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 擬球藻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海水 擬球藻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InfoVisual研究所寫的 SDGs系列講堂 牽動全球的水資源與環境問題:建立永續循環的水文化,解決刻不容緩的缺水、淹水與汙染問題 和李承錄,趙健舜的 海洋博物誌2|近岸珊瑚礁|:潛進南方的繽紛碧藍!墾丁、小琉球、台東、澎南,920種熱帶珊瑚礁生物辨識百科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培养基的优化 - 广东农业科学也說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与微绿球藻生长繁殖密切相关的碳源、氮源、磷源、铁源、维生素B1及B12等营养元素最佳种类及浓度的系统研究尚未见报道。鉴于此,本研究分析了不同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台灣東販 和麥浩斯所出版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冉繁華、李孟洲所指導 趙貞雅的 不同商業培養基對三種海水微藻生長之影響 (2020),提出海水 擬球藻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溪地等鞭金藻、海洋擬球藻、周氏扁藻、商業培養基。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 鄭學淵所指導 韓臺偉的 鎘、鉛及鋅對海木耳Sarcodia suiae生物蓄積、生物吸附和光合作用的影響 (2019),提出因為有 生物蓄積、生物吸收、海木耳、光合作用、藻膽蛋白、葉綠素a的重點而找出了 海水 擬球藻的解答。

最後網站微拟球藻:吃的是二氧化碳,挤出来的是燃料 - 科技- 新浪則補充:地球上每分钟通过光合作用大约可以将300万吨CO2和110万吨H2O转化为200万吨有机物质,同时放出210万吨O2。 与陆生高等植物不同,微拟球藻生长在海水中。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海水 擬球藻,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SDGs系列講堂 牽動全球的水資源與環境問題:建立永續循環的水文化,解決刻不容緩的缺水、淹水與汙染問題

為了解決海水 擬球藻的問題,作者InfoVisual研究所 這樣論述:

地球耗費40億年所形成的水系統, 人類只花了短短200年就幾乎破壞殆盡。 根據預測,在2050年之前,光是亞洲 就會再增加10億人陷入缺水的窘境。 氣候變遷讓各國面臨水資源短缺的危機。 再不正視,缺水問題恐成全球最大風險!     劇烈降雨、嚴重乾旱、工業廢水與生活廢水汙染……   人類破壞環境所引起的全球規模水資源危機,已是刻不容緩的問題。   如果放任不管,未來各國甚至可能會為了搶奪水資源而引發戰爭。   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態發生,建立知水、惜水、愛水的水文化至關重要。   唯有運用新思維、新模式、新技術來面對迫在眉睫的「水問題」,   才能打造讓所有人免於淹水、缺水之苦的永續安全水環境

。     〡水資源問題並非遙不可及,與你我息息相關〡     水災頻仍   地球暖化擾亂了水循環模式,造成豪雨連連、颱風大型化、冰河融化、河川氾濫,預計會有50%的人類飽受缺水之苦。     糧食危機   氣候變遷造成部分地區雨量減少,導致土壤乾涸,因而無法栽種作物,對農業造成致命的打擊,引發嚴重的糧食危機。     生態系統逐漸崩潰   地球的氣溫上升導致動植物的棲息地消失、變化或遷移,而無法適應環境的生物便會逐漸被淘汰。據說地球的平均氣溫只要上升1~2度就足以讓20~30%的生物瀕臨絕種。     〡為了守護水資源,我們現在所能做的事〡     ․不要用水過度,不把油等髒汙沖進下水道。

  上下水道設備是會耗電的,節約用水亦可達到減碳之效。     ․響應「停止購買瓶裝水,攜帶自己的水杯」運動。   可減少汙染海洋與河川的寶特瓶垃圾,還有助於防止製造大量瓶裝水而過度破壞水源。     ․生產糧食需要大量的水,而進口糧食就等同於進口生產該糧食所使用的水。   考慮到虛擬水而盡量購買國產品,成為「有良知的消費者」也有助於解決水資源問題。      ․購買致力於保護水環境或減碳之企業的產品   ․透過捐款的形式來幫助飽受缺水之苦的非洲孩童。   各界專家誠摯推薦     何昕家(台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老師)   林子倫(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陳惠萍(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

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理事長)   陳瑞賓(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   ※依姓氏筆劃排序

海水 擬球藻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海洋科學廳

  今天是第二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由館方展示教育組的研究人員 #彭海鯤博士,來為大家介紹這個常設展。

  「海洋科技博物館」談海洋科學是名正言順且不可或缺的項目,但基於一般民眾生活在四周充滿科學的環境中,但又常聞「科學」而色變、對「科學」感到疏離高深又難親近,因此本廳的目的在於讓民眾消除對於海洋科學的排斥,進而產生對海洋科學的興趣。本廳將以活潑有趣的互動方式,呈現出海洋科學中已經了解與尚待探索的課題,同時也讓參觀者感受到海洋科學的發展對人類帶來的福祉,也希望藉由參觀者提出觀後省思,共築海洋可能的未來。

展廳主題:
  海洋科學廳包含四大主題。為了讓參觀者從地球整體的角度了解所看到的海,同時也循著歷史軌跡介紹海洋的誕生,因此我們安排第一個主題為海洋面貌。在設計成海洋研究中心的空間裡,將以重視體驗的方式多元地呈現展示。為了呈現海洋波浪產生的情形,海中光線與聲音的傳遞方式,模擬深海水壓的實驗裝置、實際運用於海洋調查與資源探勘的儀器等,介紹海洋的科學特性以及海洋科學的現狀,我們安排第二個主題為「海洋探索」。為了展示日常生活中利用海洋資源製造的產品與一些半成品的原料實物,提醒參觀者其實在各種情形下我們不知不覺使用了許多海洋資源,生活中更少不了海洋資源,藉以說明海洋資源的重要性,我們擬定第三個主題為「海洋資源」。在對海洋科學有些瞭解後,民眾可能會對現況有些好奇,因此我們介紹國際與國內最新的海洋科學研究情形,同時介紹台灣海洋研究的歷程與發展狀況,安排第四個主題為「海洋資訊」。

主題一 海洋面貌:

  利用七塊LED 柱狀的顯示板顯示裝置,以燈光與聲音製造出波浪、冰山、海嘯與海中生物等的海洋意象空間效果,稱為Data Pole。「海水的運動」是從不同的時間點、尺度,呈現海水的各種動態。「海洋生態剪影」呈現飛魚躍出水面、浮游生物群在海中徜徉、大鯨鯊在海上覓食、淺水的海藻隨波漂動、深海巨大的魷魚身影晃動、帶著螢光的水母群等。「海嘯」顯現海底發生地層斷裂大水激湧,跨越大洋的海嘯衝上海岸,形成一片汪洋滾流。「海冰與冰山」展現冰川與海水匯合處的大片崩落冰山,激起如山高的水花並形成一座座大型的冰山。北極熊帶著小熊追逐著海獅,最後出現一路挺進的破冰船。這四段重複播放的影片,讓參觀者一進展廳就感受到海洋的氣氛。地球是一個「水的星球」,地表有七成是海洋。這裡要從全球的角度介紹海洋的分布,海洋的寬度與廣度,同時讓參觀者與陸地作比較。另以「海洋相簿」來「重現古代海洋環境」與認識「海洋環境的變遷」。接著介紹水的行星、地球上的水、海的分布與深度、地球剖面與地殼厚度、全球海洋拼圖、從空中看地球(SOS)等課題。其中SOS 球型劇場是以「海洋與地球」為主題介紹全球性的現像,例如全球的洋流、海溫、海風、海面高度、海底地形、溫室效應等。

主題二 海洋探索:

  將模擬研究中心創造空間感覺,以體驗型的展示方式介紹海水的性質與運動等等。

「海水的特性」是讓參觀者了解海水所具有的各種性質(溫度、鹽分濃度、壓力、光線、聲音等),同時也透
過海洋生物的生態學習海水所擁有的各種性質。「海水的成份」是介紹海水中含有哪些物質、多少份量,及各佔多少比例。比較海水所含物質與人體所含物質,可以發現主要成份的種類十分類似。「海洋生產力」是介紹在海洋生態系的最底層是微小的植物浮游生物,二氧化碳與陽光等無機物會產生養分供應給其他生物。另在全球物質的循環上,海洋與海洋生物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介紹海洋與海洋生物所扮演功能的重要性。

「海水的運動」介紹海中發生各種運動,同時利用實驗裝置讓參觀者體驗、學習該性質。過去在研究海洋時,必須實際到海上才能進行調查,但是由於遙測技術的發展,讓人類在不必到海上即能進行觀測,並且將觀測的結果應用到許多領域,「海洋遙測」將介紹相關內容。
  「海洋調查船探勘」是以我國最新建造的海研五號為題,介紹研究船的結構、船內研究室所從事的活動、調查儀器等,引發參觀者對海洋調查的興趣。

主題三 海洋資源

  呈現可從海洋取得各種資源的圖像,並利用影像與實物介紹人類對各種海洋資源的利用
其中海洋的非生物資源包含海洋礦物資源、海洋空間資源、海洋能源等。海洋礦物資源的應用,包含化工、紡織、造紙、染料、治金、陶瓷、肥皂、玻璃、醫藥、農漁業、食用等。海洋深層水以水產養殖與農業為應用重點,並用於漁牧、食品醫療、觀光休閒與溫差發電等相關產業。空間資源指可以利用的各種海洋空間,例如人工島、海上機場、海底隧道、海上度假村等。海洋能展項介紹溫差發電、波浪發電、海流發電等。

主題四 海洋資訊:

  介紹國際與國內最新的海洋科學研究情形,同時介紹台灣海洋研究的歷程與發展狀況。

海洋的未來:

  是以越來越熱的地球,引出全球暖化下的海水溫度上升等海洋的危機,作為本區的引言,讓參觀者警覺「我們僅有一個藍色地球」,開始關心海洋。然後針對人類與海洋關係的四大主題(環境、科學、科技、能源)一一介紹,讓參觀者了解世界各地保護海洋、研究海洋、運用海洋的各種未來可能的海洋願景,而達到「築夢海洋」。最後以「向海洋立約」為題,讓參觀者以自己的話或畫,寫「給海洋的一封信」,傳達對海洋未來的反思與展望。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不同商業培養基對三種海水微藻生長之影響

為了解決海水 擬球藻的問題,作者趙貞雅 這樣論述:

本論文目的為探討不同商業培養基 (花寶系列)、培養濃度及頻度,對大溪地等鞭金藻 (Isochrysis aff. galbana)、海洋擬球藻 (Nannochloropsis oculata) 及周氏扁藻 (Tetraselmis chui) 生長之影響,作為現場養殖培養微藻之依據。  使用 f/2 及 Walne 培養液作為控制組,實驗一以花寶 1-5 號 (H1-H5, 10 mg/L) 作為處理組,培養 I. aff. galbana、N. oculata、T. chui,結果顯示控制組在藻細胞濃度及特殊生長率皆顯著高於處理組 (p<0.05),I. aff. galbana H2、

H4 及 H5 組顯著高於 H1、H3 組 (p<0.05);N. oculata 及 T. chui H2、H5 組顯著高於 H1、H3 及 H4 組 (p<0.05)。因此使用共通的 H5 培養液進行實驗二。  實驗二使用 H5 不同濃度 (10、50 及 100 mg/L) 培養三種海水微藻生長之影響,結果顯示 I. aff. galbana、N. oculata 及 T. chui 其最適培養濃度分別為50 mg/L、100 mg/L 及 100 mg/L。最適培養液濃度條件下,三種微藻其藻細胞濃度及特殊生長率皆顯著優於控制組及其他濃度組 (p<0.05)。  實驗三探討濃度與添加頻度

之交互關係,以實驗二最適濃度當控制組,處理組以濃度 10、50、100 mg/L 及頻度每四、六、八天添加當九組處理組,對三種海水微藻生長之影響。I. aff. galbana使用 50 mg/L濃度培養,在4-10天實驗期間,以每四天添加頻度條件下生長最佳,10-14 天為每八天添加頻度最佳。N. oculata 與 T. chui 皆以 50 mg/L 培養濃度搭配每四天添加頻度為最佳培養條件。

海洋博物誌2|近岸珊瑚礁|:潛進南方的繽紛碧藍!墾丁、小琉球、台東、澎南,920種熱帶珊瑚礁生物辨識百科

為了解決海水 擬球藻的問題,作者李承錄,趙健舜 這樣論述:

《海洋博物誌》第②輯! 收錄墾丁、小琉球、台東、澎南等近岸珊瑚礁生物, 珊瑚礁生物大全(近岸篇)登場! ~最完整的台灣海洋生態紀錄~ 「感謝《海洋博物誌2:近岸珊瑚礁》的出版,讓更多人了解台灣海洋的美。」 ──陳其邁 高雄市長 「本書的內容深度與廣度兼具,橫跨更多物種與生態系……能有此豐富度,展現眾海人公民科學家的力量。」 ──黃向文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由城邦出版的《海洋博物誌》第二套圖鑑,介紹的物種高達九百種之多,應是目前坊間最完整的參考書籍。」 ──邵廣昭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他的圖鑑不僅是精美圖片集,更是將不同生物的分類特徵用手繪凸顯出來,讓一般人能在野

外一眼辨識。」 ──林幸助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 ~岸邊觀察、浮潛、潛水、水攝的生物辨識寶典~ 2020年出版的《海洋博物誌:北台灣》,廣受海人與各界肯定,第二冊《海洋博物誌2:近岸珊瑚礁》接著往台灣南邊探索。越往台灣南部,海水越舒適宜人,在北回歸線以南的岩礁海岸,水質清澈而溫暖,珊瑚蟲千百年來逐漸堆積形成雄偉的裙礁地形,孕育了多樣的藻類、蝦蟹、海蛞蝓及熱帶珊瑚礁魚類,成員繁多且關係複雜,發展出一個結構精緻、巧妙平衡的生態系,因此珊瑚礁生態系也被稱為「海中的熱帶雨林」,熱鬧非凡! 在這本書中,由淺入深一一介紹海岸、沙灘、礁台、潮池、海草床、珊瑚礁生態特性,並蒐羅近岸珊瑚礁最

具代表性的920種海洋生物,搭配精美細緻的手繪圖,讓您對這些生物的特徵辨識一目了然;實地拍攝的全彩照片,將海洋繽紛的生命樣貌躍於紙上! 【各界好評與熱情推薦】 ─政/學界專家─ 陳其邁   高雄市長 黃向文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署長 邵廣昭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陳麗淑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產學交流組主任 林幸助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 ─台灣知名水下攝影師─ Marco Chang Zola Chen 吳永森 京太郎 林音樂 ─台灣知名海人/團隊─ ATMOS  海洋公民資料庫合作夥伴 林祐平   揪潛水同學會SDI課程總監 金磊       鯨豚攝影

師 袁緒虎   《海人魚》、《東經北緯》導演 陳琦恩   台灣潛水課程總監 黃小莫   生態旅遊記者 劉東岳   南青潛水教練 【適合對象】 ~~這是一本給潛水教練們的祕笈,讓您在帶導潛的時候言之有物。 ~~這是一本給水下攝影師的寶典,豐富您攝影作品的內涵與意義。 ~~這是一本給海人初心者的入門,由淺入深全面了解我們的大海。 ~~這也是一本親子寓教於樂的圖鑑,可愛的手繪是您與孩子們假日探海時的最佳讀物。 【本書特色】 ★920種台灣近岸珊瑚礁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生物,規畫「藻類與海草」、「無脊椎動物」、「魚類」三大篇章,分門別類從藍綠菌與海草等生產者,到熱帶魚、海蛇等大型動物一一介紹。

★750張以上海洋生物博士親繪生物插畫,忠實還原海洋生物活生生的顏色與形態,拉線提示生物特徵,搭配彩色照片互相比對,讓入門者能簡單辨識要點,精準辨認海洋生物! ★將近2500張精美實境生態照片,由多位攝影師、海人、公民科學家各路攝影高手提供多幅照片,皆於珊瑚礁海域實地拍攝,讓水下生物真實的生命樣貌躍然紙上! ★生物辨識快速指南,初學者也可以快速入門海洋生態領域!發現陌生的生物,不知道從何找起,可以先依生物外形,對應本書的無脊椎類和魚類「快速辨識圖」,從大方向找出生物分類,方便查找與索引。 ★近似物種比一比,有些外型相像的生物,也許是相近物種、刻意擬態或者恰巧「撞衫」,容易混淆不易分辨

,本冊特別新增「超級比一比」單元, 將這些生物聚集一堂,發揮火眼金睛提示物種間的細微差異,辨識力更上一層樓! ★特別企劃「海洋公民」專欄,海洋公民科學時代來臨,從海洋保育署署長黃向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主任陳麗淑、《海洋博物誌》作者李承錄、國際級水下攝影師 Macro Chang、生態旅遊記者黃小莫由各角度介紹何謂「公民科學」?在水下如何拍攝出具備研究價值的生物照片?聚集民眾進行研究的要點?研究珊瑚礁工具?以及台灣的努力成果及反思。 ★解析近岸珊瑚礁四大生態類型,熱帶海岸林、白淨沙灘、綿延海草床、潮池與礁台、珊瑚礁海底,從海岸到水下棲息著不同生物族群,也對應著我們到海邊散步、戲水、浮潛、潛

水活動容易遇見的小動物。 ★潛進碧海 !近岸珊瑚礁的聖地巡禮,溫暖且清澈的南部沿岸擁有許多珊瑚礁地形,也是台灣最容易親近珊瑚礁生態之處。本章將介紹小琉球、墾丁、台東、澎南等六個生態豐富,兼具安全與方便的景點,讓大家能實地親近大海! ★吉祥物「小wox」陪您一起欣賞海洋──由喜愛潛水玩海的「小wox」擔任本書海洋導覽員,穿插於書中內容,除了溫馨叮嚀觀察海洋生物的安全事項,還會跟您閒聊海洋生物的小八卦!  【讀者QA】 Q1  《海洋博物誌》第一冊主題是「北台灣」,第二冊《海洋博物誌2近岸珊瑚礁》是「南台灣」嗎? A: 《海洋博物誌》的分冊並非依行政區域的南北劃分,而是從生態區域的角度:

北回歸線以南,進入生機盎然的珊瑚礁世界,範圍涵蓋:墾丁、小琉球、台東等地區,皆屬於珊瑚礁生態海域。由於珊瑚礁的居民眾多,且生活於近岸(潮間帶等淺水區域)與離岸(距岸較遠的深水區域)的物種差異頗大,所以《海洋博物誌2近岸珊瑚礁》會先介紹距離岸邊較近,生活於淺水處的珊瑚淺坪生物,涵蓋墾丁、小琉球、台東與澎南等地的近岸地區;至於住在離岸礁區、大洋浮游、隱蔽性高的生物,則留待第三冊《離岸珊瑚礁》收錄。 Q2  何謂「近岸」跟「離岸」?想了解《海洋博物誌2近岸珊瑚礁》所介紹的物種範圍? A: 「近岸」和「離岸」可以粗略以「水位深度」概念來理解。近岸指的是海岸、沙灘、海草床、內灣珊瑚礁等在岸邊即可觀察到

的淺水區域;而離岸則是指距離岸邊較遠,大多需要船舶前往的深場水域及開闊外洋。 以墾丁來說,後壁湖與南灣等內灣珊瑚礁的水深較淺,大多屬於近岸珊瑚礁的範圍。其他如小琉球、台東等環境也都有豐富的近岸珊瑚礁生態。但這些地方若是搭船往外幾公里,便會進入水深較深且潮水較湍急的離岸環境。此外,像是綠島及蘭嶼皆為聳立在太平洋之中的火山島嶼,近岸範圍不大,往外移動便立刻進入水深頗深的離岸。 在北台灣,近岸與離岸的物種差異並不大,而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區域,珊瑚礁近岸跟離岸所棲息的生物非常多,物種也有所差異!本書收錄的是大家熟知的墾丁、小琉球與台東等地的近岸地區生物。 Q3  《海洋博物誌1北台灣》跟《海洋博

物誌2近岸珊瑚礁》所收錄的物種,是否有重複? A: 北台灣的生態環境與溫暖的南部珊瑚礁所孕育的物種大不相同,因此兩本所收錄的物種也有所區別。而有些同時生活在南北部的重複物種,盡量不會重複收錄在這次的近岸珊瑚礁篇。但有些北部物種,在南部珊瑚礁的生活習性並不相同、或者在不同棲地擁有不同的生態,本書會額外給予篇幅來介紹(約10種)。此外,有些珊瑚礁物種和北部物種外型相似不易分辨,則以「超級比一比」或「小知識」等篇幅(約30種),讓他們互相比較做為參考。

鎘、鉛及鋅對海木耳Sarcodia suiae生物蓄積、生物吸附和光合作用的影響

為了解決海水 擬球藻的問題,作者韓臺偉 這樣論述:

本研究使用海木耳 (Sarcodia suiae)暴露在不同重金屬Cd2+、Pb2+ (1及5 mg/l)及Zn2+ (1、5及10 mg/l)離子濃度,分別進行24小時連續光照 (以下簡稱光瓶實驗)、黑暗實驗 (以下簡稱暗瓶實驗)及正常光照5天暴露實驗 (以下簡稱光照5天實驗),並於光、暗瓶實驗各實驗時間點 (於0、1、2、3、6、12、18及24小時)、光照5天實驗 (0、1、2及5天) 測定藻體表面吸附重金屬量、內部蓄積重金屬量、葉綠素a、藻膽蛋白、氧氣釋放速率及氧氣消耗速率,以瞭解鎘、鉛及鋅離子在S. suiae的藻體表面吸附及內部蓄積重金屬含量,及藻體吸附重金屬後的體內葉綠素a、藻

膽蛋白變化;進一步瞭解重金屬離子對藻體氧氣釋放速率及氧氣消耗速率之影響;此外,將已吸附重金屬的海木耳置入一般無金屬海水中觀察藻體排出重金屬及葉綠素a及藻膽蛋白變化情形。在光、暗瓶及光照5天實驗中,藻體表面吸附及藻體蓄積重金屬量會隨著暴露時間延長及水體中重金屬濃度增加而增加;而水體中重金屬含量也會被藻體吸收而減少。在本實驗中,每6小時及光照5天實驗的每天會進行正常換水乙次以補充水體中營養鹽及重金屬;結果發現,每次換水後藻體表面吸附及內部蓄積量則會有再次增加現象。在不同重金屬Cd2+、Pb2+及Zn2+濃度下的光、暗瓶實驗中,表面吸附及內部蓄積量都呈現光瓶>暗瓶的結果。在不同重金屬鎘、鉛及鋅離子5

mg/l濃度下的光、暗瓶及光照5天實驗中,隨著時間的延長,鎘離子都集中於藻體表層,而鉛及鋅離子則是初期在藻體表層,但隨著時間延長而進入藻體內部。與吸附過重金屬的藻體內PE、PC及APC含量變化結果進行比對:在鎘離子環境下是APC>PC>PE,APC含量相對較多;在鉛離子環境下是PE>PC>APC,APC含量相對較少。觀察藻體在實驗前後的鎘、鉛及鋅離子殘留量百分比分別為殘8%、9%及69%於藻體。計算其藻體表面吸附除以藻體內部蓄積之比例,在鎘離子實驗中,藻體表面吸附除以藻體蓄積量排放比例:0.90降至0.02,表示藻體表面已經大多排放完畢,而鉛離子及鋅離子排放比例分別:0.22~0.31及0.

19~0.20,則表示仍在排放當中。由以上結果推論,換水後藻體表面吸附及內部蓄積量則會有再次增加現象,可能是藻體透過代謝或表面吸附重金屬蓄積至藻體,使得藻體又能繼續吸附重金屬。而在光暗瓶實驗中,可能因為光照的關係,在給予光照環境下藻類會進行光合作用,加速藻類對重金屬的吸附,因此出現表面吸附及內部蓄積量都呈現光瓶>暗瓶的結果。而在光、暗瓶及光照5天實驗中,隨著時間的延長,鎘離子都集中於藻體表層,而鉛及鋅離子則是初期在藻體表層,但隨著時間延長而進入藻體內部,這種現象可能是鎘離子是非必需重金屬而吸附量較少,所以藻體吸附重金屬集中於表層;而藻體內鉛及鋅離子則是因為吸附量較多,可經由主動運輸或代謝作用將

藻體表面吸附的大部份重金屬輸送至藻體內部並蓄積起來。在5 mg/l鎘及鉛離子的光、暗瓶實驗中,鎘離子主要集中在表面,進入藻體內的重金屬含量較少,與吸附過重金屬的藻體內PE、PC及APC含量變化結果進行比對:在鎘離子環境下的藻體藻膽蛋白呈現的是APC>PC>PE,在藻膽體結構中,PE位於藻膽體最外層,PC居其中,而APC在最內層,這可能使得PE接觸鎘離子量是最多,讓PE受到傷害最大而含量減少,APC接觸鎘離子量是最少,APC含量相對較多;相反的,鉛離子主要集中在藻體內部,在鉛離子環境下的藻體藻膽蛋白呈現的是PE>PC>APC,APC接觸鉛離子量是最多,讓APC受到傷害最大而含量減少,PE接觸鉛離

子量是最少,PE含量相對較多。在觀察藻體在實驗前後的鎘、鉛及鋅離子殘留量百分比分別為8%、9%及69%於藻體。在鎘離子實驗中,藻體表面已經大多排放完畢,而鉛離子及鋅離子仍在排放當中。其原因可能是鎘及鉛離子為非必須重金屬,藻體無法利用此金屬因此將其排出,鋅離子為必需重金屬,藻體對鋅離子蓄積量最多,即使排出速率快,仍殘留69%鉛離子於藻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