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的力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海洋的力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馬宏傑寫的 中國南海考察日記(簡體書) 和JohnCurtisPerry的 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從萊佛士爵士到李光耀,駕馭海洋的小城大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大地的力量,海洋的力量,天空的力量是哪个动画片里面的台词也說明:大地的力量,海洋的力量,天空的力量是哪个动画片里面的台词. 2022-12-07 15:46投诉举报. 51. 海洋疗法:舒缓压力的疗愈力量|AI电子书. 4.11万. 力量. 356. 力量.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方 和八旗文化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國際企業管理學系 陳彥君所指導 張雅涵的 探討數位科技導入餐飲服務業對於消費者服務體驗之影響 (2022),提出海洋的力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數位化、餐飲業、餐飲數位科技。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鍾延麟所指導 林宸逸的 鄧小平時期的文藝政策及文藝產出 (2021),提出因為有 改革開放、宣傳政策、文藝管理、文藝體制、文學、電影的重點而找出了 海洋的力量的解答。

最後網站夢想海洋- 正視對海洋的恐懼與疏離,勇敢對大海釋放自己的 ...則補充:縱然作者-蘇貞達教授摯愛的兒子在一次潛水意外中,不幸罹難,但他將這一大片遼闊的海洋,化為思念汪洋,把對兒子的思念與承諾轉化成力量,帶著16名海洋背包客,創客DIY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海洋的力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國南海考察日記(簡體書)

為了解決海洋的力量的問題,作者馬宏傑 這樣論述:

  《南海日記》全書分為上下二冊,文字60萬字,圖片700多幅。   上冊是作者10次赴南海各個島嶼的拍攝、日記,和對祖祖輩輩航行在南中國海海域進行捕撈作業老船長的採訪,記錄了船長們帶著祖輩流傳下來的《更路簿》文字書準確地航行到南海的每個島嶼上,並遠赴新加坡、菲律賓、印尼等國家進行漁獲貿易的經歷和見聞。   下冊主要記錄了對1974年1月19日中國和越南在西沙群島發生的海戰過程中18位陣亡軍人家屬的採訪,和在1988年3月14日負責指揮在南沙群島和越南發生海戰的指揮官陳偉文將軍,現任南海艦隊中將楊志亮,曾任南海艦隊政治部副主任、少將陳儼的採訪,以及作者遠赴海外對美國國防部、法國榮軍院、日本

艦船機構的採訪,以這些真實的人物講述來瞭解南海問題的爭議現狀以及歷史依據。 名家推薦   《中國南海考察日記》的作者馬宏傑除了遍訪南海諸島,包括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資料和攝影作品之外,還遍訪西沙海戰中國海軍18位烈士的後人,這也是迄今為止中國大陸以及中國大陸之外的媒體人,第一次用這樣的時間和篇幅,所做的詳細記錄。對於海內外廣大讀者,甚至是學術研究機構,這是殊為難得的口述歷史和攝影資料,有助於後人研究挖掘南海一段歷史的進一步深入和例證,這也是本書的另一個第一次以及值得一提的貢獻。——楊錦麟(知名媒體人)   作者簡介 馬宏傑   回族,1963年出生於河南省洛陽市。現

任《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圖片編輯、攝影師。擅長拍攝人文地理類專題圖片,出版物有《最後的耍猴人》、《中國人的家當》、《西部招妻》、《民本》、《中國南海》等20多組專題圖片和書籍。   2004年8月開始在中國各地進行考察拍攝,並先後去過40多個國家和地區。作品先後被廣東美術館、河南博物院、百年印象畫廊,法國EGMO、英國Sesame、瑞士Oriental isArt 等畫廊收藏和代理。   2016年10月,《中國的人家當》作品參展美國POP AUSTIN International Art Show當代藝術展。2017年11月,《最後的耍猴人》作品參展法國Clermont-Ferrand

Photography Festival攝影節。2017年5月,主編《中國紀實典藏》攝影叢書。2018年1月,主編《中國十個女攝影師》攝影作品叢書。2018年3月,參加美國休士頓FotoFest Biennial國際攝影節雙年展。2019年2月,參加美國洛杉磯Photo LA國際攝影博覽會。   v 序:十年磨一劍的用心之作 vii 自序:南海有著各國共同需要的利益 上冊:中國南海考察日記 4 第一次去馬來西亞 18 第二次去馬來西亞 101 第一次去西沙、中沙群島 223 去南沙群島考察拍攝 我們在海上漂了17天 309 第二次去西沙群島 312 第三次去西沙群島 38

7 潭門鎮老船長的採訪 417 潭門鎮漁民祖傳的《更路簿》和航海圖 462 第四次去西沙群島考察 504 陳旭離開趙述島 513 中建島石油平臺事件 521 去東沙群島考察 538 南海擴礁造島 541 在日本發現珊瑚島的沉船資訊 543 第五次去西沙群島 568 第六次去西沙群島 下冊:海戰軍人訪談錄 585 採訪南沙海戰的指揮官陳偉文少將 618 採訪南沙海戰唯一受傷的軍人楊志亮將軍 644 法國巴黎榮軍院採訪 654 美國阿靈頓戰士公墓――尋找失蹤士兵遺骸的部門採訪 671 西沙海戰十八烈士 ―― 尋訪烈士家屬 857 陳儼少將的採訪 873 西沙群島旅遊開發 887 鳴謝  

序 十年磨一劍的用心之作   宏傑與吳立新等人合作的《中國南海考察日記》終於出版,可喜可賀!   這本書前後花了十年的時間,還不包括之前長時間的醞釀、籌畫和準備,過程艱辛而曲折迂回,52萬字以及大量獨家的攝影圖片,浸透了馬巨集傑、吳立新等人的點滴心血。   用“十年磨一劍”來形容這一部用心之作,恰如其分。   作者開篇曾寫了這一段話:   2008年開始,我著手於南海各個群島的拍攝和採訪,先後乘坐漁船去了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臺灣佔領的東沙群島,寫下了大約20萬字的日記和文稿,並拍攝了大量的圖片。這其中既包括我自己一路的見聞,還包括對海軍少將、海洋專家、烈士家屬以及各地漁

民的採訪。在此期間,我還去了美國、法國和日本考察,希望本書針對南海的一系列問題能有一個真實還原歷史的態度和相對國際化的視角。   其實不止20萬字,50多萬字和大量的獨家攝影作品,堪稱研究考察南海當地諸島的力作。不必用純學術的立場要求它的嚴謹,但都是作者的親身經歷體驗,展現的都是第一手最直接的現場資料。   由於眾所周知或無法解釋的原因,這部圖文並茂的著作,現時只能在海外出版,而為了能夠原汁原味地展示作者的苦心和用心,他們選擇了新加坡,選擇了八方文化創作室,這是這本書和這本書的作者的幸運。   《中國南海考察日記》的主要貢獻有:   這是中國大陸媒體人第一次遍訪南海諸島,第一次在水下準

確探測到曾母暗沙的具體位置,並在準確的曾母暗沙方位上投下了中國國旗。來自民間社會的媒體工作者,用這樣的方式表明了他們的態度和立場,這大概也是與南海相關的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民間人士和媒體人的第一次。   除了遍訪南海諸島,包括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資料和攝影作品之外,《中國南海考察日記》的作者馬宏傑,還遍訪西沙海戰中國海軍18位烈士的後人,這也是迄今為止中國大陸以及中國大陸之外的媒體人,第一次用這樣的時間和篇幅,所做的詳細記錄。對於海內外廣大讀者,甚至是學術研究機構,這是殊為難得的口述歷史和攝影資料,有助於後人研究挖掘南海一段歷史的進一步深入和例證,這也是本書的另一個第一次以及值得

一提的貢獻。   這本書另一個具有份量的是,作者訪問了三位曾經指揮或親身經歷過西沙海戰和參與戊守南海南沙群島、西沙群島的海軍將領。這也是迄今為止,三位中國退役海軍將領詳細講述和分享他們的親身經歷的口述歷史,不僅可以從中再現當年的歷史全貌,同時也可以側面瞭解中國海軍或軍方對於南海問題的歷史由來和未來發展趨勢展望的觀點和態度立場,這也是本書的另一個獨家貢獻。   南海問題,具有國際性、區域性的政治敏感度,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對於南海問題都有各自的政策立場,它毋容置疑,已成了當今世界乃至未來一個時期的戰略熱點。   《中國南海考察日記》的出版以及發行,相信有助於廣大讀者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對南海

問題的瞭解,多一個觀察視角,多一個思考聚焦,多一個史料補充,這本十年磨一劍的用心之作,理所當然可以扮演不可多得的角色。它是民間的、是媒體工作者的心血之作,也因為這樣,他的客觀、持平、抽離、冷峻,他的一如既往,貫穿全書的實事求是,值得我們尊重。   這也是鄭重推薦此書的初衷。 楊錦麟 2019年立秋 自序 南海有著各國共同需要的利益   寫這篇序言的時候,正值中國冠狀病毒爆發之際,中國人把自己禁錮在家裡以躲避病毒感染,一時間一切事情都處於暫停狀態,讓飛速發展的中國、讓忙忙碌碌的人們停下了匆忙的腳步,讓人們有時間安靜地思考一下,思考哪些事情和自己生命有關的、哪些問題和中國有關的、哪些關係

是和世界有關的。這場疫情會不會改變南海現在的格局值得關注,但是,目前已經不可避免地加劇了這片海域的局勢……   首先我要說明的是,這本書只是我個人在10年的南海考察中的所見所聞以及思考, 不代表任何一個國家和機構的立場。為了證實我這些考察的真實性和思考方向的正確性,我還去了美國、法國、日本、馬來西亞、越南做相應的考察和採訪。在這本書中, 我沒有把任何人、任何國家寫得崇高偉大,也無意貶低任何人、任何國家。我只想循著時間的線索做一個真實的敘述。我的這本書還達不到任何力量,如有借鑒,即感欣慰。由於這本書的內容目前在中國國內出版被列為敏感話題,先後找過數家出版社都不敢接稿,現在只能在新加坡出版面世立

存。   中國是一個並不大膽的大國,她不像美國、英國這樣的西方國家在海洋的爭奪中披荊斬棘、乘風破浪。儒家教育留下的中庸思想,一直佔據著中國歷朝歷代執政者的思維,以至於在很多歷史時機面前躊躇不前、喪失良機。中國可以說是和日本在同一時期開始進入被西方工業改革撞擊國門的國家。1868年1月3日,日本政權受到西方開放的擠壓,開始進入「明治維新」,接受工業革命和新經濟時代的思想,國家的執政者開始意識到改革關乎著國家的命運。於是,讓自己的人民知道該做什麼 —— 成了日本對國民的教育,這使得日本在隨後的發展中躋身於世界經濟、軍事強國之列。同年8月,中國自製的第一艘木質明輪蒸汽軍艦「恬吉號」下水。1888年

12月17日,清政府正式成立北洋水師,這是中國建立的一支近代化的海軍艦隊。這支海軍艦隊是當時世界上艦隻噸位和火力配備最好的一支隊伍,排名亞洲第一,全世界第四。然而,在1894年7月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這支艦隊戰敗。1898年,中國進步人士開始提倡「維新變法」,這個變法只在國內起了一個苗頭便隨即被掐滅,從此,中國就再也沒有怎麼重視過海洋的力量; 對海洋的漠視,與中國這個民族幾千年來重視農耕文化不無關係。   時間進入民國時期,懂得一些海洋戰略的國民黨政府利用日本投降後的機會,接連收復了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為隨後中國在南海主權問題上贏得了權利。1949年國民黨撤離中國大陸,中國共產黨執

掌政權,新的中國政府忙於重建國家,加上隨後開展的各種整風運動和文化大革命;行走在幾十年浩劫的彎路上,幾乎讓中國人忘記了海洋,幾乎喪失了自己應有的海洋領土範圍主權。1977年,新的領導人執政, 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思想讓中國經濟有了飛速的增長。這時候,中國開始重啟對海洋的重視,開始在海洋的戰略上和建設上投入了巨額的人力、物力、財力。中國40年的快速步伐,自然引起一些國家的警覺。   其實在30多年前,也不是只有在中國忽略海洋的作用和力量,南海周邊的這些國家同樣在幾十年的時間裡忽略著南海的作用,並沒有意識到這片海域會因為隨後發現的石油資源而逐漸變得炙手可熱,繼而發生爭議。1947年的時候,當時的國民

政府再次公佈自己的海域界限:在「十一段線」區域內均為中國領海。那時候,這些國家或者當時的殖民統治者沒有指出任何不妥和表示質疑,也沒有提出異議。時間到了20世紀後半期, 從1960年代末開始,特別是1970年代初,中國和越南在南海發生主權爭議,繼而發生海戰,中國收復部分島嶼。接下來是馬來西亞、汶萊、菲律賓甚至印尼等國都參與進來,這是因為南海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下一個點,已經成為了一條海上戰略經濟通道,同時這裡還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正是這些資源和戰略地位,才讓南海主權歸屬之爭逐漸白熱化。   在南海各國的爭議越來越激烈嚴重的時候,中國領導人提出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這到目前為止,可以

說不失為一個具有智慧的倡議,是為人類共同資源合作開發利用的一個考慮,這種倡議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各國之間的緊張情緒。然而,提出倡議的中國在南海共同開發上並沒有占到任何便宜,倒是周邊國家得到了很多實惠——石油開採,以及對中國的石油出口、農產品出口等,都有較大的增長。中國的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各國在南海劍拔弩張的緊張局勢。   大洋另一端的美國,為了鞏固擴展自己在太平洋上的戰略需求,以及自己在全球的影響以及霸主形象,也積極地參與到抑制中國在南海發展的行動中來,這使得這一地區一時間成了兩個大國之間的矛盾。由於中國也需要南海資源和海上通道的安全保障,勢必會在這裡保障自身的安全,這使得這一海域發生

衝突的可能性再次突顯。   2014年5月2日至8月15日,中國「海洋石油981號」鑽井平臺在西沙中建島附近進行鑽井作業,遭到越南數十艘政府船隻的騷擾,並引發了中國海警艦船與越南執法船的多次追逐甚至衝撞。期間,這裡成了大國參與進來的強權角逐之地。越南國內的民粹主義氾濫,開始報復在該國投資的中國企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這次衝突事件之後,使得中國意識到南海島嶼對海上經濟開發的重要性。隨後,中國以自己的實力在南海島礁上進行擴礁造島建設,使得中國在南海島礁上的面積成倍地擴大,要確保中國人在南海海域的漁業、航行及國家權利。中國這種擴礁舉動在國際上有引起了很多爭議,中國又面臨著怎麼平息爭議和安撫周邊國

家的問題。   2020年1月,冠狀病毒在全球蔓延,而南海的爭端依然用不減,此次疫情也使得中國再次面臨著南海問題在國際上引起的爭議。   3月10日,印尼表示會派出動29艘大型百噸級漁船前往納土納群島(Natuna Regen­cy)海域,維護其印尼主權,同時調動大批軍艦瞄準越南海軍,展示其「擁有的海域主權」,並警告越南如果再挑釁就直接開火。   越南人民海軍在一天內也作出反應,出動九艘俄制獵豹級護衛艦從河內軍港出發, 作為與印尼抗衡的主力,沿著該海域附近巡航 —— 越南不想對自己就此海域的存在進行退讓。   3月10日,美國「麥克坎貝爾號」(USS McCampbell)導彈驅逐艦出

現在南海;13 日,「美利堅號」(USS America)航空母艦進入南海;15日,美國第31遠征軍部隊進入南海;20日,美國「吉佛茲號」(USS Gabrielle Giffords)瀕海戰鬥艦再次進入南海。同時,美國最先進的F-35B艦載戰機和之前在南海的艦隊匯合,在這片海域舉行軍事演練,與此同時,美國的導彈驅逐艦「拉斐爾•佩拉爾塔號」(USS Rafael Peralta)出現在中國舟山群島外,這是美國在近距離逼近中國。   3月23日,美國兩個航母戰鬥群第一次在南海試射導彈,這意味著美軍在南海展示並炫耀其攻擊能力。   4月15日,在疫情期間,中國的考察船「海洋地質8號」在海警的護

衛下,再次進入萬安灘海域進行科學考察。同時,美軍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四艘航空母艦也都出現了士兵感染,即使這樣,在南海的爭奪也沒有減弱。   7月1日,中國宣佈在西沙群島海域進行軍演。隨後,美國也宣佈在4日出動兩個航母戰鬥群在南海進行軍事演習。兩個大國同時在這一地區進行軍事演習「實屬罕見」, 這樣的結果加劇了美國和中國在南海的對抗,也加劇了這個地區的安全局勢。   我從2009年開始在南海島嶼進行考察,一直持續到2019年,在這10年期間,我先後多次登上西沙群島19個島嶼、南沙群島8個島嶼,航行里程1萬多公里,拍攝上萬張圖片,從動筆開始寫作到截稿,先後用了三年的時間。   在南海這些年考察中

,我把重點放在人物上,因為只有這些人才能對他們世代生活過的、或是先輩經歷過的南海島嶼和南海海域見聞,給予詳盡的描述和記錄。不管是船長、漁民、軍人、軍事將領,我都願意和他們在一起聊天,傾聽他們自己、自己的爺爺、乃至祖輩留下來的南海故事。這些故事很多都不為世人所知,但在歷史留下來的文獻上又可以得到證實;也正是這些人的故事,詳盡地描述了中國漁民在南海的存在歷史、時間和地點,以及他們在海上的交流 —— 他們認為在這片海域是可以融洽共存的。   《孫子兵法》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智慧、合作,始終是兵法中的上策,最終解決南海問題

不但需要時間,還需要各國領導人的智慧。南海的爭端可能會曠日持久,一時半會兒也很難讓各方達到滿意,但是在南海的資源開發可以進行有效的共同合作,讓人類受益于南海資源所產生的價值。我的這本書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能作為一個文獻參考,有益即可。 馬宏傑 2020年7月19日 於北京

海洋的力量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2018年,中國禁收洋垃圾之後,許多洋垃圾轉到台灣,
從此開始,台灣資源回收場陸續發生「不明大火」,
從第一線的資源回收人力不足、分類不夠精緻,
導致台灣資源回收的價格無法提高,
環環相扣的背後,或許,我們每個人,
都能為台灣資源回收,做出更多貢獻

高雄市議員林于凱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fishkai.lin

探討數位科技導入餐飲服務業對於消費者服務體驗之影響

為了解決海洋的力量的問題,作者張雅涵 這樣論述:

數位革命成為一股強大的變革力量,然而大多數的研究討論上亦聚焦於導入數位科技對廠商之優勢和效益,卻少以從消費者視角深入地探討心理感受。因此,本研究首先透過文獻綜整分析針對餐飲業將不同數位科技進行分類,並整理說明這些不同類型數位科技之特性,進而運用消費者深度訪談分析這些科技運用對於消費者接觸時所產生之感受和體驗,欲歸納出消費者在面對各類型餐飲數位科技服務的不同服務情境所產生的可能正反面感受。研究結果發現在服務前、中,主要優點是省時、便利、舒適自在。在服務後,其主要優點有輕便方便、舒適自在、自主性。再者,個人的心理也產生截然不同的缺點,在服務前,主要缺點分別為:系統介面未優化、缺乏溫度真實感、服務

介面制式化、疏遠性。而在服務中的有:缺乏溫度真實感、使用介面不流暢、功能單一化。至於在服務後,強迫不適感、時差性、資料安全疑慮盜刷風險上述三個為主要缺點。最後,本研究貢獻方面,在實務管理意涵上,期望透過這些結果能供業者在導入數位科技於服務流程中之商業價值,以提供餐飲業者在擬定服務創新策略時之參考。

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從萊佛士爵士到李光耀,駕馭海洋的小城大國

為了解決海洋的力量的問題,作者JohnCurtisPerry 這樣論述:

☆最貧瘠的資源,創造最巨大的財富! ☆最邊陲的區域,孕育最現代的社會! ☆最複雜的族群,誕生最高效的政府! 小小彈丸之地,為何能躍居吞吐世界的大國? 新加坡的崛起,在於掌握了21世紀的歷史潮流。 新加坡的成功,來自於海洋與人才!   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只有六百多平方公里,略多於香港的一半,人口五百四十多萬,不及台北加新北。然而,它卻是全球首屈一指的航運、貿易、金融、教育中心。全球每年有一半的海上貿易從新加坡旁邊的麻六甲海峽通過,其港口每年經手約五億噸的貨運。作為美國重要的商業與戰略夥伴,新加坡在2012年吸引到的美國直接投資高達1160億美元,是對中國的兩倍,對印度的五至六倍。以城市而論,

新加坡的經濟實力排名全球第六,而人均GDP排名第二,僅次於紐約。《金融時報》稱它為「東方的蘇黎世」,《經濟學人》將其整體經商方便性評為全球第一。   同時,儘管商業發達、社會富裕,透過多種高度管制的社會主義政策,新加坡有效避免資本主義社會的許多弊病,其失業人口低於2%,有90%的民眾擁有自己的住家。甚至它的威權主義政府與嚴厲的法治,也成為中國等許多集權國家欽羨的對象。   然而,這一切得來不易。當新加坡於1965年被馬來西亞「掃地出門」、被迫獨立時,沒有人看好它能在險惡的環境中生存。新加坡一無所有。沒有腹地,天然資源與勞動力不足。歷史短淺,種族、語言、信仰複雜,難以凝聚國家認同意識。資源匱

乏、經濟停滯、外強進犯、內部族群衝突,隨時都有可能奪走這個新興國家的性命。但是,新加坡做到了。不僅成為赤道地帶最發達的城市,甚至躍升為世界級的小城大國。成功的條件主要有二。其一是海洋。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位於從歐洲通往中國的貿易航路上的中間點,讓它成為船隻的補給、貨物的集結與分銷、水手休憩的首選地點。結合平靜無波的深水港,地理優勢使得它多年榮居全球最大貨櫃裝卸港口。   李光耀──「民族的品質決定了國家的結果。你如何挑選人才、如何訓練他們、組織他們,以及最後如何管理他們,決定了差異。」   然而,在客觀條件之上,更重要的是人的智慧與決心。從181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史坦佛‧萊佛士說服

大英帝國從荷蘭人手中奪下它,發展為前進中國的貿易據點,一直到李光耀帶領它走出「被獨立」的陰霾,邁向獨立自主,接著「經濟發展之父」吳慶瑞規劃裕廊工業區,推動造船、煉油等工業,並積極在港口採用超級散裝輪與貨櫃碼頭,趕上20世紀最重大的海運革命。這一切靠的都是有遠見的政治家的苦心擘畫、堅強的意志,與劍及履及的行動力。透過廢水回收與海水淡化,新加坡甚至預計在2061年達到飲用水的自給自足!   在《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一書中,全球海洋史專家約翰.培瑞教授從十四、十五世紀前開始,追尋曾經來過這裡的移民、海盜、商人與征服者的腳步,穿越大航海時代、英國統治、日本占領,直到獨立自治,描述這個擁抱多元民族與來

自四面八方的貨物、資金與觀念的小島,如何在華人的經商頭腦與英國人的傑出統治下,發揮海洋優勢,締造在「第三世界的沙漠裡,創造第一世界的綠洲」的理想。本書列舉多項新加坡崛起的因素,包括戰略地理位置、歷史巧合、多元文化、彈性又務實的政治決策、為了未來而選擇寬恕過往的罪行,以及廣納人才全力打造吸引國際投資的環境。誠如作者所言,新加坡不是烏托邦,但其故事精彩動人,充滿希望。任何對東南亞、航海、全球商貿與領導力有興趣的讀者,《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是你絕對不容錯過的巨作。 名人推薦   新加坡、香港、台灣代表專文推薦:   沈旭暉(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及全球研究課程主任)、林韋地(新加坡醫生、作

家、草根書室董事)、劉曉鵬(政大國發所教授兼亞太研究英語學程主任) 全球專家讚譽   「培瑞是個嫻熟海洋與外交的歷史學家,他提供了一個關於新加坡的獨到觀點,這個具有指標性的港口城市,像香港和巴林一樣從一介英國殖民地轉變成商業、服務與知識的重鎮。在這本書中,他一步步追溯新加坡這個種族和文化多元的城市,如何發展出獨特的社會政策,以及新加坡領導菁英們如何傳授給全球領袖們一堂世界級的領導課。」──傅高義(Ezra Vogel,哈佛大學榮譽教授、《鄧小平改變中國》作者)   「一本出色、引人入勝、令人忍不住一睹為快的好書。這本書的主角非常渺小,但內容包羅萬象。它帶領我們了解為何新加坡在世界上如此重

要,以及為何是一個非典型強權。本書也讓我們了解,新加坡的歷史演進也在國家發展的進程中成為不可或缺的要角。」──易明(Elizabeth Economy,美國外交關係協會高級研究員暨亞洲研究部主任、《習近平與新中國》作者)   「新加坡的歷史就是二十一世紀的歷史:微小但極具創意的外交政策可以創造出巨大的經濟機會、政治穩定與多元文化的交流。獅城的發展歷史實在有太多值得學習之處,而培瑞則是最棒的嚮導。對國際關係有興趣的讀者,絕對不能錯過這本重要著作。」──詹姆斯.史塔萊迪(Admiral James Stavridis,美國退休海軍上將、塔夫茨大學佛萊契法律與外交學院前院長、《海權爭霸》作者)

  「論敘事,節奏完美。論描述,生動清晰。論理論,紮實且深刻。在脈絡描繪與差異對比之間可見涉獵範圍之廣。人物描寫時有洞見。評論非常大膽。培瑞的這本《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極具啟發性。」──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Felipe Fernandez-Armesto,英國歷史學家、《大探險家》和《文明的力量》作者)   「培瑞這本書賦予讀者一場流暢又愉快的閱讀體驗,書中將這個東南亞城市國家置於一個歷史脈絡之中,並鏗鏘有力地敘述在過去兩百年來,有遠見的領導菁英們如何發揮堅強的政治決心和地理優勢,進而打造出一個世界級的經濟強權。」──林肯.潘恩(Lincoln Paine,美國著名海洋史學家、《海洋

與文明──世界航海史》作者)   「憑藉詳盡的調查與全面的論述,培瑞對於新加坡這座島嶼與地區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論述充滿洞見與智慧。任何好奇當代世界大趨勢是如何打造出一個現代商業城市國家,以及為何非此地莫屬的人,這本書你一定不能錯過。」──丹尼爾.費納莫(Daniel Finamore,美國畢巴帝艾塞克斯博物館〔Peabody Essex Museum〕海洋藝術與歷史館長)   「令人難忘的一本關於歷史與經濟的傑出作品。」──丹尼爾.摩斯(Daniel Moss,《彭博商業周刊》亞洲經濟專欄作家)  

鄧小平時期的文藝政策及文藝產出

為了解決海洋的力量的問題,作者林宸逸 這樣論述:

1942年毛澤東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要求文藝必須為政治服務,此一政治基調自此成為中國共產黨指導文藝活動的最高準則。文藝也因而成為共產黨塑造意識形態和推行政策的重要途徑,毛澤東主政時期的中國大陸,文藝發展就長期受制於中共的政治發展。步入「改革開放」時期,黨國體制的略為鬆動和相對開放的社會環境,為中國大陸的文藝發展形塑不同既往的創作環境,中共也因時制宜地在政策制度上加以調整與創新,以及運用新的宣傳工具與手法。本文以中共相關宣傳政令為經緯,透過中共在文藝管理機構權責的改革、出版及電影製作發行體制的調整、文藝工作者的培育與待遇,兼及針對中國大陸當代文學小說、影像作品產出的內容進行分析,

期以梳理中共在1976年至1992年之間,如何運用文藝作品進行意識形態宣傳的微調與創新過程。