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漢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活力漢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野夫寫的 國鎮 和的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晚清卷(共二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南方家園 和蘭臺網路所出版 。

國立高雄大學 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碩士班 吳文彥、陳啟仁所指導 蔡旻珉的 基督信仰的傳教足跡與都市空間構成研究 -以高雄市為例 (2019),提出活力漢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教會歷史、空間構成、宗教城市、教區、都市計畫。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許俊雅所指導 許舜傑的 巨靈:百年新詩形式的生成與建構(1917-2017) (2016),提出因為有 新詩、現代詩、自由詩、分行詩、散文詩、圖象詩、新詩形式、臺灣現代詩、新格律詩、新詩美學、胡適、現代主義詩歌、後現代詩的重點而找出了 活力漢口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活力漢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國鎮

為了解決活力漢口的問題,作者野夫 這樣論述:

  國鎮,鄂西南邊陲的一個少數民族聚落,在上古,屬巴國腹地,尚巫風,到了1950年底,國鎮一夜由青變紅,一座古樸的小鎮自此變調。原群聚小鎮裡討生活的叫化子蛇醫、巫師、剃頭師、石匠、鎮長、知識分子、落魄埋名鄉野的女子、化身剃頭師父的前民國軍官、參加過袍哥會的江湖子弟、色慾橫行的官員等各階層,在1966年降至家國的悲劇,他們和國鎮的命運,最終將走向何處? 本書特色   •歷時七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得主野夫首部長篇鉅作   •縮合上世紀中國社會的形色人物,宛若畫卷的群像故事  

基督信仰的傳教足跡與都市空間構成研究 -以高雄市為例

為了解決活力漢口的問題,作者蔡旻珉 這樣論述:

中古世紀的宗教城市到現代城市的演變過程中,因工業革命產生公共衛生導向的城市規劃概念,新的都市計劃使宗教城市解構,而台灣現代化城市基礎奠定於日治時期的都市計劃,前工業革命的聚落紋理也在此時解構。相較於歐美及其殖民地基督信仰所具支配優勢,在台灣因日治時期宗教主體為神道教,基督信仰試圖在夾縫中求生存,然而教會雖處於非主體優勢,但對於當地社會的現代化、醫療文明、語言教化、知識傳播的貢獻仍然是功不可沒,並在1949年後因受中國宗教政策、梵二大公會議以及美援的影響下迅速擴張。自歷史脈絡中得知,中古世紀為了支撐教會系統,以教區為單位劃分行政範圍,現代城市則以供給為導向制定計畫範圍,由主政者決定範圍大小,其

共同特徵是以人口做為計算單位,因此人是城市的主體。教會在歐洲及殖民城市紋理中具有一席之地,反之在台灣因日治時期所頒佈的都市計劃將都市紋理解構後,基督信仰不再是城市的核心焦點,主導地位演變至今僅成為都市機能的一部份,但教會一直以來提供穩定人心、社會救濟和促進社會安全的功能依然存在,並不因為空間紋理或是空間秩序失去焦點而改變。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晚清卷(共二冊)

為了解決活力漢口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是由兩岸近代史學界合作撰寫的中國近代史(1840—1949),參與者共57人。分晚清卷和民國卷,各卷又分別分為上、下兩冊,上冊為通史,下冊為專題史。本書論述了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比較全面和系統地展示了自1980年以來近代史方面的新研究成果。本次推出的是晚清卷。  

巨靈:百年新詩形式的生成與建構(1917-2017)

為了解決活力漢口的問題,作者許舜傑 這樣論述:

本文以「詩行」為核心,探討新詩的基本形式「分行自由體」的生成,以及在分行自由體的主導下,新詩如何建構起千變萬化的形貌。過去新詩的形式研究主要關注「新格律詩」和「圖象詩」的發展,但是對於新詩的主導形式,也就是分行自由體卻鮮少關注。長期避開不談的結果,造成對新詩形式原理的陌生,多以形式自由、反對格律、沒有固定規則等概括論之,更將新詩的形式完全視為移植西方詩歌形式的結果,對新詩形式的生成產生了諸多誤解。為探討這個問題,本文共分七個部分。〈緒論〉詳述研究動機、研究範圍、研究方法等,從「詩行」的角度,提出新的現代詩歌分類方式。第一章探討百年來漢語詩歌從破體再到定體的過程,發現到新詩的形式並非完全移植自

西方詩歌,而是古典漢詩破體之後的自然演變。第二章探討新詩的組成份子「漢字」以及「標點符號」、「空格」,提出漢字外型的「字元化」特徵,正是新詩之所以能夠順利採取分行形式完成現代化的關鍵,同時詳述空格與標點符號兩者的消長關係。第三章探討新詩的「句式」,以及「書寫方向」、「對齊方式」,說明新詩是如何由最初延續自舊詩「兩句一聯」的敘事結構,產生今日主導的「單層短句」句式。第四章探討新詩的「詩型」,因常用的分行詩、散文詩、圖象詩三種分類方式,在今日已經不能正確用以說明一首新詩的形式,本文以詩行的使用方式將新詩重新劃分為八種基本詩型,由新的角度檢視新詩的形式結構。第五章探討新詩的「定行化」,固定詩行數目是

近年新詩定型最主要的方向,企圖使新詩從完全的自由體,成為一種有條件的準定型的半自由體。〈結語〉部分,綜合前述對於新詩形式的討論,歸納出新詩形式的發展歷程,包括「生成階段」的「萌芽期」與「定體期」,以及「建構階段」的「奠基期」、「張揚期」、「混雜期」、「極簡期」,發現新詩的形式變化,與社會思潮、印刷排版技術密切相關,今日的數位行動時代正帶領了一波新的形式變革。最後,由形式直指新詩美學的根源,亦即現代人如何透過新詩表現出內心的詩意,而新詩的形式在傳達個人情志的過程中,發揮怎樣的作用。藉由各章成果,確立新詩形式的幾項重要特點:行句分離、終結詩體、由口語轉向書面,以及不對稱的詩歌美學,作為這趟深入新詩

形式演變的奇妙旅程,一份完整的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