈰/鉍/鐵的氧化還原反應,控制離子價數,以達到形成具有高穿透率且吸收紫外光到藍光的抗藍光玻璃。與單摻雜鈰或鈦、共摻雜鈦/鈰、共摻雜鈦/鈰/鉍、共摻雜鈦/鈰/鐵相比較得出,共摻雜鈦/鈰/鉍/鐵成分對於形成具有高穿透率且吸收紫外光到藍光的抗藍光玻璃為必要性的。共摻雜1 mol%TiO2、1 mol%CeO2、4 mol%Bi2O3及1 mol%Fe2O3 (C100100B400F100) 為目前認為具有較好的可抗藍光的玻璃成分。T700具有80%以上、T550

具有68% (由於經由換算後會有2%差異,因此可以看成約70%)、T460降低至30%以下且λc紅移至421 nm。共摻雜TiO2、CeO2、Bi2O3、Fe2O3時,隨著Bi2O3摻雜量增加,Bi3+/tot下降、Fe3+/tot上升、Ce3+/Cetot上升和Ti4+/tot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